《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2024-05-18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精选15篇)

篇1:《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

(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篇2:《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

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

二、古诗揭秘

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真是这样的吗?

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由于苏轼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就自己请求离开京城,1071年他做了杭州通判,监督配合知州做事。1074年调到山东密州,做了三年的密州知州;1077--1079年当了两年的徐州知州。1079年4月他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按照当时的老规矩,每到一个地方上任是要给皇帝写份谢表的,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苏轼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答谢表,这事也就结束了。谁知新党派早看苏轼不顺眼,硬说苏轼的答谢表里有说朝廷坏话的句子,又翻出苏轼以前写的许多,鸡蛋里挑骨头,在皇帝面前说尽坏话,结果硬生生弄出了一个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板书。

于是1079年7月28日,才当了三个多月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押入京城乌台大牢,103天里,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遭到非人待遇,还险些被杀。一些正直人士开始想法营救他,就连变法党派里的元老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赦免苏轼。后来退休在金陵(南京)的王安石也给皇上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加上太皇太后的说情,于是苏轼得到了从轻发落,1080年2月被贬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一个什么权利也没有的八品小官。

经过乌台诗案的重大打击后,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为了散心,他时常去黄州城外闲逛,寄情于山水间的他是否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三、学习《浣溪沙》

大屏幕出示: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音qí。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竹山,溪水两侧多生兰草,因而得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同潇潇,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鸟。

082年春,苏轼到黄州东边的蕲水清泉寺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说说题记的意思,自由发言。

师:清泉寺临着兰溪,兰溪水往西流。

2逐句学习

“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浸字什么意思?浸溪呢?

生自由说,试说本句意思。

“松间沙路净无泥”学生回答。

“潇潇暮雨子规啼”

结合注释学生说意思。

师:子规就是杜鹃鸟,它有一个特点,叫的声音非常悲哀,听上去特别像“苦儿苦儿”。相传,杜鹃鸟会一直叫到满嘴鲜血,咯血而死。所以有个典故叫“子规啼血”: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叫望帝,他非常贤德。一天他发现身边有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就毫不犹豫地把王位让给了这个臣子。但是等他隐退之后,却发现那个臣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子了。相反,他横征暴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望帝非常伤心,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死后的望帝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就是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清泉寺的傍晚,暮霭笼罩,如烟的细雨里,子规一声声“苦儿苦儿”地叫,想必此时的苏轼,内心也是悲苦的吧?大家想想看,初春的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杜鹃哀怨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已4岁的苏轼究竟在想什么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试说意思。

师:我们经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的地形呢,也是西高东低。很自然,水一般都往低处流,也就是往东流。从许多诗句里可以得到证明。“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可是奇怪得很,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这让游玩的苏轼有了新的想法---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年轻时的苏轼可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啊,他现在再次提及年轻时候,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白发”指的是年老,“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年老的。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流逝。《汉乐府》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里提及“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感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李白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说。他们都在诉说时光的无情。故而有了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板书: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无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奋发,要不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而苏轼则不同意白居易的话,他认为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和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板书:曹操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曾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板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英雄到了老年,壮志雄心并没有衰减。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板书:王勃

老当益壮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苦短,时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才是个真英雄!板书:英雄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被贬谪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刚到时没地方住,就住在城南的定惠院。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买了一块坡地,自己当农夫,下田劳作,自食其力。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走到了低谷,可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苏轼是上了一个新高度的。他不再活在愁闷里,成为了一个风霜雨雪都压不垮的人,有诗为证:同是1082年的春天,他和一行人野外途中遇雨,因为拿着雨具的仆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觉得挺好,他镇定自若地走在雨里,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仍然是同一年的7月,他和好朋友泛舟在赤壁之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至此,一个豁达的,开朗的,乐观的苏轼,已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的文学水平,他的精神追求都已达到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用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也一直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不知道黄州的五年,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打磨,自己将会带给后人一个怎样的苏轼。

黄州,让苏轼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作业

篇3:《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1 构建主义学习观中的探究学习

构建主义者的教学观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目前的教材设计的模块教学正是遵循这个思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些整体任务中的子任务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是学生个体主动意识、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体验中学生在积累了各类知识观点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形成的。

而素质教育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自强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从这点要求上来看,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必须得到应用,探究方式有自由式的开放型的主动探究,有按照一定路线进行的引导探究,从目前教学状况来看,中学课堂上的探究以引导探究为主,课下可以进行自由式的主动探究或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可以进行自由式的主动探究,现所论述的是引导探究。

引导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在授课之前先进行设计好实验探究活动或者是设计带有缺陷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提示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探究方式是让学生按照设计者的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类似于验证式的实验,但不完全等同与验证实验。这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学习方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这里大家提供两个“气体摩尔体积”这节课的2008年版的最新优秀教案,对比这两个教案,能体会课堂改革的方向和教材设计者在教材中设置探究实验的深刻用意。在对比两个学案的过程后,更能理解什么样的课堂更能符合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学习模式,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需要推广的。

2 对比两个教案设计案例,探究符合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学习模式

摘自:高中优秀教案【必修1】化学P32~P35

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理解阿伏伽德罗定律,掌握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关计算,使学生理解气体的分子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分析推出气体摩尔体积,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2)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实质。

教学重点:

(1)气体摩尔体积:

(2)阿伏伽德罗定律。

教学难点:

阿伏伽德罗定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0.25molCO2与____g H2O含的分子数相等。

(2)1.8g H2O含有的氢原子数与____g CH4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相等。

学生回答略。

师:不同物质若含有的分子数相同,则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但若求不同物质中同一元素的原子数,除考虑物质的量外,还得考虑不同物质的分子中含该原子的个数。我们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只要物质的量相同,组成物质的微粒数一定相同。那么,当物质的微粒数相同,物质所具有的体积相同吗?

[问题]计算1mol Fe、Al、H2O在20℃时的体积。

已知:20℃Fe、Al、H2O的密度分别为7.8g/cm3、2.7g/cm3、1g/cm3。

师:三种物质的微粒数相同,当状态相同,体积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探究】

生:组成三种物质的微粒数相同,都是1mol;但三种微粒Fe、Al、H2O的大小不同,所以三种物质的体积不同。【学生得出探究结论】

师:由计算知,对于液体、固体物质,其体积大小由组成物质的微粒多少和微粒体积的大小决定。

[板书]二、气体摩尔体积

【推进新课】

对气体物质,当温度、压强相同时,气体的分子数相同,体积是否也不同呢?

师: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分别为0.0899g/L、1.429/L、1.977g/L。1mol这三种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各为多少?【老师引导引入问题探究】

师: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板书]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

(V为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或(L·mol-1)

(2)原因

师:为什么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生: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是分子直径的十倍,所以气体的体积是由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决定的,与分子的大小无关。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相同,所以当物质的量相同时,其体积相同。【通过课本自学学生得出结论】

师:对于气体只要温度、压强相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就相同,所以相同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体积。【老师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

[板书]

(3)阿伏伽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师:气体具有相同分子数,物质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分子数相同,物质的量相同。

师: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物质的量相同,分子数相同。温度在0℃,压强在101KPa时1mol气体的体积为22.4L。【老师引入后直接得出结论】

[板书]

(4)计算

[例题解析]

例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师:由公式V=nVm,只要求出CO2的物质的量n,体积可求出。

[多媒体展示]

答:体积为1.12L。

[练习]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多媒体展示]略

[例2]相同状况下,10mLX2气体与5mLY2气体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mLA气体,则气体的分子式为?

师: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10分子X2共含有20个X,5个Y2含有10个Y,生成10个分子A气体,A的分子式为X2Y。

[学与问]

如何理解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比?

生:因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相同,所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多媒体展示]课堂检测题:(略)

这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案的设计,并且我们大多数的人的课堂是这样上的,课堂设计中的教学环节衔接的非常好,知识点的过渡非常自然,细节也非常完美。我研究了这个教案后,一直在琢磨,学生的主体性在这节课里面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哪个环节上有学生的思想发展的轨迹呢?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然后我又研究了课本,然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个教案后,才感觉同样的课堂确实有着大不相同的设计方式和效果,才知道了探究实验学习在同一节课中应用与否的差别,我不知道究竟这节课能对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能力有多少不同,但是我能看到的是设计教案的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精神的体会和在课堂上对实验探究的用意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也感觉尊重教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深刻思考我们的课堂,思考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宗旨,我希望我的这则教案设计案例对比能为大家带来某些启示。

教学方案2:摘自课标本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学案P15

气体摩尔体积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构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理解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的关系;

(3)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有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引导探究构建起气体体积之比与分子个数之比和物质的量之比是相等的;

(2)通过探究实验和计算数据体验出阿伏伽德罗定律构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2)学生通过探究理解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构建过程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这节课在实验室上: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气体的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即: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1)电解水的实验探究

根据教材上的电解水装置示意图按照下图中的右图组装实验装置,事先往水电解器中加入稀硫酸,在实验室直接让同学们做实验:用时5分钟,我们看到了如图所示大约能产生5毫升氧气和10毫升氢气的现象,效果非常好。最关键的是学生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a.实验现象:V(H2):V(O2)=2:1;

b.计算推理:(假设电解1.8g水)根据:2H2O2H2↑+O2↑

师:我们计算出电解1.8g水得到氢气0.2g,物质的量为0.1mol,氧气的质量是1.6g,物质的量是0.05mol,得出物质的量之比恰好等于2比1,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电解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也是2比1,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这是巧合呢还是一个规律呢?其他气体又是如何呢?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根据你得出的数据,再阅读课本的内容(标记页数)得出结论并解释原因。

c.计算论证:已知0℃、101kPa(标况)时氧气和氢气的密度,计算出1molO2、1molH2和1molCO2的体积。

结论:0℃、101KPa(标况),1mol不同气体所占体积相同,并且都约是22.4L。

(2)1mol不同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求算

结论: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固体或液体其体积不相同。

(3)对1mol固、液、气体所占体积的解释【学生阅读课本结合自己得出的数据归纳】

a.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

b.1mol不同的固体物质或液态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相同,二粒子间的距离非常小,故它们的体积主要取决于粒子的大小。因为粒子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所以1mol不同的固体或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c.对于气体来说,粒子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直径。所以,当粒子数相同时,气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粒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看成是相等的。因此,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4)气体摩尔体积

a.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Vm,单位为L/mol(或L·mol-1)。

b.定义式为:

注意事项:a.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大小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b.标准状况(0℃、101KPa)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

c.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数个要点:气体;1mol;标准状况;22.4L/mol。

[课堂检测]略。

自己的体会是,按照这两个不同的教案或者说是学案上完这节课,对学生的思想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予者。”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前面一节课,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完全是传统上的课堂引导式教学,学生主要动的是脑和开发的是思维,没有体验没有深入探究体积之比和物质的量之比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所以只是记住了结论而已。相比之下,第二个教案却是基本上是遵循了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学会知识,最关键的是体会了构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一步完成了素质教育的其中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求知。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应该深入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有用的资料,体会教材编写的用意,从应试教育的框框中跳出来大胆改革,体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成长的更快、成长的更好。

摘要:素质教育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自强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主动探究学习方式正是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此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素质教育,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化学·必修1新课标人教版[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2]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人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柳斌,舒达.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篇4:浣溪沙教案

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

教材简介:

《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

教学步骤:

一、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

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

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四、背读:

1抽选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五、教师对词文进行讲解,分析词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解句子的含义后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内涵,复述词句的含义。

六、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七、板书:苏轼 《浣溪沙》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感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八、课后练习:

A、《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答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是所谓的客观表述。物象在作者看来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篇5:《浣溪沙》教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知识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夕阳西下:

②无可奈何:

③似曾相识:

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示例二:或许生于夕阳西下的缘故,面对落日,只有无声的叹息,我早在无可奈何中牺牲自己,在那一片似曾相识的欢乐中遗失了微笑,孤寂的影子映在夕阳下显得那么地苍凉,仿佛似一个失了心的魂魄在徘徊、在流荡,在漂泊……

二、说出诗的大意。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你可知道他是谁?

二、整体感知。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

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4. 文章脉络梳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 ——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 ——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 ——悼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 ——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

5.本词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情景理 结合,浑然一体。

篇6:《浣溪沙》教案

1.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点。

2.把握上片倒叙手法的运用。

3.鉴赏全词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生活背景,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

2.抓住倒叙、比喻等技巧,深入鉴赏这首词。

教学难点:

1.鉴赏倒叙、比喻等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二、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鉴赏诗歌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 (蒋雅云)

四、小结

这首词不是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景,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强调李璟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课堂训练

1、你了解作者的多少情况?

李煜,字 ,徐州人,史称 其词大体以南唐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宫廷、闲愁、艳情为主,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扩大和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我们曾学过他《虞美人》中写愁的名句 , 。

2、多读读

(1)这些字词你认识吗?

潺( )阑珊( )衾( )晌( )

(2)你知道这些词什么意思吗?

重: 长恨: 自是:

客: 阑珊: 贪欢:

4、阅读《清平乐》(李煜),回答问题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血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词开头以“愁断肠”三字奠定了 的抒情基调。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的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

五、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篇7:晏殊《浣溪沙》中的生命意蕴

晏殊, 一位太平宰相, 政绩平平, 而词学的造诣却极深, 他的词意蕴深广, 含蓄之至, 优美之极。尤以《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为最。每每玩索, 都能生出一番新的意味和感触来。

《浣溪沙》起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看似平淡的叙述, 实则感慨良多。在暮春时节, 作者来到一座小园, 向亭台一坐, 看花开花落, 赏云卷云舒, 观夕阳西下。蓦地, 外在的景物触发了词人心底感伤的情怀。时光荏苒, 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一年。如今, 亭台依旧, 天气依旧, 而不同的却是人。“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词人的心在驿动:又见一年春花落, 岁月去留无印痕, 人生但悲不同昨。于是词人感慨万端, 斟一杯酒, 慢慢品味, 拟一曲词, 细细赏玩。抬头远眺那彤红的夕阳, 词人的心震动了, 面对大自然, 他发出极其苍凉的一问:“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 震撼人心。是啊, 夕阳西下, 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它落了还会回来。太阳还是那个太阳, 而人每天都在衰老, 而这种衰老是不可逆转的。生命不可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岂不悲哉!

面对夕阳, 作者感到了悲凉;而面对落花, 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花, 生命美丽的绽放, 而绽放的美丽却要凋零。人生命中的美好年华, 意气风发的岁月, 令人心动的情感, 都难以长存。这是多么的无奈!

然而, 面对消逝的生命, 我们真的无可奈何, 无能为力了吗?否也!我们不能决定天气, 但我们可以左右心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左右生命的宽度。在人生的“旧亭台”, 我们可以作出“新词”, 写出新篇章。当生命中的花朵在无可奈何中落去, 而生命中的小燕子却可以轻快的飞来!人生不就是在新与旧的交替, 去和来的往返中度过的吗?

篇8: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

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

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一)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篇9:1.2《浣溪沙》教案

1.2《浣溪沙》教案

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组词前有一小序,说明了作词的原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对此极为关心,他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前往石潭谢神。这组词即是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农村初夏图景,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句 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首句正常语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簌簌飘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作者通过枣花点明初夏[‘时节,同时展现出人行走于枣树下,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的景象。

次句写所闻。耳畔传来“吱吱嗡嗡”的纺车声,细细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缫车”,是抽丝的工具。

末句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衣”的话,也有人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抬眼望去,就在路旁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村农正叫卖着黄瓜。

作者成功地抓住了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事物,不加修饰,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同时暗中流露出久旱逢雨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旱情不解除,桑树枯死,哪来桑叶养蚕而抽丝,也谈不上卖瓜果了。作者用笔之妙,就在于此。

这一段写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静态的视觉形象构成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的意识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构成有声有景的立体情境。“村南村北响缫车”,虽然只是写声音,却分明呈现出村里百姓辛勤劳作的场景。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后困意正浓,又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真想好好地睡上一觉。烈日当空,口干舌燥,要是能有一杯清茶解渴该有多好!于是走到村野的一户人家前,试着敲门探询。“漫”,随意,不由地。因为非常渴,所以不由得想喝茶。“试问”,透露出谦逊亲切、不愿惊点扰人家的意思。

篇10:《浣溪沙》《赤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浣溪沙》

1、指名朗读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3、《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4、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5、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学习《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词义解释

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将:把,拿。东风:春风。

4、《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课外延伸

1、对对子

白 对:黑 来 对:去 美

对:丑 是

对:非 蓝天

对:白云

2、赤壁诗歌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歌送别》 李白

悠悠赤壁 ——杜 甫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烈火张天照云海,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

篇11:浅析秦观《浣溪沙》的美学意蕴

一、平实淡雅的空灵之美

这首词通篇没有出现过人物和直抒胸臆的情绪。虽然整首词是写爱情与春愁的, 然而却平平淡淡, 想要说些什么然而终于又懒得说了。词的上片“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三句话只写了一个上楼的动作, 其余的则是一些意向的堆叠。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却不清楚。有与无间恰恰多了一层朦胧之美。

词的下片前两句“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是宋词中的一等名句。这是一联对仗,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 一具体、一抽象, 原本邈不相涉, 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 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 空灵缥缈之感便油然而生。前人评秦观的词, 说他的一大特色是平易近人而不着力, 这首《浣溪沙》恰是一个典型, 好像就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说出来的而已, 没有慷慨高歌, 没有沉郁顿错。平淡之中现出一丝惆怅, 愁绪中又蕴含着灵气往来的空灵之美。正如南宋张炎之在《词源》中所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 气骨不衰, 清丽中不断意脉, 咀嚼无滓, 久而知味。”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 其内足以滤己, 而外足以感人者, 意与境二者而已……以境胜者, 莫如秦少游。”词的上片轻寒、晓阴、画屏则是一些意象的堆积。以此来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 朦胧之中一丝愁绪涌上心头。下片的飞花似梦、细雨如愁也是情与景交融在一起。这两句之后, 镜头又转到了写实, 窗帘被挂钩挂了起来, 这本来只是个很平常的场景, 但一个“闲”字却再化平常为神奇——窗帘也好, 挂钩也好, 任凭怎么挂也不可能“闲”的, 秦观却从这个意象捕捉到了一种意态, 也许是词人自己的意态, 也许是窗子里边那位女子的意态:似乎慵懒而寂寞, 有些轻轻的伤感, 有些淡淡的倦意。到了怎样程度呢?轻轻的梦, 轻如飞花; 淡淡的愁, 淡如丝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就讲“情景交融”, 这首词正是情景交融的最佳范例, 字面说景而暗暗含情。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 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 含蓄有味, 令人回味无穷, 一咏三叹。

三、谐和的诗艺之美

历来评论诗词有一种说法就是讲究篇与句的关系。如果一首诗里有一句很好, 而全篇并不出彩, 这叫有句无篇, 最好的情况是又有句又有篇, 秦观这首《浣溪沙》恰恰是有句有篇的典型。宋词因为是要和乐的, 因此一首词不仅要文学上的美感, 而且要有音律美。我国宋代的曲子词配乐都是采用的曲牌体。作为歌词的宋词本身, 则分成许多不同的曲牌。每一种曲牌都有其固定的音调格式。如在《浣溪沙》这一曲牌中, 词的下片的第一句是全词中唯一一处对仗句, 因此正是全篇中最合适出“句”的地方, 秦观以”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来成就之。一句词之所以能被称为名句, 不仅仅要求这一句话要足够出彩, 这句话同时要与全词的基调相吻合。莎士比亚把比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从4433的格式变成了4442, 使得最后一个诗节变成了两句,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要造出警句的效果。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诗歌方面的革命但这个手法很快就从主流的诗歌语言里淡化下去了。因此一首词不仅要有出彩的名句同时也要与词的整体形成 一种谐和之感以不失形式上的比例之完美。如笛卡尔在《论巴尔扎克的书简里》所提到的那样:这些书简里照耀着优美和文雅的光辉, 就像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身上照耀着美的光辉那样, 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 而在所有各部分总起来看, 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没有哪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 以致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 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

篇12:微型教案设计案例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

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金属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探究。试设计能体现上述模式过程的微型教案。【参考答案】

1、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铜与稀硫酸不发生反应,但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那么金属铜与浓、稀硝酸是不是也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

2、猜想假设: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全班同学形成了两种分歧:能与不能。

【师】现在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存在两种推测,认为铜与硝酸溶液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同学,反应物是什么呢?如果认为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亲自实验检验你们各自的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准确,以为只有化学实验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裁判。

3、实验事实(或收集资料):分别演示铜与稀硝酸,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1)与稀硝酸反应,有无色气体生成,且气体在试管口由无色变红棕色,反应后生成物溶液显蓝色(2)与浓硝酸反应,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后生成物溶液显蓝色,反应比稀硝酸与铜反应更剧烈

4、验证假设: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抽象:(1)依据参与反应的反应物,可知在试管口变红棕色的无色气体是NO,无色的NO在试管口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被氧化为NO2,NO2为红棕色气体,溶液显蓝色说明溶液中有Cu2+

5、结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篇13:《浣溪沙》九年级语文教案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

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

’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布置作业]

篇14:《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教学过程

一、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二、深入文本,感悟深邃内涵

1.请学生再读本词,并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对本词的理解。2.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深入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玩味中认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全词语言的圆转流利、通俗畅晓、清丽自然的特点,同时全词所表现出的启人神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可在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创造性的描摹

1.学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身对本词的感受与领悟。2.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全词的认知与理解的程度。

四、比较阅读

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

阅读晏殊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和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试初步分析比较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附: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声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答题要点: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惆怅的心情。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篇15:《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 其依托丰富的既有案例, 对拓展学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模式等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案例资源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多、深度大, 有的甚至比较复杂, 难于被所有教师一一熟记和理解。针对这样的困难, 开发案例知识库, 辅以图文系统, 作为案例教学的辅助教学系统, 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压力, 提高教学效率。

数据库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在各个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 较为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几近成熟, 其表中字段个数几乎不受限制, 字段类型丰富、可扩展能力强大灵活, 系统易于维护与管理等一系列优点。为此, 本文给出了运用数据库系统构建案例教学所需知识库的设计思想, 存储模式和搜索策略, 将数据库系统引入教学实践, 运用强大的知识优势和资源优势, 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升现代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案例知识库的开发可为智能教学系统提供底层支撑。

一、案例知识的表示

所谓案例知识, 即是指关于历史范例所有知识的总和, 它包括案例的条件、过程、结果等众多内容。此类知识用面向对象、方法或框架系统可以较好地表示出来。然而, 结构化知识表示的复杂性及可扩展能力受到限制, 使得所建立案例知识库存在着知识一致性难以保证、扩展能力有限、难于维护等不足。

针对案例知识表示的实际, 可将案例知识等价转化为一组知识的合取或析取, 进而简化知识表示结构, 提高表示效用。事实上, 案例知识一般由问题与处境、解答和后果三部分组成, 其可由规则组合而成, 虽牺牲了一部分计算效率, 却取得了案例知识库的最好组织结构性和一致性。

二、案例知识库设计

将案例知识用规则表示后, 设计合理的存储结构和搜索策略, 才能控制所建立案例知识库的规模, 并使其具备较高的效率。通常情况下, 某一或几个领域的案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为此, 将案例划分为本质区分类和非本质区分类, 然后再对这两类案例进行细分。

根据这一案例划分, 采用逐步细化的由顶至下的设计思想, 即首先确定案例知识库的顶层内容, 按后再依次作必要区分和不必要区分, 这就形成层次存储结构。依次该层次存储结构, 利用区分原则和案例的关键字, 可确定分级搜索策略。这样, 设计的案例知识库在确保案例知识完备的同时, 使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性, 进而便于之后的维护及扩展。

在案例库的设计过程中, 关键要把握区分原则和案例的关键字设计。只有作合理区分, 才能使案例库在最小规模控制下具备最大一致性。另一方面, 过细区分使得案例库规模呈指数增长, 搜索效率降低, 浪费计算机资源。关键字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检索到所需案例, 必须充分研究案例, 挖掘案例规则表示的共性。建立复合型关键字, 即以一种关键字为主, 另一种关键字为辅, 必要时辅以逐条搜索机制, 确保顺利执行查找, 搜索到相应目标案例。

三、案例知识库的构建

依照案例知识库设计思想, 在层次存储结构和分层搜索策略的基础上, 利用关系型数据库, 可以构建案例知识库。这里, 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平台, 目的是充分利用其表间的对应关系, 精确定位规则的地址, 避免重复搜索。另一方面, 关系型数据库的表示方法灵活, 表中字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具体实现为:

(1) 构建案例知识库的整体框架。运用Acess数据库, 建立以层次存储结构为主体, 目标规则为存储单元的框架。即建立起以区分表为顶层, 索引表为连接, 目标规则表为底层的储存模式。 (2) 研究案例及其之间的区别, 确定区分原则, 建立区分表。通常情况下, 案例以学科、类别、科目等为大类区分, 再依此划分隶属级别, 进而保证区分的正确性。其中, 区分表存储相应的目标规则索引、地址和解释。 (3) 对案例进行初步分类, 并寻求其中的内在一致性, 建立索引表。索引表存储目标规则的地址、字段等内容。 (4) 分析案例, 将其等价抽取为规则, 并作一定的合并、筛选、简化, 以知识块的形式存储于目标规则表。这里, 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 将目标规则表拆分为两张子表, 即规则前件表和规则后件表。其中, 规则前件表主要用来存放规则的环境、解答;规则后件表主要用来存放规则的解答和后果。这两张子表间以规则的解答过程为链接。 (5) 案例知识库的一致性检查。对各表及存储内容作逐条检查, 消除搜索的二义性, 确保能准确查找到目标规则。 (6) 建立补充的冲突消解策略, 消除由于潜在的知识一致性而带来的冲突问题。

四、冲突消解

任何一个系统, 无论其智能或自动化程度有多高, 还是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如何注意各项细节, 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案例知识库只是智能系统的底层支撑, 它涉及知识间的冲突, 为此, 针对此问题建立的补充冲突消解策略如下所述。

根据知识间的冲突性质, 我们把只能减少、不可消除的冲突称为第一类冲突;而把可以消除的冲突称为第二类冲突。对于第二类冲突, 在系统设计时就可能存在, 其潜在的威胁是致命性的, 可能会直接导致案例知识库的失效。针对此类冲突, 案例知识库的冲突消解策略为: (1) 赋予规则以优先级, 在搜索过程中按优先级高低执行; (2) 对同一优先级规则, 按顺序执行。

五、结论

上一篇:一带一路大学生下一篇:亲情给了我勇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