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浣溪沙》

2024-04-11

“纳兰词”《浣溪沙》(精选14篇)

篇1:“纳兰词”《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不禁辛苦况5相关。

注释:

1、绾:缠绕打结。长条:柔长的柳条。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又谐“留”音,有挽留、不舍之意。

2、盈盈:清澈的样子。银湾:银河。

3、青雀:青鸟。古人认为青鸟为传递书信的使者。锦字:书信,尤指女子寄给爱人的书。

4、玉虫:灯花。春幡:古代有立春日裁剪缯娟为小旗,簪在家人头上或缀在花枝下,称为春幡。

5、况:正,适。

赏析:

此词由现境而回想当年,离别、相思、期盼与别后困顿次第写来,情深意厚,令人动容。上阕从离别直写至今,“自此”二字绾合今昔,时间段落颇为分明。起句言别离之时,次句言别离之初,此后便集中写当下景况与心境。“盈盈”句乃从《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化出,而用意更为婉转,盖此离别有不得已者在。“便无”一句既写别离之凄惨,也含括了别后流离之形,“风雪”一词兼含自然风雪及相关隐喻。下阕写思念,但一种相思,两处落笔,词人之企盼,遥想女子之裁书作字、描剪春幡,虽稍慰苦思,但毕竟仍未能相聚。此词隐约之中,或有本事。

篇2:“纳兰词”《浣溪沙》

注释:

1、藕荡桥:无锡地名。严绳孙爱其风景,自号藕荡渔人。钓筒:贮存鱼的竹器。

2、苎萝:浙江诸暨山名。传说西施曾居苎萝山下。五湖:指太湖。传说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后诗词中“五湖”意象多含归隐之意。

3、笔床:笔架。

4、画眉:用张敞为妻子画眉故事。画芙蓉:为美人画像。古人谓美人面为“芙蓉面”。严绳孙善画。

赏析:

篇3:“纳兰词”《浣溪沙》

冷香萦遍红桥梦, 梦觉城笳。月上桃花, 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 肠断天涯。暗损韶华, 一缕茶烟透碧纱。

——《采桑子》

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五评价此词:“凄绝入神。”这是一首典型的纳兰式风格的伤离念远之作, 上片描绘清新淡雅的景物, 勾勒出清寒凄伤的氛围, 对景物的描写由虚到实, 从颇有飘渺的“冷香”、“梦”等渐至“桃花”、“燕子”等真实可感的意象, 视野的转移颇见匠心, 虽未言愁而愁自见。下片直抒心肠款曲, “肠断天涯”极写黯然神伤之情, 而以景语收梢, 可谓哀而不伤。

人生南北真如梦, 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 鸟啼花落, 任他日暮。别酒盈觞, 一声将息, 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 半帆残月, 几回首, 相思苦。

可忆柴门深闭, 玉绳低、翦灯夜雨。浮生如此, 别多会少, 不如莫遇。愁对西轩, 荔墙叶暗, 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 金戈铁马, 把凄凉助。

——《水龙吟 · 再送荪友南还》

康熙十五年夏, 严荪友南归, 词当作于此际。词的上阕写容若对与好友聚少离多的叹惋, 并以细致的想象描摹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下阕是对二人昔日来往情状的绵密追忆, 以细腻的相处细节勾勒出友情的深厚。词人视角一转, 又回到眼下国家战乱纷起、金戈铁马的紧张局势, 将个人的友情和报国的慷慨之志糅合在一起, 此词与纳兰词常见的私人感情泛滥不同, 流露出家国情怀, 比起一味的感时伤世, 其境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阙词中, 容若写尽世事悠悠。人生如梦似幻, 分离总是难以避免之事, 词人虽强行以豁达心境安慰自己, 但却又忍不住想象朋友此去, 独自一人面对白波东逝, 鸟啼花落, 又有何人共赏?此情此景, 实是零落难言, 词人念及此处, 在与友人离别于残阳之下时, 纵是执手相看, 也难以尽抒相思难舍之情。分别之后, 词人独自回想往事, 往日柴门深闭、剪灯夜语的情景, 又浮上心头, 词人追怀往昔的乐景, 正是为了反衬离别的悲哀, 伤感之情流露无余, 甚至感叹说早知会有离别之日, 当初还不如不曾相识相知。这一种深沉的伤离之情, 从他的前作《送荪友》里也能得窥一斑:“人生何如不相识, 君老江南我江北。如何相逢不相合, 更无恨别衡胸臆。”足见其伤感之浓重, 满腔愁绪难以纾解。

新寒中酒敲窗雨, 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 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 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 桃花柳万丝。

——《菩萨蛮》

此篇是怀人之作, 赵秀亭等人认为应是怀想严绳孙而作, 作于康熙十五年夏秋之际, 以康熙十五年八月六日纳兰性德《致严绳孙书》为证, 其中写道:“别后光阴, 不觉已四月, 重来之约, 应成空谈, 明年四月十七, 算吾咏‘正是去年别君时’也。”张秉戍《纳兰词笺注》:“此篇写春日与伊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小词翻转跳宕, 屈曲有致, 其相思之苦情表现得至为深细。”[1]

词的上片写别后相忆友人之情, 却以描绘秋景入笔, 秋雨淋漓, 天色萧瑟, 词人独坐窗前举杯独饮, 自然而然地想起久别的知己, 神伤之色难以尽掩。下片则由眼前思念之苦唤起当日分离的记忆, 当年离别之时, 桃柳夭夭, 春光烂漫, 此时却余词人一人拥衾独卧, 韶华似水, 秋雨连绵, 流露出浓烈的惆怅感伤之情。

愁绝行人天易暮, 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 木叶下, 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 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 相伴也, 送君南去。

——《菊花新 · 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康熙十八年, 张纯修任湖南江华县令, 容若赋此词相送。楚天清秋、洞庭木叶, 均是清婉意象, 日暮时分残阳如血, 词人折柳送别, 心情之复杂伤感可以想见, 而友人飘然远去, 只余长亭外风笛幽咽, 天际里征鸿飘渺, 惜别之意不言而喻。词人用笔虚实相间, 以想象和现实的交融, 描绘出一幅苍茫凄清的送别图景, 轻灵、婉转而不失深情绵邈, 呈现出纤细柔弱, 情景交融的独特风貌。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总结出纳兰容若这类作品的特色。第一, 他以秀丽优美的景致入墨, 这些被精心择选的意象对词人的传情达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 他笔下所抒发的感情均是有感而发, 无论是伤离的愁绪, 还是念远的怅惘, 都被他唱叹得感人至深, 而无“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第三, 巧妙的情景结合, 是他最大的长处所在。景为情增色, 情为景断肠, 两者之间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协和点, 使得他的词句显得情真意美。从这几阙皆为写伤离恨别的词作中, 我们也能看出, 容若在描写这种细腻婉约的情感时那种独特的生命状态。

纳兰容若在词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意象美好, 裁剪精巧, 更因为其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幽微婉转的深情。他写出了对生命的敏感意识, 表现出对理想的生命存在方式的特殊体认, 这也是他创作的词取得极高成就的重要原因。他凭借自己创造的至美的艺术世界, 来抗衡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 寻求心灵的归宿。这是他的词有别于花间派秾丽绮艳之态的重要因素, 尽管对意象的选取也有秾艳之择, 但他独到的生命感悟和深刻的伤惋情绪, 却使得他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词人, 在词史上亦是独树一帜。

注释

篇4:半部《红楼》纳兰词

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一岁便去世,他的词作却是清词史上的高峰。他生前拥书万卷,弹琴歌曲,萧然若寒素。江顺怡认为“《饮水》一集,其才十倍宝玉”,不学无术的贾宝玉比真正佳公子纳兰逊色多了,且“《饮水词》中,欢语少而愁语多,与宝玉性情不类”。然而王国维在纳兰诗词集中拎出三处“红楼”:“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又找出其作于亡妇忌日的《金缕曲》一阕,有“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印证《饮水集》与《红楼梦》的确有文字关系。《蕙风词话》中提及另一个传说:饮水词人为重光后身(纳兰性德是李煜转世),可见纳兰公子并未因为愁苦和寒素而被摈于“富贵绮罗人”之外,而贾宝玉一向被视作唐明皇、李后主一路人物。细读《饮水词》,我们或将发现:半部《红楼梦》藏于其中。

冷香:《梦江南》“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咏梅;《采桑子》“冷香萦遍红桥梦”,咏夜中桃花;《点绛唇·咏风兰》“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梅、桃、兰的“冷香”均令我们联想起薛宝钗著名的、以花蕊调各种水制成的“冷香丸”。而《玉带花·重九夜》中除了“晚秋却胜春天好,情在冷香深处”外,还有“转忆当年,消受皓腕红萸,嫣然一顾”——这不是“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至于《台城路·塞外七夕》“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是不是很像“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那独守空房的结局呢?

黛玉:《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这首咏物词主角是黛色的玉磬,令我们想起黛玉教鹦鹉吟诗的场景。“湘娥黛”,林黛玉的别号不是潇湘妃子么?“铅泪难消”,很像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的一生。

宝钗:“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蘅芜:“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蘅芜君住梨香院)。

湘云:顾贞观独创词牌《翦湘云》,纳兰曾用此调做词……

纳兰性德的婚姻生活也有“木石前盟”的意思,一生钟情原配卢氏,而卢氏早逝,因此所有“葬花”篇章都出现在悼亡词中,王国维前引《金缕曲》除了葬花意象,还有“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知己”,是宝黛之间的称呼。而那首《山花子》,“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红楼梦》中扫花、葬花、秋窗风雨夕场景历历在目;《减字木兰花》:“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明写“多病”的“扫花人”是卢氏。

“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因挂题字,宝玉替晴雯呵手一事。“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是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必犯嗽疾;“倦眼乍低湘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林黛玉《题帕三绝》“湘江旧迹已模糊”……这些纳兰词当中的蛛丝马迹,令人忍不住浮想联翩:谜一样的《红楼梦》与纳兰性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选自《还魂记》,中华书局)

篇5: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译文】

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你的愁,很芳香。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赏析】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篇6:“纳兰词”《浣溪沙》

清代:纳兰性德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

篇7: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篇8:纳兰词的悲剧意识

一.纳兰词悲剧意识的主观原因

(一) 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重情性格

纳兰的性格中, 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善怨”。“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 (《蝶恋花》) 、“人间何处问多情” (《浣溪沙》) 等, 都体现了纳兰重情的性格。其情归纳而言, 主要是夫妻爱情, 父子亲情, 知己友情。但是忠于爱情的他, 却要承受爱妻早逝的打击;父慈子孝的背后, 是不可调和的灵魂折磨;珍视友情, 却又不得不承受别离的不幸。

纳兰十九岁与卢氏成婚, 婚后夫妻情投意合。在纳兰被授以侍卫之职后, 夫妻二人却聚少离多, 只有满怀的离愁别恨, 卢氏的突然离逝更给纳兰带去了无尽的死别之痛。《荷叶杯》词言:“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多情终古似无情, 莫问醉耶醒。未是看来如雾, 朝暮。将息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 疏雨洗遗钿。”他不仅把卢氏当作妻子, 还视作人生一知己, 所以他不能接受妻子早逝的现实。可见纳兰的悼亡词是他丧妻后悲痛情感的外化, 非他这种多情且有深痛者不能吟之。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深切的痛苦逐渐成为郁结在纳兰心灵深处, 弥漫了他的性格的无处不在的悲观情绪。

爱情的不幸, 已使纳兰身痛不已, 而在父子亲情面前纳兰也饱受灵魂折磨。明珠身为权相却声誉不佳, 依纳兰正直、清高、淡泊的性格, 对父亲的所作所为自然颇有非议。然而他又是一个孝顺之人, 明珠对纳兰也是疼爱有加, 相当重视他的学业, 四处延揽名士教他, 还帮助他营救因科举案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纳兰死后, 明珠“望子舍必哭, 哭已, 皇皇焉如冀其复者”。正是这父慈子孝, 非同寻常的父子情深背后, 两人不同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纳兰只能默默承受对父亲爱恨交织的情感折磨。

纳兰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对朋友的一腔真情。尽管身为满人, 可是他不仅痴迷于汉族文化, 还对优秀的汉族文人相当倾慕。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自序》中说纳兰:“先生笃友谊, 生平挚友如严绳荪、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辈, 初皆不过是布衣, 而先生固已早登科第, 虚己纳交, 竭至诚, 倾肺腑……惟时朝野满汉种族之见甚深, 而先生友俱江南人, 且皆坎坷失意之士, 惟先生能知之, 复同情之, 而交谊益以笃。”纳兰与这些江南才士志趣相投, 推心置腹, 披肝沥胆, 相濡以沫。尤其在爱妻早逝之后, 能够宽慰纳兰精神上痛苦的人只有他的那群好朋友了, 但与好友难得相会。每一回的别离都给多情重义的纳兰带来了难以尽言的苦楚。每每送别好友时便将别愁写入词中, 如送徐艺初归昆山时, 他“打叠起伤心无数” (《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 ;送顾梁汾南还时, 他感叹“握手西风泪不干, 年来多在别离间” (《鹧鸪天》) 。纳兰遇上了这么多的挚友, 再又一个个送走, 剩自己一个人寂寞, 怎么不让人觉得悲哀呢?

(二) 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理想的破灭

纳兰是满族正黄旗人, 却痴迷于汉文化。儒家“经世致用”、“济世安邦”的思想使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这种建功立业, 效身于社稷的理想伴着青春的热血曾在他胸中奔涌。他常用诗词倾吐理想破灭的悲哀:“世无伯乐谁相识, 骅骝日暮空长嘶。我亦忧时人, 志欲吞鲸鲵。请君勿复言, 此道弃如遗。” (《长安行》) 侍从生活不仅给纳兰造成了精神上的苦闷, 而且也给他带来了羁旅上的劳苦和离愁别恨。无怪乎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时常流露出对漂泊无定的行役生活的厌烦情绪, 从这些词作中, 可以看出纳兰对侍从生涯把壮志消磨滞尽的悲怨情绪。但儒家传统思想给他打造了一个黄金的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观念让他不得不忠于自己厌恶的差事, 这种欲进不行, 欲罢不能的处境终日折磨着纳兰, 销尽了他的壮志, 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形成无法排遣的苦闷, 引起了思想情绪的悲观低沉。

(三) 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体弱多病

纳兰自幼体弱多病, 寒疾给纳兰带来的更多是精神上的痛苦, 多病的身体使他对人生短促, 生命易逝, 无法把握的感受更加强烈。纳兰留下的340余首词作中, 写到秋意与冬寒的竟达130余首之多, 出现得不仅频繁而且凄楚悲凉。这种对病痛长久而真实的生命体验, 使他意识深处、精神内部自然涌起一种强烈的缺憾、焦虑、孤独、失落、空虚的情绪与感受, 可见寒疾对纳兰凄婉词风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纳兰词悲剧意识的客观原因

纳兰曾自述“性喜作诗余, 禁之难止”。词这种文学样式始终在倾诉着一种无常、无望而又无告的人生痛苦和生命忧患。可以说, 选择了词其实就选择了忧郁。纳兰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 即爱《花间》致语, 以其言情入微, 言调铿锵, 自然协律。”这种爱好固然是他天性多情的表现,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他走向对悲哀的深刻体验。他在《填词》一诗中说:“往往欢娱工, 不如忧患作。”这既是对词坛规律与传统的总结、概括, 也是对词的特长与特质的体认。他要传承并体现词的婉约传统, 就不得不“多秋思”。

纳兰所结识的友人都是有才学的汉族名士, 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等。这些人大部分是明朝的遗少或世家子弟。他们身经沧桑之变, 在民族失败的耻辱、国家灭亡的悲痛、个人仕途的坎坷面前, 感到了人生空幻无常, 充满了悲观失望的情绪, 这种感伤影响了纳兰。因此在纳兰的作品中, 常常流露出兴亡之叹:“汉陵风雨, 寒烟衰草, 江山满目兴亡。” (《望海潮》) “须知古今事, 棋枰胜负, 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 回首尽成非。” (《满庭芳》) ……纳兰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了深深的茫然和忧虑, 再加上目睹了父亲独揽朝纲, 作恶多端, 他也不能不为自己家族的命运担心。这种担心见诸笔端就成了“荣华及三春, 常恐秋节至” (《拟古四十首》) 。

纳兰生于权贵之家却并没有染上一丝纨绔习气。相反, 他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 即使文武双全, 风度翩翩, 也依然既忠且孝, 待人真诚, 完美得简直无可挑剔, 一如他的生活。然而, 当他走上仕途事与愿违时, 他就会比一般人觉得痛苦更深一些。因为他对挫折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 更别说承受能力了。幸福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 人都是经历过痛苦之后才懂得什么是幸福的, 纳兰也是, 怎么会知道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呢?直到他认为他的理想成了空。

纳兰性德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是完美的。他的不幸, 是他强劲的生命追求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结果。他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幸福的人生美境, 但他所要的那种幸福却不是他可以得到的, 偏偏他又不肯放弃, 所以他“所欲试之才, 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 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 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 百不一吐”。他的愁苦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又无处诉说, 只好尽付与词中了。

参考文献

[1]张草纫.纳兰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12-283

[2]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65-301

[3]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32

[4]李雷.纳兰性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56

[5][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4

篇9:读《纳兰词》

他就是纳兰性德,他的故事几乎是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支持的女人,他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解读纳兰与他背后女人的故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当纳兰小的时候,同龄中的玩伴只有他的表妹适合他那文静孤单的性格。他们是少年的玩伴,也是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之间既有两小无猜的天真,也有朦胧难言的情愫。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表妹弹得一首好琴时,他也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了。但是,表妹按旗人的规矩选成了秀女,从此,他们之间便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便有了刻骨的无助。

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愈发强烈。终于,机会来了。他便借着国丧混进了前往皇宫超度的僧人队,也顺利地见到了那个让自己日思夜盼的人。“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环”。纳兰想要轻轻唤她,却怕被人听见,想要畅述幽怀,却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就这样,这一见竟成了他们最后的别离。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纳兰在初恋失败和因寒疾而不能参加殿试的打击下,精神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这时,一位女子出现了,她的出现犹如寒冬腊月里的火把,驱走了纳兰心里的阴暗和寒冷。她就是纳兰的结发妻子卢氏,对于父亲的包办婚姻,他不但没有产生厌恶,而且还与卢氏一见钟情。卢氏是一位宽容大度、心思缜密、温柔体贴的大家闺秀。当纳兰还在写怀念初恋的词时,卢氏没有争风吃醋,反而悉心保存好丈夫写的手稿。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把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佳话来比喻自己与卢氏之间的幸福生活。然而,天不随人愿,卢氏在三年后也离开了他,三年短暂的快乐也许只是为了让容若日后的回忆更为沉痛悲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我们能从纳兰的词中读出他的悲伤,但未曾深入过他真正的内心世界。假如我们能走入纳兰的心中,也许我们会哭泣,因为那里面充满了思念与惆怅。

雁书蝶梦皆成杳,云窗月户人声俏。

她是纳兰莫逆之交的随从,也是一位美丽的江南才女。他们一见面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个人一下子便听懂了上天的隐语:他们,是属于彼此的。和以往一样,这也是一段短暂的幸福。

虽然他们成婚了,但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肯定,所以纳兰在相府之外给沈宛安排了一座幽雅的小居。纳兰想要极力维护这段感情,每天下朝给父母请安后,最后一点奢侈的时间才与沈宛相会。

沈宛看着纳兰为了这段感情奔波而日益憔悴,她暗暗下定决心,离开纳兰,虽然她也不想。纳兰又何尝舍得沈宛的离开,但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笑颜渐少,眉峰常结,所以沈宛就这样离开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初的似真似幻,而今不在。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只有旧罗裳,偷沾泪两行。他所失去的,再也不会重新有机会获得。

他们,最初的相遇,是偶然,是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瞥;

他们,最后的离别,是必然,是万物更替,斗转星移。

读《纳兰词》,好像在品尝一杯香茗,喝下后回味无穷;

读《纳兰词》,好像结交了一位挚友,陪我消磨闲遐时光;

读《纳兰词》,好像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指导教师:李希军 评奖:范鑫)

篇10:“纳兰词”《浣溪沙》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篇11:“纳兰词”《浣溪沙》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落雪了。远远近近的白。纳兰的王府里不会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江南也不会下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花园啊,凉亭啊,窗子的凹角里,坡上的腊梅花上,都只是温柔和凉薄的一层。象鲁迅先生和北方的雪比较着形容的,“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南方的雪确乎如处子的温柔绰约,好比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北方的雪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残雪凝辉,让这温柔的画屏也变得冷落了好些。这个时候,梅花也一瓣两瓣的随凉风飘落,开与落都是在寂寞黄昏。而笛声也幽幽怨怨地响起来了。夜了,静了,凉了。想起往事了。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越发的朦胧起来。

往事堪哀,惆怅满怀。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问我纳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其实是自己对他的神往和幻想。我说这是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白衣胜雪,立马桥头,神情里总有些落寞和忧郁。我说得虽不确切也并不大错,应该算是触及了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底色。

要按说他是不应该如此的,他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他从小是其父的掌上明珠,大了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从贫家的角度说这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从富家的角度说这个人独有世家子弟无边的贵,从皇亲贵胄的角度说这个人如此的儒雅风流,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他还有什么理由感觉孤独和落寞呢?

可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未必就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有的人有了钱就胡吃海塞寻欢作乐,有的人富贵加身也不动一下声色,有的人遂了心愿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得了天下也不会得意忘形。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境界不一样,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我们关注贫家子弟的奋斗和艰苦的时候也没有权利否定一个贵族公子精神上的孤寂和苦闷并且把它斥为无病呻吟。

纳兰性德是典型的世家子弟,通身是不矫揉造作的贵族气派。他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楚留香。这个人身着常服也是不俗,住得豪华也不见多么的挺胸叠肚。倒是贾府门前的看门狗和给晏子赶车的车夫才莫名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如果把人的活法用方向来界定的话,有的人是面朝外的,终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取得社会成就和得到社会承认上,向每一个缝隙延伸自己的枝叶,和每一个人攀上交情以备不时之需。而有的人是活得内敛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外部的风云变幻,而是内心的风起云涌。前者失败的时候会有剧烈的痛苦,并且会大声地嚎叫来发泄,后者失意的时间却是绵绵的忧伤,把这种忧伤藏在心里发酵,变得越发的浓厚和宿命般的悲凉。后者比前者更易活得孤独。这种孤独几乎是一种命定,无法逃脱。无疑的,纳兰应该是后者。

最合适最容易让人遗忘孤独的药,就是年少夫妻,举案齐眉。于是,纳兰结婚了。有了自己的美丽的妻子,有了和乐恩爱融洽的家,也就有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当他想哭的时候,可以把脸埋到妻子的胸膛里,当他胸中的温柔多得盛不下的时候,可以拈起眉笔,给妻子画眉,也可以淘胭脂,并且坐在一起,妻子绣花,自己作诗,还可以夫妻二人到花园里饮酒赏月。饮到薄醉的时候,月色也分外的妩媚和皎洁…… 可是,婚后仅仅三年,妻子死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重新被毁。自己又站在了孤独的旷野。风吹过来吹过去,心不知道该飞向哪里。虽然后来再娶,但是一个人真爱或许只有一次,感动或许也只有一次,感情不能仿制。

一杯薄酒,落梅黄昏,流泪眼观流泪眼,失意人逢失意人。

这个时候,还用再问为什么他说自己是人间惆怅客吗?还会再问为什么他会知道因了何事君泪纵横吗?天下的失意和惆怅是一样的,天下的孤独和悲哀是一样的,天下的可怜人是一样的。敝裘和鹤氅包裹的心也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篇12:“纳兰词”《浣溪沙》

败叶:干枯凋落的树叶。

题名:寺名。

斗鸡人:斗鸡本为一种游戏,战国时即已存在。此处“斗鸡人”与前“倚马客”对举,谓到此寺中之人已非往日的善男信女,而是前来闲游的过客,或是贵族豪门的公子哥们。

篇13:纳兰性德豪放词初探

关键词:纳兰性德,豪放,赠答词,咏物词

清新婉丽是纳兰容若为人熟知的风格底蕴,然其词亦有雄健豪放之风,其豪放词数量仅及婉约之十一,却不失为纳兰的另一面。纳兰词含爱情、交游赠答、羁旅咏物三种题材, 豪放多体现在后两类词中。

肺腑之辞,旷达之志。容若生平最重情义,其挚友顾贞观曾写道:“于道谊也真……朋友为肺腑。”张任政有:“竭至诚, 倾肺腑。”徐乾学为容若所做的墓志铭中亦有:“君所交游, 皆一时俊异, 世所称落落寡合者。”纳兰在交游中创作出不少的赠答词。许是情景所致,或是纳兰想为好友带去精神上的鼓舞,其赠答词大都充满豪情,最著名的莫过于写给梁贞观的《金缕曲 • 德也狂生耳》。[5]P101该词作于纳兰、贞观二人初相见时,呈现了二人交好的始末,词里满满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欣喜:“不信道、遂成知己”,以及相识恨晚的感慨:“寻思起、从头翻悔”。《词苑丛谈》以“词皆嵌崎磊落, 不啻坡老、稼轩”评,《灵芬馆词话》有:“容若专工小令,慢词间一为之,惟题梁汾杵香小影‘德也狂生耳’ 一首,最为跌宕。”

咏物怀古,悲壮之思。容若的许多咏物词也为豪放之风, 如《南歌子 • 古戍》、《临江仙 • 卢龙大树》、《忆秦娥 • 龙潭》 《望海潮 • 宝珠洞》等。出现在这些词中的多是壮阔之景, 格调雄浑。睹物思古,纳兰在咏物的同时也寄托着自身的情感。他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其父明珠受康熙重用,他可谓是衣食、仕途都无忧的“官二代”。然而,他笔下的这些咏物词却多抒发兴亡之叹:“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九秋黄叶五更烟,只应摇落尽,不必问当年。”“兴亡满眼,旧时明月。”“江山满目兴亡。”原因何在?纳兰虽生活在大一统的朝代,并不代表没有战争,满清政府和前朝乱党、周遭少数民族间的战争从未停息,康熙曾多次亲征,容若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曾于康熙二十一年春随康熙东巡,《南歌子 • 古戍》即作于当时。

每一位豪放词的创作者都会为这一词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包括容若。壮阔、豪放意象的使用是豪放词的惯用手法,纳兰也不例外,如笳、乱山、横江、峰、石、鼓、 牧马、黄沙、冰崖、惊雷等。他也经常化典为胜,《临江仙 • 卢龙大树》中的“雨打风吹都似此”句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纳兰词《鬓云松令 • 谁道阴山行路难》中的“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则是引自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辛弃疾是豪放派大亨,李白诗歌的慷慨激昂也和豪放派有着不容小觑的渊源,据此可看出容若对豪放派词作家及词作的欣赏。

意象与用典是豪放派词人都可能用到的创作手段,而容若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哀婉作结。纳兰词的浓厚感染力与其凄美婉约相关,其豪放词同样具有此番魅力,以《菩萨蛮》为例: “白日惊飙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鸡乱。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这首词当作于康熙二十三年冬南巡返程中。下阕之鼓角等与上阕同是空旷壮阔之势,然而均落入“愁”字。雄浑壮阔的景物陡然以“愁”字收尾,词人笔下之愁思似乎也波澜壮阔起来。

杨芳灿记纳兰为“貂耳朱轮”, 且“生长华房”,没有理由如此忧郁。然而,纳兰首先是自幼生长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其次是词人;首先是叶赫那拉氏后人,其次是康熙宠爱的臣子。自幼的环境和武臣的经历足以让他汲取创作素材,而叶赫那拉氏的血脉传承与过往又让敏感的他染上无法释怀的哀伤。另,纳兰氏是在纳兰之父明珠的努力下复兴的, 康熙对明珠的器重是实情,但满清对党祸尤其敏感,明珠犯了此忌。作为明珠的儿子和康熙的近臣,容若对他们二人比较了解,但是容若无法左右父亲,眼看着他走向不归路,这种无力感充斥在容若的豪放词中,成就了其豪放词的独特。

容若亲近佛、老文化。纳兰自号楞伽山人,《楞伽经》 为佛教经典,从其名号中不难看出他对佛学经典的涉猎。并且,纳兰以“饮水”二字为词集命名,而《五灯会元》所记道明禅师语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此外,纳兰性德在写给好友严绳孙的书信中提到:“弟今于闲中留心老子, 颇得一二人开悟,未敢云有得也。”对佛老文化的接触和认同无疑会助长词人本就比较敏感、哀情的内心,由此,容若词总是由繁华落入寂寥、从豪放落入悲悯也就不足为怪了。

篇14:论纳兰性德的爱情词

【关键词】纳兰性德  爱情词  哀感顽艳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9-02

被况周颐称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其短短三十一岁的生命里,为后世留下了三百四十多首词,其中三分之一是他的爱情词。爱情词,是纳兰词的精华,饱含了他所有的真情和眼泪,是他在当时禁锢个人情感,男女关系极不平等的男权社会里,情真意切、呕心沥血谱写的佳作。词人将自己的痴情全部投入到所写词里,使他的爱情词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之感和强烈的感染力,令读者不知不觉与词人一起心神荡漾、情断柔肠。

一、清新婉约写恋情

纳兰的爱情词来源于他对生活真实的感受,是他独有的心灵悲歌,大多凄婉缠绵,悱恻动人。他对女性心理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深沉之美,让我们看到了纳兰对爱的向往和珍惜。这类词清新自然,情致婉约。如《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这首词是纳兰爱情词中的上乘之作,写得极有风致。小令用以描写人物的极少,这首词却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娇美可人的少女形象。少女的娇羞可爱,就像一朵带雨的芙蓉,与爱人相逢,虽有千言万语,却又怕别人看见,只能转身离去,转过回廊,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轻叩玉钗。寥寥几笔,抓住了人物极其微妙的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含蓄地表达出少女难以言传的心理。这种若即若离、苦乐交织的情景,使全词形神俱佳,极富艺术感染力。

作为皇帝的宠臣,纳兰没有醉心于权力之争,权力中心的污浊常会让他产生逃离之感。每次侍驾回家,与妻子的相逢,成了纳兰最幸福的时刻,两人情浓款款,快乐温馨。这类爱情词,纳兰直抒了自己的快乐。如《眼儿媚》:

重见星娥碧海查,忍笑却盘鸦。寻常多少,月明风细,今夜偏佳。

休笼彩笔闲书字,街鼓已三挝。烟丝欲袅,露光微泫,春在桃花。

纳兰开篇就把妻子比作天上的织女,和自己聚少离多。相聚时,她忍住欢笑,盘起了乌黑的发髻。纳兰的词大多含蓄,直白表达爱情的并不多,但“今夜偏佳”,字字体现出掩盖不住的喜悦。下阕继续抒发情感。面对娇妻,不再拈笔写字,纵然已是夜深,还是欣喜异常。在淡淡熏香烟雾袅绕下,妻子面如娇艳欲滴的桃花,更加光彩照人。

二、缠绵悱恻写相思

身为天子侍卫,纳兰不得不经常入值宫中,扈从出游,常年在外的离愁别绪增添了他绵绵的相思之情。在纳兰的爱情词里,他大胆率真地抒发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词写得缠绵悱恻。如《临江仙》: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词人选取了能代表相思离愁的意象来与自己的情感融合。“碧纱窗”、“归鸦、”“片帆”、“燕子”、“细雨”、“杨花”,无不与他相思的忧郁情感相扣。如画的春山,轻淡的云霞,碧绿的春水,让纳兰对妻子的相思滚滚而来。开篇追忆了去年秋天妻子在“碧纱窗外”的叮咛细语,萧瑟的秋风吹送着归巢的只只寒鸦。征程中的点点“片帆”,让纳兰生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归家的飘零之感。肩负王命,伴随君王,并没有让他兴奋与自豪,相反,归家的迫切,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让他备受煎熬。后二句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转入眼前实景,更显出思归之感。下阕直抒胸臆,点明“欲归”的主题。把自己和还家的燕子作比,相思的惆怅可见一斑。词的结尾,词人想象着在烟柳画船、细雨杨花中与妻子相会,化虚为实,更为此词增添了一丝缠绵的愁绪。

封建社会里,男子常占据着情感的统治地位,妇女作为男人的依附,是被压迫的底层,她们的爱情生活里,充满了离愁别绪。纳兰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写女子的相思,更显屈曲委婉。如《浣溪沙》:

泪浥红笺第几行,唤人娇鸟怕开窗。那能闲过好时光。

屏障厌看金碧画,罗衣不奈水沉香。遍翻眉谱只寻常。

小令妙的是从妻子写起,开门见山写“泪浥红笺”,相思情感直接可见。窗外“娇鸟”啼叫,大好春光宜人,妻子却怕大好时光会让自己更增添思念丈夫愁绪,“唤人”关上窗。下阕首句中的“厌”字,使全词相思达到了高潮,屏风上的金碧画已看厌,罗衣上的沉香味惹人烦,“眉谱”翻遍,也觉得无趣,一句句,只因为“厌”。为何“厌”,思念绵绵!词人明明思念妻子,却写妻子对自己的相思,词的新颖、独特,实为少见。

三、哀感顽艳写悼亡

纳兰的词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当属他的悼亡词。他对妻子的思念,在妻子逝世八年的时间里也没有减弱,每景每物,都会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这种因爱情一去不复返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哀伤,是纳兰在人世间最珍贵的人性,也是最纯洁的真情。如《东风齐无力》:

电击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箫。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风雨飘飘。

开篇短短十二个字,“电击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点明了伤情入骨的悲悼之旨。伤心之时,欢乐也变得无聊,想将心中的离恨谱成曲调,却发现词虽填出,心中离恨未曾消失,只好借箫声排解自己对妻子生死分离的哀情。下阕,纳兰追忆起与妻子同赏的“窗前月”,现在只能照在空空的镜内;“小红桥”上石阶依旧,妻子却已远在黄泉;昔日团圆欢乐的元宵佳节,只剩下和妻子对饮着暖人的葡萄美酒的美好回忆,如何不让纳兰痛彻心扉。结尾三句,用“凄凉煞”来收束全词,今昔交错,更添悲悼之意。

纳兰的悼亡词,是他用血泪滴洒而成的。他把自己对妻子所有的爱投入悼亡词中,让词变成了他悲极时宣泄情感的不自觉的真情流露。如《金缕曲》: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严迪昌曾在《清词史》里说:“此词纯是一段痴情裹缠、血泪交溢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语”。一开篇,词人用一个“恨”字,点出全词的主旨,写出对爱妻之死表达的哀悼之情。“空阶”、“寒雨”,“葬花天气”,既交待时间、地点,又表达自己的生死之痛。虽是春季,词人却感受已是”寒更”,总想着卢氏的死是一个梦,梦醒,妻子就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是,三年过去,纵然是梦,也早该清醒。词人猜想,卢氏的离世,难道是认为“人间无味”,冷冷清清的“夜台”,埋葬了妻子,想必也将妻子的“愁”深深埋葬。“钗钿约,竟抛弃”,呼应开头,词人埋怨妻子背弃了和自己的“钗钿约”,将自己独自痛苦地留在世上。词的下阕,纳兰整夜都在辗转反侧,他关心着亡妻死后的生活,想打破人间与冥世的界限,询问爱妻近来的消息。这是何等的哀伤。最后,想和卢氏“待结个、他生知己”,却怕最终不能相守。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实是纳兰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词的结尾,“清泪尽,纸灰起”,让人更觉凄清哀婉,伤情入骨。全词虚实相间,哀情层层加深,从纳兰的肺腑流出,其一往情深更让读者动容。

纳兰笔下的爱情词,清新委婉、缠绵悱恻、哀感顽艳,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他借词这种体裁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真情,一字字,一句句,都来自于灵魂深处,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画,让读者深处其中,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张草纫.纳兰词笺注附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上一篇:秋浦歌古诗鉴赏下一篇:可持续发展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