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浣溪沙》鉴赏

2024-05-02

姜夔《浣溪沙》鉴赏(精选13篇)

篇1:姜夔《浣溪沙》鉴赏

姜夔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钗燕笼云晚不忺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钗燕: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

笼云:挽结云鬟。

忺(xiān):高兴、适意。

译文:

戴上钗燕,挽结云鬟,晚来梳妆可却无法欢心。一心想用裙带拴住你那将要离去的`兰舟,别离的痛楚滋味又一次涌上心头。

岸边那寒夜中的杨柳枝在独自飞舞,河中的鸳鸯在疾风中无法安眠。有些事儿真的无需在心头萦绕牵挂。

篇2:姜夔《浣溪沙》鉴赏

起笔写向空中。大雁无声,穿过重云,飞向南方。南方温暖,对大雁来说,是一温馨的家。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故说“怯”字。但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妙。

“画船愁过石塘西,

次句写出自己。石塘,苏州之小长桥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归家,又有何愁?

”打头风浪恶禁持。

“歇拍展开水面。头指船头。恶者,甚辞,猛也、厉害也。禁持,摆布也,禁,念阴平。都是宋人口语。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飞之雁,岂是重云所可遮拦?归家之人,又岂是风浪所能阻挡?

“春浦渐生迎棹绿”。

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浦者水滨,此指河水。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 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的突兀感和欣悦感。笔峰骤转,却不显得生硬,两相对照,只觉笔意轻灵,意境超逸。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

“小梅应长亚门枝。”

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

篇3:姜夔《浣溪沙》鉴赏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其时姜夔25岁。词人路过扬州稍作停留。扬州自隋唐即是著名繁华之地,从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著名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见世人对这一片“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向往。但在南宋初期扬州两次遭到南侵金兵的洗劫,变成一座荒凉的空城。故词人途经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为诗,写下此作。

词前作一小序,点明作该词之时,地,缘由,以及情感。“淳熙丙申至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丙申年即淳熙三年,“至日”即冬至这一天。“予过维扬”,“维扬”即扬州,《尚书禹贡》中有“淮海维扬州”之句,故以维扬指扬州。“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点明气候,写扬州城外之景,雪后放晴,满眼青青的荠麦。“荠麦”也即无人播种的野麦。此处含蓄地点明这座曾经人烟阜盛的繁华城市现今已是百姓流亡,人去城空。词人进入城中,见到的是更为荒凉之景,“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护城河之水的碧色似乎是这座萧条之城中难得的生机,“自”是“空自,徒自”之意,所以这里的碧水在词人眼中似乎更衬显了整座扬州城的衰落。杜甫的《蜀相》一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此二句词人再写耳中所闻。戍角之声是军队驻扎的象征,点明了此地的战备。号角之声本无所谓悲与不悲,但在此时的词人听来这战乱之声是如此的悲凄。下文词人直抒胸臆,“予怀怆然”,“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悲伤之意。因何悲伤?“感慨今昔”。扬州的昔盛今衰的鲜明对比让词人慨叹不已。词人就是在这样凄凉的现实和心境下写下了这首词作。“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千岩老人是词人的叔岳父萧德藻,此人在当时颇有诗名。“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著名篇章,原诗共三段,采取的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加强表达感情。所以此处列举一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公室,尽为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也就是说,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从而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代故国沦亡之痛。所以这里萧德藻从姜夔的词作中读到了词人感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情感,故认为该词有“黍离之悲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词人在词作正文中如何表达这种“黍离之悲”。

上片首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淮左”即淮东,宋时在淮河下游地区设淮南东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著名城市。“竹西”即竹西亭,扬州名亭。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所以开头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首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神往,在笔法上可以说是虚写反衬,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使读者联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此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下面“尽荠麦青青”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和序中“荠麦弥望”呼应,也与《诗经·王风》中的“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所以这两句可以说是以“春风十里”的虚景反衬“荠麦青青”的实景,而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也就不言自明,读者自然可以想见,这也恰似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可以说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盛,后句点衰。下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字面的含义是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灾有多么酷烈。这里很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所以这一句揭露了侵略者给扬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上片结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处”起笔,以实写“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下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前文提到的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杜牧在扬州为官十载,公事之余,流连于扬州的繁华声色,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俊赏”即卓越的鉴赏力。“算”,料想。这里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文采风流的小杜现今如果重到已是面目全非的扬州城,想必是惊讶无比。“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取自杜牧《赠别》一诗中“豆蔻梢头二月初”,喻十三四岁女子的美丽芳华。“青楼梦好”化用其《遣怀》诗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句。此处三句意为纵然杜牧有着能写出“豆蔻”“青楼”这些美好诗句的才华,见到如今扬州城残破之景,怕是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了。此三句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此句由追怀古人回到现实的景物描画,“二十四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至北宋仅存八座。这里泛指扬州的名桥。也有一说二十四桥是其中一桥名,一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女于明月夜吹箫于此。

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以想象当年的二十四桥,月华如水,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玉手托箫,轻启红唇,美妙的旋律便飘荡在这如梦似幻的夜晚。而如今呢?二十四桥仍在,不同的是此时只有一弯无声的冷月荡于波心,落寞,凄凉,萧条。冬日寒冷,词人此时心境凄冷,故以冷喻月在情理中。但月本无所谓有声无声,这里却以“无声”写之,似乎这月在照见扬州城的残破之象也已噤声无语,伤感凄凉。所以这也是典型的移人于物的写法,词人不说自己此时心境倍加伤感凄凉,无语默默,却以“无声”写月,这就比直写自己心境更推进一层,且更富于形象性。从抒情手法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妙句,含蓄而深沉,该句也成为后世吟咏的名句。结拍两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问句作结词中并不少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稼轩问自己问朝廷;“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七问自己问情人。而姜夔在这里向谁发问?“红药”。“红药”就是红色的芍药。扬州以产芍药出名,有“扬州芍药甲天下”的说法。前面提到的二十四桥又叫红药桥。这里词人向桥边芍药发问:想想你们这些红药啊,一岁一荣,年年开放,扬州繁华的时候你们盛开,扬州残败的时候你们也在盛开,那么你们到底是为谁开放?好生无情啊。这里词人似作痴语,看似无理。实乃大有情理,桥边芍药也本无谓为谁而生,自然之物自然之本性,不因人世之变迁而变。所以这里亦是典型的移人于物之写法,赋以芍药以人之情感,实则注入词人自己之情感。芍药的无情正衬显了词人的有情。物是人非,今昔巨变,此时的词人有什么心情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又有什么理由不谴责这桥边的红药呢?时值冬日,桥边一定没有盛开的芍药花,这不过也是词人的想象之景,而词人以此景作结,以此问收束全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明月下那一簇簇盛开的红药,桥边伫立的落寞的身影,词人那一颗伤感滴血的心。

篇4:《浣溪沙》姜夔词翻译赏析

姜夔

钗燕笼云晚不忺①。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如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注释]

①钗燕:带有燕子形状装饰之钗。笼云:挽结云鬟。忺:高兴、适意。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词。上阕由女子之容妆写出女子之心声,笔笔都写出足不出户的古代女子之特征--用情专执。下阕由风中之杨柳说到风中之鸳鸯,语语都见得饱读诗书的`古代读书人特征--尔雅温文。女子只是直说,读书人则言必用此兴。但他比兴用得好,以眼前景,喻心中情,又纯似口语。

浣溪沙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①,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③,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

①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②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诗:摆布。

③浦:水滨。

[赏析]

篇5:姜夔《浣溪沙》鉴赏

浣溪沙,浣溪沙姜夔,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姜夔  朝代:宋  体裁:词   钗燕笼云晚不。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篇6:姜夔词作鉴赏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先世出九真姜氏(九真唐时属岭南道爱州,在今越南境)。姜夔早岁孤贫。二十岁后,北游淮楚,南历潇湘。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萧德藻于长沙。泛湘江,登衡山,作《一萼红》、《霓裳中序第一》、《湘月》诸词。次年,姜夔随萧德藻同归湖州,卜居苕溪之上,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后永嘉潘柽就为他取字曰白石道人。杨万里称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龟蒙)”,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绍熙四年(1193)起,姜夔出入贵胄张鉴(中兴名将张浚之后)之门,依之十年。庆元二年(1196)后迁移杭州。

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因与太常议不合而罢。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四首,诏免解,与试礼部;不第,遂以布衣终身。嘉泰三、四年间(1203—1204),以《汉宫春》、《永遇乐》诸词与辛弃疾蓬莱阁、北固亭之作唱酬。二人虽词风不同,辛弃疾亦“深服其长短句”,堪谓并世知音。姜夔六十以后,旅食金陵、扬州等地,晚境益牢落困苦。卒年约在嘉定十三四年之际。卒后由吴潜等助殡,葬于杭州钱塘门外之西马塍。姜夔一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若不胜衣。

家无立锥,而富于翰墨图书之藏。精赏鉴,工书法,品评法帖有“书家申韩”之称。著有《白石诗集》一卷,《诗说》一卷,《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别集一卷,《续书谱》一卷,《绛帖平》二十卷等十三种。姜夔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且精于乐律,能自制曲。自谓作词“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与拘谱盲填者不同。集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

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清初的浙西词派则专奉姜夔为不祧之宗,从而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一直延续至乾隆中叶。

●江梅引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

篇7:姜夔词作鉴赏

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作此词。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无心”。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燕雁即北来之雁。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京口》:“雁频辞蓟北。”《金陵道》:“北雁行行直。”《雁》:“南北路何长。”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本词。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此亦化用龟蒙诗意。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皮日休)》:“云似无心水似闲。”《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但白石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龟蒙《初入太湖》)。本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一语,本有商量之义,又有酝酿义。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此句的数峰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亡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又是何种不同的况味。卓人月《词统》评云:“商略二字,诞妙。”

下片之境,乃词人俯仰今古之境。“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四”故名(乾隆《苏州府志》)。这是陆龟蒙的故乡。《吴郡图经续志》云:“陆龟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吴江。天随者,天随子也,龟蒙之自号。天随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意即精神之动静皆随顺天然。龟蒙本有胸怀济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力,颇牧齐教化。”可是他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又不第,只好隐逸江湖。白石平生亦非无壮志,《昔游》诗云:“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永遇乐》:“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但他亦举进士而不第,飘泊江湖一生。

此陆、姜二人相似之一也。龟蒙精于《春秋》,其《甫里先生传》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贞元中,韩晋公尝著《春秋通例》,刻之于石”,“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白石则精于礼乐,曾于庆元三年(1197)“进《大乐议》于朝”,时南渡已六七十载,乐典久已亡灭,白石对当时乐制包括乐器乐曲歌辞,提出全面批评与建树之构想,“书奏,诏付太常。”(《宋史·乐志六》)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白石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诗),及“三生定是陆天随”(《除夜》诗)之语。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

第四桥边,其地仍在,天随子,其人则往矣。中间下拟共二字,便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这是词人为打破古今局限寻求与古人的精神句诵而采取的特殊笔法。再如刘过《沁园春》之与东坡、乐天、林和靖交游,亦是此一笔法。以上写了自然、人生、历史,笔笔翻出新意结笔更写出现时代,笔力无限。“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我又如何面对等意。此是囊括宇宙、人生、历史、时代之一大反诘,是充满哲学反思意味一大反诘。而其中重点,主要在今之一字。凭栏怀古,笔力雄劲,气象阔大。古与今上下映照成文,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历史意蕴。应知此地古属吴越,吴越兴亡之殷鉴,曾引起晚唐龟蒙之无限感慨:“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宫怀古》)亦不能不引起南宋白石之无限感慨:“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除夜》)

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这与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象征唐朝国运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而其作为自然意象之本身,则又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自然意蕴。结笔之意境,实为南宋国运之写照。返观数峰清苦二句,其意蕴正为结尾之伏笔。在此九年之前,辛稼轩作《摸鱼儿》,结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乃是同一意境。白石本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栏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善于提空描写,从虚处着笔,正是白石词的一大特点。此词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融为一片,乃南宋爱国词中无价瑰宝。而身世家国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词中占优势,又将自然、人生、历史(尚友天随与怀古)、时代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尤其“今何许”之一大反诘,其意义虽着重于今,但其意味实远远超越之,乃是词人面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之一哲学反思。全词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今何许”,真可媲美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词无限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意愈切而词愈微”,这种写法,易形成自我抒写之形象与所写之意象间接开距离,造成朦胧之美感。此词声情之配合亦极精妙。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为叠韵,末句三四字黄昏为双声,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四又为叠韵,参差又为双声。分毫不爽,自然天成。双声叠韵之回环,妙用在于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声情绵绵无尽之致。

●点绛唇

姜夔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

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

淮南好,甚时重到?

篇8:姜夔《浣溪沙》鉴赏

江左:泛指江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篇9:《浣溪沙》鉴赏

宋代: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译文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鸣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

朱桥:栏杆朱红的桥。

画轮:指有彩绘的豪华车子。

溶溶:指水盛貌。

春水:指春天时的湖水,表现出湖水的柔和之感。

春云:即春天的云,表现出湖上天空的云之舒缓柔美。

碧:即绿色。

游丝:本指春季里昆虫吐出的细丝。

萦:即萦绕,留住之意。

醉客:指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游人。

归:指离开。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从艺术上看,词人借景抒情,在描写“乐景”之中,暗示了“哀情”,具有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蕴含在宽阔的境界之中,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的所见所闻。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浣溪沙》作鉴赏

★ 浣溪沙古诗秦观

★ 《浣溪沙》晏殊学案及鉴赏

★ 墨梅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技巧

★ 古诗鉴赏别董大

★ 小学生关于清明节古诗鉴赏

★ 凄凉犯古诗鉴赏

★ 古诗登岳阳楼鉴赏

篇10:浣溪沙晏殊鉴赏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直抒胸臆: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6、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无可奈何花落去

7、”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篇11:《浣溪沙》作鉴赏

抬转炉熏自换香。

锦衾收拾却遮藏。

二年尘暗小鸳鸯。

落木萧萧风似雨。

疏皎皎月如霜。

此时此夜最凄凉。

赵可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小令。以词意看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描写之作。但女主人公闪闪烁烁、遮遮掩掩的动作中表明两人不是正式的夫妻。然而两年前,她与情人度过的一段美好爱情生活却铭刻在心。

词作艺术手段高超,短短的小令,一件事,一个情景,就把女主人公那复杂难言的感情浓缩在里面。

上片言在一秋季的夜晚,或许是两人有特定纪念意义的日子,女主公又回想起往日的情景。“抬转炉熏自换香。锦衾收拾却遮藏!”也许两年前这是两人定情之日。为纪念它,女主人公搬来香炉,亲自上香,又把锦被收拾妥贴干净,等待情人的到来。可是两年过去了,他不会再来,因而只能“收拾却遮藏了。”特定的环境,特殊的心理一眼可见。“二年尘暗小鸳鸯。”在这床锦被上女主人公可能度过无数美好的时光,锦被也成为她与恋人当年欢好的信物和见证,而锦被上的小鸳鸯不知伴随他们多少时光。可岁月无情人无情,那日鲜艳的小鸳鸯也被无情的.尘土遮盖,显得暗淡无光。“二年尘暗”既指岁月的无情又暗示与恋人的爱情难以复萌,暗淡的心里使她感受到的只是凄凉。

下片写在这孤寂的月夜,一切都是那么凄凉。“落木萧萧风似雪。疏皎皎月如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使人感到的是悲壮,而此册“落木萧萧”却让人备感凄凉。即根,窗户的格子。

“月如霜”,李白曾有“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静夜思》)之喻。风吹叶落让她感到是风雪无情,月照窗使她又觉冰冷如霜。两年前两相恩爱,情意绵绵,两年后孤寂惆怅愁情万千,于是有“此时此夜最凄凉。”用移情的手法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入客观景物之中,使风也含情月也有感。

篇12:《浣溪沙》晏殊宋词鉴赏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秦观《浣溪沙》宋词鉴赏

★ 浣溪沙宋词赏析

★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 宋词鉴赏辞典 读书笔记

★ 诗歌鉴赏浣溪沙秦观

★ 《浣溪沙》周邦彦诗词鉴赏

★ 姜夔《浣溪沙》鉴赏

★ 《浣溪沙》姜夔词作鉴赏

★ 宋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译文鉴赏

篇13:苏轼《浣溪沙》的宋词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上一篇:《十万个为什么》小学读书心得400字下一篇:在单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