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2024-04-25

校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校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南阳理工学院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班级:114651 姓名:韩淑娟 学号: 1104725039 调研时间:2013/11/16 调研地点:南阳理工学院 调研目的:

了解和认识高校校区规划设计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区布局、道路交通组织等手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增加对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工作的认识,为接下来好的校园规划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项目概况:

学院前身是1986年底为适应南阳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需要而创办的南阳大学。1992年底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通过,由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南阳理工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拥有工、管、文、理、法、医、经济、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一角

项目基地区位调研分析: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多少个世纪前,她向世界奉献了张衡、诸葛亮、张仲景、范蠡等历史文化名人;二十世纪,她以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滋养了南阳理工学院这所新兴的高校。南阳理工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白河南岸,环境幽雅,花木葱茏北临长江路,交通便利,远离嘈杂的市区,地理位置优越。

项目规划组织结构调研分析:

运动区域学生生活区紧密连接,方便学生课余活动锻炼;另一方面,运动区域教学区相隔离,保证了合理的动静分区。

.项目道路交通调研分析:

主要道路穿过教学区,道路宽敞、顺直,满足车行与人行要求。学生生活区区内通过曲折执行道路连接,保证学生生活服务,有彰显校园内部曲径通幽,增加生活情趣。

项目绿化景观调研分析:

集中布置,像幅幅画卷,东南校区如毓秀园,亭子,植物,荷塘….完美的融合到一起;齐贤苑主要运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将广场回廊布置,梦溪湖及假山有将曲径通幽作了另一番的解释;药植园配合广场,石像和太极形道路相呼应,使景观的布置具有了人文气息;书香园的道路曲折蜿蜒又不失通畅,水美景美,处处都让人留恋。。总之,南阳理工学院不仅给人以精神的熏陶,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作为南工的一份子,我倍感骄傲。基地内空间形态调研:

行走在校园中,绿色是主打色,马路很宽,教学楼很工整的放置在主干道两侧,视野很开阔。

基地内建筑意象、风格调研分析:

南工校园的建筑新建的实验大楼和图书馆在造型色彩及观感上给人一种与众不同外,大气,的享受。但教学区的教学楼在风格上就略显低调了,太过统一,无法很好的突出各院系的特色特征。

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研,我认识到,做一个校园规划首先要全面了解基地所在位置的区位条件,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特点,利用地势地貌组织结构布局。了解校园功能,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另外环境是校园功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规划校园时,要协调建筑与人和环境的关系,更有利于创造力的释放与迸发。更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学校给人带来的印象由它的各个方面影响的,所以想做好这次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的规划,我们必须发现利弊,扬长避短,为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活而努力!

篇2:校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区位分析: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的东偏北的方位,用地规模约 2100 亩。用地内地势较为平缓,相对高差 25——30 米,属丘陵缓坡区,一条源自松茂水库的东西向水渠捞鱼河穿过用地,向西注入滇池。

设计理念:1、人文校园——高等教育改革呼吁人文素质的回归,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外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我们在新校区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努力营造出一个明快、活泼、健康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并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为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作出了尝试。2、信息化、产业化校园——我们很重视校园信息的资源共享,对内,建筑的组团院落式布局与多条信息轴相连,为校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空间。对外,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3、生态化校园——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因此新校区在设计中因承中国文人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于清幽山水之间陶冶人的情操,结合绿地、树木、广场、小品设计成长长绿轴的景观大道,将入口处的盎然绿意一直延伸到中心区,并且渐显开阔与自由。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在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4、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结合生态的校园设计。在宏观上,校园要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基地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建筑遮阳、通风、利用太阳能等生态手法,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2)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在校园设计中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是明智之举。(3)结合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文化,只有用现代化的技

术手段,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改造,才能在预防一个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一个文化荒漠。

规划结构:方案特别重视对现有场地特征的保留和校园特色的塑造,以中央人文景观带组织串联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科技产业区等,组合建筑群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多景点、组团式布局”的规划结构。“一心”规划利用位于基地几何中央位置用地,布置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功能上构成学校各科教学的信息交流共享中心,在景观上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两轴”以共享中心为核心,均匀的向外延伸出纵向人文景观轴和横向公共信息轴,将校园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文景观轴中,把广场、小品、雕塑等景观节点组织起来,结合绿化,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是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在公共信息轴中,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中心 核,与人文景观轴相辅相成。“多景点”中心人文景观轴的绿带渗透到校园内各组团之间,并形成亲水空间,东部高处的森林公园与水廊形成对景。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组团式布局”为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要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中的分期建设实施,形成功能布局的弹性,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与经济投资;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流,营造学科交流的共享场所。

道路交通组织:校园主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景观轴线与校园空间轴线的关系,次入口的安排方便了校园的对外交流。道路分为三大系统——(1)贯穿全区中心,连接各功能组团的主干道系统;(2)以自行车、人行为主的次级道路,即非机动车道路系统;(3)专用景观步行道,中间穿插有小品、广场和绿地,供学生在此晨读,休憩和交流。这三大系统相通,但在功能上对车俩的类型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加上人分流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大学城交通的整体性、有机性、安全性。

功能结构:横向中轴线上布置有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与竖向的人文景观轴相呼应,更增强了校园学科的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考虑到校园活动的特点,把教学区集中设置到地块的上方,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

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和对外的信息交流。总的来说,中心与两轴集合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与场所,成为大学城的“核”,是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区域;而各个分散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完整,满足各自功能上的需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绿化景观分析:人文景观大道的设计紧密结合大学城的构思理念,绵延的林荫大道体现了学子们对知识的不断求索和创新,而各个节点空间的细部设计则表现出知识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公共信息轴作为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在图书馆的建筑形体上朝气蓬勃,突出了大学城的个性与魅力,成为了中心区的地标建筑;大片的水面从建筑中扩展出来,形成的亲水空间一直延伸到东部高地的森林公园,公园上的钟楼与水面的玻璃廊子形成对景,由高到低形成一条绿色视廊,把地标建筑——钟楼突显了出来。校区摒弃了围墙,代之绿化带,形成亲切的自然分离,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

调研对象二: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区位分析:新校区毗邻环城高速环道与规划中的轻轨线路,周边是新城区的主干道,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具有校园建设的良好基础,并且与东校区联系为整体的高校教育链。

规划设计概念:(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及功能体系,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以贯穿地段的东西向绿轴为核心,构建校园景观空间网络,连接地段两侧城市绿带,使校园景观生态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的完整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利用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促进学校部分功能区与城市的融合及社会化管理,形成高度开放共享、高效的功能体系。(2)营造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校园。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及形态,通过景观空间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在步行距离以内,形成易于引发交流、和谐的传统人文型新校园。(3)整体校园空间形态呈组团空间沿主轴生长、山水楔入的基本格局。

功能结构分析:规划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与“共享”。“效率”体现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明确的划分与便捷的联系,明确的分区有利于降低相互的干扰,而便捷的联系则有利于校园的合理运转。校园的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学术交流接待区、科研区、行政管理区、体育运动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区域。规划中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学院建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居于基地中部,而宿舍区各组团、科技产业园等皆环绕其布置,校园中心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十分便利,多在步行10 分钟距离以内。为创造人性化场所,中心区规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通过安排活动区域距离与日常行为联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校园中心区:在 8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10 分钟步距。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区:在 4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 分钟步距。“共享”体现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而科技产业园作为与生产、社会高度结合的设施,设于几乎独立的城市街区中,更有利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教工宿舍区的独立性也较强,以便于向社会化管理发展。

道路交通分析: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主环路分支、“环上生环”以及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城市道路,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公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篇3:校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1 榆中县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设乱

许多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 “只见新村, 不见新貌”,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势态。

1.2 配套差

绝大部分村庄内的道路、给水、排污、电力、通信、绿化都缺乏规划布置, 配套性与共享性差, 导致了村庄生活环境质量差。

1.3 违章建筑多

和平镇袁家营村被调查的312户村民中, 有240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建设, 竟占调查总户数的77%。

1.4 农房质量差

在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下, 重城市、轻农村, 在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乏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建筑市场监管的缺位, 农民建房施工队伍无资质、无正规设计图纸、无施工合同现象较为普遍。

2 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难的主要原因

2.1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1) 需求强烈。目前, 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相对比较迫切, 加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到了结婚高峰期, 以致农民建房需求相对比较集中。

(2) 供给短缺。开展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 政府可安排的土地总量大为减少。加上一些地方对农民建房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农村个人建房土地指标分配不够到位。

2.2 规划布局缺乏衔接

(1) “两个规划”不衔接。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不同步, 在编制规划时又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建房需求, 导致许多村庄周边没有预留相应的建设用地, 使许多农民建房不能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2) 某些村庄规划过度超前, 群众难以接受。同时由于按村庄规划的建设对配套设施要求较高, 相应的费用也高, 一些农民负担不起。

(3) 规划和政策的调整导致农民建房无法报批。部分农民建房受城市规划、项目建设的制约较大, 一些重要区块、重大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确定, 村民点的选址与规划一时无法落实。

2.3 农村建房用地困难

(1) 选址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无法实施。全国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之后, 除重点工程建设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征用基本农田外, 严格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建设项目, 在基本农田上的村民点规划由此就成了一纸空文。

(2) 宅基地调换难。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基本上没有预留建房用地, 承包人在调换土地时村民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无形中加大了村民建房的难度。同时由于对村民建房用地调节不力, 加上农村宗族和派性等历史原因, 使得宅基地调换更加困难。

3 加强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推进农民住宅建设方式的变革

(1) 解决农民住宅的形式问题。它与农民的思想观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内在问题密切相关。

(2) 鼓励统建联建公寓式住宅、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规划上, 应体现长效性和统一性, 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应结合存量灵活调剂, 增强村级调控能力;在建筑形式上应尽量统一, 实用美观。

3.2 建立健全农民住宅建设利益导向机制

(1) 鼓励村庄整理, 优化资源利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允许以房屋置换土地, 获取建房指标, 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 盘活闲置地。

(2) 科学合理分配建房指标。年度用地指标分配, 优先考虑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切实解决农民住宅建设难。

(3) 加强对土地指标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 确保用于住宅困难户建房。对能通过自行调剂解决住宅建设用地的住房困难户, 可优先安排住宅建设指标, 保证今后不再申请建房的村民, 可考虑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

3.3 完善农民住宅建设服务体系

(1) 统筹协调, 突破农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制约。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妥善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2) 探索集体土地置换办法。促进自然村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利用集体预留的机动地和外出经商或务工农民弃包交回集体的土地, 换取规划区内农民的承包地。

(3) 统一设计免费提供通用图设计图纸, 及时完善农房建设通用图, 为农民群众设计推出一批既符合农民居住习惯又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居民建筑精品。

(4) 打造平安工程。加强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加强施工队伍和施工环节管理, 将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管理从土地使用审批、登记延伸到建筑施工管理。

(5) 完善管理制度, 简化报批程序。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窗口受理农民住宅建设申请。

(6) 加大帮扶力度。加对无力建房的困难户、危房户, 可结合各地政府出台的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政策, 建造临时性“廉租房”;也可通过村集体统一调剂农户新建住宅后闲置的部分旧房, 安置无力建房的无房户、危房户。

(7)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加快村留地开发利用, 强化村留地资产管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 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3.4 切实加强对农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工作

(1) 认识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问题关系农民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稳定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 更是一个民生问题。

(2) 切实抓好农民住宅建设工作。把解决农民住宅建设问题作为“走进矛盾, 破解难题”的一个专项任务来抓。各相关部门协调, 改善和强化服务, 合力攻坚, 及时化解规划区农民住宅建设中的各类矛盾。

(3) 加大违法建房整治力度。针对违法建房普遍、情况复杂的现状, 政府要高度重视, 加大力度, 周密部署, 妥善处理。使规划区农民建房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民住房拆迁、安置、重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本论述从县区农民住宅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具体工作经验和思考, 就农民住宅建设和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农民建房,布局规划,住宅管理

参考文献

[1]倪琦根.平湖市农房建设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城乡建设, 2009, 12.

[2]高锐绪, 王勇.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J].城乡建设, 2009, 12.

[3]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问题[J].城乡建设, 2008, 11.

篇4:校园APP用户黏度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摘要:

1 基础数据

74.1%的用户希望推出本校更为迅捷的校园APP。

68.9%的用户希望校园APP在移动端(智能手机、ipad)使用。

64.2%的用户希望校园APP的设计是简洁精美型的。

50.3%的用户是在21:00后使用智能手机。

82.9%的用户觉得以后不能脱离移动互联网(校园APP)。

61.2%的用户手机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

2 趋势与特点

①校园APP涉及到的领域

当前,校园APP涉及到的领域无死角,全面覆盖校园生活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其中社交和游戏又是主要方面。校园APP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主要以社交為主,这类校园APP的用户黏度非常高,容易积累大量的用户。

②校园APP更强调价值观和个性

校园APP的用户尚处于价值观未完全成熟的重要时期,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导向,更好地展示自我,成为校园APP思考更多的内容。简单用经济人眼光来衡量校园APP的潜力是不可取的,其本身所承载的价值导向,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去考量。

③校园APP是“互联网+”模式在高等教育行业中突出体现,需要提高其黏度

从校园APP的发展趋向来看,大学生第一位的任务还是学习,校园APP要立足本专业,带些科普的味道,把一些深奥的知识,更有趣味地呈现给用户,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校园APP紧贴大学生年龄段本来的特质和优势。校园APP有其内在性的逻辑,当前的校园APP已经特别关注到了校园生活中表达出来的方方面面需求,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理应去探寻具备高粘性的校园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与途径。

④校园APP社交平台更具核心的价值是兴趣和分享

过往的校园APP大都基于其工具属性,要深度社交有较高难度。校园APP社交平台的开发与运营趋势是更加注重兴趣群体细分的社交平台,而又略带工具属性,兴趣和分享是更核心的价值体现。趣味相近,用户活跃度相应提高,互动交流频率较高。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社团活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显突出。“学生兴趣社团”APP通过内部用户形成闭环系统,形成平台、数据库。“学生兴趣社团”可伴随、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重要阶段,其价值不可限量。

⑤呈现大学生的善良微光——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是个大平台,当下的大学生对于过于宏大的事物缺乏兴趣,更希望从我做起,求得身边微观世界改变,即“善良微光”。“通过善良微光,我们会发现大学生从来都不能被一两个人,甚至一部分人所代表,他们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想法,但这些想法的实现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高校、社会提供足够的支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3 调查介绍

我们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本校推出校园APP的愿望、校园APP的运行平台选择、校园APP的设计期望、校园APP的服务功能期望、使用智能手机的时段、对移动互联网(校园APP)的依赖度、使用手机上网时长、对校园APP服务功能的需求、校园APP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喜欢在APP中看到的内容。以及,在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上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5年5月20日——2015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关于校园APP系统设计项目的需求黏度问题。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校园APP真实的的需求状况,促使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有真对性地设计适合大学校园的校园APP,切实提高校园APP的用户黏度,为校园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校园APP应用观,合理应用。

样本总数:193份

①报告术语界定

校园APP:校园APP是集成了各种校园动态信息和信息化服务,整合校园原有官网、教育教学系统、办公系统、图书馆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着力打通系统间的信息孤立现象,由此形成的数据化校园延伸到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系统,通过整合、拓展、挖掘校园信息的各类资源形成一体式校园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全天候、全领域、广覆盖、高效率和人性化的特点。

校园APP的用户:校园官方、教师、特定学校的学生、其潜在用户也会包括社会公众中的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其关注特定学校发展的用户群体,本调查报告所设计的用户为在校大学生。

校园APP用户黏度:是指用户双方彼此的使用数量。“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校园APP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校园APP的开发者、运营者一般是第三方开发、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校学生。

②调查报告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于校园APP的用户黏度,我们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这五种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某一层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求才出现;在多种需求面前,迫切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迫切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后序的需求才具有导向作用。五种需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属于基础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以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更高级的需求,可以通过内部因素得以满足,而这一需求是具有延续性的无止境特性的。在某一时期,某人可有多种需求,但这一时期总会有某一种需求占主要地位,从而决定其行为和价值取向。某一种需求不会因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而自动消除,五种需求相互依赖和叠加,层次高的需求满足后,层次低的需求不会消失,只是相对而言对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程度减小而已。

校园APP用户黏度的高低取决于校园APP的开发者、运营者对用户各层需求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高,用户黏度就高,反之亦然。我们的校园APP既要为满足用户的低层次需要服务,也要为满足用户高层次需要服务,既有阳春白雪式需求又有下里巴人式的需求才能有效解决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

用户黏度就是指用户双方彼此的使用频率,用户“粘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校园APP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用户对技术黏度的选择决于校园APP的运行速度是否最快、功能是否最强、服务是否最稳定。因此校园APP的技术黏度对开发者、运营者的要求非常高。要保有较高的技术黏度既要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还要保证服务的稳定,随便在哪一点上的落后都有都有可能造成用户的流失。

用户黏度的维系主要靠内容黏度,它是建立信息交互关系上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养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而这种了解和信任一经建立,就不会轻易失去,内容黏度的迁移成本较高。

③调研背景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①。当前社会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高校面对这一浪潮做出相应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的抉择。“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形态。高等教育即将开启O2O模式,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展。

现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延伸等综合功能。截至2012年底,其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②其中98%的学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系统。由CMI校园营销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起的《互联网下的90后——9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活》调查报告中显示,90后大学生每天花费18%的时间上网,其中86%的90后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实时性、高效性得到大学生网民的认可,也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主渠道。大学生对它的依赖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互联网以及其他的媒体。

关键词:校园APP;用户黏度;社会调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用户对广告骚扰,标题党厌恶至极,会使用户黏度降低。

2 调研报告的基本结论

2.1 校园APP(Application)必须凝练其价值呈现方式

校园APP是各种校园动态信息和信息化服务的集成,是在校园官网、教育教学、办公、图书馆、其他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着力打通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孤立现象,由此形成的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延伸到移动设备上的崭新应用系统,具有全天候、全领域、广覆盖、高效率和人性化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优化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服务质量。这依赖于校园APP的如下方面的价值体现:

①校园APP产品的本身价值体现

校园APP通过其诸多功能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所带来的价值。而这一价值要通过校园APP本身功能的发挥、特性的体现、品质的上乘与样式的多样展现出来。这是校园APP的核心因素。

②校园APP服务价值体现

当今的社会,用户在消费在意产品的本价值的大小的同时也非常在意在意产品附加价值即校园APP给用户带来的附加服务。如今为用户提供良好完善的服务,是现代高校竞争的趋势性焦点。

③校园APP理念价值体现

校园APP为高校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运行方案,与高校的最终目标人的培养相吻合,为高校带来全新的发展路径。

④校园APP信誉价值

高校及其校园APP在社会受众中塑成的整体信誉所产生的价值。信誉对所有高校来说都是珍贵的良性资产,良好的高校信誉为高校带来历史性的基础性作用。

校园数据化以上述价值的体现为基础的改革,实现高校突破式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正在形成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基础的,旨在拓展学习机会,提升教育教学和大学生学习质量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数据化的潮流正在兴起。

伴随着校园APP建设的进程,也呈现出诸多问题。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校园APP用户黏度问题。我们解析校园APP用户黏

度问题,为校园APP这一全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全覆盖的一体式数字校园方案形成,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提供基础性支持。

2.2 校园APP的开发者与运营者必须真正考虑用户需求

校园APP的运营者一般是所在学校有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在校学生。从开发的类型分为:

官方主导型,主要由高校相关部门开发和运营,此类型的校园APP仅相当于校方官网主页的简版。优势在于提供的校方信息及时、权威,能与校方其他管理系统对接同时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缺点在于其具有较浓的官方色彩,内容灵活性差,与用户的广域需求存在相当的落差,造成其用户黏度较低。

通用型,主要由第三方专业研发团队开发。其优势在于专业的研发团队,精细打磨的产品,技术保障较为可靠,照顾到了异地学生的共同需求,非常可贵的是实现了校际间的互动。其不足缺点在于本地化程度不高和特定学校学生靶向性不足,距校园APP用户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这就降低了用户黏度。

自主研发型,优势在于其开发者本校学生,及开发者使用者于一身,真实了解用户需求,其提供的信息最贴近学生实际需求。不足在于技术和资金缺乏、服务稳定性较差、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都不足,这对用户黏度的影响不可小视。

2.3 校园APP校园的系统设计是提高用户黏度的敲门砖

校园APP借助智能移动终端,争取为校园师生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其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提升用户黏度必须满足用户如下需求:

①系统本身要以移动APP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

用户借助通过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就可以全天候、广地域得到校园信息服务。

②校园APP系统要做到整合打通不同系统之间的壁垒局限

用户只需登录校园APP,就可实现自身权限范围内的不同信息系统的优质服务,便利快捷地处理相关事务。

③校园APP系统要做到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广地域的服务

校园APP提供的信息要涵盖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全天候、全方位、广地域为师生提供各种的便利。

④校园APP系统的功能应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校园APP系统要根据校园中的不同职能和角色,定制不同的服务定位。

⑤人性化的私人定制体验设计

校园APP系统根据用户私人定制提供人性化服务,用短信、消息友情推送方式向用户移动终端发送信息提醒的功能设计等。

2.4 校园APP系统功能主体设计、功能模块选择必须贴近用户

校园APP系统面向主体主要包括校园官方、教师和学生,在对主体的职能及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校园APP系统的功能框架如下:

①官方:满足用户对校园官方的新闻、通知、讲座、就业等信息的查询,展示学校信息、系部专业的信息、校园风采等。向外界展示学校,宣传学校。

②教职员工:包括课堂考勤、教师课表、布置作业、考务;部门电话、校历、部门通知;在线答疑、教科研交流平台、在线查阅图书及借阅、教师的交流平台等。

③学生:包括班级课表、作业、成绩的查询、公选课;在线提问、学生社团;职场信息、交易市场、失物招领、在线借阅图书及管理、朋友圈;班级通知、师资查询、学校周边生活信息等。

④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系统线上线下对接,在线完成图书信息查询、借阅、记录、续借等活动。

⑤用户管理:诸如教职员工、学生和游客的用户角色管理宜,根据角色的不同分配使用权限,目的是科学管理和规范言论尺度。

⑥实验室:为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实时提供相应的实用的工具系统。

⑦软件使用:为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设计常用的软件设置选项。

⑧校园期刊:放置校园期刊、校园海报等。

⑨银行卡:通过银行卡绑定实现一键校园卡充值,水电费自助缴费,图书馆违约金缴纳。

2.5 校园APP的内涵运营是提升校园APP用户粘度的关键

校园APP,必须是有内容进行填充的,内容的来源、挖掘和组织直到最终呈现、告知用户的模式和质量,对内涵运营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采集与制作、内容的展示与传播、内容的成效与测试。现提出如下观点:

①通过内容初始状态,构建校园APP的价值观

内容初始状态是指在建构优质内容框架下,在呈现给用户之前,去设计内容,它是校园APP的核心部分,代表着校园APP的价值观。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内容呈现架构,着力解决内容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程序性问题,关键在于面对的初始用户群体。

②持续运营过程中的内涵运营

在正式运营阶段,内涵运营的展开与拓展,必须在用户进入之后进行相应的引导。首先是内涵质量的甄别与选择。

优质内容的展示与呈现:当校园APP内容逐渐充实,在日常工作中,内容运营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内容推荐,其推荐的方式有话题动态推荐、热点话题的动态、首场秀推荐等。整合的方式有话题的精彩问答整合、观点碰撞整合等。

推送与推送机制:一是推送渠道是否覆盖所有推送用户,二是在推送内容上必须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③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

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的关键点在于定好位,特别是根据自身特性、用户心里来界定校园APP公共平台的内涵运营的特色。

2.6 用户体验是增加校园APP用户粘度的重要因素

校园APP用户黏度的提高,需要通过用户体验来吸引忠实的用户。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是提高校园APP用户黏度的重要因素,满足用户需求、信息传递清晰明确、操作方式简便,给用户带来正面情绪是基本要求。

3 问题与建议

3.1 用户在使用手机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超过一半的当代大学常用校园APP的功能为聊天交友类,图片影音类和教育类。用户浪费在手机使用方面的时间多于五小时占一半,而且近一半的学生都在夜间使用手机,可见用户对手机应用黏度太高,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3.2 对于用户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用户对手机校园APP应用黏度过高,产生过度依赖,呈现出病态的态势,因此,正确引导用户使用校园APP,处理好手机应用和生活的关系是己,不要过度依赖,增强自制力,用户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进行学习和丰富课内生活。

加强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多了解国家资讯,减少游戏时间,发挥其便利性作用,真正做到自己是自己手机的主人。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动力,多举办靶向性强的活动。

4 结语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校园的各个领域无不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校园”即校园APP是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常态,移动互联网给校园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预示着高校教育即将出现巨大的变革。全天候、全领域、都能够便利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是校园用户的迫切愿望。

集成性的校园APP解决信息孤立问题,整合各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发校园APP的应用软件,为校园师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高效而又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其粘性。校园APP用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便捷处理完成校园各类信息处理,将大大提高師生使用数据化校园资源的效率,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高校社会辐射力,对现代高校发展具有深远的推动意义。

注释:

①《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

②中国统计年鉴2012。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体化校园APP应用研究.http://www.xingfunao.com/.

[4]孙净宇,李澈,张震,李雨澈.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06期.

[5]杨忠华,孙云涛.浅谈APP技术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的可用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2期.

[6]黄晟.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分析与研究.http://www.doc88.com/p-6592011078060.html.

课题来源:

《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15年课题——大学校园APP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闫晓峰(1965-),男,汉,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网络化。

任斌(1978-),男,汉,河北人,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5:社区规划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

时间:2011-4-10

地点:同和慧源

瀚林华府

主要内容:

今天上午,我们去看了两个小区,即同和慧源和瀚林华府,在社区的规划方面,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同和瀚林华府。

瀚林华府和同和慧源都是西乡塘鲁班路上相邻的两个小区,同是位于西大西门对面。

下面,我来介绍我比较喜欢的瀚林华府的调研情况:

瀚林华府

 地理位置

瀚林华府位于鲁班路延长线93号,处于广西大学的对面,西临南宁第二个“南湖”——心圩江公园。瀚林华府整个社区分为2个主入口,分布于东、西2个位置,东面入口临交通十分便利的鲁班路,西面入口政府正在建设的心圩江公园临心圩江公园,出入十分方便。

西邻心圩江公园,是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

 周围的基础设施

瀚林华府周围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社区内配备有高级会所、游泳池和健身馆。类型 商业设施 教育设医护设施

社区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

瀚林华府

西大菜市、鲁班菜市五里亭农贸市场、华联超市、广西大学内,西大菜市

广西大学、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大学内西大幼儿园、西大附小、西大附中等

武警医院、医科大二附院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心圩江公园(在建)

动物园

 小区的分析

小区内的建筑为保证建筑不受

到西晒的影响,建筑户型均朝南北方向。再建筑的南北面的建筑对称式布局,保证住户能享受到很好的景观视野。

小区内部公共活动场地设计,包括居住区中心绿地和住宅组群环境设计,如儿童游戏场地,成年人尤其场地的布局以及活动设施。

建筑间的楼间距进百米宽,南北对流,不会因建筑阴影造成对采光造成障碍,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这一点对于夏天炎热的南宁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符合“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

 景观分析

瀚林华府的景观设计采用了与建筑相结合地中海的风格来表现它的文化内涵,营造了一个1.5万平方米的地中海风格的立体园林。

在创造花园的过程中,传承了将艺术和文学进行了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使庭园更

具艺术气息。如典型特色包括石制阳台、园路,古罗马风格的拱门和小广场,常

绿的花坛(在精心安排的花坛中栽种整齐的绿篱),倚墙栽植的灌木丛,露天剧场,地下洞室,覆盖屋顶的蔓生植被,凉廊,大理石雕塑,家具,花瓶,年代悠久的装饰物,池塘,小瀑布,喷泉等。瀚林华府社区庭园模式注重整

体对称性,在社区南北两边牺牲了大量的地下车库面积,而设计了下沉式庭院,落差高达5米,令整个园林充满立体感。

对地形地貌的处理方式,起初未建设之前那里曾是一片鱼塘,所以走在瀚林华府里面还是可以看到有一些高低错落的地方。这体现了做设计时候,要充分利用环境的原则。瀚林华府社区庭园模式注重整体对称性,在社区南

北两边牺牲了大量的地下车库面积,而设计了下沉式庭院,落差高达5米,令整个园林充满立体感。刚停好车的住户,还可以穿过下沉式庭院,通过户外楼梯上到自己的住户。这种做法,我觉得,以来可以使得停车场的空气顺畅,不至于到夏天的时候太闷。而且也可以欣赏到下沉式庭院的景观,同时也可以为住户们提供一个私密性小场所。

 停车场

瀚林华府的停车场主要布置在地下,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分布在02栋、04C栋和05C栋三个出入口,车库共有788个车位,基本满足业主的需求。社区的交通规划完全做到人车分流,使社区内不受汽车尾汽的污染及避免了人车争道的安全隐患,令业主生活在舒适和谐的环境。因为翰林华府的业主经济能力都较好,每户拥有一辆私家车是正常的,甚至有些住户拥有两辆以上,为保证小区内部居住环境的安静与安全,防止私人机动车交通对居住住户造成各种交通安全,噪声,空气污染等不良影响。因此,我认为采取人车分流的形式,是很合适的,而且也适应未来几年发展的需求。 社区活动

篇6: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现 与古 碰

天鹅湖vs逍遥津

1位置

天鹅湖:政务文化新区 政务新区属于合肥市近些年新建成区,服务设施建设尚未齐全,且公园距居住区也 有一段距离,所以该公园内游人较少。逍遥津:老城区 该公园处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属于人流密集 区,且周边的居住小区也不在少数,建成时间较 早,服务设施相对更加完善,所以逍遥津公园早 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场所。

北部主入口广场设计突显 现代气息,由铺地、树木、小品有机组合而成,空间 尺度感较好。

南部沙滩是公园内少有 的亲水空间中的主要部 分。其尺度并不是很大,但由于游人较少使得其 略显空旷。

东西两侧主要为流动空间,其中穿插小品和雕 塑以增加游览路线的趣味性。服务设施布置不 均,主要集中于南部沙滩附近,其他位置基本 没有服务设施(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群主要集中于南部,北部少有人驻足,东西两侧主要是流动空间和绿地,其 地形不适于建设服务设施)。

逍遥津是相对封闭的公园,只设有两个出入口。平面呈 扇形,以古典

风格为主体,全园以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 两园。园内景点密集,由园 内主要道路串联,移步换景。东园为亲水活动区和儿童乐 园。中间草坪广场,为游人 集结娱乐之所。西园以植物 造景为主,配以建筑和园林 小品。其内部公共服务设施 齐全,在各个景点处基本均 设有服务设施。

现代的儿童乐园 建在了古典的逍 遥津公园内,但 并未因其体现的 现代气息与公园 整体形态产生冲 突,巨大的树木 将其与公园内部 的环境隔开,俨 然形成了两个世 界。

3景观

(1)水体

天鹅湖的水面大而平静,是公园的主要景观。湖 边树木较小湖面视野比 较开阔,从湖的一边可 以直接看到对面,但水 面太大根本看不清对面 的自然景色,且湖面过 于平静没有可以吸引视 线的景观点。公园缺少 亲水空间,仅有的几处 亲水空间都集中在湖的 南侧。

这个人工落水是天鹅湖 唯一能够吸引人目光的岸 边水景

大湖面结合周边现代建筑形 成整体景观,是自然与人工 景观的结合。

• 逍遥津的水面主要是 位于公园东面的逍遥 湖,水面开阔。湖中 有三个岛屿,最大的 一个岛上建有一座金 黄色琉璃瓦双重檐亭,湖岸与岛有石桥相连。还有一岛相传为张辽 衣冠冢。岛上绿树成 荫,景色宜人。湖的 周围设有环状水上游 览线,游人可在湖上 泛舟。

逍遥湖景色

湖的北岸建有亲水平台,游人可以在此欣赏湖面风 光。跨过连接东西两园的 北津桥和南津桥步入西园,只见园内河道交织,曲径 通幽,东南角为一椭圆形 半岛

。岛上的一组建筑由 水榭、方亭、游廊和太湖 石假山构成,在浓密的树 丛掩映下,颇具江南明清 建筑小品的韵致。

(2)园路

• 天鹅湖公园内的园路多成 自然式布局,结合地势时 弯时曲,自然流畅,沿湖 边形成环湖路。大多离岸 边有一定距离,缺少了与 水面的联系。• 路边缺少一些树荫,使游 人要头顶着太阳走在路上 • 园路的铺装十分丰富,基 乎每条小路都会有不同的 铺地

在园路的周围还设置了景观小品作为景观节 点以丰富沿路风景

路边设置的方木座椅,由两块方木拼成,样 式独特但不太实用。并且座椅只设置在路边 的一些地方,周围没有形成吸引人停留的私 密空间,而且还缺少树荫,坐在这里不仅使 自己暴露在其他路人的视线中而且还会受到 太阳的炙晒,所以人们宁愿坐在离水面较近的草坪上休息也不 愿坐在这里。

在园路的路线上还连接着一些小广场,这些 广场在设计之初可能是为了吸引人群在此活 动,但在使用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 的。因为它与公园主要景观有一定距离并且 被树木围合看不到别 处的景色,此处只剩 下一个干巴巴的广场,也就失去了吸引人们 的来此的吸引点,而 且其周边也没有设置 供人们休息的设施,缺少了一些人性关怀。

逍遥津的园路由步行和 车行两部分组成,车行 路连接着公园的两个入 口,其中又串联着公园 内的主要景观点,是公 园中的主要流线。但在 步行路上看到的完全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番 景色,这些是在车行路 上很难看到的。这两条 路构成了公园里完整的 景观轴线。

总结

上一篇:新形势下六位一体方式培养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下一篇:雪与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