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2024-05-20

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法院关亍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

核心提示: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顽疾。人民法院刈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刈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刈事案件作了与项调研,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调查 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不犯罪交织,丏多数事件未迚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之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今年 5 月,最高人民法院对 2013-2015 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 100 件校园暴力刈事案件迚行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 6%,寻衅滋事罪占 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 12%,聚众斗殴罪不绑架罪分别占 2%、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丌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1)159 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 55 人,占 34.59%;已满十六丌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 104人,占 65.41%。其中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不我国刈法觃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刈事责任有关,故丌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2)涉案小学生占 2.52%,初中生占 33.96%,高中生占 22.64%;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 26.42%,参不作案的无业人员占 11.95%。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 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 35%,重伤的占 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 67%;轻伤占 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不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 49%、54%。

4.判刈情况。(1)致被害人重伤的 32 起案件中,免予刈事处罚 2 件,占该类案件的 6.25%;宣告缓刈的 22 件,占 68.75%;判处有期徒刈三年以下的 4 件,占 12.5%;三至五年有期徒刈的 2件,占 2.65%;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刈的 1 件,占 3.13%;十年以上有期徒刈的 1 件,占 3.13%。(2)致被害人死亡的 35 起案件中,宣告缓刈的 8 件,占 22.86%;判处有期徒刈三年以下的 1件,占 2.86%;三至五年有期徒刈的 4 件,占 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刈的 12 件,占34.29%;十年以上有期徒刈的 10 件,占 28.57%。

二、突出问题 1.理念存在偏差,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还丌够。关爱呵护未成年人是我国及丐界各国共同珍规的基本理念,也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基石,毫无疑问,在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如何做到宽容而丌纵容,社会还缺乏共识。从近几年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有的地方认为校园暴力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挽救原则,未意

识到对亍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实际也是教育、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平等保护还丌够。

2.觃制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觃定有待完善。当前,校园暴力频发,校园暴力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我国刈法觃定,丌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丌负刈事责任,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刈责。治安管理处罚法觃定,对丌满十四周岁戒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初犯免予治安拘留处罚。实践中,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的中学生实施轻伤害等犯罪时有发生,丌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的亦有发生。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主要以故意伤害罪追责,而构成故意伤害罪又要求致伤达到轻伤以上程度。由此导致,对丌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已满十四丌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实施殴打、凌辱等轻伤害的行为难以追究刈事责任,甚至也丌能迚行治安拘留处罚,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3.对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矫治措施有待落到实处。根据我国刈法觃定,因丌满十六周岁丌予刈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戒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但何谓必要时候以及家长应如何管教,缺少相关细则,幵丌明确。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觃定,对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丌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戒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觃定将其送与门学校(卲工读学校)接受矫治和教育。由亍该措施非法定强制性措施,而是由监护人戒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加之当前工读学校的觃模正逐步减少,因此,实际走迚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有限。

三、思考与应对 当前,对校园暴力的认识、立法、处理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丌足,形成治理的短板。为了依法遏制校园暴力,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课题组认为,需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加大对严重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施暴者不被欺凌、被伤害的孩子都是法律应该关注和保护的对象。既要重规教育预防,也丌能忽规必要的惩治。既坚持未成年人犯罪不成年人犯罪的区别对待,给予未成年犯罪人在正常环境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要防止对未成年人只讲从宽而丌讲从严的认识偏差。对亍校园暴力事件坚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情节较轻的,尽量给予最大限度的感化、挽救;涉及违法,影响恶劣,理当治安拘留戒者送往工读学校的,就丌能简单“教育”了事;构成犯罪,甚至罪行严重,丌宜宣告缓刈的,就当判处实刈,丌能简单通过赔偿和解了事。通过区别对待,既彰显法律的关怀,又丌失威严,公平地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加强人身权利保护立法。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当前,刈法制裁校园暴力往往亍法无据。实际上,丌仅仅是校园暴力,还有其他大量严重侵犯人身安全只是程度未达到轻伤标准的暴力行为被排除在刈事立法之外,一定程度上助长暴力行为公开肆虐,成为影响社会长治久安和文明程度提高的普遍性问题。从域外来看,特别重规对人身权利的刈法保护,丌仅普遍将攻击殴打他人的行为认定为暴行罪,而丏对言语恐吓、尾随骚扰、破坏他人生活安宁等行为均予以刈事制裁,对觃范公民言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日本刈法在觃定故意伤害罪可判处最高十五年惩役的同时,另觃定了暴行罪,卲实施暴行而没有伤害他人的,最高可判处二年惩役。虽然中外立法制度、法律文化有别,但随着经济发展物质富足,社会必然越来越关注人格尊严、人身安全的保护。刈事立法当顺应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包括校园暴力在内的暴行入罪问题,为社会有序发展提供明确的觃范指引。

3.针对校园暴力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惩戒、矫治制度体系。考察域外发达国家,无一丌重规对校园暴力肇事者的惩戒、矫治。例如,德国对校园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大,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丌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将其送到“丌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意大利刈法觃定,如果丌满 14 周岁的人实施法律觃定的犯罪(违警罪除外),幵丏具有人身危险性的,法官可以决定将其收容亍与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司法教养院(最短持续期丌少亍一年)戒者对其实行监规自由。对我国而言,在刈法保持相对谦抑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探索构建刈罚之外的惩戒、矫治制度,比如刈罚不保安处分二元幵存的制裁体系,值得研究。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刈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中觃定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大对相关矫治场所的资金、人员投入,用足用好我国已有的制度资源。

4.构建防治校园暴力的程序化处理机制。根据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亍开展校园欺凌与项治理的通知》,该机制应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内容。遏制校园暴力,既要有政策层面的决心决断,又要有智慧定力,把基础工作抓实做细。要从丌同层面逐级摸清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分析成因,对症下药,综合施治。在课题组调研的 100 起校园暴力刈事案件中,持管制刀具作案者近50%,如果相关学校对这些平时卲有持刀习惯的“问题少年”及早发现、干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戒者至少可以降低校园暴力的伤害后果。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校园暴力迚行与门立法,构建了觃范的处理机制,例如韩国 2004 年出台的《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此外,还要注意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预测、发现、干预校园暴力。以法国为例,早在 2001 年就启用了校园暴力监测软件,其统计项目非常细致,包括诸如在校园内丢石块等具有暴力倾向的行为共 26 项,每年法国有近95%的学校向该数据库汇总校园安全信息,这就为及早发现和干预校园暴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5.迚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要全力遏制和预防校园暴力,必须有强大的正面引导,学校要在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人文、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尊重爱护他人,呵护生命,和谐相处,避免伤害;宣传部门要通过公益广告、与题报道等形式,加大对反校园暴力的宣传;司法机关在抓好个案办理的同时,应适时组织宣传报道,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导向。

篇2: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确保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结合我省家庭暴力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暴力强制、威胁、侮辱、谩骂、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人身保护令;是人民法院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十一)项等法律规定,通过民事裁定的形式作出的一种民事强制措施。

第四条本规则所称人身保护令分为诉前紧急保护令和诉中保护令。申请人可以在起诉前申请紧急保护令。诉前紧急保护令的效力及于诉讼中,但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后15日内申请人不起诉的,紧急保护令自动失效。

诉中保护令应在诉讼期间提出。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查人身保护令申请时可依法进行调解。

第六条人民法院在审查人身保护令申请时,可邀请妇联或从事妇女、儿童、老人等工作的人员参与。

第七条申请人有权请求撤回人身保护令申请。人民法院作出人身保护令后,申请人有权申请撤销,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

第八条人身保护令保护期限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最长可至案件裁判生效之日.

第二章人身保护令的申请与受理

第九条人身保护令的申请人应是家庭暴力行为的受害人。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己提出的,受害人的近亲属或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妇联组织等可以代为申请。

第十条申请人可就存在家庭暴力或家庭暴力明显倾向的下列民事案件申请人身保护令:

(一)婚姻和抚养、赡养、扶养等家庭纠纷案件。

(二)继承纠纷。

(三)婚姻自主权、人身自由权、人身损害赔偿等人格权纠纷案件。

第十一条申请人身保护令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情况特殊的,可口头申请。

第十二条申请人身保护令,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存在婚姻关系、家庭关系;

(三)有具体的请求和事实、理由。

第十三条人身保护令保护的对象可包括申请人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

第十四条人身保护令申请,受害人居住地、加害人居住地和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均可管辖。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申请人身保护令不缴纳诉讼费用。

第十六条对诉前紧急保护令申请的审查,由人民法院立案庭优先办理。

诉中保护令,当事人直接向审理案件的合议庭或独任法官申请。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已就所涉家庭暴力行为立案的,申请人又向人民法院提出人身保护令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章人身保护令申请的审查和裁定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收到人身保护令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以及是否存在家庭暴力或家庭暴力明显倾向的证据进行审查。’

第十九条对人身保护令申请,除对方自认有家庭暴力行为或家庭暴力明显倾向外,申请人应提交以下一项或多项证据:

(一)伤情照片或病历、医疗机构检查报告。

(二)亲友或村(居)委会成员等作出的证人证言。

(三)公安机关的接警、出警、询问记录或警察证言。

(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相关记录和证明。

(五)信件、录音、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证据。

(六)加害人的悔过书、保证书等。

(七)其他能够证明存在家庭暴力或家庭暴力明显倾向的证据。

第二十条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取、收集。

第二十一条人民法院对人身保护令申请的审查,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采取审查申请材料、询问和听证等方式进行。

第二十二条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足以确定存在家庭暴力或家庭暴力明显倾向的,人民法院可径行发出人身保护令。

第二十三条对诉前紧急保护令申请,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后4 8小时内作出裁定。对诉中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作出裁定。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人身保护令申请符合条件的,应及时作出保护令,并告知被申请人在收到保护令之日起5日内,有申请本院予以复议的权利;认为不符合条件的,驳回人身保护令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在收到裁定之日起5日内,有申请本院予以复议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复议申请可以听证等方式进行。听证一般不公开进行,但经法院许可,当事人可由一至两位亲友陪同。

第二十六条听证通知送达后,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放弃申请,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不影响听证进行。

第二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裁定。复议期间不停止人身保护令的执行。

第二十八条人民法院做出的人身保护令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保护措施:

(一)禁止被申请人殴打、暴力胁迫、威胁申请人及其他家庭成员;

(二)禁止被申请人跟踪申请人,或通过信件、电话和网络等方式骚扰申请人;

(三)责令被申请人搬出双方共同住处,或禁止被申请人进入申请人住所及申请人其他活动场所;

(四)中止被申请人对其未成年受害子女行使监护权或摞视权:

(五)为保护申请人及其他家庭成员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人身保护令中应载明违反保护令的法定制裁措施。

第二十九条申请人申请撤回人身保护令申请或申请撤销人身保护令的,人民法院经审

查,认为其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应不予准许。

第四章人身保护令的生效、送达与执行

第三十条人身保护令自送达被申请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在送达时,可对被申请人进行教育、劝诫。

第三十一条人身保护令的送达适用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可同时送达辖区公安派出所、村(居)委会或当事人单位协助执行;

第三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在作出裁定后4 8小时内送达当事人。情况紧急的,可通过口头、电话或其他方式将裁定内容先行告知申请人、被申请人及辖区公安派出所、村(居)委会或当事人单位,并将告知情况记录在案。

直接送达的,由法警协助进行。

第三十三条作出人身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监督被申请人履行人身保护令。

第三十四条被申请人违反人身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 6 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等相关法律规定,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对被申请人违反人身保护令的同一行为公安机关已经作出处罚的,人民法院可不再处罚。

被申请人经处罚后再次违反人身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本规则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更为严厉的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遭受家庭暴力或家庭暴力倾向明显,暂时不能或不宜回家的受害人,人民法院可告知妇联、民政等有关单位对其提供必要的救助。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刑事自诉案件涉及家庭暴力的,参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十八条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可与同级公安局、民政局和妇联等联合制定本地区协助执行人身保护令的具体办法。

第三十九条本规则由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解释。

第四十条本规则从颁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陕西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试点工作的决定

2010年07月09日07:21?来源:人民网

全省各中级、基层人民法院:

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确保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省法院决定在全省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人身安全保护民事裁定)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和要求如下:

一、确定开展试点工作的法院为:西安市新城区、雁塔区、未央区、蓝田县人民法院,宝鸡市金台区、陇县人民法院,咸阳市秦都区、乾县人民法院,渭南市华县、大荔县人民法院,榆林市榆阳区、清涧县人民法院,延安市宝塔区、子长县人民法院,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法院,汉中市汉台区、勉县人民法院,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区人民法院,商洛市洛南县、山阳县人民法院。省法院未确定开展试点工作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工作,但应当报所属中级人民法院和省法院备案。

二、省法院成立全省法院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省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宋龙凌任组长,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松敏任副组长,指导小组成员由省法院研究室、民一庭抽调人员组成。省法院研究室、民一庭共同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总结,试点工作中的具体审判业务有省法院民一庭负责指导。各中级人民法院也要明确负责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总结的机构和人员。各试点基层人民法院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和负责人员,确保试点工作充分准备。及时开展,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三、个试点法院要严格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认真参照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法学研究所制定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和省法院制定的《陕西省人民法院家庭暴力案件“人身保护令”实施规则(试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工作,并可以制定本院的实施细则。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法委汇报,争取支持和协调,会同同级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制定本地区协助执行人民法院“人身保护令”的具体办法,确保“人身保护令”落到实处。

四、各试点法院应加强立案诉讼指导工作,印制、发放家庭暴力案“人身保护令”诉讼指南的材料,加强法制宣传,为“人身保护令”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办案水平,确保“人身保护令”试点工作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要及时的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对试点工作中产生的典型案例、经验材料的遇到的问题,层报省法院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相关业务部门。

篇3: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纵观历年来的校园暴力事件, 从轰动全国的马加爵宿舍杀人案; 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 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 郭力维校内杀人案事件;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两次伤熊案;南京一大学生因未带钥匙被舍友刺死案到前不久发生的中国传媒大学女生被杀案。这些都是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鲜活的案例, 残忍程度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这些都足以说明大学生校园暴力越来越严峻, 并且还有调查数据显示, 每年大学生因为参与或组织校园暴力事件而被学校处以处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校园暴力的频频发生, 不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学生都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针对高校校园暴力问题, 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校园暴力事件预防对策的研究力度, 加强预防, 最大限度地减少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对策

2.1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上不断创新,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那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的学习。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并没有系统的涉及到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增加详尽的预防高校校园暴力的内容, 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2.1.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当今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比较单纯, 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的复杂面, 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状况显然是不够成熟的, 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这足以说明明大学生心理脆弱, 抗挫折能力较弱。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整个群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例如开展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讲座, 更要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高危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从而降低暴力事件在高校发生的频率。

2.1.3 加强法制教育。根据调查显示, 不少大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都是由于其自身对校园暴力不够理解、法制观念淡薄和法律意识不强的原因而造成的。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应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高校不仅要开设关于法律教育的课程, 也应当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活动以及相关法律专家来学校进行法律常识的普及, 从而更大程度的吸引大学生的参与, 能够有效的减少甚至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来, 传统的教育手段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 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那就意味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更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 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可以建立一些专题网站以及师生互动平台, 从而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且更好的将校园安全知识以及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不断增加预防校园暴力的讲座、组织班级活动、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 有利于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消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2.3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当今网络影视的日益发展, 其中更是充斥着暴力的画面, 血腥程度更是让人膛目结舌。不少大学生更是沉迷于游戏的海洋, 而大多数的游戏则围绕着暴力战斗等, 这些都足以让还不具备定性的大学生去模仿学习。如果不能停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是非常容易偏离方向甚至是无语歧途。

2.3.1 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积极向上的活动主题来缓解学生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 邀请一些知名的专家老师开展一些列的人文学术讲座,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更能为其塑造优良品质。除此之外也要大力推进校园的社团建设。通过各类社团的活动, 不仅让学生有思考人生, 认识社会的场所, 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2.3.2 培养良好的校风。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简称。校风主要是由领导的作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氛围几个方面构成的, 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同时校风也是学校文化环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校风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是有很大影响力。因此, 高校应致力于培养良好的校风, 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 即使少数行为不端的学生, 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 也会逐渐感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并且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从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摘要:大学校园本该是文明的殿堂, 传播知识的神圣之地, 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象牙塔, 然而近些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也为校园蒙上了阴霾。高校的校园暴力现象尤其严峻, 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为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高校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往往更侧重于管理而忽视教育。所以,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预防和应对高校校园暴力事件, 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从而起到预防校园暴力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云梦学刊, 2005.

[2]牛媛媛, 郭青平.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举措探讨[J].读与写杂志, 2008.

篇4:法院对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笔者仅从未成年犯罪人的角度,对有关刑罚的实践趋势做以分析,以期对我国校园暴力案件中未成年犯罪人的惩处问题有所助益。

一、美国加州校园暴力案简介

2015年6月,美国加州法院审理了一起中国留学生施虐同学的案件,这些学生被控犯有虐待、绑架、殴打等6项刑事重罪,最高刑罚可处以终身监禁。此案在美国当地和中国国内引起了普遍关注。在这起中国留学生洛杉矶施虐同学案中,涉案人员共12人,直接加害人6名,均为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是高中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刚满21岁。美国警方逮捕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3名是未成年人,还有6人在逃。

被告人翟某与张某是2012年到美国读高中的中国留学生,现年均为19岁。施虐同学的原因,来自中国上海的翟某说是因为被害人刘某在网上发表了对上海人的偏见和对翟某男友张某的不当评论。2015年3月26日,16岁的麦某试图劝阻翟某,不要再打自己好友刘某了。但翟某威胁说:“滚开,否则连你一块打。”3月27日,翟某和张某等人到罗兰岗公园,对正在公园休息的麦某打了几个耳光。因为当时公园人较多,他们又开车将麦某带到罗兰岗钻石吧广场,在一个偏僻角落,继续殴打麦某。施暴后,翟某同伙告诉麦某,打她是因为昨天她试图阻止翟某打人,是对翟某的不敬。3月28日,翟某和张某等人又用相似的手法折磨受害人刘某。翟某曾在2014年殴打过刘某,案发前两周有人对其殴打时,翟某也在场。3月30日晚,受害人刘某的小学同学陆某约她到罗兰岗钻石吧广场一家冷饮店见面。刘某曾被陆某打过,为防止意外发生,她约男性好友卢某开车一同前往。但翟某以“要商量女生之间的事”为由支开卢某,让其到一家宾馆等待。之后,翟某打电话叫来杨某等人,她们开始对刘某继续施虐:踩碎刘某的手机,扒光刘某的衣服,用烟头烫其乳头,用打火机燃其头发,强迫其趴在地上吃沙子和剃掉的头发等杂物。此外,翟某还安排人用手机拍了刘某的受虐照和裸照。在长达5小时的折磨后,刘某遍体鳞伤,脸部淤青肿胀,双脚无法站稳。但翟某仍强迫刘某开车送毕某和陆某等三位同伙回家。最后,翟某要被害人刘某去卢某的宾馆,威胁刘某说:“报警说是卢某打你,我们12个人会给你作证,但如果你指认我们,证人只有你一个。”

当晚,刘某打电话报警,警方对刘某进行了身体检查、拍照取证,并到案发现场取证调查。翌日,便拘捕了翟某、张某、杨某等6名被告。张某表示自己并未动手打人,只是帮忙开车,他甚至表示不知道共同参与施虐也要面临相同的指控。

本案中,多位涉案留学生的家长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是在场但并没有动手,因此对检察官的指控和警察的通缉表示非常不解。其中,有一被告父母来美后贿赂受害人和证人,想私下用钱摆平此事,但很快被警方逮捕关押。

二、施害者的罪责确定

2015年4月14日,加州波莫纳高等法院对该案进行初审。翟某当庭表示希望案件能“速战速决”,她向法官解释不希望拖延到6月开庭,因为她想在家中庆祝19岁生日。当然,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翟某在拘留所度过了自己的19岁生日。最初,翟某、张某认为学生打架至多是被校方教育处分,不会开除学籍。但在美国,法律对此类行为有非常严苛的处罚。

2015年6月18日,在审前听证会上,3名被告身着蓝色囚服,双手被绳索束缚在前。张某步入法庭后在前排落座,不时与律师交谈,嘴角偶有微笑。两名女性被告翟某和杨某随后走入法庭,在后排就坐。翟某也不时露出笑容。在法院再次开庭审理此案时,翟某不断对证人、男友张某、甚至旁听席的观众和媒体记者抛出愤怒、蔑视、嘲讽、不屑等表情,甚至不断和身边翻译人员交流证人的证词。这让法官非常生气,中止庭审,警告翟某不可以在法庭上做任何表情动作,不准向翻译表达个人态度。此后,翟某的行为才稍有收敛。

法院公布的起诉书显示:嫌犯出于报复、敲诈以及虐待目的实施暴行,导致受害人严重受伤,严重触犯了美国的刑事法律规定,受到6项绑架指控、2项折磨虐待指控和4项人身侵害指控,累计12项罪名,其中6项是重罪。仅“酷刑折磨”一项罪责,最高可判其终身监禁[2]法庭审理刚开始,3名被告就分别通过代理律师向法官表明,不承认检方指控的罪行。翟某的代理律师请求法官指派一名心理专家对她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因为翟某在15岁初到美国时曾割腕自杀。

2015年6月25日,洛杉矶波莫纳高等法院审理涉此案的一名17岁未成年中国留学生被告人。由于是未成年被告人,法庭没有公布其姓名,整个庭审过程也不允许媒体记者到庭旁听。在该被告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后,撤销了对他的绑架罪指控,改为2项协助使用致命武器攻击罪,在青少年法庭审理。最终判处该被告接受7到9个月的行为训练营惩罚,刑满后不予遣返中国。审理该案的法官在裁决时表示,该起中国留学生绑架案性质恶劣,检方指控的罪名完全成立,所有涉案被告人均可能面临无期徒刑的处罚。尽管该未成年被告没有动手打人,但是前往助兴并在场替他人壮胆,依照美国法律,一样同罪处理。法官考虑到该被告没有前科,关押期间表现良好,并已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且愿意承担责任、痛改前非,以及学生家长的请求,于是决定给该未成年被告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他仍然不思悔改,法官会改判5年监禁。该名未成年被告经过法官的训诫后,当庭向受害人致歉,表示一定会重新做人。

三、主要国家对未成年犯的惩处

(一)美国

美国是校园暴力频发的国家,校园枪击案等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常常见诸媒体报道。2007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通过两年一次的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有5.9%的学生携带武器(包括枪、刀等),有7.8%的学生称被用武器威胁或伤害过,有12.4%的学生曾有过肢体冲突的经历。据美国学者针对老师进行的调查,在2003年,7%的老师(在城市中高达10%)遭受过来自学生的威胁,在城市学校中,5%的美国教师曾遭受过袭击。[3]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从1989年至1993年,14岁至17岁男性少年所犯杀人罪增加了166%,每10万名10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中,有156人进了少年犯管教所或再教育中心;被称为“犯罪之州”的佛罗里达州,1992年有70多万人次因犯罪遭监禁,其中包括8.7万青少年。依据美国犯罪与违法问题全国委员会的调查,自1984年以来,每年送往矫正机构的少年人数持续上升,由最初每年的40万人上升到1990年的69万人。

为此,美国首先对校园暴力案件所涉及的罪名在立法上予以明确。根据美国加州法律,侮辱凌虐同学的行为被定为“酷刑折磨”的重罪,最高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1万美元罚金。另外,参与凌虐进行开车、望风的从犯也以同罪处罚,所有犯罪人都承担最重的惩罚。其次,对校园暴力案件中涉及的未成年犯罪人,目前美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青少年犯罪惩罚矫治体系。在美国的大多数州,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7周岁但尚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17世纪之前,美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与成年人无异,直至19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导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开始变得严重。此时,问题未成年人值得矫正、需要保护的观点才得以初步确立。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少年法庭审理,而在少年法庭的审理结果中,70%左右的未成年人都是以非监禁方式处罚,主要形式是缓刑、罚款或者赔偿、心理治疗、交付寄养家庭或者亲属、安置于团体之家、送心理医院或判令当事人的父母、亲属或者同住人员陪伴咨询、参与物质依赖治疗计划、为未成年人支付庭审费用或咨询费用等。但是如果法官认为该未成年人还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新的严重危害的,就又可能将其送到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如青少年改造中心、训练学校(State Training School)等。[4]

具体而言,鉴于当前校园暴力案件中,涉案人员大部分是未成年人,美国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保护观察、家庭监禁、电子监控、训练营地等措施在内的青少年犯罪矫治体系。首先,保护观察并不剥夺未成年犯的人身自由,而是让未成年人在原有的社区与人际往来中接受治疗和引导,恢复正常生活,只要未成年人不再进一步实施违法行为,并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可适用。目前在美国多数州,都将此措施作为一种刑罚的替代措施,一般要求未成年人遵守法规、按时上学、定期向保护观察员报到并在划定的社区内活动、夜间的指定时间内不得外出等。其次,家庭监禁是让未成年人除了上学、工作及其他事先取得许可的事情外,通常要留在家中活动。此项措施一般由少年法院保护观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每天与违法的未成年人见面,每天与他的家长、老师和雇佣者见面。最后,训练营地是一种较新且较严厉的措施。在训练营中,违法的未成年人要接受军事化管理,接受为期90天到120天的训练,并且每天工作3到6个小时。训练营还提供文化教育、假期辅导、职业技术训练、就业培训等。在训练营活动结束后,违法的未成年人会回到家中,接受社区的密切监督。

除了上述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美国各州现在也将罚金和损失赔偿作为一种刑罚的替代措施。甚至有时需要赔偿损失,才能得到“保护观察”的待遇。赔偿的经额,可以由法官根据违法未成年人与被害人的陈述决定,也可以由法官自己确定,还可以由被害人和违法未成年人共同协商确定。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少年法庭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其父母也要受到审判。尤其是7岁以下的儿童违反法律但不是犯罪的,该儿童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但该儿童的父母必须为自己孩子的过错接受惩处。

(二)法国

法国的校园暴力问题也由来已久。早在1979年,法国政府就曾对全法初中的校园暴力问题进行过调查,大约有25%的初中存在校园暴力问题,43.9%的初中有过袭击案例;58.5%的初中有过敲诈勒索案例,另外出现性骚扰和涉毒的初中分别占26.8%和19.5%。[5]

实践中,法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与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对未成年犯罪人,法国的刑罚制度首先考虑的是应尽可能的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法国刑事法律在实体和程序上都设置了特殊的规定。如规定对未成年犯罪人,只在特殊情况下处以刑罚。刑罚只适用于13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对10岁以上不满13岁的未成年人,只可以采取教育措施或处以教育性惩罚等。未成年人案件由特别法院而不是普通法院管辖。法国刑法把犯罪行为按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类:违警罪(其又具体分为五级)、轻罪和重罪。未成年人犯一至四级的违警罪,与一般成年犯无异,由违警法庭审理。少年法庭负责审理最严重的违警罪案件(即第五级违警罪)和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所犯的轻罪案件以及实施犯罪行为时不满16岁的少年所犯的重罪案件。少年重罪法庭审理实施犯罪行为时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所犯的重罪案件。

其次,法国对未成年犯罪人遵循教育优先原则。被确定有罪的未成年人可以被作出教育措施、教育性处罚和刑罚三种处罚决定。优先采取教育措施是所有未成年人犯罪审判机构都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包括训诫、责令管教、赔偿受害人损失、自由管制、司法保护等。教育性处罚是一种性质介于教育措施和刑罚之间的处罚方式,包括强制未成年人罪犯参加旨在加强其融入社会意识的公民培训(期限不超过一个月)、帮助、赔偿受害人等。教育性处罚只能由少年法庭或少年重罪法庭作出,不能和教育措施或刑罚并处。法庭可以在一个判决中作出一个或多个教育性处罚。这些处罚大多由法庭指定的青少年教育机构监督实施。适用于未成年罪犯的刑罚主要有:罚金刑、强制公益劳动刑、监禁刑罚金刑最高不能超过7500欧元。强制公益劳动刑是监禁刑的一种替代刑种,法庭只能在征得16岁至18岁间的未成年罪犯本人的同意下才能判决这种刑罚,其内容是判令该未成年人罪犯为社会义务劳动一段时间(40小时至240小时)以达到惩罚的目的。监禁刑又可分为实际监禁刑、附缓刑的监禁刑、附考验期缓刑的监禁刑。事实上,监禁刑在实践中运用极少。[6]

除了美国和法国之外,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理方式世界各国各有不同。如比利时、苏格兰和葡萄牙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保护或监护模式,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则注重惩罚与保护并重的模式,而英格兰、威尔士则依赖于“严守法规的”司法模式。

四、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也常见报端,施害者和受害者很多是未成年人。仅在2014年,就在广西、海南、湖南、广东等地发生多起中学生殴打、凌辱同学,并将施害过程的视频在网上传播等性质极端恶劣的案件,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通常依据我国刑法,校园暴力事件的施害者所实施的侵害行为主要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强奸等。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目的主要也是保护和教育,鉴于年龄和犯罪情节,校园暴力案件中的未成年施害者一般不会受到刑事处罚。只有其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年龄符合刑法的特殊规定时,才会受到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才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当然,《刑法》也规定了未成年人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等矫治措施。

笔者认为,对未成年人犯上述八种严重罪行的,也应当要求其父母履行司法程序中监护人的责任,如出庭受审,履行监护职能等。如果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职责的,应当对其追究责任,除了承担民事赔偿外,还可以对其进行罚金等刑事处罚,以警示其应尽到监护教育责任。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都有关于父母监护教育责任的专门条款,但尚缺乏有效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责任追究规定。此外,应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矫治力度。根据《刑法》第17条“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5条“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5条“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的规定,考虑对在学校或家庭中矫治无效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一律送专门学校或工读学校予以教育矫治,不能放任自流。为确保矫治的实效性,在依法追究未成年施害人的责任时,即使其不受刑罚处罚,也需要其向遭受暴力的学生书面道歉,并禁止接触、胁迫、报复受害人或暴力事件的告发者,从事学校、社会服务,接受校内外专家的特别教育或心理治疗,加强训诫等。

注释:

[1]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酷刑折磨”是指对他人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并为了报复、勒索或者其他任何目的而虐待、故意对别人施加残忍或极端的折磨。

[3]陈敏、张婕:《西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急模式的探析》,载《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何渊:《简介美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系统》,载《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5]刘敏:《从法国公立学校暴力治理谈和谐校园建设》,载《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3期。

篇5:对于大学生冷暴力调研报告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大学生冷暴力调研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特指发生在高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大学生之间借由言语、表情、姿势或文字等,旨在侵犯个人人格、名誉、尊严并意图造成他人精神层面伤害,以至于破坏其正常生活、学习的非显性攻击行为...大学生校园冷暴力特指发生在高校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大学生之间借由言语、表情、姿势或文字等,旨在侵犯个人人格、名誉、尊严并意图造成他人精神层面伤害,以至于破坏其正常生活、学习的非显性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在大学生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冷暴力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大学生冷暴力调研报告【一】

近日,记者在驻济高校发放了 200 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80 份,其中女生 109 份,男生 71 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75%的女生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被孤立”的感觉,甚至有 70%的女生通过“站队”进入小团体来寻找归属感。宿舍冷暴力多由小事儿累积引发,记者采访发现,不打招呼就用室友打来的热水、乱放东西等,都可能成为冷暴力的导火索。

“她们孤立我,难道仅仅因为我土?”

“冷暴力的威力就在于此,它让你感到难过却只能憋在心里不知道向谁倾诉;其次就是在心里不断质疑自己,我生性比较内向,是不是不小心做

了一些让她不高兴的事情得罪了她,而我没有意识到?”驻济高校大三学生常琳(化名),回忆起上大学三年来,她感觉到的“冷暴力”。

常琳在高中就已经住校,八人间,全都来自农村,宿舍关系比较和谐。“高中时,大家谈论的话题一般只有学习,或者家里的情况。上大学以后,我们的宿舍变成了六人寝,她们五人总是讨论韩剧化妆电影之类,对这方面,我不太了解,说不上话。渐渐地,她们也就不怎么和我说话了。从大二开始,不知为什么,宿舍一个女生 G 开始排挤孤立我,打招呼也不理,算一种漠视吧。一开始我感觉很尴尬,很想弄清楚为什么,就问宿舍另一个女生,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没有的事儿。”后来,常琳发现,其他四个女生有事儿也不一块喊着她了。

“当大家在宿舍里热烈讨论时,我如果加入,总是被忽略。大家共享食物时,她们也只是象征性地问我一下。”常琳无法消除自己的失落和沮丧,便约了隔壁宿舍女生 J 一同出入。也就是 J,告诉常琳,常琳宿舍的 G 经常对同学讨论常琳的行为,说常琳好欺负,甚至说常琳土气。“她们孤立我,难道仅仅因为我土?”常琳想不通。从大二到大三,常琳一直处于对自身不断的质疑和反省过程中,“中间偶尔有关系缓和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但是很快,我又体会到被她们踢出局的感觉。”

渐渐地,常琳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开始的沮丧和自我否定变成了一半愤怒一半失落,在被孤立一两个月之后,她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以前和 G 相处经历的不愉快和一些 G 让她无法忍受的事情。更严重的是,慢慢地,“我开始变得偏激,为了逃避自己被冷暴力的事实,我的脑子自动形成了保护机制,把 G 塑造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放大了她的缺点,把她平时的优点缩小得我几乎不能想起,虽然其实事后想我和她在一起还是有很多愉快的回忆。”

不提热水、乱放东西

琐事升级“冷暴力”

不仅是常琳,大二的林青(化名)也处于宿舍冷暴力的“高压”环境中,“有时候我宁愿自己是一个男生,可以痛痛快快地打一架,反而比憋在心里好。”她直言不讳。而事实上,“大学宿舍之间的冷暴力,往往不是肢体冲突,最多仅仅是伴随着语言的谩骂,大部分是以态度上的冷漠呈现的。”山东师范大学心理辅导专家昌兵说。

昌兵分析,在大学宿舍里,一个宿舍的人联合起来攻击甚至孤立剩余的另外一个人,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假如宿舍里有 A、B、C、D、E、F 六个人,可能会有 5 个人联合起来孤立 A。但是当 A 因为某种原因暂时脱离了这个团体,这种现象并不会停止,而是剩下的 5 个人中,会有 4 个人重新联合起来攻击 B。也就是说,宿舍冷暴力的情况,并不单单因为某个人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大学期间,尤其是宿舍里,冷暴力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彬彬有礼、原形毕露、人以群分和世界大同。”昌兵说。陌生人最初在一起,大家都是彬彬有礼、和和气气的。时间一长,随着生活中不断产生一些小摩擦,大家慢慢暴露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遇到事情都从对方身上找原因,还不是反观自身。不同个性的碰撞,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分成几个小组。而随着大学生思维不断成熟,尤其到了大四,升学、就业等重要性慢慢凸显出来,人际关系反而会得到一些缓和。

“宿舍分为两大派,好像只有属于某一个派别,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林青说。但是谈到具体“派别分立”的原因,“她总是用别人的热水,从来自己不去提”、“她总是把自己的东西乱放”、“她说话总是阴阳怪气”......林青列举了一下,才发现都是小事,但她不甘心,最后又补充了一句:“反正我看着她就烦,莫名其妙地就很讨厌她,虽然知道这样很不高尚,但是难以控制。”

调查中七成女生

有被孤立感

正如林青所言,一开始她并未意识到这属于“冷暴力”,而只是生活中的小摩擦,“那天我看见她又偷偷提起我的热水壶倒热水喝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跟她大吵一架。”林青把这称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吵完后,虽然心里一时痛快了,但情况并没有得到缓和,“只要两个人同时在宿舍,就会感觉到一种尴尬的气氛,有时候我也很想跟她沟通一下,又担心她不给面子,让我下不来台,毕竟我当时骂她骂得很难听。”如今,林青跟这位室友已经半个多学期不说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大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易产生冷暴力的倾向。记者在驻济高校发放了 200 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80 份,其中女生109 份,男生 71 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75%的女生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被孤立”的感觉,相比较而言,男生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仅 12%的男生产生过被“孤立”感。甚至有 70%的女生通过“站队”进入小团体来寻找归属感,而男生这一比例仅为 10%左右。

“通过观察,确实发现女生宿舍的矛盾跟男生相比更容易激化。”济南某

高校的辅导员陈林告诉记者,“虽然有时候男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粗暴,比如打一架、骂几句,但这也是一种正面的沟通方式,只要问题暴露了,大学生素质本来就不差,或多或少会进行一些反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女生喜欢憋在心里,甚至在背地里通过互相倾诉缓解情绪。经验发现,有时女生小团体私下里的悄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加剧彼此间的孤立。”

“这与男生女生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有关,一些女生给人印象是偏于情绪化,一方面善于隐忍,还会进行认知加工,这种认知加工就会加入很多情感化的东西,使问题更加泛化;而男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可能更容易通过某种方式发泄或表达出来,而且相对而言比较客观,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昌兵分析。并且,冷暴力跟生活小摩擦的区别就是,随着矛盾积累越来越厉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小摩擦就容易升级为冷暴力。

由学生向社会人转换

人际交往这一课要跟上

“冷暴力产生,主要是与教育缺失有关,与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有关。在高中阶段,学校主要对孩子进行应试教育,主要关注成才,而忽视了成人,社会化程度相对滞后。到了大学,孩子在由中学生向社会人转换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在大学生中比较具有普遍性。”昌兵说,所以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学生不会与人交往。但是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是有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大学生也渴望被一个团体所接纳,需要一定的归属感和被尊重感。

所以,不良沟通模式的引导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容易出现问题。“

冷暴力也是一种暴力,也具有攻击性,会让人的思维变得偏激。”据昌兵分析,打破冷战的最好方式是有效沟通和换位思考,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当同学之间出现问题,性格开朗的学生可能会通过言语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冷漠或者否定。现在大学生都成为“低头族”,缺乏有效的面对面沟通,往往会让隔阂加深。

而另一方面,虽然在宿舍中受到的冷暴力让自己的情绪低落,当朋友建议常琳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时,常琳并不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令常琳更加苦恼的是,自己最近与男朋友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我们最近在冷战,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以前两三天他就会来找我道歉,结果现在一个多星期了还没来,看看谁比谁更能忍。如果他不主动道歉,就说明他不够喜欢我。”常琳还是习惯用“隐忍”的方式解决问题。

“冷暴力作为一种不良的认知和情感模式,确实会产生固化,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转移,无论是与朋友还是家人的沟通中。”昌兵介绍说,即使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像常琳等,虽然与同学间的“冷暴力”暂时告一段落,但等她踏入社会,她的情感和认知模式,如果不进行调节和改变,如果不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也会影响到她正常的人际沟通。

大学生冷暴力调研报告【二】

校园冷暴力怎么解决 半数大学生认为存在校园冷暴力

校园冷暴力怎么解决?对于校园冷暴力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往往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而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往往比想象要严重得多。下面就来

具体谈一谈。

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与“校园欺凌”一样,目前关于“冷暴力”亦或是“校园冷暴力”并没有标准的学术或法律定义,但多数学者这么解释道:冷暴力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种“冷暴力”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

校园冷暴力的现实与危害,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也许,在校园时,你我都曾经被起过自己不想要的外号;也许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尴尬小事,被人嘲笑;也许曾经因为某些原因被孤立......这些不想回忆的经历,它就存在于你的记忆深处,一旦从时间的箱子里将它翻出,它的尖叫和狞笑,依然会让你不寒而栗。

心理学上说,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那么,一个每天努力健身,在朋友圈里晒肌肉与阳刚的人,可能小时候曾经因瘦小,被同学欺负;一个性格内向软弱不善言辞的人,可能是在某次公开讲话中,因为效果不佳被人嘲笑;一个以“孤傲”的形象示人的人,可能因为小时候的优秀和特立独行,而被同学孤立过。

校园冷暴力这种看似无形的伤害,往往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影响一生。

5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周围存在校园冷暴力现象

“在大学生当中,宿舍里的冷暴力现象比较普遍。比如,一个宿舍的大多数同学,对同宿舍的某一个人冷嘲热讽、挖苦或孤立。这些行为都会对

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心理辅导专家佟秀莲副教授这样说。她认为,冷暴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个人性格、生活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不同造成的。

2015 年,某高校一女生因查出“大三阳”被舍友孤立,在宿舍烧炭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近年来,由冷暴力现象引起的高校突发事件屡有发生,而宿舍冷暴力现象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记者通过网络向承德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发放了 258 份关于宿舍冷暴力的调查问卷。在发放的 258 份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 258 份。其中,男生 54 份,女生 202 份。通过分析发现,83.72%的学生听说过校园冷暴力,56.2%的学生认为所在校园存在冷暴力现象,59.1%的学生认为校园冷暴力的最主要类型是宿舍冷暴力。

如何化解校园冷暴力

性格的差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处世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和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后天形成的。后天性格的形成会受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不比高中、初中,除了上课、玩耍,大学生舍友相处时间相对更长。由于个体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会造成为人处世、行为方式的个体差异。天南地北的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宿舍,难免发生矛盾,如不及时化解会越积越重,甚至造成心理伤害。

其次,缺乏沟通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人们愈发沉浸于网络之中。微信、微博、博客、QQ 等社交软件的普及,让人们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往往忽略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相对减少了与身边人员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矛盾,很

多人也不在意,因为在微信、微博里有一大批朋友。而且,现在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所在家庭的中心,这就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太会与他人交流、难以与人融洽相处等。以一个宿舍 6 个人为例,6 个人就会有 6 个中心,6个人缺乏沟通的话,6 个中心就会越离越远,裂痕就越来越大。

“从个体角度来说,怎么避免自己成为宿舍人冷漠讽刺的对象,需要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调节。一是要提高主动与人交往和主动融入群体的能力,二是要多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从集体角度来讲,所谓的多数人要增强责任感与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主动理解他人的意识。当发现有的同学悲观、急性子,或者说话直,多数人要学会包容、理解,遇到问题要多讨论、多参与。慢慢地,也能缓解少数个别舍友的问题。”佟秀莲说,此外,从家长、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来讲,也应注意加强对学生们的心理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心理疏导和干预,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校园冷暴力现象以及因冷暴力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冷暴力调研报告【三】

大学生冷暴力成为热门话题。近日,齐鲁晚报记者在驻济高校发放了 2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80 份,其中女生 109 份,男生 71 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75%的女生曾经在大学期间有过“被孤立”的感觉,甚至有 70%的女生通过“站队”进入小团体来寻找归属感。宿舍冷暴力多由小事儿累积引发,记者采访发现,不打招呼就用室友打来的热水、乱放东西等,都可能成为冷暴力的导火索。

大学冷暴力调查,75%女生被孤立

据报载,“冷暴力的威力就在于此,它让你感到难过却只能憋在心里不知道向谁倾诉;其次就是在心里不断质疑自己,我生性比较内向,是不是不小心做了一些让她不高兴的事情得罪了她,而我没有意识到?”驻济高校大三学生常琳(化名),回忆起上大学三年来,她感觉到的“冷暴力”。常琳在高中就已经住校,八人间,全都来自农村,宿舍关系比较和谐。“高中时,大家谈论的话题一般只有学习,或者家里的情况。上大学以后,我们的宿舍变成了六人寝,她们五人总是讨论韩剧化妆电影之类,对这方面,我不太了解,说不上话。渐渐地,她们也就不怎么和我说话了。从大二开始,不知为什么,宿舍一个女生 G 开始排挤孤立我,打招呼也不理,算一种漠视吧。一开始我感觉很尴尬,很想弄清楚为什么,就问宿舍另一个女生,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只说没有的事儿。”后来,常琳发现,其他四个女生有事儿也不一块喊着她了。“当大家在宿舍里热烈讨论时,我如果加入,总是被忽略。大家共享食物时,她们也只是象征性地问我一下。”常琳无法消除自己的失落和沮丧,便约了隔壁宿舍女生 J 一同出入。也就是 J,告诉常琳,常琳宿舍的 G 经常对同学讨论常琳的行为,说常琳好欺负,甚至说常琳土气。“她们孤立我,难道仅仅因为我土?”常琳想不通。从大二到大三,常琳一直处于对自身不断的质疑和反省过程中,“中间偶尔有关系缓和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但是很快,我又体会到被她们踢出局的感觉。”

对此,笔者在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虽然价值观念的冲突容易引发冷暴力,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成长来获得彼此的认可。从不同地区与不同背景来的同学,包括从农村来的学生,从城市来的学生,不同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走到一起,由于不

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或观念,往往容易引发一些冲突,矛盾是存在的,化解这些矛盾的办法主要有学习和沟通,据一项关于大学生的调查,农村学生在入读大学生的初期,农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往往生硬,在语言表达能力、学业基础和交际能力等方面往往不如城市大学生,但是,农村大学生经过努力学习,毕业的时候,农村大学生在素质上往往和城市大学生往往相差无几。这说明,努力学习,按受一些新的健康的生活理念,提升自我的素质,学会沟通是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的。刚入大学的大学生,出现了人际问题,不要太着急,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二、树立人各有长处的意识,放弃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有利于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女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在高中阶段读书时,由于品学兼优,往往是同学中的姣姣者,在乡村的群体中,也被高度关注,过惯了众星捧月的生活。但是,到了大学,往往有很多各方面优异的同学聚在一起,大部分同学所获得的关注度会降低,有被冷落的感觉。其实,调节心态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调节心态才可以拥有积极的心态。

三、保持自己的个性,也是展示人生亮点的一张名片。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能因为迎合某一个团体而放弃个性。因此,完全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不合适的。一个人的生活,让自己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有利于学习,有利于人的个性化成长。

上一篇:红楼梦名著练习题下一篇:买卖合同法律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