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2024-04-21

学校三风一训解读(精选7篇)

篇1: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青沟子乡学校三风一训及解读

学校校训:修德树人,务实尚美

修德树人: 要求学生要提高道德修养,以德立身,用良好的品德来影响人和塑造人,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思。

务实尚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有踏实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既要有崇尚美的心灵,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内化为人生修养,师生要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以“臻美臻善,日进日新”为校风:没有人生下来就完美的,因此应该日求渐进,做到德业兼修,最终会尽善尽美的。

以“博学善导,厚生乐教”为教风: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教学技能,要坚持因材施教,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关爱学生,要对学生尊重、理解、赏识、信任,热爱教育事业,且乐于奉献。

以“好学善思,勤奋进取”为学风:喜欢学习,善于思考问题,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上进,力图有所作为。

篇2: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

校训:修学 立德

正己 达人 校风:和谐、诚信、谦逊、创新 教风:严谨、精湛、敬业、乐教 学风:博学、善思、笃行、勤著 校徽:

关于“三风一训”和校徽的解读

1.校训解读:

学高为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是师之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广博深厚的知识体系,以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教育智慧,引领指导一线教师。因此,“修学”应该成为培训者的首要任务。德乃师之根本,立德必先正己。正己三要:一要诚信,对国家、对家长、对学生、对工作,都要做到无怨无悔、光明正大、尽心尽力;二是见贤思齐,以反求诸己的态度不断完善提升自己;三是修心求和,追求身心和谐、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享受学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达人”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培训者来说,先应立己,达于至善,然后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教师,最终成就教师,“达人”是教师教育工作者最终追求的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师训境界。

2.校风解读:

校风的核心是“和谐”,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和谐使教师个体身心愉悦,潜力和自然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宽和环境须以诚信为基。《礼记•学记》中说:“大信不约”。诚信是团体赢得尊重、信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条件。“满招损,谦受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团队如果能够把姿态放低,各方面的知识和智慧就会不断地向你流过来,心放的越低,心境越虚空清明,凝聚的能量就越多,成长也就越快。如果我们能够吸收圣贤、善友乃至一线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内化成自己的能量,学校就能不断成长、发展,走向成功辉煌,充分发挥出神圣的生命内涵。以和谐促发 展,追求心做汪洋,包容异己、严中求和、上善若水、无私无我的境界,定能锻造出人人“功成而不居”,将小我融入大我,默默奉献、精诚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

新形势、新课标、新教材、新方法,对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管理、协调、服务、指导、培训”的重要功能,实现“训中有研,研训结合”的重要目标。

3.学风解读

“博学、善思、笃行、勤著”是我国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谈到当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时提出来的。“博学”意谓为学要广泛猎取,追求广博的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善思”意为仔细考察、分析,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笃行”是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以“博学、善思、笃行”为我校学风,是包含了“审问、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勤著”指教师在博学、善思、笃行的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提炼教育观点,创新教育方法,形成教育思想。将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变成教育成果和教育智慧,推广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引领教育教学,为后继教育者提供借鉴。

4.教风解读:严谨、精湛、敬业、乐教

教师教育是一项大工程,“师之师”应当严谨治学,具备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爱岗敬业,安教乐教,把教师教育当做事业来做,进入聚精会神、一心一意的状态,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境界。敬业乐教,才能对教师教育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无怨无悔,心系本区域 教师发展,把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极致。5.校徽解读:

徽标中心部分由“教育研训”的首字母组成一只青鸟,与上面熠熠生辉的金星相映成趣。李商隐诗云“此去蓬山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既是幸福的象征,又是使者的化身,寓意研训中心将在本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不断探索教师研训途径,引领一线教师展翅高飞,追寻太阳的光辉。主题下方以标有我校主编的《正定研训》全拼字母的书本做支撑,凸显了研训中心“以培促研、寓研于培”的培训模式和“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养师能”的办学目标。

篇3:对学校文化的朴素解读

说句实话,学校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确大有文章可做。可是,再说句实话,如果你让校长一头扎进如此浩瀚的领域,从事专门研究,恐怕也不现实。每天校门一开,那叫千头万绪。他们不是怕事儿多,就怕简单的事儿被复杂化了。

最近,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的园长高歌今,对学校文化给出了一番朴素的解读,实在让人耳目一新。虽说并不那么“学术”,却句句都在理儿上。尤其是那些“故事”,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她看来,“学校文化”并非深不可测。权威辞书《新华词典》已经说得很透:“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也是文化,当然不会离开这个大的概念。

在她看来,学校天天做的工作,其实都是学校文化。不管是“一线”老师,还是“二线”员工,即便是未在“编制”的门卫、保洁员,做的都是学校的事儿,而且都和教育沾边儿。这些事儿就是再细小、再琐碎,也都会表现为学校的“物质财富”,表达着学校的“精神财富”。

在她看来,概念文化的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一个是“创造”,一个是“总和”。说得直白一点儿,“创造”就是指文化的“创新性”,“总和”就是指文化的“系统性”。强调“创新性”,是因为凡事不会“天上掉馅饼”。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无论它是从无到有,还是从小到大,是从零散到完善,还是从落后到先进,没有“创新”不会生成。文化建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强调“系统性”,是因为凡事不能“狗熊掰棒子”。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使内容并不很多,内涵也不很宽,没有“系统”必然凌乱。由于这个归纳过程往往随时进行,所以当时形成的“系统”,难免并不那么“系统”。但是,当时构成的“总和”,即使是非常初步的,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也是必须的。借用一个网络词语,就是避免“碎片化”。学校文化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尤其值得称道,她在强调“创新”和“系统”的同时,又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自觉”。她经常说,“文化只有‘自觉’,才能跟上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历史过程’”。尽管“自觉”并没直接出现在定义之中,可它理所当然应该与“创造”“总和”并列为文化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关键词。这样,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也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创新性、系统性、自觉性。

三层意思,虽寥寥数语,但层层深入。人们对于学校文化似乎有了新的认知,思路豁然了,心结释然了。于是,熟悉高歌今的人说她是“解读‘朴素’,话如其人”。这个评价确实贴切而精练。无雕无饰,实话实说,却揭示了学校文化的核心本质和基本规律。无论你是用教育的视角审视它,还是用哲学的思维来考量它,“朴素”俩字,并不夸张。当然,这种“朴素”来之不易。要是没有海量的学习,没有深度的实践,特别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不可能解读得如此“朴素”。她自己也一直在说:“这是十多年才想明白的理儿,至今也未必就能说明白。”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

谁都知道,环境对于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学前阶段更是如此。高歌今说:“孩子喜欢不喜欢,家长满意不满意,社会认可不认可,往往就是‘第一眼’。”话虽平实,却很深刻。环境是你对教育理解的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表达。但是,他们的环境文化确有独特之处。走进这里,不仅会见到儿童题材的装饰、寓言故事的壁画、孩子活动的照片、师生制作的玩具等“常规”设计,还会被一个生动鲜活的“图腾”所深深吸引,那就是他们在11年前自行创意的文化标志———拟人形象的“大拇指”,以此传达着自己文化的精神内涵———“永不满足,做最棒的自己”。如今,这个特殊的标志不仅随处可见,而且千姿百态。从健康、阳光、乐观、礼貌、友善、勤劳的人格品质,到运动、绘画、手工、阅读、唱歌、舞蹈的才艺潜能,都在“大拇指”上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动漫,大放异彩。后来,这个文化标志又被他们引申开来。办公用品、孩子奖品、宣传资料、交流礼物,全都印上这个特殊的标志,后来,又成功注册为本市的著名商标。作为一所幼儿园,当时能有这种“超前”意识,实在罕见。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不可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如今,无论是节日的礼物,还是平时的奖励,这个特殊的标志总能让孩子收获进步的快乐,让家庭享受孩子成长的幸福。如今,已经毕业的“校友”,总要回“家”来看看,因为“大拇指”的故事在他们幼年的记忆中已经被“刻录”下来。大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以幼儿为本的课程文化。

谁都知道,课程对于学校来说特别重要,学前教育更是如此。因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还因为幼儿园的课程规定过于“笼统”,需要自己“具体”开发。高歌今把这种情况看作“最佳的机遇”。她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定位了课程建设的宗旨———“儿童为本”;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方向———“生活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他们在“五大领域”不仅形成了课程操作的系统,还引进了传统课程的精华,包括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古代寓言、泥塑工艺、水墨绘画、时令气象、节气知识、围棋以及跳皮筋、推铁环、抖空竹等。这些课程尽管都在“低结构”范畴,但是由于深入“童心”,更加充满“童趣”。或欣赏感受,或实践体验,或身体锻炼,或人格熏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觉得课程应该保证“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打好必要基础,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于是,他们提出了幼儿毕业实现“5个100%”的基本目标:100%能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100%可以诵读20首中华经典诗词,100%会唱歌跳舞并大胆登台展示,100%收获成长进步的奖励,100%收获兴趣爱好的成长。他们认为,课程还应该是促进“个性发展”的课程,因为孩子都很聪明,只是潜能不同。既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切一刀”。于是,他们又在“100%收获兴趣爱好的成长”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追踪教育”,以帮助孩子初步实现自己的特长发展。由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既很多样,又易从众,这种蕴含于兴趣爱好之中的特长“萌芽”,发掘之难可想而知。“个性化追踪教育”首先就是用心观察,准确“追踪”。这样才能发现它,培育它,使之形成孩子的优势潜能。一年一年的不断“追踪”,一批一批的精心“教育”,这些孩子的个性特长渐渐成长为优势潜能,并且继续成长和发展。是高歌今和她的团队,把“大拇指”这个外显的符号最终内化为孩子的素质。这里,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相互渗透,显现了他们对大课程理念的实践创新。他们先后出版的《河东一幼教育新探索丛书》《幼儿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系列教程丛书》等书籍,在一定意义上,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做了更具时代性的佐证。应该说,这就是文化导引课程的硕果。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专业发展的教师文化。

谁都知道,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极其重要,学前教育更是如此。高歌今说过,“教师是第一资源”。她觉得使用“资源”尚嫌不够,还要加上“第一”,实在意味深长。因为,这里是教育的基础,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还因为,此时的孩子“年幼”且“稚嫩”,需要爱护,需要极其爱护。而且,绝非一般意义的极其爱护,而是具备专业的那种极其爱护。就凭这点,用“第一”来修饰“资源”,真是恰如其分。为激活这一资源,他们启动了“五大工程”。坚持思想与行动同步的“读书交流工程”,倡导全员做到“四”精:精读一两本书籍,精写一两篇心得,精讲读书学习感悟,精心推荐心仪书籍。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她自己总是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坚持严格与关爱同行的“专业共进工程”,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结对子”“老带青”,而是一种现代教师的群体交流,事业共赢。于是,他们一方面根据青年教师的不同需要,配备最适宜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组成班,实施“浸入式”帮带;一方面又挖掘青年教师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某一方面的教师,实施“专题式”培训。这种“亦师亦徒”的模式,构建了互为师徒、教学相长的专业成长新格局。十年来,连锁办园的“首席教师制度”带动的异地教研、答疑研修以及全园教师的“秋实杯”和青年教师的“春华杯”专业赛事,不仅发现了苗子,而且储备了能量。与其说是形成了实力,不如说是增强了活力。坚持普及与提高共进的“信息平台工程”,体现了智慧教育的特征。为了使教育更加精彩且富有效率,他们开通的“读书点击之窗”“阅读共享空间”“推介博客之友”“家园微信互动”等网上平台,“催化”了全园教师交流的职业需要和自觉习惯。他们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组建立了微信专业群,党员有“党建群”,教师有“教研群”,后勤有“保健群”和“安全群”,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发布信息,避免了频繁开会,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班全部开设了“家园互动群”,随时上传孩子的活动,记录幼儿的成长,为家庭留下温情回忆的宝贵财富,这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坚持责任与义务同在的“服务奉献工程”,克服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无私奉献已经成为全园共识。“爱心永驻,情暖童心”作为坚持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一方面帮助了本园的困难家庭幼儿,同受幼教润泽;一方面还以“爱心课堂”“爱心捐款”“爱心辅导”“爱心基金”等不同方式,面向社会为弱势群体助学扶困。坚持自觉与自省同时的“清廉从教工程”,为教师守住良知,筑牢了“防火墙”。文明用语100句,规范着教师的言行;网上执行园长信箱,强化了社会的监督。“爱心之星”“启蒙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榜样让我感动”“爱与社会责任”的活动,又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显然,文化正在不断为教师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就这样,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建设了有序有效的管理文化。

谁都知道,河东一幼既是一所“新园”,又是一所“老园”。当时,政府为了扩大优质资源,满足群众需求,决定由“老园”牵头,将4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并入,实行集团化管理。今天的“新园”就是这样诞生的。当然,人们期待的是“1+1>2”效应。可是,作为一园之长的高歌今,也很怕出现“1+1<2”,甚至“1+1<0”的后果。因为,这种状况确实已非个例。那时,高歌今作为“当家人”,压力之大可以想见。但是,她觉得这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大事,压力再大也要走出一条新路。于是,她带领这个新的团队,首先梳理了各园的管理经验。她认为,管理既是文化,就不能说变就变,同样需要把经验传承下去。随后,她又带领这个新的团队,反复切磋“新园”的管理策略。她认为,管理既是文化,还应该与时俱进,同样必须把创新进行到底。于是,他们创立了“逐层管理,一级核算”的总园长负责制和各执行园长责任制的新模式,既体现了统一管理分别落实的思想,又扩大了执行园长的自主权。同时,构建了四大体系:“刚柔并济的制度体系”“公平诚信的聘任体系”“多元发展的支持体系”“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她认为,一方面用刚性的严格规定指导工作,一方面用柔性的情感方式激发自觉,二者相互借力、相得益彰,管理便可以形成每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控制、自我创新的完备系统。她认为,教师评聘理应“公平诚信”。但是,形成体系就要细化。只有真正坚持“因事择人、用人之长、任人唯贤、效绩优先”的原则,才能形成“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机制。十年下来,这个评聘体系达到了预期:实现了五个园所均衡发展、同步前进。说到“多元发展的支持体系”,其实就是针对个体差异,实施不同支持,包括情感支持、技术支持、方法支持等。其中,她还特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自行设计课程,可以建立相对稳定而有弹性的活动日程,可以依据主题活动目标和班级优势布置环境。这三个“特许”,进一步调动了各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说到“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他们除了用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讲评等传统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外,还增加了家长参评这一现代评估方式,并且采取了领导讲评“错园区”,家长参评“错学段”的全新方式,排除了可能发生的干扰。科学的考量标准与精准的评估办法融为一体,自然保证了评估结果的科学与精准。如今,大家都已经融入这样的管理文化之中。无论原来在哪个园,无论现在任什么岗,每个人都有同一个发自内心的感受:一幼属于自己,自己属于一幼,所以同样应该“做最好的自己”。大概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正是这种文化认同,使“大拇指”这个文化符号,化作携手共建“一流环境、一流教育、一流资源、一流园所”的集体愿景,深深植根于全园每个教师和员工的心中。

十年来,高歌今带领她的团队,抓住“创新性”“系统性”和“自觉性”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推进河东一幼的文化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这是针对学前教育阶段,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的深度思考、顶层设计和全面实践。有人说,这些年高歌今她们,说的都是朴素的理儿,做的都是朴素的事儿,从不“绕弯儿”,也不“嘘呼”,拿来就能“复制”。大概这正是高歌今园长从成千上万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原因吧。

篇4:解读三风一训(模版)

校风:崇德 进取 求实 创新

“崇德”即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这是

为人之本。把它列于首位,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从小对自身道德、品质、修养严格要求,让他们悟得做人的道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是人生的基础教育。

“进取”是对红军精神的一种诠释,以“红军”为校名,这是一种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我们的孩子生活优越,却丢失了红军坚忍不拔的意志。因此,培养师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弘扬红军精神,展示时代风采”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求实”体现了我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务实工作,去除浮躁,力戒虚假,追求真实。

“创新”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理念与时代同呼吸,管理方法与教育形势同脉搏,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同步伐,育人目标紧扣时代主题。

校训:博学 仁爱 自立 笃行

“博学” 拥有广博的知识,学习兴趣爱好广泛。学生要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在成长路上,丰富完善自己,教师作为文明的使者,必须知晓古今中外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泉,并以高尚的品格和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

“仁爱”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一就是仁爱孝悌。“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在学校中以尊重友爱为本,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

“自立” 自理表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人有思想,做事有主见,学会生活和学习技能技巧,做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社会人。

“笃行”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努力践行所学,忠诚的履行承诺,使所有目标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教风:博爱 敬业 博学 善教

“博爱” 博爱就是爱工作、爱学习、爱生活、爱自然,用宽容的胸怀包罗所有是非过错。作为教师要爱自己岗位,爱生活的群体,爱每一个孩子。

“敬业” 敬业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负责到底,尊重和履行自己的岗位的职责,做到勤奋进取,孜孜不倦。

“博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厚重教育底蕴,成为博学的典范。

“善教” 就是擅长教育教学,掌握管理艺术和教学智慧,运用科学教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的思想;针对自身的教学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形成个人教育风格。

学风:励志 明理 乐学 善思

“励志” 从小树立志向,为了实现这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方向,也是成功的前提,学校希望每一个从红军走出的孩子都能像红军一样,磨砺坚强的意志,胸中有目标,想着目标勇往直前。“明理” 就是明察事理,有一双能分辨美丑的眼睛,有一个能明辨是非的头脑,有一颗能理解别人明晰道理的心灵,做一个“懂事乖巧的红军少年”。

“乐学”说的是学习要培养兴趣,有兴趣就会学得好,兴趣也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若是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去努力。就像学习一样,不能把学习当作坏事,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要把学习当作很有趣的事去对待,那效果一定不一样。

“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是人全神贯注的表现,在学习中也要这样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上课不走神,不溜号,这样才能学的更好。学习就像一段长跑,能坚持下来的人就是最棒的、最好的。加油吧,终点就是我们的目标,让我们奔着目标冲吧!

学校将校风提炼出三个字进行概括,那就是:和、实、仁。和

和风细雨:为人处事 谦虚平和 待人接物 温言细语

和衷共济:同心协力 共克难关 相互扶持 共创和谐

实事求是:说话诚实 为人朴实 做事踏实 学问求实 脚踏实地:敢于创新 求真务实 志存高远 实至名归 仁

宽仁大度:心胸开阔 坦诚豁达 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

篇5:一念一训三风解读

办学理念: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以优质教育开启成功之路,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充满阳光快乐的一生奠基。我们将用最优异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具备崇高的价值取向、高远的奋斗目标、高尚的道德追求,也就是要为学生快乐阳光的一生负责。

“为孩子一生奠基”作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学校活动的一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和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因素,教育应积极催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挖掘其优良的品格、聪慧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第二,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要让他们在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去主动适应、创造社会文化,为未来发展奠基铺路。学校应让学生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学习与生活。

第三,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育的发展要求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学校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挖掘,为其终身发展储备能量。

第四,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个性”,社会也因个体个性的差异性而精彩。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的才华往往由人的个性表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无个性必平庸。教育应发展学生积极的心志,展现真实的自我,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应当鼓励学生有个人的追求和理想。

对于学生,校园要充满爱心,成为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家园,让学生在爱心的拥抱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学校要担负起责任,“为学生一生奠基”。一个合格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长久地照耀学生人生的道路,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成为照耀学生人生道路的明灯,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发现他们纯朴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美丽宽广的胸怀。

训:厚德笃学

自强不息

何谓厚德?古人认为:天高行健,地厚载物。人生要像天宇那样高远刚毅,自强不息,要像大地那样广阔厚重,包容万物。取厚德作为我校校训精神,意在要求全体师生应像地一样“厚德”,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实而不华,勇担大任,谦虚宽厚,淡泊名利;应像天一样“行健”,高大威武,崇尚真知,百折不挠,勤恳进取,劳作不息,奋发有为。要集刚健、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追求人格塑造上的全面性,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既出类拔萃又守于纯朴,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长于用脑又精于动手,既豪情万丈又埋头苦干。重德求实,把“做人”与“做学问”真正统一起来,德正学优,成人成才。

要笃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上下求索,孜孜不倦,科学人文并重,现代传统结合。取笃学为校训,意在要求全体师生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学习,在知识的问题上不掺杂半点虚假;要求全体师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勤学慎思,学思并重,尊重知识而不拘泥于书本,借鉴前人而不自我束缚,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完善自我。

成功最关键的是需要付诸实践。虽然校园空间有限,但我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应该没有边界,只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足以使你们获取自强不息的力量;“逝者如斯夫”,让我们师生携手,齐心协力用自己的行动为我校校训留下精彩的注解。

风:快乐健康

诚信宽容 教

风:以爱育爱

诲人不倦 学

风:博学

善思

合作

篇6:办学理念、三风一训解读

办学理念的内容

【办学理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 让理想从这里启航 【办学思想】教师快乐工作 学生健康成长 【校 训】做学更做人 【校 风】赏识 信任 尊重 友善 【教 风】尽责 爱生 博学 善导 【学 风】勤学 好问 善思 笃行 【形象定位】用幸福教育实现教育幸福 【教育策略】幸福施教 特色立校

【教育目标】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幸福感的快乐成长 【学校愿景】建设一所富有生命活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学校

一、理念的形成

1、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崮云湖街道丹凤小学前身是“中奇小学”,由家乡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老人捐资建校而成。2006年3月,应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学校搬迁至丹凤小区,学校正式更名为“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丹凤小学”。

2、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是人们的普遍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如何生存和发展就成为每一位校长苦心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要想改变学校状况,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创建“名校”,才能扩大知名度,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关注、家长的信任。

二、我的办学理念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教育新的挑战,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根据学校的位置特点和历史传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我校的办学理念“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 让理想从这里启航”。

“幸福教育”力求让学生、教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有幸福的感受,其核心是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发展,而爱则是这一切的源泉。经过多年的沉淀,“爱心育童心”已成为丹凤小学的核心文化,此核心文化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一主、两全、三提、四爱、五心”五个层面上。贯彻“一条主线”:创设丰富、适宜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愉快、平等的心理氛围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落实“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实现“三个提升”:提升服务、提升内涵、提升质量。拥有一支具有“四爱”的教职工队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工作中能够做到“五心”:对待幼儿充满爱心、照顾学生周到细心、教育学生热情耐心、教育科研专注恒心、家长工作尽力尽心。以此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着丹凤小学的发展方向,在集体共同分享的文化之中朝着共同的愿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

校训:做学更做人

做人与做学问密不可分,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学问恐怕也会与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做人也只是片面和失败的,如果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做学问时更重要的是先教会如何做人。

校风:赏识 信任 尊重 友善

赏识:“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给予人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能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能使教育者积极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最终使其享受天地人大和谐的美好境界。“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需求得到满足。

信任:信任,是社会得以运转的重要基石。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政治上需要政治信任,经济上需要商业信任,婚姻上需要婚姻信任,教育上呢,当然需要教育信任。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任老师,学生之间相互信任,让我们觉得彼此可靠是值得信任的人。因此,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用真诚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言而有信,在信任中增进交流,在交流中加深信任,实现情感的交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尊重:尊重,顾名思义,就是要重视人、理解人、信任人。指个体对客观现实具有生命意义的心理反映,具体是指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是人天性的需要,尊重是人际沟通的前提,尊重引发自尊和自信。在学校环境中,尊重是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阳光雨露。一个缺乏尊重氛围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是对自己和他人人格和价值的肯定。这不仅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心境。尊重,常常与理解、关爱、宽容和赏识相辅相成;尊重杜绝苛求、嘲讽、体罚等不良教育言行。尊重是教师的感染力所在,它像一缕春风吹拂着学生的心灵,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驱散学生失败的忧愁。

友善:所谓友善,顾名思义就是教人为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说明,人一生下来,不管是性本善、性本恶或是性本无善恶,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的,即人的爱心和善心的培养是要靠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没有后天的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即使原来的秉性再好,也可能会变坏。但当前学生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德育环境却很难让人感到乐观,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道德问题也时时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尽管人们已经体验了“知识恐慌”、“智慧恐慌”、“本领恐慌”,但对“道德恐慌”、“爱心恐慌”、“善心恐慌”却还麻木不仁。要知道,“离开了善心的智慧会使人变得邪恶”,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没有爱心,没有善心,能说这教育是成功的吗?因此,教学中除了继续鼓励学生追求知识与本领之外,也有必要逐步加大实施友善教育的力度。

教风:尽责 爱生 博学 善导 尽责: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工作,“教师”一词从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责任的内涵。教师角色本身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教书育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及“长善救失”等等,这些必然或应然的要求规范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而教师与学生之间那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更折射出教师对学生应承担的责任。教育是爱,更是责任,每位教师对待工作都要尽职尽责,从教书育人的要求出发,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优秀的文化成果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爱生:即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根基,爱生是育人的前提。爱生是教师的伟大情怀,爱心是育人的支点。只有牢固树立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全面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真正实现“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增强育人意识,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我们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善导:语出《学记》:“道(通‘导’)而弗牵”,这是《学记》中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前进,而不可一味牵着他们。这一原则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因势利导,才能使莘莘学子各有所得。要立足高标,循循善诱,追求颖达开慧之引领精神。“善导”不单指传授知识有方,真正的良师总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精心培育益世之才。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应在德行方面也起到榜样的作用,“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左传•疏》)。

学风: 勤学 好问 善思 笃行

勤学:“勤”即勤奋、勤恳、勤苦;“学”为学问、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优良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是践行拼博的结果。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勤学”意在要求每位同学树立远大志向,喜爱并注重学习,并学会学习,学有所成,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现报效祖国的志向。

好问:不懂就问,在获取知识时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不耻下问,拜能者为师,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善问多问,会使大脑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

善思:善思,即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善思,两者不可偏废。同时,善,也是善良的意思。善良是人的美德,也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希望师生能怀着善良感恩之心,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个善良之人。思,思想。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老师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现代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绪每时每刻都在浩瀚的天空翱翔。我们希望他们能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笃行:《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笃行之:是为学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篇7: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和需要解读

一、农村学校发展之内涵

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 陈敬朴先生作了清晰的界定。一般而言, 广义的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狭义的农村教育, 即农村基础教育。[1]本文所言及的农村学校是就广义的农村教育而言的, 即指对农村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校。

(一) 办学声誉的提升

学校发展的实质是资产的增值, 学校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 因而区别于企业, 它的增值是无形资产的增值, 是学校信誉的提升。

1. 尊重理念之熔铸

“尊重”有其丰富的内涵:尊重自己, 强调自主;尊重他人, 强调平等;尊重需求, 强调落实;尊重知识, 强调探索;尊重自然, 强调规律。农村学校要办好, 重要的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建设人与人心灵沟通、和睦相处的学校文化, 从而带动和服务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办学的方向, 也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建立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至关重要。学校应将切入点放在理念上, 倡导“尊重”, 和谐办学。尊重教师需求, 搭建成长平台。尊重学生需求, 搭建展示平台。

2. 办学目标之更新

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定位是办学成功的前提, 也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 由于农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一意跳农门”的学习观, 产生恶性循环, 学校领导苦抓,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培育出的学生, 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成为农民, 也恐怕只能成为一个老式农民, 不会有“科技兴农”的胆量和魄力。

学校发展要走出低谷, 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培养“创新力”。必须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武装教职工头脑, 帮助教师分析现状, 理清学校发展思路。一是要明确农村中学肩负着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等生, 又要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致富能人的双重任务, 只有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等生, 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一技之长的科学致富的能人, 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二是要明确思想不能被经济不发达所禁锢, 要充分发掘农村本地资源, 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发展农村教育。

3. 校园文化之美化

美化, 即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2]学校是教育的场所, 是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地方, 文化理应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很多, 制度、管理、设施、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二) 办学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 借助“两基”验收, 示范性学校创建, 各类等级学校评估验收, 特别是创建教育强乡强镇, 教育强县等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 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观, 教育均衡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缩小了与城镇学校的实际差距而且在许多硬件指标上均已呈现出超越城镇学校的良好势头。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现状, 既要关注“物质”改善, 还必须努力加强使用效能的实际提高。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远程教育和信息化的需要, 某些重要指标应该适度超前。之后, 就要严格质量管理, 严把质量关, 实现学校的高标准建设。如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中学先进的宽带网、远程教育走进校园各种功能室配套齐全, 校园净化、美化, 道路硬化, 被誉为“乡村中的城市学校”。

(三) 办学功能的拓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 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紧密联系农村实际, 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 提高办学效益。

农村学校应针对生源实际, 把农村生活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 有助于让学生在农村的生活和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形成整体感, 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环境的认识。把学科知识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农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为将来应对农村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办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3]要改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 一方面要提倡基于农村资源的“教”和“学”, 教育内容贴近农村生产。让农村学生所熟悉的田野文化、花草树木文化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 充分挖掘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社会环境的课程价值, 使教学不再空洞无用;另一方面要开发适合农村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编写农村实用技术校本教材, 教给学生农业科学技术、就业基础知识等, 让农村文化资源切实做到为农村教育服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和落实“农”字, 具体做到:培养学生热爱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情感;挖掘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和人文教育的内容。

农村学校教育在解决了基本的办学条件保障之后“必须走科研兴教, 科研兴校之路”才能提升品位。但这种科研“必须是面向实际、根据实际、服务实际的行动研究”。而不是盲目与城市学校攀比“赶时尚”“搞形式”, 一味制作那些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并无实际意义的“塑料花”。

教师发展决定教育成败, 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样, 教师发展也是当前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 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 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的工作重点。

二、农村学校发展之需要

(一) 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之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农业经济过渡到“大农业生产”, 需要劳动者提高素质和科技水平。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发展农村教育, 办好农村学校, 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 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也指出:“农科教结合, 对于形成以教治愚, 以科致富, 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对于加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 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之必需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统一, 在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中, 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乡风文明”, 它是最具升华意义的环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

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撑。农村学校教育必须树立“为农村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 为农村家庭的和谐发展服务, 为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 融入新农村建设大业, 通过与村社的互动合作带动农村文明建设。要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 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和资源优势, 与村社联合开展文化文娱活动, 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市场知识、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 促进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学校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 没有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学校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今日的新农村教育是对以往农村教育的承接, 同时也是立足在以往农村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开创。解读农村学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需要, 有助于理解它的新的立意和新的要求。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11) :39-43.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3:179.

上一篇:"中国style"新生代的军工梦心得体会下一篇:他人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