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2024-04-19

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精选14篇)

篇1: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诗词大全

示子聿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古学尊皇极,淫辞斥异端。

人才如尔少,老健及吾难。

身退桑榆暖,家贫菽水欢。

人生粗足耳,衣食不须宽。

篇2: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故山谁伴隐茅茨,幸有吾家大耳儿。

雨暗小窗分夜课,雪迷长共朝饥。

名场未捷宁妨学,史限虽严不废诗。

篇3:冬夜读书示子聿(课本剧)

地点:山阴(浙江绍兴)陆游家中

人物: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年约74岁);陆子聿—— 陆游的幼子(年约21岁)。

第一幕

【幕启。北风呼啸,雪花飞舞,光秃秃的树枝在瑟瑟发抖。屋外黑漆漆的,一片寂静,寒气逼人,屋内光影摇曳,将后院翠竹修长的身影映在窗棂上。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在昏黄的油灯下,大诗人陆游和幼子子聿正在苦读诗书。】

陆游(微笑着将手里的书推到子聿面前):子聿啊,这篇文章写得极好,你来品读品读!

子聿(接过书大声朗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打了个呵欠,声音渐低)

陆游(皱眉):子聿啊,累了吧?

子聿(猛然回过神来,抱歉地一笑):爹,您也累了吧?我去给您沏壶茶!(起身下)

陆游(摇摇头):这孩子,读书还是不甚下功夫啊!子聿是我老来得子,缺少人生的磨炼,我得点拨点拨他!

(提起毛笔,铺开宣纸,略一思忖,开始作诗)

【幕落】

第二幕

【幕启。陆游提起笔,正端详着自己刚完成的诗作。子聿用托盘端着茶水进屋。】

子聿(面露惊喜,快步近前):爹,您又完成新诗啦?

陆游(捋了捋胡须,微微一笑):子聿,这首诗可是爹专为你写的呢!

子聿(放下托盘,拿起诗稿,高声诵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爹,您写得真好!

陆游(和蔼地注视着子聿):那你能看懂爹这首诗其中的含义吗?

子聿(又低吟一遍,抬起头):爹,这前两句的意思孩儿知道,是说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有所成就。你是想告诉我,读书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爹,您说我讲得对吗?

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啊,还记得小时候爹给你讲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没有苦学的精神,没有坚持的勇气,是难成大事的呀!子聿,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子聿(若有所悟地):爹,孩儿明白了,我在学习上花的工夫还不够……以后,孩儿一定发奋苦读,不让爹爹您失望!

陆游(喝了一口茶):子聿啊,是不是光读书就行了呢?

子聿(疑惑地看了父亲一眼,又低头看诗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爹,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陆游(语重心长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子聿啊,你看李白游览名山大川,才写下《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这样的名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才留给我们《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佳作。(顿了顿)爹早年随军出征,往来于抗敌前线,听到了老百姓渴望收复失地的痛苦疾呼,才吟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呀!

子聿(迫不及待地):爹,孩儿明白了,读书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否则书呆子是会误国的!

陆游(会心地一笑):你说的是赵括的事吧?他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只知纸上谈兵,而无实战经验,终究付出了惨痛代价……

子聿(点点头,深有感触):孩儿以后不能只读圣贤书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陆游:子聿啊,爹好想把毕生的读书心得教于你,(把诗稿递给子聿)这首诗爹送给你,希望你如诗中所言,努力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实际本领。天色不早了,你也歇息去吧!

子聿(接过诗稿):谢谢爹爹教诲,孩儿一定铭记心头!爹,您也要注意身体,早些休息吧!

(陆子聿应声下。昏黄的烛光下,陆游坐在凳子上,手捧诗书继续苦读)

【幕落】

第三幕

【幕启。子聿的书桌上摆着文房四宝,桌角的油灯映出一卷打开的《孟子》。书桌旁,一个暖炉内隐隐透出微光。窗外,风雪交加。】

子聿(捧着诗稿,在屋里一边踱步一边大声吟诵):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父亲这首诗写得真是太好了!

子聿(收好诗稿,坐于案前,捧起《孟子》,摇头晃脑轻声吟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陆游(推门而入):子聿,天色已晚,怎么还没睡啊?

子聿(连忙站起身):爹爹,孩儿今晚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陆游(赞许地点点头,又瞥见墙上自己的题诗):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子聿啊,从你身上,为父又看到了少年时的自己……

子聿(面露羞色):父亲这么大年纪还坚持苦读,坚持作诗,“无诗三日却堪忧”,孩儿写诗却远不及您,真是惭愧!

陆游(捋着胡须,在一旁椅子上坐下):子聿,这个可急不来!你年纪尚轻,为父的人生阅历要比你丰富许多呢!你要读天下书,闻天下事。只要你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终究能看到成果。来,让为父看看你最近的诗稿……

(窗外的雪花慢慢地飘落。油灯将父子二人促膝谈心的身影映在窗纸上……)

篇4: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夜坐示子聿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久客诚当去,无心偶小留。

扫空闲梦想,阅尽旧朋俦。

学术非时好,文章幸自由。

篇5: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诵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

经中独无一字疑,正须虚心以受之。

世衰道散吁可悲!我老欲学无硕师。

篇6:示子聿,示子聿陆游,示子聿的意思,示子聿赏析

舍西晚眺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秋涛常记犯灵胥,季子双髦尚如。

薄饭不为明日计,短檠相对十年余。

嗟予久合堕鬼录,怜汝犹能读父书。

西望牛头渺天际,永怀吾祖起家初。

★ 《折桂令·毗陵晚眺》赏析

★ 江亭晚眺,江亭晚眺王安石,江亭晚眺的意思,江亭晚眺赏析

★ 别后西陵晚眺,别后西陵晚眺元稹,别后西陵晚眺的意思,别后西陵晚眺赏析

★ 菩提寺上方晚眺,菩提寺上方晚眺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的意思,菩提寺上方晚

★ 中渡晚眺,中渡晚眺韦庄,中渡晚眺的意思,中渡晚眺赏析

★ 舍北望水乡风物戏作绝句,舍北望水乡风物戏作绝句陆游,舍北望水乡风物戏作绝

★ 埭北,埭北陆游,埭北的意思,埭北赏析

★ 北武当山

★ 有舍有得

篇7:《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走近作者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腹有读书气自华” 同学们,你们的肚中一定有不少古诗吧!【指名背】【当学生背诵《示儿》时导入】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初步解题,由疑而入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利用工具书理解诗题。【指名说】大家读懂诗题后脑中又浮现出哪些问题呢?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呢?又为什么用这些感想去教育儿子呢?过渡:大家想知道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吗?怎么办呢?(生:到诗中去找。)对,到诗中去找。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去找答案。

三、精读课文 明诗悟道

(一)学习古诗有什么方法呢?生讨论,师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一诵读:读通古诗;二研读:读懂诗意;三悟读:读明诗理

(二)认真诵读 ,读通古诗

1、学生按要求自读古诗。

出示要求:

(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三)仔细研读 读懂诗意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无遗力等。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工夫、始等。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3)由这句诗,你想到了历史上哪些人和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谈迁《国榷》等)他们是如何无遗力地去做学问的?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2)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深入悟读 感悟诗理

1.再读古诗,思考:陆游读书生发哪些感想?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学生品读,交流

(1)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从第一、二句看出来的。指名读前两句,齐读。(师板书)

(2)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从三、四句可以看出来。(师板书)

(3)师:是啊,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也就是说一个既有(生说:书本知识),又有(生说: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读后两句,齐读。

4、多样朗读,读出诗理

(1)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我们想象,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你就是子聿,来读读,想到了什么,就举手!

5、深入悟道,学以致用

(1)读完古诗,我们知道书本知识还不行,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们想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反面成语,那就是(生说:纸上谈兵)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件展示《纸上谈兵》小故事)

(2)生说说赵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完了这首古诗,你来劝劝赵括。(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劝沈括)

(4)现在赵括就在你面前,请你用诗句来劝劝他。(生语重心长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现在大家都来劝劝赵括,(生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啊,光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自实践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在的事业!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也告诉我们同样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等)

2、你还知道哪些说明道理的古诗呢?教师再补充一些说明道理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篇8: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意 解释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拼音:

gǔ rén xué wèn wú yí lì ,

shǎo zhuàng gōng fū lǎo shǐ chéng 。

zhǐ shàng dé lái zhōng jiào qiǎn ,

篇9: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采莲曲 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篇10: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录与评注

(一)教学环境:学生数:52,环境:电子白板;年级:六年级(1)班 时间:下午第二节课,40分钟。

(二)教学过程及评注

1.课题导入:用时6分钟

教师以竞争回答老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问题涉及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陆游(小李白,放翁),其中,陆游的内容教师进行了提问、追问(示儿、,要求齐背一了遍)、补充。并出示课题

评注:这个导入环节安排是合理的。鉴于后文的内容,个人认为:一是抓住陆游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二是《示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已学过了,很熟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诗中要求儿子等中原平定之日,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那么,作为父亲,难道就没有对儿子其他做人做事的忠告或是要求么?如果有,又会是些什么呢?从而引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共八首诗。这样过渡就自然了。

2、自由读诗 用时6分钟

在6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读诗,并反复强调要读出“韵味”来,并兼有齐读要求。后来,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另两名学生对该生进行了评价。评价之后,教师表示肯定。

评注:这个环节,把字读正确是第一要务,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似乎要求过高,因为学生尚未对诗进行理解,再说,“韵味”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没有示范,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依据。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 用时7分钟

教师提问诗句,学生无法回答,于是教师在白板上提示自学的方法,要求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评注: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把学习的方法告诉了学生是对的,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对方法的文字描述过多,而且关于“查资料”的方法,在课堂上不具备条件,可以不提,另外,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没有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这是这个环节的最大问题。个人认为学生的.任务可以有以下六项:一是诗中的几个关键字,如“遗”、“绝”、“躬”三个字在诗中的具体意思,二是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诗的主要意思;三是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工躬行”有无不同看法?四是可否用别的格言、诗句、来诠释这首诗,五是你能体会到陆游对子女怎样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六是你从这首诗里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准备怎么做?

4、合作展示 理解诗文 用时11分钟

教师组织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大多起来说的是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以“你能想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于等不得学生回答,先后自己说了自己所想到的:站在岸上学不成游泳! 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尝百草与《本草纲目》、毛泽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毛泽东的是:实践出真知,此话为邓小平)、肖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学生则谈到了爱迪生等少数几个名人,这个过程,由于学生不主动,教师数次启发,最后直接提问学生。

评注:这个展示环节显得零乱不堪。从课后教师的反思来看,其用意在于拓展。这就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本诗尚未完全理解之时,盲目拓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拓展应向哪个方面进行拓展,是名言名句、学过的诗句还是名人故事?有没有必要对拓展的方向进行一下分类?另外,这个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后的展示环节,本应当由学生唱主角,老师没有必要讲那么多,成了老师代学生“拓展”。解决这个环节存在问题的办法:一是在第三个环节中如上所评注的,事先明确学习后要展示些什么,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三是对展示的精当的语句,完全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归类,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即可。

5、回归课文,深化感悟。3分钟

教师在解答完学生提出的不懂的最后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联想诗人作诗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者以“ 陆游”的父亲角色进行朗读。

评注:其实,这个环节就可以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了。但是,这个韵味是有两种角色韵味的:一种是父亲的韵味,一种是作为子女听父亲说的话的韵味。教师看重的是前者,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没有做父亲感性经验,倒是作为子女,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因此,阅读的价值导向,应重在作为子女,该如何听取父亲的教诲,而不是作为父亲如何去教育子女。

6、强化练习。用时6分钟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了本节课的作业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由教师进行讲解。

评注:作为练习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作业题中有阅读两个填空题:

他(指陆游)在诗中一共讲了几个道理: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和(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学生在做了不到两分钟后,教师提问了两名学生,学生立刻回答出标答案(我现在都记不清是什么了),教师给予了肯定后,这个题就算是过了。实际上,这个题如果不是事先让老师看到答案,我们填出来的不一定都是参考书里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在于教师只强调这个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可以用的其他答案,本身就有问题,而这种做法对学生带来的伤害,一是禁固了学生的思维,二是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艰难:如果是在考场上,我又如何能想得起这个标准答案呢?没有办法,只好去背。可问题是,背下来答案了,它不考这题,阅读材料根本不是课本上的,那咋办?!

7、总结评价 1分钟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扼要总结。

评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离不开教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既要有知识内容的总结,也要有学习方法的总结。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的是后者。

二、总体评价与建议

篇11: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

古往今来,凡是大有成就之人,无不是亲力亲为,靠实践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距今几千年左右,如果当时不是神农亲自尝百草,识五谷,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多姿多彩的谷类了。神农是实践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华儿女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第一步!

清代王清任接过了实践这场马拉松的第二棒。在当时《黄帝内经》可以说是最齐全、最有名誉的医学巨著了,几乎是每个学医之人必备的“葵花宝典”,但王清任作为一名敬业而优秀的外科医生,并没有笃信书本,相反凭借着行医的经验还判定书中有多处漏洞。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验证。大家知道,古人是十分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得损坏的,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只能动手实验,这怎么办呢?王清任没有被难倒,他只身一人来到瘟疫肆虐而横尸遍野的地区,亲自动手剖尸多达3000多具,终于著成《医林改错》,将《黄帝内经》中的错误一一订正,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轰动一时。你说,实践重不重要?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他仅凭双手便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实践啊!正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亲自试验、培育、才能种出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几十倍的优秀杂交水稻!

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有同样的例子。伽利略在今天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大科学家了,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是靠实践积累的,这里我举他最著名的实验“铁球试验”为例,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启了物理新时代。上述所有的功劳无不是实践带给世界与人类的呀!这不就是“躬行得道深”的最好证明吗?

那么,既然躬行得道深,光从纸上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括光看兵书,讲军法却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只懂在纸上写下功夫,而没有把书上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就直接上了战场而造成的恶果。

那么,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实践需要勇气。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要有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与促进,我们需要从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总结。

篇12: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注解,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4、通过多首陆游教子诗的教学,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重点、难点] 能联系实际,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诗可以一组组地教”,通组诗的教学,更真切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更能读懂陆游拳拳育子之心。

[设计思路]本诗的教学有二大版块组成:一是学习印象中的陆游。;二是感受拳拳育子心的陆游。第二部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感受诗情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的拳拳育子之心。[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认识一位爱国的陆游。

1、陆游,你认识他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补充读好《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认识到他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2、.谈话导入,补充《陆游教子》的材料,揭示诗题。

由六上教材的古诗编排特点引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课件映示《陆游教子》的材料:陆游教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学生自读资料后,教师揭示两首教子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3.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4、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二、学习新诗,感受一位拳拳育子的陆游。

1、看图引入,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图片)。图上的老者就是陆游,旁边的小孩子就是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一起称呼一下。这个“聿”字,你怎么记住他呢?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图,想想陆游和子聿在干什么呢?(教,也可以说是教育;你是这样想的,还可以说陆游在干什么?陆游教儿子怎样读书,教读书的道理)

2、诵读,读通古诗

(1)过渡:那么,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

(3)、把诗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范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3、自读,读懂诗意(1)出示提示:

◆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

◆无遗力 :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始 :才能。

◆纸上:指书本上。

◆终:毕竟;终究。

◆觉浅:感到肤浅,不够完善。◆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 :亲身实践。

(2)学法指导:要想理解全诗的意思,关键在于理解诗句中重点词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这些字词理解了,再加以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诗句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自说,同座位互相说说全诗大意。

4、悟读

读明诗理

(1)、学习第一二句。

导: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有一些字词值得我们去注意。先看第一二句 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你是怎么读懂的啊?

(引导抓住“无遗力”来理解)

(2)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请你举例说说古人是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出示: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滴水穿石

每一个成语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要怎样呢?(孜孜不倦)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读好该句。

④接着我们来看一组词:屏幕出示 :工夫 功夫

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

你会区分它们吗?让我们来做一做选词填空: 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古诗中用的是哪一个?那它在这儿是什么意思?从“少”到“老”,做学问要化怎样的“工夫”?读好该句。

⑤再看“少壮”这个词,读着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什么诗句呢?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指导儿子做学问还要怎样呢?(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读好该句。

(2)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那么,后两句诗呢?他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齐读。①指名学生交流诗意。

②读了这两句诗,由此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人物或者名言呢? A、赵括

a我想,你一定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召回了廉颇,派赵括去代替他的职务。

赵括一上任就轻率地改变了战术,在秦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几十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围住。平日熟读兵法的赵括这时毫无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带着军队拼死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人全军覆没。

b为什么赵括会兵败呢?生说。

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它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c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不行)还要怎么样?(亲自去实践)板书:亲自实践

学生举例相机说明读好诗句。

B、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 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读好,并不忘明理诵读诗。

小结: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整首诗,陆游对儿子的期望是:(指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亲自实践

5、诵读,读出诗情。

1、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像这样说明一个道理的诗,它和我们通常学得写景抒情诗是不同的,我们称它为说理诗。就在这简单的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看来,为了儿子子聿,大诗人陆游可真是用心良苦啊!想想看,陆游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儿子子聿说呢?(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女生读、男生读。

2、古诗涵咏。

a、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b·也午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c·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d·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课外拓展,感受一位可亲可敬的陆游

1、导:陆游育子诗仅仅是这一首吗?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吗?我们来再看一首。

2、出示:诗和注解

①《五更读书示子》 [南宋]陆游 吾儿虽憨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陆游的言传身教,对于儿辈的成长,无疑有着良好的影响。我们虽不知其儿子们的文功武为的事迹,至少应是正直的人,有用于当时的人,只是不如其老子的名气大而已。但陆游本人都对儿子的行为表出了满意。儿子们虽然愚笨,但清正业绩尚存,很象我这么吃苦耐挫折。万钟一品,就是当时的高官厚禄,陆游父子不屑一谈。他们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够有用武之地,成为“苏元元”。苏元元,是当时一个很正气的为百姓谋福的名人名字。

3、自读品悟,陆游教孩子什么?交流并板书(做 人:正直朴素 耐受挫折)

4、小结:陆游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朴素,耐受挫折。

(三)做 事:为国效力 无私清廉

1、导:我们继续。

2、出示:诗和注解。

①《送子龙赴吉州掾吏*节录》1 [南宋]陆游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我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老年时的陆游生活很清贫,却鼓励又一个儿子(子龙)远离自己为国效力。甘旨,甘美的食物,特指子女奉献给老人的食品,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我可以自谋生活,你在千里之外的任上不必牵挂我。我衣服听任其露胳膊肘,鞋子虽其露出脚趾头。虽说出门惹人嘲笑,可我回到家中却问心无愧的安睡。这些叮咛慰勉话语,文辞朴实平淡,所烘托的感情却是何等的强烈深沉,一字一句都跳动着一位慈祥、正直的父亲的脉搏,展示了一个父亲要儿子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深挚的期望。是诗人“国重家轻、忠孝不能两全”赤心报国思想的真实写照。

②《送子龙赴吉州掾吏*节录》2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认能肆馋毁!同上。

小结:陆游教育孩子做事要为国效力,无私清廉。

(四)回顾总结,展现爱子之心。

1、同学们,学了这些诗,只是陆游所有育子诗里的沧海一粟,还有更多为人父对儿子的更多教育。(板书„„)此刻,你对陆游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交流并板书:爱子之心。

2、让我们把这拳拳育子的爱心融入到《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一起读吧。

3、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所有诗篇。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篇13: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揭示课题

1、诵读古诗。

师:中国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几句诗。(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1: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必须再向上登上一层楼。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生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评:是呀,高瞻远瞩。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生3: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这句诗什么意思?(生: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一棵树木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师:隐藏的含义是?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重要;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师过渡:说的都有道理,再看这一句。(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这句又怎么理解?(生:不管对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用一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师总结:说得好!齐读诗句。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表面是讲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22课《古诗两首》就是这样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师:我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许多名满天下的伟大诗人,其中谁写的诗最多呢?(陆游写下一万多首,现存九千多首。这源于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出示陆游画像)陆游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记得前面学的《示儿》,生齐背诵,这是一首悲壮的爱国绝唱。(出示陆游介绍文字)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好父亲,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伸出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诗题。

正音:子聿。陆游的小儿子。提问:“示”?指示、训示。追问:跟《示儿》中的“示”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示儿”中的示是告诉)评:这两个示的意思显然是不一样的。好的,谁训示谁?陆游用什么训示子聿?

3、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4、再指导读好诗题。

5、启发谈话: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忘我,读着读着,他生发了感想,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子聿,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懂得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6、熟读古诗。

①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全诗)②检查朗读情况。(评:字正腔圆。评:有板有眼,读的很有节奏。)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④再次指名朗读。评:读的不错,我们仿佛真的在聆听诗人的循循善诱。评:很有感觉!

分男女生读。师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看来大家预习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你们预习所读懂的。分享知识是一种快乐。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遗”:留;评:也就是使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思。③“始”:才; ④“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躬”:?(出示)

“躬”:A、弯曲身体B、自身、亲自

观察“躬”字的部件,谁来智慧的解读它的字义?

生:左边的“身”表示亲身,右边的“弓”字表示弯曲身体。

师:把掌声送给他的智慧。做“鞠躬”的姿势,让大家组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的“躬”字表示?

生:弯曲身体。

师:对的,表示很恭敬。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躬”表示?

生:亲自耕种田地。应该是“亲身”的意思。

师:诗中“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躬呢?(亲自)“躬行”呢?(亲自实践)

师:理解了关键字词,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吗?

4、深入理解诗句。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读。

B、师: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废寝忘食)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知道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会写这个成语吗?

这些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D、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F、指导朗读: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一句,就更多了一些理解,变得丰富多了。

一起再读这一句。生读。评:强调了“无遗力”,很好。再读。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出示)同学们经常会混淆,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看你能不能分清楚。拿出练习本,不用抄题,直接写。D、师:会区分吗?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也就是一生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E、师总结:历史上很多古人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比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他曾说过“不教一日闲过”。这样的古人还有很多:(出示)。

师:咱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这种治学精神!心怀一份敬畏,深情诵读这两句!生深情朗读。

师:把这种精神铭记在心,再读!生再次朗读。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指名读。B、理解:“浅”——浅薄,有限;“此事”——这件事,往深处说就是——获得的真知。“纸上”?(书本上)(板书:书本知识。)

师追问: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算,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相机板书:纸上

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深)与肤浅相对呢?(深刻)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绝知)(相机板书:绝知

躬行)

师:我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朝哪边?(向左,一个人只有亲自实践了,才会彻底地知道)

C、再指名读3﹑4两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D、师述: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看故事。)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引读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读。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师谈自己的经验——做饭。

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谈谈看。评:亲自实践后,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拥有真才实学。出示:名言警句。老师送给大家几句名言警句,齐读。

师总结:我们强调直接经验获得的同时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的获得,我们强调亲身实践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然而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E、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填空,出示,齐读这句话。(相机板书:做学问 有学问)

5、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生:认真读,大声读,用心读并记在心里。)师:捧起书本,那我们也来像子聿一样来读读,并把它牢记在心。生读。师:记住了吗?同桌试背,学生一起来背。

四、拓展。《五更读书示子》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篇14: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两首

一、导入1、2、3、4、看图猜诗句。

齐背《冬夜读书示子聿》 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 揭题《观书有感》。

二、新授1、2、3、练背古诗,指名读,齐读。再读,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指名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是什么意思?(镜子)

4、古人是如何造字的?逐步出示象形字,并伴有相应的图形。

你还从哪见过这个字?(生交流)师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5、出示“鉴”的楷体和行楷,看其中的区别。师范写行楷,生练写。投影出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

6、你能说说“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意思?诗人是怎么想到湖面像一面镜子?女生齐读

7、走近些你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太阳光)试着把“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思说完整。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说一说。(想象理解“徘徊”)齐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再读,体会其清澈。

8、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问的是什么?指名读。

9、有答案了吗?指名读“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说说答案。

10、引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引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读整首诗。

11、再读题目,有何疑问?(到底是观书还是观塘)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理解。介绍朱熹,生默读朱熹的资料。

12、读读背背,配乐诵诗。比较两首诗,有何不同。

三、练写。

1、诗人即书家,出示历代各家的书法作品。

2、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条幅诗,说说你的发现(1、诗竖着写。

2、得、排、徊,中双人旁的两撇相连)

3、拿出书写纸练写。

板书:古诗两首

上一篇:捐建希望小学新闻稿下一篇:贵州:贵州消防总队“十二五”期间消防工作及部队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