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2024-04-08

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共15篇)

篇1: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诗词大全

秋霁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灏气明山川,霁色满天地。

西风吹我衣,忽有万里意。

中原运当平,所要在得士。

余年犹几何,弃置复弃置!

篇2: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霁遣怀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陆生少日心胆壮,万里凭陵寄疏放;玉关曾誓马革裹,沧海岂忧鱼腹葬。

人生富贵本细事,钓筑逢时俱将相。

正令不遇亦何慊,药丹炉老青嶂。

今年秋晚苦多雨,三十六溪新绿涨。

篇3: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江城风雨歇, 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 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 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 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 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 感怀畴昔, 因成五言, 壬子七月廿日。瓒。”此跋出自倪瓒《渔庄秋霁图》, 系倪瓒1355年秋, 于朋友家中再次见到自己的作品《渔庄秋霁图》时, 补题的。本人认为《渔庄秋霁图》是倪瓒人生艺术历程中最为成熟的艺术作品。画面描绘的是江南渔村秋景, 以平远为视角, 构图新颖独特, 用笔苍涩遒劲。倪瓒所采取的是“三段式”构图法, 分近、中、远三段。近处秋树零落, 萧瑟寒弥, 虚多实少, 枝叶措磋, 凄迷跌宕。乱石几处, 托孤寒之意, 散散堆叠, 表独单逢世之心。远处虚山如丝如雾, 如云如带, 送孤客远逸之情, 丝丝缕缕, 抒其胸思乡之愁。耐人寻味的是中景的处理, 超妙绝伦。画面中景空无一物, 以虚托实, 实为惆怅满腹, 静寂而凄凉, 一如其跋中所言———笔研晚生凉!一个凉字, 道尽己之辛酸, 岂污浊世俗之辈可比拟?

倪瓒“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意境表现, 其实质是超越。他超越的是一种世俗的心态, 进而回归艺术的真谛———自然。这里有体悟空有、忘言绝虚的理性潜暗示, 有以虚达实的断灭, 也是对自己谜于现世, 困于自我的解脱, 他从艺术的角度上, 由现象世界超越为理性世界。“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 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 成为心灵的表现。但是这种到内在生活的还原却不是回到抽象形式的普遍性, 不是回到抽象思考的极端, 而是停留在中途一个点上, 在这个点上纯然外在的因素与纯然内在的因素能互相调和。”[1]黑格尔的这句著名的论述, 对于我们理解倪瓒的山水画绘画意境, 是十分有益的。

倪瓒的生活时代是战乱纵横的时代, 再加上他本人身世曲折多变, 内心里有想逃避现实, 放弃富足财产的念头, 遍览山水美景, 游尽湖光山色也是他的愿望。他向往孤身一人的禅僧般的生活, 渴望临江听雨, 仙鹤为伴。先祖很是富有, 而父亡过早。倪瓒的绘画意境中也有道家的影响, 其兄倪昭奎即为当时的道教上层人物。倪瓒清傲孤高, 对政治不感兴趣, 只是在诗画之中寻觅自己的理想国, 而当时时代, 儒家的治世方为正道, 这也使倪瓒被正统者视为叛逆。及至后来兄长去世, 相继母亲和老师也逝世, 他备受打击, 悲伤愤懑, 加上自己亲眼目睹的社会的动荡, 更使其有逃避现实, 成为隐逸之士, 隐匿山林的念头, 真正的想于离乱红尘中求得一方净土。

时元朝的画风中, 在山水画中也感染有花鸟画细腻柔丽的弊病, 追求柔弱萎蘼的迤逦笔法, 不为倪瓒所取, 因为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是无利害的。既不流于世俗, 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倪瓒艺术意蕴个人修养的重要之处。从审美认识的角度来讲, 倪瓒把从现象到本质的形象认识提升到了一个用有限表达无限的质的地位, 这种审美认识的倾向性是直接指向“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 《周易》中有“仰观俯察”“得意忘象”之言, 且“易简, 而天下之理可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2]本质的道理易于以简易的形式表述其深刻的内容, 融之以至成的意蕴, 那么, 这就是倪瓒《渔庄秋霁图》意境的微妙了。倪瓒《渔庄秋霁图》意境是超出于绘画作品本身的, 它把人的精神世界所引向的是远离社会世俗的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境界中, 咫尺而万里, 山水的形质得以突破, “这种‘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 表现了宇宙的一片生机。而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3]倪瓒的精神境界中一直渴望的是远逸, 是超脱沉浊后的结存, 表现形式是不拘于其的“简”, 内容上则体现为“逸”, 做到了“笔不周而意周”[4]。有限的是只幅绫绢, 无限的是艺术表现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是艺术创作的主客体双方的交叉组合所产生的艺术象征形象符号, 是抒发自己自发而强烈的对“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感受。客观的自然在其心中融进审美体验, 达到了艺术精神的自由。

倪瓒的个人修养丰富, 阅历广博, 遍览经、史、子、集, 因此, 本人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 家庭的熏陶又增加了其道家的理念, 不过, 由《渔庄秋霁图》的分析则更可以看出, 他本人在内心里还是更倾向于禅的, 其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冲淡”的美学价值, 那种对人生追问的本意, 那种有形和无形的形而上的统一, 分明就是“禅”的真谛。“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所揭示的哲理追求, 显然是伤时感怀后的喟叹。读《渔庄秋霁图》我们所得到的, 是对渺茫的思考, 是对逸的细细品味, 是逝者如斯的再解读。倪瓒在《渔庄秋霁图》中所营造的这种意境, 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 是将自己的情性注入到真实山水之中, 对象化为主观的情感, 托情于物, 借物抒情的结果, 是同时代人所不能取代的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情感, 这种艺术情感得到了抽象的交织, 当然, 这不是单纯的, 使之上升为“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 是其普遍性和深刻性, 正是具备了这点, 才使这份意境的营造具有了永恒的独特美学价值。

倪瓒“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意境风格, 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家们, 董其昌和石涛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上, 就传承了倪瓒的风格, 而倪瓒《渔庄秋霁图》中所匠心独具的个人艺术意蕴, 则是任何时代, 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取代的, 因之, 称之为在中国艺术发展中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旷世制作, 是不过分的。这恰恰是今天我们在今天山水画创作中最难把握的艺术理论点。

摘要:以《渔庄秋霁图》为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结合现代美学的某些典型原理, 又加入自己理性的剖析, 意在阐释出倪瓒山水画萧疏远逸, 荒寒幽深的审美价值取向, 为当代的山水画创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萧疏,远逸,荒寒,幽深,意境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 1979, 210.

[2]李名正.周易[M].北京:浪潮古籍出版社, 2007, 465.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289.

篇4:从《渔庄秋霁图》看倪瓒绘画艺术

【关键词】倪瓒;绘画;艺术

倪瓒生活的年代,正是14世纪初叶至中叶时期。在当时,元朝政府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在选拔官吏以及刑罚上都有差别。地位最高的是蒙古族人,最低的是南人(指南宋遗民)。倪瓒就属于南人这一级别。另一方面,由于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导致汉族的文人士大夫失去了籍以提高社会地位、升官晋爵的主要途径,他们只有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当时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至极,有“九儒十丐”之说,也就是说儒生在社会等级中排行第九,乞丐排在第十位,可见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下。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社会大环境中,汉族知识分子只能寄希望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发展。他们有的隐逸于山林,有的寄情于书画,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情趣,抒发苦闷抑郁的心境,有的则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事业当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以“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四人的成就最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倪瓒,他的绘画体现了元代绘画“逸品”画的最高成就。宋代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主导以“逸、神、妙、能”四格审视书画作品的优劣与品级。他在书中说到:“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董其昌就认为 “吴仲圭大有神气,黄子久特妙风格,王书明奄有前规,然三家皆有纵横习气,独云林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给予了倪瓒极高的赞誉。

倪瓒(1310-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还有懒瓒、东海瓒等等,为江苏无锡人。倪瓒幼年丧父,他的兄长倪昭奎作为一家之长,独立操持家业,并担负着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他聘请了当地有名的先生王文友担任两个弟弟的启蒙老师。在兄长的关心和帮扶下,倪瓒过着优裕闲适的生活。翻阅倪瓒的诗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描写的便是他幼年时期所居住的园林,诗文中这一时期家中园林是秀雅、宁静的,如同他的心境。园内有清宓阁,阁内收藏着经史子集、佛经道藏和钟鼎彝器等古玩,登阁眺望,远山景色,云霞变幻,尽入眼帘。高大的乔木、苍郁的修竹,蔚然深秀,是读书、作画、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园内还有云林堂、海岳翁书画轩等。可惜好景不长,兄长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倪瓒的肩上。

现实是残酷的,他即是当家人,就要交租纳税,应付官府的敲诈勒索,这些都需要他出头露面。这些“俗物”、“俗事”难得让他清静,有时需要半夜在公庭等候,见到小吏也要折腰。,他便以诗书画创作来派遣自己的哀痛。他常坐在清宓阁中,忘怀尘俗,寄情书画。每当雨过天晴,就拄着拐杖,在园里漫步,咏歌自娱,望见的人都称他为“世外仙人”。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着他,中年后身体多病,更加重了他内心的忧伤。倪瓒作为一介文人,打理家业,管理田地不是他的长项,所以家里往往入不敷出,到了后来,不得不变卖田地来缴纳官租。战争的烽火在各地蔓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却加紧崔征租赋。倪瓒的田产虽然已经陆续变卖,依然无法应付这些各捐杂税。为了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也为了逃避官府的勒索,无奈中他决计“弃田宅逃遁”,退隐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逃避现实,他焚香参禅,向佛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到了晚年,他的出世的思想更加强烈,萌生出了“不事富贵事作诗”的心态,尽量摆脱世事对他的困扰,专心画画,寄情山林,营造他心中的精神家园。在当时社会中,像他这一的人被视作“高士”,很受人敬仰。

历史上的画家往往都有自己的主要绘画特征,但也有各种丰富的变化,而倪瓒却使用了一种极其简明的图式,虽然后世人深受倪瓒这种个人图式的影响,如王绂、沈周、董其昌等,但却难以得其精髓,因为只有倪瓒是将其一生倾注其上的。倪瓒的绘画中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其绘画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就他的绘画在融合诗、书、画后所達到的突出总体效果而言的。苏轼所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提倡诗境与画境的结合,这一点在元代画家中表现得很突出,赵孟頫的书画同源理论,使画家们更多在画上题诗,以书法来入画,更以书法之笔来写画,绘画开始成为“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体。倪云林在这方面被推崇为 “将诗韵,线条的余味和高士之情结合得最好的艺术家”,可以说他融合了“南北书画的不同语汇:楷书与隶书、圆笔与方笔、轮廓与阴影、想象与写实,通过表现方式上的对比,获得了新的和谐统一。”倪瓒在当时被称誉为诗、书、画三绝。

倪瓒多画枯木竹石,孤树远山,很少画人,画面显得萧索荒凉。郭熙《林泉高致》中说道:“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倪瓒的作品可谓平远的典型之作。他的代表作《渔庄秋霁图》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构图。近景小丘一片,山石上长着几颗小树;中景是一大片空白,表示的是隐约的湖水;远景是几座低矮的山丘横卧在远方,位于画面最上面。隐隐约约的山,白茫茫的水,没有来往的小船,也没有人的影子,只有孤零零的数目。画面的色彩也很单调,只有清淡的水墨;用笔洗练,淡笔皴擦,塑造出了一个空旷、幽静、简单甚至于有点荒凉的意境。简,又意味着荒疏、旷达;淡,可以说是淡泊、冲和,此情此景,可以说活脱脱是画家人格和个性的表现。他不愿意落入俗尘,但是元代的等级制度和对汉人、南人知识分子的歧视政策,使得他不得不选择了以隐逸来终了此生。由于元代末年社会动乱,他连隐逸的生活也没有固定的地点,长期的漂泊使得他的思想日趋空寂。

艺术家们大多是追求心灵自由的,在画史上,曾经流传着许多与倪瓒的怪癖性格有关的故事,其实仔细想想,他的性格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所造成的那。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中国书法艺术追求韵律节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追求安详宁静,都揭示和证明了中国艺术追求心灵自由的品性。其实,无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韵律泛神论”,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泥土占卜泛神论”,都说明中国美术追求心灵自由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渔庄秋霁图》以笔墨寄托倪瓒的气质、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出世态度,此画中表现出来的幽淡、清冷、孤寂的意境正是画家心中审美理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顺福.名画传奇【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9月

篇5: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霁

作者:张祜朝代:唐体裁:五律 垂老归休意,栖栖陋巷中。暗灯棋子落,残语酒瓶空。

篇6: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溧阳秋霁

作者:孟郊朝代:唐体裁:五古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篇7: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霁潼关驿亭

作者:许浑朝代:唐体裁:五律 霁色明高t,关河独望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篇8: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渔庄秋霁图》构图分为三段:近景平坡上三、五株稀疏的松树, 远景是平缓淡淡的山峦, 中景留出大片的空白, 那里没有飞鸟、没有人迹、但是那不是绝对的虚空, 那里不仅有寂静、空旷、萧瑟、荒寒的景, 还有失意、冷漠、痛苦、孤愤的情。

倪瓒的这幅《渔庄秋霁图》是55岁时所创作, 作品为纸本水墨画, 纵96.1cm, 横46.9cm。采取经常使用“三段式”的构图, 画完后没有题跋落款。画中的中景部分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 这种“舍中景”画面构成的做法, 使画面展现出了很大的空疏效果。他的这种“舍中景”的表现, 是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中透视效果的一种特殊表现方法。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 突破空间在画面上的局限, 成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 画中的留白并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给每一个欣赏者都留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远近法, 通常分近景、中景和远景。但是倪瓒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舍去中景, 而是从“近景”直接到“远景”。这种舍去一个空间的处理方法受到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的影响, 然而这样处理的方法可以使画面的空间感更强, 给有限的画面增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具有两大特点:其一、他的作品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境。面对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 画家并没有表现其甜美的一面, 而表现出的是一种寂静、空阔、萧瑟、荒寒的意境, 而这恰恰表现出画家当时心境。世道的沧桑养成画家特有的清高和孤傲的性格, 逐渐形成了倪瓒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因此说《鱼庄秋霁图》是一幅山水画, 不如说是一幅描绘画家“心境”的绘画。他的清高和孤傲的思想, 来自他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

倪瓒出身在江南无锡一个富贵之家, 年轻时结交了许多江南文人雅士, 读书作画, 优越安逸的生活条件, 养成了倪瓒清高孤僻的艺术人格。由于当时元代统治者对汉族文人采取打压政策, 大批汉族文人难入仕途, 有的散淡人生, 优游于世;有的隐居山林, 寂寞守志;生活在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绘画作为抒发情怀的手段。倪瓒和大批汉族文人一样无意于仕途, 借书画以示清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诗词题跋和绘画等形式, 抒发和表达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时代情绪, 人生感悟、文化心态和精神所向。中年以后, 既信奉道教, 又崇尚佛学, 在其绘画作品中也渗透出超凡脱俗的思想品德。至晚年, 因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社会动荡不安, 倪瓒迫于形势, 便疏散家财。又因无法应付官租, 于是弃家逃离, 逃到太湖一带, 从此开始浪迹生涯。如此生活, 达日二十年之久。在他50岁生日时曾写诗述怀:“断送一生棋局里, 破除万事酒杯中;清虚事业无人解, 听雨移时又听风。”对于过惯了优越安逸生活的倪瓒来说, 转入瓢泊无定的生涯, 加之暮年丧妻失子之痛, 使他的内心世界由清高孤傲变成了十分孤愤沉痛, 十分消极。因此才有了画面中寂静、空旷、萧瑟、荒寒的意境。

其二、强调意境, 不求形似。追求的是一种心境和形象之外的韵味。倪瓒在绘画中强调的是一种自律的写意精神, 他的画不是完全脱离了外部世界, 而是源于现实感受的艺术概括, 其中心还是在于表达“意”字, 由此来表达情趣。倪瓒的笔墨具有自己的特色, 惜墨如金, 以书法入画, 用笔轻松, 独创的折带皴, 晚年的作品用淡墨, 着力甚轻, 运笔若即若离, 虚实相间, 章显纵横之气。他的画洒脱而不轻浮, 简约而不单薄, 以独特的笔触展现自己高尚的品格。集聚个人的艺术风格。

倪瓒的绘画艺术在于他强调绘画字律的写意精神, 并把这种方法又进一步的提高。他提出:“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 他人视以为麻为芦, 仆亦不能强辩为竹, 真没奈览者何。”和“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的主张, 可以说这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新见解。用笔墨来抒发情感。

篇9: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霁望庐山瀑布

作者:夏侯楚朝代:唐体裁:五排 常思瀑布幽,晴q喜逢秋。一带连青嶂,千寻倒碧流。

湿云应误鹤,翻浪定惊鸥。星浦虹初下,炉峰烟未收。

篇10:《秋霁·江水苍苍》赏析及译文

宋朝:史达祖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人眼南山碧。念上国,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篇11: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前言】

《秋霁·江水苍苍》是南宋词人史达祖在开禧北伐失败后,被流放江汉时期所作。写目见秋景所引起的归思和对身世的感伤,下片写深夜听秋声,心生流放异乡的惶恐和无法形容的孤寂,寄寓贬谪生涯的凄苦。前后阕各有侧重,一是空间远隔,一是时间消逝,把郁积在心中的家园之恨,身世之感写的沉郁而精工。全词笔力清峭劲健,风格沉郁苍凉。

【注释】

1、秋霁:词牌名,据传此调始于宋人胡浩然,因赋秋晴,故名为《秋霁》。

2、倦柳愁荷:柳枝荷花凋落的样子。

3、废阁:长久无人居住的楼阁。

4、古帘:陈旧的帷帘。

5、雁程:雁飞的行程。

6、信息:音信消息。

7、渠:你。

8、入眼:看上。

9、上国:首都。南宋京城临安。此泛指故土。

10、脍鲈:指鲈鱼脍。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而思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辞官归乡。后遂以鲈脍作为思乡的典故。

11、岁晚:岁未。

12、岑寂:寂寞,孤独冷清。

13、蛩:蟋蟀。

14、俊游:好友。

15、浑:还。

16、断:订约。

17、苒苒:柔弱的样子。

18、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9、剪梅:用陆凯寄梅给范晔的典故。

【翻译】

江水苍茫无际,眼望柳丝倦疲荷花愁凄,我跟柳荷共同感受到了秋意。荒废的楼阁先感到寒凉,陈旧的帷帘空垂着暮色,远飞的鸿雁最厌恶猛劲的风力。羁旅中企盼故园的消息,我爱故乡那映入眼帘的南山翠碧。眷念着京都,谁是那羁旅江汉、怀恋家乡美味的未归客?

很快又到了岁末,瘦骨嶙峋,临风而立,听着夜晚萧瑟的秋风,吹动起我心中的冷寂。夜露中蟋蟀叫得悲戚,一盏青灯照着冷屋,翻著书禁不住愁肠满腹,将两鬓染成了白色。年少时豪爽俊逸的游伴已完全断绝了消息。最使我可怜难堪的地方,使我痛楚无奈,柔弱的神魂惊悸,是在南浦采撷香草相送,是在雾绕烟迷的驿馆剪梅赠别。

【赏析】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此时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概,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篇12:史达祖——《秋霁》

【作者】:史达祖——《秋霁》

【内容】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故园信息。

爱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国。

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

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

年少俊游浑断得。

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鉴赏】:

词人是开禧三年(1207)被黥面流放到江汉一带的。当时开禧北伐失败,史弥远政变,太师韩侂胄遇害身死,他被牵连下狱,家产也被抄没。写作此词时他被贬已有几年时间,怀归思乡之情日益强烈,适值深秋,又逢送别友人,故孤独惆怅之情一寄于词。

词以写景导入。“江水苍苍”三句是愁人眼中的秋色。江水浩渺而苍茫,秋天江潮常是最为壮观的,但在流放异乡的词人看来,江水仿佛离人之泪,纵使秋江都是泪,也流不尽许多愁。“倦柳愁荷”更是情景交融。秋霜以后,柳叶行将败落,已不是春夏时节的青翠欲滴,荷叶几个月来辛勤扶持着娇艳的荷花,这时花落叶老,往日的郁郁葱葱已不复存在,以至只留下听秋雨的“残荷”(别本“愁”即作“残”)。而这江、这柳、这荷,都感受到秋天的袭来。“废阁”、“古帘”与下文“清灯冷屋”都是写词人居所的。阁已“废”,却还住人;帘已“古”,却还挂着,可见词人生活的清贫。“雁程最嫌风力”句,“雁程”,指雁之行程。“嫌”,即怕。雁飞最怕风大,逆风飞翔,吃力而难停歇,自然也就不能捎来故园信息。史达祖原籍是北宋故都汴梁,但他生于高宗绍兴末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南宋都城临安度过的,其亲友也大都在那里。这里的“故园”,应指其西湖边葛岭一带的家园。“爱渠入眼南山碧”一句是忆旧。“渠”,即它。

“南山”在临安是实有的,大旗山北有一座高四十余丈的山即名南山,山上有杜牧墓。西湖周围尚有南屏山、南高峰,皆可谓之“南山”,但这里当是泛指居所南面的群山。词人身处贬所,故格外留恋过去临安的家居生活。一“爱”字,一“碧”字,与上文贬所景象之感情色彩成了鲜明对照。“念上国”一句,明白道出所念乃是京都。词人尽管身遭不幸,而忠君爱国之心并未改变。“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一句,乃反躬自问,这江汉未归之客实指词人自己。“江汉”指长江、汉水间的地域。如杜甫在江陵(今属湖北)作诗自称“江汉思归客”,即指旅居在江、汉之间。此词的“江汉未归客”字面亦当本于杜诗。“脍鲈”用晋人张翰的典故。张翰任齐王冏之东曹椽,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命驾归。

作者以张翰自诩,但却不能如张翰之全身远祸。宋代官员得罪流放远州,轻者送某州居住,稍重曰安置,又重曰编管,皆指定居住地,受地方官约束,不得自由行动。况且他是鲸面流放,身不由己,有家难归,并非留恋爵禄。词写至此,词情更为抑郁,便由伤秋怀乡转而感伤不幸身世。

过片句以“还又”二字作过渡,更进一层。苍苍江水,倦柳愁荷,已使江汉未归之客黯然神伤,又值“岁晚”,况是“瘦骨临风,夜闻秋声”,故倍增孤寂之感。“岁晚”,犹岁暮。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以后,一年过去大半,仿佛日之黄昏,无怪乎杜甫《秋兴》诗中“一卧沧江惊岁晚”即谓深秋为“岁晚”。“瘦骨”二字道出词人贬中体貌枯槁,精神憔悴。

“夜闻”二句写客中的所闻所感。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而称“秋声”。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暮志铭》谓“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乃西风吹动树木所发。“岑寂”,为冷清、寂寞之意。词人孤身羁旅,对萧瑟之秋风,萌发寂寥之情。

此情既是触景而生,也是贬谪中的爱国志士无往而不在的身世之感的真实流露。词人一心报效祖国,他曾“每为神州未复(《龙吟曲》)而忧心忡忡,也曾幻想”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满江红》),更希望有一天能”办一襟风月看昇平,吟春色“(《满江红》)。但他寄予厚望的开禧北伐失败了,主战者的头颅成了向敌人讨好的贡品,当时的形势诚如王夫之《宋论》指出的:侂胄诛,兵已罢,宋日以坐敝而讫于亡。”国事一日不如一日,有着报国之心的词人不能无动于衷。

但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冷酷:“露蛩悲、清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蛩即蟋蟀,秋露降下,蟋蟀悲鸣,仅有冷屋中的一盏孤灯与词人相伴,只能以“翻书”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屋是冷的,阁是破的,词人的心也是碎的。他忧国伤时,故愁得鬓发都白了。曾几何时,嘉泰元年(1201)张镃为他的词集作序时还称他“郁然而秀整”,且“须发未白”,时间过去不多几年,他竟然已“瘦骨临风”、“鬓毛白”。其实他这时还不到五十岁,却已早衰。他早年也曾到过江汉一带,当时正值青春年少,与好友们相约嬉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可是今天贬谪故地,却是万般无奈,惊魂不定。史弥远政变的刀光剑影仿佛还在词人眼前晃动。继韩侂胄遇害后,丞相陈自强也被贬死雷州,北伐主帅苏师旦被处斩于韶州。史弥远虽对外只会腆颜事敌,但对政敌的迫害却从不手软。这时,史达祖在贬所会不会受到新的迫害只有天才知晓,但这种威胁是无时不在的。他既无辛弃疾那样的雄才大略,性格上也缺少稼轩的英雄气慨,在这首词中也不难看出。

“苒苒”二字乃柔弱之意,“苒苒魂惊”,正透出他性格上软弱的一面。故当其客中送客之际,只能一洒志士之泪,却无一壮语赠别,连牢骚也不敢发。后结二句,为送别寄远之辞。“南浦”指南面的水边。《离骚》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又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借“南浦”而点出送别之意。“烟驿”,指词人之居所,与前文之“废阁”、“冷屋”同义。“剪梅”乃寄远常用之典。据《荆州记》载,“陆凯、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因无所有而折梅寄远已属可叹,何况词人身处贬所,寄远之际更多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苦情。词即在这哀怨之中结束了,更显得一往情深。

这首《秋霁》词,是史达祖被贬江汉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嘉定五年(12)前深秋时节。词以伤秋怀归为题材,艺术地展示了他贬谪时期的孤寂生活,抒发了落难志士仁人的痛苦心情。从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也是颇具特色的。词人身遭不幸,家国之恨、身世之感郁积于胸,不可不言而又不可明言,故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凉的风格和回环往复、虚实相间的抒情结构。词人深沉哀怨之情是历历可感的。“雁程最嫌风力”、“无奈苒苒魂惊”等语,都写得沉郁深挚,颇为感人。梅溪词受清真影响,在章法结构上常常通过种种回忆、想象、联想等手法,前后左右,回环吞吐地描摹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于一篇。这一特点,在他被贬流放后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首词正是如此。词中之江水、柳、荷、废阁、古帘、清灯冷屋,都是实景,而“受渠入眼南山碧”,“年少俊游浑断得”则是回忆与想象,全词以伤秋怀归贯穿全篇,虚虚实实,欲言又止,摇曳生姿,朦胧而不晦涩,这就比直抒胸臆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篇13:秋霁阅读答案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一句的意境。(2分)

6.下面不是描写傍晚景象的诗句是(2分)

A.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C.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D.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谢灵运《游南亭》)

7.“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是名句,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对此句进行赏析。

(2分)

阅读答案:

5秋高气爽,空气澄净,宁静的秋水上漂浮着弥散的青烟。阴而有雨,忽而天色晴朗,稀稀疏疏的雨中映衬一轮斜阳。(2分)

6 C(2分)

篇14: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

只恐凄凉的思乡之情升起。凤楼渺远,回首空自望。今晚将会宿在哪座孤馆中呢?秋雁一声长鸣,残月映照半窗。总是离人的眼泪。

篇15: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默:因为身在异乡,心中满怀乡愁,所以不管看见如世外桃源一般安宁的村落,还是在旅舍里看月,听闻雁鸣,都能触动思念。“离人泪”三字,虽是直抒感情,却因前文的层层铺垫,而显得意味深厚;且将上片的景物描写都收束在此句之中,使文脉紧密联结。通观全词,直白里见曲折,曲折里又见真挚,景与情回环共生,浑然一体,不失为一首写乡情的佳作。

四川省诗词学会理事郑临川:全词结构谨严,上片写旅途之景,下片写途中之情。由赏景开头,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引入入胜。特别是以上片之乐景烘托下片之哀情,使哀情显得更加深重。这种对比反衬手法收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从而“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语言清新明净,毫无雕饰,更有助于抒情的真挚亲切,语浅情深,格外感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霁,秋霁陆游,秋霁的意思,秋霁赏析】相关文章:

秋霁望庐山瀑布,秋霁望庐山瀑布夏侯楚,秋霁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秋霁望庐山瀑04-17

《秋霁·江水苍苍》赏析及译文05-08

上一篇:描写温暖温暖的时刻作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