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2024-04-12

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通用10篇)

篇1: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诗词大全

沈园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篇2: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

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泫(xuàn)然:流泪貌。

创作背景

陆游一生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引诗略)。盖庆元己未也。”据此可知,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赏析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篇3:《沈园二首》不宜读作爱情诗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一般都认为,这些“沈园”诗,当然还有那首《钗头凤》词,和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有关,因而将这些诗看作是“陆游诗中不可忽视的篇章”——爱情诗。特别是上述两首,常常被人同时提起。例如,由徐中玉、齐森华两先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就将之以《沈园二首》为题编入“爱情·婚姻”单元。但是笔者通过相关的分析与思考后认为:《沈园二首》不宜读作爱情诗,他们(包括其他和“沈园”有关的诗词)同样是洋溢着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的诗篇。其理由如下。

一、有关陆唐爱情悲剧的说法不可靠。

关于陆唐的爱情悲剧,一般的说法来自于南宋人陈鹄《耆续旧闻》和周密《齐东野语》等的记载。如周密《齐东野语》云:“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问题是,我们凭什么判断这样的“野语”的可靠性?即使真有陆唐相遇于沈园这回事罢,那唐琬殷勤致意,陆游“怅然久之”又是谁看见的?周先慎先生在《中国文学十五讲》中说:“陈鹄和周密的时代去陆游未远,他们没有理由无中生有地捏造出这一事实,我们与其相信近千年之后的人毫无实据的推测,不如相信作者同时代人虽小有出入的记载。”可是,我们真能仅仅因为二人“时代去陆游未远”,就“相信”他们的记载,进而以此为据来进行相关的解读与研究吗?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要尽量亲临新闻现场,获取第一手材料。要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层出不穷的假新闻,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样看来,我们同样没有丝毫理由相信即使是“时代去陆游未远”的人的“野语”与“旧闻”了。这样的事情,除了当事人亲口讲述或是亲笔记载,余者都是不可信的。陆游对于唐琬婚后的表现及他们离婚的原因都有记载,而如果真有“相遇沈园”这回事,他为啥就没有记载呢?——按照一般人信奉的说法,这可是导致唐琬“抑郁而终”的重要因素也是让陆游痛了一辈子悔了一辈子的重要原因啊!再说根据陆游自己的记载,他们离婚的原因是唐琬不孕。既然唐琬不孕,那么,即使没有陆游母亲的干涉(这却是不可能的),他们也终究可能离婚的——至少陆游会纳妾的。如此一来,陆唐二人的“爱情”也绝对不会有好事者们根据其诗词所想象的那般美好。其实,前人对之早有怀疑。例如清朝吴骞(1733——1813)说:“陆放翁前室改适赵某事,载《后村诗话》及《齐东野语》,殆好事者因其诗词而傅会之。《野语》所叙岁月,先后尤多参错,且观诗词中语意,陆或别有所属,未或曾为伉俪者。”

二、从诗篇本身看,语意应该“别有所属”。

“城上斜阳画角哀”一句中,“斜阳”、“画角”这两个意象是令人深思的。由于两宋特殊的社会背景,“收拾旧山河”成为其诗词(特别是南宋诗词)的主旋律。“斜阳”、“画角”之类的意象在诗词中经常出现,例如:“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上述例子中,“斜阳”喻颓危的国势,“角”是“军中号角”,因为其上饰有彩画,故又称“画角”。如果陆游的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城上斜阳画角哀”一句又如何解释呢?难道仅仅是起兴或者渲染气氛吗?用“斜阳”、“画角”这类意象来“起兴”或“渲染”爱情合适吗?——其他诗中此类意象都与国势、军队有关,那本诗中为何不能作同样的理解呢?

“沈园非复旧池台”,沈园的“旧池台”又是什么样子呢?据记载,宋时陆游家乡一带“池台极盛”,沈园就是当时越中著名的园林之一,位于“禹迹寺旁”,陆游写过《禹寺》诗:(一)暮春之初光景奇,湖平山远最宜诗。尚余一恨无人会,不见蝉声满寺时。(二)禹寺荒残钟鼓在,我来又见物华新。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从这几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陆游所题,不大可能仅仅是那首《钗头凤》,其内容也决不会仅仅是怀念前妻唐琬。

靖康之变后,宋政府逃至江南临安。直至1163年才有张浚北伐,但是北伐主力十三万人被女真兵团击败,全军覆没。从此,人们沉湎于首都临安的歌舞升平之中,无人再敢想此事。

张浚北伐这件事,对陆游个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年,陆游坚决支持张浚北伐,张浚死后,陆游于1166年42岁时被罢官还乡,在家一住五年,其罪名就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宋朝惯例,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七,私家花园都要对外开放,包括皇帝的御花园。每到此时,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作为越中名园的沈园,每年到此时当然会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游玩。这其中,就一定有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人士,素来“喜论恢复”的陆游一定是经常流连于其中,与那些志同道合者交游往来,共议恢复大计同抒报国情怀。张浚北伐的队伍中,一定有不少就是经常出入沈园的志士,后来,北伐失败,宋室偏安,“只把杭州作汴州”,沈园也就自然“非复旧池台”了。可是真正的志士如陆游者直至临终仍不忘记“王师北定中原”,所以,面对这物是人非之地,他依旧“伤心”。“伤心”什么?伤心桥下春波又绿,年光又逝去了一岁,可是“惊鸿”依旧从北方飞来。一般论者认为,“惊鸿”这一意象是“喻唐琬当年体态的优美轻盈”。曹植《洛神赋》中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句,形容洛神体态之轻盈,因而后人看到“惊鸿”就联想起女子优美的体态。实际上,“鸿”在中国文化里是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处在金统治之下的南宋“遗民”不就是那漂泊在外的游子吗?他们一年一年泪尽胡尘,南望王师,“逢着王人诉不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但是,朝廷无意北伐,这些“王人”、“使者”有什么办法呢?“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所以,满腔忧国忧民的诗人又安得不伤心呢?再说,此时的唐琬,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嫁陆游时的青春妙龄少女而是一个中年的妇人了,生活得也并不怎么幸福(不然,何以在这次“偶遇”不久,就“泱泱而卒”呢),她的体态又怎么可能如那洛水之神一样“优美轻盈”呢?

第二首曰“梦断香销四十年”,“爱情诗”论者说,作此诗与上次在沈园遇见唐琬,其间相距四十四年。“四十”是举其成数,“香销”指唐琬亡故。然而有意思的是,张浚北伐,主力全军覆没的1163年,距离陆游写作此诗的1199年是36年,“举其成数”,同样可以说“四十年”,“四十年”过去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梦”已断了,当年北伐抗金阵亡将士们的忠魂已销了,沈园的柳絮再也不飞扬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陆游如今也已是“此身行作稽山土”的75岁的老人了!但是,故地重游,瞻顾遗迹,“犹吊遗踪一泫然”啊。何止是现在,就是临终前,他嘱咐儿孙的依旧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啊。儿女私情再怎么真挚深厚,在国家民族的大业面前,在一个一生念念不忘山河统一的爱国诗人的心里,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一个封建士大夫,一个有家有室的男人,人生几十年念念不忘前妻,还把为她而写的“爱情诗”公然题于公共场所,这可能吗?更何况,“在宋代,爱情诗作极为寥落,像陆游这种实际触犯了母亲的爱情,更是几乎无人敢写”,既然如此,陆游又是吃了多少豹子胆呢?

三、其他相关诗篇同样“别有所属”。

我们首先回头看看上述几首《禹寺》诗。第一首似乎和沈园与“陆游的爱情”扯不上多大的关系;诗中那“一恨”如果真是指“爱情”,又何以会“无人会”呢?“相遇沈园”与“蝉声满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能理解为诗人面对“暮春之初”那“湖平山远”的奇丽景象,想起那沦陷的山河,想起自己那“北定中原”的理想,可是如今朝野上下,无人再想恢复之事,当年“蝉声满寺时”几多志士的壮志豪情如今再也无法见到,他心中之“恨”又有几人能理解啊!第二首中说:“绍兴年上曾题壁,观者多疑是古人。”“绍兴年上”并不久远,何以“观者多疑是古人”呢?我们只能理解为“题壁”的内容已经“过时”了——自张浚北伐之后,不是无人再想恢复之事了吗?作者题于壁上的那些表达恢复愿望的诗文焉得不让那些苟且偷生的庸碌之辈怀疑是“古人”所为呢?第三首中说:“河阳愁鬓怯新霜”,“河阳”与“爱情”又有啥关系?“河阳”即今河南孟县,自古为军事重地;“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那让诗人“回向神龛一柱香”的“妄念”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对于前妻的怀念吗?“在陆游的晚年,因壮志不得伸展,长期受到压抑,佛道思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否认这一事实吧?总之,那些题于壁上,让一个满腔爱国深情,纵使“位卑”也“未敢忘忧国”的诗人“读之怅然”的文字,绝对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儿女私情的东西。

我们再看看陆游的两首《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埋泉下土,墨痕犹镇壁间尘。

这两首诗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意向是“梅花”。众所周知,陆游很爱花,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在他的现存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以梅为题材或涉写到梅的,竟达四百多首。陆游对梅花的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陆游对梅花的爱,并不像一般的封建文人那样仅仅是孤芳自赏和怀才不遇的感叹,而是把对梅花的爱与忧国忧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园中赏梅》中,作者写道:“行遍茫茫禹画州,寻梅到处得闲游。春前春后百回醉,江北江南千里愁。”在《梅花绝句》里,作者亦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两处都写到他为“梅花”而“醉”,他在《送范舍人还朝》一诗中写道:“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所以,他的为梅花而醉,实际则是由于壮志难酬而借酒浇愁,他看到梅花想起破碎的山河,想起和他一样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志士,因为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是高坚气节的象征,高洁人格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陆游在“沈园”里不见的“人”,那“久埋泉下土”的“玉骨”与“梅花”关联在了一起,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指唐琬了,而应该是指那些为了抗金而牺牲的将士。再来看作者另一首作于晚年的“沈园”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旧时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如果依“爱情诗”论者,此诗中的“美人”当然是唐琬无疑了。但是,既然唐琬早已“久埋泉下土”,那为何陆游直到此时才“也信美人终作土”呢?可见这里的“美人”,亦如“风骚”众多诗词一样,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也就是“北定中原”,晚年的陆游,深感自己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了,看不到山河一统的那一天了,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吟出“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一类诗句来啊。

四、许多表面看来写“闺意”的诗词其实和儿女私情毫无干系。

比如唐代朱庆馀的那首《闺意上张水部》,秦韬玉的那首《贫女》,还有张籍的那首《节妇吟》等等就都是如此。何以陆游就不能写类似的诗词呢?——在那个“喜论恢复”即会招来灾难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2。

[2]、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增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三个人的沈园

黄昏时分,赵士程来了,满脸都是难以掩饰的喜色,说: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

是一沓词稿。赵士程知道唐婉喜欢词赋,于是时常投其所好。而这一次,赵士程却犯了一个大错。唐婉细细地读着,眉头不知不觉间皱了起来。赵士程有些心慌,忙问:你不喜欢?

是你写的?唐婉幽幽地问。赵士程支支吾吾,道出了实情,是从京城一个书画商人那儿买的。

唐婉一听,不禁哑然失笑,隐隐心痛。一定是陆游!在这个世上,唯有陆游才会写出如此绝美的辞章。看到唐婉走了神,脸色愈加难看,赵士程赶紧扶起唐婉,说:我们回家吧,别染上风寒。

赵士程一直都对唐婉那么好,无微不至地关心她,呵护她,可是,唐婉总觉得赵士程的眼神虽然热切,却暖不了她那颗冷冷的心。对赵士程所做的一切,唐婉除了感激还是感激,丝毫无爱。

忧思成疾,侧卧在床,唐婉又想起了陆游。若不是唐婉不能生育,陆游的母亲也不会趁着儿子前往京城求取功名的当儿,将一纸休书扔到她的脸上,然后霸道地将她扫地出门。就在落魄街头无处安身之时,是赵士程收留了她。赵士程是真心爱唐婉的,爱唐婉的姿容,更爱唐婉的才华,不在乎唐婉能不能给自己诞下一子半嗣。但唐婉在乎,她清楚,如果她不能成为母亲,悲剧必将重演。可造化弄人,做母亲的梦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唐婉感觉到身子越来越差,甚至连下床行走的气力都没有了。这年中秋一过,病恹恹的唐婉就央求赵士程说:带我去沈园走走吧,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去了。

不,不会的。我发誓,我一定要治好你的病!赵士程握着唐婉瘦弱的手腕,让她尽量舒服地偎依在自己的臂弯里,缓缓走向沈园。沈园曲径通幽,环境清雅,当年,唐婉和陆游就是在这儿相识的。然而,上天再一次捉弄了唐婉。就在赵士程搀扶着唐婉步入沈园的前一天,陆游曾经来过,而今已去。

陆游几乎一整天都在沈园里游荡,看似潇洒闲适,实则心急如焚。寻遍每一个角落,依然没有发现唐婉的影子。陆游失落了,抱着一壶酒喝得酩酊大醉。酒至醉处,诗兴大发,便如痴如狂地在墙壁上信手涂鸦。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写完,径自半笑半哭,跌跌撞撞地离开了沈园。从此,再不踏入半步。

唐婉不知道陆游曾经来过。拖着孱弱的病体坐在梧桐树下,她又看到了翩然而舞的蜻蜓。蜻蜓恍如有靈性般带着唐婉的目光飞。刹那间,围墙上龙飞凤舞的墨迹唐突地映入了眼帘。

出人意料的是,唐婉竟然急切地站起,飞快地跑去。赵士程大惊,跟在后面追:慢点,小心,别摔着……

赵士程时刻都在关心唐婉的身体,却一刻也不曾赢得唐婉的心。奔到围墙前,唐婉一字一句地读。读着读着,眼泪就像断线的珠子般滴滴落下,打湿了清丽而憔悴的脸颊。很快,千般风月渐次浮现,万般离愁尽上心头。唐婉急促地唤赵士程找来笔墨,以纤柔轻曼对龙飞凤舞,补上了一阕碎心对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写罢,弃笔回府。那一刻,唐婉想,赵士程是那么爱她,她应该珍惜眼前人,不能再辜负赵士程。但病魔无情,不久后的一日傍晚,唐婉让赵士程把耳朵贴来,第一次温情脉脉地柔声说:“士程,对不起。等我走后,你一定要忘了我,要娶世上最美的女子,比我美一千倍的女子为妻。”

篇5:带拼音版陆游悼亡诗词沈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陆游悼亡诗词沈园二首带拼音版,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一起学习一下陆游悼亡诗词沈园二首带拼音版,陆游悼亡诗词沈园二首赏析,陆游简介吧!

3 陆游简介

篇6: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去绍兴之前,对这座古城的印象也仅限于鲁迅笔下所描绘的景象,乌毡帽、乌篷船、孔乙己、茴香豆、阿Q;我不知道这里有陆游、唐婉,不知道有一处园子叫沈园。

沈园位于绍兴越城区鲁迅中路,距离鲁迅故居也仅不到300米,从住的青旅慢悠悠的步行前往,10分钟足够。作为江南园林较有代表性质的沈园,因为陆游和唐婉的故事,被冠以了爱情名园的美称。

我去的当天是龙年年初二,午后的绍兴城飘起了小雪,吃完饭从饭馆出来,雪非但没有停止,反倒有越下越大的`意思,果断放弃早已计划好的王羲之的兰亭,径直去沈园踏雪寻梅去了。

要逛沈园,必先温习一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时年二十岁的陆游和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表妹唐婉结为连理,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幸福的人,总会遭到嫉妒,而这个嫉妒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陆游的母亲。加之婚后的唐婉,三年之内都没有为陆游添的一丁,陆母便以“陆游婚后情深倦学,误了仕途功名;唐琬婚后不能生育,误了宗祀香火”为由逼其休妻。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有情人最终也只能落得“执手相看泪眼、劳燕分飞”的地步。

东苑鹊桥

两人一别再相见,已是十年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的某个春日,陆游心情忧郁的独自前往沈园,却与改嫁后的唐婉及其丈夫偶遇。尽管光阴匆匆已过十年,而留在彼此心中的那份情愫,依然深藏在两人心中最深处。

陆游见此情境,情至深处悲从心中来,怅然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之,感慨万千,一病不起,终因愁怨难解,郁郁而终!病中,唐婉提笔和《钗头凤o世情薄》词一厥: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踏雪寻梅游沈园,矗立在《钗头凤》诗碑前,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涌上心头,感叹造化弄人。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可以让世间万事消磨殆尽,但那份思念却历久弥新,只可惜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生!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许愿牌

在沈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许愿牌。

如故亭

如故亭-《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东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琼瑶池

琼瑶池:因《诗经》的爱情名句“投我以桃, 报之以琼瑶”而得名。

池前有一座祈愿台,情侣们在游览东苑后,可上台焚香祈福,以祝愿爱情天长地久,也可在台旁同心壁上挂上同心锁,为爱情留下一个美好的愿望和见证。

假山

假山,是江南园林的典型特征。

鹊桥、相印亭:苑北有一翠玉般石桥,自西向东,自低而高腾越山涧,直达山巅,可见双 圆相套式草亭。

桥名“鹊桥”,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传说,亭称“相印亭”,喻“心心相印”之意。

沈园

桥与亭的旁边,可见瀑布飞流山间,别有山野之趣。

吴山石、越山石名称源自宋人《长相思》词: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难诉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篇7:关于沈园相遇的散文

我知道那是千古红尘里的一个故事,那是人世悲欢的一个传说,那是一份不改的忠诚,是一次不该发生的相遇。我只是不知道,那是不是我这四十年后,注定的来临。而今草木繁华在绍兴的街头,湖石峥嵘在稽山的脚下——

沈园,我仿佛来过。

荷塘铺满记忆,天空里是古老的尘灰,梦断香消的绝望里还是你的笑容,那是燕燕于飞的日子,是新婚的那年。从早春的窗,到深秋的菊,是殷殷的琴瑟;我相信你也没有忘记,那是杏红的单衫,那是门中的翠钿,那是在荷叶的中间,鱼儿如你——我相信,你没有忘记......()

然后是十七岁那年的初相识,看着你的影子走远。然后是你侬我侬,嫩江边上的大风,然后是我们相继毕业,聚少离多。

然后离别是所有的一切,竟然离别是所有的一切!好像人间的相遇只是为了分开。

可是分开了,就别再相遇。

可是我们就在同一个池塘,同一个城市。就像鱼儿一定会相遇在这里,就像陆游和唐婉一定会相遇在沈园,就像我们又相遇。

他是不是在这里写下诗篇?他是不是在这里咽下那杯苦酒?那一次,就是诀别?

清早的沈园还很少游人,我就在这里静静地站着,八百年的光阴一隙,断谒残碑里是苍烟落照,断云横亘下是荒草天涯,人何在?此际鹃啼血。

熟悉的楼头绿叶成荫,隔着看不见的墙,我们远远的注视,这一看,就又是二十年里夜夜的梦回。

二十年沈园柳老,二十年池台仍是,春色非昨。那一天唐婉长眠在相思,这一天我又遇见你在沈园,你还是远远的看我,一转身,就没入了荷塘。

醉眼里伊人已去,我却无法整理混乱,那些古今交错的爱情如蜃如幻,让不能呼吸的沉重与带着抽搐的疼痛变得真实。孤鹤轩的云压在心头,我明白只要活着,就是为了离别的相识,就是今生为了前世的偿付,就是为了爱你的承担——

“如果能在开满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的爱过一次就别离......”你轻轻的读,怕我惊醒,你轻轻的抽泣,遣我离开。二十年还是旧亭台,一个人在想你,于是有一个人锁进栏杆,一个人病在沈园。

你永远在楼头望我,就像唐婉永远在陆游的梦中,桥下波光正好,柳树却老了,就像鱼儿正艳,看鱼的人已经白头。

我正在这里想你,却绝不期望与你相遇,就让岁月过去,就让记忆天真,就让我们都活在那一年的夏天。你就在年年的梦中为我读书吧,读那篇最美的一瞬。

篇8: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

关键词:沈园,布局,造园要素,造园理念,意境

南宋高宗时期(1127~1162),绍兴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加上南宋朝廷享乐江南半壁的腐朽思想,士大夫们争相营建私家园林,使得当时的江浙一带造园之风日盛(图1),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之谓。沈园便是建于该时期,史载为越中名园,无论是造园风格,还是造园手法上在同时代的私家园林作品中均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1 沈园概况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原为沈姓旧业,故又名“沈氏园”。后经历八百年兴衰,至绍兴解放之时,仅存一隅,有六朝井、明池等遗物。政府与有关部门曾于1987年、1993年进行过两次较大的修复、扩建(表1)。

今日之沈园已初具规模,占地总面积约57亩,基本地形为西高东低,分为北苑、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成了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园中亭、台、楼、榭、池等景观,依据历史记录原貌,在宋代原物遗存的基础之上,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园区内。园内各景错落有致,色调庄重典雅,颇具宋代风味,尽显江南造园特色;另外,由于园中留下了陆游与其表妹唐琬两首感人至深的诗篇——《钗头凤》,因此,游客至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体味人世间美好爱情的来之不易,这也是沈园成为今人好去之处的另一大原因吧。

2 布局及空间序列分析

2.1 总体布局

整体来看,沈园的布局基本上是江南园林传统的自然式布局。在园林空间内部,根据园林气氛和功能内容的要求,又将全园分为三个“园中之园”——南苑、东苑和北苑,三个区域空间的划分比较明确(图2)。北苑为古迹区,保存了较多的古代遗迹,为主体苑区;南苑为纪念区,二者仅一墙之隔;东苑以陆、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景色秀丽,小巧精致,与南苑、和北苑之间为洋河弄,一弄之隔,景色却有豁然开朗之变化。沈园在较大范围的园林空间中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域空间的划分,有效的控制了各苑的主题气氛;另外,三苑之间这种过渡的处理方式,使园林内部环境气氛曲折跌宕,回味无穷。

2.2 院落布局

在院落布局上,沈园内部三个“园中之园”各自的景观组合均以水为景观主体,水体周围以建筑、假山或游廊环绕。除南苑的务观堂、安丰堂等系扩建时增加的纪念性景观,因而采用规则的中轴对称布局外,沈园的三个院落仍旧是自然式园林院落布局。同时,各园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因借,创造出了更美的画面和更多的情趣。

另外,在自由式布局的基础之上,各个院落的景物呈向内“聚合”态势的布置,即不仅所有建筑都朝向水面,所有景物的安排也从高度上来看有一个从外向内跌落的趋势,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中以水体为中心的园林造园时常用的“内向性”布局特点。以东苑为例:较大体量的建筑如琴台、广耜斋、相印亭以及东廊等基本以水面为朝向,其他景点如鹊桥、龛香石塔等由外围向水面中心(越山和吴山二石的轴心)高度上逐渐降低,内向性非常明显(图3)。

2.3 空间序列

尽管沈园在布局时将全园分成了三个“园中之园”,但是在景观的空间序列组织上,通过各种园林要素的精心配置,高低错落、曲折参差、起转承合、主次分明地组织各个画面,使各个区域空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天然”的气氛,突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景观处理力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对比效果,再现了自然山水景观,这是沈园在景观序列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由于总体面积比较小,水体面积在各苑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为了尽可能的利用院落面积,充分发挥水体景观的优势,各苑的景物多数都被布置在水面的周围,各个院落不仅丝毫不显得局促,反而扩大了水面的实际控制范围,增加了园林情致和乐趣。

更为巧妙的是,各苑根据需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景观序列,即北苑——整体序列,不太强调景点的连续性,依靠一个最佳点来总摄全局,类似于构图重心,强调的是整体景观;南苑——线性序列,这种时间型的空间形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比较完美,园林中的景色变化更依赖在既定线路之上观察者的移动产生的效果,虚与实,藏与露,起与伏等,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东苑——象征序列,苑中有“吴山”、“越山”二石,其创意来源于秦太液池的“一池三山”,这种哲理性极强的象征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象征传统发展到极致,使游人处方寸之地尽可游目聘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总而言之,不管采用什么空间序列,目的都是对各自苑内的景物起到景观维系和气氛加强的作用,给游客以引导与暗示。

沈园以水面作为院落的景观主体,在每个景观主体的视觉范围之内,对于最佳视点位置的选择稍有区别,北苑和东苑均是将位于水面凹进且位置、高度与体量相对突出的地方作为最佳位置,如“孤鹤轩”,孤鹤轩是一座仿宋木构台榭,以此为视觉的“焦点”,获得了良好的观景效果(图4);东苑则以假山为视觉焦点,除了利用其能够起到总摄全园的优势外,考虑水面较为狭长,调整东苑景观结构的平衡也是一个原因。而对于采用线性景观序列的南苑,各景点的视点优势并不明显。

仍旧以东苑为例,由苑门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连理石,上有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联想到当年陆游与唐琬为母所逼各自分飞的情形,一个“凄凄惨惨切切”怎能概括的了!石之左侧为视觉通透性较好的琴台和广耜斋所遮掩,隐约可见苑中景致,待转至广耜斋之前,苑中美景迎面而来,沿水面向东,蜿蜒曲折,至吴山、越山二石,环山而顾,对面石山与相印亭高低错落,倒影入水,微波荡漾,与流水叮咚之声相和,有如行云流水之乐章;由东廊出来,空间变化上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心情也逐渐从压缩到被释放出来,继续前行到东北角小桥之上,回顾琴台与广耜斋,绿树掩映之中,更显几分幽静(图5);石山之上是全苑的制高点,可环顾水面周围所有景物,琴台绿柳,迎春绽开,遥想昔日抚琴之嵇康,舞墨之王羲之,浮想联翩,心旌荡漾,如痴如醉。陆游在表妹亡后40年再游此园时曾作《沈园》曰:“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中对园中景色描写与今日布局相似,可叹任凭良辰美景再好,倘若心致全无,于游客而讲也不过“空悲切”而已!

3 造园要素分析

沈园对于古典园林造园四要素的运用方面,在保证基本的园林活动空间外,建筑、山体、水体及植被(花木)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整个沈园之内建筑不多,满地绿荫,挖池堆山,栽松植竹,临池造轩,极为古朴[3],四个要素完美结合,相互协调,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突出了各苑的主题气氛。

3.1 山水以烘托气氛为出发点,提高园林意境和品位

沈园之中地面的起伏较小,为了塑造山林静幽的意境,园中多处运用了石景,其中东苑和南苑还堆置了假山,增强了地面景物高低起伏的效果,不同的是东苑采用的是玲珑多孔的太湖石,山体小巧而秀气,象征了陆游与唐琬之爱的细腻多情(图6);而南苑则是厚重硬直的黄色斧劈石,隐喻了陆游性格的直傲与不拘小节。二山各有特色,烘托了各苑的主题。

假山与水面结合营造湖光山色的做法是江南园林造园的手法之一。沈园之中对水面的处理有两种,即分散用水和集中用水。如北苑和东苑都将水面用不同的构筑物小品划分成几个水面,但是却有内在的联系,是从人的亲水性出发,合理利用苑内空旷地带,增加了园林水体景观范围,属于分散用水;而南苑则属于集中用水,水面分散程度不大,保持了整体统一的效果,景物分布于四周,合理的利用了园林死角。山水结合花木,相得益彰,营造出了自然山林的效果,提升了园林品位(图7)。

3.2 植物以数量、色彩取胜,注重四时效果

江南园林造园时一个主要的地域优势在于植物材料可选择的范围很广,包括种类、色彩以及形体等方面,沈园之中也不例外。根据笔者对沈园进行的6次不同时节的调查结果表明,园中共有68种植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藤本和水生植物各个类别,以梅、柳、枫、松和竹为基调,大型乔木主要是樟树,其中梅、松均是陆游所喜爱的植物。种植密度以东苑和北苑较大,主要用来对苑内空旷地带进行补充,弥补线路上建筑数量少而在立面和平面上形成的空隙;东苑还设置了一小块杉木林带,疏密相间,丰富了景深和立面景观。

色彩种类搭配是沈园的一大特色,园中四时景色均有不同的色彩基调,春天有杜鹃和海棠,夏天有荷花和白兰,秋天有月季与山茶,冬天则有梅花和紫荆,四时烂漫,花香袭人,增强了各园的主题气氛(图8)。

3.3 建筑以取景为目的,兼顾点缀作用

“看与被看”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环节,沈园中的建筑配置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也比较好。园中建筑的配置很好的利用了大面积水体的特点,尽管大型建筑数量并不多,且处于水体景观要素的从属地位,但是基本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观景位置,如冷翠亭、孤鹤轩以及琴台等;在作为观景点的同时,也将自身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点缀的作用(图9)。

4 造园理念及园林意境分析

沈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典范,所谓“三份匠人,七分主人”[4],和其他文人造园作品一样,沈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境。最初的主人营建它时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后人进行修缮或者扩建时采用的造园理念和造景的手法,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它的的确确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精神的理解,即“道法自然”,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但又并非完全抄袭自然,它是在融入了设计者的思想意识之后,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期望于喧哗闹市之中创造一个“真自然”来,即“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中国古典写意山水园林造园的基本的出发点。

这些思想在园林景观细部处理的方式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例如园中的建筑布置,尽管多数都围绕水体边缘排列,然而基本上都是南北朝向,除了有居住的原因外,同时也是为了维持一种物外的、人所看不见的“秩序”而设计的;同样,沈园的景物安排也非常随意,却在不同的小范围内都有一个明显的主从关系;另外,对于园中水体驳岸和园路的处理,采用了非常自然的手法,蜿蜒曲折,沿路(岸)景物遮遮掩掩,藏露得当,植物配置疏密结合,极尽自然流畅之特色。此外,园中造景较多的采用了古典园林的“因借”方法,借四时之景,借园外之景等,不同的时刻观景则有不同的感受。

沈园在营造园林意境时人文造园的手法也很突出,园中多处都利用了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的故事营造气氛,通过这些气氛的营造,使游客在被这样的环境条件所激发时,运用比拟、联想等手法而产生一些时空的感受,从而发生意境的效果。例如抒发陆游一生壮志难酬又痛失伴侣之遗憾的“孤鹤轩”,表明陆游“仅方可化身千亿,一枝梅花一放翁”铮铮傲骨的“问梅槛”等,最典型的莫过于那面刻着两首《钗头凤》的遗物壁,游客到此处不免要驻足观看,细细品位,体味人间离别之苦痛(图10);此外,还有一条容易为游人所忽略的洋河弄,陆游的诗句里的“宫墙柳”即是指这里,他一生曾多次游历沈园,可以想象他每次遍游此园寻求知己不得,最后由此弄堂怆然出园时孤独的背影是何等的凄惨!一处私人花园,经历如此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皆因为一则千年不老的故事和两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使得游客在游历沈园时有了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意境感受!

5 结语

沈园是我国造园史上的一颗夺目的明珠,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因为其造园特色,更因为它所它见证了的不朽的爱情史诗。然而,仅仅以传统的诗词歌赋形式来介绍其特点是不全面的。笔者依据形式美的原理,试图用构图、要素和空间的理论来研究它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和谐的居住环境建设和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保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国栋,江南建筑文化的现代审视——江南地域主义建筑研究[D],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02;

[2]周向频,中国古典园林的结构分析[J],中国园林,1995(3):48-50;

[3]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146-148;

篇9:书诗两绝——兰亭和沈园

今年阳春三月,挟着清风雅气,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绍兴,先后踏进了被称为中国书法圣地的兰亭和回荡着爱情千古绝唱的沈园,内心深处受到无比的震撼。我忽然感到,兰亭和沈园,恰如两颗熠熠发光的明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领略到中国最富于特色的书法和诗歌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

俊逸兰亭:诗圣从这里走出

我是3月24日走进兰亭的,农历是3月初三,距王羲之当年结社畅聚兰亭,恰好是1659年。“永和九年三月天,云淡风轻柳生烟。曲项白鹅浆影里,层波荡漾碧无边……少长咸集风雅事,流畅曲水诗兴浓。虽无丝竹管弦盛,畅叙幽情笑春风。”当年兰亭结禊盛事仿佛就在眼前。兰亭位于绍兴城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在夕阳西下,春风徐来之际,远远望去,只见青山如屏,绿水似镜,波光岚影互为映衬,兰亭风景区正应了古人所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蒸霞蔚、目不暇接”的描述。

面对着这曾经举办过一次空前书法盛会的别致景点,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关于王羲之的一些掌故。公元353年,王羲之在48岁那年出任了会稽内史一职之后,每逢公务闲暇,总要到兰亭赏鹅练字,以惬平生,并萌生了“终焉此地”的想法。他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言,与后来李白赞赏越中的诗句“会稽风光好,却绕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一样,从不同角度道出了当时鉴湖一带山水风光的特色所在。宋代大诗人陆放翁对兰亭的环境之美与王羲之在兰亭的修禊活动更是推崇备至。以“曲水流觞千古胜,兰亭绝景擅吾州”的佳句予以赞美。

顺着一条用卵石铺成的小径前行,我和几个文友来到了被一丛丛翠竹环绕着的御笔兰亭碑——即康熙御书“兰亭”手迹之所在。据说当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巡游过兰亭。康熙帝在这里还兴致勃勃地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康熙皇帝的孙子,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他在巡游兰亭时,曾即席赋诗5首,除4首为绝句外,其中有1首《七律》这样写道:“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兰亭的溢美之情。

面对着清俊优雅的兰亭景区,呼吸着习习清风,穿过茂林修竹和曲水清溪,我的思绪,仿佛回到1600多年前那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人墨客的聚会。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3月初三,兰亭发生过一桩在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事,那就是由当时隐居于上虞东山的名士谢安提议,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负责召集,有谢安、孙绰、王凝之、王献之等42位名人雅士参与,在兰亭举行雅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祓禊活动。活动即将结束时,有人提议将众人所赋之诗编纂成集,以传后世,并提请王羲之为该诗集撰写序言。

其时正值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王羲之于酒气正酣、心情极为舒展的情状之下,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兴挥毫,一气呵成,写就了被后人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墨宝。后来王羲之曾不断重写,可是始终难以达到第一个文稿的神韵。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这本诗集并未编成,但王羲之的这篇《兰亭序》却以其出色的文采和惊人的书艺不胫而走,声名远播,誉满江左。

王羲之的《兰亭序》写得那么温润、自然、充满生气,很关键的一点是展示了大自然之神气,或者是与大自然融成了一体。忽然想起了宋濂的《画记》所言:“先画兰亭一所,俯临清流,上甚艳靓。四面皆帘,帘卷,旁周栏杆,中设方几。几上墨、砚各一,纸三,二成轴。一布几间,有美丈夫从几后,冠竹箨冠,服大布衣,右手操翰,冥然若遐思,疑羲之草《序》时也。”作画者是宋代的大画家,名叫李公麟。那画题作《兰亭觞咏图》。《画记》明确地告诉我们,亭子的四面都卷起了竹帘,是“透气的”,与外边的“高岭千寻,长湖万顷”相连接。室内室外连成一片,新鲜空气进来了,书法艺术强调的“意”与“气”贯通起来,倾注笔下,故而有了《兰亭序》“点画荡漾空际”的空间感觉。是啊!优美的环境,精良的工具,几十年如一日砥砺的技术,加上泉涌的文思与不可遏止的书法创作激情,自然就构成了《兰亭序》无与伦比的美:线条流动的笔,用笔变化的美,布局空间的美,以及结字凝固的美。天、地、人和谐交融,谱写出一阕生命的乐章,“天下第一行书”就这样诞生了。1659年前的那个夜晚,王羲之彻夜难眠,并且有了一次刻骨的生命体验。他一定会感觉到,他写出了一篇生平最满意的文章与书作——这种高峰体验,人的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或者几次。正如李商隐诗说:“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令王羲之无法想到的是,在他身后,修禊的兰亭,会成为中国书法的一块圣地。

《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之一座里程碑,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之处。魏晋时期,连年战乱打破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随着玄学、佛学、道学思潮的兴起,西汉以来儒家独尊的局面也土崩瓦解。这时,人的生命、才情个性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张扬,而那种汉代肃穆森严的社会风气的产物——隶书,在潇洒飘逸、不滞于物的“魏晋风度”面前显得越发拘谨呆板,不合时宜。顺乎时代潮流,适应时代要求,王羲之不仅在钟繇等人的楷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古拙书风,形成一种妍美流便的新体楷书,而且又另辟蹊径,创造出气韵生动、自然流畅、潇洒飘逸的行书。《兰亭序》的问世,实是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行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一,书传情思,心手双畅。《兰亭序》帖实际上是为《兰亭诗集》所作的序文的草稿。该帖最为突出的是其书法艺术的气韵完美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思。序文生动地描述了群贤宴集兰亭的盛况,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深情留恋,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老庄的虚无主义哲学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仰观宇宙意如何,俯察品类感慨多。当其欣欣于所遇,得乐且乐莫蹉跎。忘形于斯千杯少,茫然不知身将老。俯仰之间揽镜悲,两鬓经霜如秋草。人生如梦几时休,漂泊无处可停留。终期于尽如逝水,逝水一去不回头!”而王羲之起草这篇序文时,是寓情于淋漓的翰墨之中,以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来传情达意。写字和作文,在王羲之笔下已成为浑然不可分的一体了。那是“一己身心与自然、宇宙相沟通、交流、融解、认同,合一的神秘经验”(李泽厚《世纪新梦》)。这正是王羲之《兰亭序》之魅力所在。

nlc202309051405

其二,随类赋形,章法有度。《兰亭序》帖以书法艺术的气韵,完美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思,而且运笔矫健清宛,风骨峻爽,章法自然,构成诗一般的艺术境界。仔细观之,其字形结构极尽变化之能事,凡是重复的字,它的写法均不相同,都力求表现出它的独特个性,从而充分显示出书家的主观创造力。人们说:“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至于《兰亭序》贴的章法布局,采取纵有行而横无列的形式,因该贴是草稿,书者率意而书,故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而且点画皆映带而生,显得气脉贯通;行与行大致相同等,但时有宽狭,略带曲折,宽狭相间,曲折互用,相映成趣。

其三,以意论书,字为心迹。王羲之的书法实际体现了他对人生对艺术一种独特的见解。魏晋时期,虽然艺术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许多人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自觉地从事艺术活动,仿佛是“为艺术而艺术”。不过,人们在骨子里却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并想凭借艺术流传自己的名声,使生命的有限化为无限。从本质上,王羲之对生命怀有深情的留恋,他表面上旷达超俗,但内心所关注的还是当时的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东晋的门阀世族的名士,只是把书法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养生”之道来看待,不主张特别为之苦心劳力,刻意追求。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兰亭序》的手稿,竟使王羲之后来屡书不及的内在原因。

王羲之曾一再说到书要“有意”,十分明确地指出:“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他在评人书法时,明确地把书法同美联系起来,把魏晋玄学、美学中不断讲到的“言不尽意”的思想应用到书法艺术上,这是对书法理论的重要发展。王羲之书法所重之“意”与魏晋风度所重视的“韵”是一致的,如果说汉魏书法的一般特征是质朴而重气势,那么晋代书法则是细腻而重婉丽,把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来看待,充分自觉地追求书法美,并把这样追求引向难以言传的“意”的表现,这正是晋代书法取得重大成就之所在,也是王羲之书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游走在恬静优雅又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兰亭,内心自然而然会产生对王羲之这样的一代书圣的敬畏。事实上王羲之在世时就有较高声誉,人们对其书迹已十分喜爱,以致有临摹的赝品传世。稍后,梁武帝评论王羲之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代李世民更是独尊王羲之书法,并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论》,甚至这样推许:“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从而确立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的“书圣”地位,清代刘熙载评王羲之书艺也称:“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从梁代到清代,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赞誉不绝如缕。王羲之的书法曾流传到海外,对日本的书法也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在日本书道史上号称“三笔”(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之一的空海,就是学王书的,被誉为日本的王羲之,他的《风信贴》颇得王书的真谛。总括而言,王羲之被誉之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书法艺术,确是当代典范,千古流芳——怀着无比景仰之情,我离开了孕育产生出一代书圣的书家胜景兰亭。

悲情沈园:诗人的千古绝唱

刚刚告别了柔雅恬静、气爽清新的兰亭,内心依然被那奇特的艺术魅力所熏陶,所感染。半晌之后,我来到了摇曳着浓浓情意诗情美意的沈园。沈园曾经是南宋时江南著名的园林,据沈氏后裔所献园图,明清之际,尚有亭台楼阁,曲池碧沼,田园花圃,典雅绝胜。解放时仅存故园一角,遗迹只有宋代葫芦池、宋井等。

而眼前沈园之所以远近闻名,则缘于陆游一阕《钗头凤》。印象中,陆游在文学史上之地位,首先是以其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而驰名的。他是一名多产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多为抗敌御侮,恢复中原,也有别具风采的田园诗作,题材十分广泛。被人们称之为“小李白”,誉为一代诗史。陆诗沉郁雄放,清逸婉转,有力反映了气吞残虏的雄心大志和“胡未灭、鬓先秋”的不平慨叹,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留在沈园残壁上的那首《钗头凤》却是婉约哀怨,极为伤感动情,当我们怀着一种奇特的情绪走进沈园,先后穿过“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游”几个景点而伫立在“残壁遗恨”面前时,映入眼帘的是陆游与唐琬两阕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看了这阕《钗头凤》,也随之和了一阕: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驻足在这断魂残壁里,我们阅读到一个让陆游永远伤痛的悲剧:他在20岁时曾经和表妹唐琬结婚,伉俪感情甚笃。但不幸是唐琬并不为陆母所喜欢,二人被迫离异。陆游与唐琬邂逅重逢在27岁时,唐琬此时已与赵士程结婚,在征得赵同意的情况下,唐琬以黄滕酒招待,因而引发诗人在园壁上题写《钗头凤》词。据史料记载,唐琬看了陆游词并作应和之后,经不起心灵之极大刺激,不久便仰郁身亡。《钗头凤》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因为此词是陆游心灵深处一个永不磨灭的隐伤,长期的压抑,一旦喷发,就不可收拾,这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沈园邂逅,对于时常吟咏金戈铁马而报国无门的陆游来说,是另一种伤痛。为此陆游与沈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怀念唐琬的诗作都以沈园为背景。绍熙三年(1192),68岁高龄的陆游专程来到沈园凭吊,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鬃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柱香。”写出了旧地重游的怅然之情。作者在这里使用“河阳愁鬓”的典故,悼念最后在沈园相遇的前妻唐氏,抚今追昔,亭园依旧,墨迹犹存,而人却早赴泉台,回忆住事,真如大梦一场,展示了诗人对爱妻永不磨灭的眷眷恋情。

nlc202309051405

庆元五年(1199),75岁古稀之年的陆游写下了最为出色的《沈园》二绝:“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诗人在落日余晖中来到沈园,历尽几十年风风雨雨,池台非旧,老柳凋残,春波依然翠绿,但唐氏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陆游为自己也将化作稽山的尘土,不禁黯然泪下,沉浸在刻骨铭心的往事之中。陈衍这样评价《沈园》诗:“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80岁那年陆游还夜梦沈园,《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做梦都在怀念唐琬,诗人的一往情深,在以后的生活中依然无法解脱。82岁又有《城南》诗一首:“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飞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回想宦海沉浮,保国之志未能实现,陆游备感孤独,因此,更加想念唐琬。

嘉定元年(1208),陆游再一次寻访沈园,作了《春游》绝句:“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诗人触景伤情,明明知道唐琬已去世多年,早就化作了尘土,她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沈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深深浸透着陆游对唐琬真挚的情谊,他对前妻的思恋伤悼至死不渝。不少诗篇是用血泪记下了爱情悲剧的真情实感,更多把痛苦和不平告诉世人。第二年冬天,陆游带着未了情缘溘然谢世,这首诗成了他最后的挽歌。

告别人杰地灵的绍兴,内心的情感难以言喻。美丽的稽山镜水,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昭示着古老绍兴那种难以言喻的历史沉淀和斑斓色彩。使我深深为之激动的是,在这灵秀清雅的水乡里,我非常有幸地走进了兰亭,这个千年驰名的第一行书诞生地,让我目睹了当年举行盛会时留下的遗址,从中体味到艺术与自然是怎样和谐地相融于一体,进而又体现到美丽的大自然及其造化,会给人类艺术史添上何等绚丽的色彩。在沈园,得到的则是另一种感受。一位退休山阴却始终不忘激励沦陷区人民,呼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斗士;一位年老力衰却仍在吟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铁血男儿;一位甚至在临死前仍谆谆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者陆游,当他走进沈园这片奇异的土地上与前妻唐琬相遇时,竟然会显得那样柔肠寸断,情不自禁,以致此后一直难以忘怀,正应了那句“无情未必真豪杰”的古训。伟大陆游的崇高品格,使我想起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既能吟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铮铮豪言,同时也会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再如一代豪放派诗人苏东坡,既吟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千古名句,同时也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声冷调。我于是想,这,或许便是诗人或其他艺术家所固有的特征。豪放和婉约,高山与流水这样风格各异的艺术和自然现象常常也能统一在一起,而这些艺术家们的思维和情感,乃至表现方式,往往都是立体的,多层面的,且又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无论是王羲之还是陆游,都以其高尚的品格和超常的智慧表现出其无比的丰富性——或许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展示了巨大的魅力,并走向了不朽。

怀着一种敬畏之情和满足感,我告别了兰亭,也离开了沈园。

篇10:情牵沈园散文

二千年的元旦期间,我从桐庐瑶琳仙境一个人孤独旅游回宁波,途经绍兴转车,中间尚有2个多小时的等待时间,于是我想到了一直心仪向往的沈园。

从鲁迅路下了车,过一座普通的石桥(回来的时候我才知道那叫放翁桥),再走一段路,就到了沈园。就象默默的爱、深深的情,沈园其实是淹没在一群江南的旧宅里,含蓄而静谧,没有任何的张扬。也许是太晚的原因,也许是节日的原因,与街面的喧闹不同,沈园此时很冷清,卖票的工作人员,叮嘱我要快一点,已经四点半了,他们快下班了。这让此刻心中颇神圣的我感到多少有一点的失落。

沈园,又名沈氏园,本系沈氏私家花园,宋代时是越中著名的园林之一。沈园面积不大,自北向南景点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色调典雅相宜,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沈园,第一眼便看见的是“诗境石”,峭然独立。凝视着这块玲珑而嶙峋的太湖石,我奇怪:为何叫诗境而不叫词情?词多抒情,而诗多写景。此处虽然秀丽,但感觉绝非诗情画意,毕竟此地是因情因词而为世人所知呀!

六朝井亭位于孤鹤轩边,亭顶采用斗拱承托结构,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亭子。站在六朝井亭,透过亭顶可望到天空。据介绍:亭顶中空首先可以“承天露”,使雨水落入井;其二可以“承天花”,使阳光照入井内;其三由于古人打水是用竹杆往上提的,所以当井水打上来时,竹杆就会从井亭中间伸出去,非常有趣。但我觉得这情趣之于沈园也许倒在其次,接“天”入“地”这似乎更富有感天动地的象征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沈园,沈园陆游,沈园的意思,沈园赏析】相关文章:

带拼音版陆游悼亡诗词沈园04-11

介绍沈园范文05-16

沈园考察范文05-17

沈园有关范文05-17

沈园的春天心情随笔04-07

绍兴沈园导游词04-10

沈园喂鸭的叙事作文04-20

绍兴沈园导游词范文06-17

秋季沈园游记为题目的作文1000字04-29

上一篇:讲教育故事树师德师风下一篇:水帘洞之游的周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