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2024-04-11

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精选6篇)

篇1: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幼儿教师招聘说课稿环节过渡语

活动目标:

1.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2.活动的目标是活动顺利实施的指向标,《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五大领域应相互渗透的,基于此,我设定了认知、技能及情感这三维目标:

3.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指向标,基于对《纲要》及学情的分析,我以认知目标为基础,加入技能目标,同时渗透情感目标,设置了三维目标:

4.了解必要的安全及自护知识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孩子们健康知识的获得正是在听、说以及表达的环境下获得的。因此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5.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6.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具体如下:

7.《纲要》中强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将活动的目标制定如下:

8.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以下活动目标:

9.《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10: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根据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活动重难点

1.活动的重难点是依据活动的总目标而来的,因此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

2.活动的重难点来自于对活动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

基于我对大班幼儿理解和分析,我设置的活动难点是: 3.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结合设计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

4.上述三个目标的确立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在此基础上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 教学法:

1.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总体教法是以轻松引领师幼互动的科学教学法,活动中除了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还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为引导幼儿“自主、活动、探究“,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本活动中,我采用的有以下教学法:

3.《纲要》中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4.《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为使幼儿很快进入活动状态,我采用的教法有: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本次活动中,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5.本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情感,在本活动中,幼儿采用的教学法有:

6.为了能够最终实现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次活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7.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以下教法:

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8.《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坚持了“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9.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法: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了……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感受、自我表现、自我探索的机会。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教法学法都能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有效的实现目标提供了依据。

10.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1.教法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幼儿是社会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以此为据在师幼互动的环节我运用了

……。通过此类方式的运用,能够发挥幼儿的直观观察,形象思维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通过此类方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寓教于乐,也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12.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法:

13.本次活动改变以往以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情境的方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活动中快乐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故本次活动的教法有: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4.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活动准备:

1.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2.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有言:“充足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3.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为了为幼儿创造宽松适宜的活动氛围,保证活动的顺利的实施,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4.为了使活动顺利的开展、同时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并且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我做了如下的课前准备工作: 物质材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6.寓教于乐是幼儿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关键,如何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科学性、活动性、综合性,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活动过程应围绕活动目标来设计,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以下几个流程:

2.《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基于此,我设置了以下活动过程。

3.活动的过程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教育目的最终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了一下活动内容:

4.活动的过程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精华所在,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以下流程。

5.本次活动是针对教育活动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这一原则来组织并有秩序开展的。

6.活动过程应围绕活动目标并结合重难点来设计,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活动内容,达成活动目标、突破活动重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以下几个流程:

7.根据上述这些对活动的分析和准备,并结合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交流互动环节。8.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师生的双边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化、经验化及主动性建构”,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老师做到讲得“少”一点,“引”得巧一点,让孩子学得“精”一点,“活”一点,领悟得“深”一点,“透”一点,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9.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因此,活动的环节设置如下:

10.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新纲要》为指导,结合玩中学、学中玩的思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活动延伸:

1.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活动结束后…… 2.《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活动结束后……

3.幼儿园的课程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延展性,在本次活动后…… 4.本次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教育活动的结束,因此本次活动后…… 5.幼儿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活动的内容不能止于活动结束,而是让幼儿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形成将来的行为习惯,此次活动结束后……

6.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的主题我设计了……

篇2: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主备人:王松格审核人:杨红闯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二、教学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三、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

过渡时期(1949——1956)的总路线:制定时间:年党中央制定。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实现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从年开始至年完成。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成就:到1957年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不仅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的不合理布局。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大改造:内容:改造、手工业和。实质:对实行变革,使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到的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年9月。颁布机构:第一届第一次会议通过。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意义:使我国的和法制建设有了。

(二)解疑合探

①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③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三)质疑再探

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认识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四)巩固练习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常概括为()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C.“一化三改造”D.“一五计划”

2、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 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

3、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C.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的实施 4、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

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C.长春一汽生产解放牌汽车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地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B.社会主义工业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8、继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实践之后,中国共产党也展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活动。20世纪中期,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其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B.土地改革基本完成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9、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赎买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10、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D.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出台C.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出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这种根本的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材料二:我国1952年钢产量135万吨,发电量72.6亿度,煤炭6,649万吨,原油43.6万吨,棉布38.3亿公尺。1957年钢产量535万吨,发电量193亿度,煤炭13,000万吨,原油146万吨,棉布50.5亿公尺。1957年比1952年钢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以上材料均选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1)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说出材料一中“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具体内容。(要求写出四点具体史实)请列举出两个当时建立,并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名称。

(2)你认为依据材料二的内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哪一历史结论?

篇3: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社会呼唤诚信, 人们的内心更是渴望诚信。诚信是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社会呼唤诚信》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 引发学生思考约定、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也通过了解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从内心的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

二、学情分析

本课有些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来体现的,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要让学生体会诚信在各行各业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教师搜集更多资料加以整理、介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 感知社会各种主体 (厂家——消费者、政府——市民、签订合同的甲方——乙方··) 对诚信的期待。知道在社会的监督与制约下, 诚信品牌毁之容易, 建之难。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诚信问题, 愿意为打造诚信社会出一份力, 也做一个呼唤诚信的社会人, 从内心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增强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感受社会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教学难点:懂得诚信是现代社会中一条基本原则, 是各行各业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教法运用

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年龄特点并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 我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 利用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教材介绍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有关各行各业间的诚信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在认知理解上比较有困难, 因此, 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使学生感知社会对诚信的期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大社会, 让学生体会到诚信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与准则。

(二) 动手实践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课上指导学生开展易操作、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如:模拟表演, 分角色进行质询问答、办专栏、小报等。在拓展学习中, 我推荐孩子们看“立木为信”“晏殊的故事。

六、学法指导

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整理,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各自的收获, 使他们能开拓眼界, 在小课堂上认识大社会。模拟表演与分角色质询问答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在活动中, 学生感知了人与人交往应以诚为本。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互动学习、巩固学习总结经验三个部分组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和作出承诺,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交流得出双方用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 作出约定, 并依据约定行事。违约要受到惩罚。

(总结:要做到诚信, 一方面需要个人的严格自律, 另一方面也依靠社会的完善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信用到处存在。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社会呼唤诚信》。)

引出课题并板书:社会呼唤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幅幅签约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签约现场, 使学生感受了签约的重要性。了解到签订合约既是约束对方, 也是规范自己以合同为合作标准。】

(二) 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设计了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品牌的由来、回归诚信大行动、讲故事说格言四个主题活动。

活动一: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

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誉卡、保修卡、装修合同、房屋买卖合同复印件等, 由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如商家按承诺上门服务, 自己买到放心商品的喜悦和商家不讲信誉的烦恼等。接着,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媒体案例说说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签订合同、协议, 政府部门对市民的承诺等。在交流中,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承诺的意义, 想想合同对双方有什么约束。政府部门向市民做出承诺, 说明了什么?当承诺得以兑现, 人们是怎样的感受等。

活动二:品牌的由来

由学生介绍自己与家人比较信赖的产品和信得过的商店, 了解人们为什么信赖它们。接着,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讨:

1. 砸冰箱的事例

讨论:厂长为什么要砸掉冰箱, 如果放任其流入市场, 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学生的畅所欲言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76台不合格冰箱的销毁会给厂家造成什么损失?如果将这批冰箱与合格冰箱一起卖掉, 对厂家和对消费者分别会带来什么后果?降价卖掉与砸毁不合格产品, 会对以后工厂打造品牌产品, 保证产品信誉等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 体会厂长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的良苦用心, 企业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引以为戒。正是海尔冰箱重质量、重信誉, 所以, 才打造出海尔冰箱的品牌, 从而引发学生明白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

2. 温州鞋业的衰与兴

讨论:为什么两千多双劣质鞋, 就能毁掉温州的信誉, 而重建信誉却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了假如自己听说某地生产假冒产品, 也一定不会购买该地的产品。由此, 让学生感受到, 毁掉信誉很快, 但要恢复信誉却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这两个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信誉卡、保修卡、及各种签约合同的展示, 以及自己对品牌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信誉对商家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三:回归诚信大行动

我在参考了教材的活动提示下, 引导学生开展以模拟表演为主, 办小报为辅的回归诚信小活动, 学生在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深刻体会出诚信象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的心, 辉映了企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活动, 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诚信是人与人长期交往的前提。】

活动四:讲故事说格言

通过有关诚信的故事, 学生从中体会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件出示诚信格言: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接着, 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古人有关诚信方面的格言, 警句抄在小报上,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组织者。】

(三) 巩固学习总结经验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句话的?学生看板书来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我采取了学生总结的方法, 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教学的印象。】

板书设计:

社会呼唤诚信

企业发展之根本

篇4: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关键词:社会心理 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 群众路线

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在中共中央领导层,还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都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渴望尽早摆脱贫困,走向富强,急于走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对当时中共中央领导的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最终使这种社会心理上升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指导当时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灯塔。作为一向重视走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政党,作为懂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的党的中央领导层,把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上升为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是可以理解的结果。事实上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做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下文将试着阐述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围绕这些社会心理对当时中共领导层决策的影响来分析中共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

一、中共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基础

中共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心理基础的,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和党内干部之中普遍存在着仇视资本主义,希望提早消灭资本主义的心理倾向和急于摆脱贫困,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和情绪。社会心理的产生原理可以用一个公式加以说明,就是刺激—反应---刺激 。社会心理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受社会存在的影响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理,社会心理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之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仇视资本主义,希望提早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

中国人民是在这种“新仇旧恨”中认识资本主义的,这种记忆和体验,使广大的人民产生了直观的否定资本主义的倾向。

“对于中国人民特别是老一代工人来说,对资本主义印象最深的是它剥削人压迫人的一面,而对它在历史上有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一面,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是在受压迫受侵略的痛苦回忆中认识资本主义的”。这种环境中走来的新中国人民产生了直观的否定资本主义的情绪。这种仇视资本主义,社会心理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腐朽的清政府的国门,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殖民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侵略,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掠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刻骨铭心的痛苦和灾难。这些屈辱和痛苦的历史使中国人民产生了仇视资本帝国主义的心理。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征程之中,在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之中,出现形形色色的救国方案,经过比较和实践,广大的中国人民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历史也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这种比较和选择,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的情感好恶,他们普遍向往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而在现实中,刚刚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了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发动的朝鲜战争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新中国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凌辱。在冷战的格局之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矛盾尖锐,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这样的历史记忆和现实体验中,广大的人民群众仇视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产生了直观的否定情绪。这种否定情绪大量存在党内。中国党内在对待私人资本主义问题是存在着“左”倾情绪。虽然党中央对资本主义早已确定了利用和限制的方针,但是,对待私人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的“左”倾情绪还在党内不少同志中大量存在着。一方面,有许多的干部对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认识不够,对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特别是“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让部分党员干部只认识到资本主义有害的一面,认为它的存在没有必要。尽管党中央多次指出了党内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左”倾错误,并给予了积极地回应和纠正,但是对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决。另一方面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利用和限制的策略缺乏有效实施步骤。中共中央一直强调私人资本主义存在的有利作用和有害的一面,但对于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有利的一面和限制和避免其不利的一面,党中央没有确切的实施步骤和理论。这使党内的领导干部只认识到资本主义有害的一面,从而直观的否定死人资本主义,希望尽早的消灭资本主义。

传统的仇富和平均主义的影响,是产生仇视资本主义,尽早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全新的社会政权和国家机构,但中国人民深受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思想意识中仍然含有封建传统文化的基因。其中小农平均主义和仇富的传统文化影响很深。中国传统中就存在着杀富济贫的思想,在自己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又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而私人资本主义所崇尚的是效率优先原则,它肯定贫富悬殊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中存在的仇富和小农平均主义的传统思想与私人资本主义所崇尚的原则和理念相矛盾。这种思想要求消灭资本主义,实行平均主义。

2、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百年的中国近代史一方面使中国人民痛恨资本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人民建设国家,恢复生产,摆脱贫穷的积极性很高,这对建国头三年财政金融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对国家建设是有利的,但控制不好就会产生一些急躁的情绪: 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邓小平有过深刻的分析:“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广大人民群众中都普遍存在着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的形成有着深刻社会历史原因。百年屈辱的近代中国,在中国人民的记忆力是最不堪回首的岁月。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任意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痛苦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环境都要求新中国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强,避免再次遭受旧中国是所有的屈辱。

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环境因素。一方面冷战格局下的两极对立,资本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施敌对政策,在军事上进行威胁,经济上实行封锁,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国际环境的压力和新中国现实的一穷二白的国力状况,使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落后状况,尽快走向富强,尽快走进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苏联模式的巨大成就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争先学习的典范。苏联用不到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强国,这样的成就吸引和鼓舞了渴望改变落后状况的中国人民。既然苏联可以,那么中国也可以也能够取得苏联的成就。“像苏联学习”是当时中国人民熟知的口号,为了赶上和超过苏联,广大干部群众之中存在的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就逐步形成了。

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动因。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些都是当时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识。但当时中国千疮百孔的落后状况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扛着科学社会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改变旧中国落后的面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广大干部群众一方面迫切想改变现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急于求成,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3、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个人崇拜倾向和盲目遵从心理

个人崇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个人崇拜产生一种晕轮效应,即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者怀的评价之后,还会把这种评价推广到该人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某方面被认为是好的,这个好就会像一个光环一样笼罩这个人的一切。对一个人盲目崇拜,就会觉得他完美无缺,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对他的指示不假思索的盲目遵从。新中国建立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倾向和盲目遵从心理。

一方面中国封建皇权思想的影响,缺乏民主传统和意识。长期受这种封建皇权思想影响的广大人民群众,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总希望依附在某个杰出英雄人物上。

另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使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撰写者,加上政治宣传的需要和效果,毛泽东自然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大救星,成为了人民领袖。对中国的广大干部群众来说,毛泽东是正义的象征,是真理的象征,是胜利的象征。这种基于朴素的情感上建立起来的个人崇拜造成了盲目的遵从心理,毛主席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强烈的个人崇拜倾向使党内的干部和党外的广大干部群众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毛泽东的话相圣旨一样,往往使广大的干部群众深信不疑,,产生一种盲目遵从的情况。 于是一些没有经过科学思考和论证的认识成为了当时的指导思想或政策方针。

二、中共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基础与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的提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为二个部分,一个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个是非系统化的自发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不自觉的,不深刻的反映,一般表现为某种态度倾向,习惯风俗和感情等心理,而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加工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深刻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表现为各种理论、思想和方针政策。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素材源泉,社会意识形式是对各种社会心理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晶;社会意识形式影响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式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方式,即直接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另外一种是间接的方式,通过把社会心理上升为社会意识形式来对社会存在产生作用。中共中央领导层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做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事实上当时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对中共的决策产生了影响,某种程度上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做出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是中共中央领导层将这些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上升为理论路线和方针的结果。

一方面党内的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社会心理,这些社会心理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模式,并在工作之中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进而做出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方针和决策,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中也普遍存在着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它通过一系列的要求、呼声和希望等情绪放映出来。这种要求和情绪然后通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之中去”的途径放映到党的决策之中去。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一直强调走群众路线的毛泽东,把普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要求和希望上升到党的决策和路线之中去是能够理解的。于是在1952年9月24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到从现在起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到10月下旬,中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正式确定。1953年毛泽东修改的《宣传提纲》对所总路线作了正式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被写入了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积极一面,健康的,能够正确放映现实的社会心理对社会建设,国家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反之,一些错误的不能正确放映客观现实的社会心理会对社会建设和国家进步产生阻碍作用,如果国家的领导人再将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上升到执政方针和路线,它的对国家建设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对此,中共中央领导层一方面要继续重视民情,走群众路线。另一方面要对普遍存在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各种要求、呼声等社会心理加以认真的思考和论证,对那些正确的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可以考虑上升为方针和路线,对那些不健康和消极的社会心理加以批评和纠正,不能不加以思考和分辨直接的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之中去。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仲泉主编.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898-1976)(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篇5:飞向月球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一课。这是一篇记叙性的科普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二、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阅读理解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秋节就要到来了,知道它是纪念谁的吗?(学生回答嫦娥奔月)我们看到的神话故事中都有嫦娥、玉兔、广寒宫、桂树,(板书嫦娥、玉兔、广寒宫、桂树)那么它们在月球上都存在吗?学完今天这一课就知道了。

(2)、板书:飞向月球。学生齐读(3)、课件出示等上月球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科林斯。

2、出示自学导航(1)、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3.开火车检查生词。并将学过的生字回归课文齐读课文。

4.快速的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登月的时间,人物。

第二段(2—4)登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三段(5—6)宇航员终于等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第四段(7)它们看到的月球上的外貌。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说一说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人物,阿姆斯特朗等三民宇航员,交通工具,宇宙飞船,升空方式,火箭的推送)

6.学习第二部分(1)自读2、3、4自然段,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事。(学生回答失重、工作、吃饭、睡觉、飞船上看月球、月球上看地球)

(2)、课件演示飞船上的生活。7.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嫦娥

第一段(1)登月的时间,人物。

玉兔

第二段(2—4)登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广寒宫

第三段(5—6)宇航员终于等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桂树

第四段(7)它们看到的月球上的外貌。

第一部分:时间,人物,交通工具,升空方式,第二部分:失重:身体轻飘飘,跳的很高

工作:飘来飘去,检查仪器

篇6: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

②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③ 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 2.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 【新课探究】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含义: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2、开始时间:1953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讨论原因:结合 19 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建设成就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途径: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不足: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一些问题。

讲到此,提醒学生“过渡时期”的时间跨度是1949—1956年,而不是1953—1956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目的:

引用课文 24 页第一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话明确制定宪法的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制定经过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意:①《宪法》取代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②《共同纲领》完成了临时宪法的历史任务,但仍是政协的指导性纲领。③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行使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时代意义: 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总结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新成就。

规定了国家体制(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等。)

课堂小结 1、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后习题 【达标巩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常概括为()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化三改造”

D.“一五计划”

2、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 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

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

3、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实施 4、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地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1)

材料反映的是哪部文献的内容?制定于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

(2)

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在它产生之前,是哪部文件代替它起到了临时作用?

(3)这部文献的颁布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习题参考答案: 1—7:C A D D D B A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

(2):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上一篇:刑二庭2006年总结下一篇:靠机遇成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