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案例分析题

2024-04-29

wto案例分析题(精选6篇)

篇1:wto案例分析题

201O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WTO基础知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O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员方如采取一般例外措施,可不受WTO规定及该成员承诺的约束,但应遵守()

A。非歧视原则B。透明度原则C。公平竞争原则D。自由贸易原则

2.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框架协议谈判重点是()A。经济一体化 B。透明度C。最惠国待遇D。自由化

3.临时保障措施应采取的形式为()A。提高关税B。关税配额C。最低限价 D。纯粹的数量限制

4.《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主要处理影响什么的补贴()A。货物贸易B。农产品C。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D。服务贸易

5.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内提供的服务属于

()A。跨境交付B境外消费C。商业存在D。自然人流动

6.以下对发展中成员采取反补贴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中成员产品的补贴水平不足从价金额的3%,则针对其采取的反补贴调查应立即终止

B。源自发展中成员的受补贴进口产品不足进口份额的3%,反补贴调查应立即终止

C。如果低于进口份额4%的发展中成员的合计比例超过7%,反补贴调查仍可继续进行

D。最不发达成员微量补贴幅度为3%

7.《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凡是有效期超过

A。世界贸易组织理事会审议B。服务贸易理事会审议C。与其他成员协商D。与有关利害方协商

8.《海关估价协议》规定对《海关估价守则》非签署方的发展中成员可推迟几年实施该协议

A.3 年B.5年C.8 年D,9年

9.进口商在进行申述期间进口商品的关税应该按下面哪种方式缴纳()

A.按成交价B。交纳保证金C。全额缴纳海关已估定的税款D。暂时不交

10.《政府采购协议》规定其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向争端解决机构提交最后报告应不迟于其职责范围确定后的()A.2 个月B。3个月C.4个月D。6个月

1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版权的保护期下少于()

A.20 年B。3 0 年C.4 0 年D。5 0年

1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如以没有使用商标为由撤销商标注册,其条件必须是该商标()A。连续2年未使用B。连续3年未使用C.连续5年未使用D。连续7年未使用

1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中,参加成员方数目最少的是()A.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B。第二轮多边贸易谈判C。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D。第六轮多边贸易谈判

14.争端解决机构授权进行的报复,其顺序是()

A。首先是平行报复,其次是跨领域报复,最后是跨协议报复

B。首先是平行报复,其次是跨协议报复,最后是跨领域报复

C。首先是跨领域报复,其次是平行报复,最后是跨协议报复

D。首先是跨领域报复,其次是跨协议报复,最后是平行报复

15.WTO允许成员方因国际收支困难而中止关税减让和其他承诺。对成员方国际收支状况的认定,依据是()A。总理事会的结论B。WTO国际收支限制委员会的结论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论D。世界银行的结论

16.判断国营贸易企业的关键是()A。为国家所有的企业B。为非国有性质的企业C。是否享有专有权D。是否达到一定规模

17.通常用综合支持量来衡量哪种农产品补贴的大小()A。绿箱补贴B。黄箱补贴C。蓝箱补贴D。红箱补贴

18..世界贸易组织各项协议中惟一规定了自行废止内容的是()A。《农业协议》 B。《信息技术协议》C。《国际牛肉协议》D。《纺织品与服装协议》

19.针对进口产品激增的情况成员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反倾销措施B。反补贴措施C。保障措施D。海关估价措施

20.正常价格,一般是指被指控出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调查期内,国内市场正常贸易中的成交价。该调查期一般应为()A。半年至1年半B。1年至1年半C。1年半至2年D。2年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WTO协定和协议中的免责规定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紧急限制进口措施B。保护幼稚产业措施C。国际收支限制措施D。有关承诺修改或撤回E。义务豁免

22.服务贸易领域的国民待遇原则适用的对象包括()

A。服务B。服务提供者C。进口商品D。中央政府E。地方政府

23.不公平贸易的典型形式包括()

A。货物贸易领域的倾销和出口补贴B。对农业领域的过度支持和保护

C。成员方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滥用D。服务贸易领域一些抑制竞争的商业惯例

E。在知识产权领域,限制竞争的知识产权许可活动或条件

24.下面关于反倾销程序说法正确的有()

A。一般可由主管机关自行立案B。基于简单判断就可提出申请

C。支持者的集体产量不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25%

D。反倾销调查应在1年内结束E。可对反倾销裁决进行司法审议

25.WTO理总事会的附属专门委员会包括()

A。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B。国际收支限制委员会C。民用航空器贸易委员会 D.区域贸易协议委员会 E。政府采购委员会

26.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程序大体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A。提出申请与受理B。对外贸易制度的审议和双边市场准人谈判

C。多边谈判和起草加人文件D。表决和生效E。过渡期考察

27.根据《原产地规则协议》规定以下不适用该规则的有()

A。原产地标记要求B。普惠制下的货物原产地规则C。自由贸易区的货物原产地规则

D。保障措施E。关税配额

28.《政府采购协议》规定的采购合同,主要包括()

A。购买B,租赁C。租购D,有期权的购买E。无期权的购买

29.被认为与贸易无关的知识产权包括()

A。科学发现权B,与民间文学有关的权利C。未披露信息的专有权D,实用技术专有权E,地理标示权

30.“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内容包括传统议题和新议题。其新议题主要包括()

A。争端解决B,服务贸易C,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D。保障措施E,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最后一轮是()

3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只要不违反该协定的规定,成员方可以在其法律中实施比该协定要求更广泛的保护,但这不是()

33.根据《政府采购协定》规定,各缔约方应该通过招标方式进行政府采购。协定将招标分为三种,即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和()

34.“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业谈判主要在三大利益集团之间展开。三大利益集团是美国、欧洲共同体和()35《。反倾销协议》的实体性规定,主要包括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要件、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的征收和()。

36.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四个要点:自动性、同一性、相互性和()。

37.服务贸易领域的国民待遇原则适用的范围是成员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

38。在知识产权领域,公平竞争原则主要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

39.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

40.可诉补贴又称为()。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邻接权42.边境贸易43.国民待遇44,补贴45,过渡性保障措施

五、简答题

46,简述技术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47,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48.简述WTO的宗旨。49,《保障措施协议》对国内产业如何规定?

六、论述题

5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区别。

51,试述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

2010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TO基础知识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A2 C。3。A4。A5。D6.D7B。8。B9。C10。C

11.D12B。13。A14。A15。C16.C17。B 1 8D。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太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ABCDE2 2AB23。ABCDE24。CDE25.ABD2 6ABCD27 BC28 ABCDE

29.ABC3 0 BC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拉乌圭回合谈判32一种义务33.制限性招标34凯恩斯集团35.格价承诺 36普遍性

37.提与供服务有关的各项措施 38反不正当竞争39.部长级会议 40黄灯补贴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是指与作品传播有关的权利,即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传媒许可或禁止对其作品复制的权利。

42。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9是指毗邻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和企业9在距边境线两边各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目的是方便边境线两边的居民互通有无。

43.国民待遇是指,对其他成员方的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杈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44.《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从主体、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对补贴进行了界定,即补贴只有在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才成立:第一,补贴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第二,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的收人或价格支持;第三,补贴使产业或企业得到了利益。

45.是指某项纺织品或服装的配额限制取消之前,如进口方证明该产品进口数量剧增,对国内有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有严重损害的实际威胁,并且来自单个国家的进口出现急剧和实质性增加,则可针对该出口方采取保护行动。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6。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别很大,给生产者和出口商造

成困难。(2分)同时关税水平不断下降,技术性措施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贸易保护手段,(2分)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技术性措施。(1分)

47.第一,在1995年1月1日《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生效之日前,已经成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并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生效后两年内接受该协定及其多边贸易协定。(3分)第二,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关税减让和承诺,有关关税减让和承诺表已分别附在《1994关年税与贸易总协定》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之后。(2分)

48.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相对于关贸总协定而言,增加了扩大服务的生产与贸易,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内容。(2分)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彼此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保证充分就业,增加实际收人和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3分)

49.保《障措施协议》中的“国内产业”是指,在一成员方境内生产与进口产品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全体国内生产商,(3分)或者其产量之和占该成员方这种相似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生产总量主要部分的生产商。(2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zO分)

50.(1构)性机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形式存在,不具有法人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3分)

(2)管辖范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处理货物贸易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要处理货物贸易问题,还要处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协调与监督的范围远大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为维护世界经济运行的三大支柱。(4分)

(3)争端解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因此9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裁决的实施更容易得到保证,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更高。(3分)

51.为保证充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障措施协议》对保障措施的实施规定了比较详细的程序。该程序主要包括调查、通知和磋商等3个环节。(1分)

(1)调查

调查是采取保障措施的必经步骤。有关调查应根据成员方事先制定的程序进行,并且应按《1994关税年与贸易总协定》第10条规定予以公开。(3分)

(2)通知

成员方应将下列事项立即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

①发起调查的决定及理由。② 对进口增长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的调查结果。

③ 就实施或延长保障措施作出的决定。(3分)

(3)磋商

由于采取保障措施会影响到有关成员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所享有的杈

利,《保障措施协议》规定,采取或延长保障措施的成员方应与各利害关系方

进行磋商,交换意见,并达成谅解。磋商结果应及时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3分)

篇2:wto案例分析题

在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与民事诉讼制度相分离,行政诉讼制度及程序规则不同于民事诉讼,而且两大诉讼分别适用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我国有独立的行政诉讼制度,但并没有象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那样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行政诉讼案件与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一样,统一由人民法院(普通法院)行使审判权,具体则由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负责案件的审理工作。

中国入世后必须履行其承诺的义务,而承诺义务的履行须借助于一个实现承诺的机制,在承诺机制上其重点就是独立“司法审查”制度之建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2条“司法审查”第1款的规定:“中国应设立或指定并维持审查庭、联络点和程序,以便迅速审查所有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可见,中国至少应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领域建立专门的法庭。尽管“议定书”对这种法庭在体制性质上没有作出必须是司法(或行政)的要求,但它必须独立于一般行政机关。由于我国行政复议机关是原行政行为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性,因而现行行政复议体制不应承担也无力承担此类审查任务。那么,我们是考虑另行建立一类专门的行政机关来进行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全部行政行为的审查呢?还是考虑寻求司法体制呢?“议定书”第2条第2款规定:“审查程序应包括给予受须经审查的任何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企业进行上诉的机会,且不因上诉而受到处罚。

关于上诉的决定应通知上诉人,作出该决定的理由应以书面形式提供。上诉人还应被告知可进一步上诉的任何权利。“该条的规定表明,如果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对行政行为的审查任务,则当事人还应有向司法机关寻求救济的权利,并且在司法程序中还有上诉的权利。即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全部行政行为的审查,一般都要经历三个程序阶段:行政复审、行政起诉、行政上诉。出于降低法律实施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简化程序的考虑,让当事人直接寻求司法救济较之先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审,更具有合理性,也更符合”议定书“与有关WTO规则要求的”

综合内外诸因素,考虑到中国司法体制的现状,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之下的各地方设立类似于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的若干专门行政法院,以区别于普通法院,而普通法院则不再审查行政行为。在专门行政法院的内部可针对现实或未来的要求,设立如一般行政审查庭、与WTO有关的行政审查庭及违宪审查庭等。

我国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审查原则”,即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该原则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于我国行政审判活动的始终,指导和规范着案件的受理、审理和判决等环节。该原则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审查对象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只是现行行政诉讼的审查原则,为了实现从行政诉讼向完整司法审查的跨越,可以在现有原则的基础上对该原则予以充实、补充,扩大审查的依据与范围,从而既弥补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欠缺,又因应WTO的要求。

受案范围的限制,实质上是对公民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予以限制并进而限制到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权利或利益。原则上说,公民的诉权不应受到限制。只要公民受到行政行为的不利影响,皆可向法院起诉。针对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现状,具体来说,应打破若干限制:

其一,从具体行政行为扩大到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在内的全部行政行为。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二,从行政终局行为演进至司法终局行为。

其三,权力性行为与非权力性行为皆应受到司法审查。

其四,从影响特定人权益的行为到公益行为。

篇3:wto案例分析题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SCM协定》) 一直是WTO争端解决的热门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无论在GATT阶段还是WTO阶段, 与《SCM协定》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案件都分别占到案件总数的近20%, 是所有争端案件中比例最高的类型。

《SCM协定》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禁止性补贴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出口补贴。出口补贴的存在, 将对参与国际贸易的其他国家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相对于其他补贴而言对国际贸易的扭曲作用显而易见, 危害也更大。尽管如此, 为了发展本国产业、促进出口贸易, 以各种方式包装的出口补贴仍然是WTO成员频繁采用的政策手段, 也常常成为WTO争端解决的对象。在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 对出口补贴的运用和围绕其产生的争端就表现得更为频繁。

2 WTO出口补贴的法律认定要点

2.1 “视出口实绩为条件”

“视出口实绩为条件”是出口补贴最为核心的属性, 反映了审查补贴与出口实绩的关系时应具有的深度。对此, 上诉机构在数个案件中围绕“视……为条件 (contingent) ”展开了大量阐述。在加拿大—航空器案中, 上诉机构从“视……为条件”的字典解释出发, 认为其通常含义是“有前提的”或“其存在依赖于其他事物的”, 其在出口实绩的“可能性”与补贴的“条件性”之间建立了联系。

同样在加拿大—航空器案中, 上诉机构在分析使用的“联系 (tied to) ”一词时, 认为其和“视……为条件”有着同等分量。上诉机构表示, “联系”的通常含义仍然是建立了出口实绩与条件性之间的关系, 应该被理解为“受条件的约束或限制”, 强调的是“条件性”必须能够得以证明。上诉机构因此认定, 案件中仅仅证明WTO成员在授予补贴时, 知道会发生出口或者对发生出口具有预期, 并不足以认定存在出口补贴。案件事实必须能够证明, 授予补贴与实际或预期的出口达到相“联系”或以之为“条件”的程度。

上述理解对争端解决实践尤具指导意义的部分在于, 在后续的加拿大—航空器 (21.5条, 原告巴西) 案中, 上诉机构在上文基础上明确了补贴接受者以出口为导向的事实在证明出口补贴中的作用, 而在实践中, 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往往最有可能涉及出口补贴问题。对此, 上诉机构认为, 补贴接受者以出口为导向属于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的事实。但是, 即使补贴接受者具有高度出口导向性, 单凭这个事实本身也不足以证明该补贴必然构成出口补贴。

2.2 视出口实绩为“多种其他条件之一”

在出口补贴争端案件中, WTO成员的涉案措施往往千变万化。其中, 出口实绩可能是获得补贴的充分条件之一, 例如, 授予补贴的条件是“出口量排名前10或国内销售量排名前10”;也可能是必要条件之一, 例如获得补贴必须“出口量和国内销售量均排名前10”。第3.1 (a) 条关于“多种其他条件之一”的表述显然是模糊的, 涵盖了前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两种可能性。因此,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此条文如何进行解释, 决定了相当部分补贴是否有被认定为出口补贴而遭到禁止的危险性。

通过对WTO争端案例的分析, 笔者认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此问题的态度是相当严格的。在美国—外贸公司 (21.5条) 案中, 被告美国的有关免税措施同时适用于美国境内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和美国境外生产并在境外销售的产品。专家组阶段, 美国的前述免税措施被认定为以出口实绩为条件。美国对此提出了异议, 其认为在第3.1 (a) 条项下, 出口实绩应该是认定出口补贴的必要条件。美国认为其措施中授予免税优惠的条件没有偏向出口, 因为措施同时适用于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的产品, 这使得即使不存在出口实绩, 仍然有获得免税优惠的可能性。因此, 美国认为在其涉案措施中出口实绩并非必要条件。

上诉机构没有认可美国的主张。上诉机构认为, 免税优惠在适用于国内生产并出口的产品和国外生产并销售的产品时条件并不相同, 因此应该对适用于两种产品的免税优惠分别进行考察。其认为, 认定适用于国产产品的免税优惠以出口实绩为条件, 并不影响免税优惠也可以基于其他条件获得的事实。反过来, 可以通过满足其他不涉及出口的条件而获得免税优惠, 也并不能抵消在某种情形下获得免税优惠以出口实绩为条件的事实。通过前述分析, 上诉机构实际上明确了“多种其他条件之一”所表达的, 是无论将出口实绩作为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之一, 都可能被认定为构成出口补贴。

2.3 “法律上或事实”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

关于“法律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在加拿大—汽车案中, 上诉机构认为, 所谓“法律上”, 指的是争议措施的文字本身能够表明存在出口实绩条件。这种表明不仅指具有明示的措词, 也指可以通过对措词的必要推理得出结论。在该案中, 加拿大对汽车生产商实行某种进口免税政策, 条件是该生产商当年生产的某类国产汽车销售额与全国所有该类汽车的销售额之比 (“生产销售比”) 大于或等于基准年份内 (1963-1964年内选取的12个月) 两项销售额的比。并且, 汽车生产商的生产销售比越大, 所能获得的进口免税额越多。上诉机构认为, 前述免税政策的规定, 实际使得汽车生产商的出口量越多, 生产销售比就越大, 所获得的进口免税额越多。并且, 当基准年份生产销售比为100∶100时, 汽车生产商不出口就无法享受进口免税优惠。因此, 前述免税政策的文字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出口实绩条件, 但却可以从中推导出获得免税是以出口实绩为条件的结论。因此, 上诉机构认为这也构成“法律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 这里的“法律上”并不能做狭义的理解。在WTO争端意义下, 低至仅在一定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地方或部门决定, 高至在全国有普遍适用力的法律, 都属于“法律上”的范畴。

关于“事实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这一规定与“法律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判断标准相同, 区别则在于判断的对象是WTO成员的国内实践。在WTO争端中, 作出此项判断的要点是进行大量的证据收集工作。例如, 在上文提到的加拿大—航空器案中, 为判断加拿大技术合伙项目给予企业的资助是否在“事实上”以出口实绩为条件时, 专家组审查了多达16项事实背景, 包括项目的总体目标、申请资助提交的信息、审查是否授予资助时考察的因素、项目官员作出推荐考虑的因素、项目资助在出口领域的历史记录、被资助项目与出口市场的关联性、出口预期对做出资助决定的重要性、被资助企业的出口导向性等等。显而易见, 对WTO争端案件的原告而言, 证明事实上视出口实绩为条件将要负担更为沉重的举证责任。

3 结语

上文对WTO出口补贴有关法律要点的分析, 仅仅是从争端解决的视角, 粗略地展示了认定出口补贴最为重要的切入点及其内涵。中国作为WTO成员之一, 为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 不可避免地将对其他使用出口补贴的成员进行挑战, 也将对我国涉嫌使用出口补贴的指控进行抗辩。因此, 笔者认为, 掌握WTO出口补贴的法律要点, 既有助于灵活制定国内政策, 避免出现明显违反WTO规则的错误, 也有助于运用有关规则争取和捍卫自身权益, 非常值得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和广泛了解。

摘要:WTO争端解决的核心, 是案件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通过条约解释对WTO规则做出的阐述。鉴此, 本文将总结分析WTO案例中针对出口补贴的主要规则——《SCM协定》第3.1 (a) 条——进行的关键阐述, 帮助在政策制定等实践中判断和运用出口补贴规则。

篇4:wto案例分析题

(一)宏观角度分析

1、WTO对我国水务行业的观念、制度、方式、手段都产生了影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市政公用服务正成为外资、民间资本的投资热点,以前受保护较多、限制较多的服务性行业,必须逐渐熟悉WTO的规则,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人世界经济主流;同时,只有真正关注服务质量,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宗旨,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力旷品的附加值,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谋求更大的发展。

2、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服务窗口行业企业的冷面孔越来越少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供需双方发生的服务纠葛。在人们闩益注重生活质量的今天,任何—个服务企业都应当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为己任。

(二)企业角度分析

1、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把服务质量的理念作为根深蒂固的信条。女吟,城市供水的目标已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从保障供给转为优质服务,摒弃垄断行业观念,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自来水供应和管理体制,提高顾客满意度。

2、优质的顾客服务应该是体现在整个公司的服务态度,公司的每个层次的员工,无论是否直接提供顾客服务,都应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应该确保每项日常决策、每次联络、每个业务过程都以顾客的真正需求为重。

(三)员工角度分析集团公司现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差异不小,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面刘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更加必要。对市政公用行业而言,应该提倡“大服务”概念,让“内部顾客”——公司全体员工学习牙呢用以关系为核心的服务营销和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管理知识,对提高工作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训规划设计

(一)培训规划

l、培训类型:上报市人事局和公司决策层,争取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确定公修课题——《增强服务意识,应对WTO>)。

2、培训对象:选定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剔口培训,全公司有—千余人。

3、培训时间:与生产、经营单位沟通,配合人力资源部协调解决工学矛盾,制定出系统、详细的培训时间表,采取星期一、三、五上课的间隔培训方式,使因培训而耽误工作的机会成本降低程度。

4、培训场所:因培训对象点多面广,故而此次培训采取了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及到生产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5、培训师资:专业教师3人,中、高级讲师。外请兼职教师3人,均为博士生导师,来自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兼职教师各有所长、形成互补。

6、培训费用:前期只计算教师、教材教具、管理等直接费用,耽误工作的机会成本在培训后的效益评估中衡量。

(二)有偿服务筹备实务

1、组织培训师深入生产经营现场,针对各单位分别采取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及自我分析法收集第一手实例,了解服务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结合企业及员工思想状况作细致研究。

2、组织教学教研人员到客户关系管理水平较高、服务培训做得较早和较好的省市取经。

3、形成教材体系。为了切合公司业务和员工素质的实际,继续教育处组织师资编写了培训教材,并针对不同班级作适当调整。

三、培训动态过程控制

(一)培训现场组织(以大班授课为例)1、大班授课,每班80人左右。2、采取“定人定位”对号入座方式,即整个培训期司,每个学员固定座位,由班主任编号并贴上姓名标签。

3、采取“正副班主任制”。正班主任负责教学计划安排、教材组织、多媒体教具安装维护、收集学员反馈信息及做好培训评估等工作。副班主任负责签到和抽查考勤记录、后勤服务等工作。

(二)培训过程控制

1、自编教材时,采取将讲义中的若干关键词略去,由学员根据听课内容而填空。如:“服务是—种可供性——的活动,是以交换的形式为满足企业、公共团体和其他社会公众的需要而提供的劳务活动或物质产品。”这样既省去学员大笔记的时间,又迫使学员集中精力听讲。

2、开场白借鉴成功学的培训方法,采用自我激励等培训游戏吸引学员的眼球,激活课堂气氛。

3、编写寓言、摘录案例,引发讨论,深入浅出地讲解较枯燥的理论问题。

4、引发讨论和提问时要注意:(1)不要设定“标准答案”。②可多动员年轻的学员参与互动教学。(3)互动教学要把握“度”。

5、适当的物质激励。

6、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学员人数不能太多。

(三)考核与反馈

1、为保证培训取得实效,编写试卷进行结业测试,考核成绩连同考勤记录均反馈到学员所在单位。

2、经公司领导批准,考勤和结业成绩反馈到学员单位后,由其劳资部门作为员工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为培训奠定制基础。

四、培训评估

(一)课后评估。主要评估学员的“反应”,即学员是否感到培U,I项目有好处,包括学员对培训科目、培训师和自己收获的感觉。

(二)管理人员评估。培训者向直接主管提供培训的详细目标和内容,然扣他们就学员的知识、技能、态度展开讨论并写出个人目标。

(三)跟踪调查表。本基地依不同间隔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目标有两个:—是考察学员对培训知识和技能的记住并应用的程度,即考察“学习效果”。根据需要在培训后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实施。二是评估培训与具体环境是否—样。

(四)面谈评估。重点了解培训对学员的行为发生哪些影响,以及学员行为的变化是否积极地影响了组织的结果,有多少与成本有关的积极后果是由于培训引起的,学员对企业或他们的工作是否产生了更力口积极的态度。因为面谈评估费时和需要大量资源,所以控制范围。

篇5:WTO第三版案例分析

WTO规则第一篇(1—4章)

1.阿根廷和欧共体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纠纷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后,由于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出口农产品到这两个国家比以前困难。1987年初,美国和欧共体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作为补救措施,欧共体向美国提供年进口230万玉米和高粱的配额,限期为4年。

阿根廷为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其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也是玉米和高粱,它要求在欧共体得到与美国同样的待遇。1987年阿根廷向GATT申诉,认为欧共体违反了GATT第24条款的规定,即加入关税同盟时寻求提高约束性关税的GATT成员在修改关税减让表时,应与其他成员进行关于补偿性调整的谈判。最后,欧共体和阿根廷达成协议,欧共体向阿根廷提供了和美国相同的配额,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肉类配额。1990年,美欧协议延长,欧阿协议也相应延长。

2.巴西、智利等9国的烟草制品立法问题纠纷

1993年,美国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国内的卷烟制造商在生产中至少使用75%的本国原料,违反规定的将被罚款;法令还规定了对进口征收国内税、检查费。1993年前,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加拿大,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泰国,津巴布韦向美国出口的烟草达到91000吨,总价值为3.53亿美元。新法令的实施将大大影响这些国家对美国的烟草出口。1993年12月17日,巴西,智利等8国提出申诉,认为美国关于关于烟草制品的立法违反了GATT第3条第5款向GATT第3条第5款。即“缔约方不得建立或维持某种对产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须符合特定数量或比例的国内数量限制条例,直接或间接要求条例规定的某一产品的特定数量或比例必须由国内来源供应缔约方,也不应采用其他与本条第1款规定的原则有抵触的办法来实施国内数量限制条例。”

1994年1月25日,专家组成立。1994年9月,专家组提交调查报告,认为美国政府的法令实际上是内部数量限制措施,不符合GATT第3条。1994年10月4日,通过专家组报告,巴西,智利等9国胜诉。

3.美国与欧共体关于维生素类药的关税纠纷

对于维生素类药物,美国早先的关税是按照美国售价法计算的,药用维生素B12是44%。而饲料维生素的税率是21%。后来,美国改变了两种维生素的计税方法,按照进口价值加权平均数来计算。这样,两种产品的关税税率都是40%。对于美国这一做法,欧共体认为,这实际上是提高了饲料维生素的关税税率,从而违反了GATT第2条关于关税约束的规定,也违反了美欧在东京回合上达成的协议,即美国承诺将两种维生素的税率在5年内均降至16%的水平。1982年6月,DSN专家组提交报告认为,美国改变计税方法是美国在承诺关税约束时保留的权利。因此并没有违反GATT的第2条规定。同时,欧共体也没有理由认为新汇率会给贸易带来不利影响。至于东京回合谈判中美国的承诺,专家组只是希望美国加速这一进程。本案以美国胜诉告终。

4.美国与墨西哥关于墨西哥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纠纷

美国有一整套关于捕鱼作业规范的法律规定。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发布名列,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包括鲜鱼和金枪鱼制品,原因是墨西哥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墨西哥同美国进行磋商,申辩指出,自己也有保护海豚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做法一致,只是与美国的规范相比还有距离。美国不顾墨西哥的申辩,坚持实施禁令。1991年2月6日,墨西哥向GATT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了GATT第11条的规定。即“任何缔约国除征收捐税或其他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国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出口产品。”

美国:美国对墨西哥适用的标准与美国对本国捕鱼业的标准是一致的。因此不是歧视性的数量限制;即使美国的措施违反了第11条,它也符合GATT第20条的例外情况,即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关于保护天然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措施。专家组:如果美国适用的是一项卫生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食品对人体或动物有害,那么它的标准就不违反GATT规则。但现在美国的标准要约束的是一个生产过程,而这个过程完全发生在美国境外,如果这样的标准可以实施而不认为是违反GATT规定的话,那么任何国家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理由来禁止进口别国的货物。GATT第20条只适用于对限制进口的国家的境内动物的保护。美国不得享有治外法权,美国的措施也并非GATT第20条意义上的“为保障人民和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

5.美欧农产品补贴问题分歧

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业有着严重的贸易保护倾向,主要体现为对出口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严重扰乱了农产品贸易的正常秩序。其中美国主张实行彻底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欧日等坚持对国内农业实行一定的保护。由于各国立场尖锐对立,农业谈判几乎毫无进展。1993年勉强达成了一个“半自由化”的《农业协定》:WTO成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价格支持都要削减,并承诺最低的市场准入量。但《农业协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2003年WTO农业委员会第18次特别会议上,提出在5年内,农产品出口补贴减少50%,10年内全部消除;进口关税平均减少40%至60%;农业国内支持削减60%。但各国分歧严重,各方未能就新一轮农业谈判模式达成一致,WTO农业谈判再度搁浅。

6.2007起我国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继续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鲜草莓等44个税目的进口关税。调整后,2007年的关税总水平由9.9%降低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5%。

对300多种商品实行进口暂定税率,主要包括煤炭、石料等资源、能源产品;光导纤维涂料、银电极浆料等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及设备。对进口天然橡胶实行选择税;对不锈钢锭及其初级产品、钨初级加工品、未锻轧的锰、钼、锑、铬金属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产品新开征出口关税。

第二篇(5—14章)

第五章

1.中日关于日本对中国部分农产品实施进口紧急限制的纠纷

日本政府决定,从2001年4月23日起将对进口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也就是编制日本“榻榻米”草席用的特别稻草实施临时紧急设限。征收更高的关税,以消除上述进口产品价格与日本国内产品批发价的差距,日本官员对新闻界说,从2001年4月23日起到2001年11月8日止的200天内,如果进口的上述三种商品的数量不超过过去200天的平均进口量,也就是大葱5383吨,鲜香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则按照现行的3%-6%税率征收税,而对于超过部分最高将课以266%的关税。同时,日本也将这一决定通知了WTO和中国政府。

2.美国诉韩国进口牛肉措施案

1999年2月1日,美国诉称韩国指定某些大集团专营牛肉进口,要求所进口的牛肉只能在专营进口牛肉的商店销售,“家畜产品进口组织”确定最低进口批发价,并对进口牛肉加价,而且对国产牛肉的国内支持水平超过其减让表的承诺水平,因此对美国牛肉出口销售市场起贸易扭曲作用

3.韩国诉日本紫菜进口配额案

日本是世界紫菜消费大国,每年消费量约100亿张,一直以来,日本对紫菜进口实

行严格的进口配额管理,对其进口施加数量和原地限制,配额量与国内消费量相比明显不足。2004年12月1日,韩国政府就日本紫菜配额管理制度向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申诉。

第六章

1.印度诉土耳其对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限制案

土耳其于1981年成为《多种纤维协议》的成员,到ATC生效时,土耳其已经不再保留任何进口数量限制。1995年,根据土耳其第95/1号决定第12条规定,土耳其为加入欧盟,将采纳欧盟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决定自1996年1月日起,对进口的19类产品实行数量限制。

1998年2月2日,印度向WTO争端解决机构请求成立专家组,称土耳其的数量限制不符合GATT第11、13条、ATC第2条的规定。

2.欧盟诉印度尼西亚影响汽车工业措施

1996年10月3日,欧盟就印尼影响汽车工业措施要求与印尼磋商,未取得满意的结果。1997年5月,欧盟请求成立专家组。本案涉及印尼有关汽车工业的几项措施。主要针对印尼自1993年起,实的若干激励汽车工业的措施,包括:1.根据国产化率和汽车的类型对汽车中使用的汽车部件及零配件减免进口关税;对某些特定种类的汽车减免奢侈品税。2.印尼从1996年起实施的国产汽车计划:对设备的所有权、商标使用及技术方面达到规定标准的汽车公司,减免奢侈品税和进口零配件关税,并向其提供高达6.9亿美元的贷款。

欧盟指出印尼的上述汽车工业措施违反了GATT第1条,TRIMS第2条和SCN第6条。

第七章

1.美国贝壳原产地认定案

该案争论的焦点是“进口的经清洗和磨光后的贝壳是否仍为贝壳制品”,如果是贝壳制品,按美国当时的法律应征收35%的从价税;如果不是贝壳制品,则免征进口税。

第八章

1.B公司从G国H公司进口同样一套设备,合同总价为CIF中国某港口160万美元,其中包含16万美元的H公司人员来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的费用。同年6月设备到货。按照交易价值法,该批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是多少?(海关估价适用于从价税,计算公式为:应纳关税=进口商品完税价格×从价税率)

2.A公司通过香港X公司从G国H公司进口一套设备,合同总价为CIP中国某内陆城市180万美元。合同价包括H公司派人来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的费用,但合同中未单列。该设备关税率为14%,5月份到货。缴纳关税:180×8.3×14%=209万RMB。

B公司从G国H公司进口同样一套设备,合同总价为CIF中国某港口160万美元,其中包含16万美元的H公司人员来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的费用。同年6月设备到货。B公司以160万美元的成交价格向海关申报,海关受理后对其申报价格产生怀疑,要求B公司予以解释,B公司只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书面说明,海关认为该说明不足以支持B公司的申报价格,对其商品同样征收209万RMB的进口关税B公司急于用货,缴税了事。

问题:(课文P109)

第九章

1.美国诉中国彩电倾销案

2003年5月2日,美国五河电子公司与电子工人国际兄弟会,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国际工会两家劳工组织,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了针对中国彩电,包括长虹、康佳、创维、海尔、TCL、厦华等企业在内的反倾销诉讼。5月7日,该申诉获得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立案。

由于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时,一直采

用第三国替代的办法。此次五河公司提出三条理由,建议美国商务部将印度视为该案的替代国:第一,印度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第二,印度也是一个彩电生产大国;第三,中印平均国民收入相当。因此,应起诉方的请求,美国商务部顺水推舟将印度视为中国彩电的替代国

2.中国诉进口新闻纸倾销案

1997年10月16日,吉林造纸厂、江西纸业有限公司和福建南平造纸厂等9家造纸厂,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向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合作部提出了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此为中国对进口产品反倾销之首例。

第十章

1.加拿大诉中国烧烤架补贴案

2000年,中国户外用烧烤架在加拿大的销售量近5800台,2003年增加到约12100台。在3年中,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用烧烤架占有加拿大市场1/5的份额,平均每年销售额为1亿美元。2004年,应加拿大安大略省Fiesta烧烤架有限公司的申请,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用烧烤架立案,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产品金额约2000万美元,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先河。

2.美国诉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后补贴案

背景:美国曾对私有化后的企业的补贴问题作出12项反补贴税裁定(即美国国内反补贴法),并据此对英国船条征收反补贴税。欧盟对美国的反补贴行为进行指控的焦点是美国对原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的补贴确定不合理。

第十一章

1.委内瑞拉、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

1995年1月,美国根据国内法--《美国空气清洁法》制定汽油标准,限制委内瑞拉、巴西汽油在美国的销售地点:1.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只准许新配方汽油销售;2.在空气低污染地区,只准许比90年传统汽油污染低的汽油出售。

委内瑞拉、巴西将此案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于4月10日成立专家组。投诉方认为,美国GATT

第3条“条国民待遇”,其规定是一种歧视,损害了委内瑞拉和巴西的利益。

美国申辩,认为本案可援引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中的第2、4、7款。其中,第2款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须的措施。第4款规定:为了保证某些与本协议的规定并无抵触的法令或条例的贯彻执行所必须的措施--主要指“非歧视性原则的例外规定”而实施的垄断。第7款规定:与国内限制生产与消费的措施相结合,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

第十二章

1.韩国诉中国活鳗鱼案

2005年8月8日,韩国《朝鲜日报》报道,继在中国鳗鱼和鳗鱼加工品中检验出致癌物质--孔雀石绿后,韩国水产品质量检查院又在7月末~8月初进口的25批中国活鳗鱼中发现其中4批(10吨)含有该物质。此外,2005年7月,韩国食药厅对怀疑含有致癌物质的38批进口水产品检验后发现,其中32批含有该物质。

2.世贸组织受理欧盟诉美加“荷尔蒙”贸易制裁案

1998年2月,世贸组织裁定欧盟禁止使用荷尔蒙的法律缺乏科学依据,并规定当年5月13日为欧盟取消进口美加两国含荷尔蒙牛肉禁令的最后期限。但欧盟迄今仍拒绝执行世贸组织的上述裁决。从1999年7月起,美国和加拿大对欧盟实行贸易制裁,每年对从欧盟进口的一系列产品分别征收1.168亿美元和1130万加元的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对美加两国采取的牛肉进口禁令。

3.美国农产品诉日本案

美国于1997年4月7日就日本依据其检疫措施对农产品实施进口禁止而提出协商要求。美

国声称,日本对有检疫处理要求的农产品的每一个品种都要求进行检疫处理的检验,即使相同产品的其他品种已经进行过有效的检疫处理检验,否则就禁止进口。美国声称日本违反了《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第二条、第五条和第八条,GATT1994第十一条以及《农业协定》

第四条的有关规定。另外,美国还声称其利益遭到损害和剥夺。

4.美国就“光肩星天牛”诉中国案

光肩星天牛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林木害虫。自1996年以来,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发生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据美国统计,光肩星天牛一旦在美国传播开来,将对美国槭糖业、旅游业和生态环境造成约138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光肩星天牛的发生归咎于中国输美货物木质包装携带入境,并以此为由于1998年9月11日对中国所有输美货物木质包装采取了紧急检疫措施,要求所有货物木质包装在出口前必须经过熏蒸等除害处理,限期90天达到要求,并附有中国官方检疫机关证明,否则将被销毁或连同货物一并退回。之后,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对中国出口木质包装提出了严格的检疫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第十三章

1.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是中国加入WTO后涉及的第一个保障措施案件。2002年5月7日欧盟提出成立美国钢铁保障措施专家小组,其余各国也相继向WTO争端解决机构要求成立专家小组。同时,欧盟、瑞士、中国、挪威和日本向WTO通报将进行报复,并提交了报复清单。经与美方谈判,至7月29日,专家小组正式成立。自2002年8月30日至2003年7月11日,历经多次涉案成员的书面与口头报告和经过两次实质性会议,专家小组认定美国的保障措施违反WTO规则。上述机构于2003年11月10日确认美国实施的钢铁保障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2003年12月4日,美国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取消对进口钢铁产品的保护性关税。此案最终以美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结束。

2.欧盟柑橘罐头案

2002年,作为中国柑橘罐头竞争对手的西班牙,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柑橘罐头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申请。之后中国代表赶赴欧洲民间游说,向有关国家和机构递交陈述书,中国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官员又与西班牙经济部长就该问题进行对话。经过努力,欧盟委员会宣布否决该项立案提议。但2003年4月,西班牙又重新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的柑橘罐头进行“特别保障”调查。2003年7月,欧盟认定中国的出口柑橘价格比西班牙的同类产品低20%,对该国的柑橘产业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正式决定对中国柑橘罐头产品实施为期9个月的“特别保障调查”。中国再次组团赴欧洲展开工作。经与欧洲有关部门、企业多方谈判后,欧盟再次宣布对中国柑橘罐头的“特别保障”调查申请不成立,对中国柑橘罐头实施临时保障措施。中国的相关产品在154天临时保障期限内,以关税配额的形式进行销售。仅在一个月后,2003年12月10日,欧盟贸易代表就正式通知,终止对中国柑橘罐头的特别保障调查。至此,欧盟柑橘罐头以共赢的结果宣告结束。

第十四章

篇6:wto案例分析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于WTO规则在中国法院如何适用的理论探究,学者们的目光主要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视角与维度进行。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历来就有一元论、二元论之争,不同的理论依据必然产生不同的结论。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理论是针对一般的国际条约而言的。目前,在中国的宪法及宪法性规范未对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如何适用作出规定,相关民商法律、诉讼法律中又有国际条约直接适用、优先适用规定的背景下,忽视WTO规则与一般国际条约的不同

一、法律全球化与WTO规则在我国法律渊源上的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律全球化的研究被当代法学家提上了日程,WTO规则被视为是法律全球化的一个亮点。在WTO法律全球化的进程中,WTO与其他国际条约一样面临着合法性(即是不是法)的理论考验。目前法理学上关于法的定义对于理解WTO规则存在严重的解释力失缺。法理学上法的定义是与国家主权紧密相连的,法律来自国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反映一国的国家意志,而WTO规则似乎缺少了这种合法性因素。首先,WTO缺少专门的立法结构。作为条约群,其确定的有约束力的诸协议均由全体成员方协商后签署,任何国家都有权以不加入WTO的方式拒绝接受WTO规则对其的约束力。其次,WTO缺少类似军队、警察、监狱等保证法实施的强制机关。国际条约作为国际法的合法性来源于古老的契约理论,认为国际法是各主权国家自愿缔结的契约,这些契约是各主权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协议,对各方产生相当于法律的约束力。但这些理论也仅仅承认国际法是契约,是准法律,而不完全具有法律的本质属性。新分析法学派代表哈特运用他的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理论,提出了注释国际法的另一种思路。由此,以何种方式承认规则(包括国际条约)便构成法律体系的基础。中国法院审判中直接或转化适用WTO规则就是承认规则方式的一种选择。WTO规则是“世界上大多数贸易国通过谈判签署的,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其本质是契约,约束各国政府将其贸易政策限制在议定的范围内”。(注: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贸易走向未来之世界贸易组织(WTO)概要》,张江波等译,法律出版社版,第5页。)WTO法律全球化是把世界经济贸易中主导地位的规则通过经济力量推广到全球,其后的物质力量是经济和科技的强制力。故拓展法的定义、延伸法的本质的理解同样是解决WTO规则在中国法院能否直接适用问题的法理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部分国际法成为了国内法律渊源的一种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在中国,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其来源于国家立法机关的制定、认可或国家的协定。与英美法系不同,中国法院的法官无权创设法律,故中国法院适用法律指的是适用制定法。法院适用法律是司法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法的运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把“应然性”的法转化为“已然性”的现实——具体的社会关系和主体的行为。法律适用必须以法律存在为前提,不论该法律以国内法的形式还是国际法的形式存在。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首先是国际条约,属于国际法的渊源,其只有经直接纳入或其它转化方式成为中国国内法的一部分时,才具有国内法律渊源的属性。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不是所有的国际条约均能构成国内法律渊源,我国现行法律确认国际条约为国内法律渊源仅限于在涉外法律关系中,对于国内法律关系并无规定。就范围而言,也仅限于民商法律、诉讼法律领域。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国法院在裁判案件时,既可以适用中国国内法,也可以适用外国法(注: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5条、第150条。)(须经当事人协议选择)或国际条约(注: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8条。)(当事人协议选择或成为国内法渊源后)。WTO规则不论其经转化而成为我国国内法的一部分或无需转化直接纳入我国国内法之中,均构成我国的国内法律渊源。当WTO规则以国内法的渊源存在时,法院适用WTO规则,属于适用国内法渊源而非国际法渊源,当然应当直接适用。只有在WTO规则尚未确定为国内法渊源,仍属于国际法律渊源时,才谈得上直接适用与非直接适用问题。因此不能将司法层面上法院的直接适用、非直接适用与立法层面上的直接纳入、转化适用在概念上一一对应。因此,讨论WTO规则在我国法院能否直接适用的前提是WTO规则尚未成为国内法渊源。

另一个问题是,在涉外法律关系中,如果当事人协议选择WTO规则作为准据法时,中国法院能否直接适用。准据法属国际私法范畴的法律概念,而WTO规则在国内普遍被认为属于国际公法范畴。虽然学术界对国际私法到底属于国际法还是国内法有争议,(注:德国的萨维尼(Savigny)、意大利的孟西尼(Mancini)等认为国际私法属国际法性质;德国的科恩(Franz  Kahn)、美国的库克(Cook)等认为国际私法属国内法性质。见李双元主编:《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第23页。)但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在调整的对象、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渊源以及法律规范的形式、内容和效力范围等方面的重大或本质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公法领域能否引进国际私法的法律原则,这也是研究WTO规则在中国法院审判适用应考虑的问题。当然法院在裁判案件时要否定当事人协议选择WTO规则作为准据法的效力,也许无需从法院能否直接适用WTO规则的角度,可以从我国《民法通则》第150条的规定,(注:“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或是国际私法对协议选择准据法的限制原则,如意思自治要受本应支配合同法律中的强行法限制,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必须“善意”、“合法”,并不违反公共秩序等作为依据。故WTO规则的国际公法渊源和国际私法渊源的不同界定也同样对WTO在中国法院审判适用问题产生影响。

二、WTO规则的行为主体以及法院对它的合法性评判

WTO规则以调整政府间贸易政策和实践的协调为其价值取向,其权利义务的主体是成员方政府,而非该成员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当然中国法院作为中国国内法上的组织,非政府所属的机构,并不是WTO规则的权利义务主体。在这点上,WTO规则对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会产生直接的效力,但对中国法院的司法裁判行为并非如此。

(一)中国法院对WTO政府行为的评判

中国政府依据WTO规则办事,从事的是作为WTO规则法律关系主体的角色行为。法院适用WTO规则裁判案件,是其作为超然的中间人对WTO规则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体所实施的角色行为,作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故中国法院审判中直接适用WTO规则不是其义务,而是权利,既可以直接适用,也可以不直接适用,这是中国法院的选择性权利。在中国,法院对政府行为作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司法审查诉讼程序中。国内法院无权对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作出评价,只能对政府在国内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行为作出合法性评价。即国内法院不得援引国际法的规定,评价该国政府是否应承担国际责任。只有在国际法经我国的立法机关转化或直接纳入为我国的国内法,体现国家意志,而不再是国家间共同意志的时候,该成为

国内法组成部分的国际条约的权利义务主体不再限于国家政府,而扩大到个人或组织时,法院才可适用该国内法作出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意志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由此,中国政府是否违反WTO规则应承担的国际责任的评价主体是WTO内设的具有国际法院性质的DSB机构,而非中国的国内法院。中国法院援引WTO规则来评价中国政府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行为,并无国内法上的依据。

(二)中国法院对WTO个人行为的评判

这里的个人泛指WTO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经营性公司、合伙人、合作团体或工会。他们作为生产者、消费者、服务提供者、出口商或进口商参与到WTO框架下的市场活动之中。虽然WTO规则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适用于参与经济活动中的个人,WTO内不存在经济活动中个人的任何权利,个人也不能在WTO提起诉讼。然而,个人可以间接从WTO获得权利。(注:[美]斯蒂夫·查诺维斯著,张若思译:“WTO与个人权利”,载《环球法律评论》秋季号。)包括有权享有国内法上的实体经济权利和程序救济权利。前者如TRIPS协定要求WTO成员方政府对其他国民创设和给予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后者如《反倾销协定》要求成员方政府必须就国内企业提出的申请进行反倾销调查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法院能直接适用WTO规则评价WTO的个人行为。其一,该个人权利直接来源于WTO成员方国内法,非WTO规则本身,WTO规则仅仅是要求成员方赋予个人上述权利。其二,WTO规则缺少有关民众赋予它的合法性,WTO规则是从互不关联的政府的同意中取得其合法性。(注:[美]斯蒂夫·查诺维斯著,张若思译:“WTO与个人权利”,载《环球法律评论》20秋季号。)WTO规则本身尚谈不上系成员方域内民众的整体意思表示,也不直接为成员方域内民众创设权利和义务,只是成员方政府权力自愿让与的妥协产物。故个人在WTO框架下参与的经济活动行为,不应由成员方域内法院直接援引WTO规则加以衡量和评价,仍应从国内法上寻找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WTO规则在中国法院审判中能否直接适用与必须直接适用,以及可以直接适用在法理学上是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应当加以区分。

三、WTO规则的价值目标、法律原则与成员方域内公众利益的保护

在讨论WTO规则能否在国内法院直接适用问题时,我们不能不审视WTO规则本身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法律原则。在WTO规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GATT1947从一开始便为进一步磋商从而创造一个以互惠为基础的互利体系提供了一处国际论坛。(注:见GATT1947导言:“...加入互惠与互利协议...”。)在GATT的早期,受实用主义驱动的具有政治外交风格的谈判是解决争议的主要方法,是富有谈判技巧的贸易外交官而非法律专家塑造了“以权力为导向”的WTO规则体系。随着成员方数量的增多和WTO规则涉及领域的扩大,一个“以规则为导向”的WTO规则在以后的多轮回合中逐渐形成。但成员方在政治及经贸方面作出的承诺仍是WTO规则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确立的WTO规则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更富活力与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WTO规则的内容几乎都围绕确保该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预见性而设置的。在建立一个开放、完整、健全、更为持久的法律秩序的强制力上,WTO规则显然不能与特定宪法框架下制定的国内法律规范相比较,故WTO规则无意制定缜密的具体法律规则来约束成员方政府的权利和义务,而以提供了应遵循的一般指导原则、权衡尺度或一种标准(Standard),来训导成员方政府通过修改国内的贸易法律规范、措施、政策来实现WTO规则的价值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点,WTO规则仅调整成员方政府的权利和义务,而不通过创设权利和义务来约束个人或组织。同时,WTO规则也无意要求成员方的法院在审理个人或组织的案件中直接援引WTO规则提供的原则、尺度或标准来评判个人或组织的行为。至少WTO规则中确立的两条基本法律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能说明这一点,(注:关于WTO的基本原则,国内学者有不同的归纳和观点,本文主要从法律原则角度参照[德]M.希尔夫著,朱益宇译,黄列校:“权力、规则和原则——哪一个是WTO/GATT的法律导向”,载《环球法律评论》夏季号。)这也是WTO规则体现公众利益保护的法律属性所在。

(一)互惠互利原则

WTO规则是各成员方以权利和义务平衡为基础的,这种平衡是通过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的受损而取得。获得并遵守市场准入的承诺,即是成员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来源于各国向WTO让与的一部分主权,来源于彼此接受约束以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并从中获益的承诺。(注:邹彦著:《WTO法的法理学分析》,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4371。)WTO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序言中就确定了“互惠互利”原则,“甚至可以这样说,WTO的实质在于克服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单边或双边行为”。(注:[德]M.希尔夫著,朱益宇译,黄列校:“权力、规则和原则——哪一个是WTO/GATT的法律导向”,载《环球法律评论》20夏季号。)互惠互利原则不仅适用于WTO的成员方在经贸方面所作出的承诺,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也应延伸至成员方对WTO规则在域内适用效力上的态度。考察WTO的主要成员方的实践,我们发现对于WTO规则而言,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奥地利,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都采取了将WTO规则转化为国内法的方式履行WTO规则义务,普遍否定了国内法院对WTO规则的直接适用。如中国法院采取了WTO规则直接适用的方式,无疑会导致“外国人在我国可直接援引WTO规则作为权利依据,而我国政府或企业在国外法院却不可以引用WTO规则作为诉讼理由,而只能到该外国的国内法中去找诉讼依据,再经外国法院适用其本国法,这必然导致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并不符合国际经济法中的互惠原则”。(注:孙南申著:“从中国入世看WTO协议在中国法院的适用”,载《法律适用》20第9期。)

(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WTO规则将众多的免费条款视为是保护公众道德和国家安全利益的一种手段,尊重国家主权也成为了WTO规则的一项主要原则。在DSB著名的“海龟案”中,(注:详见赵维田编译:“WTO案例研究:海龟案”,载《环球法律评论》年夏季号。)WTO的上诉机构认为,一国已尊重了GATT1994中的程序性要求,则该国法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准应得到尊重,其单方行为也应得到承认。同样该原则也可延伸至成员方对WTO规则在域内适用效力上的态度,除非成员方已作出承诺,WTO规则在该成员方法院的适用方式是成员方的国家主权内容,理应得到尊重。中国政府对WTO规则在域内实施的效力所作的承诺,主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第68条的规定:“中国代表确认,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中央政府的其他措施将及时颁布,以便中国的承诺在有关时限内得以充分实施。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其他措施未能在此类时限内到位,则主管机关

仍将信守中国在《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项下的承诺。中国代表进一步确认,中央政府将及时修改或废止与中国在《WTO协定》和议定书(草案)项下的承诺不一致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据此,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其他中央政府措施在承诺的期限内不能到位时,即在WTO规则国内实施的过渡期内,中国承担实施WTO规则义务主体为主管机关(authorities)即中国政府,并不包括中国法院。可见,如出于保护域内公众利益的考虑,中国法院审判中不直接适用WTO规则,也是符合WTO规则的价值目标与法律原则的。

四、WTO规则的法律体系和国内法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

西方学者一般从其逻辑结构角度将法律体系定义为:法律体系是法律规则和其原则基础组成的独特的体系,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和被某些原则合理化的规则组成的规范性构造,目的是实现预期的社会控制。(注:[日]千叶正士著、强士功等译:《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173页。)一个法律体系中的任何已制定的规则都应当是基础性原则和目标之间和谐平衡的一种体现,缺少这些原则,法律秩序将显得零乱而且其基本特征也将不易被识别。(注:[德]M.希尔夫著,朱益宇译,黄列校:“权力、规则和原则——哪一个是WTO/GATT的法律导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夏季号。)我国学者一般从法律部门角度将法律体系定义为:法律体系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版,第96页。)包括被该国承认的国际法。“WTO法典是一套内容宏大,规则十分复杂的法律体系”。(注:赵维田著:《WTO与国际法》,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738。)它的法律体系具有国际经济法的特征,从其法律渊源上分析,不仅包括法律规范形成的原因和方式,也包括法律规范所确立的规则、原则和存在的形式。(注:王安岭著:《WTO法律渊源与我国外贸体制调整思考》,www.qy.ctiwx.com.cn/2001-2/wx-19.htm。)其法律渊源包括一揽子协议和特定条件下的四个诸边协定;先前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国际习惯;(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6条1款中规定WTO应当接受1947年GATT缔约方全体以及该协议框架内各机构所遵守的决定、习惯的指导。这里的习惯是指依国际公法解释的习惯性规则,阐明有关协议的条文。)从现行国际法规则派生、演绎或推理出的一般国际法原则和那些存在于各国法律制度中而又适用国际关系的一般国内法原则;权威国际法学专家的学说;WTO规则中提到的国际性协议和争端当事方之间的协议等。(注:王安岭著:《WTO法律渊源与我国外贸体制调整思考》,www.qy.ctiwx.com.cn/2001-2/wx-19.htm。)由此,不能否认,WTO规则构成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WTO的法律体系能否以“即插即用”的方式直接纳入一国的国内法律体系,应考虑的是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兼容性,或者是否具有同质性。考察WTO规则法律体系与中国的国内法律体系,首先两者之间缺少“端口”,即中国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规范并没有对国际条约怎样融入国内法或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的地位作出规定。其次很难在国内的法律部门中找到WTO规则的归宿。WTO规则涉及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司法审查、政府采购、反倾销、关税等多个国内法律部门。WTO规则中载明或寓涵的基本法律原则如非歧视性原则、透明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善意和自然公正原则等也不是哪一个国内部门法所能包容的。还应注意的是WTO规则所寓意的政治和外交韵味也难以在国内的部门法律中得以融合。故WTO规则的法律体系与中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具有兼容性,绝不能“即插即用”,必须将其分解消化。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涉及到国内法院能否直接适用WTO规则审理案件时,我们也不能回避两个问题——法律解释和法律的可援引性。

(一)法律解释

审视WTO规则的条款,我们能发现大量的条款仅仅是一种标准(standard)而已,这种标准是因为主客观条件不足,无法表达得很具体或很准确,或者有意保持规则的灵活度而设立的。因此,标准常常是对条款所适用的行为或事实作概括性的抽象或准则性的规定,而把灵活运用的权力留给“事后”的司法机关来把握,(注:赵维田著:《WTO争端解决中的司法解释》,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1676。)由相应的司法机关进行法律解释。在法理上,法律解释的原则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将要解释的条文放在相应的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中解释。如中国法院在裁判案件时直接适用WTO规则,在对WTO的法律条文的内涵发生歧义需要解释时,就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首先,对WTO规则条文的解释主体,应当是WTO的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根据DSU第7.1条和第17.6条的规定,专家小组应当根据WTO规则的有关规定来调查争议,而上诉机构应限于审查法律问题和法律解释,成员方国内法院并无权解释WTO规则条文。其次,是解释的难度,WTO规则条文的解释原则是“根据国际公法习惯性解释规则阐明那些协议中的现有规定”,(注:DSU第3.2条。)对WTO规则的解释在专家小组和上诉机构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这在DSB的个案中有明确的体现,难度之大显而易见。解释WTO规则不仅在宏观经济理论还是在微观技术细节上都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才能完成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成员方的国内法院的解释显然难以使人信服。

(二)法律的可援引性

援引WTO规则的内容判断行为主体的是与非,是法院审判中直接适用WTO规则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优势和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一旦制定不会轻易变动,稳固可靠;且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均可以事先料到。(注:赵维田著:《WTO与国际法》,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738。)从而法律的可直接援引性至少包括两方面:其一,对法律规范本身来说,不论是规范规则还是规范原则除了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外,还应当有明确、客观的内容。其二,所直接援引的规范应当是静止、固定的,对所直接援引的规范不应有多重或规范内容外的理解。WTO规则作为法律援引时,亦应如此。但WTO规则的许多规范并不具有缜密而具体的特点,有相当部分只是表达了一种标准,提供了应遵循的一般指导原则和权衡尺度,特别是在衡量成员方义务及责任时“以利益的丧失或损害”为基准,而不完全以严格的法律标准论是非(注:见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加入WTO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调研报告》第67页。)所体现的开放性、能动性、不确定性,无疑在中国法院的司法审判中不具有可直接援引性。其实欧盟的态度也是如此。欧共体法院在1972年审理的国际水果公司案中,考察了1947年GATT的精神、结构和措辞后,明确提出GATT不具

有法律的完整性,其措辞不具有清晰明白和可操作性,这种“结构性弱点”足以表明该类条款不能直接予以援引。

上一篇:东至县职教中心2012计划下一篇:亮相课操场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