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

2024-05-06

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精选6篇)

篇1: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1 李某对开除学籍的处分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某高校学生李某,在考试中严重违纪被发现,学校因此对他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李某一直没有离校,仍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学校也同样收取李某的学费及其他同学须交的费用,而且每年给李某注册。但到毕业时,学校以李某已被学校开除为由,拒绝发给李某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李某不服,向主管教育机关提起复议,主管教育机关审理后维持了学校的决定。李某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问:

(1)李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2)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李某的行政诉讼请求?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李某起诉应以某高校为被告,诉其拒发证书的具体行政行为。因为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颁发学位证书的特定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行政诉讼适格被告。本案虽经教育主管机关复议,但复议并未改变学校的决定,因此,依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

(2)能受理。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颁发证照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并代表国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历资格证明)的行政主体,其行为性质是具体行政行为。管理相对人对此种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应予受理。

案例分析题2 区法院有权受理此案吗?

某市北区罐头厂被位于南区的市卫生局委托的人组成的负责北区卫生检查的卫生检查队查出8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苹果罐头。卫生检查队便以市卫生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市卫生局知情后,对该厂作出责令停产2个月的处罚决定,因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罐头厂要求听证的要求被驳回。该厂不服,以卫生检查队和市卫生局为被告向北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问:北区人民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此案?为什么?

【参考答案】

北区人民法院对此案无管辖权。卫生检查队的处罚决定是基于市卫生局的授权,其法律后果应由市卫生局承担。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故,本案原告应向该市卫生局所在的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题3 秦某能提出行政诉讼吗?

秦某经合法程序被小官庄村民选举为村主任。2001年9月9日一大早,泥沟镇党委、政府通知他去镇政府开会。会上,镇党委、政府以未完成“三提五统”、农业结构调整不力为由,暂停了他的村委会主任职务,且当场收缴了村委会的公章。接着,镇党委、政府指定了村委会负责人,并通过高音喇叭向小官庄村村民宣布。

秦某被停职后闭门10多天,逐条研究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他意识到自己是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村主任,任何组织和部门都无权撤他的职。随后,秦某多次去找镇领导为自己申辩未果,又多次去台儿庄区人民法院状告镇政府,但区法院均未作答复。无奈,秦某把“状子”递到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法院指定峄城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

原告诉称,被告未经法定程序撤免原告村主任职务的行为违法,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免除原告村主任职务的违法决定,恢复原告的村主任职务,并要求被告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自停职以后减

少的工资等正常收入损失。被告泥沟镇政府庭前提供了答辩状、交换了有关证据,并称停止原告村委会主任职务的决定是镇党委做出的,原告起诉镇政府没有法律依据。且本案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任免行为,不属人民法院受案范围。

请问:

(1)本案的行政主体是何者?

(2)本案停职决定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

(3)市中级法院能否直接管辖本案并自行审理?

(4)设原告在二审期间提出赔偿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5)对开庭前交换的证据双方没有争议的,可否不经庭上质证作为定案依据?

(6)原告在一审中无正当理由未提供而在二审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本案的行政主体是镇政府。镇党委不是行政主体,根据“谁主体、谁被告”的规则,其不能成为本案被告。

(2)本案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本案虽表现为人事任免,但并非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因为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或内设机构,村委会与镇政府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镇政府依法无权任免村委会主任,村委会的领导成员只能由村民选举决定。

(3)可以管辖并自行审理。《行政诉讼法解释》第32条规定,受诉人民法院在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的,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受理后可以移交或者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自行审理。

(4)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1条第4款规定,当事人在第二审期间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5)可以作为定案依据。《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35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6)不予接纳。《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理由未提供而在二审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案例分析题4 该案第三人是谁?

1998年3月21日晚,S市南关区居民马某与李某两家因马某家响动太大影响邻里休息发生纠纷。李某与其妻前往马家询问引起争吵,进而发展到殴斗。殴打中马某持菜刀致李某左腿膝关节处受轻微伤,伤口缝合4针,李某为此住院21天。事后,南关区公安局某派出所以公安机关的名义给予马某罚款150元的处罚,并责令其赔偿李某全部经济损失的80%,即204元。马某对处罚和赔偿不服,向上级公安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问:

(1)本案的复议机关是谁?为什么?

(2)第三人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本案的复议机关是S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作出警告,5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人,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本案中对马某作出罚款150元的处罚的,不可能是南关区某公安派出所,而应是该派出所以南关区公安分局的名义作出的,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也应由南关区公安分局承担,所以本案的复议机关是南关区公安分局的上级机关S市公安局。

(2)本案的第三人应是与被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本案李某是马某违法行为的受害者,公安

机关对马某的处罚裁决直接影响到对李某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李某与被马某申请复议的公安机关处罚决定有利害关系,经复议机关批准后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复议。

案例分析题5 是否应受理甲乙两人的诉讼?

1999年11月,甲、乙兄弟俩到某县百货大楼购买衣服,在挑选衣服时,甲不小心将衣服掉在地上,并脱落了两个衣扣,遭到售货员的责骂,并要求甲、乙赔偿100元,甲、乙兄弟俩气愤不过,与售货员发生了争吵,这时大楼的服装部经理金某出来,不由分说,打了甲一记耳光。甲、乙二人推拉着金某要去找总经理评理,在推拉中将一节柜台挤坏,金某的眼镜也被摔坏,并因此使商店停业一小时,后来县公安局的人员出面才平息了这场争吵。县公安局根据以上情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甲、乙二人处以拘留7天。甲、乙二人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公安局作出维持县公安局处罚决定的裁决。甲、乙二人仍不服,在收到复议裁决的第二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公安机关的裁决。请问:

(1)人民法院是否应受理甲、乙二人诉讼?

(2)该案应由何地人民法院管辖?

(3)谁是本案的被告?

(4)原告起诉是否有举证的义务?

【参考答案】

(1)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甲、乙二人的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有关条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民对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甲、乙二人的诉讼符合以上规定,所以,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2)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本案中复议机关没有改变原县公安局的行政行为,所以,该案应由某县人民法院管辖。

(3)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所以本案应以某县公安局为被告。

(4)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原告不负举证义务,但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包括原告在内的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当事人不得拒绝。

案例分析题6 法院的裁定是否正确?

某县退休理发师李某,退休后为发挥一技之长,自备房屋,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切理发设备,在取得了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健康证后向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工商营业执照。县工商局既不颁发,也不拒绝,虽经李某多次询问,但县工商局迟迟不作处理。数月后,李某对县工商局置其合法申请于不顾的行为不服,起诉到县人民法院。请问

(1)根据行政诉讼法,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选择:该案中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为系①作为;②不行为;③可诉;④不可诉。

(3)判断分析:该县人民法院接到李某的起诉后,认为是否颁发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局自由裁量行为,法院无权干涉,并以此为由,裁定不予受理。法院的这种裁定是正确的吗?

【参考答案】

(1)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主要确定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三条基

本标准:①作为受案范围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②作为受案范围的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诉讼法规定可向法院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③相对人认为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2)该案中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系不作为。可诉。

(3)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李某认为符合条件,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营业执照,县工商局虽未作出拒绝的行政决定,但对李某的合法申请置之不理,迟迟不作答复。李某对此种作法不服引起行政纠纷,根据本法有关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即李某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只要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应当受理。该县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理由是颁发执照是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事,无权干涉,这显然违背了本条的规定。

根据本案事实,县法院应当受理李某的起诉,同时应判决工商局在一定期限履行其法定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案例分析题7 刘某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刘某与他人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后,法院经审理作出裁决,要求刘某赔偿对方当事人经济损失。刘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刘认为法院处理有错误,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被法院拘留15日。请问:刘某是否可以对法院或其审判人员提起行政诉讼?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所谓行政诉讼是基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而引起的诉讼。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这就是说:首先,只有行政机关才能作为被告,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不在行政机关的范围之内;第二,法院对案件依法做出裁判,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而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行为;第三,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机关而不是个人。所以说,任何人都不能对法院或其审判人员提出行政诉讼。如果刘某认为法院的处理不当,则可以依法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在法院决定进行再审之前,必须履行法院的判决。

案例分析题8 赵某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赵某接到某市政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劳动教养决定书后,立即提出复议申请。但该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未对赵某的申请进行复议。

请问:赵某是否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服劳动教养处理决定的行政案件,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法院起诉的外,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诉,也可以直接起诉。另外还规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机关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在本案中,赵某先向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作出决定,而赵某又未在复议满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故赵某的起诉期限已过,赵也就丧失了起诉权,所以法院对此案将不予受理。如果赵某认为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确有错误,可以向有关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或其上级机关申诉。

案例分析题9 谁能充当行政诉讼原告?

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一年中gong发生入室盗窃40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

元,由居委会代收。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请问:

(1)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

(2)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

(3)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

(4)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由。

(5)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

【参考答案】

(1)该居民区的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充当原告。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凡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提起诉讼,即可以充当原告。

(2)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护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据此,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

(3)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向县公安局所在地法院和向市公安局所在地法院起诉均可。

(4)由于居委会和其他130户居民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所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5)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因此,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推选出代表进行诉讼。

案例分析题10 此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刘某系河南省洛阳市某区人,1992年到广州市白云区打工,1994年刘某因有嫖娼行为被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分局行政拘留5天。在拘留过程中,刘某因心脏病突发死亡。刘某的父亲对此不服,欲提起行政诉讼。问:

(1)本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案受案范围?为什么?

(2)刘的父亲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吗?为什么?

(3)如果刘的父亲能提起行政诉讼,他可以向哪个法院提起?

【参考答案】

(1)本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本案属于拘留行为。

(2)刘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3)刘父可以向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以及洛阳市某区人民法院中的任何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篇2: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当代西方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常普遍,包括妇女组织、社区居民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等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名类繁多,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前,中国早期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协会或者民间团体,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会员间的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兴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改革目标的提出,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团组织数量急剧增加。截止到1996年的统计,经过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已有1 800多个,地方性社团近20万个,而“文革”以前只有6 000余个。第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发展。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有70余万个。第三,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公民在政府和市场体制外参与社会经济的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目前已有29个省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1月18日,全国首家民间慈善团体--湖南省慈善基金会于长沙成立。继各地纷纷成立慈善协会以后,中华慈善总会也在北京成立。以上三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新出现的非营利组织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并日益成为促进中国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3]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一切事务都由政府来进行管理,政府无所不为,无所不包,非营利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它的成立由政府负责,其活动经费由政府提供,其功能由政府决定,其领导者由政府任命,从而成为政府的附属物。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传统上政府对社会完全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要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原先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事务都要交给社会自身去管理,而社会中的个体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这就需要个体形成一个组织,以组织的身份去管理社会事务,这就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不断地将原先承担的具体的社会事务交还给社会自身去管理,政府的退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特别是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由非营利组织弥补政府的空缺。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也会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普遍存在着低效问题,所以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模式,而市场经济中的私营部门(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关心不具有盈利性或盈利性很小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但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又是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对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将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二)现代民主价值的诉求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各种理论(如新公共行政学、黑堡宣言、新公共管理、公民社会、民主行政等)普遍认为公民的参与式民主比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形式更加优越。在代议制民主下,公民的权利仅仅体现在投票选举上,而在参与制民主下,公民可以参与管理所有涉及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务。公民参与式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将推动民主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而非营利组织在各国的蓬勃发展,使它作为参与式民主政治的实现载体和途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西方学者相信,公民通过非营利组织这一载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必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我国,实现民主政治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般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化,即通过国家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民主化进程,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化,即通过公民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形成一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来推进民主化,这就需要以非营利组织为载体,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积极性,直接参与决策,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促进民主发展。因此,对现代参与式民主价值的诉求也就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西方公共行政新理论的影响

1?治道理论的影响。“治道”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学者广泛关注,所谓“治道”,与传统上由政府进行“统治”不同,它强调包括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等各种主体在内的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治道是各种社会主体不断调和相互冲突的目标并自愿地采取一致行动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治道理论主张政府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转移给非营利组织。治道的目标是达到“善治”,就是通过政府、公民、非营利组织等对社会事务的合作治理,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治道和善治本质上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纠正,是对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的补充。治道和善治强调了公民的积极参与,而公民参与的载体和平台天然地就是非营利组织。90年代治道理论的兴起对西方国家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4](P3)治道变革的要求也就对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治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广泛传播和普遍被接受,治道变革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主张放松政府管制,向社会分权。

[5]让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政府职能则定位于“掌舵”而非“划桨”,由公共服务的直接、垄断性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者。新公共管理的这种理念与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下放权力,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使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事务管理中真正独立的主体。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一)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不少非营利组织的官僚思想与陋习依然非常严重,高高在上,与公众的关系极差,没有为民众服务的意愿,使得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由于难以贴近基层和公众,使其渐渐失去了在民间的“合法性”。

今后,除了少数政府下属的事业机构外,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不应该由政府组建,也不得挂靠政府部门。对于由原来政府部门转换而来的非营利组织,应逐步实行分离和脱钩,使其成为完全独立性和中介性的组织,在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上彻底割断与政府的直接联系。非营利组织的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变过去对人财物甚至业务的直接管理为政策引导,经济监督,并促使非营利组织转变观念和职能,使其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使非营利组织真正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立主体,发挥出独特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二是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业发展,有些地方性非营利组织以非法手段企图变为全国性组织。三是有些非营利组织有名无实,利用合法旗号从事非法行为,甚至与黑恶势力勾结,给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和严重后果。以上这些“劣等”的非营利组织如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当前,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督的管理体制,起到了严格管理“入口”的作用。但是主管部门、注册资金等方面的法律限制在客观上严重堵塞了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的合法道路。我国政府监管的侧重点不应在“入口关”。政府要对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放宽政策,疏通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在放宽非营利组织成立的条件后,应该首先健全和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使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非营利组织的非法活动,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

(三)动力机制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的附属物,是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工具而存在的。因此,其动力机制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的政策,完成政府赋予的管理社会的任务。特别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就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往往把履行好政府赋予的职能作为惟一标准,以至于执行政府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利益,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所作所为满意不满意,非营利组织并不是特别关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逐渐把非营利组织推向社会,减轻对其控制程度,缩减财政支持,让其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或半独立的主体。这就使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往昔的动力机制,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发现他们失去了负责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社会公众的支持。因为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独立主体,只有寻求公众支持,维护公众利益,让公众满意,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捐助或会员的会费,才能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加入非营利组织或配合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才能使非营利组织获得长久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及成员的思维仍然是定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准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把寻求公众支持作为自己组织的发展动力,从而陷入了缺少动力机制的境地。

今后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把满足公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本组织的宗旨。如同营利性组织把顾客作为“上帝”一样,非营利组织也要把公众作为自己的“上帝”,因为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只有社会公众才能最终决定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生存或消亡。

(四)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不合理国内学者王名等人指出:在中国的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类,占48%,其次是业务管理类,占28%,而公益服务类所占比例只有6%。同时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民主国家,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所占比例比较大,相比之下,中国的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比例过大,而公益服务类比例过低。[6](P114)

显而易见,真正代表公众切身利益、代表非营利组织整体发展方向的是公益服务类的非营利组织,但它恰恰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比例过小,而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它恰恰所占比例过大,这种现状充分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长期制约。因此今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限制、改进或者取消部门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

[6](P115)政府要加强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培育,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疾病的非营利组织,都应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列。[6](P154)政府首先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标准降低要求。其次,政府可以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再次,政府不能因为对这一类非营利组织有政策和经费上的优惠,而对其控制过严,主要应该是间接管理,起协调和指导作用。

(五)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由政府控制,政府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政府正逐步使非营利组织成为独立主体,同时不断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支持。而广大的非营利组织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没有学会通过为会员和公众提供服务而从会员和公众那里取得经费支持。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生存危机。这就要求广大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转变思想,像企业家经营企业那样经营非营利组织。通过为广大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服务,来获取本组织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而这一点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相悖。非营利性并不是指不能够盈利,而是说不能像企业那样以利润最大化为惟一目标,只要非营利组织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获得丰厚的资金回报是理所当然的,而且非营利组织获得的资金是为了改善本组织的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并不是为了满足本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从这一角度出发,非营利组织应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营利性。这也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对非营利组织的客观要求。

(六)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所面对的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包括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司法部门的法律监督。二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即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但是在当前,政府急于退出一部分社会领域,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程度减弱,对其监督力度也大大降低。而我国立法机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导致了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监督也很不完善。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还没有调动起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公众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因此,当前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处在一个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时期。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力度不宜过强,否则就会演变成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严密控制那样的局面。政府应该主要从宏观层面对非营利组织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对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自上而下的法律监督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应该尽快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同时,拓宽广大民众参与、了解非营利组织工作的渠道,使公众真正地与非营利组织融为一体,实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

(七)功能错位,目标偏离

许多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经济领域内的非营利组织,背离了非营利性原则,把追求组织自身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借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际上改变了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成为事实上的企业。另外一些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文化、学术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舍主求次,本末倒置,偏离本组织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仅仅接受政府的委派,严重脱离民众,不关心民众利益。

篇3: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

兰州市为了加强“城市名片”张掖路步行街的管理, 有关部门成立了步行街管理办公室, 并配合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和一支协管队, 意图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柔改善步行街的管理现状。但是成立两个月来, 其执法行为却屡受质疑, 这个原本美丽的故事如今却成为一个违法执法的话题。

2009年9月25日, 兰州市组建的首支女子城管执法队亮相张掖路商业步行街。这支英姿飒爽的城管女子执法中队共有15人, 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甘肃省城管系统第一支女子执法队伍, 也是兰州市城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尝试“温柔执法”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女子城管执法中队的成员都是从基层城管队伍中选拔出来的, 具有能吃苦、能力强、形象好的特点, 在接受了7天全封闭军事训练的同时, 还进行了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网络信息和公文写作、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有关部门称:成立这支城管女子执法中队, 旨在通过女性柔情温和的一面, 改变城管的“习惯”形象, 给城市管理带来亲和力。

10月26日, “张掖路步行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启动, 15名女子城管队员在当地媒体记者的跟随下“盛装亮相”, 但是现场“隆重”开出的第一张大额罚单, 事后却被有关方面批评为涉嫌行政违法。

此前, 张掖路管理办公室向步行街上的160家商户送达了整改通知, 要求对店外经营、店外摆摊进行整顿。26日女子城管队在检查中发现, 有三家专卖店存在违规经营的问题, 根据由“张掖路步行商业街管理办公室”和“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女子执法中队”联合下发的《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管理细则》和《关于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规定。分别对三家专卖店进行了现场处罚, 其中大红鹰专卖店被现场罚款2000元, 其它两家专卖店分别被罚款200元和500元。

次日, 当地多家媒体以“女子执法队开出首张罚单”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原本一篇表扬稿, 却遭遇了质疑[1]。

二、分析与讨论

(一) 问题一:行政执法中, 现场罚款能处罚2000元吗?

面对有关方面的质疑, 女子执法队也略感尴尬, 但是她们坚持认为执法没有错, 因为处罚决定虽然没有依据国家的《行政处罚法》, 但根据是“张掖路步行商业街管理办公室”和“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女子执法中队”联合下发的《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管理细则》和《关于张掖路步行商业街开展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据步行街的商户们反映, 10月18日他们确实接到了这则“专项整治的通知”, 其中确有“外店经营且拒不配合执法工作的, 被处以2000元罚款”的规定。但本案例中, 女城管的错误之处有三:

第一, 女城管所参照的管理条例和通知本身就已经违法, 属于自创行政处罚项目。按照《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甘肃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的规定, 这类通知属于“红头文件”, 必须事先进行公示和备案。而步行街的这两个文件, 恰好都没有履行法定的手续, 应该属于无效文件, 不能作为处罚依据。

第二, 当天的现场罚款数额超过现场处罚的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 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而女城管对大红鹰专卖店现场罚款2000元已经超过了法定限额, 属于违法行为。

第三, 大额罚款应该履行听证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而女城管对大红鹰专卖店做出的大额罚款并未告知其有听证权利。

(二) 问题二:“女子执法队”的“温柔执法”真能扭转城管执法中出现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现象吗?

女子执法队的成立一度受到市民的欢迎, 大家都认为:女性城管执法队在工作中有优势, 她们特有的温柔、耐心及亲和力便于和当事人积极沟通, 保持柔性执法, 有礼有据, 使违法当事人心服口服接受管理, 能够有效避免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但是, 案例中兰州女子执法队成立以来却屡受质疑, 除一些大额罚单被指“违法执法”外, 对一些擅入步行街的机动车辆进行处罚, 也被指越权执法。女子执法队没有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而是“创设”行政执法项目和处罚额度, 这说明新成立的女子执法队的依法行政的意识和素养还比较欠缺, 应当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

那么, 改善城管形象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

女子城管执法的形式,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让执法过程温和一些。但是, 这种改变不能只是表面形象的改变, 而应该是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改变, 实现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和执法。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城管执法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 缺乏监督主体。因此, 应尽快制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 从根本上规范城管的执法行为。

三、如何完善行政执法

城管执法处理的大多涉及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哪一个部门的权力像城管部门这样集中, 也没有哪一个部门如此密集地与百姓打交道。执法权力过于集中, 与执法对象强势接触, 矛盾必然扩大, 权力失控在所难免, 这或许是城管人员容易出事的重要原因。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执法中既有“刚性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的问题, 也有极少数执法对象不配合执法乃至“暴力抗法”的问题。女性参与执法, 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让执法过程更温和一些, 这一做法的初衷还是值得赞赏的。然而, 要想真正完善行政执法更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法律胜过学习法律

执法者、违法者和普通群众都要建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只有如此, 执法者才不会违法执法、践踏法律;违法者才不敢漠视法律、挑战法律;少数围观者才不会不明是非、曲解法律。因此, 树立法治理念远比掌握法律知识重要。

(二) 注重人性化立法优于强调文明执法

在20多年的普法进程中, 我国的行政领域立法速度和数量也相当惊人, 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立法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其中,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表现得最为突出。尽管不少省市都规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自签署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然而有些城市却仍然有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的现象。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 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和执法效率。因此, 人性化的“立法”, 应当充分考虑学习、宣传和准备的环节, 毕竟普法是执法的前提, 执法是普法的过程;否则将为执法工作设置障碍, 增加难度。

(三) 关注细节强过宣传造势

在普法过程中, 有些地方偏爱造声势、走过场, 形式单调、方法老套, 个别领导甚至认为“普法工作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建议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要将普法与执法紧密结合起来, 从细节做起, 学会以法服人。例如, 在制作执法文书时, 除了写出引用法律的具体条款, 还要写明该条款的具体内容。因为我国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数目繁多、内容庞杂而且不断有新法出台, 行政相对人很难掌握所有行政部门的具体规定。因此, 将执法文书引用条款的具体内容明确写出更容易使人了解法律、接受处罚, 比起照本宣科的法律讲座而言更经济更有效。

(四) 从严执法好过委曲求全

当前一些社会舆论和部分领导对行政执法宣传存在片面性, 曲解或误解人性化执法的真正内涵, 甚至把执法时的委曲求全当作人性化执法的“光辉”, 误导了群众。北京曾发生过个体商贩与城管执法人员对峙39小时的抗法事件。执法者的软弱不仅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 其态度和能力还引来了不少质疑, 引起了公众和法律专家的不解和不满。面对抗法者执法者更应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从严执法, 只有严格执法, 社会秩序才能更有序。

(五) 要人理解必先让人了解

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其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需要全社会共同重视和民众广泛参与。城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城管法律法规, 开展网上交流与论坛、城管执法进社区和招募城管执法志愿者等活动拉近城管与民众距离, 让大家切身体会到城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大众服务, 让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城管工作, 形成良性互动、大众参与、全民重视的城管执法氛围。

摘要:通过对兰州市女子城管执法中队行政执法案例的分析, 找出了女城管在执法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城管形象的关键, 并提出了完善行政执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温柔执法,案例分析,行政执法,完善

参考文献

[1]康劲.兰州城管女子执法队“温柔亮相”即遭冷遇[N/OL].http://news.workercn.cn/onlinepaper/2009_11/30/GR0111.htm2009-11-30.

[2]刘卓芳.对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24) .

篇4:“五步走”巧解案例分析题

例:王某,15岁,在某中学读初二年级时,成绩不好,常挨老师的批评。有几次,他未交作业,被老师用书猛敲脖子、罚站。王某觉得委屈,经常逃学,到录像厅去看暴力、凶杀等内容的录像。他的父母知道后,一气之下让他弃学回家,帮助照顾生意。不久,他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后来,又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评析。

分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在家庭中生长,在学校里学习,在社会中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认识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所处环境不健康、教育不得法、引导不适当、监护不严密,往往会使孩子身心受损,甚至误入歧途。未成年人要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家庭、社会、学校、司法保护的内容,清晰各方责任,学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可以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解答案例分析题可以分“五步走”。

第一步,找准法律依据。案例分析,重在分析。用什么分析呢?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现行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谈法律依据不是要讲出法律规定的详细条文,而是要掌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介绍的有关法律的重要条款或原则性规定。如果我们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引用这些内容,就能使案例分析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因此我们在解答案例分析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材料和题目的要求,然后找准相关的法律依据。材料中王某的老师、录像厅的老板、王某父母及王某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步,进行公正评价。在找到相关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就可以结合案例的具体内容,运用法律知识,对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评析。材料中王某的老师体罚和变相体罚未成年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保护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有关规定;录像厅老板向王某传播暴力、凶杀等毒害未成年人思想的音像制品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护中严禁任何组织、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有关规定;王某的父母让其弃学,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保护中父母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王某参与赌博和抢劫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自我保护中有关规定。

第三步,指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评析案例中当事人的错误行为后,还应指出其危害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材料中王某的老师、录像厅的老板、王某父母的做法都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王某赌博和抢劫也是违法行为,不但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步,指明正确做法。在指出案例中当事人的错误行为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后,还应指明正确做法是什么,即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材料中,王某应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和受教育权。

篇5:行政管理案例分析题

1、王某毕业于某财经大学,4年前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现在在某行政机关作公务员,工作非常努力。她的一位异国定居的朋友给她来信,说已为她联系好一所大学,并争取到了奖学金,让她辞掉工作,速去学校深造。经过反复考虑,王某终于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去国外留学。但她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时,有关部门的领导说王某工作时间不到可辞职的年限,不能批准。王某对此很想不通,认为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不批准是不对的。而她的同事却让她去看看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评分标准:

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是指根据公务员本人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申请终止同国家行政机关的任用关系,而辞去现任职务的各种规定。王某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辞职,这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应当承认并给予保证。但我国的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还规定了辞职的条件。其中规定,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5年的国家公务员,不得辞职。而王某是4年前进入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工作时间还不到5年,所以她的辞职申请不能获得批准。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满5年后,若不触及其他辞职条件,是应准予辞职的。

2、某市人民检察院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1年5月16日以涉嫌贪污、受贿为由,将市人大代表温某逮捕,同月26日向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同年6月15日市人民法院对温某作出一年管制的判决。温某不服,上诉至省中级人民法院。省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于同年9月9日作出撤销原判、宣告温某无罪的终审判决。2002年7月11日温某以对其错误逮捕、判决为由,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请求赔偿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误工损失、参与刑事诉讼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费共计9600元,并要求为其恢复名誉。

问:(1)温某是否超过赔偿请求期限?

(2)温某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否正确?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3)温某的赔偿请求是否都能得到实现?

(4)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方式有哪些?

参考评分标准:

(1)温某未超过赔偿请求期限。《国家赔偿法>第32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本案中市人民检察院与市人民法院违法行为的确认依据是省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时间是2000年9月9日,从这一天算起两年内温某均有权提出赔偿请求。(2)温某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首先,本案中,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法院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国家赔偿法》第19条规定:“二审改判无罪的,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和做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本案中,作出一审判决的是市人民法院,作出逮捕决定的是市人民检察院,因此他们应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其次,温某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国家赔偿法》第10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先予赔偿。”因此市人民法院对温某的请求应当先予赔偿。(3)温某的赔偿请求不能全部实现。我国国家赔偿法主要是对当事人的直接损害、物质损害给予赔偿。因此,对温某要求赔偿精神损害费不予支持。

3、据相关报道指出,人们曾经认为法律本身就是一剂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但许多法律颁布后的实施状况却令人们大失所望。以经济类最权威的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该

法列举了八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然而该法自1993年12月1日施行以来,除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取得一些成效外,全国查处的其他类型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实在是寥寥无几,因此人们很快发现,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

结合行政管理部分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加强行政决策的实施。

参考评分标准:

立法机关颁行的法律,需要强化执行、落实实施才能收到实效,否则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的。①有效实施法律,首先要阐释法律内容,广泛发动社会宣传,使执法者、守法者树立明确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权,严格执法。自觉守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取得成效,同新闻媒介及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②有效实施法律,需要各方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要求做到政令统一、步调一致,明确各方的权力和责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应明确事权各负其责,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扯皮。③有效实施法律、重在监督、检查和落实。对于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我们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执法力度,严格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才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杜绝朝令夕改,有令不行。④落实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对执法情况不断总结,找出不足,吸取教训、归纳经验。通过不断评估——修正——再评估,不断完善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

4、关某是个体工商户。11月5日,县工商局突然以关某进行偷税、漏税、收售假冒伪劣产品为由,吊销了关某的营业执照,并在当日给关某送达了处罚决定书,决定书上日期是10月10日。11月12日,关某向市工商局申请复议,市工商局以超过复议期限为由不予受理。请问:市工商局的做法正确吗?

参考评分标准:

市工商局的做法是错误的。公民向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县工商局的处罚决定虽然是10月10日做出的,但送达关某在11月5日,也就是11月5日关某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那么关某在11月12日提出复议申请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市工商局不应以超过提请复议期限为由不受理。

5、周某,某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打工两年后,筹集资金35万元,在上海市某区租房2间,几番周折,终于在1998年9月申办成立了以周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由5人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网络产品开发。由于网络产品开发属高科技产业,依照有关规定,某区税务局依法给予该公司免去企业所得税3年的优惠条件,鼓励其进行高科技开发。2001年11月,3年的免税期到期后,周某仍以“公司经营不善,无纳税之能力”为由拒不交税。问:私人企业拒不纳税怎么办?

参考评分标准:

本案涉及行政实体法部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的具体规定。

依据该法,周某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法纳税也是周某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义务,为了鼓励高新科技产业,某区税务局依法免除其公司的3年所得税也是正确的。但是,3年免税期过后,周某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依法纳税,不得以不正当的理由拒不交纳,否则构成违法行为。

依据法律的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强制执行,即实行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时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行为。行政强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行政强制机关只能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当然,没有强制权的机关需要强制执行时,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实施强制。②行政强制的对象是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当然,也并非所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况都要适用行政强制,而是要求违反了特定的法律、法规,符合适用行政强制的条件才可适用。

③行政强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④行政强制具有可诉性,即对行政强制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所以,本案中税务局完全可以对周某的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行政强制,如冻结账号、强行划拨若干款项充抵税收等。

6、李老太,家住某超市附近,她和老伴是这家超市的常客。春节前的一天,李老太和往常一样与老伴前去超市买东西。按惯例李老太负责挑选,老伴负责推车交钱。一圈下来,东西已经挑选的差不多了,老伴就推上满载货物的小车交钱去了。这时,患有糖尿病的李老太看见出口处货架上有杏干,心想:都说得了糖尿病吃点杏子好,我也不妨试试。于是就顺手拿了一包。回头一看老伴已经交完钱出去了,心里一着急,拿着杏子就往外走。不料刚走出超市,就被超市保安抓了个“人赃俱获”。李老太和那包3块钱的杏干被保安带到了办公室。保安人员说,“我们超市有规定,5元以下商品未交款拿走者要罚1000元。”李老太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钱,只交了600元。忘了付款被人当作小偷,李老太自觉很没面子,回家后也没敢告诉家人。此后,茶饭不香,夜不能寐,连春节都没过好。春节后,李老太鼓足勇气找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诉。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还没等李老太说完,就以该案为治安案件不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为由,令李老太去公安机关申诉。

请问:(1)超市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为什么?

(2)超市"制定的罚款规定是什么性质?

(3)超市保安人员的罚款行为属于什么性质?

(4)工商部门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评分标准:

(1)超市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为他没有也不能得到法律、法规授权。

(2)超市制定的罚款规定,属于无效的店堂告示。

(3)超市保安人员的罚款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

7、钱某为某市一个体工商户,从事服装生意,月收入上万元。因仗着自己财大气粗,钱某在市场上得罪了许多竞争对手。在一次税务大检查当中,税务局收到许多举报,称钱某偷漏税款严重。负责钱某所在市场税收检查的税务所派出几名工作人员将钱某强行拘留,关在税务所办公室中,令其交代偷漏税款的违法行为。钱某一口咬定自己未偷漏税款,税务所对钱某的账簿进行检查,发现其确实未偷税款,遂于钱某被拘后的第10天将其释放。钱某对此不服,以税务所的上级机关市税务局作为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试问:

(1)本案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为什么?

(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应当如何处理?如果不受理,应采取什么措施?

(3)如果钱某起诉的同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国家应否赔偿?依何标准给予其赔偿?钱某被拘10天内给生意造成了近五千元的损失,能否得到补偿?为什么?

参考评分标准:

(1)本案应当受理。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有关行政机关非法拘留、限制人身自由引起的诉讼,法院可以受理。本案的税务机关无权剥夺钱某的人身自由,属于非法拘留。

(2)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依法确认税务局的行政行为违法,并根据相关法律作出判决,对此非法行为给予处罚。

(3)国家应当赔偿,赔偿的标准依《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按上一国家职工日平均工资的水平给予赔偿。钱某生意上的损失属于间接损失,国家不予赔偿。

8、某高校学生李某,在考试中严重违纪被发现,学校因此对他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李某一直没有离校,仍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学校也同样收取李某的学费及其他同学须交的费用,而且每年给李某注册。但到毕业时,学校以李某已被学校开除为由,拒绝发给李某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李某不服,向主管教育机关提起复议,主管教育机关审理后维持了学校的决定。李某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请问:

(1)李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2)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李某的行政诉讼请求?为什么?

参考评分标准:

(1)李某起诉应以某高校为被告,诉其拒发证书的具体行政行为。因为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颁发学位证书的特定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行政诉讼适格被告。本案虽经教育主管机关复议,但复议并未改变学校的决定,因此,依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

(2)能受理。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颁发证照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并代表国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历资格证明)的行政主体,其行为性质是具体行政行为。管理相对人对此种行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应予受理。

六、案例分析题(7分)

52.1983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水灾之后,建设在山谷丛中的某汽车工业城市(A市)抓住时机,吸取水灾的教训,聘请某水利勘测设计院,及时编制了防洪规划和防洪设计,并拨专项治理资金,及时加固了“顶在头上的五盆水”,即城市区上游五座中小型水库;治理了穿越城区的四河八段及44条防洪沟,解除了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一大隐患。

说明该市采取上述防灾措施的理由。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7分)

52.从1960年开始,北方某石油城,经过石油大会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工矿区”,建设了许多亦工亦农的工矿区,又称为“工农村”,最终在几千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几百个分散的居民点。十多年后人们

认识到:(1)由于布局分散,市政公用设施不易配套,致使居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2)公共服务设施十分简陋;(3)地面建设与油田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4)建设管理工作跟不上,各自为政,乱建现象严重。1995年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了新的该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一个新的现代化组团式城市正在崛起。

篇6:行政法学之案例分析题

(1、案情:2005年8月,张某当选为村委员会主任,3个月后,其被所在镇党委、镇政府免去职务。张某不服,诉讼到法院。

问题

(1)你认为对本案中涉及到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越权?

答:越权。

(2)本案中,引发争议的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谁?

答:镇政府。

(3)本案中,某村村民委员会是不是行政主体?

答:不是。

(4)本案中,镇政府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

答:镇政府行为是违法的,无效的。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镇政府并不当然享有撤换村委委员会成员的权力,只是对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活动具有指导、支持与帮助的作用。本案中镇政府直接免去张某村委会主任的职务,超越了法律赋予自己的行政职权,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因而是违法的,行政合法性原则认为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是无效的,镇政府行为因为越权而归于无效。

2、案情介绍:司机甲酒后驾车,撞伤路人乙,下班交警徐某路过看见,赶紧去调解处理。徐某出示了交警的证件,并且要求甲出示驾驶证,并问甲是否喝酒,甲承认喝了酒,徐某对甲开出处罚单,甲某因为徐某已经下班有由,对处罚不服。

问题:

(1)在此案中,司机甲与徐某之间的纠纷性质,属于民事纠纷还是行政纠纷?

答:属于行政纠纷。本案件中司机甲与交警之间因为交通处罚行为之间发生了纠纷,是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之间因为不服行政管理发生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

(2)本案中是否存在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

答:存在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依据人民警察法规定,警察在下班期间,如果遇到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干预制止,打击违法犯罪。办案交警的行为属于执行公务的行政行为。

(3)如存在行政行为,谁是行政主体?

答:本案的行政主体是徐某坐在的交警部门。公务人员自身不能够成为行政主体,他只是在代表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徐某的行为属于公务行为,公务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必须以行政机关的名义,所在行政机关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

3、案情介绍:2010年11月11晚,王洪涛之子王志在饭店就餐事与店主发生纠纷,饭店所在警区的值勤人员,某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杨某上前制止,并且带王志到值班室处理,王志不听劝阻,杨某遂对王志拳打脚踢,并且用手铐击打王志的头部导致其死亡。

请问:

(1)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务人员有几种身份?

答:公务员有两种身份:个人身份和公务身份。

(2)本案中杨某实施的致害行为属于个人行为还是公务行为?理由何在?

答:属于公务行为。理由:一是该行为是在杨某执勤期间实施的;而是以某市公安局工作人员的身份实施的;三是行为与公安行政管理职权有内在联系。

(3)本案应当由谁对王志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应当由市公安局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因为杨某在执行公务员中侵权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应当由杨某所在的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4、案情:某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王某在一次宴请自己老战友的酒席上与酒店老板李某发争

执,王某一气之下,将酒店内的一台高级进口彩电砸坏,并且扬言要吊销李某的营业执照。李某在多次向王某索赔无效的情况下,以王某为县公安局干部为理由,要求公安局予以赔偿。问题:

(1)王某在本案中的行为涉及到身份是个人身份还是公务身份?

答:是个人身份

(2)县公安局应该不应该赔偿李某的损失?为什么?

答:县公安局不应当赔偿李某损失。因为张某行为是和执行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公务员以个人身份进行的个人行为,其后果由其自己承担。

(3)李某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李某应当向法院直接起诉张某,要求法院判决其赔偿损失。

5、案情介绍:某省某自治州东海县李家营镇铁杉屯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该村部分村民便利用该村地理位置偏僻,工商等执法部门不便进行监管的便利条件生产、加工掺有麦麸、变质植物油、霉变花生米和核桃仁的伪劣辣椒面,并使用工业染料“酸性大红”、“碱性荧光黄GR ”对产品染色。由于东海县红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松牌辣椒面在当地十分的畅销,而且销售价格相对较高。该村生产的伪劣辣椒面的包装全部假冒红松牌商标。工商机关会同公安部门多次进行检查、打击、取缔。但是往往是执法部门前脚一走,制假生产又死灰复燃,屡禁不绝。经初步检查,2003 年9 月到2004 年5 月不到一年的时间,该村制假作坊共加工假冒辣椒面500 多吨,获违法所得10 万多元。经检测,含有“酸性大红”、“碱性荧光黄GR ”的辣椒面对人体有致癌畸变作用,不能食用。该种伪劣辣椒面由于售价比较低,经不同的渠道大批量地流入市区,给广大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给东海县红松食品有限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东海县红松食品有限公司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不得已就派驻4 名职工常驻铁杉屯村执行打假任务,一经发现制假企业和作坊生产假冒辣椒面就立即报告工商等执法部门。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执法部门仍然不能有效及时地对违法生产进行打击。为了更加方便、经常地打击不法生产,东海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遂与东海县红松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行政委托协议,委托该公司行使打假的行政职能。2004 年5 月,东海县红松食品有限公司的打假人员发现铁杉屯村村民王某某在山上隐蔽处生产假冒的红松牌辣椒面,当场查获已经加工好,未来得及外运的假冒成品1 吨多。打假人员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和第六十条的规定,以东海县工商局的名义对当事人王某某给予责令终止违法活动,没收产品、原料和生产工具,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2000 元的行政处罚。王某某对此行政处罚不服,向东海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 问题:

(1)什么是行政法中的被委托组织?被委托组织的范围、特征及其法律地位如何?

答:某县红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被委托组织。行政委托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委托给非国家机关的组织来行使,受委托组织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行政委托有以下的特征:行政委托的职权来源是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为;行政委托的对象不能是其他行政机关、也不能是其他国家机关,应该是社会组织,若法律有特别规定的话,应该符合法律的规定;行政委托不发生职权、法律后果及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

(2)被委托组织和被授权组织有什么不同?

答: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不同,被委托组织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的制度。被授权的职权来源是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而且行政授权导致行政职权及主体资格的转移。被授权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行使职权时是独立的行政主体。

(3)本案中某县红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受委托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

答:被委托的组织并不能成为行政主体,某县红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受委托组织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6、2009年1月,Y省人民政府颁布了《Y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不得公开他人信息资料,不得攻击他人系统,网吧实施实名登记……。并且详细规定了有关罚则,有人认为该条例的内容违法。

问题:该条例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如何实现对其监督? 答: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立法;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机关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2)上级行政机关对于下级行政机关行政立法的监督;(3)人民法院度与行政立法的监督。

7、案情:2010年12月7日,某区政府工作人员以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政策为理由,将马某夫妇家的笔记本电脑带走,同年12月31日,区政府工作又在孙某任教的学校将其带走,次日放回,孙某将区政府告上了区法院。

问题:

(1)本案中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主体是谁?

答:区政府。

(2)区政府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答:本案件中区政府违法。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区政府没有权力扣押相对人的财产、限制相对人的人身自由。

8、案情:2007年3月,深圳市民樵某向深圳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申请办理驾驶执照被拒绝,被拒绝的原因是因为樵某没有提交驾驶学校的培训记录,车辆管理所的依据是2006年,广东省公安厅、交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工作的通知》,该文件规定,自2006年11月15日起,除部队驾驶证或者境外驾驶证换领机动车驾驶证外,其他初次申请驾驶证或则会增加准驾证的,必须持有驾校出具的《驾驶培训记录》方可以预约考试。

同年5月,樵某向深证市南山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1月,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做出判决,被告人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作出的不受理原告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问题

(1)本案中,所涉及到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谁?

答:深圳市车辆管理所及樵某。

(2)粤公通字(2006)第3762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

答: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因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命令、通告、决议、决定的行为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具有普遍性。

9、卞某生于1993年5月,自幼父母离异,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其父亲忙于工作,放松对他的管教和关心。2008年7月,卞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结识刑满释放人员马某。同年10月17日,在马某教唆胁迫下,卞某区公共汽车上扒窃乘客钱包,正当卞某偷窃一乘客钱包准备逃跑时,被人抓并且被扭送到公安机关,卞某坦白交代了行窃的事实,并且协助公安机关将马某抓获,公安机关拟对卞某进行行政处罚。

问题:讨论本案件中卞某有哪些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体现了行政处罚的什么原则?

答:(1)本案当事人卞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1)卞某已满15周遂,属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年龄段,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2)卞某是受到他人的胁迫才有违法行为的,因此也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对他的处罚。3)卞某有立功表现,帮助公安抓获了马某,也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2)考虑违法行为人违法不同情节给予具体裁量,进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体现了处罚与违法行为相互适应的原则。

10、2008年9月,B省罗河市燕城区裴庄镇要求收割玉米的农户先办理“砍伐证”、“准运证”。根据裴政(2008)37号文《裴庄镇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严禁焚烧秸秆,实施秸秆还田。秋作物秸秆禁烧率必须达到100%、谁砍罚谁,谁烧罚谁。农户承包地砍伐或者焚烧秸秆1亩以下的对该农户罚款300元,超过1亩的每亩罚款500元。文件颁布日期是2008年9月3日。文件说,对于确实因为养殖、青贮等需要,农户要求砍伐的应当先报镇“三秋“秸秆禁烧指挥部同意,并且按照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经过批准才能够砍伐,否则按照违反禁烧秸秆的规定,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农户李某因为未经批准砍伐玉米秸秆回家喂猪被镇政府罚款300元。

问题:

(1)《裴庄镇关于……紧急通知》是属于抽行政性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

答:抽象行政行为。

(2)《裴庄镇关于……紧急通知》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不合法。违法设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3)镇政府对于李某的处罚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不合法,处罚依据违法。

(4)李某不服镇政府的行政处罚决定,如何寻求行政法上的救济?

答: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11、某电子公司违法经营,某市某区工商分局决定由工作人员王某、钱某负责调查处理。王某和钱某在调查取证确定该公司违法事实后,预备对该公司作出责令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工商局告知该公司有权要求听证,3日后该公司未提出听证要求。某区工商分局于S日后通知该公司参加听证会,该公司参加了听证会。会上,公司代表提出本案涉及商业秘密,要求不公开进行,主持人王某不予理睬。听证会上,听证主持人王某当场作出了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的处罚决定,并向电子公司收取了50元的听证费用。

问题:试分析从程序上看,工商局的行为有哪些违法之处?

答:(1)没有当事人的请求,不能主动举行听证会,(3分)(2)因涉及商业秘密,当事人又提出申请,听证会不应当公开举行;(3分)(3)主持人王某是本案的调查人员,应当回避;

(4)听证会上主持人不能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应在会后由行政机关根据听证会的具体情况作出;(5)听证不能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

张某经营一家熟食店,为谋取暴利,经常向无证商贩购买低价猪肉,加工成熟食后进行销售。2002年7月经群众举报,市卫生局对该熟食店进行检疫调查。结果发现张某经营的熟食制品中有三个品种、七批次细菌严重超标,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危害。因此,市卫生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之规定,对张某处以5000元罚款,销毁所有不合格熟食制品,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并吊销张某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张某对此处罚决定表示服从,没有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2002年8月,张某所在区的工商管理局以熟食店违法经营为由,又对张某进行了查处。决定罚款6000元并吊销熟食店的营业执照。张某认为自己因为出售不合格食品一事已被卫生局罚了款,工商局不应该再进行处罚。而区工商局认为卫生局是依据其对食品卫生监督的职权对张进行查处,而工商局是根据其对市场管理的职权依法行政,且程序合法,两者并不矛盾。

答:

(1)依职法的行政行为有:对张某处以5000元罚款,销毁所有不合格熟食制品,没收违法所得2000元,并吊销张某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2)行政处罚原则:1)处罚法定原则;2)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利;5)一事不再罚原则;

上一篇:服务站工作人员规范下一篇:选派单位履行职责情况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