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灵琴《三个儿子》设计

2024-05-02

蒋灵琴《三个儿子》设计(精选3篇)

篇1:蒋灵琴《三个儿子》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3、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打写自己为把爸爸妈妈做的事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词析句,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到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敬父母。

2、通过大量阅读,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的愿望。

3、通过情景创设,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培养创编能力,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老爷爷说的话,懂得我们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行动上来。

教学重点:

1、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话的含义,升华情感,明白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三、教学过程

一、以疑导入

师:齐读“三个儿子”。(课件出示)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但老师觉得很这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老爷爷比不是盲人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书本读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分析:课伊始,就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感悟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孝为先!)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分组课件出示)既聪明又有力气 水桶

嗓子 胳膊 翻跟头 水直晃荡

沉甸甸 拎 正音:沉甸甸 甸一个字念第四声 丁零零 铃声 年龄 山岭 红领巾

师: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硬说只有一个儿子。三位妈妈没有说,三个儿子也没有说,唯独他这样说。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老爷爷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

2、师出示三个妈妈说的话。(课件出示)

(1)师:请你们自己读读妈妈说的话,想一想说话的语气有何不同? 等会儿请你做其中的一个妈妈。请一生读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生: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这个妈妈说了孩子的几个特点?

用上既、又把孩子的两个特点说得既清楚又有条理。谁用妈妈说:“我的孩子既()又()。”说一句话。

出示: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孩子既聪明又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指导读,你说怎样妈妈,就用怎样的语气读。(自豪、快乐)

请生再读第一个妈妈说的话。师:谁也比不过他,意思是说—— 请生读——指读——齐读

(2)师:谁来读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又一个妈妈()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课件出示 一起读读第二个妈妈的话吧!(3)师:看到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来读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吧!课件出示 师读,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师:谁来做做谦虚的妈妈?指读。男女生分读三个妈妈说的话。(4)读着,读着,课文是怎样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的?课件出示 三个妈妈的话

师:(板贴:一个、又一个、另一个)我们在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用上一个、又一个、另一个,这样说起来就更具体了。(5)出示:老爷爷听了妈妈们的谈话,知道了三个儿子的特点:

一个———————————————————————。

又一个———————————————————————。另一个———————————————————————。

3、重点读“三个儿子的表现”的句子。

(1)师:老爷爷还看到了妈妈们在干什么?(提水)(出示课件)你能划出有关的句子吗?生读句子。

课件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2)师:你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桶水很重?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学生通过动作演示:直晃荡

(3)这桶水很重,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出示:沉甸甸 读词。师生读这一段话。

变式朗读: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一桶水可重啦!

(4)师:这么重的一桶水,妈妈们会累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一桶水可重啦!妈妈累得————(指名)(5)累得气喘吁吁的妈妈,您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6)师:就在她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三个儿子赶来了,你瞧,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句子,(以读回答)出示课件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比较三位儿子不同,悟情悟理_)指名读—比较说说你懂了什么?(指名回答)生:第一个儿子 会唱歌曲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二个儿子 会翻跟头 不会帮妈妈提水 第三个儿子 不会唱、翻 会主动帮妈妈提水 你最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再来看看第三个儿子

(8)(再出示课件)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指名读,找一找动词,跑可以换成什么?(走)为什么不用走?提换成拿可以吗?为什么?齐读)

引出只有第三个儿子主动帮妈妈提水,只有他知道体贴孝敬父母

(分析:读书美中务实。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中学文、读中悟理,通过填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好文中三个妈妈的不同语气。老师问“妈妈认为这三个儿子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妈妈的话。三次句子的出示将三个妈妈做了比较,使学生对三个妈妈的心理有了突出而鲜明的理解和领悟,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

四、回归整体

1、师:这就是三个儿子的表现,回到我们最初提的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看到的是怎样的儿子呢?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2、师问:如果那两个儿子看见第三个儿子的表现,又听了老爷爷的话会做些什么?(指名说)他们一起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3、师小节: 在老爷爷眼里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课件出示)

4、学了课文,你想对文中谁说些什么?用上句式:我想对()说:“()。” 说后课件出示 孝敬父母就是提一桶水这么简单。

5、说一说,我们为父母做过什么?(指名)

五、自主创编

写一写:想一想我们为父母做过些什么,把你做的事写出来,如果能向文中这样用上一些动词就更好了。题目《我也是好儿子》

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自己读读妈妈说的话,想一想说话的语气有何不同?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在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试提一桶水体验一桶水的重量,然后让学生观察提水同学的动作、表情,再采访提水的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的体验,最后再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学生的兴趣高涨,还能很快地把握妈妈提水时的感受。

2、阅读教学自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的儿子。这就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作业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在朗读中体会人物语气,理解课文。

在学习1至6自然段时用各种朗读方式来阅读课文,如:师范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这样,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前两位妈妈的自豪和第3位妈妈的平静。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探讨:授课时,我最终还是未能突破难点。我想,不光因为我自己紧张,更重要的是教学设计上出现的问题。我应该在结束时,扣住“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这一中心,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什么,怎样的实际行动才算孝顺。这样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作了铺垫,也就不会出现学生说的内容千篇一律或无话可说的问题。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自己的情绪过于平淡,学生的朗读评价不够,导致孩子们不能入情入镜地朗读。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篇2:如何设计《三个儿子》?

答:《三个儿子》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我建议“立足基点、适当超越”, 即立足语文基础知识, 适当超越原教材的语言和思想。具体突出“四个点”, 即重点、难点、特点和思维生发点。

1.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字词句, 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建议每项均要精心设计, 分步训练, 逐步提高。

2. 本课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简明、浅显。

建议:少提问或不提问, 少引导、少讲解、多训练读和说。二是课文内容有些简单、片面。建议:适当超越教材本身, 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三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别人和自己, 全面发展。

3. 本课思维生发点为:

老爷爷为什么只看到一个儿子, 老爷爷的看法对不对?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和讨论。

篇3:蒋灵琴《三个儿子》设计

1.认识6 个生字, 探究汉字部件表音和表意的规律。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胳”“膊”“拎”“桶”4 个字, 探究汉字部件细小的变化规律, 从而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在文本语境中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并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3.正确地朗读课文, 读好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

1.认识6 个生字, 写好4 个字。

2. 知道“一个……又一个……另一个……”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2.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突破随文识字以“一”带“串”的局限性,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在识字能力上有所提升。在随文识字中找到读词、认字的规律和特例, 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提高识字、写字的效率, 增强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了解学情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23 课《三个儿子》。 (生齐读课题)

二、规律识字, 高效识记

1.在自主学习中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把课文读通, 注意读准字音, 等会儿接受挑战。

2.在检测反馈中探寻规律

(1) 探寻部件的读音规律。

师:老师要考考你们, 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词语“水桶”“拎着“”沉甸甸”) 谁来读?

预设“:拎”字正音

出示“令”字, 与“拎”字读音作比较。

师:回忆一下, 我们认识的字中还有哪些字也带有这个“令”字? (生答, 师板书。)

师:像这样念后鼻音的字远远不止这些。 (出示字典中所有读“lìnɡ”的字)

师:读一读这些字,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读, 师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看来带这个部件的字有着念后鼻音的规律。而今天学习的“拎”字却是一个特殊字, 它念前鼻音。请大家齐读3 遍。

师:在探寻规律中我们发现了记忆特殊字的好方法。遇到这种特殊情况, 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探索声旁表音的规律中发现记忆方法。通过学生认读、教师抽查等方式, 了解学生认读生字的难点。本环节教师让学生发现字音认读的矛盾, 通过借助工具书验证, 并得出方法。在把握这一类字读音的规律中, 落实高效的识字学习方法。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 带动学生亲历学习探索的过程, 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2) 探寻词语的轻声规律。

师:哪位同学读读这组词语? (出示“:聪明“”嗓子“”晃荡”“胳膊”)

师:仔细听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把这些词语读好, 特别要注意轻声的读法。咱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词语都读得这么好了, 放到课文里就不要忘了它的正确读音。大家齐读课文第7、8 自然段。

(3) 探寻形旁的表意规律。

师:妈妈拎着水桶, 胳膊都痛了, 快帮妈妈捏捏胳膊吧!胳膊在哪里呢? (生指自己的胳膊)

预设:生错误地认为肩膀也属于胳膊, 师出示人体结构图, 引导学生找对胳膊的位置。

师:继续看看身体部位的名称, 发现这些词有什么规律? (生找到字形规律:表示身体各部位名称的字带有肉月旁。)

师:表示身体部位的字大多是肉月旁, 但也有特殊例外。识字多有趣啊, 只要我们寻找规律, 记记个例, 就能轻松学会。

【设计意图:在导的困惑处继续探索字形规律。大多数学生只能模糊理解“胳膊”的意思, 当学生理解产生歧义时, 教师顺着学生思维引导。由图画直观展示胳膊的位置, 一目了然。随后, 由“胳膊”形旁表意的规律发现“肉月旁”的秘密, 但也有特殊字, 如“手指”的“指”, 顺势强化了“找规律, 记特殊”的记忆方式。为了避免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平面上滑行, 在语境识字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记忆特例, 实现得“字”、得“法”、提“思”多重教学价值。】

三、寓教于乐, 游戏放松

(师播放《健康歌》)

师:老师邀请大家来放松一下吧。咦, 音乐怎么停了?哦, 原来是要来一个全身总动员呢!

(师宣布游戏规则:不许说话。听音乐, 用动作回答问题。这个字念平舌音还是翘舌音, 伸伸胳膊表示念平舌音, 拍拍胸表示念翘舌音。)

师:各就各位, 音乐一响就答题。

师:恭喜你们, 都答对了, 跟着音乐继续动起来。

【设计意图:课堂要求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 去亲力感知, 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中休息, 教师创设音乐突然停止来激趣, 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利用身体的律动游戏兼顾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 寓教于乐, 劳逸结合。】

四、集中再现, 巩固生字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 现在把它送进儿歌里, 你还会读吗?同桌一起练习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 看, 生字原来都藏在这里呢!

【设计意图:言语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习”文本表达, “迁”生活表达, 从“感知”到“学懂”, 从“懂得”到“会用”, 不断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言语机智。】

五、观察比较, 规范写字

1. 对比两个结构不规范的“胳”字, 探寻写好“胳”字的奥妙。师生共同圈一圈不规范的字。一起提醒它“收收脚“”变苗条”。

2.教学“膊”字。观察发现:除了注意“收收脚”“变苗条”外, 还要特别记住小钩变没了。

师:这些细微变化都是写字时部件互相谦让的结果, 也是写字时要掌握的规律。 (板书:胳膊)

3.自主学习“拎“”桶”字的书写。

(反馈, 评价。)

4.追问:“桶”字为什么“钩”没有变没呢?

(出示生字:“桶”“勇”“膊”。生观察、发现并交流。)

师:小朋友在写字的时候可要仔细观察细微的变化, 部件放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许还会有不同。找到写字的规律就能把汉字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再次强调了写字时找规律的思维方式。课堂上落实10 分钟的写是识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此环节的设计力求发挥生字的范例功能:以简单为例———“胳”的书写;以复杂为练———“膊”的书写;规律揭示———以“一”带“串”的变化, 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了发展。由扶到放, 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六、总结

师:同学们,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

【教后所思】

一、体现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本课教学, 从读准字音到写好字形, 多处凸显探究式学习。当学生读错“拎着”的“拎”字时, 我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错误的原因, 并通过“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特殊字音。在学习“胳膊”一词, 发现“肉月旁”表意的规律后, 我并没有止步, 而是带领学生发现特殊字例“指”不是“肉月旁”, 再次印证规律中有特殊的现象。在教学写字时,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汉字部件的细小变化, 并在对比、分析中得出写正确的方法, 懂得写字要用心观察的道理。纵观这节课, 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识字、认字、写字上, 而是在整理、分析中掌握新了的学习方法, 从而得“字”、得“法”、提“思”。

二、体现课堂学习结果系统化的原则

上一篇:修武县副科级名单公示下一篇:华商管理模式和东方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