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的近义词

2024-05-21

询问的近义词(精选8篇)

篇1:询问的近义词

询问客户的基本礼仪

1、需要了解的信息归类

1)受访者个人情况

适当的了解对方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助于你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跟对方建立人际关系。如对方是业务主管或是公司老板,你跟他的谈判方式和重点就自然不一样了。

2)受访者公司概况

了解客户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成立时间、历史、股东、经营理念、网络、经营品牌以及经销业绩等),有助于你评估客户的资源是否适合你公司的代理要求,以及双方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合作的可能。

3)代理什么品牌

如果客户过去有代理类似产品,了解他们过去的.代理经验,有助于理解客户再接新品时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4)接新品的动机和思路

询问对方接新品的动机和想法,有助于你进一步评估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制定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谈判策略。

2、善于把握主动权和询问时机:

业务员在向客户了解上述内容的同时,还要懂得把握发问的主动权和询问的时机。笔者曾经留意一些业务员在接陌生客户电话或者拜访陌生客户时,经常被对方“反客为主”:客户对自己公司的一切情况包括合作条件等,都了解清楚了,业务员还不知道对方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什么,以及有关合作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等。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业务员要善于把握发问的主动权,在完全掌握对方的信息之前,如果对方欲了解详细的合作细节,业务员则要避免谈及细节,可“粗线条”的敷衍几句,然后在回答的时候话锋一转继续向对方发问。

因为只有在对方不了解你的情况下,你向他了解的信息才是比较真实的。一旦对方先行掌握了你的情况,你向他发问时,他的回答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和欺骗性。所以业务员在进行实践时,不但要先了解清楚陌生客户的相关信息,还要注意获取信息的时机,否则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失去实践价值。

篇2:询问的近义词

询问笔录是证据中书证的一种,是对案件涉及人的行为过程以提问回答的形式进行了解并记录的书面证据。一份好的询问笔录,能直观地反映出案件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过程,可以起到了解案情、证明案件的重要作用。由于无照经营案件事实相对简单,定性比较容易,因此在查处时有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规律性可循,但也应根据个案的差异,灵活掌握。以下询问方式,仅供参酌。

1.告知:我们是某某工商局的工作人员,这是我们的证件。现在依法进行调查,请你配合调查、如实陈述事实和提供证据,不得有任何隐瞒。如果故意说假话或隐瞒案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不要说成承担法律责任)。---本项问话的目的:一是在笔录中反映询问人员履行了法定“询问调查要先表明身份、告知被询问人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的规定;二是通过这样的告知,使当事人明白说假话和隐瞒案情的后果,给被询问人造成说假话就要承担法律后果的心理压力,促使其实话实说。在告知事由时,之所以只说“依法进行调查”而不具体告知调查事项,是因为考虑到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若直接说“依法对你涉嫌无照经营某某某进行调查”,很大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警惕、紧张和抵触情绪,增加随后问话的难度。(2)案件正处于调查取证的环节,还没有定性,虽说是“涉嫌”,总难免会给被询问人一种执法人员还没开始询问调查就已有“无照经营”这个先入为主的观点之虞。(3)如此表述可以通用各类型的案件,可以预先印在询问调查文书上,减少记录人员的工作量。

2.你需不需要我们回避,如果需要,请说明理由。---本项问话的目的在于贯彻《行政处罚法》的第三十七条第三款的回避规定,以书面的形式确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以确保询问笔录的证明效力和执法的公正性。

3.问:你与某某店(厂、公司等)是什么关系?---这项是为了确定被询问人是否当事人,是否无照经营责任的承担者。如该人是当事人委托来接受问话的,要请其出示委托书,且要确定该人是无照经营的参与者或是了解当事人无照经营情况的知情人。受委托人理想的回答是:“我是某某某(当事人)雇用的从业人员,我受其全权委托,来这里接受调查和处理。”如果是当事人(负责人或投资人)亲自来的话,那就可以直接接受询问调查,否则就要当事人出示委托证明。实践表明对行政违法责任人的确认是行政处罚的一个难题,也是处罚能得到执行的关键之一。在问话实践中,不止一次发现提出这个问题后,往往会意外的发现之前的调查工作中初步认定的当事人并不是真正的当事人。例如经常遇到产权转让等情况,以及发错询问通知书,或者合伙经营等特殊情况。

4.问:请介绍你本人的基本情况。---如果此人是当事人,要特别注意三点:(1)要通过查明当事人的年龄来判断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可承受的行政法律责任的程度。判断标准根据以下两方面的法律规定:

1、10周岁以上到不满18周岁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时,不给与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时,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2)问明当事人的文化程度。这关系到当事人是否有能力通过阅读核对讯问笔录,关系到需不需要办案人员宣读笔录的问题。如果当事人是文化程度低,还要了解其具备什么程度的阅读能力,询问完成时还要确认其能不能看懂笔录,须不需要宣读。(3)问明当事人的住所、现住址、联系电话,这关系到法律文书的送达、行政处罚的执行等方面的后续工作。(4)对当事人的智能给予必要的注意。这是鉴于《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有此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5.问:请介绍一下你经营的XX店(厂、公司)的基本情况。---这项问话,目的在于了解无照经营的规模、营利能力和对罚款数额的承受能力,以作为量罚参照。引导被询问人回答的事项有:

1、经营地点

2、经营面积

3、经营范围

4、从业人员

5、经营成本以及从业人员工资、店铺租金和其他从事经营活动的必要成本,如水电费等。这虽不影响“非法所得”确认,也不必详细问明,但了解一下可籍此对当事人的处罚承受能力有个底,保障行政处罚的可执行性。

6.问:你是何时开始对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项在于问明无照经营继续和持续的时间,以作为处罚从轻或从重的考虑情节。须注意,《行政处罚法》有这方面的规定: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7.问:请你出示房屋租赁合同和说明合同签订日期。---本项问话目的在于通过租赁合同来确定被询问人回答的开业时间的真实性,如果合同的签订时间与上面回答的开业时间相差很大,则要在下一句问话中要求其解释。在询问经营场所租赁事项时,还应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询问当事人在租赁关系期间,经营场所出租方是否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无照经营。

8.问:房屋租赁合同签订时间是X年X月X日,而你之前说开业时间是X年X月X日,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差,对此你有什么解释?---此项问话是为了进一步确认被询问人所说的开业时间的真实性。建议在两个时间存在明显不合情理时使用。

9.问:(本项适用于没有查获经营收支的票据记录时;要根据经营方式、特点选择适当的询问方式)开业至今,经营额为多少?---本项在于查清无照经营违法所得。

10.问:以上所说的经营收支情况有没有正式单据或其他证明?---本项问话的目的在于寻找讯问笔录中问明的非法所得的证据,判定是否可以适用国家工商总局的下列解释:对没有任何正式票据的无照经营案件,应以其全部收入作为非法所得,难以确认或计算非法所得的个人无照经营案件,可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认的违法行为人的口述或提供的书面清单,作为确定其经营额及非法所得的依据。

11.问:(需前臵审批的要问)开业到现在,你有没有办理什么前臵审批?---本项问话的目的,是确定无照经营中的“有证无照”,及考虑“一事不再罚”。如果没有办理前臵审批的话,还要问:有没有受过前臵审批部门的处罚;处罚时间和处罚事项等。

12.问:你经营的XX店(厂、公司)有没有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本项问话的目的在于确认当事人是否存在无照经营的客观事实,以作定性之用。通常被询问人回答时往往把下一项问话也一并答了。

13.问:开业至今,你有没有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这项问话目的在于作为量罚时依法从轻减轻的情节。若被询问人反映有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要问明是“何时”、“有无受理”。

14.问:你认为从事XX经营需不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并谈谈你对这方面法律的认识。---本项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事人对自己的经营行为的合法性的认识程度,并对当事人进行有关法律知识教育,体现《行政处罚法》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15.问:XXX工商所(依查处职权确定是否要依局的名义)曾于X年X月X日责令你“立即停止违法经营行为,办理营业执照”,你为什么不执行?---本项问话适用于有责令整改事实时,目的在于查明当事人合作态度和主观故意程度,作为量罚的参考。

16.(其他需要问明的事项,主要目的在于固定现场检查违法事实)如:当事人或其从业人员是否存在着不配合调查取证的情节时;对拒签法律文书的情节,要通过笔录确认这一事实,并要求其说明对这一情节的认识态度和理由。尤其在当事人拒绝签名扣留财物清单时,更要通过笔录,让当事人复述确认扣留了什么经营工具(要尽可能的详细载明扣留物的特征、规格、型号等),承认拒签的情节。事前要详阅现场检查笔录,如发现存疑的地方或是不确定其经营用途的工具,要通过询问笔录来查明。其他需要问明的可能会产生法律后果的情节。

17.问:根据到目前为止的调查发现,我们初步认定你的行为属于无照经营行为,违

反了国家的法律,如果你对我们的定性有不同意见,现在就请你提供能证明你经营行为合法的证据。---本项问话在被询问人是本案当事人时使用,而且要在确保涉嫌的违法事实基本搞清后提出。目的在于通过在笔录中载明询问人员曾经明确要求当事人提供其不违法的证据,使到目前为止的调查工作取得的证据扎实充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9条有这样的规定:“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原告依法应当提供而拒不提供,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一般不予采纳。”当事人能够提供不违法的证据那当然更好,因为行政机关主观上并不希望当事人违法。

篇3:询问笔录的证据类别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 书证

书证, 即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者行为的书面材料, 如行政决定书、公证书、证明书、许可证、执照、通知书以及行政相对人有关行政案件的各种文书等。书证是行政机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也是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必须提交的书证, 其特征是通过记录内容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二) 当事人的陈述

当事人的陈述, 是指当事人在行政处罚中关于案件事实, 向行政机关所作的陈述或对其他当事人陈述的承认或反驳。作为证据的当事人陈述只限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当事人的陈述是一种应用广泛并且有较强证明力的证据形式。

(三) 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 是指除了当事人以外的, 了解案件情况的人, 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行政机关或组织所作的陈述, 是行政处罚中使用比较普遍的证据形式。

二、询问笔录的证据类别分析

(一) 询问笔录

询问笔录是海洋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对案件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 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其所表达的意思表示, 反映案件事实情况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材料。

(二) 证据类别分析

1.询问笔录的书证特征

询问笔录既然是海洋行政执法人员以文字所记载的内容表达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 其符合通过记录内容来证明案件的事实的特征, 所以询问笔录必然属于书证。

2.询问笔录的当事人陈述特征

不同的证据类别, 证明的对象不同。一个证据, 通常只能是一种证据形式, 但有时也可以是多种形式。

当事人作为案件的直接参与者, 是对整个案件情况最为熟悉和知晓的人员, 对案件有最直接和直观的认识。在海洋执法实践中, 为了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执法人员通常是对案件的当事人作询问笔录, 当事人依法回答执法人员的询问, 通过语言向执法人员陈述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对当事人所作的询问笔录, 是当事人向行政机关所作的陈述或对其他当事人陈述的一种承认或反驳, 其以文字记载的形式, 表达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情况, 既具有书证的特征, 也具有当事人的陈述的特征。

3.询问笔录的证人证言特征

在海洋执法实践中, 对于案情的了解, 当事人固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由于当事人与案件的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因此, 当事人的陈述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虚假性, 海洋行政执法人员为了能够全面地了解案情, 经常会向当事人之外的人员了解情况, 比如向工程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或其他相关人员作询问调查, 那么这种情况下所作的询问笔录又属什么证据种类呢。

笔者认为, 在海洋执法实践中, 海洋行政执法人员向当事人以外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或其他相关人员所作的询问笔录, 既是书证, 也是证人证言。

说它是书证, 是因为该笔录是对询问内容的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的内容和思想证明某个事实。说它是证人证言, 是因为该笔录是对了解案件有关情况的非本案诉讼当事人关于证明案件事实的陈述。作为书证, 它的证明对象是询问的问答内容的记录。作为证人证言, 它的证明对象是当事人实施了违法行为这个事实。综上所述, 在海洋行政诉讼案件中的询问笔录必然属于书证, 并根据被询问人的不同身份, 分为当事人陈述或证人证言。

三、询问笔录的证据类别分析在调查取证中的意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 证人证言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 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二) 有证人的签名, 不能签名的, 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 (三) 注明出具日期; (四) 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篇4:论交叉询问中的诱导性询问

关键词:交叉询问;诱导性询问;诱导性询问规则

交叉询问是英美法中最具诉讼特色的程序。由于法庭询问最精彩的阶段集中体现在对证人的交叉询问过程中,并在发现事实真相上起了极为有效的作用,被盛赞为基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所创就的最大法律运作机制的美称。而诱导性询问正是交叉询问中对证人进行盘诘的重要的常规方法。可以说没有诱导性询问的存在,交叉询问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

一、诱导性询问的涵义及作用

所谓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被询问者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询问人作证的有争议的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加以提问而进行的询问。诱导性问题是指暗示了询问者想要证人回答的问题,常常表达为一种事实断言,在问题的结尾以询问语调做出暗示,或以实际动词形式要求证人附和。

诱导性询问只是一种询问和质证的方式,没有直接蕴涵对自身褒贬的评价。其主要运用在反询问中,目的有两个:①通过反询问,发现证人证词的破绽,以达到证言无效或使陪审团、法官对该证言持有怀疑,或通过询问以否定证人的作证资格。②从反询问中发现或找出有利于自己的事实,精明的律师往往能从对方的证人证词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证言,变被动为主动。

证人出庭作证的目的是为传召一方所提出的主张提供有利的证言。在证人对自已的证言或陈述已有一定的目的和预期的情况下,诱导性询问无疑是发现伪证的有利武器。况且,对于记忆性诱导及对理解能力有限的证人进行的提示性诱导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交叉询问程序中,诱导性询问的积极作用通常是积极高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诱导性询问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关于诱导性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144条明确规定:“询问证人应当遵循以下规则:①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相关;②禁止提出具有提示性或者诱导性倾向的问题;③不得威胁证人;④不得损害证人的人格尊严。本条第一款规定也适用于对被告人、鉴定人的讯问、发问或者询问。关于询问证人的顺序和对诱导性询问的处理方式,第145条规定:“向证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另一方在对方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第148条规定:“对于向证人、鉴定人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审判长应当制止。”第149条规定:“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证人、鉴定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称规则)对诱导性询问作了进一步规定,该规则第335条规定:“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应当避免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诱导性讯问、询问以及其他不当讯问、询问。”“辩护人对被告人或者证人进行诱导性讯问、询问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公诉人可以要求审判长制止或者要求对该项陈述或者证言不与采纳。”

可見,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诱导性询问是持禁止态度的,虽然《规则》将诱导性询问的禁止范围限定在“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范围,但在实践中对于该限定范围的尺度并不好把握。

四川大学左卫民教授2005年发表了题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的调研报告,该文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控辩双方对证人的不当询问次数较多,尤其集中在举证方的诱导性问题和复合性问题方面。例如,在我国职权主义庭审模式下,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证人出庭作证时,对于什么是诱导性询问等的判断完全依靠法官的内心确认,在审判实践中也几乎看不到辩护人针对公诉人的问题提出诱导性问题异义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诱导性询问的建议

(一)明确规定交叉询问制度

诱导性询问主要运用在反询问中,要设立诱导性询问规则,交叉询问制度的引入是前提。诱导性询问规则功能的发挥不仅要求自身具有合理性,还要求有配套制度的完善和契合。

(二)明确规定诱导性规则的内容

对于诱导性询问明确划分允许的情形和禁止的情形,在反询问中,原则上都允许诱导性询问。对于禁止的情形应分为绝对禁止和相对禁止:对于未知事实和先知事实的发问,通常证人和询问人的利益一致,因此这种诱导性发问应由法官直接加以禁止;而后一种发问是在形成一定的证言或陈述笔录后进行的,对于证人的回答,对方当事人已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期,所以应当将是否禁止诱导性询问的申请权交给对方当事人,由法官最终裁断。

(三)控制法官的裁量权

在诱导性询问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询问者进行性质难以判断的“擦边”询问时,需要法官考虑是否符合正义标准、证人与询问方有无共同利益、证人年龄、智力状况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在法律条文中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加以合理限制。

四、结束语

使控辩双方充分的询问是法庭庭辩的根本,我们不应因为对诱导性询问理论缺乏全面的把握和精密的研究,忽视其提高庭审效率和揭示案件客观真实的功能,而是应以立法的形式将诱导性询问规则确定下来,必将有利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及诉讼公正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毕玉谦.关于民事诉讼中反询问规则之设置[M].北京:法律适用,2000.

[2]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张建伟.关于刑事庭审中诱导性询问和证据证明力问题的一点思考[J].法学,1999,(11).

[4]罗力彦.我国刑诉法应确立诱导性询问规则[J].中国律师,2005,(12).

[5]刘坤仑.询问证人:一律禁止诱导性询问吗[J].检察日报,2008,(6).

[6]左卫民.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J].中外法学,2005,(6) .

篇5:拜访陌生客户的询问技巧

http:// 2008-1-25 中国设备网 文字选择:大 中 小

一、需要了解对方什么信息?

首先,业务员必须明确在拜访陌生客户时,需要了解对方什么信息?!这样才能为如何设计询问方式提供方向。根据我们多年的营销实践,当你在面对一个陌生客户时,无外乎需要了解归纳在表格中的内容。

1、需要了解的信息归类

1)受访者个人情况

适当的了解对方的一些个人情况,有助于你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跟对方建立人际关系。如对方是业务主管或是公司老板,你跟他的谈判方式和重点就自然不一样了。

2)受访者公司概况

了解客户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成立时间、历史、股东、经营理念、网络、经营品牌以及经销业绩等),有助于你评估客户的资源是否适合你公司的代理要求,以及双方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合作的可能。

3)代理什么品牌

如果客户过去有代理类似产品,了解他们过去的代理经验,有助于理解客户再接新品时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4)接新品的动机和思路

询问对方接新品的动机和想法,有助于你进一步评估双方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制定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谈判策略。

2、善于把握主动权和询问时机: 业务员在向客户了解上述内容的同时,还要懂得把握发问的主动权和询问的时机。笔者曾经留意一些业务员在接陌生客户电话或者拜访陌生客户时,经常被对方“反 客为主”:客户对自己公司的一切情况包括合作条件等,都了解清楚了,业务员还不知道对方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什么,以及有关合作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等。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业务员要善于把握发问的主动权,在完全掌握对方的信息之前,如果对方欲了解详细的合作细节,业务员则要避免谈及细节,可“粗线条”的敷衍几句,然后在回答的时候话锋一转继续向对方发问。

因为只有在对方不了解你的情况下,你向他了解的信息才是比较真实的。一旦对方先行掌握了你的情况,你向他发问时,他的回答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和欺骗 性。所以业务员在进行实践时,不但要先了解清楚陌生客户的相关信息,还要注意获取信息的时机,否则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失去实践价值。

如,业务员在刚接触对方时,可以利用简单的寒暄时间获取对方的信息。

案例:利用寒暄获取对方信息

1)拜访陌生客户时:

先问好,主动询问对方贵姓和职务,同时主动交换名片

示例:

业务员:“您好,请问您是张总吗?(或您贵姓?)”(上前握手)。

客 户:“你好,不好意思,你找的张总正在忙,所以我来先和你谈一下!我是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姓刘。”

业务员:“您好,刘经理,很高兴认识您!这是我的名片,以后多向你请教!”

刘经理:“不客气,我们先到那边坐一下,先互相了解一下再说。。”

2)接陌生客户电话时:

问好,主动询问对方的姓名、公司名称和职务,所在地区,联系电话,现在主要代理什么品牌等。

示例:

业务员:“您好,请问您贵姓?您是在哪个地区?”

客 户:“你好,我姓刘,我在长沙。”

业务员:“刘先生您好,请问您是长沙哪个公司?主要做什么业务?怎么称呼您?”

客 户:“我们是长沙名妆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我是公司的销售经理,我们主要做几个化妆品厂家在长沙的总代理。”

业务员:“你好,刘经理,很高兴接到你的电话,也很高兴认识你!我去过长沙,不知贵公司主要代理什么牌子?”

刘经理:“不客气,我们主要代理两个牌子,一个是广州的XX,一个是上海的XX。”

业务员:“哦,那你们现在长沙操作的怎样?主要在什么渠道进行销售?”

刘经理:“还不错,主要做专卖店渠道,商场专柜也做,商场主要是做个形象。”

业务员:“哦,你们一般在什么类型的专卖店铺货?有上促销吗?在商场有做几个专柜”

刘经理:“就是有一定档次的品牌化妆品专业店,前期3个月要上促销,但是厂家要有物料支持。我们在5个商场有做专柜。”

业务员:“太好了,操作方式和我们公司很接近。。”

二、常见的询问方式:

当然,询问是有技巧的,任何时候不太可能向前面说的案例一模一样,所以在向陌生客户发问时,还要注意发问的方式。目前在营销界运用比较普遍的询问形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式和封闭式发问。

1、开放式的询问示范:

开放式的询问方法又分为“直接询问”和“间接询问”,一般适合在跟客户刚开始接触时,话题不多时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引出很多对业务员有利的话题和信息,也不至于冷场。

例如:想了解客户代理了什么品牌?

1)直接询问:

贵公司现在代理什么品牌?

2)间接询问:

不知道你们的业务倾向于什么渠道,你们目前代理的牌子是。。?

例如:想了解对方对自己公司产品的看法。

1)直接询问:

您怎么看我们公司的产品?

2)间接询问:

我们公司的产品主要的特点就是比较有“卖点”,很多客户都有这种看法,您怎么看。。?

例如:想了解对方接新品牌的动机。

1)直接询问:

您想接什么样的新牌子?

2)间接询问: 有些经销商在渠道比较稳定后,想接新牌子,因为新牌子有利润,您接新牌子的想法是。。?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以非常有效率的获取对方的真实想法,业务员可以根据对方的回答把握住对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展开谈判时就比较有针对性了。

2、封闭式询问

当无法对客户的意图做出准确判断时,这时你需要用到这种方式来获取对方的最终想法。比如是或否的提问方式,比如二选一的提问方式。切记在刚开始时不要采用这种发问方式,因为这种发问的回答很简单,容易导致没有话题而冷场。

示范:

1)关于“是否”的询问:

例1:“您近期是否有接新品的打算?”

例2:“您是否认为厂家的货款可以月结很重要?”

2)例如“二择一”的询问:

有如一个经典的小故事“您需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一样,这种发问方式是类似的。

例1:“你们找新品是注重厂家的人员支持还是货款的结算方式?”

例2:“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是明天晚上见,还是后天晚上见面再谈一次?”

以上为两种询问方式的举例,业务员在刚开场要避免冷场时,要以使用“开放式”的发问方式为主,当对对方的某个意图难以判断时,即可使用“封闭式”的发问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务实践时,这些方式是需要灵活贯通的,不能教条式的使用!

三、询问的标准示范 笔者一直强调,谈判不是靠天才,而是靠准备,询问的方式也是一样的!笔者在某国际品牌任营销总监的时候,曾经要求所有区域经理就这些问题准备好“标准询问 题”,在适当的时机,就可问客户适当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就业务员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标准示范”(部分),给大家参考:

1、了解对方公司概况

1)对方公司的成立时间、成长历史

示范:贵公司给人的印象是团队很有士气,业务流程也是井井有条,我觉得经销商能够做到这样确实不容易,请问贵公司成立多长时间了?是不是公司一直很重视管理?有没有什么比较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2)对方公司的性质、主要业务

示范:请问贵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是老板个人投资还是合伙的?

3)对方公司的执行团队(销售、助销、后勤)

示范:贵公司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业务推广?有几个业务人员?是客户自己上门提货吗?

4)对方公司在当地的网络分布

示范:贵公司在长沙走什么渠道?以什么渠道为主?以什么渠道为辅?

5)对方公司老板的理念和近期的发展动向

示范:贵公司近期有什么发展动向?你们老板怎么看公司的发展?

2、了解对方过去代理品牌

1)对方目前代理什么品牌

示范:贵公司目前代理几个牌子?是什么品牌?

2)代理品牌的销售渠道分布 示范:代理的牌子在长沙走什么销售渠道?

3)代理品牌的销售业绩

示范:市场潜力如何?目前每个月的销售业绩大概有多少?

4)对现在已代理的品牌有什么感受?

示范:任何一个厂家都存在一些优势和不足,贵公司代理广州XX品牌两年多了,怎么看厂家和他们的运作方式?

3、了解对方接新品的想法

1)接新牌子的动机

示范:请问您为什么要接新品?

2)对新牌子的想法和要求

示范:请问您想接什么样的新品牌?

3)对新牌子的操作和投入思路

示范:如果说有这样的新品,您接了之后会怎么操作?具体用什么方式?

篇6:询问面试结果的英语句型

BASIC EXPRESSIONS基本句型表达

I am just calling to follow up on the status of the position。

我打电话只是想问一下这个职位的招聘情况。

I am just calling to see if you have made any decision concerning the position。

我打电话只是想知道对于这个职位你们是否已经做出了决定。

If you have made a decision concerning / about / with regard to the Sales Manager position, ....。.

如果关于销售经理一职你已经作出了决定,……

Do you know ( / have any idea) when you might arrive at a decision?

你知道你们大概什么时候会作出决定吗?

CONVERSATIONS会话

(A=Applicant I=Interviewer)

Dialogue 1

A: Hi, may I speak to Mrs Smith, please?

A:你好,我可以和史密斯女士讲话吗?

I: This is Mrs Smith,

I:我就是史密斯。

A: Mrs Smith, how do you do? This is Sunlin. I interviewed with you a few days ago。

A:史密斯女士,你好,我是几天前和你面试过的孙林。

I: Yes, Mr. Sun。

I:是的,孙先生。

A: I am just calling to follow up on the status of the Sales Manager position。

A:我打电话只是想问一下销售经理这个职位的招聘状况。

I: We haven’t made any decision yet. Although we do have a couple we are looking at, including you。

I:我们还没有做任何决定呢,但我们已有几个人选,其中包括你。

A: I see. Well,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position. And if there is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need, please call me at any time。

A:我知道了。是这样,我对这个职位非常感兴趣。如果你还需要别的资料,请随时打电话给我。

I: I certainly will. Thank you for calling。

I:当然会的,谢谢你打来电话。

A: Thank you very much, too。

A:我也非常感谢你。

篇7:询问有关劳动合同的问题

其中有条是这样的:

第三十九条 甲乙双方约定本合同增加以下内容:

(一):乙方在本合同期满、终止和解除本合同后的三年内,负有对甲方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 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同类业务。否则,乙方应当承担本合同及保密协议约定的违约责任,且乙方的 新雇用单位对此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乙方的违约责任为:乙方给甲方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且该损失不得低于乙方在甲方任职期内的年平均 工资*三年。

(二):因甲方在支付乙方的工资报酬时,已考虑了乙方离职后需要承担的上述义务,在乙方离职时无需另行支付费用。

如果此条内容增加条款(三)如乙方在合同到期后离职,则此条款无效。那么,是否可以避免受到就业上的限制?

如果不能,应如何改变?个人认为合同条款存在问题,合同到期而未续签是合同终止的事由之一,不理解为什么把它和合同终止并列于此条第一款。我怀疑公司在故意为难我的朋友。

请各位兄弟姐妹给出谋划策。

篇8:询问的近义词

一、问题的提出:房屋登记中, 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如前所述, 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赋予房屋登记机构的职责。所谓询问, 是指由登记机构就与登记事项有关的问题, 向申请人询问。询问既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不动产登记是登记机关证明和确定不动产物权既存事实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行政职权来源于国家的法律, 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就是执行国家法律的行为, 简称行政执法行为。换言之, 房屋登记属于行政行为之行政执法行为, 房屋登记中的询问申请人, 属于行政执法中的权利、义务, 那么,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什么样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这种权利, 履行这种义务呢?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4]10号) 第22条规定, 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没有取得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按此通知精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省级政府规章的形式, 明确行政执法证是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凭证, 行政执法证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发, 如《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第20条规定,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 必须出示国家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或四川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监制的行政执法证件。据此可知,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持有行政执法证的登记人员, 即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才有法律效力。

在司法实务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2]21号) 第10条规定, 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笔录作为书证的, 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据此可知, 因房屋登记产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中, 登记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笔录作为证据, 一是证明登记程序完整、充分;二是证明被诉的登记事项是登记人员审阅登记材料后, 就其中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询问了申请人, 即对申请登记的内容尽到了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但询问笔录上签名的询问人员若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则该询问笔录将不被人民法院采信, 人民法院将视登记机构没有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 从而认定登记程序不完整、不充分, 即认定登记程序违法, 可能由此作出对登记机构不利的判决。

因此, 从国家政策、地方规章的层面和司法实务的角度考量, 房屋登记中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体制原因, 房屋登记机构缺乏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

按我国现时的行政体制, 房屋登记机构设立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序列机关;二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行政机构;三是市、县人民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设立的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等。鉴于此,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性质的登记机构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按规定配备有一定比例的行政执法人员, 虽然这些执法人员可以在房屋登记中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 但房屋登记案件日益增多, 且登记种类多, 关联的法律关系复杂, 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也很难满足登记的需要。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则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接受相应主管部门的委托, 负责本区域内的房屋登记工作, 其行为属于委托执法行为, 此类登记机构配备有数量极其有限的行政执法人员, 一般情况下, 还只是单位领导持有行政执法证, 在房屋登记中, 几乎无法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房屋登记办法》第6条规定, 房屋登记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适应的专业知识。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的人员, 应当取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登记上岗证书, 持证上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试行) 的通知》 (建房[2009]61号) 第1条规定, 实行房屋登记审核人员持证上岗是《房屋登记办法》确定的一项制度。在房屋登记机构从事初审、复审、终审等具有房屋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人员, 应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和本《通知》的要求, 通过房屋登记人员培训考核或确认, 取得《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后, 成为房屋登记官, 方可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据此可知, 规章和政策规定从事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必须取得房屋登记官资格, 但房屋登记官是否具备询问申请人的资格呢, 须以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是否是行政执法证为前提。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登记官是通过全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 从事房地产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专业人员, 是一种专业技术资格证。因此,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没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房屋登记官也无权询问申请人。

三、问题的解决:询问申请人的结果可以以申请人声明的方式体现

询问申请人是《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课以登记机构的职责, 登记机构应当履行, 但在现时制度和体制环境下, 履行方式该怎样体现, 才与政策规定和司法实务的要求不产生冲突呢?

《物权法》只规定了登记机构须询问申请人, 但对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没有作规定。《房屋登记办法》只规定了询问结果须归档保留, 对询问结果的具体体现方式没有作出规定。询问的目的主要在于核对登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以确定其是否真实。换言之, 房屋登记本质上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作为登记依据, 询问申请人只是一种辅助审查手段, 使登记机构在查验登记材料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申请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故《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该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说明“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据此可知,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如果询问申请人的登记人员没有行政执法资格, 询问结果可以不用询问笔录体现。申言之, 询问笔录不是询问结果的唯一体现形式。

笔者认为, 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制作的询问笔录, 固然是合法有效的询问结果的体现形式, 但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后, 则不应当制作询问笔录, 可以根据不同的登记类型制作相应的声明, 声明须明确载明申请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人员的询问, 如转让转移登记, 声明内容“我们郑重声明:就申请书上申请转让转移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 申请登记内容是我们真实意思的表示, 转让房屋权属清晰, 共有关系明确, 我们知晓不如实申请登记的不利后果并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即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声明作为书证, 其内容能证明登记机构履行了询问申请人的法定职责, 既省事, 又在现时制度、体制环境下有效规避了政策、规章和司法实务对询问人员行政执法资格的限制。

四、延伸思考: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证据的合法性考量

作为一种义务, 如果不询问而发生了错误, 登记机构就没有尽到责任。换言之, 发生登记错误情形时, 如果材料中没有询问申请人的证明, 则登记程序存在瑕疵, 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登记机构将承担不利后果, 申言之, 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询问申请人的证明主要作为证明登记机构是否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证据。

有观点认为, 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课以登记机构的义务, 登记机构履行询问义务属于行政行为, 询问结果必须以行政公文, 即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 声明是申请人作出的民事行为, 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体现形式不合法。

那么,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是否合法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2]21号) 第55条规定, 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 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 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三) 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笔者据此对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合法性考量。

1.申请人的书面声明属于法定证据中的书证。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要求。按《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 书证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 所谓书证, 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笔者据此认为,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 是通过文字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以证明申请人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 申请登记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申请登记内容合法等事实,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满足书证的要求, 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

2.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1) 登记机构是合法的证据收集主体。按《物权法》第12条第1款和《房屋登记办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 询问申请人是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履行的职责, 询问结果由房屋登记机构归档保留, 故登记机构有权收取作为询问结果体现形式的申请人声明; (2) 登记机构收取申请人声明的方式合法。一是按《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是在房屋登记程序中的受理环节, 即登记机构是在登记过程中取得申请人的书面声明, 即作为书证的声明, 是登记机构在完成登记行为前获取, 并作为完成登记的证据;二是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是申请人在公开场合, 自愿、如实回答登记机构就有关登记中的问题询问后形成的结果, 是登记机构在公开场合, 以正当方式收集的证据; (3)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询问申请人, 是登记机构在查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 结合申请登记的内容, 就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的内容予以询问。至于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但根据该规程《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显示, 登记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询问结果采用其他形式体现, 且其载明内容与证明对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

3.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不存在影响其证据效力的违法情形。如前所述, 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方式以及证据记载的内容和证据形式合法, 杜绝了登记机构以侵害申请人利益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收集证据, 确保了证据的效力。

综上所述,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是合法的, 有证明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 .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

上一篇:英语阅读理解下一篇:关于总分馆制在国内图书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