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2024-05-02

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精选11篇)

篇1: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男教师的魅力教育随笔

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至今,我在幼儿园已经工作九个年头了。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被领导、家长、孩子所喜爱。究其原因,我想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是一名男教师。

记得刚到幼儿园工作不久,我给大班孩子组织了一次体育活动“翻跟头”。活动刚开始,我给孩子们表演了标准而漂亮的腾空前滚翻,孩子们一下子被我吸引住了,个个以崇拜的眼神看着我,更有几个男孩子跃跃欲试。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致很高,学得也很认真。在活动指导与评价环节,我采用了独特的互动方式,如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就会拍一下他的屁股或肩膀,或把他抱起来转一圈以示鼓励、赞扬,孩子们兴奋不已,活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活动就得心应手了。几年里,凡是我带的班级在早操、体育观摩活动等各项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刚接手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这样一个男孩,他非常娇气,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碰了一下,无论轻重他都会哭个不停,而且要成人不停地帮他揉揉、吹吹被碰的部位。平时,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斤斤计较,导致他在班里没有好朋友。为此,家长很担心,并多次与我们沟通,希望给予引导。一次在准备更换主题墙装饰材料的时候,我不小心划破了手,当时我下意识地用纸巾擦掉血迹接着干活,我的这一动作被这个男孩子发现了:“老师,你的手出血了,不疼吗?”我说:“有点疼,但咱们是男子汉,要坚强,要勇敢,是吗?你也是男子汉,也要勇敢哦!”他若有所思地望着我。晚上我接到了那个男孩子家长的电话,家长激动地说:“徐老师,今天孩子回家时跟我说了一句话‘妈妈,徐老师好勇敢啊,他不怕疼。以后,我也要像徐老师一样勇敢’……”从此以后,每当他要哭的时候,我就会举起拳头大声地跟他说:“咱们是男子汉,要勇敢哦!”这招果然灵验,很多次他都能忍住哭闹。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鼓励下,小男孩的行为渐渐发生了变化,俨然是个小小男子汉了。

鑫鑫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一直跟妈妈、姥姥一起生活,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合群。而每个月的亲子活动和“家长走进课堂活动”是他情绪变化最大的时候,因为别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活动的,而鑫鑫只能与妈妈、姥姥一起活动,导致他很排斥此类活动。有一次鑫鑫的妈妈含着泪对我说,鑫鑫在一次活动后哭着说:“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和我一起做游戏,以后我不要做游戏了。”鑫鑫妈妈担心鑫鑫不愿意参加下次的亲子活动。在亲子运动会的前一天,我有意识地和孩子们说:“明天我想选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做‘我和爸爸争第一’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和徐老师组成一组拿第一啊?”平常孩子们都认为我是“无所不能的英雄”,称呼我为“爸爸老师”,所以他们都很乐意和我做游戏,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鑫鑫也举手了。最终我当然选择了鑫鑫,并且与他相约争取拿第一。没想到鑫鑫很高兴地对我说:“爸爸老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操场练习一下吧,这样我们明天就可以拿第一了。”……在那天的游戏中,鑫鑫果然得了第一名。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和鑫鑫就成了一对“父子军”。每每开展亲子游戏,鑫鑫再也不拒绝参加了,性格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

多年的一线带班经历让我认识到,我虽然没有女教师细心、温柔,但我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由于我的放手以及父亲般的关爱,孩子们变得刚毅、果断、勇敢,积极挑战自我,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信心。

篇2: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被“刹车门”、“踏板门”和“油管门”等问题等弄得焦头烂额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除了召回问题汽车,还奔赴世界各地作揖磕头、赔礼道歉。比如,2010年3月1日,丰田章男在北京就大规模召回丰田汽车问题举行记者招待会。进入会场,丰田章男以鞠躬、致歉的方式作为开场白……

可以毫不掩饰地说,丰田在北美市场上的危机公关是不及格的,自己“主动召回问题汽车”却最终导致“人人喊打”的结局,足以成为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这一点应该引起我国中小企业老板们的注意,它给中小企业老板们带来哪些警示呢?

警示一:错了,应当敢于及时低头道歉。

应当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出纰漏,存在瑕疵都属于正常现象,企业在各地设立各种各样的“维修站”、“服务中心”,就是为了解决产品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与此同时,企业要有有错必改,敢于及时低头道歉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对问题的认知深度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一个态度问题。谁在这一个根本问题上犯浑,谁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丰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发生后,面对美国车主接连不断地投诉,丰田采取了“令人震惊的遮掩”计划,误导政府监管者和消费者,尤其是将自己的公关失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推向了高潮:丰田章男为躲避一名电视工作者,乘坐一辆奥迪绝尘而去,这就犯了危机公关的大忌。

从2009年9月至今,丰田已累计召回了超过860辆车,仅仅在美国,消费者索赔金额预计超过36亿美元。丰田的声誉连续遭受沉重打击,却给丰田的对手们等来了机会:丰田大规模召回、停售和停产后,投资者大量抛售丰田的股票。不久前,丰田一周市值就蒸发250亿美元,而丰田的对手日本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股价在2010年1月28日分别上涨3.3%和2.8%。仅在美国,丰田汽车1月份的销售下跌16%,通用和福特却乘势上涨了24%和16%。就连过去排在丰田和通用之后的“小三”――德国汽车巨头大众,也因丰田的“召回门”而乘势而入,决心把2010年作为销售关键年……

警示二:将公司规模控制在自己调控能力范围之内。

很多人认为丰田这次召回事件是“大公司病”引发的,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大公司“大”是说“生产规模大、业务量大、管的人多”,正好说明作为公司的老板信息灵通、调控能力强才衍生出诸多的“大”,假如因为诸多“大”而产生了“病”,那不是大公司的过错,而是大公司老板的过错,那是他没有这个调控能力。所以说,凡是因为公司大而使老板有“病”的都是力所不能及,是老板自身的问题。聪明者,要么辞职不干,另请高明;要么痛下决心忍痛割爱将公司缩小到自己调控能力范围之内,不要让自己因调控能力差伤及了好不容易壮大起来的公司。

警示三:企业要正当地追求利润。

篇3: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一、男教师设计和介入幼儿体育游戏, 大大增加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男教师设计的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个人的身体素质, 使其精力充沛地参加游戏和学习, 更增进他们积极参加游戏的兴趣。男教师以大哥哥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玩耍, 深受幼儿的喜爱。为了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 男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自编了许多有趣的小游戏, 满足了幼儿的各种兴趣, 特别是让那些精力旺盛、喜欢大量运动的“大”孩子得到了满足, 减少了他们平时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在体育游戏“野外训练”平衡动作练习中, 男教师穿插在情景中, 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初不敢站上摇摇晃晃的平衡台, 当有难度的材料出现时, 他们迫于本能不得不站上去, 加上能力强的孩子给了他们自信心, 有的孩子摔倒了几次后仍不放弃, 慢慢地, 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勇敢地站了上去, 并顺利地通过障碍物, 最终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这正是因为男教师带领的体育游戏, 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和体力的要求。

二、男教师设计的体育游戏活动量大, 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体育技巧高、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点子多、办法活、保护能力强是男教师带领幼儿体育活动的有利条件。男教师设计的活动有惊无险, 能满足幼儿发泄和活动的需要, 幼儿在活动中能自由放开, 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和能力。在开展的户外区域体育游戏中, 我们发挥男教师的这些优势, 那些胆小、体弱、年龄小的孩子在男教师的引领下变得胆大了。所以说, 体育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体力、能力, 培养幼儿勇敢、大胆、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幼儿具有天真、好动、好玩、好新鲜、好冒险的特质, 这种好奇心和冒险的要求对他们的成长、个性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只要力所能及, 我们都应放手让他们去自由探索活动,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勇敢、朝气蓬勃、见识广、能力强、有战胜困难和抗挫折的勇气与信心。而上进、自信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很重要的心理品质。

三、男教师能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男教师有军人一样的气魄, 深深吸引幼儿, 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在男教师的带领下, 幼儿学会克服困难, 能独立大胆地参与活动。例如:在大班体育游戏“小勇士”的悬垂练习中, 男教师通过教师示范的形式教授技术动作, 他的语言和动作感染了所有孩子, 能力较强的孩子通过学习男教师的勇敢和坚强, 顺利通过了绳索, 并在铁索的一头, 一边拉绳子, 一边告诉其他能力较弱的孩子:“双脚用力蹬地, 手快速地拉着绳子向前爬, 头不要挨着地”。快到终点时, 又提醒说“好了, 到了停下来, 不然要碰着头了”。幼儿坚强意志的品质在男教师带领下不知不觉地形成了。男教师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为幼儿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渠道, 尤其可以使幼儿将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低落情绪通过体育活动得到消除或转移, 有助于培养幼儿快乐的心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男教师介入幼儿体育游戏时, 胆大心细、放得开, 没有许多规矩,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感受到特有的活力和激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运动技能, 还使不同年龄段幼儿在体力、智力、社会性等发展上的差异性也在缩小, 为幼儿互动学习提供了平台。实践证明:男教师介入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的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对幼儿心理健康、个性形成也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 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幼儿园男教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儿园的常规教学中, 体育游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刚毅、坚韧和果敢的品质与女教师的温柔、细心与亲和的品质形成互补, 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如何更能体现男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的价值?本文拟从体育教学活动谈起, 探讨得出幼儿园男教师在体育游戏中应从设计和介入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能的训练、对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培养三个方面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和特色。

篇4: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可行性

一、 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一) 幼儿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男性性别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使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当中绝大部分是女性教师,女性教师如母亲般对儿童呵护备至,让儿童在成长中感受温暖,这无疑是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过于柔美的呵护,不利于儿童形成坚强,勇敢,敢爱敢恨的品格,不利于男性儿童阳刚之气的形成。目前,在缺乏男性教师的幼教环境中,儿童对男性性别的认识就相应减少,对男性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日常家庭生活与父亲、爷爷等角色的接触。而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与教师呆在一起,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幼儿成长中受女权思想的影响,致使幼儿人格发展不完善

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 我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从幼儿园到小学, 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中凸显的“娘子军”集体,儿童在女性教师的团团包围下,比如女性教师安排任务、布置作业给儿童,女性在其中充当权威的代表者;女性教师带领儿童做游戏,女性在其中充当领袖的角色;在这些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儿童就会认为女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女权是伟大的不可侵犯的,要听从女性的安排,服从女性的命令。女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儿童并未成型的认知意识,在以后的活动中就会表现出对女权的膜拜。女性儿童就会自信甚至自大,认为自己就是未来的主宰,男性儿童起初会与女性儿童发生争执,而后在屡次的受挫或者失败下,就会表现出对女权的屈服,不再抗争。女权意识的膨胀,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认知意识,最终将会导致儿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女权的错误认识,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发展。

二、 吸引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提高男性幼儿教师的待遇

男性很多不愿意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幼儿教师待遇低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男性一般担负着养家的重任,全家人的花费大部分由家庭中的男性负担。因此,很多男性因现实生活状况不得不追求报酬更高的其他行业。由此可见,提高男性幼儿教师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吸引大批有能力的男性进入幼教行业,发挥男性在心理和思维方面优势,为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 改变传统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传统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幼儿教育是女性的职责,只有女性才能给予幼儿母亲般的温暖。于是,在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下,女性成了幼教事业的主宰,而男性一般不会选择幼教作为他们的职业。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男性不适合当幼儿教师。殊不知,上个世纪我国幼教行业涌现出的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这一传统观念导致的错误认识知识幼教事业发展的畸形,是我们幼教行业的一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传统观念,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让社会知晓男性幼教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消除人们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误解,提高男性幼教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三) 政府政策支持,各部门加强合作

政府采取措施对有意从事幼教事业的男性给予优惠和奖励,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具体说来,第一,在幼教选拔的过程中,对有意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男性降低录取分数或者减免一定的学费,针对男性学前教育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他们从事学前教育更深入的研究。第二,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男性技术人员到幼儿园工作,如水电工、园艺工、体育特长生等。第三,政府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应该通过协商让更多的男性参与到幼儿教育事业中,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让儿童与更多的男性接触。比如,幼儿园与消防部门合作,派遣消防人员定期在幼儿园为幼儿讲授消防安全知识;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交通执法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入幼儿园为儿童讲解行人交通规则等。

(四)幼儿园为男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

男性教师在学前教育当中应该体会到幼教职业的乐趣,让他们能够放下心里負担,全身心进入到这一领域,为幼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首先,在聘用男性教师时,应该为其提出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让其在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男教师刚进入幼教行业,面对年纪较小的幼儿可能会有些措手不及。这时,可以由女教师带班,男教师辅助女教师的工作,在和儿童们相处一段时间,建立了感情之后,可慢慢转为有男教师独自带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男性教师尽快了解和熟悉儿童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对幼儿的不熟悉而不知所措,有女教师的帮助可以让其更快进入自己的角色。这样,男教师也可以在工作中体会到独自工作的价值以及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最后,在相关福利和津贴政策的指导下,适当为男性教师考虑必要的关爱福利。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男性教师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幼儿园应该考虑必要的福利政策向男性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6).

[2]刘建霞.浅析教师性别单一化的不良影响.洛阳师专学报, 1999, (6).

篇5:小眼罩带来的惊喜教师教育随笔

可是,总有个别幼儿很难入睡,有的调皮的幼儿甚至趁老师不注意去扰乱邻床的幼儿,影响午睡的正常秩序,让老师感到很头痛。

仔细分析一下,幼儿在幼儿园不愿午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早上起床较晚;第二,上午的运动量不充分,导致孩子体能过剩;第三,午睡时有特殊的习惯、需要。对于前两点原因,在家园的共同配合下很快就解决了。可孩子的特殊的习惯、需要到底是什么呢?询问许多家长,他们都说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习惯、需要,就是不愿意午睡,老师也显得手足无措。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惊喜不已。为了让那些调皮、不愿午睡的幼儿尽快入睡,老师总是给予特别关注。一天,我坐在一名总是很难入睡的幼儿的床边看书并监督他。可是过了好长时间,看看他仍无睡意,我感到很无奈,于是顺手将书摊开盖在他的脸上,谁知这一招竟然很管用,转眼间,他就呼呼地睡着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把书放在他的脸上,他就能很快入睡呢?于是,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对光线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在大白天也能呼呼大睡;有些人有一点光线就无法入睡,还会因此导致焦虑、烦躁,甚至失眠。所以,我们可以人为地营造一个暗环境来帮助孩子入睡。于是我们想到了眼罩,一用还真不错,几个小调皮本来躺在床上挤眉弄眼打暗号,有了眼罩后能够很快入睡了! (因为是稀缺资源,所以都抢着戴!)

当然,购买眼罩时,要注意选择那种天然、柔软、透气性好、没有任何刺激气味的棉质产品。颜色最好是深色,才能起到避光作用。其次,眼罩大小要松紧合适,以免滑落或者压迫肌肉和神经。最后,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专人专用,并且3~5天清洗一次,以避免滋生细菌,影响眼部卫生。

篇6: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玩具是孩子心目中的无价之宝。特别是那些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即使是上课时他们也会不停地用手摸一摸,拿出来看一眼。这样,不仅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还影响了周围的.小朋友。

一次,佳睿小朋友在课堂上摆弄变形金刚,周围的小朋友都把目光投向他。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玩具,他哭了。第二天课堂上,佳睿小朋友竟又把电动狗摆到小桌上,小狗汪汪叫,全班乱成一团。这一次,我很冷静,没有没收电动狗。我走到佳睿跟前,“佳睿的小狗真好玩,让老师看看好吗?”佳睿递给我玩具,眼里带着疑虑。我说“佳睿小朋友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大家一起玩好不好?”“好的”。小朋友都自发的给他鼓起了掌。看到这里,我又及时问孩子们:“还有带玩具到幼儿园的吗?如果有请把玩具放在老师这里,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起玩好吗?”

篇7:高等教育中教室文化建设的匮乏

关键词:教室文化,教育环境,潜移默化

1 环境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

各种形态的教育, 它们往往都具有以下一些相同的要素, 可以说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它们具体为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其中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环境是指教育实践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存在的物质条件。时间、空间和教学设备是其中最为核心和不可缺少的要素。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教室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人很早就很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大教育家孔子曰:“日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 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泥, 与之俱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董仲舒也认为人的品德, “或仁或鄙, 陶冶而成之, 不能粹美, 有治乱之所生, 故不齐也。不同的环境陶冶出不同的性情, 造就着不同的人生。由此可见, 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何等重要。但是人是一定文化环境的产物, 同时, 人也创造文化环境。因此我们要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 强调发挥育人环境的作用。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 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 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 心理素质的锻炼, 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 知识才能的增长, 基本技能提升。今天, 我们仍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组织创设良好的环境, 要增加学生生活环境中的有教育意义的因素, 控制和改变那些不良环境因素,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全面的发展, 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在很多的高等院校, 校园的绿化很漂亮, 但教室绿化却很匮乏。这里不仅人多、空间小、空气质量差, 而且很多的教室的四壁空空, 少部分教室仅仅张贴或悬挂几张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没有注重教室的文化内容建设, 形式的多样化, 和教室内涵的拓展。没有充分的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 让教室文化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潜在功能。

2 教室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2.1 激励教育作用, 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教室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能让学生自觉受到其熏陶和感染。教室标语是教室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 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启发学生刻苦钻研、诚实做人, 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也能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求知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个人信条和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个人和社会理想而努力奋斗。如在教室墙上张贴着“敬、竞、静、净”四字行为准则, 就会有助于学生形成互敬互帮、平等竞争、积极进取、安静干净的教室文化氛围。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和谐、开拓、激扬、创新”、“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等此类标语能时刻提醒、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一些历史伟人、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 他们不平凡的一生, 伟大的业绩, 崇高的人格和光辉的形象, 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容易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推动自己积极上进。

2.2 凝聚作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教室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 学生是教室文化建设的主体, 教室文化反映了全体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理想和追求, 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成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2.3 规范作用,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教室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能使班级成员能自觉地约束自己, 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比如做人方面的, 如“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用语规范方面的, 如“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卫生方面的, 如“明亮教室是我家, 宽敞整洁靠大家”;课堂纪律方面的, 如“课上一分钟, 课下几天功——请认真听讲!”等等。无疑, 这些规范警示标语, 有效的约束着学生的言行。

2.4 美育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情趣

窗明几净的教室, 优雅的布置, 置身于其中会令人感到心情舒畅, 安静踏实, 生机勃勃。反之, 单调呆板, 无序, 到处贴满了规章制度, 却会让人感到压抑, 透不过气来。教室的标语端庄大方, 严谨潇洒, 行云流水,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情趣。教室标语通过创造出美的文化氛围, 可以消除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 协调人际关系, 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5 文化传承传播作用,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世界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教室文化也正发挥着它的独特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室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3.1 需精心设计, 注重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艺术性

教室文化要突出教室性质和功能, 必须在体现教育性、文化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去进行教室文化的建设。要求真、求善、求美, 内容可以多样, 但要精, 突出主题, 设计要做到井然有序, 整洁、优美、和谐。教室张贴悬挂的东西太多、太乱、太繁, 让人眼花缭乱, 不仅刺激眼睛, 还会干扰学生情绪。合理利用空间, 充分开拓空间, 可在教室角建立书橱、报架, 设立图书角和报刊园地。

3.2 强调积极向上和人文性

教室文化要格调高雅、内容清新、健康向上, 加强人文性。教室文化要给人一种阳光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克服消极、失败的心理暗示。教室文化要起到对学生感染、熏陶、激励、教育的作用。比如有些标语“怕吃苦莫入此门”, “屡败屡战”等等, 给人一种压抑感, 容易给人一种悲情的心理暗示, 类似标语口号是缺少阳光性的, 属于格调不高的标语口号, 缺乏人文性。

3.3 创造宁静优美的环境

学生在整洁、宁静、优美的环境里, 才能做到静心、专心、用心地学习。因此, 教室的布置要避免“繁多、杂、浅、乱”, 力求做到清静、悠远、高雅, 让学生在宽松、舒适的环境里愉快地学习。

3.4 注重创造性, 自我展示, 张扬个性

创造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 教室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环境, 更是一个交流思想、启迪智慧, 张扬个性的平台, 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室是以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却忽视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自主研究、创新思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室布置的设计即应提供学生一片创造思考的天空, 一块可供学生自由挥洒的角落。如放置一白板在教室后面, 供学生随意描绘和写下学生所学的心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塑造自我, 表现自我, 描绘梦想, 相互激励, 放松自己、渲泄情绪, 培养良好的情怀。教师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5 注重文化知识积累

让学生多感受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 积累祖国文化精华。

3.6 符合教育的尊重性原则

在某些大学教室中, 还有张贴成绩册的现象。这种做法, 从政策上说违犯了教育法规, 从效果来看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会感觉被人看不起, 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快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进取的真正动力之源来自成功的体验, 而不是来自失败的打击, 所以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

总之, 教室环境作为教育的要素之一, 越来越被许多学校重视。教室文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天地, 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还可以是知识的殿堂、团结的核心、美育的天地、文化的使者。所以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 充分地利用这个天地, 让教室文化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潜在功能, 防止繁、杂、多、浅、乱和表面化。

参考文献

[1]明庆华.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4.

篇8: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创设了男教师的事业归属感

1.让男教师有了家的感觉

我园向来重视男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教育意义,引进男教师时“既松又严”。“松”是指对引进男教师的考核标准不像女教师那样严厉要求,而是在各项标准适当放松,“严”是指对男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上严格要求,在技能、教法上也需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幼儿园中应该让男教师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在我园男教师管理中,首先,让男教师有一个“工作的家”。我们充分尊重男教师男性角色地位,让男教师主动承担自己适合的课程活动,同时,作为管理者要学会发现男教师的教学优势,正确安排男教师的教学岗位,让男教师心理正确定位。其次,让男教师有“爱的家”,“爱的家”是指让男教师在园里成家。男教师一旦入园,如果男教师没有成家,那么领导者要充当红娘的角色帮助男教师“找家”,如果男教师已成家,如果需要,领导者要充当问题解决者,与男教师协商解决配偶工作。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G说:“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一个温暖的家庭既减轻了男教师的家庭压力,又稳定了男教师“游离的心”。在关心和帮助男教师的过程中使男教师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有了归属与爱的需要和满足,男教师自然而然得也会为实现自己工作的价值而充满自信。

2.帮助男教师构建良性工作态度

作为男教师一旦选择了幼儿教育行业,需要从观念上和思想上对自己工作的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客观评价,只有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更好地开展自己的教育工作。在这个方面管理者的思想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①管理者要正确引导男教师认识自身价值所在,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男教师的内心世界,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男教师的教学素质,让男教师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乐趣,鼓励男教师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男教师的魅力,让男教师有工作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②管理者要帮助男教师消除负面的精神压力。社会对男教师加入幼儿教育队伍还有一定的偏见,同时,男教师在经济方面也面对着的一定的压力,排除经济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是制约男教师队伍的重要原因),我园在尽可能提高男教师待遇的同时,还需要求男教师要学会自尊、自强、自爱,帮助男教师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各种压力,在与孩子的工作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③由于男女性别不同,男性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也有其特点,男性的理性思考可以弥补女性感性思考主导之不足,鼓励男教师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采纳男教师的教学意见,让男教师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展现男教师教学风采。在工作中,让男教师有主人翁的感觉,实现男教师的自我认同感。

搭建了男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

为了让男教师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男教师队伍在幼儿园数量上需要有一定的规模,让男教师有伴可依靠。

第一,男教师在幼儿园性别结构中至少高于5个百分点以上,这样男教师之间就有了相互倾诉的对象、切磋技艺的对手和生活交流的伙伴,这样的选择也有利于男教师队伍不被“同化”。

第二,我园鼓励本园男教师与其他幼儿园男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园主动策划了多次男教师交流研讨活动,通过“群体疗法”的积极作用,让男教师找到自己的生活群体,增强男教师的工作信心、缓解精神压力、得到角色认同。

同时,幼儿园要鼓励女教师对男教师工作进行指导和交流,男女教师的广泛合作可以弥补相互之不足,男教师与女教师在工作学习上的交流和探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让男教师在幼教群体中增强男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幼儿园建立了良性用人机制

一旦拥有了男教师,管理者就要思考如何实现男教师的工作理想,如何实现男教师的角色功能。在对男教师的正确管理下,让男教师逐渐喜欢幼儿园的工作。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一本三留”的用人方针 :

1.“一本”的内涵:本着以教师为中心,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注重男教师应有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发展。

2.“三留”的内涵:从专业价值角度来挖掘和提升男教师的多种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提供给教师一个飞跃的舞台,设立专家型与管理型成长模式;为男教师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成长空间,为男教师设立个人成长计划,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为男教师提供展示和学习的机会;在人员任用方面使用“因人设岗,因岗用人”的机动模式,激励他们朝着职业方向的愿景目标努力奋斗,满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需要。

篇9: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教学理论, 作为一个名词, 它泛指人们对有关教学的理论性认识。教学实践是一种主要在学校师生之间实际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 以传授知识技能或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它是要在此时此景中做明智判断、理智选择与实施行动, 教学实践虽然也有某种外在目的, 但我们必须承认实践本身就是它的目的, 它也兼有科学或理性活动的性质。

新课程改革中涌现了大量先进的教学理论, 如: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知识观、多元智能理论等, 它们不是本国土生土长, 基本上是借鉴于教育发达国家的成果, 这就如同在教育领域里发生了“时空压缩”的现象。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哈维 (David Harvey) 强调“时空压缩” (Time-space compression) , 是指欧洲等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才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 进而进入后现代社会, 而中国却在短短30年的发展时间里, 既要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 又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还要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更要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世界。我国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 在付出巨大努力和沉重代价的前提下, 努力学习、积极吸收、充分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技术, 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非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在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200至300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 这是“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 由于存在“后发劣势”, 我国要在30年的时间中把发达国家200至300年中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到了这30年的时空中, 使改革发展同样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这是“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在哈维看来, “时空压缩”的现实及其人们的体验都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时空压缩”的程度会进一步加强, 并且“时空压缩”的影响会波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空压缩的效应也同样影响了教育领域, 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 也有欠发达的教育水平。中国作为教育的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 从而加速中国教育的发展。如:新课程改革中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充分借鉴他国先进教育的结果, 给我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改善教育质量, 这属于“时空压缩”的后发优势。同样新课程改革也不能逃离“时空压缩”的后发劣势, 尽管这种跨越式发展给中国教育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力, 但其必须面对曾经在发达教育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这是不能跳过的。因此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教学理论本土适应的水土不服,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或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走样等等。

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大量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虽然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但人们对这些问题关注的热情丝毫没变, 变化的只是研究的重点。下面主要谈谈新课程中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1.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新课程中出现大量的如建构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多元智能理论等教学理论与中国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外来的教学理论要指导中国的教学实践, 必定要有一个比较长时期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因此在一定时期会表现为二者的脱离。

教学理论的多来源性也决定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并不总是相伴而生的。虽然说教学理论的终极来源是教学实践, 但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终极性, 决不排除理论源泉的多样性, 不排除在一定维度上, 理论还可来之于理论, 来之于感悟, 来之于思想体系。同理, 并不是所有教学理论均来自于教学实践, 有时教学理论的产生就没有诞生于教学实践的土壤。并不是所有杰出的教育学家都来自于优秀的教师, 都亲自从事教学实践, 但这并不妨碍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我们至今怀念马克思、恩格斯、康德、爱因斯坦、韦伯、皮亚杰等一大批思想家对教育科学的重大贡献。正是由于教学理论的多来源性, 使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某些时候是相脱离的。

2.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伴而生

教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 甚至直接建立在教学实验或是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方面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当下的教学实践指明了行动的方向, 对教学理论采取忠实取向, 让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按部就班, 体验先进教学理论带来的巨大成效;但另一方面, 由于教学理论适用的特殊性, 在教学实践时更多的要采取调适取向, 这样教学理论在灵活适应真实的教学实践的同时又孕育了改良的教学理论, 甚至是创生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在本土形成的改良教学理论或在改革中创生的全新教学理论, 在本土的教学实践中更有其指导的优越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和推进的教学实验正是教学理论实践的第一阵地, 它的特点在于能超越教学经验的天然性, 排除自然状态下对教学的各种干扰因素, 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 在较严格的控制条件下, 诱发某种教学活动精确地、反复地呈现出来, 以验证、修正丰富发展某种教学方案和理论主张。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中的素质提升

尽管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似乎若即若离, 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却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正是引进先进教学理论的目的所在。一线中小学教师对于先进教学理论的态度和行动, 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2001开始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吸取了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超前的教育理想, 提出了许多先进、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给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中国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 造成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理论素养与全新的教学理论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背景下, 我们的教师如果置若罔闻, 依旧我行我素, 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必然以失败告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实施者, 在教师实施这个环节若是出现问题, 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份量必定要求教师改变现状, 去适应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提升自身的素质。

接下来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出发来探讨教师的素质提升。

1. 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积极响应

新课程改革前, 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头脑中并不缺乏各种教学理论。但以新课程的标准来看, 很多的教学理论已经过时了, 比如“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等均不适应今天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改革对于有经验、优秀的教师而言比新教师更难得到认同。这就要求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要勇于舍弃传统教学中成功的经验, 从而能腾出空间来容纳新的思想与理论, 敢于迎接新课程、新教学理论的挑战与洗礼, 使自己跟上课程改革大潮, 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世界各国多年的教育改革也充分认识到教师既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也可能是成功的最大障碍。若是这些优秀教师从心里反对或抵触新课程中的教学理论, 那么教学只能依然如故。但若是教师能把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当作是学习新教学理论的基础, 那么这种“包袱”将成其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为几乎所有的课程改革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并不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 这中间必须有其结合点。教师对于新教学理论的态度非常重要, 只有在接受的基础上, 才有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的开始, 才有教育质量的变化。

2. 教师对教学理论的主动学习

虽然素质教育已进行了多年, 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实然依旧是扎实的应试教育, 甚至与实行素质教育之前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试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集中体现为对分数的关注。应试教育的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强调机械记忆。这样的教学目标必然使得教师注重教学技术或是教学技巧, 重视操作性的教学实践, 因而教师多数是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操练习题来达成。先进的教学理论对于分数的获得往往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且对教学理论从学习到能应用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中国中小教师的工作任务之繁重世人是有目共睹的, 既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奏效自然也就缺乏学习新教学理论的动机。

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当然也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国的教育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喊着素质教育搞着应试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教育必然是要向着新课程改革的指引的路径前进。现在的基础教育已有太多的问题, 严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也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的改变是必然的。作为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教育革新背景中的一线教师要有长远眼光。

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必然会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从而促使教师出现新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需要;可以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有选择的去留, 补充新的先进的教学理论, 从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可以如实认知教学的规律,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挑选教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 形成可供依循的、并不仅仅由理论构成的教学方案、计划等;可以丰富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减少盲目摸索的弯路, 以达成新课程的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线教师要有一定的危机感, 要做好准备去迎接未来对教师的挑战。把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作为自己发展与提升的机遇, 借助相关部门所提供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努力学习、领悟先进的教学理论;必须要重视对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 否则教师素质的更新就无从谈起;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新瓶装旧酒都只是自己骗自己, 未来教育必然要对教师做出新的选择;在学习型社会中, 在终身学习的要求下, 作为一个最需要学习提升的教师无视自己工作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因循守旧只会面临时代的淘汰;教师要做主动的学习者, 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提高自己从而真正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 没有内化于心的教学理论是不可能外化成教学实践的。

3. 教师要成为教学理论的研究者

仅仅停留在对教学理论的学习而不去研究, 这对于教学理论的成功运用还是不够的。教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客观主体化的过程, 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是主观客体化的过程。因此没有绝对客观的教学理念, 所有的理论都掺加了人的主观意志, 这就增加了使用的困难。再加上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与教学理论的使用者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或同一批人) , 因此就容易出现对教学理论的误读误用, 甚至走向了反面。这是对理论的巨大的浪费, 同时对教学理念的运用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惑。但假设教学理论的提出者与教学理论的使用者是同一个 (或批) 人, 这样就会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对教学理论的误用, 从而集中关注教学理论的运用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就此提出教师要亲自参与教学理论的研制过程, 要做教学的研究者。

现实中教师不可能参与所有教学理论的产生过程, 因为教师与教学理论专家是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 各有所侧重。但教师却要学习与应用各种丰富的教学理论, 对于“他人”的教学理论, 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应用呢?

教师依然要以“研究者”的身份探究新的教学理论。在认真学习领会新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不要迷信权威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应抱着这样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来检验该理论的实效性, 研究其适用的各种条件, 找到此理论的问题所在。 (因为没有完美的理论, 所有的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 因此教学理论的运用过程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发现之旅, 而不是验证一个已知的结论。从而一线教师在应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 既能发现理论的精妙之处, 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还能主动做出相应的调适。一线的教师可能在这样应用与探究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理论, 或是对理论的完善与补充, 从而真正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始终要明白以下几点:应用理论的目的并不是一丝不苟地忠实执行理论, 作理论的奴仆或是对其膜拜, 而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寻找解决的教学理论, 而不是为教学理论寻找适合的教学实践;把理论的运用当成一个工具使用的过程, 并在其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如何更好地用好这个工具, 或是如何更好地改进工具去达成目的。

必须要说明的是,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不是教师靠一次或几次努力就可达成的。它是现在进行式, 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教学实践会不断发展变化, 而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只有对二者不断地进行动态的协调、结合, 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

[2]石鸥.在“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5 (3) .

[3]李令永, 徐文彬.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0A) .

篇10: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关键词:高中生;性取向问题;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周总理1973年说: “青年懂得生理卫生知识很重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到了青春发育期,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上,生理上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现象,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变化,会要求得到有关知识。这个问题是不该回避的,试图回避,不但会使之神秘化,有时还有不良后果。”

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到现在还是没有与喊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接轨。考试还是中国学生的第一要务,分数仍然是一个命根子。没有好的成绩,升学就无望,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略综合素质的教育会对人类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就青春期性教育中的同性恋倾向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目的

现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让人学会考试,对于学生的素质、品性、心理一概不管。这就造成从高中生到大學生里的同性恋现象日益增加,有人甚至提出学生是最容易被同性恋影响的一个群体,对此我们应如何面对?

专家认为,出现男生女性化苗头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种心理根源是一些男孩在“逃避责任”。应该承认,在国人一直羞于启齿的性知识教育问题上,许多人开始大方地谈论。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在小学就应该开展性知识教育,这没有什么错。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青春期性教育,由于各界对“高分”的要求却远远没有跟上。

二、关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如今,名目繁多的选秀节目粉墨登场,如超女、好男儿等,正逐渐成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审美和衡量自我的标准。而中性形象的异军突起,更是激起众多青年男女的好奇心和尝试心理。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中性形象的广泛传播的确会左右一些人的性向观念,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形成自我统一性的、处于青年期的学生们。”还有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在儿童期和青年期是同性恋形成的活跃期,处于这个阶段的男女,如果对自身第二性征和心理性向还不能达到匹配和认同,就容易受到大众媒介传播的暗示或引导,尝试并逐渐形成“同性相吸”情况的发生。

其实,男生的女性化和女生的男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目前中小学女教师过多也是造成男生女性化的原因之一,过于突出的女性氛围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2、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比如某个同性恋者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某些遭遇而对异性者产生很强的厌恶感,从此便只愿意和同性交往,渐渐地成为一个彻底的同性恋者。对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者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在母亲强势父亲弱势的家庭中成长的男孩更容易发展成同性恋中的“女性”一方,而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女孩则容易发展成为同性恋中的“男性”一方。从一系列这一类的案例和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看,社会因素是造成同性恋的原因之一。再如,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经常遭人嘲笑,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回复“正常”。

3、有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教育孩子“男女生不能说话、不能有任何接触”,这就造成在孩子的心理发育过程中,他们会与同性伙伴有较密切的交往,甚至也存在一定的爱慕心理,有的女同学称呼自己心仪的女同学为“老公、老婆”,这已经在许多学生里是相当普遍且不足为怪的事。虽然这不一定是同性恋倾向,因为其性欲冲动中的情欲成分并不强烈,多局限于情感水平,它就像异性恋中的纯感情活动(即所谓柏拉图式恋情)一样,只有在这种爱慕带有相当的情欲色彩时才属同性恋倾向。

三、改善青春期性别感错位的对策与建议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儿童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与性别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泛滥的色情的侵害,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要逼他们早熟。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作为一名校医,我强烈呼吁在大、中、小学都应开展关于青春期性取向的健康教育,让在校的学生对同性恋有个全面的、真实的了解和认识。青少年都会历经“同性密友期”,若有适当的辅导协助,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分辨真假同性恋。

其实,不只是青春期性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更应该加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后记:同性恋的治疗很困难,不能单纯局限在疾病本身,也要看到社会或家庭背景的影响,我强列呼吁早期预防,尤其是在儿童期就应接受科学的性教育,促进健全的性心理发展。只有真正施行素质教育,才能使他们的一生幸福十分重要。

篇11:男教师匮乏带来的教育软骨症

一、为新教师发展提供指南针

读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案例, 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手把手地教导你。他的教育案例, 涵盖了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 在每个领域, 他都有独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 李老师对每一个案例的反思, 都有理论支撑, 都有行动描述, 整套书构成了一幅有目标、有方法、有纵深的经典案例库。在语文教学上, 李镇西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通过创造生活化的交往情境, 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间的真实交往。李老师的“三读”:“读出问题, 读出感悟, 读出自己”, 实质上是引导学生灵魂在场, 师生一起, 真诚分享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样的教学实践, 能够给新教师提供最切实的帮助。

二、助老教师战胜职业倦怠

在我看来, 战胜职业倦怠, 李镇西至少有“三味药”。第一, 永葆童心。李镇西认为, 童心比爱心更重要, 童心意味着理想、纯正、热情、好奇、良知, 爱心更多地来自童心。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 就是因为他永葆纯真, 拒绝“成熟”, 有一颗永不更改的童心, 能与孩子心灵相通, 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从而获得巨大的精神慰藉。

第二, 和孩子互相编织。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自己叙事的书写者。对老师而言, 学生构成了自己生命叙事的“重要他人”;对学生而言, 老师也构成了自己生命叙事的“重要他人”。李镇西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生活中, 构筑了相同的精神底色, 拥有了相同的心灵密码, 彼此编织, 互相书写。师生的生活和精神生命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第三, 不断创新。单调就会乏味, 重复就会厌烦。单调、重复, 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原因。李镇西老师说:“我所有的教案都没有重复过, 哪怕同一篇课文, 我也不会参照以前的教案, 我把教授我的每一篇课文都当做我的‘第一次’。我总以为, 教育是创造出来的, 绝不能拿着一张旧船票, 重复昨天的故事……”

教育永远是在不满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现实中前进的。李镇西说得好:如果你能够骄傲地说, 我的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你就能战胜职业倦怠感。

三、为优秀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地图

对于有志在教育上闯出一些名堂的老师而言, 学习李镇西就更为重要。李镇西30年的教育实践, 犹如一张清晰的专业发展地图, 能给教师发展最实用的指引。比如:李镇西的阅读史, 他读了哪些书, 这些书对他的思想发育有什么影响;李镇西如何从浪漫阅读转向精确阅读, 进而走向综合性阅读;李镇西如何从一个“文青”转化为一个思想者。再如: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发展史, 李镇西如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 如何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李镇西如何学习杜威, 如何从杜威身上汲取营养, 拉开中国“民主与爱心”教育的序幕。再如:李镇西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研究意识, 对象研究意识, 类型研究意义……都值得教师们细细研读。

应该说, 这是另一个层面的教学相长。有心的教师会在李镇西的全息地图中, 找到解决自己教育困惑的灵验的“妙方”, 它未必能包治百病, 但一定能强身健体。钱梦龙老师说得好, “人人都可以学李镇西, 但人人都成不了李镇西。”李镇西的成功在于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他做了20多年班主任, 记下了班级数不清的有意义的事情, 保存了绝大多数和学生及家长的谈话, 记载下女儿成长的每一段经历。李镇西也许称不上中国教师第一人, 但在积累材料方面, 李老师绝对是中国教师的典范。如果, 你能做到这些的话, 我敢说, 你就能做李镇西, 最起码能做“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高三化学教学研讨心得下一篇:淘宝好评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