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2024-05-06

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精选8篇)

篇1: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

“降消项目” 孕产妇急救中心危急重症管理制度 及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必须及时报告主任,5 分钟 内由当班医师到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组组 长,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危 重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和会诊(通知抢救小组人 员必须在接电话 10 分钟内到位)。

二、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对 危重孕产妇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 捷地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三、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通讯设 备及应急预案。

四、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五、需立即手术的孕产妇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确诊后 30 分钟内进入手术室。

(二)危重症管理制度

1.急危重症的孕产妇工作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和护 士长组织,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通知专家抢救小组。2.科主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抢救工作中遇有诊 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 以解决。3.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抢救设备 及应急方案,畅通的通迅设备。4.危急重症孕产妇进行抢救时人员要按岗定位,由在场的最 高职称的医师担任组织抢救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常 规及查对制度。5.要做好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三)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1.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高年资医师、护士担任 急组工作。2.对急救高危孕产妇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 肃、敏捷的进行抢救。3.接诊 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并严 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4.严格执行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有危重病 员的抢救技术操作程序。5.抢救小组要承担出诊任务,进行及时的转运现场抢救。6.所有小组人员,应服从领导,分工明确,积极配合。

(四)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

1.掌握危重孕产妇急救的基本技能,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 的能力。2.建立孕产妇抢救中心及绿色通道。3.危重病人抢救有记录,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完 整,及时地完成或补记;保存抢救过程中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4.孕产妇在抢救时科主任应主动承担起总指挥的责任,负责组织抢救工作。5.科主任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讨论总结,分析每一抢救病 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定改进措施。

(五)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建立与县市区内上下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的 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转诊登记本。2.公布“中心”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应有醒目的灯箱,设有 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3.备有处于功能状态的急救车,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4.“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启动抢救小组,了解病情,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5 分钟内出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 抢救或转运。5.危重孕产妇到达“中心”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最高职称的。5 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 2 告“中心”急救小组组长。6.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抢 救结束后及时完成抢救记录。7.“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应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 教训。将抢救结果反馈转诊单位,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 反馈通知单》。

(六)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为了降低孕妇围产期发病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 安全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应对高危妊娠妇女加强管理。1.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对患者做到文明服务,认真诊治、热心 宣教、耐心咨询、廉洁行医。2.积极开展孕期卫生宣教,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3.认真开展孕期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孕期健康状况和胎儿发 育情况,要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早诊断、早治疗。4.对属于高危妊娠范围的孕妇应加强管理:(1)主动协助高危妊娠妇女制定产前计划并督促执行。(2)要密切检测胎儿和胎动,密切观察胎儿的频率、规律 性和强度,观察胎儿 12 小时胎动次数,必要时可教会 家属听诊。(3)必要时进行胎盘功能辅助检查,胎儿成熟度检查。(4)凡有遗传病、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家族史的孕妇或 为高龄初孕妇等应进行遗传学检查。(5)同时应做好、观察和诊治记录。(6)认真做好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的评分,根据孕妇的妊娠 危险因素,重点做好围产期的管理指导工作。(7)必要时进行住院观察治疗

(七)重症监护

1.监护室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职责。2.监护室救治重症,抢救术后病人,经治疗抢救脱离危险或 术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3.保证 24 小时连续监护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监护计划、实施措施、严密观察、详细记录。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抢救程序,熟练 3 掌握各种仪 器的安装使用,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定位放置,严 格交接专人专职负责。

(八)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急科室一般应派主治医师前往会诊,并及时填写会诊记 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3.急诊会诊:被邀请人员必须随叫随到。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 医务人员参加。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 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 组织人参加。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 单位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 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例,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 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 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 组织实施。

(九)新生儿窒息复苏

1.擦干全身,摆好体位,肩胛部垫高 3cm,吸净口鼻腔黏液。能觉刺激,轻弹足底心,轻拍后背,20 秒内完成。2.观察呼吸无自主呼吸的用 100%氧气气囊正压通气 15—30 秒,呼吸暂停为药物抑制。给钠络酮。3.评价心率,心率于 60—80 次/分,继续正压通气评价心率。心率<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气管插管药物复苏。4.评价心率,心率<60—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 4 气 管插管药物复苏。5.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自主呼吸建立停正压通气,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6.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7.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其它同第二 条)。8.四肢青紫或红润观察。

(十)急危重症及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凡遇急危入院产妇,入院救治 7 小时后未确诊或救治无效 者应立即请科主任检诊,并及时组织科内讨论。2.对于急危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 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一般死亡病历可在出院病历讨论会上一起讨论。4.属于意外死亡病历无论有无医疗事故均应单独讨论。意外 死亡病历讨论一般应在死亡一周内召开,特殊病历应及时 讨论,尸检病历待病理报告后进行。5.死亡病历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必 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情况应记入病历。

(十一)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及管理制度

1.危重症的孕产妇抢救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必 要时通知抢救小组有关成员参加抢救。2.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必要 时通知医务科及主管院长。3.如遇突发大出血的产妇抢救,需迅速通知医务科和主管院 长组织配套急救队伍。4.科室内应有应急设备、药品、通讯应急方案。

(十二)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1.护士长负责管理药品,领取保管报损,应建立帐目,分类 保管,定期检查,做到帐目相符。2.各种抢救药品专人保管,做到四固定,便于抢救使用,工 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3.抢救时病人所用药品,5 注明床号、姓名。抢救工作完毕后,及时核对,按时按量补充齐全。4.必须做好交接手续,交接时双方共同清点,并签字。

(十三)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1.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使急危孕产妇及时得到救治.开辟救 治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负款,各项检查、化验、合 血一路畅通”的救治原则。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 液保护技术。3.急诊用血应当按照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按要求补办手续。4.决定用血,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 意书》 上签字,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或主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5.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 批准签字。6.输血完毕,将血袋送血库至少保存 1 天。7.抢救用血注意事项,按照临床用血的注意事项执行。

(十四)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

1.进一步加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相 应的领导、专家抢救小组。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降消项目”抢救中心,定期填报一次 转诊抢救危重孕产妇统计表,上报妇幼保健院。3.负责转诊的医务人员和接诊人员应具有急救的能力,转诊 时填写《急危孕产妇转诊及反馈通知单》。4.评价出急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由上级急救中心反馈转 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 及时和延误,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5.对急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急危孕产妇建档管 理、专人负责、早期干预及时转诊。

(十五)产儿科合作制度

1.加强贯彻落实“降消项目”消除各类不利因素。2.儿科医生每天 8 点到妇产科病房对新生儿进行查房,一天 两次。对危重症随时检查处置。3.儿科设有新生儿抢救室,对危重症婴儿进行重症监护治 疗。4.加强产科人员的责任心,在产后 12 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产 妇及新生儿的各项生命指征并严格限制产后出院时间。以 免丧失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机会。5.儿、产科对新生儿处理、新生儿窒息评分、新生儿窒息复 苏等各项指标必须熟练掌握。要求儿、产科通力合作,新 生儿第一个见到的是儿、产科医生。

(十六)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一、建立与辖区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 的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二、在辖区内公布专用的孕产妇急救电话。急救中心 内设有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三、备 有 处 于 功 能 状 态 的 救 护 车,实 行 24 小 时 值 班 制 度。

四、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了解病情,迅速启动 抢 救 小 组,携 带 急 救 设 备 及 药 品,5 分 钟 内 出 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或转运。

五、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5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 最高职称的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 组组长。

六、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 核对。

七、产科急救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进行分析,总结 成功经验和教训。将抢救结局反馈转诊单位,填 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反馈通知单》 见《 降消(“ 项目”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管理规范》。)

(十七)抢救药品管理制度

一、各种抢救药品,根据需要保持一定基数,便于临床应急 使用,7 各种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二、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分类盒装放置,每月清点做好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领取及保管。

三、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变色、沉淀、过期或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经 涂改,不得使用。

四、抢救药品应定位、定量存放于抢救车上或专用抽屉内并 加锁,用后及时补充,严格交接,做好记录,保证随时 处于备用状态。

五、抢救药品实行效期管理„做到定期清点检查‟对药品批 号和失效期有详细登记,保证急救药品在有效期。

篇2: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为提高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应急救援水平,检验我院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综合实力和工作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工作水平,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我院于2017年XX月XX日开展了全县孕产妇和新生儿应急演练,现将演练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为确保此次演练工作顺利开展,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召开工作部署会,组织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检验科、B超心电图科、宣传科等科室专家对演练方案初稿进行讨论、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同时按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建设要求合理设置,确保达到此次演练科的目的,保证此次演练效果。

二、开展应急演练情况。

XX日下午,我院危重孕产妇急和新生儿救演练正式开始,首先,病人家属向我院急救中心发出求救信号,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急救中心立即紧急调度,妇产科医生、助产护士接到指令后迅速随同救护车赶往急救现场并实行紧急救治。接到病人后,救护车返回医院并电话告知妇产科,由妇产科派急救护士推平车及氧气袋到住院部1楼等待,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送至妇产科抢救室进行抢救,医务科当即组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家组进行大会诊,并迅速制定出抢救方案,在与家属沟通病情,签手术协议书后,将患者送往手术室急诊行剖宫产术,手术结束后,产妇因病情危重,急送往重症医学科危重孕产妇专用床继续抢救治疗,新生儿因重度窒息,儿科医护人员立即为其清理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吸痰、正压人工呼吸、行胸外按压后放入转运箱,转儿科新生儿监护室继续治疗,演练结束后,我院召开了2017年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应急演练工作总结会,认真总结此次演练的经验和不足,为做好今后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应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演练效果评价。

一是演练脚本设置切合实际,能体现出了我县目前的孕产妇抢救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应急预案启动后医院各科室接到通知后反应迅速,做到忙而不乱,为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三是各科室配合密切、分工明确,能针对病人及时制定具体、有效的抢救措施;四是通过演练提高了我县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的工作水平,为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问题。

(一)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抢救流程、业务知识熟悉程度不够,对部分医疗器材操作程序不熟练。一是所有用品是之前就准备好的,真来病人抢救物品并非是伸手可得,如抽血管、病人手腕带,各科室人员需熟悉科室所有物品及抢救器械放置及使用;二是配药、输液、采血等操作均没有进行手卫生,B超检查探头没有进行消毒。

(二)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演练方案不够全面。一是护理人员操作是在医生口令下才执行,没有主动及预见性配合;二是抢救病人过程中,多数时候都没有体现出协助配合,都是各忙各的,甚至于给平车让道后没问情况;三是科室配合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抢救流程不完善、医护人员分工不够明确。

我院将认真总结本次培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理顺应急救治程序,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切实做到有备无患。

XXX县人民医院

篇3: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孕产妇是指拥有农村户口并且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孕产妇, 不包括居住在城市但仍然是农村户口的孕产妇。

1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下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明显。由2012年国家卫生统计年鉴可知,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91年的80 (1/10万) 降低到2011年26.1 (1/10万) , 整体下降了67.38%, 达到了MDG所要求的年降低率。就城、乡情况来看, 虽然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是仍有较大差距:1991年城市孕妇死亡率是46.3 (1/10万) , 农村是100 (1/10万) ;2011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5.2 (1/10万) , 农村降低到26.5 (1/10万) , 总体上城市降低率45.57%, 农村降低率73.5%。但是与总体降低率一样,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在整体降低的同时也有年度出现升高。农村降低率在平稳中有所下降, 最高时是2005-2006年间的15.43%。 (见表1、2)

实现产妇健康需要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以及一系列适当的干预措施, 以确保妇女安全渡过孕产期。1990年以来, 日益增多的妇女到医疗机构分娩, 亚洲和北非一些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已减半[1]。在MDG报告中指出:1997-2007年期间, 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原因的50%以上是出血和高血压。我国2000-2010年每5年监测的孕产妇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显示:农村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是产科出血, 虽然到2010年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但与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差距;其次是妊高症, 2010年达到了14.2%, 城市同比只有6.3%;其后是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感染、肝病等 (见表3) 。

2 影响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降低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 据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还未达到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孕产妇死亡率每年降幅不大。目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主旋律是关注民生、关心农民、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特别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因此, 应当在分析影响农村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 以此促进MDG要求的实现。

2.1 农村缺乏孕产妇急救所需的硬件———医疗设备

由以上死亡率报告及死因构成可知, 致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疾病都必须专业急救设备才能诊疗。而我国很大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只具备基本的医疗设备, 如显微镜、血压计、心电图机等, 孕产妇急救专业设备十分缺乏, 并且仅有的基本设备也非常简陋老旧, 有的甚至很多年都没有使用[2]。没有辅助医疗设备, 乡镇卫生院医生和乡村医生只能进行简单体格检查。但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疾病均发病时间短、病情严重, 需要得到及时治疗才不致于产生生命危险, 简陋的医疗条件必然延误救治时机, 增大孕产妇死亡风险。

2.2 农村缺乏孕产妇急救所需的软件———医疗技术人员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乡村医生普遍业务素养不高, 只能对简单的常见病、慢性病进行诊疗, 对于产科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技术掌握不多。目前, 我国医疗体系和患者构成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正金字塔”的尴尬状态。城市高等级医院里硕博扎堆, 而基层医疗机构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医务人员廖廖无几, 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愿意选择下基层为农民服务, 专业人士严重缺乏, 虽然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向基层卫生人员提供了技术培训, 但限于对经济收入的考虑, 参培人员积极性低, 缺勤率高, 培训效果远远低于预期目标。

2.3 农村经济文化欠发达, 住院分娩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 有些地区较为偏僻, 经济条件较差, 文化程度不高, 有些可能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女性地位较低;同时传统风俗习惯、陈旧习俗观念、宗教信仰等[3]造成妇女保健意识淡薄, 住院分娩认识不高, 不愿意去医疗机构检查和分娩, 致使一部分产妇自行请当地接生员接生。在这种情况下分娩, 引发产后大出血、感染等的几率很高。一旦发生, 接生员的医疗水平无法完成急救, 将有可能造成产妇的死亡。如此不仅危害产妇健康, 同时也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

2.4 农村孕产妇急救医疗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有关孕产妇保健的法律规范都只是级别比较低的规范性文件, 例如“指导意见”, 还缺少一部完整的急救法, 即缺乏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虽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多提出了在农村孕产妇急救方面的工作方案,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科学的决策判断, 使得农村孕产妇急救的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和医务水平相对落后, 如果没有健全法律制度的保障, 将会造成孕产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3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下改善农村孕产妇急救医疗的途径

及时有效的孕产妇急救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也可以为她们节省因妊娠过程中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的治疗费用, 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医疗保障费用,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联合国在《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全球战略》中提出:必须综合提供卫生服务和拯救生命干预措施, 使妇女儿童能够在需要时, 在适当地点获得预防、治疗和护理;强化卫生系统, 配置足够数量和技术熟练的卫生骨干队伍。根据以上指导方针, 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对农村孕产妇急救予以改善。

3.1 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9 980.4 亿元, 占GDP的4.98%, 人均卫生费用1 490.1 元, 城市为2 315.5元, 而农村只有666.3元, 不足城市居民的1/3。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中的要求,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增加农村和边远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加快妇幼卫生人才培养,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出台实施细则, 对农村的卫生经费支出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 增加妇幼卫生财政投入, 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妇幼卫生急救财政支出的比例, 体现妇幼卫生急救优先发展的中心[4]。同时, 医疗保障相关政策要增大对住院分娩的报销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

3.2 强化妇产科卫生人员的系统性管理

各个地区应建立乡村医生库, 确认农村实际从事孕产妇急救或者产科的具体人员数, 了解分布情况, 制订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农村孕产妇急救医疗规划[5]。我国拥有较大数量的低收入农村人群, 他们无法享受良好医疗卫生设施的服务, 或无法获得优秀的卫生专业人员, 特别是助产士和其他拥有助产技术者的服务。因此, 准确地了解农村产科人员的数目及服务水平, 对未来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急救医疗服务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3.3 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

由于农村地区工作条件艰苦、薪酬欠佳、支持和监督不力、职业晋升机会有限等因素, 国家新培养的医生不愿意到农村去, 农村往往也难以留住受过培训的产科人员。许多熟练产科人员为获得更好的工资和更有利的工作条件而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同时农村产科从业人员需要机会进修, 以获得、维持、提高技能。在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城市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院都应该在政策的指导下, 为乡村产科人员的培训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国家应当确认农村产科专业人员的法律地位, 使这些人员成为农村孕产妇急救的重要支柱。

3.4 加大宣传力度

应当加大住院分娩的宣传力度, 并且通过农村地区的产科执业人员加强与农村孕产妇的联系, 建立信任关系, 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 进行科学分娩。农村孕产妇由于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所受的局限, 她们的文化水平通常不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向孕产妇宣传院内分娩的益处, 使她们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维护产妇以及新生儿健康方面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而促使她们更多利用住院分娩, 减少疾病发生风险。

3.5 完善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农村地区提高卫生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当建立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孕产妇急救转诊系统, 包括村卫生室的初步处理和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性院前急救、救护车接送、院内急救, 病情严重者还应当立即转送县级医院。同时, 急救时的医疗设备、药品供应、救护车使用和人员配备方案应更加细化[6], 尽可能实现每一个乡都有专业人员负责指导各村各社的孕产妇急救。

联合国提出的改善孕产妇健康的千年目标, 需要全球行动, 共同努力。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 更是任重道远。农村孕产妇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与人口素质的提高紧密相连。发展农村孕产妇急救医疗制度刻不容缓, 只有农村的每一位孕产妇都能获得良好的产科服务, 孕产妇死亡率才能有效降低, 联合国的千年目标才能实现。

摘要:改善孕产妇健康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之一, 也是《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的要求。我国农村孕产妇急救硬件设施陈旧、软件缺乏、患者就医意识不足、急救体系未形成等原因造成了孕产妇死亡率的城乡差别。通过采取增大专项经费投入、强化产科人员系统性管理、加强业务素质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将促进我国农村孕产妇急救医疗的发展。

关键词:孕产妇,急救医疗,农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Karimian-Teherani D, Haidinger G, Waldhoer T, et al.Under-reporting of direct and indirect obstetrical deaths in Austria, 1980-98[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2, 81 (4) :323-327.

[2]颜学举, 张祝林.基层医疗机构急救现状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1) :1037-1038.

[3]张长丽.“降消”项目对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7.

[4]冷志伟.公共财政下我国妇幼卫生投入状况及其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5]滕檄萍, 王晓云, 刘会茹.承德市2006年至2010年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变化及干预措施[J].河北医学, 2012, 18 (12) :1841-1843.

篇4: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关键词】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06-02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1]。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多医疗救护的呼救、救护车行车安全、现场急救与转运及死亡通知单的填写等环节[2],各环节紧密相连,其管理的好坏决定院前急救的质量。所以,本科从2010年4月起把院前急救作为一个重要单元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管理流程,具体如下。

1 上班前准备

出诊护士应提前15分钟上班,按规定穿戴整齐(统一订制的120急救服),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做好救护车财产物资的交接工作及5S管理规定。

2呼救指令的管理

我院急诊科院前呼救指令主要来自三方面: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病人自主呼救,院内病房呼救。

2.1出诊护士在接受呼救指令时必须准确获得并记录如下呼救信息:呼救患者所在位置(街道、楼名、楼层、房号),特别记录标志性建筑物位置;呼救人的联系电话,最好为移动电话,并要求呼救人保持通讯畅通;呼救原因,或者说明发生什么事;多少人需要救治;呼救时间,呼救来源。

2.2接到指令后,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内出车。司机对救护车出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回院时间及归位时间进行GPS的确认记录。

2.2.1接受中心指令后,出诊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司机到位。同时电话联系呼救人,了解并核实呼救信息,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

2.2.2接病人自主呼救指令后,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可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并上报120中心。

2.2.3接院内病房呼救指令后,对病房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通知相关部门配合,例如电梯员、携带相应的急救物资出发协助急救。

3 行车途中的管理

3.1行车途中,出诊医护人员应保持与呼救人的电话联系,及时核实信息

3.2行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指派的救护对象。如遇特殊情况时,需要及时汇报120急救指挥中心或急诊科负责人安排其他院前急救小组救护新发呼救对象。但有责任做好解释与急救指导。

3.3出诊途中,如遇救护车故障时,司机应立即检查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立即修复时,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

3.4出诊途中,如遇交通事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理,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遇有伤人事故时,应认真做好事故现场的救护工作。

3.5按规定使用警报灯、警报器

4现场急救与转运的管理

4.1立即对伤病员进行迅速准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对呼吸心跳未停止者,确定主诉和主要症状体征,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

4.2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要及时告诉伤病员家属,必要时通知110协助处理。

4.3对判断为危重的病人除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外,应及时将伤病员病情告知家属,并签发《病危通知书》。

4.4现场救治伤病员原则上不应超过半小时,如遇必要,可以边急救边转运回医院,现场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汇报,如有必要可通过110协助处理、

4.5对需转运回医院继续救治的伤病员,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的必要性,同时告知转运途中风险,确保病人或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签署《院前病情告知书》。

4.6伤病员或家属拒绝转运到医院治疗的,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以及转运的必要性,伤病员或家属仍坚持拒绝转运治疗,需要在《院前病情告知书》上签署拒绝转运意见并签名。

4.7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伤病员上救护车,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相互协作,必要时可请求并指导家属协助搬运。搬运途中应注意安全,防止二次损伤。

4.8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应负责病人头部搬运,担架抬上救护车时,保持病人头部朝向车头的方向,头在前,脚在后的位置,以利病情观察,出诊医师、护士应与病人同在车厢。

4.9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记录,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应立即按诊疗规范处理。同时应及时将伤病员信息通报给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方便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5 到达医院的管理

5.1出诊医师护士护送病人进入急诊科指定诊疗区域。出诊医师应向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或值班医师进行书面交接伤病员情况。

5.2危重病人,在未与科室值班医护人员交接前,不能中断救治

5.3伤病员安排妥当后,出诊护士协助开具出诊收费单,严禁乱收费

5.4完成任务后出诊护士应及时清理医疗废物,维护补充所用药械。

5.5出诊医师在完成每一位伤病员抢救后,应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出诊医师护士按要求填写出诊登记本,若指令来自120指挥中心的应及时将出诊相关信息及时汇报。若因为连续出诊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当在任务完成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院前急救病历以及出诊登记本的书写应做到字迹清楚、整齐、无涂改。内容实事求是,不得伪造。

6关于《死亡通知单》的填写说明

6.1填写《死亡通知单》必须严肃认真,用黑色或深蓝色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准确,不得涂改,若写错时,要注明"作废"后另填写一张,有加盖医院的疾病病情证明鲜章方有效。

6.2《死亡通知单》由负责救治的医师填写,不得由其他医护人员任意填写。

6.3凡可疑为非正常死亡者,需交由110或派出所处理

6.4死亡必须有户口本或身份证为依据才能填写《死亡通知单》

6.5遇到外籍或港澳台死亡者,开具《死亡通知单》的手续与国内人士基本相同,但必须具有护照或港澳台通行证,并需通知110及医院外事办。

7 讨论

7.1 职责明确:急救单元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3],明确各自工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工作任务,使病人快速、及时得到救治,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7.2 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简单清晰 对新进急诊人员及轮转人员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掌握院前急救工作内容,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7.3 注重环节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从院前接受指令到院前病情告知及死亡通知书的填写,规范相应的处理流程,提高了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青.院前急救管理5要素风险分析与预见性干预[J].全科护理,2012,10(4):1017-1018

[2] 齐英.浅谈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110-111

篇5:医生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一:上班

1:检查车内氧气、急救物品、急救设备、急救箱等,发现不足及时补充,并做好车内卫生整理。在检查表登记、记录、签名。2:整理病历,为出车做好准备。3:通知指挥中心,上班登陆。4:与上一班医生做好交接。

二:接到出车指令后

1:问清楚急救地点、病人情况等。2:通知驾驶员、担架员。

3:出车途中与病人电话联系,告知已经出车,确认出车地点,了解病情,做好相应的指导。4:根据病情携带相应的急救设备快速到达现场。

三:现场处置

1:病人检查,病情判断。2:相应抢救。3:病情告知。

4:如为到其他各级医院接病人,做好病人风险告知并签字。

5:心跳呼吸停止病人:①判断意识无;②颈动脉搏动、呼吸无;③胸外按压、皮囊通气;④并告知病人家属病人已经死亡,现在医生尽力抢救;⑤准备除颤仪,拉心电图,如室颤及时除颤;⑥边抢救边告知病人家属病人转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

6:现场病人死亡确认:离首、重要脏器缺失、尸斑、尸僵。必须拉心电图及病历书写。车祸或有造成围观趋势的现场,必须配合警察把尸体送医院,通知急诊科由工友送太平间。

7:病人死亡不用抢救:①现场确认死亡;②家属放弃抢救并签字;③警察要求不能移动现场的,除了拉心电图并要警察签字。拨“120”告知指挥中心。

8:签字:①病情危重者及时签名(病人在医院中);②病人或家人等拒绝救治或到医院诊治;③放弃就近就急就专科原则;④其他不按规范处置的意见。

9:签名人员身份确认:①:直系家属。②:单位领导。③:现场警察。⑤:如果旁人或同事时,需电话联系家属以确认或委托,并要旁人或同事签名为证。

10:病人或家属等拒绝签字:①:打“120”电话汇报指挥中心,告知现场情况,并把病人或者家属的声音予以录音(在与指挥中心通话时的电话录音)。②:有条件请旁人证明人签字,同时要记录证明人的地址和联系电话。

四:病人上车

1:医生始终在病人旁边。

2:急救措施: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发现室颤及时停车除颤。3:病人转送的医院按照就近、就急、就专科、就病人意愿原则。病人有不同意见,及时签字。

4:病情重及时告知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通知接受医院急诊科。5:途中病情有变化及时告知,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到达医院

1:医生在病人身边并送到抢救室 2:向接诊医生做好交接。3:填写交接单,接诊医生签名

4:补充急救物品,如药物颈托等。

六:回到站点

篇6:孕产妇急诊急救演练

一、演练前准备:

1、召开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领导小组会议,对演练进行安排布置。

2、准备病例,模拟演练场景,做好相关事项的准备和协调。

3、重点评价:呼救接诊、设施准备、出诊、现场处置、方案制定、病房准备工作、抢救、急诊手术情况。

二、时间:2016年9月20日

三、演练内容:

题目:产前出血 场景一:急诊120 14:30 万荣县县城一妊娠晚期孕妇家属拨打120,告知孕妇表情淡漠,面色苍白。120立即通知救护车、产科医生医生、护士出诊,到达接诊,途中立即询问病史,评估病情并通知产科值班医生做好接诊准备。

场景二:产科病房

值班诊医生:

1、立即询问病史:患者主诉腹痛伴阴道流血2小时,同时询问月经史,计算预产期,是否定时产前检查,有否高危因素存在。

2、初步体格检查:有无贫血外观,贫血状态与出血量是否成正比,子宫是否与停经月份相符,子宫有无压痛,是否有板状腹,胎位是否可扪清,胎心,是否内诊(酌情,说出理由)。

3、立即行胎心监护,根据病情是否请示上级医生。开具相关入院书面材料。

产科值班护士:

患者入室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测量记录生命体征(血压150/100mmhg),同时采集血标本送检。

执行医嘱通知超声科、检验科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4、超声回报:妊娠晚期,胎盘大面积剥离,胎心良,胎盘成熟度II级晚

5、检验回报:血红蛋白78g,尿蛋白:+3

6、胎心监护:168次/分,频发的变化、延长减速

7、初步诊断:妊娠36+5周,G1P0 LOA 胎盘早剥 妊高症 胎儿窘迫 失血性贫血(中度)

8、处 置:

(1)、地塞米松10mg静推(2)、立即准备输血

(3)、向家属交代病情,初步诊断,虽胎龄不足37周,但胎盘已接近成熟,给予地塞米松促肺成熟同时为抢救母儿生命,应立即行剖宫产术,家属同意。

时间:15:20

1、手术通知单;

2、签各项手术协议书,护士术前准备(含抗菌药物的皮试);

3、通知产房护士和新生儿科医生入手术室;

4、手术室护士、值班护士做好交接,携带必备用物将孕妇接入手术室; 场景三:手术室进行急诊手术

麻醉医生立即询问病史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四、总结和现场点评。

篇7:危重症孕产妇急救、转诊制度

1、危急重症孕产妇转诊时,转出单位应先通知接受医院产科并简要叙述病情,同时派医务人员护送,负责护送的医务人员应具备初步急救的能力。危急重症孕产妇接诊医疗保健机构应及时告知接收病人的具体地点,并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接诊。

2、高危孕妇转诊后,转出单位负责追踪、随访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及结局等情况并登记,接诊单位相关科室负责协助转出单位对高危孕妇进行追踪随访。

3、危急重症孕产妇接诊医疗保健机构应成立由有关领导、多科室专家组成的医疗抢救小组,制定相应的急救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以保证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畅通。

4、医疗保健机构对支付医疗费用确有困难的危急重症孕产妇,要先行组织抢救,并按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

5、对危急重症孕产妇实行就地就近抢救的原则,待病情稳定后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可转至其他医疗机构。

6、对妊娠合并重危内外科疾病的高危孕妇,在保证途中安全的情况下,必须按照惠安县危重症孕产妇转诊救治网络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转至上级综合医院进行治疗监护。

7、对住院危重孕妇转诊时,应准备好详细的病情摘要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由医生护送并与接受转诊的医院进行沟通。

篇8:孕产妇急救工作流程图

[关键词] 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23-02

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抢救成功与否与孕产妇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关,而后者又与孕产妇是否能被及时转运到孕产妇救治专科医院有关。因此,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医院都在探索适合实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1,2]。中山市博爱医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于2011年开始进行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1.2 危重症孕产妇范畴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间所发生的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健康的病症。

1.3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孕产妇600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7.8岁;孕周27~42周,平均38.2周,孕次1~3次,平均1.5次;其中产后出血32例,异位妊娠15例,胎盘原因150例,重度妊高征117例,合并内科疾病81例,羊水栓塞4例,子宫破裂2例。

1.4 院前急救方法及转运模式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接120指挥平台通知后,即视为启动该模式,孕产妇急救小组迅速出诊,并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保障孕产妇获得检查和初步诊断,并得到急救人员迅速制订现场救治方案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迅速实施院前抢救措施,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流程详见图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及转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孕产妇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损伤严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最重要原因,孕产妇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工作水平综合性指标之一[1,3]。有学者报道[4],到2008年,我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34.2/10万,但在经济贫困、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缺乏产科急救能力和交通不畅的一、二级医院,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03/10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3]。因此,及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院前急救、迅速向技术力量和设备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运,是赢得宝贵抢救时机、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博爱医院地处中山市城乡结合地带,面对乡镇医院及暂住人口较多,孕产妇发生危重症的因素较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医院较早建立了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制订了规范化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流程。接诊时首先应详细询问孕产妇所处地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呼救原因,及时派出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孕产妇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告知病情,必要时通知手术室或ICU做好接诊准备,争分夺秒,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经过及时的院前急救及转运,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率100%。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因分布显示产后出血5.33%,异位妊娠2.50%,胎盘原因25.00%,重度妊高征19.5%,合并内科疾病13.50%,羊水栓塞0.67%,子宫破裂0.33%,结果与文献报道并不太一致[3,5],提示存在地区性差异。

在基于120指挥平台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应该注意孕产妇危重症的各种特点,针对病因、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急救现场的条件,综合评估,实施积极、准确的现场救治,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为后期的院内救治打下基础,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Liu X,Yan H,Wang D. The evaluation of“Safe Motherhood”program on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western China: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approach[J]. BMC Public Health,2010,22:566.

[2] Colboam T,Costello A,Pagel C. Matemal morlality for 181 countries 1980-2008[J]. Lancet,2010,375:1609-1623.

[3] 谢莉玲,余昕烊,朱建华. 351例重症孕产妇转诊病种和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5):385-388.

[4] 陈敦金,孟丽丽. 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4.

[5] 秦敏,朱丽萍,张蕾,等. 上海市200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4):244-249.

上一篇:ehs职责与要求下一篇:校园双十一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