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2024-05-27

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共8篇)

篇1: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发现孕期的危重孕产妇要及时向乡卫生院报告并直接向“产科急救中心”转诊。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区,必要时一边利用人力转运产妇,一边通过电话与上级急救中心联系,由上级医院派出救护车,两种方法相结合,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尽量动员社区力量来解决转诊所需的交通工具和人力,如动员村民自愿组织固定的担架救护队的方法。

2、及时转送危重孕产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特别要早期识别和处理孕期初筛出的合并症和并发症,成立初级产科抢救小组,在对发生在产时和产后的并发症进行初步抢救的同时,及时将危重孕产妇向“产科急救中心”转诊。

3、县级医疗保健机构都要履行高危产妇的转诊职能,凡不能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孕产妇,都要及时转至“产科急救中心”进行诊治。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转诊,不能延误或推诿。

4、负责接收其他医疗保健机构的高危孕产妇转诊,成立院内产科抢救组,承担危重高危孕产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提高抢救水平。

篇2: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降消项目” 孕产妇急救中心危急重症管理制度 及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一、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必须及时报告主任,5 分钟 内由当班医师到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组组 长,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危 重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和会诊(通知抢救小组人 员必须在接电话 10 分钟内到位)。

二、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对 危重孕产妇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 捷地进行抢救,分秒必争。

三、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通讯设 备及应急预案。

四、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安瓿、资料以备核对。

五、需立即手术的孕产妇应及时送手术室施行手术,确诊后 30 分钟内进入手术室。

(二)危重症管理制度

1.急危重症的孕产妇工作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和护 士长组织,及时报告科主任,必要时通知专家抢救小组。2.科主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抢救工作中遇有诊 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 以解决。3.科室内应有必须的应急设备,规定的急救药品,抢救设备 及应急方案,畅通的通迅设备。4.危急重症孕产妇进行抢救时人员要按岗定位,由在场的最 高职称的医师担任组织抢救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常 规及查对制度。5.要做好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三)孕产妇急救小组工作制度

1.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高年资医师、护士担任 急组工作。2.对急救高危孕产妇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 肃、敏捷的进行抢救。3.接诊 10 分钟内完成病史询问、物理检查、开始处置并严 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4.严格执行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有危重病 员的抢救技术操作程序。5.抢救小组要承担出诊任务,进行及时的转运现场抢救。6.所有小组人员,应服从领导,分工明确,积极配合。

(四)孕产妇急危重症管理

1.掌握危重孕产妇急救的基本技能,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 的能力。2.建立孕产妇抢救中心及绿色通道。3.危重病人抢救有记录,内容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完 整,及时地完成或补记;保存抢救过程中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4.孕产妇在抢救时科主任应主动承担起总指挥的责任,负责组织抢救工作。5.科主任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讨论总结,分析每一抢救病 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指定改进措施。

(五)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建立与县市区内上下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的 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转诊登记本。2.公布“中心”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应有醒目的灯箱,设有 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3.备有处于功能状态的急救车,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4.“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启动抢救小组,了解病情,携带急救设备与药品,5 分钟内出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 抢救或转运。5.危重孕产妇到达“中心”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最高职称的。5 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 2 告“中心”急救小组组长。6.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核对,抢 救结束后及时完成抢救记录。7.“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应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 教训。将抢救结果反馈转诊单位,填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 反馈通知单》。

(六)高危妊娠管理制度

为了降低孕妇围产期发病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确保母婴 安全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应对高危妊娠妇女加强管理。1.妇产科及门诊医师对患者做到文明服务,认真诊治、热心 宣教、耐心咨询、廉洁行医。2.积极开展孕期卫生宣教,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3.认真开展孕期检查工作,及时了解孕期健康状况和胎儿发 育情况,要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早诊断、早治疗。4.对属于高危妊娠范围的孕妇应加强管理:(1)主动协助高危妊娠妇女制定产前计划并督促执行。(2)要密切检测胎儿和胎动,密切观察胎儿的频率、规律 性和强度,观察胎儿 12 小时胎动次数,必要时可教会 家属听诊。(3)必要时进行胎盘功能辅助检查,胎儿成熟度检查。(4)凡有遗传病、胎儿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家族史的孕妇或 为高龄初孕妇等应进行遗传学检查。(5)同时应做好、观察和诊治记录。(6)认真做好高危妊娠危险因素的评分,根据孕妇的妊娠 危险因素,重点做好围产期的管理指导工作。(7)必要时进行住院观察治疗

(七)重症监护

1.监护室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职责。2.监护室救治重症,抢救术后病人,经治疗抢救脱离危险或 术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3.保证 24 小时连续监护工作,制定全面系统的监护计划、实施措施、严密观察、详细记录。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抢救程序,熟练 3 掌握各种仪 器的安装使用,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定位放置,严 格交接专人专职负责。

(八)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急科室一般应派主治医师前往会诊,并及时填写会诊记 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3.急诊会诊:被邀请人员必须随叫随到。4.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 医务人员参加。5.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 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 组织人参加。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 单位应指派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由申请科主 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例,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将 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 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 组织实施。

(九)新生儿窒息复苏

1.擦干全身,摆好体位,肩胛部垫高 3cm,吸净口鼻腔黏液。能觉刺激,轻弹足底心,轻拍后背,20 秒内完成。2.观察呼吸无自主呼吸的用 100%氧气气囊正压通气 15—30 秒,呼吸暂停为药物抑制。给钠络酮。3.评价心率,心率于 60—80 次/分,继续正压通气评价心率。心率<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气管插管药物复苏。4.评价心率,心率<60—80 次/分,胸外按压 30 秒,无效 4 气 管插管药物复苏。5.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自主呼吸建立停正压通气,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6.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评价皮肤颜色,紫绀,给氧。7.有自主呼吸,评价心率,心率<100 次/分,(其它同第二 条)。8.四肢青紫或红润观察。

(十)急危重症及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1.凡遇急危入院产妇,入院救治 7 小时后未确诊或救治无效 者应立即请科主任检诊,并及时组织科内讨论。2.对于急危疑难病历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 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一般死亡病历可在出院病历讨论会上一起讨论。4.属于意外死亡病历无论有无医疗事故均应单独讨论。意外 死亡病历讨论一般应在死亡一周内召开,特殊病历应及时 讨论,尸检病历待病理报告后进行。5.死亡病历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必 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情况应记入病历。

(十一)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及管理制度

1.危重症的孕产妇抢救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及上级医师,必 要时通知抢救小组有关成员参加抢救。2.科主任应组织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抢救,必要 时通知医务科及主管院长。3.如遇突发大出血的产妇抢救,需迅速通知医务科和主管院 长组织配套急救队伍。4.科室内应有应急设备、药品、通讯应急方案。

(十二)急救药品管理制度

1.护士长负责管理药品,领取保管报损,应建立帐目,分类 保管,定期检查,做到帐目相符。2.各种抢救药品专人保管,做到四固定,便于抢救使用,工 作人员不得擅自取用。3.抢救时病人所用药品,5 注明床号、姓名。抢救工作完毕后,及时核对,按时按量补充齐全。4.必须做好交接手续,交接时双方共同清点,并签字。

(十三)抢救用血管理制度

1.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使急危孕产妇及时得到救治.开辟救 治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负款,各项检查、化验、合 血一路畅通”的救治原则。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 液保护技术。3.急诊用血应当按照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按要求补办手续。4.决定用血,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 意书》 上签字,无家属签字或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或主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5.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科主任 批准签字。6.输血完毕,将血袋送血库至少保存 1 天。7.抢救用血注意事项,按照临床用血的注意事项执行。

(十四)接受转诊和反馈转诊病人情况

1.进一步加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相 应的领导、专家抢救小组。2.建立信息报告制度“降消项目”抢救中心,定期填报一次 转诊抢救危重孕产妇统计表,上报妇幼保健院。3.负责转诊的医务人员和接诊人员应具有急救的能力,转诊 时填写《急危孕产妇转诊及反馈通知单》。4.评价出急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由上级急救中心反馈转 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 及时和延误,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5.对急危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急危孕产妇建档管 理、专人负责、早期干预及时转诊。

(十五)产儿科合作制度

1.加强贯彻落实“降消项目”消除各类不利因素。2.儿科医生每天 8 点到妇产科病房对新生儿进行查房,一天 两次。对危重症随时检查处置。3.儿科设有新生儿抢救室,对危重症婴儿进行重症监护治 疗。4.加强产科人员的责任心,在产后 12 小时内应严密观察产 妇及新生儿的各项生命指征并严格限制产后出院时间。以 免丧失产妇及新生儿的抢救机会。5.儿、产科对新生儿处理、新生儿窒息评分、新生儿窒息复 苏等各项指标必须熟练掌握。要求儿、产科通力合作,新 生儿第一个见到的是儿、产科医生。

(十六)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一、建立与辖区转诊单位的网络联系,有明确、通畅 的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建立登记本。

二、在辖区内公布专用的孕产妇急救电话。急救中心 内设有醒目的急救通道和抢救地点标识。三、备 有 处 于 功 能 状 态 的 救 护 车,实 行 24 小 时 值 班 制 度。

四、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了解病情,迅速启动 抢 救 小 组,携 带 急 救 设 备 及 药 品,5 分 钟 内 出 诊,迅速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或转运。

五、危重孕产妇到达急救中心,5 分钟内由当班产科 最高职称的医师到场负责组织抢救,报告急救小 组组长。

六、抢救过程中要保存全部药品的安瓿、资料、以备 核对。

七、产科急救中心对每例抢救病人均进行分析,总结 成功经验和教训。将抢救结局反馈转诊单位,填 写《高危孕产妇转诊与反馈通知单》 见《 降消(“ 项目”孕产妇急救转诊网络管理规范》。)

(十七)抢救药品管理制度

一、各种抢救药品,根据需要保持一定基数,便于临床应急 使用,7 各种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二、根据药品种类与性质分类盒装放置,每月清点做好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领取及保管。

三、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变色、沉淀、过期或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经 涂改,不得使用。

四、抢救药品应定位、定量存放于抢救车上或专用抽屉内并 加锁,用后及时补充,严格交接,做好记录,保证随时 处于备用状态。

篇3: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2月~2015年4月诊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4例,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9~58岁,平均年龄(36.5±6.7)岁;受伤原因:砸伤9例,钝锐器损伤12例,交通意外伤33例;受伤部位:单纯胸部12例,单纯腹部13例,单纯颅脑13例,多发伤16例;所有患者均处于休克状态,其中14例患者为重度休克。

1.2 方法

在现场评估患者伤情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方案,转运中做好患者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患者院前抢救与转运方案具体如下。

1.2.1 院前抢救

(1)迅速反应: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简单了解患者病史、受伤经过,迅速告知出诊人员,且出诊人员应尽快赶至事故现场。(2)评估病情: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后观察患者心率、脉搏、呼吸、意识、血压,对伤情判断并给予合理有效抢救。若伤情紧急则应迅速处理,评估患者休克程度。(3)迅速清除患者口腔异物并将紧身衣物解开,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已停止,则应实施心肺复苏术;对于呼吸衰竭患者以便携式呼吸机性气管插管给予辅助呼吸,注意避免患者吸入呕吐物。(4)止痛与止血:休克的主要原因为出血因此应及时控制出血。应根据患者伤情采用不同方法止血主要采用加压包扎,大血管止血时应对止血带捆绑压力予以注意。疼痛可促使休克加重,应结合患者病情合理的使用止痛药。(5)静脉通道建立:为急性休克患者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短时间内开通有效静脉输液通道并给予静脉输液及输血,扩充患者血容量。

1.2.2 转运

在转运中动态观察、监测患者病情,以监护仪器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转运过程中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骨折固定、止痛与止血,避免患者伤情加重。患者足部应朝向车头,以免在车惯性作用下导致脑缺血。司机在停车前缓慢减速不可骤停。转运中对抢救记录如实填写,时刻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告知其做好患者抢救准备。急救过程中不可做过多的语言交流,而应借助于非语言进行交流,如可适当抚摸患者或握手,给予患者鼓励、关切。

2 结果

本组54例患者中,50例被安全、顺利送至医院接受治疗,经治疗后均成功脱险,抢救成功率为92.6%;4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在急救人员赶至现场前已死亡,2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例在转运中出现循环衰竭死亡。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为院前急救中发生率较高的急重症,休克是致使气管功能衰竭或不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创伤性休克病情变化快且伤情复杂,抢救工作若稍有延迟则会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院前急救、转运为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步骤,及时展开院前急救及转运可为患者争取抢救的宝贵时间[4]。院前急救任务为:救命、保肢、感染预防及安全转送,其中保证患者生命为最首要任务。“黄金1 h”理论强调,患者伤后1 h内应及时、有效、正确的采取救治措施,而国内有研究人员认为,在伤后10 min内(白金10 min)对致命、严重的伤情予以阻断,可促使患者获得进一步救治的机会大大提高。在院前急救中,出诊人员迅速反应十分重要,出诊人员应具有高度急救意识、迅速反应能力、较强的病情观察能力,在接到报案后应尽快到达事发现场,在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迅速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做好止血处理,避免患者因大量失血而进一步加剧休克。同时,院前急救人员应具备娴熟的救治技能并对抢救流程、程序、急救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有准确了解,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为患者积极展开急救处理,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抢救生命的时间。在转运患者时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应和相关科室做好交接。院前和院内技术衔接为医院急救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转运患者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和急诊科、ICU之间做好联系,简单而准确的介绍患者基本情况,以便相应科室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医院相应科室在接到出诊人员提供的患者信息之后,应做好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准备,确保各项设备性能良好、药品准备齐全。

在本次研究中,54例患者有50例成功送至医院接受治疗,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1例在急救人员赶至现场前已死亡,2例现场抢救无效而死,1例在转运中出现循环衰竭死亡。

综上所述,为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展开及时有效的急救,在转运过程中展开病情监测并给予有效护理十分重要,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梁鹏冲.盐酸戊乙奎醚对创伤性休克兔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084.

[2]卢义琼.急救康复在创伤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84.

[3]吴隆延,尹述洲,秦洋,等.创伤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常见原因分析.广东医学,2014,35(12):1904-1905.

篇4: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关键词] 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23-02

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抢救成功与否与孕产妇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关,而后者又与孕产妇是否能被及时转运到孕产妇救治专科医院有关。因此,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医院都在探索适合实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1,2]。中山市博爱医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于2011年开始进行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1.2 危重症孕产妇范畴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间所发生的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健康的病症。

1.3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孕产妇600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7.8岁;孕周27~42周,平均38.2周,孕次1~3次,平均1.5次;其中产后出血32例,异位妊娠15例,胎盘原因150例,重度妊高征117例,合并内科疾病81例,羊水栓塞4例,子宫破裂2例。

1.4 院前急救方法及转运模式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接120指挥平台通知后,即视为启动该模式,孕产妇急救小组迅速出诊,并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保障孕产妇获得检查和初步诊断,并得到急救人员迅速制订现场救治方案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迅速实施院前抢救措施,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流程详见图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及转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孕产妇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损伤严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最重要原因,孕产妇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工作水平综合性指标之一[1,3]。有学者报道[4],到2008年,我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34.2/10万,但在经济贫困、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缺乏产科急救能力和交通不畅的一、二级医院,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03/10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3]。因此,及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院前急救、迅速向技术力量和设备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运,是赢得宝贵抢救时机、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博爱医院地处中山市城乡结合地带,面对乡镇医院及暂住人口较多,孕产妇发生危重症的因素较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医院较早建立了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制订了规范化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流程。接诊时首先应详细询问孕产妇所处地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呼救原因,及时派出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孕产妇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告知病情,必要时通知手术室或ICU做好接诊准备,争分夺秒,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经过及时的院前急救及转运,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率100%。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因分布显示产后出血5.33%,异位妊娠2.50%,胎盘原因25.00%,重度妊高征19.5%,合并内科疾病13.50%,羊水栓塞0.67%,子宫破裂0.33%,结果与文献报道并不太一致[3,5],提示存在地区性差异。

在基于120指挥平台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应该注意孕产妇危重症的各种特点,针对病因、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急救现场的条件,综合评估,实施积极、准确的现场救治,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为后期的院内救治打下基础,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Liu X,Yan H,Wang D. The evaluation of“Safe Motherhood”program on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western China: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approach[J]. BMC Public Health,2010,22:566.

[2] Colboam T,Costello A,Pagel C. Matemal morlality for 181 countries 1980-2008[J]. Lancet,2010,375:1609-1623.

[3] 谢莉玲,余昕烊,朱建华. 351例重症孕产妇转诊病种和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5):385-388.

[4] 陈敦金,孟丽丽. 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4.

[5] 秦敏,朱丽萍,张蕾,等. 上海市200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4):244-249.

篇5:儿科院前急救转运方式的探讨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建立院前急救转运网络对机场航站区地区患儿安全救治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全部患儿安全转运至医院并收治到PICU、NICU或相应专科病房,78.7%患儿的转运半径在20 km以上,路途花费的时间大多在1 h以上,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意外或死亡。结论:转运网络的不断扩大对于ICU的发展和提高有不可低估的动力。加强转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仔细接听电话并详细记录、充分的物品准备、掌握病史与病情、规范转运体系、熟练技术操作、准确判断病情等是确保转运安全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儿科;院前急救转运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逐步建立,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主要包括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安全快速转运[1]。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从发病到获得救治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首要环节、黄金时段。近年来。院前急救不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院前急救一急诊一ICU三位一体的急救服务体系。在儿科急救中显示出突出的优势。近年来,转运不断增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转运对象:以医院为中心,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转诊,成熟航站区院前急救转运急救网络。1月10日~12月28日我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共转运38例患儿,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1例,占2.0%;1岁的婴儿6例,占15%;l岁以上31例,占81%。

1.2 转运方法

1.2.1 转运前工作: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实行24 h值班。接到呼叫电话后,填写好电话记录单,包括呼叫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和患儿的基本病情。做好相应药品、设备调整,派出转运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司机。通知并记录出发时间,要求在1 min内出发。

1.2.2 现场急救: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现场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血压、血氧、体温等),建立和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纠正酸碱紊乱及低血糖。重点把握呼吸道处理,有效清理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但避免转运途中插管,对已气管插管者要检查导管型号、插入深度和固定方式,检查复苏囊的通气效果,注意是否配套。做好病历及各种检查结果的记录。必要时与家长谈话,在转运协议书上签字后转运。

1.2.3 转运途中:注意保护患儿合适体位,防止颠簸和跌落。安装监护仪,固定好输液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和输液管道的通畅,避免及矫正各种异常。对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需应急处理。在抢救的同时,通过移动电话或对讲机与转运医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联络以获得指导,或通知做好抢救与会诊准备。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全部患儿均安全转运至医院,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意外或死亡。其中收治到ICU 13例,占34%,其中NICU1 1例;PICU 12例。收治到相应专科病房11例,占28%。转运在急诊室抢救14例,占36%。

2.2 转运半径与转运时间:全部转运病例中,78.7%的患儿其转运半径在20 km以上,超过40 km者达40.9%。通过路途的密切监护和有效处理,全部患儿都安全转运回医院。路途花费的时间大多在1 h以上。

3 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院前急救正在不同地区开展,儿科院前急救也在进步。急救网络的完善、建设将为院前急救转运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证,是完善和发展急诊医疗体系的良好组织形式,对于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十分有益[2-3]。急救网络建设扩大了医疗单位间的合作,患儿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对病情的动态变化能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使疾病诊治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建设能提高转运效率和安全,本组资料无一例因转运途中病情变化导致医疗纠纷者。由于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危重病患儿多为新生儿和小婴儿,保温不当、路途颠簸、病情凶险,不易预料是转运的难点,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客观条件,大城市以儿童医院为基础,以医院ICU和急诊室为龙头,将各级医院儿科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儿科和新生儿急救网络,能做到投资少、节约人力、物力、既有较好急救条件又能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互通信息等作用,还可提高医院新生儿病房和ICU病房的住院人数和更好地发挥急救效能。因此,急救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促进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诊医疗体系的完善,发挥着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祝益民.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建设[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881.

[2] 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体系[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

篇6:孕产妇转运急救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篇7:孕产妇急诊急救演练

题目:产前出血 场景:

时间:14:00 一妊娠晚期孕妇被家属抬入急救中心 急救要点: 值班医生:

1、立即询问病史:患者主诉腹痛伴阴道流血2小时,同时询问月经史,计算预产期,是否定时产前检查,有否高危因素存在

2、初步体格检查:有无贫血外观,贫血状态与出血量是否成正比,子宫是否与停经月份相符,子宫有无压痛,是否有板状腹,胎位是否可扪清,胎心,是否内诊(酌情,说出理由)。

3、同时通知超声科、检验科医生行相关辅助检查。通知分娩室胎心监护。根据病情是否请示上级医生。开具相关入院书面材料。值班护士:

患者入室立即上监护,测量记录生命体征(血压150/100mmhg),病执行医生口头医嘱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是吸氧。

4、超声回报:妊娠晚期,胎盘大面积剥离,胎心良,胎盘成熟度II级晚

5、检验回报:血红蛋白78g,尿蛋白:+3

6、胎心监护:168次/分,频发的变化、延长减速

7、医生诊断:妊娠36+5周,1孕0产 LOA 胎盘早剥 妊娠高血压疾病 胎儿窘迫 贫血

8、处 置:

(1)、地塞米松10mg静推(2)、立即准备输血

(3)、向家属交代病情,初步诊断,虽胎龄不足37周,但胎盘已接近成熟,给予地塞米松促肺成熟同时为抢救母儿生命,应立即行剖宫产术,家属同意。时间:15:20

1、手术通知单

2、签各项手术协议书,护士术前准备

3、通知分娩室和新生儿科入手术室

篇8:334例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

【关键词】昏迷患者;院前急救;运输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83-02

【Abstract】The purpose inquires into hospital before give first aid to be worth of with transport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The clinical data of 334 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s whom the method collects my hospital to connect to diagnose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1 carries on looking back sex analysis.The result is in 334 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s, the suffer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134, the cerebral surprised sufferer is 160, metabolism disease the sufferer is 30, other include each kind of total 10 to poisoned sufferer.Through hospital before give first aid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vein passage and maintain effective blood to circulate 114 and give the sweet dew Chun handle 116, 330 sufferers all give to absorb an oxygen processing, among them, 116 sufferers give to open a spirit way processing.Get successful hospital before rescue and transport 330, rescue invalid die 4.Lu brain in the conclusion 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 the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sufferer had a big proportion number, hospital before give first aid in stability the life advertise for, to disease and to because of treatment etc. salvage measure of application, can show the salvage success rate that the Zhao lifts a 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

【Keyword】Collapsed and fainted sufferer;Hospital before give first aid;Transport

昏迷是具有病因复杂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的院前常见急症,而且多数患者缺乏主诉及病史,导致院前诊断和院前急救在对昏迷患者的施行困难。院前急救和转运在救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院前救护和转运措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本课题采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167例昏迷患者在院前急救及转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采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334例昏迷患者在院前急救及转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34例患者均符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以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睁眼能力三者分数相加评估意识障碍的标准:得分值越高,提示意识状态越好,正常人为15分,8分以下为昏迷,3分以下为深度昏迷。简要为a.浅昏迷:对强烈刺激有所反应,基本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正常,b 中度昏迷:对痛刺激反射消失,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正常,c.深昏迷:除生命体征外其他均消失,d.过度昏迷:即脑死亡[1]。334例患者的评分均在3至8分,浅昏迷100例;中度昏迷116例;深昏迷114例;过度昏迷4例。

在334例的昏迷患者中,男性200例,女性134例,年龄介于20至70岁。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134例,脑血管意外患者160例, 代谢性疾病患者30例,其他包括各类中毒患者共10例。他们的临床表现为:由于致昏迷的病因多种,各临床表现亦有所区别,通常以跌倒、失语或语言含糊不清、呕吐为首发表现,大小便失禁者也有一定的比例。

1.2处理方法

1.2.1快速反应,白天1min内、夜间3min内出车。

一旦接到120的电话,值班医护人员和司机需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救护车在白天1min内、夜间3min内迅速出车。在出车途中,随车医生需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指导现场人员临时处理现场,并根据120调度电话所述的伤情对患者做出初步预测,并据预测作好所需物品的检查和准备工作,所需的医疗器械、药物,合理现场救护措施计划必需在到达现场之前完成。

1.2.2作好院前抢救与转运的充分准备。 1、器械物品和药品的准备:(1)急救器械备用:除颤器、简易人工呼吸器,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瓶和气管导管等;(2)外伤专用急救物品备用:清创缝合包、绷带,夹板等。(3)急救药品的备用:甘露醇、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尼可刹米、纳洛酮、平衡盐、葡萄糖注射液、速尿、地塞米松、止血敏、立止血等。2出诊人员的准备:安排具有富有院前急救工作经验的医生和护士随车出诊。

1.2.3现场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和给予院前急救和转运处理。

1、吸氧处理。到达现场后,需立即给予呼吸气囊辅助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心律、脉搏等生命体征和皮肤、头颈、心脏等全身情况。

2、快速开放气道。清除口腔中分泌物,去除假牙和保护患者的舌头,防止其后坠而造成气道阻塞。

3、快速建立靜脉通道,维持有效的血循环。

4、进行心电图的快速血糖的检查。

5、根据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昏迷的原因,根据初步判断作为调整用药情况根据。如脑梗塞给予甘露醇等。

6、转运,院外急救后,需尽快转运医院进一步诊治。转运过程中,为防止椎体或其他部位的骨折可能,徒手搬运需用铲式担架搬运,同时需保护好头部的工作。

7、抬上救护车后,在做好心电监护的情况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和输液的滴速,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和CPR处理等。

8、快速就近送往有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的二至三级医院,并与接诊医生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

2结果。

2.1快速作出昏迷程度的判断和处理措施选择。

昏迷患者由于事发突然,临床症状严重,昏迷现场较为混乱,急救医生的抢救时间非常紧迫,需快速作出昏迷情况的判断和快速处理措施的选择。

2.2结果分析

在334例昏迷患者中,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和维持有效的血循环114例、给予甘露醇处理116例,330例都给予吸氧处理,其中有116例患者给予开放气道处理。获成功院前抢救并转运330例,抢救无效死亡4例。具体情况见下表。

3讨论

3.1院前急救。

对昏迷患者施予院前急救时,整个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保持冷静和沉着的状态,处理问题时需规范,而且迅速和有条不紊。如果患者出现出血较多的情况,其血压低于90/60mmHg,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现象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的情况时,需紧急给予扩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的处理措施。如应用代血浆、平衡盐、生理盐水等,危重时给予多巴胺升压。另外,需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压处理高颅压引起的喷射状呕吐和意识改变等表现,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和对光反射情况等,严密监测其神志和生命体征,注意防止脑疝的发生。及时处理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给予心肺复苏术进行抢救,畅通气道,辅助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处理,并应用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尼克刹米、地塞米松、纳洛酮等强心剂和呼吸兴奋剂等急救药品进行急救[2]。

3.2安全快速转运。在现场等待,救护车要打开车内空调,保持车温度约25摄氏度左右的恒温,行车途中一般医生位于患者的右侧,护士位于患者的左侧,应加强观察,保持输液畅通,必要时加压输液,以达到理想的滴速,满足病情需要。转运的担架上需铺较厚的褥子,输液肢体用夹板或硬纸板固定,以防止针头脱出和药液渗漏。现场将病人平稳放于铲式担架上,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导致窒息,覆盖被子做好保暖。视病情给予吸氧,严密监测脉搏、血压、面色、神志、瞳孔等情况。到达医院后直接护送患者至急诊科或相应科室的病房,由院内医护人员接诊并将完成院前病情、急救处理、用药、护理措施的详细交待,交接班完毕后随车医生护士方可离开患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院前的及时急救及转运在昏迷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接听“120”电话开始就作出快速的反应,准确评估病情,到院前的及时准确的抢救和快速转运作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院前急救的心得体会: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要认真接听”120”电话,快速反应。出诊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是车祸现场,其昏迷伤员的伤情复杂,变化快,在抢救中要充分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出诊医护人员在抢救伤员时做到“急而不慌,忙而不乱,临危不惧,准确无误”地实施各项抢救技术的操作,与此同时,需预先通知相关的科室做好院内的抢救准备。总的来说, 院前及时的急救和及时转运在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其预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树基.刘仁树.王佩燕.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89.

上一篇:读懂中国经济数据(下)课程的考试下一篇:乔迁新居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