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2024-04-20

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通用6篇)

篇1: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水源热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 可以将低位能源搬运到高位能源的技术, 它可以大量利用自然界可再生的能源, 如地下水、地热水、土壤、江河湖水、工业废水等其中储存的大量低位的能源, 通过少量的电能, 将其转化成高位的能源供我们使用, 其能效转化比可达到4:1, 即消耗1KW的电能可以得到4KW的热量, 其中另外3KW的热量来自免费的能源。

冰蓄冷技术主要为了平衡电网的昼夜峰谷差, 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向蓄冷设备蓄得冷量, 在日间电力高峰时段释放其蓄得的冷量, 减少电力高峰时段制冷设备的电力消耗, 是电力部门“削峰填谷”的最佳途径。

高档公寓、商业、办公、大型计算机房等建筑, 其对于夏季制冷负荷的需求量往往要大于冬季采暖负荷, 且主要集中在白天上班时段内 (处于峰电期内) , 将水源热泵技术与蓄冷技术强强联合, 既可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同时满足制冷和采暖的特性, 又可采用蓄冷技术进行电网的削峰填谷。既使用户使用到了廉价的空调采暖方式, 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还为电网的昼夜平衡做出了贡献, 可以大幅度降低空调系统日间电力高峰时期的用电负荷。在电力企业收益的同时, 还可以减少C O2的排放量, 对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大大有益。

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成功地设计并实施北京用友软件园地源热泵及冰蓄冷项目后, 在北京市果品用房仓储用房及配送中心又设计并实施了水源热泵+冰蓄冷技术, 目前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并顺利运转。现将本人在组织实施本项目中的经验作简要介绍, 以嗣共享。

1、工程概况

北京市果品用房仓储用房及配送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2号, 总建筑面积为52161m2, 其中地下23428m2, 地上28733m2。夏季空调最大冷负荷为8200kw, 冬季采暖最大热负荷为4000kw。

2、项目特点

2.1 负荷特点

该系统冷负荷比热负荷大4200kw, 可以采用冰蓄冷技术, 以消除冬夏之间的负荷差值。

2.2 地层特点

本区地质构造单元属坨里-丰台迭凹陷 (Ⅳ级) 的西北部, 地貌上为平原区。基岩为白垩系 (K) 地层, 其上覆第四系 (Q) 主要为永定河冲洪积物, 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第四系地层含水层由多层砂砾石组成, 与粘性土互层, 累计厚度15-45m不等, 变化较大。含水层富水性、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均较好。地下水位埋深28m左右, 一般单井出水量大于2000m3/d。本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水。根据该地区地层特点, 可以考虑采用水源热泵。

2.3 建筑功能特点

本建筑为公建, 空调主要为白天使用, 夜间基本不需要, 维持值班和防冻剂可。因此可以考虑三工况机组夏季白天制冷、夜间蓄冰, 冬季供热, 实现一机三用, 避免了单独冷机蓄冰的设备投入。

3、方案设计

3.1 设备选型

结合本项目存在负荷大, 且冬季热负荷为夏季冷负荷49%左右的特点, 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同时兼顾冬、夏季的负荷情况, 冬季由热泵机组承担全部热负荷, 夏季由热泵机组联合蓄冰设备共同承担冷负荷。

经过计算, 选用4台法国西亚特公司生产的LWP4200型三工况水源热泵机组用于采暖空调系统, 同时选用520m3法国西亚特公司生产的AC.00型蓄冰设备, 设计日由蓄冰设备提供的最大冷量为28860KWH, 占设计日全天冷负荷的31%。制冷工况下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0.5/6.5℃,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15/26.5℃;制热工况下冷水进出口温度15/5℃, 热水进出口温度45/50℃;制冰工况下冷冻水进出口温度-2.4/-5.2℃, 冷却水进出口温度15/23.3℃。由于冷凝器进出口温度低, 供冷系数可高达5.1以上, 机组效率很高。

3.2、抽灌井系统设计

经计算, 水源热泵换热需要抽水井的总出水量为4 4 5m3/h, 根据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我公司多年的经验, 初步设计4口抽水井和4口回灌井, 抽水井深约87m, 单井出水量达到120 m3/h以上, 回灌井深约为87m, 单井回灌水量达到120m3/h以上。抽灌井最小井间距不低于30m。回灌井设计与抽水井相同, 管线设置为双管制, 确保抽水井和回灌井可抽、灌倒换使用, 以延长抽、灌井的使用寿命。

3.3 系统设计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备选型及流程设计是以该系统的设计日 (最不利情况) 逐时负荷分布为依据的。根据北京市气象参数及本工程空调设计计算的空调设计峰值冷负荷为8200KW, 各时段负荷分布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负荷分布图可以看出本工程的冷负荷结构, 负荷主要集中在09:00—22:00, 13小时运行期间电力高峰段为6小时, 电力平段为7小时。从总体上看全天负荷存在极其明显的变化。基于运行费用和初投资情况, 我们按照部分负荷蓄冰进行设计。

部分负荷蓄冰是将电力高峰时段的冷负荷部分转移到低谷和平峰时段, 即电力高峰时段所需的冷量部分由蓄冰设备供给, 部分由制冷机供给, 这样用户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较低。

根据本工程特点, 冰蓄冷系统采用温差可以较大的主机上游的串联系统。蓄冰系统采用质量浓度为25%的乙二醇溶液作为介质, 冰点在-10.7℃。在典型设计日空调冷负荷由三工况热泵机组和蓄冰设备共同承担, 非典型设计日通过优化控制来满足冷负荷需求并将系统耗电量降低到最小。

该系统热泵机组与蓄冰设备联合供冷时, 乙二醇溶液首先经过热泵机组在空调工况下降温以保持较高效的工作, 再经冰槽的冷却使乙二醇溶液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这样板式换热器的进出口处乙二醇溶液的可以达到较大的温差, 从而使在相同的负荷条件下, 串联系统乙二醇溶液的流量较小,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时串联系统的乙二醇循环泵小于并联系统, 使串联系统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都优于并联系统。而且串联方式管路简单、运行可靠。

图2的符号说明:V1、V2、V4、V6均为电动二通双位阀, 调节乙二醇流动方向;V3、V5为电动二通调节阀, 为该系统的核心部件, 可以精确控制进入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温度。

4、夏季空调运行策略

4.1、现行电价政策

运行策略是基于电价政策制定的, 目前北京市的电价政策实行峰谷电价, 峰电为谷电电价的4.43倍。

4.2、运行方案

为了充分利用蓄冰削峰填谷的特点, 我们让三工况热泵机组在夜间的电力低谷时段23:00—7:00进行蓄冰, 在高峰段融冰制冷, 融冰不足的启动热泵机组制冷, 且热泵机组尽量在平段电价时运行。具体见下面运行分布图。在这种运行策略下, 可以使空调供冷得到最优化的分配, 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了运行电费。

4.3、运行模式

本工程冰蓄冷系统运行模式可实现四种模式:热泵机组蓄冰、热泵机组单独供冷、热泵机组联合蓄冰设备供冷、蓄冰设备单独供冷。系统在这四种模式中运行时各阀门的动作状态如表3:

下面以蓄冰方式进行分析说明

热泵机组蓄冰 (23:00—7:00) 时段为北京市的电力低谷期, 根据蓄冰系统的优化原理, 热泵机组在电力低谷时段充分利用当地的低价电运行制冰。在该时段内热泵机组满负荷运行, 通过低温的乙二醇溶液将蓄冰设备内的水制成冰。热泵机组在蓄冰工况下运行时, 热泵机组的效率有相应降低, 乙二醇溶液在热泵机组和蓄冰设备之间循环, 随着蓄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 制冷机的出口温度逐步降低。根据设计要求, 最大蓄冰量达到28860KWH, 当蓄冰设备的蓄冰量达到要求时, 热泵机组自动停止蓄冰工况运行, 转为供冷工况运行。

5、冬季采暖运行方案

冬季供暖完全靠热泵机组制热来解决, 通常情况夜间一台机组运行, 白天根据负荷情况机组自动加减载、水泵联动运行。

6、经济分析

从初投资方面, 本项目由于采用新技术, 设备选型、配置全部为国际知名品牌, 初投资为1400万元, 合268元/m2。

运行费用主要取决于各设备的用电费用。

北京的夏季空调期为6月初到10月中, 约140天;冬季采暖期为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 为120天。运行费用统计上采用采用分时段计算法, 即把整个空调期划分为5个时段:20%负荷段、40%负荷段、60%负荷段、80%负荷段和100%负荷段, 分别逐时计算相应时段的运行费用, 并加以汇总得出总的运行费用。

经分析计算采暖运行费为13.71元/m2, 空调运行费为26.91元/m2, 全年运行费用40.62元/m2。这对于冷负荷157w/m2、热负荷77w/m2大型公建来说已是相当低了。

7、总结

本项目的成功实施, 很好的体现了水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的特点, 将两项技术优势共同发挥到了项目中, 实现了项目、企业、社会的共赢。合理的选择利用水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使项目建设投资经济合理、运行费用低廉;操作简单、运行会维护方面;一机多用充分发挥机组潜力;更主要的是它的环保、清洁、无污染特点负荷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符合我们的绿色奥运理念。

篇2:学校呼叫中心实训基地项目介绍

针对外包呼叫中心市场的高速扩张以及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2008年7月3日,学校与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联手成立“呼叫中心实训基地”,为呼叫中心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习实训全真平台,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上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指导思想

呼叫中心实训基地是为现代社会输送服务型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1.适应市场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技能型、适应市场需要的服务型应用性人才已经成为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已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迅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必须在学校原有发展的平台上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专业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社会实践、思想教育、师资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找到应有的模式进行发展和深化。

2.培养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

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呼叫中心实习基地的集中实训,既可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又可在技能上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还可带动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目标

呼叫中心实训基地在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下,希望达到的如下目标:

1.树立优质的客户服务意识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2.合格的商务礼仪和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

3.一定的营销技巧;

4.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5.经受挫折的能力。

项目介绍

呼叫中心实训基地项目具体合作内容是由无锡电信为学校提供整个外呼网络平台的建设;无锡电信提供呼叫业务(七彩铃音、来显、绿色上网业务)并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无锡电信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及反馈、投诉处理等后续服务。由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及呼叫中心实验室的安全设备设施;提供呼叫中心实验基地日常管理;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提供无锡电信呼叫中心基地学生就业。

实施情况

呼叫中心实训基地集中实训采用的是按班级为单位的分批轮流实训,每批次学生实训时间一般为10周,人数在50名左右。上岗前进行一周左右的岗前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和业务操作两块,理论主要是客户服务理念、电话营销技巧、10000号电话外呼技能培训、电话主动外呼用语规范、外呼现场的管理条理、员工守则等,业务操作培训由无锡电信分公司常驻学校的技术支持师傅负责。选派部分学生参观无锡创新创意产业园呼叫中心基地,在现场由员工讲解呼叫中心的工作特点及注意事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在呼叫中心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上实行的是项目负责制,采用的是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和值班老师、学生实习小组三级管理。负责呼叫中心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无锡电信技术支持师傅负责日常的业务指导。业务项目具体计划由项目负责人与电信直接协商制定。今后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走上社会,适应企业的管理,呼叫中心将逐步过渡到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形式。

在呼叫服务质量保证方面,目前采用了定期的录音监听质量分析制度,成功业务的回访制度,来不断提高外呼业务技巧,提高成功率,并进一步减少客户的投诉,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形象。

在调动学生实训工作积极性方面,采用的是学分制和奖励相结合的办法,10周实习共10个学分,分别从工作量、工作表现和出勤情况综合评定不同等第。奖励主要从工作量和成功率来评定三个不同等级的奖金。同时评选出五位优秀员工,再从中选出一位最佳员工。这是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必备条件之一。

篇3: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关键词: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物化处理工艺,应用

0 引言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它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物化处理低热值废物或废液、燃烧可燃性危险物以及固化、填埋无机的危险废弃物等。其中由于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较广,其水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处理难度较大,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在处理设计的选用中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物化处理工艺满足废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并且在废水处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主要是废物运输车辆的洗车水、焚烧车间的冲洗水、安全填埋场的渗透液、化学实验楼的废水以及许多重金属废液、生活污水等。因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十分的广泛,使废水的稳定性较差,污染成分较为复杂,并且一般都含有较多种类的重金属,无法直接采取生化措施。因此,当前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处理工艺基本上都是采取“物化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工艺流程,并且对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尤为的有效。首先废水进入物化阶段,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之后在通过生化处理,移除废水中的COD、BOD5等污染物,最后通过深度处理,使废水达到最后的处理标准。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物物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任务就是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废水水质趋于稳定。在对大量的重金属废水研究以后,可发展物化处理工艺中电解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和电渗析法以及铁盐-石灰法,都是应用效果较为明显的物化处理方法,其中铁盐-石灰法的综合性能是最好的,其应用也最广泛。

上文中已经提出生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作用就是消除废水中COD、BOD5等污染物,并且还具有较多的应用方法,例如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都属于生化处理工艺,在选用具体的处理方法时应该根据废水的具体水质要求。

深度处理工艺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的最后流程,也是废水处理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环节,它在本阶段主要消除废水中的有机物、SS、浊度和细菌等,保证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处理标准的要求。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过滤等,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应用。

2 废水物化处理方法

2.1 电解还原法

上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物化处理工艺的主要功能剥离水中的金属离子,因此这些物化处理方法的功效也是消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其中电解还原法主要是消除废水中的阳离子污染。电解还原法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利用铁板电极,在直流电的影响过程中,铁板不断溶解出亚铁离子。而且,废水中的氢离子也在不断地减少,使废水中的p H值不断地增大,此时的废水呈高碱性,在这样的环境中重金属离子会与废水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氢氧化物沉淀,并且也阻止了废水碱性的持续上升,保证了重金属离子的独立。并且这些独立的重金属离子会与阳极溶解的Fe3+、Fe2+产生反应形成Fe(OH)3和Fe(OH)2,并且这些物质对于水中的胶体物质能够产生很强的凝聚性和吸附性,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但是采用电解还原法处理水中的废金属离子时,需要大量的电能以及钢材,成本较高。如果在废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可减少电能的消耗,但也增加了废水中的含盐量,导致处理后的废水不能循环使用。因此电解还原法应用范围十分的有限。

2.2 铁盐-石灰法

铁盐-石灰法在废水物化处理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其中不仅可有效处理废水中的镉、铬、砷等污染物,还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处理成本较低、投资小等特点。在铁盐-石灰法中,也会在废水中产生Fe(OH)3和Fe(OH)2,聚集和吸附水中的胶体物质,并且在消除废水中的镉、铬时,铁盐又可以作为共沉剂使用,并且对废水中的Cr6+离子也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铁盐-石灰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沉渣,但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2.3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的主要工作状态就是应用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有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消除废水中有害离子的目的。并且其方法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中,还可以回收其中的重金属离子。因此该方法具有治理效果好、可回收有效物质、简单高效的应用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废水治理过程中,该方法由于受到交换剂、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其废水处理范围极为的有限,而且该方法对废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大量的废水治理。

2.4 反渗透和电渗析法

反渗透和电渗析法在所有的物化处理中,其废水处理效果最佳,并且处理后的水可实现循环应用,但是其使用成本较高,无法适应于大批量的废水处理,该方法应用十分的有限。

3 重金属废水物化处理应用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文以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生产废水为例,使用物化和生化组合处理工艺。其中物化系统去除重金属离子,物化后的废水进入生化系统(废水进入生化系统时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处理,从而提高B/C比,有利于生化反应。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减小设备体积,工艺设计拟采用连续工作方式。并且废水来源决定了其水量、水质波动不大,因此物化处理设施前端设置了一个调节池,随后采用了调节p H值、还原、中和、混凝、浓缩沉降、过滤等措施,其工艺流程见图2。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危险废物处置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还存在处置设备利用率不高、运行成本较大以及处理不彻底产生再污染等问题。因此,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应该提高现有的处理技术,在保证处理质量的同时,还要结合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了废水处理系统中物化处理工艺的运用,旨在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雅清,陈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物化处理工艺探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8,29(3):45-47,53.

[2]张丹峰.物化组合工艺处理酸性蚀刻液废水处理工程实例[J].科学与财富,2015,7(Z2):510.

[3]张为,梁屹,饶思源,等.物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发动机综合废水[J].内燃机,2013(3):44-46,51.

篇4: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关键词: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物化处理工艺;应用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223-2

0 引言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具有危险性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它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物化处理低热值废物或废液、燃烧可燃性危险物以及固化、填埋无机的危险废弃物等。其中由于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较广,其水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处理难度较大,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在处理设计的选用中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物化处理工艺满足废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并且在废水处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工艺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主要是废物运输车辆的洗车水、焚烧车间的冲洗水、安全填埋场的渗透液、化学实验楼的废水以及许多重金属废液、生活污水等。因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来源渠道十分的广泛,使废水的稳定性较差,污染成分较为复杂,并且一般都含有较多种类的重金属,无法直接采取生化措施。因此,当前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水处理工艺基本上都是采取“物化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的工艺流程,并且对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尤为的有效。首先废水进入物化阶段,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之后在通过生化处理,移除废水中的COD、BOD5等污染物,最后通过深度处理,使废水达到最后的处理标准。

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物物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任务就是剥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废水水质趋于稳定。在对大量的重金属废水研究以后,可发展物化处理工艺中电解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和电渗析法以及铁盐-石灰法,都是应用效果较为明显的物化处理方法,其中铁盐-石灰法的综合性能是最好的,其应用也最广泛。

上文中已经提出生化处理工艺的主要作用就是消除废水中COD、BOD5等污染物,并且还具有较多的应用方法,例如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都属于生化处理工艺,在选用具体的处理方法时应该根据废水的具体水质要求。

深度处理工艺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处理的最后流程,也是废水处理质量得以保障的根本环节,它在本阶段主要消除废水中的有机物、SS、浊度和细菌等,保证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处理标准的要求。在这一阶段采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过滤等,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应用。

2 废水物化处理方法

2.1 电解还原法

上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物化处理工艺的主要功能剥离水中的金属离子,因此这些物化处理方法的功效也是消除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其中电解还原法主要是消除废水中的阳离子污染。电解还原法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利用铁板电极,在直流电的影响过程中,铁板不断溶解出亚铁离子。而且,废水中的氢离子也在不断地减少,使废水中的pH值不断地增大,此时的废水呈高碱性,在这样的环境中重金属离子会与废水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产生氢氧化物沉淀,并且也阻止了废水碱性的持续上升,保证了重金属离子的独立。并且这些独立的重金属离子会与阳极溶解的Fe3+、Fe2+产生反应形成Fe(OH)3和Fe(OH)2,并且这些物质对于水中的胶体物质能够产生很强的凝聚性和吸附性,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

但是采用电解还原法处理水中的废金属离子时,需要大量的电能以及钢材,成本较高。如果在废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可减少电能的消耗,但也增加了废水中的含盐量,导致处理后的废水不能循环使用。因此电解还原法应用范围十分的有限。

2.2 铁盐-石灰法

铁盐-石灰法在废水物化处理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其中不仅可有效处理废水中的镉、铬、砷等污染物,还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处理成本较低、投资小等特点。在铁盐-石灰法中,也会在废水中产生Fe(OH)3和Fe(OH)2,聚集和吸附水中的胶体物质,并且在消除废水中的镉、铬时,铁盐又可以作为共沉剂使用,并且对废水中的Cr6+离子也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铁盐-石灰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沉渣,但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2.3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的主要工作状态就是应用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有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达到消除废水中有害离子的目的。并且其方法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中,还可以回收其中的重金属离子。因此该方法具有治理效果好、可回收有效物质、简单高效的应用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废水治理过程中,该方法由于受到交换剂、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其废水处理范围极为的有限,而且该方法对废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大量的废水治理。

2.4 反渗透和电渗析法

反渗透和电渗析法在所有的物化处理中,其废水处理效果最佳,并且处理后的水可实现循环应用,但是其使用成本较高,无法适应于大批量的废水处理,该方法应用十分的有限。

3 重金属废水物化处理应用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文以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生产废水为例,使用物化和生化组合处理工艺。其中物化系统去除重金属离子,物化后的废水进入生化系统(废水进入生化系统时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处理,从而提高B/C比,有利于生化反应。为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减小设备体积,工艺设计拟采用连续工作方式。并且废水来源决定了其水量、水质波动不大,因此物化处理设施前端设置了一个调节池,随后采用了调节pH值、还原、中和、混凝、浓缩沉降、过滤等措施,其工艺流程见图2。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危险废物处置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还存在处置设备利用率不高、运行成本较大以及处理不彻底产生再污染等问题。因此,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应该提高现有的处理技术,在保证处理质量的同时,还要结合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了废水处理系统中物化处理工艺的运用,旨在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邓雅清,陈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水物化处理工艺探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8,29(3):45-47,53.

[2] 张丹峰.物化组合工艺处理酸性蚀刻液废水处理工程实例[J].科学与财富,2015,7(Z2):510.

[3] 张为,梁屹,饶思源,等.物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发动机综合废水[J].内燃机,2013(3):44-46,51.

篇5: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1 背景资料

2014年8月23日, 金龙寨潭西饭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造成24名中毒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体征, 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工作, 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GB14938-94) , 认定这次中毒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同日柳州市柳南区食安委依据《柳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012年修订) 》规定, 经柳南区政府批准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

2 此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疾控中心职责

(1)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主体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柳南区食安委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并未通知疾控中心,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响应不是疾控中心任务。

(2) 依据《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机构作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 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相关工作。《柳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中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列入检测评估组, 实施检测, 综合分析各方检测数据, 从技术角度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 预测事故后果, 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参考。应急响应中,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 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 疾控中心在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中的业务定位

(1) 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流调工作启动是由市药监局 (食安委) 指令开始的, 而不是由市卫计委通知进行。

(2) 疾控中心参加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是配合相应工作, 独立开展流调工作。经卫生局同意, 及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初步、进程、结案情况。

(3) 辖区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未邀请疾控中心评估事故等级、发展趋势。

(4) 疾控中心根据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向市卫生局出具食物中毒事件评定意见, 由市卫生局报告市食安委。

(5) 食物中毒事件结束一周后, 疾控中心向市卫生局提供“金龙寨潭西店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系统”网络报告这起食源性疾病情况。

4 此次应急处置当地政府与疾控中心之间存在问题

(1) 报告时限不统一。此次食品安全事故柳南区政府启动了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 按报告时限2小时上报了市政府, 市政府报告了自治区政府。辖区政府启动应急响应未通知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在卫生局讨论后同意上报, 滞后2天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

(2) 报告病例数不一致。疾控中心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确定病例数24名, 而食药监部门根据就医情况, 确定病例数25名。

(3) 辖区食药监局要求把这起食物中毒定义为食源性疾病, 疾控中心出具评定意见为一起食物中毒。

5 讨论与建议

(1) 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处于从属地位, 是配角工作。《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表明, 流行病学调查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接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通知后方可开展事故调查。疾控中心不能积极主动去调查, 也不能消极应对开展调查, 而应在自已职权范围工作。

(2)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要求疾控中心及时向卫生行政、食药监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这个及时期限, 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要求是结案报告应当在应急响应终止后7日内呈交。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当于实验室结果出来后当日提交。

(3)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报告时限, 《柳州市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发生较大 (Ⅲ级) 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由市卫生局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Ⅳ级) , 由市卫生局根据事件发生的规模与程度, 决定是否报市食安办。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后10日内, 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总结, 写结案报告, 报市人民政府和食安办。

(4) 病例确认, 临床医师根据诊疗规范做出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疾控的流行病学资料完整且相符可以确定中毒人数。当两方面资料有出入时, 应以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核定的中毒人数为主。

(5) 建议修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明确食品安全事故人数确定原则、事故发生后事件逐级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不同部门相互通报的形式和内容具体规定。疾控中心未出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之前, 先提供食物中毒事件评定意见。

摘要:以金龙寨食品安全事故为案例, 依据《食品安全法》探讨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定位问题。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责任是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好应急工作, 处于从属地位, 是配角;参与应急响应工作, 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提供调查报告。通过疾控信息系统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持一致。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

关键词:食品安全,疾控中心,应急处置,职责

参考文献

[1]石长胜.食品安全与控制管理[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 (10) :310-317.

[2]李辉.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 (5) :446-449.

[3]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修订草案) [Z].2014-06-24.

[4]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Z].2011-10-14.

[5]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012年修订) [Z].2012-07-17.

[6]卫生部.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Z].2011-11-24.

[7]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Z].2011-05-27.

篇6:医废处置中心项目介绍

关键词:强夯,隔震,震动检测

1 工程概况

场地位于广州市白云区良田镇良田村附近, 交通不太便利, 仅有一条小路通往场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场地属于风化剥蚀残丘地貌区, 场地高低起伏不平, 最低处高程34.50m, 最高处高程85.90m, 整体地形为两边高、中间低。山坡坡度较缓, 地表岩石露头较少, 植被较发育, 多为果树、松树林、杂草地。两边山沟内有多个鱼塘分布。

处置中心一期工程主要由入口区、处理区、填埋区、生活管理区及道路工程等区域组成。其中处理区主要包括接收配料车间、物化车间、稳定化/固化车间、3个储存仓库、维修车间及变配电间。生活管理区的配套设施包括办公楼、候工楼、食堂、文化体育设施等。

2 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情况, 该场地自上而下为人工素填土<1>层、坡积<3>层、残积层<4-1>~<4-2>层、强风化花岗岩<5-2>层、中~微风化花岗岩。

(1) 人工素填土<1>层, 地表揭露, 欠压实, 工程地质条件差。

(2) 坡积<3>层埋深浅, 出露地表, 厚度较大, 承载力特征值较高 (135k Pa) , 渗透系数小, 可以作为低层建筑物的浅基础持力层及筑坝填料。

(3) 残积层<4-1>~<4-2>层粘性土、砂质粘性土及全风化花岗岩<5-1>层埋深较大, 承载力特征值高, 渗透系数小, 可以作为筑坝填料。但局部<4-1>层埋深较浅, 同时可以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浅基础持力层。

(4) 强风化花岗岩<5-2>层埋深较大, 承载力特征值高 (450k Pa) , 可以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及筑坝填料。

(5) 中~微风化花岗岩埋深较大, 承载力特征值高, 可以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3 本工程周边建构筑物情况

本工程场地周边有很多民居, 厂房, 场地北面有超高压电塔, 根据供电部门资料, 电塔基础是采用天然地基。供电部门要求在电塔和高压线25m内不能进行施工。

场地东南面相连有一个工厂, 厂区内地面为混凝土, 主厂房离场地边只有59m, 其他厂房紧挨着, 一共有四间, 占地面积达:4835.9m2。

西南面42m处有一间饭店, 饭店有300m2左右, 靠场地边35m还有五间吃饭用的石柱亭子, 每间大约16m2;现阶段还新建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子, 一间63.21m2, 一间33.75m2。

西面是离场地最近的养猪场, 只有10m左右。

4 建构筑物的基础设计比选

设计地面标高为45m, 原地面标高为37~58m, 本工程场地为中间低, 三边高的一个山谷, 场地整平后场地内填土有0~8m厚。

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 应根据 (建) 构筑物的类型、受力特点、使用要求、工艺流程及竖向布置的要求, 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岩土工程性质、地下水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本着尽量降低地基处理费用的原则, 采用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式, 以满足建 (构) 筑物承载力的要求。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 结合本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本工程各建 (构) 筑物的基础设计对以下三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预应力管桩基础加搅拌桩地基处理

由于场区内人工填土厚度深达0~8m, 深度厚, 根据地质报告, 本场地岩面变化较大, 采用管桩施工时容易断桩。

由于场地内回填土深厚, 呈松散状态, 厂房内地台, 厂内道路、管道、围墙等附属构筑物基础需另外加固处理。

需做搅拌桩处理的建构筑物地基面积约7950m2, 采用准500搅拌桩间距1.2m×1.2m。

准500搅拌桩地基处理造价约为655.9万元;建筑物柱基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 预应力桩基加承台造价约为250万元, 造价共905.9万元。

方案二:采用冲钻孔桩灌注桩基础加搅拌桩地基处理

采用冲钻孔桩基础方案同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类似, 灌注桩相对于管桩不会出现断桩情况, 但是灌注桩造价较昂贵, 同样由于场地内回填土深厚, 呈松散状态, 厂房内地, 厂内道路、管道、围墙等附属构筑物基础需另外加固处理。

本方案造价约1131.7万元。

方案三:采用强夯地基

对于需填土位置采用强夯方法进行处理后各建 (构) 筑物就无需打桩, 采用天然地基。结合现状地形, 考虑利用场地周边新近填土和局部从附近山体取土。本工程要求强夯后的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 Pa。经强夯处理后, 建 (构) 筑物内地台无需另外处理, 厂内道路、管道、围墙等附属构筑物地基也无需另外处理。

强夯面积约为3.44万m2, 强夯地基处理造价约为275.2万元。

对比工程造价及施工工艺, 本工程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

5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

5.1 填方区回填材料要求

填方材料为粘性土, 粘性含量为15~30%, 粘聚力C=35Pa, 内摩擦角准=17°, 且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 可使用开挖出来的第3层 (坡积土) 、第4层土 (残积土) ;填筑土料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的允许, 偏差为±3%, 压实度不小于0.93, 内摩擦角≥17°, 粘聚力35k Pa, 分层回填, 分层压实, 层厚小等于300mm, 要求压实度不小于0.93。

填方区回填时回填超高到设计地面以上1m, 预留强夯沉降, 在强夯完成后整平到设计地面标高。

5.2 本工程强夯参数设计

强夯施工点夯单点夯击能3000k N·m, 每夯点6~8击;满夯单点夯击能1000k N·m, 每夯点3击;点距第一遍为6m×6m正方形, 第二遍6m×6m正方形与第一遍互为插点, 第三遍满夯以0.8d间距搭夯。收锤标准, 点夯以每夯点最后两击沉降差相加不超过60mm。要求经过处理后,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fak=150k Pa, 有效加固深度约8m。

5.3 隔震沟的设计

强夯施工过程中, 在夯锤落地的瞬间, 大部分动能作用于夯击面, 形成垂直向下和水平向的夯击挤密力, 加固基础地基, 提高地基承载力。同时也有极少部分动能转化为冲击波, 从夯点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并引起地表的振动。夯点周围近距离范围内的地表振动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 会造成建筑不同程度的损伤。

强夯引起的地面振动, 随土质的不同, 振动强度也区别很大, 土质较软的地层夯击, 每锤夯沉量大, 夯击动能消耗于挤密变形力就大, 引起的振动就小、振动周期长、振速度慢、衰减快;但较硬的地层, 承载力高, 有的不需处理, 需处理的夯击数也少, 但振动大, 在周围有建筑物的地方需减振处理;

距夯点8m以外挖一条深2m, 宽1m, 长度超建筑物两边各10m的沟, 以减少源向外辐射的能量。

6 对强夯震动的测试及监测

根据场地周边民居情况, 结合强夯的施工方案, 本工程设置2个试夯时震动测试点, 5个强夯施工时震动监测试点, 对强夯隔震沟效果进行测试, 其中试夯时分有隔震沟同无隔震沟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点布置如图1。

强夯施工时, 采用震动测试仪在监测点对强夯震动进行检测。由于篇幅原因, 表1仅列出强夯监测过程中各测试组中震动波最大值。

在指定位置上的试夯振动测试结果表明, 强夯测试施工对周边距离较近的6处敏感建筑物有一定影响, 各个测点所产生的振动速度均小于《爆破安全规程》 (GB6722-2003) 所规定的允许值0.5cm/s, 振动烈度在Ⅱ至Ⅲ度范围内, 具体特征是室内个别静止中人有感觉或室内少数静止中人有感觉。

7 结论

本工程设计采用的强夯地基处理形式是合适和经济的。

周边民房和高压线铁塔均可以通过采用减震沟等措施减少强夯引起的振动, 达到保护民房和高压线铁塔的目的。

经过强夯后的地基承载力基本能满足各建 (构) 筑物单体的地基承载力要求, 各单体可采用天然地基。另外, 场地经强夯处理后, 建 (构) 筑物内地台无需另外处理, 厂内道路、管道、围墙等附属构筑物地基也无需另外处理, 既大大的节省了工程造价, 又简化施工。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JGJ79-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学生写给学校的一封信下一篇:公司施工管理办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