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法律援助中心

2022-07-06

第一篇:介绍法律援助中心

美国法律援助制度介绍

美国法律援助制度考察

司法部研究室孙建 发布时间:2010-08-2614:48:54

一、美国法律援助体系的概况

美国的法律援助体系主要由特点不同、各自独立动作的刑事法律援助体系和民事法律援助体系组成。刑事法律援助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出资、政府设立的公共辩护人机构(Public Defender Office)负责实施,是作为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设立的,也是作为刑事司法审判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要件存在的。在美国,有一个全国性公共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NLADA,the national Legal Aid & Defender Associations)负责法律援助标准的制定,公共辩护人的培训,举办刑事法律援助方面的专题研讨会,向公共辩护人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民事法律援助体系则是通过一个政府设立美国法律服务公司(the US Legal Service Corporation)资助资金、由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和私人律师提供服务来具体实施的。

美国的刑事法律援助主要是通过公共辩护人体系实施的。公共辩护人是受雇政府(包括联邦、州和县政府)的律师,服务于政府专门设立的公共辩护人办公室,向没有经济能力聘请律师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提供刑事法律援助。实际上,也有部分公共辩护人办公室是由获得政府专项法律援助资助的非营利机构设立的。由于美国存在联邦和州两个法律体系,相应的公共辩护人体系也存在联邦和州两个体系。联邦层次的公共辩护人办公室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联邦政府动作的公立机构,一种是授受政府资助的公司类型的机构。联邦公共辩护人可以获得与美国国家律师(U.S.Attorney,政府政府律师一的种,担任涉及违反联邦法律的案件的检察官)大体相应的薪水。由于薪水较高,因此吸引了高水平的律师加盟联邦公共辩护人队伍。联邦公共辩护人办公室是和美国国家律师办公室对应按照司法辖区设立的,一个司法区只有一个公共辩护人办公室,只有一个公共辩护人,其他人员称为公共辩护人助理。在州层面,公共辩护人制度各州有所不同。有些地区公共辩护人服务于与法庭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作为法庭的指定律师办理刑事辩护,从法庭得到酬金;也有一些地区公共辩护人就是接受政府公共资金的特定私立公司的律师。公共辩护人的待遇在各州、县有所差异,某些地区待遇较差,工作量很重,因此律师办案水平难以得到保证。

除了公共辩护人体系之外,在一些州和地方还存在私人律师模式和合同制模式。私人律师模式是指法庭为不能聘请律师的被告指定私人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由政府向私人律师支付报酬。合同制模式采用政府与私人律师事务所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刑事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但是就总体而言,公共辩护人模式占据主要地位,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主要是设立公共辩护人机构,聘用专职辩护人办理刑事法律援助。部分经济不发达和人口分散的地区采用私人律师或者合同制模式实施法律援助。

民事法律援助主要由通过一个政府设立美国法律服务公司(the US Legal Service Corporation)来组织实施。实际上,民事法律援助是由不同类型的组织具体实施的,美国法律服务公司只负责确定民事法律援助项目,并代表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民事法律援助资金,向确定的民事法律援助项目和得到项目的合格机构给予经费资助。私立或者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和私人律师事务所,通过竞争从法律服务公司争取项目资金,从而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提供法律援助。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一般为非营利机构,通常情况下仅靠法律服务公司的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其正常运作的需要。因此多数民间法律援助机构还要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也有一些民间法律援助机构主要从州、县政府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不接受法律服务公司的拨款,因为法律服务的项目经费管理十分苛刻,有种种限制。民间法律援助机构通常有自己的董事会,向出资人负责,定期向出资人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在美国,民间法律援助机构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面向特定的人群提供法律援助。比如面向儿童或者妇女的,面向老年人的,面向残疾人的,面向某一有色人种的,面向移民的。实际上,这些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与美国国家的政治生态是密切相关的,是与社会当中存在的各种不同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相伴相生的,与各种利益集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国经常听到这样一名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集团。因此每个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只要遇到法律问题,也可以找到不同的民间组织或者民间法律援助组织。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直接或者间接运作不同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向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除此之外,美国法律院校的法律援助“诊所”项目也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成为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特色之一。目前美国大多数法学院都开设法律援助“诊所”项目,法律援助“诊所”项目实际上与美国法学院的教育模式相关的。从法学院教育模式的角度看,法律援助“诊所”项目是引导法学院学生接触法律实践、养成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美国社会正处于种族歧视矛盾激化和越南战争期间,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需要诉讼但是又请不起律师。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法学院学生开始自发地帮助穷人办理各种诉讼。但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必须有律师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法学院是否该为学生提供未来执业做准备也成为了法学界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情况下,一些法学院借鉴医学院利用诊所培养医学院学生的经验,引入了所谓的诊所教育模式。在诊所法律教育中,法学院的学生在法律援助“诊所”教师(多数为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使学生掌握办理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了解执业律师应遵循的规则,逐步养成职业道德。参加法律援助“诊所”项目的学生符合一定条件的,在“诊所”项目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出庭代理当事人。

二、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由来

美国最早的法律援助组织出现于1876年的纽约。当时,一个德国移民组织“德国人社团”在纽约一个德裔穷困执业律师和威斯康星前州长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为德裔穷困移民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雇佣律师兼职为德裔移民服务。之后芝加哥成立了一个叫“公正局”类似机构,不分国籍、种族、肤色、性别向社会公众提供法律帮助。到1916已年经有37个城市相继成立了4I个法律援助组织。根据可查的资料,当年由其中的39个法律援助组织处理的案件近12万件,其中30个规模较大的组织运行费用大约I8万美元。当时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民间社团、社会福利机构的分支部门、具有政府职能的公共机构、律师协会、法学院诊所、公共或志愿辩护人组织,但是主要是由民间社团和社会福利机构发起,公共机构和律师协会组织的只占极小一部分。这些法律援助机构主要分布在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诸如纽约、费城、旧金山等。1923年,由各地23个法律援助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律援助组织---“全美法律援助组织联合会”(NALAO,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Aid Organization),之后又成立了“全美法律援助协会”(NLAA, the national Legal Aid Association)。“全美法律援助协会”的主要职责制定法律援助标准,包括法律援助组织的组成、工作人员聘任、办公场所、服务范围等等,提供执业建议、不同城市法律援助案件的协作、召开年度会议、负责出版有关出版物、开展法律援助理论研究等。“全美法律援助协会”由一个董事会负责,其中包括1名联邦最高法院法官、1名联邦巡回法院上诉法官和7名地方法律援助机构的代表。

从制度发展沿革看,美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53年,印地安纳最高法院在WeBB诉BairD一案中确认,一个被指控犯罪的经济贫困人有获得以公共资金针对付费用的律师辩护的权利。但是当时这种权利没有法律依据,并非宪法或者法律的规定,而被认为是基于“一个文明社会的原则”。法院判决认为,“在一个文明社会中,任何公民面临生活或者自由的危险时,不能仅仅因为他太贫穷以至于不能负担这样的帮助,就被剥夺律师辩护的权利。”“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并且进行审判,法院不可能期待自己受到尊重。这样情况下,贫穷人获得保护,对于被告、法庭和公众来讲,应被认为是必要的责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州最高法院确认了公民有获得免费的刑事法律援助的权利。

从联邦层次来看,直到193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才在一份判决中确认任何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都要有律师为其辩护。之后获得律师辩护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规定任何可能被判处一年的人都要有律师为其辩护;1967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规定任何可能被判处30天的人都要有律师为其辩护。但是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并非意味着政府提供免费的律师辩护,真正的刑事法律援助开始于1963年。在这一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将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在所有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获得律师辩护帮助的权利”解释为:“当被告人无力聘请律师时,州政府要有公共资金为其提供辩护律师”,这样才明确了刑事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明确了资金来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援助制度才逐步确立下来。

如前所述,美国民事法律援助最早开始于1876年,当时纽约德国移民协会建立了一个保护德国移民的组织,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但是早期的民事法律援助只是律师自愿的道义行为,只存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在美国民事法律并不是一项宪法性权利,美国宪法和联邦最高法院对民事审判没有象对刑事审判那样规定穷人有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因此民事法律援助作为一项制度较晚才确立下来。直到1964年约翰逊政府发起“向贫困宣战”的运动,联邦政府才第一次为民事法律援助提供资金。之后在不同的总统执政时期,美国的民事法律援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尼克松当政时期的1971年,提出组建美国法律服务公司。1974年,《法律服务公司法》通过,法律服务公司正式设立。1975年法律服务公司得到政府拨款,按照各州贫困人口数向各州分配法律援助资金,正式运作。根据《法律服务公司法》,法律服务公司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机构,主要行使两方面的职能,一是经费管理,管理民事法律援助经费,二是对接受其资助的地方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进行指导和规范,并对它们运用法律服务公司拨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民事法律援助涉及较多的家庭、住房、雇工、消费者权益等领域的案件,包括离婚、儿童监护和抚养、虐待儿童或配偶,对儿童未尽监护责任,要求给予卫生保健、给付工资及残疾人权益的案件。

三、关于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粗浅认识

纵观法律援助体系,刑事法律援助与民事法律援助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笔者认为,不妨把美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名之为“包揽型”法律援助,把美国的民事法律援助名之为“资助型”法律援助。就美国刑事法律援助而言,从资金上讲,政府承担全部费用,设立公共辩护人办公室,雇用公共辩护人,承担刑事辩护案件的全部费用;从责任角度看,美国把刑事法律援助当作政府的责任,刑事法律援助是“政府行为”。刑事法律援助是作为保障公正司法和保障人权的必不可少措施或者环节而存在的。就民事法律援助而言,从资金上讲,政府仅仅通过法律服务公司向民间法律援助机构资助项目费用,并未成立专门的公立机构具体实施法律援助,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从责任角度看,民事法律援助还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不是国家或政府必须担负的责任。民事法律援助是作为“向贫困宣战”的措施而创立的。美国的法律援助可谓是“重刑轻民”。美国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法律援助体制与其人权观念、法治观念和政治生态是密切关联的。

法律“诊所”项目也是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特色之一。一定意义上讲,法律“诊所”项目成为了法学院教育模式与法律职业技能要求对接的桥梁。法律“诊所”项目与法律“诊所”教育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美国的法律援助实践来看,法律“诊所”项目已经成为法律援助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法律“诊所”教育借鉴医生培养的模式,使得学生获得了从事法律职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公益意识、职业道德。我国实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考试以来,法学教育要不要与统一司法考试相衔接,法学教育如何改革,成为法学界的热门话题。美国“诊所”教育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原载于《中国司法》2007年第7期)

美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作者:吕迪 发布时间:2011-04-2215:41:30

法律援助制度是英美国家在司法活动中创设的,为保护贫困者的法律权利,实现司法公正,免费为穷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种司法社会救助,目前许多国家都已普遍采用。

美国法律援助发展史

1876年,纽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法律援助协会。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法律援助制度已成为美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法律援助最早是从纽约律师的慈善行为开始的。律师们认为要保证实质上的司法公正,保证国家法律制度的良好运行,穷人和富人一样需要平等的法律保护,不保护穷人的利益不行。

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援助组织,一种是法律援助“自愿者”委员会,另一种是由律师事务所直接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其特点是所需费用很低,费用通常由律师协会承担。这一阶段强调通过法律援助,揭示穷人的法律问题,唤起社会对穷人法律需求的关注,法律对穷人也应当是公平和正义的,穷人也应得到法律的公平保护。1910年,美国成立的第一家专门为刑事犯罪被告提供法律援助的公共辩护者机构,主要由政府出钱,但进展不快。之后,法律援助与美国的民权运动结合,把法律援助当作推进民权的重要内容,运用诉讼来实行广泛的社会变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20世纪六十年代法律援助制度有了巨大发展,政府也积极参与。法律援助的目的发展为实现社会正义,法律援助的内容包括教育服务、雇佣咨询服务、对个人和家庭有关的服务和法律服务。因为这些服务都相互有关联,受到穷人的欢迎。

总之,美国的法律援助可以定性为:以实现社会正义为目的,向穷人无偿提供的以法律服务为主的多种服务。

美国法律援助的范围

美国法律援助的范围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即从一开始的个人行为,发展到国家资助的行为。1963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在重大刑事案件中,各州要为被告人无偿提供律师辩护。1967年,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规定对刑事案件中的贫穷青少年也应当提供律师辩护,1972年,又将此权利扩大到可能被判处监禁的被告。

1974年,美国又通过“法律服务公司法”规定,由联邦资助对贫困者提供民事法律帮助,包括一部分行政诉讼。具体来说美国法律援助的范围是:一是所有刑事案件,这其中包括被警察拘留的一般治安案件;二是一部分民事案件,如妇女在家庭中受侵害;三是青少年案件,包括民事和刑事的案件,如儿童起诉父母等;四是一些行政案件,主要是个人起诉政府的福利待遇的案件。实际执行中由于经费的制约,有不少民事案件无力提供法律援助,对受政府资助的法律援助,政府也进行限制,如不得为非治疗性流产提供法律服务,不得组织集团诉讼,不得援助非法移民(家庭暴力除外)等。

法律援助的机构

现在美国的法律援助机构分二类。一类是专门的援助机构,属民间组织。这种机构很多,大多得到政府的资助,有的规模很大,如纽约法律援助协会有800多名专职公益律师,专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还有一些机构规模不大,只有10多名专职律师,但所从事的法律援助很有特色,如纽约家庭庇护所的妇女法律援助中心为移民妇女的服务,美国妇女基金会以法律援助方式,通过诉讼提高妇女的整体权利等。这类法律援助机构由个人、社会团体设立,政府给予资金,有关人员虽然一定程度上从政府拿钱,但不是政府的雇员,仍是独立的机构,自主地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当然政府通过拨款对法律援助机构有所制约。另一类是私人律师事务所,一般是接到援助要求后,由事务所的行政人员,征求有关律师的意见,有律师愿意承担的,事务所就为此案件提供相关费用,这对律师不是强制的,但律师协会和律师都认为应当为穷人奉献一定时间,提供服务。

美国法律援助的特点之一是成立专门的公益律师组织,承担法律援助任务,而不是将某个案件交给律师,然后支付费用。

经费来源和人员

美国的法律援助经费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政府拨款是主要的,约占援助机构预算的80%,这其中又分为联邦提供的资金和州提供的资金。共和党里根任总统期间,更多地代表了富人利益,对法律援助经费进行了削减。民主党克林顿上台后,对法律援助资金又做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经费来自组织或个人捐款,同时律师也有奉献,表现为公益律师较私人律师收入要少得多。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而民事案件主要靠私人经费进行援助。

由于美国法律援助机构形成的多样性,被援助对象的多样性,形成法律援助人员也具有多样性。一是律师(主要是公益律师),二是法学院的学生,三是社会工作者。律师是主体,法学院学生为律师从事辅助性工作,如咨询,收集有关资料等。学生在为律师工作前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社会工作者从事非诉讼的援助事项,如心理治疗,家庭关系的处理等与法律援助相关的工作。

关于妇女庇护所

保护贫穷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利,是美国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认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性别歧视,妇女急需法律援助,庇护所是保护妇女儿童的一种有效方式。纽约的妇女庇护过程分两段,首先进入第一阶段庇护所,在纽约这样的庇护所共有20家,受害妇女被允许在其中住90—135天,这期间妇女会得到有关人员的法律帮助、服务,另外还提供衣食住行。135天后如果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转入第二阶段庇护所,在纽约这样的庇护所共有5家,允许住6个月,如果还未找到住处还可以延长。这期间庇护所会帮助她们找住房,解决小孩上学、心理治疗、找工作等。他们认为妇女庇护所的数目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不少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在寻求法律保护时会受到丈夫的人身伤害,因此非常需要建立家庭庇护所。家庭暴力中受害妇女对造成家庭暴力的原因也缺少认识,往往认为是自己的错。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青少年也会认为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是正常的夫妻关系,以至今后生活中也这样处理问题,所以妇女和儿童不仅需要法律援助,而且需要多种教育和心理矫正,以使受害妇女和青少年能回归社会,适应社会。

第二篇:法律服务中心章程(法律援助中心章程)

法律服务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法律服务中心,是由法律教研室和系团总支联合组建,经系党政批准设立的常设性法律宣传服务团体。 服务中心接受院、系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二条 服务中心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增强广大同学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一名,由主任全面负责服务中心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中心下设三个部门:法律咨询部、普法宣传部、外联部。

法律咨询部为学院师生解答法律疑难问题,提供法律援助。

普法宣传部通过座谈或演讲的形式开展各种普法活动,使人们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另外负责海报、媒体宣传等对外宣传工作;全面配合中心业务工作,努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提高校内外对中心的认知度,同时为中心树立良好形象。

外联部具体负责本中心对外交流事务,包括组织经验交流,开展中心与司法实务部门、企业、律师事务所、校内外的学生社团联谊活动等;树立中心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信誉。

第五条 法律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 制定修改或废止该服务中心章程,并报经学院批准。

二 审查活动经费收支情况。 三 审查主任和秘书长的工作报告。 四 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五 负责本服务中心内部联络工作,联系对外活动。、

第六条 成员的权利:本服务中心成员享有参与本服务中心各项活动的权利,有权对该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有权对服务中心的各项活动工作提出质疑,要求有关人员给予答复。

第七条 成员的义务:应按要求参加服务中心的各项活动,遵守服务中心章程,服从领导安排。

第三章 工作人员

第八条 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包括:

一 法律教研组的专业老师。

二 经本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吸收本院法律专业学生。 三 因工作需要,经本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吸收的其他人员。

第九条 受法律服务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服务事务的人员未经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批准,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所指定的法律服务业务。

第十条 受服务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服务项目的人员,应尽职尽责,努力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重大疑难问题应当主动报请集体讨论,保证服务质量。

第四章 法律服务对象、范围

第十一条 本法律服务中心对本院师生提供法律服务。 第十二条 法律服务范围包括:

一 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开办法律专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院师生的法律意识。

二 定期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教授、法官、律师、学者主讲,透视法制前沿,剖析热点问题,解答师生现场提出的法律问题。

三 提供法律咨询,帮助解决法律问题,为师生提供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四 为全院各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平台,解决学习难题,积极引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章 活动经费

第十三条 经费来源:学校对本服务中心扶持,企业赞助或其他形式社会赞助。 第十四条 由专人管理经费,登记收支具体内容;经费实行审批制,由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所有经费收支活动接受监督。

第十五条 每学期向全体成员报告经费收支情况。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章程由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协商制定,并报系党政批准。

第十七条 本章程由法律服务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篇:法律援助中心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简称“法援”,成立于2005年,是校团委领导的校级服务类社团。我们以提高学生素质,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援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社团宗旨,一直致力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法律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树立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援”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校团委、校社联和人文学院的关注和支持,由人文院法学系主任刘万才教授担任指导教师。随着发展,“法援”的队伍不断壮大,现有秘书处、学习部、宣传部、活动部、编辑部、外联部六个部门,各部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多项有意义的大型活动。

我们的工作不仅面向校园,更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

我们定期举办法制辩论赛、模拟审判(在我校的模拟法庭)、“12· 4”法制宣传活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还多次举办法律学术交流会和法律知识讲座,并定期组织成员去法院旁听。

我们曾多次面向广大市民进行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活动,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法律困难,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开展“送法下乡”等实践活动,让我们学到的知识真正能够服务社会,并同时锻炼自己的法律素养。

通过这些大型活动,不仅壮大了“法援”自身,也为广大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舞台。在这里,大家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自身的法律素养,只要你对这些活动有兴趣和热情,你就会在这里收获成长。

“法援”之路,我们邀你同行,加入“法援”,为我们注入新鲜的血液。相信在法援多姿多彩的活动中你们将告别青涩,成就自我,走进“法援”,你将不虚此行!

2010~2011年活动规划:

1.迎新晚会

2.新生辩论赛

3.模拟审判

4.12·4大型法制宣传活动

5.法院旁听、下乡普法、法律讲座

6.3·15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

7.待定活动(根据新成员意愿添加)

第四篇: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规范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法律援助条例》和《中国工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会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工会工作者和工会组织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第三条 工会法律援助是政府法律援助的必要补充。 第四条 工会法律援助工作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业务指导。并在总工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章 机构人员

第五条 工会法律援助机构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合署办公。 第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由同级工会委派或者聘任。

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可以从下列人员中聘请:

(一)工会公职律师、专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工会法律工作者。

(二)法律专家、学者、律师等社会法律工作者。

第三章 范围和条件

第七条 工会法律援助的范围:

(一)劳动争议案件;

(二)因劳动权益涉及的职工人身权、民主权、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案件;

(三)工会工作者因履行职责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

(四)工会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

(五)工会认为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工会法律援助的形式:

(一)普及法律知识;

(二)提供法律咨询;

(三)代写法律文书;

(四)参与协商、调解;

(五)仲裁、诉讼代理;

(六)其他法律援助形式。

第九条 职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向工会法律援助机构 申请委托代理法律援助:

(一)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需要工会法律援助,且本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当地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

(二)未达到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但有证据证明本人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需要工会提供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因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受本办法规定的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第四章 申请和承办

第十条 职工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会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工会工作者和工会组织申请工会法律援助应当向侵权行为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会法律援助机构提出。

第十一条 职工申请工会法律援助机构代理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等法律服务,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证、工作证或者有关身份证明;

(二)所在单位工会或者地方工会(含乡镇、街道、开发区等工会)出具的申请人经济困难状况的证明;

(三)与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材料;

(四)工会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提交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事项、理由和时间,并经本人签字。

第十二条 工会工作者、工会组织申请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参与协商、调解,代理仲裁、诉讼等法律服务,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分别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会工作者所在单位工会或者工会组织所在地方工会出具的情况证明或说明;

(二)与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材料;

(三)工会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工会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由工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签署意见,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指派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并通知申请人。

对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应当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

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服务事项,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接受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依法承办法律援助机构指定的援助事项,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在援助事项结案后,应当向工会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事项结案后,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规定向承办人员支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补贴标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延迟或者中止、终止办理指定事项。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未按规定程序批准,不得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名义承办案件。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承办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受援人任何财物。

第五章 资金来源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的办公、办案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工会应当将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经费列入本级工会经费预算,并依据国家和工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对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补助资金,从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专项资金中列支,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守《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经费、对困难职工法律援助的补助资金,接受上级和本级工会财务、经审、法律、保障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篇: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函

宿松县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案件

指派通知书

编号:皖(安宿)援民审字[]第号:

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援助的规定。本中心决定对关于案提供法律援助。现指派你所承办该案。该承办人在收到本通知之日起日内持本通知来本中心办理有关手续。

宿松县法律援助中心年月日

法律援助机构地址:宿松县孚玉镇人民路106号(司法局楼内) 联系人:电话:温馨提示:

1 承办人在收到指派通知书后,应登录综合管理系统点击“接受”;

2 该承办人在接到指派通知书后立即与受援人办理委托手续。并在24小时内承办该案;

3 有承办人所在法律服务机构为承办人出具办理案件的相关手续; 4 承办人员应尽职尽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5 承办人在案件办结后,应征询受援人对案件的办理意见,并请受援人填写征询意见表;

6 承办人应填写结案报告表;

7 承办人应通过综合管理系统申请结案,并按系统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8 承办人将案件整理归档送县法援中心审查,领取办案补贴。

上一篇: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下一篇:教师个人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