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健康生活初中生作文

2024-04-28

迎向健康生活初中生作文(精选5篇)

篇1:迎向健康生活初中生作文

引子——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瓜不都是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呀,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的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被阳光照耀的西瓜才有甜味,而躲在阴影里的,却只能碌碌无为。

阳光是公平的,可为什么照耀出的西瓜,有的甘甜可口,有的却食之无味呢?这是一个关于心态的问题,就好比我们学生,同样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被同样的老师所教,为什么教出的学生却有好有坏呢?这还是心态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遇到像阳光一样如芒似剑的困难,面对困难,有的人直面上去,有的`人却躲在阴影之中,直面上去的人或许伤痕累累,但他们因此也获得了旁人从未有过的成功。困难,有时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若是没有磨刀石的磨砺,严冬的寒冷,宝剑也只是一堆废铁,梅花也只是大千世界中一朵不起眼的花。但是,正是因为西瓜的甜味来自阳光的照耀;宝剑的锋利来自磨刀石的磨砺,梅花的香气来自于严冬的酷寒。所以,就算没有甜味的西瓜也可以抛开阴影直面阳光来获得内心甜味的充盈,就算是一堆废铁也能在磨刀石的磨砺中成就一把宝剑,就算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也能在经受严冬的酷寒后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这一切,都要看你有没有不畏困难的心态。

同学们,不要认为自己现在碌碌无为就自暴自弃,不要看别人飞黄腾达就自怨自艾!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你和天才之间,只隔着一扇门,一扇叫做困难的门,只要你敢于挑战,面对困难不畏惧,你就是天才!

迎向阳光,迎向困难,不要在意自己所经受的磨练和苦痛,它是你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是你攀登人生巅峰的一块踏脚石。来吧!同学们,阳关后面,就是成功。

篇2:迎向健康生活初中生作文

关键词:阅读,生活,作文

一、课题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想,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无疑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写作应该是生活的必然需要”。 随着人类生存状态的不断变化, 写作方式也许会不断变化, 但写作就是“由人脑处理语言信息”这种微妙的特质是亘古不变的。 若不是进一步进入大学进行深造, 学习生活止于初中、高中的话, 写作对于生活的意义或许更大些。 如果不想成为现代生活的弱者, 希望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中游刃有余, 就必须学会写作。

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化到文明, 其标志是文字———书面语言符号的出现。 当人类无法满足于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时候, 书面用语就产生了, 运用书面用语表情达意, 传递和承载信息这一被现代人称之为“写作”的行为,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要。写作是在人类劳动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写作是生活的必然需要, 而不是相反。 写作能带来快乐, 这种由文字带来的快乐, 正如钱钟书所言, 我们要让学生希望他来, 希望他留, 希望他再来, 如此循环, 写作在生活的滋润和阅读的补给下能力渐长, 写作也会渐入佳境。

事实上, 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实践如何呢? 现实教学中, 多数老师认为作文难教, 学生多数认为作文难写, 或者说写上一篇还容易, 但要写好一篇则很难, 从“会写”上升到“写好”的过程非常漫长, 难以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作文教学在指导理念上, 往往强调中初中生的写作只是一个语言操练的过程, 而没有自我表达的需要, 因而多少年来, 作文教学总是摆脱不了语言主义的干扰, 往往把语言的习得当做作文训练的全部。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让生活通过写作”。 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 “以阅读为先导, 以生活为源泉”, 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本研究旨在“生活作文”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下, 寻找一条切实有效、明确可行的实施途径。

二、研究构想

(一) 概念界定

所谓生活作文, 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 猎取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 放飞自由的心灵;让作文走进创造, 享受成功的快乐。 生活作文的教学宗旨是:将学生的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

(二) 理论依据

古代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韩愈“文道合一, 气盛言宜”之说,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基本理念。这些古代的文学家的主张应是生活作文最好的注脚。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叶圣陶大力倡导作文教学应由“应试”转变为 “应需”为着务, 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 发达国家 (日本、美国等) 作文教学普遍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 作文内容日趋生活化、实用化、交际化。 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作文本体功能的回归, 又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高度,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对旧有作文教学的扬弃与超越。 这是作文教学与时俱进的需要。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有关写作的表述是:“能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表达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作文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研究实施

(一) “生活作文”的教学实践

1.以阅读为先导

初中生作文积累从读书开始。 读写结合, 从读到写, 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 阅读是作文内容、写作方法、借鉴模仿的重要来源。 从阅读中可以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方法。 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慢慢领悟到作文应该怎么写, 怎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阅读好比生了病吃中药, 慢慢的, 写作能力能够增强。 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时, 能自然而然地拿起书来看, 前提是有他们喜欢看的书, 当集体中大部分人都在做某件事时, 个别会自觉加入, 也就是从众意识, 会使班级学生形成爱阅读的良好氛围。

(1) 建班级图书馆

要实现“以阅读为先导”, 首先要有图书资料。 农村分校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专人管理图书馆, 而且人均册数也不可观。 我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已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以由学生捐献以往购买的书充实自己的图书角, 班级自己建设图书角, 每人买两本新书充实图书馆, 还可以集体向学校图书馆借阅, 然后进行图书借阅工作。

图书种类非常丰富, 作文书等已在所有书中的比率大为下降, 从原来的60%已下降到20%, 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广泛。在2015年的暑假读好书购书活动中, 人均购书达到2册, 门类众多, 而且有了分工购买, 分享阅读的互助意识。 阅读的资源瓶颈得到了解决, 班级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班级生活中最大的亮点。

(2) 订阅报纸杂志

实现多种订阅方式, 保证学生的报纸杂志的拥有量, 个人订阅当然是其中一个方面。 另外, 利用学生四人小组集资订阅一份报刊, 保证重点书报的订阅也是一个办法。 精心筛选报刊, 向学生家长推荐优秀报刊, 让学生家长充分重视学生的精神食粮, 也是一个好办法。

报刊的新闻信息量大, 贴近学生生活,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但学生毕竟是消费者, 订阅的资金来源不广, 只能合作订阅, 分工保管, 分享阅读, 事实证明是十分可行的, 学生中间流传的报纸杂志的保有量很大, 像《故事大王》、《少年百科知识报》、《少年儿童故事报》等得到了学生的狂热喜爱。

(3) 实现书籍共享

民主推选两位爱书、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图书管理员, 对图书进行登记造册, 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前空闲时间出借, 双休日可以拿回家, 解决有书可看的问题, 就可以慢慢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班级可以形成爱看课外书的氛围, 而同学之间的报纸杂志则自然地在同学中间流通, 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 同时也为生活作文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书籍的共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影响后是可以巩固的, 实践证明我所在的班级的书籍分享程度, 学生在星期天纷纷要求借书回家, 原来自购书长时间不看的现象已完全绝迹。 相反, 大量借阅别人书籍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 真是“书非借不能读矣”。

从“阅读”领悟写作的真谛, 开阔写作的视野, 并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享受写作的快乐, 都由“阅读”始。 写作的快乐刻意难为, 在渐悟中走远。 这是我以阅读为先导的生活作文理念的出发点。

2.“以生活为源泉”

(1) 改革课堂作文教学

学生在七年级总共只有14次正式的习作机会, 那么改革这些习作的方法更是生活作文改革成功的关键。

途径之一:先“生活”后“作文”

上课前先让学生进入“生活状态”, 让学生尽情地参与生活, 感悟生活, 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 当学生的表达欲望喷涌而出欲罢不能时, 教师峰回路转, 将其导入到“写作状态”中,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先生活后作文”模式有机打破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厚障壁”, 从而有效地将学生从“要我作”的被动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作”的主动心理状态中。

所谓的先“生活”后作文, 是让课堂不像课堂, 让人忘记自己是在做写作的准备, 在没有表达的欲望之时, 不急于作文, 也不给予时间或字数的束缚, 只是给予激励和诱导。

如我让学生写游戏, 这个游戏的名称叫《逗笑》, 课堂做游戏当然学生喜欢。 一位学生上嘴唇夹紧一支铅笔, 另一同学只要不接触身体, 可想方设法让其笑出声, 同学们各显身手, 则各种逗法精彩纷呈, 各种笑法也一一呈现, 其余学生的反映也是不尽相同。该生笑得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作文指导就有些多余了。 作文的冲动成了不可抑制的事。 只因为孩子喜爱, 贴近天性, 融入生活。 课堂虽不像课堂, 可教学效果一点不差。

途径之二:作文即是生活实践时

体验性是“生活作文”的重要特征。 “生活作文”强调的不仅是用自己的眼睛看, 而且是用自己的脑子想, 用自己的嘴巴说, 用自己的手去操作。 它已将学生的作文过程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一方面作文过程是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主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为作文教学拓展了空间。

学生《观潮》一文, 有如下一段话:

我来到堤坝下面, 玩起了打水漂。 “我们来比赛吧! ”正当我玩得兴起时, 一个声音叫住了我。 我看到和我说话的是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男孩。 大概是因为我们合得来吧, 我爽快地答应了。

比赛开始了, 他选了一块扁平的石头, 很专业地把身体转了小半圈, 突然, 石头向前飞去。 “一漂, 二漂, 三漂, 四漂……”石头像蜻蜓点水似的, 点了一下又一下。 “真棒! 真厉害! ”我不由地发出了赞叹。

该轮到我了, 正当我在选石头时, 一声“快看, 潮水来了! ”叫住了我, 我俩连忙向堤坝上面跑去, 然后朝人们指去的方向看去:“一条又细又长的白线贯穿钱塘江, 潮水如万马奔腾而来, 很快便来到了堤坝前。 潮水冲击着堤坝, 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学生是去观潮, 但作文写的是生活, 流露的是童真, 童趣。 只因为有过, 体验过。 学生的作文有时为何难以打动人, 因为没有生活的底蕴, 没有观察生活。 所以情不真, 意不切。作文需要的生活的实践, 引导学生取舍生活中的最美的一瞬, 那么作文才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作文才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老师为学生所做的努力才能如“春雨点点入土, 播下文学的种子。 ”

途径之三:生活引发创造

“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生活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习作。 通过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 思维的骏马任意驰骋, 体验到作文像游戏、像表演、像玩耍, 是一件十分有趣、非常轻松、极为快乐的事。

学生《“练功”》一文, 一般不会得到老师的首肯。 而我认为, 很率真、淘气的他依稀有着你我的童年, 有着你我的影子。他的恶作剧和武打片联系在了一起, 作文像玩耍。 为什么要这也不准写, 那也不行, 我认为谁也没有资格, 要求作文必须是什么个样子的, 谁也没有必要来个“一统江湖”。

片断一:我五六岁的时候, 家里已经有了电视机, 我经常看“武打片”, 对里面人物的“神功”佩服得五体投地, 真想自己也有这样的武功。

一天, 我哥哥来到我家, 还带来了一挺枪———一根两头削尖的木棍。 我找来找去, 终于找到了一把神兵利器———其实是一柄生锈的菜刀。 于是, 我两个持武器来到了“战场”。

片断二:经过一场“厮杀”, 我们终于将其余的“人”全部消灭了, 只剩下了他们的首领———一棵巨大的苋菜, 有大人的手臂那么粗。 “他”穿着铁甲、头盔、铁靴……哥哥一枪刺去, 不但没伤到半点, 连枪的一个头也弄断了;我使劲地一砍, 却只砍进一点, 还跌了个“嘴啃泥”。 我吐了口口水, 飞身一劈———这一刀可真猛, 一刀下去, 那位“首领”已被劈成了两瓣。

正当我们庆贺的时候, 这块地的主人挑着粪桶来了, 当他看见这片情景的时候, 气得直跺脚。 我们连忙狼狈地逃跑了。

(2) 改革课外作文教学

途径之一:让生活融入作文

只有拓展学生生活空间, 才能使其题材库存充裕, 写作时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1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作文。 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可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缺乏观察力, 对眼前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因此, 在课外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2体验生活: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我们在课外作文教学中常常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 在大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设计“演一演、做一做、访一访、逛一逛”等一系列活动, 开展“清洁队跟班一日”、“假日送温暖, 雏鹰献爱心”、“一日军营”、“环保小卫士”、“我是小记者”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全面接触社会, 贴近生活, 从而在无意中内化感性材料, 并使情感生活得到充实丰富。

3感悟生活:感悟生活是指在课外作文教学中对生活中有所见、有所闻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悟。 即对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 对事物的意义有所领略。 如:观察到淅淅沥沥的小雨, 能捕捉到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观察奇峰怪石、 山川激流时, 能体会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巧夺天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性时, 能领悟大自然赋予它生命的意义等。

途径之二:让作文再现生活

在课外作文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心理创设情境, 使学生能以情感为纽带再现生活场景, 运用各种方法, 把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素材转化为文字表现形式。

1追忆生活: 于漪老师在谈到初中生作文时说:“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活仓库, 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 插个路标, 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 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 ”课外作文教学中, 应采用故事引题等方法, 创设各种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置身于现实或模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情境中, 打开生活积蓄的“仓库”, 敞开源泉的门, 使原先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奔涌而出, 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要事, 重温参观过、体验过的美景, 在追忆中“朝花夕拾”, 产生写作的冲动。

2描绘生活:往日的生活积累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此时是引发学生倾吐心曲, 拿起笔描绘生活的最好时机。 做到以“生活”为基础, 以“新颖”为前提, 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

3品味生活:完成一篇文章后, 指导学生推敲, 细细琢磨, 慢慢品味, 多次修改, 让他们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奋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要求学生做到“三品”。 “一品”:一句一句反复朗读, 修改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二品”:中心是否准确, 选材是否合理, 层次是否分明, 详略是否得当, 表达是否准确;“三品”:一字一句仔细欣赏, 慢慢品味, 使其情感受到熏陶, 思想受到教育, 达到文理一致的效果。

(二) “生活作文”的开放机制

生活作文教学实践指导思想上还应有四个开放, 这是指导原则。

1.开放思想: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束缚, 避免教师过于机械和繁琐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 成人化的窠臼。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努力实现学生的作文与其人格、思想的和谐发展。

2.开放文体: 依照学生的智慧风格和思维水平自由选择各类文体的写作起始期间, 形成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格局, 把生活中涉及的众多写作现象纳入作文教学的视野, 提高作文教学的差异性和灵活性。 学生所爱, 即是写作之机缘, 学生所能, 即是学生之所须学。 达到使学生爱写、会写、乐写的目的。

3.开放内容: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 力求使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本身, 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作文教学联系, 实现作文与生活紧密连缀, 让学生认识到时时在作文, 处处有作文, 使作文成为学生真实表达的需要。

4.开放评价: 将作文评价看做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端, 改变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根据某位教师的鉴赏水平与判断力“一锤定音”式的作文评价方法, 把作文态度的主动性、内容的真实性、思维的创新性和语言的得体性这四个维度作为学生作文评价的主要指标。 作文评价标准多元化、对象多极化、角色主体化, 能鼓励学生在学会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

(三) “生活作文”的激励机制

学生作文必须获得激励, 就要多提供发表的园地。 在不断的鼓励中前进, 这是实现“会写”作文到“写好”作文的一条途径。

激励途径:

(1) 校报学生版

(2) 学校“广播站”本校学生佳作 (每周)

(3) 进行当堂表扬

(4) 当做范文朗读

(5) 教室里开设发表园地

(6) 沟通家长 (发喜报)

激励能焕发学生无限的创作活力, 本来写作一般的学生也能浓厚的兴趣, 甚至让学生脱胎换骨一般。

四、效果分析

(一)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年的教学实践, 进入学生作文的素材有了极大的变化。以往一个素材用几年, 一篇文章反复用, 做好事就帮老爷爷推车, 到学校关窗一关就关几年的现象基本消失。 不再依赖作文选, 没了那种生日礼物要一本好的作文选的功利思想, 生活中的东西成为学生习作的首选。 习作《晚霞中的小女孩》, 就是一次平常看日落, 用小作者诗意的文笔写来, 意境深长……这也是好作文, 平常小事, 以小见大, 也是漂亮文章, 给学生很大的触动。

(二)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也是生活作文理念落实的最好注脚。 学生有兴趣的表现在周记中充满了童趣的话, “我弟弟尿床了, 画了一张大地图。 ”“爷爷, 给我一个大番薯, 好棒。 ”作文的语言的回归,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生活, 正是写作兴趣盎然的标志, 学生从写作本身享受到了快乐, 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

(三) 适应了多种体裁的写作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了多种文体的陶冶, 生活之丰富, 使得他们有了多种文体的创作愿望, 诗歌、童谣、读后感、童话等他们都渴望一展身手, 如《动物王国的仙粉风波》正是学生想象力丰富、 敢于尝试的产物, 虽嫌稚嫩却是学生努力探索的起步, 可喜可贺。 如《造桥》更是兴味盎然, “学本领, 造座桥, 桥上汽车快快跑, 桥下小船轻轻摇, ‘哗啦’桥倒了, 原来是座积木桥。 ”

(四) 形成了生活写作的意识

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不再是从作文选中选取素材, 不再用成人化的语言, 而是留意生活, 观察生活, 按照生活的需要进行写作实践, 是真实表达自我的需要。 通过阅读习得语言, 增强语感, 接触生活, 再现生活, 则让感悟与生活进行了融合, 生活中需要写作的地方, 千方百计地加以满足, 从而生活的需要成为生活写作的指导思想, 写作根基深植于现实的土壤。

(五) 增添了后续发展的动力

作文教学也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 曾经为了应试而出现的让学生背诵作文以取得好的作文成绩的悲剧。 语文教师可怕的功利观及“作文政绩观”, 扼杀的是学生作文的创造性,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生活作文实践的学生, 普遍有写作的深厚功力, 有深厚的阅读积累, 有应生活之需的写作实践, 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奠学生发展之基, 播文学种子, 才是作文教学应有之意。

五、结论体会

(一) “以阅读为先导, 以生活为源泉”。 读写结合的生活作文实践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发展可持续的作文能力, 发展个性, 实现在阅读中领悟, 在生活中提高, 使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

(二) 作文教学联系生活, 联系乡土文化, 并使之教材化、系列化, 为生活服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学实践还不够整体化, 与学校、学生、生活联系得不够紧密。

参考文献

[1]辛涵, 文路.让作文充满生活的阳光.江苏教育, 2002年12-B.

[2]朱建人.生活通过写作.教育信息报, 2002年6月15日第三版.

篇3:在回归生活中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

一、拓开生活之源, 丰富作文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作文之源泉, 离开了生活, 作文将无从谈起。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对文学艺术家们提出一条真理, 那就是“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乐于动笔, 乐于表达。”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课堂这块主要阵地之外, 要开辟更宽广的活动天地, 拓展学生的见闻和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发现并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解决作文“没话写”的这一难题。陶行知先生主张:“解放孩子的空间, 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 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孩子通过亲密接触大自然、广泛观察大自然, 可以丰富感性知识, 丰富活泼生动的语言;通过深入接触社会, 把语文教学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 在社会交际与生活中, 积累语言, 发展思维。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指导学生成立音乐、科技制作、剪纸、摄影、书法等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观察四季的景色, 洞察社会的发展变化, 体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将笔触深入社会, 一次野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次访问、一次参观、一次现场会、一场报告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指导他们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 用心灵感受生活, 用情感表现生活。这样, 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 学生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 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洞编造者, 而是体验生活、积淀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 同时也提高了利用写作关注生活、干预生活的能力。一次让七年级学生写果园的秋天,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果园秋天的气息, 我利用课外时间带领他们进入苹果园。一路上, 同学们有说有笑, 有的说:“这里的落叶下落的姿态是多么优美啊, 简直是在翩翩起舞!”有的说:“这里的橡树荚果颜色多么红艳啊!”路边的高粱被沉甸甸的果穗压弯了腰, 同学们联想开了:“这是它们在给我们鞠躬敬礼, 欢迎我们的到来啊!”等到了果园里, 同学们真正自由活动, 三个一群, 五个一伙, 叽叽喳喳, 那叫一个热闹非凡。有的赞叹苹果的金黄红艳, 有的在和果实亲密接触, 更有的干脆和农民伯伯攀谈起来, 热情好客的农民伯伯摘下果实让他们尝尝鲜, 真是满口流甜津, 令人回味无穷......回来后,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 兴致勃勃地写起文章来。

二、寻找生活之乐, 培养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解决作文难这一问题也应该从培养兴趣入手, 而生活中的乐事对培养兴趣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 注意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善于发现并及时排除学生的难以深入生活的心理障碍, 善于点燃学生的生活激情, 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参与生活, 多与亲人和朋友交谈, 多看书读报、多看电视,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上网浏览、学习;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 接触实际, 接触社会,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 了解大自然, 大到天空、云彩和山峰, 小到一片树叶、一只昆虫, 在桥梁与乡间小路上徜徉, 在田野和农家小院里嬉戏, 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 认识家乡, 了解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成就, 进而热爱大自然, 热爱家乡, 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 丰富生活, 发展各种兴趣、爱好, 觉得自己有很多要写的, 有很多能写的,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 进一步培养写作兴趣。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整理好活动与观察笔记, 写出自己的感想, 再次让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写随笔, 记日记, 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结合针对性的点评与表扬, 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对生活的乐趣, 以及写作文的兴趣。我让同学们写农村生活的大变化, 他们首先各自介绍平时的所见所闻, 有的说:“我家门前原是一条土路, 晴天一身土, 下雨天一身泥。现在新修了水泥路, 那叫一个平坦。满载丰收果实的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跑在上面, 一路欢歌。”有的说:“我家餐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盛, 鸡鱼肉蛋天天见。”有的说:“我爸妈虽是农民身份, 但过的是上班族生活, 他们把自家的地交给农村田保姆耕作, 自己则到工厂去上班, 厂里还有来回接送的班车, 真有点叫人羡慕啊!”有的说起来特神秘:“我家的存款数字啊?不告诉您, 请猜, 请往多处猜。”还有的说:“我的爷爷奶奶都在享天伦之乐, 村里有健身器材, 每天早早起来, 健步来到场地, 和老人边唠嗑边锻炼身体, 其乐融融, 一点不比城里人逊色!”同学们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

三、奠定生活之基, 提升写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的基础是实践, 通过生活实践, 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体验到生活带来的快乐, 就会产生写作冲动, 就会把不同的情感体验、人生的苦恼和欢乐, 通过作文传达出来, 在写作过程中就会从自我需要出发, 获得心灵的解放, 说内心真实的感受、情感和体验, 摒弃套话与空话, 大胆行文, 以我手写我心, 在体会写作乐趣的同时培养写作能力。还能有机会通过观察、体验、思考,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并能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提高在生活中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与手脑并用的能力, 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注重写作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善于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机遇, 多提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作文训练的机会, 把作文引入实践, 让他们写真情实感, 不再是闭门造车, 让学生享受作文实战的快感。在实践中锻炼写作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从假大空的应试套路回归抒写真情实感、发自心灵的写作上来, 学生也会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是对生命价值的表达, 对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瑰丽自然景象的表现, 对人类的生命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 从而培养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七年级课本中的《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新鲜而刺激, 使人回味无穷。”为了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第一次给人带来的快乐或烦恼, 给人带来的无尽感受, 我安排同学回到家帮父母做家务, 到田地里帮家人干农活, 干活时自己去感悟、去体会, 或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 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篇4:让生活走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实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汲取了我的诗歌意象。”学生的作文简单枯燥、没血没肉甚至不合逻辑, 就是因为缺乏生活。所以, 语文教师要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走进生活[1]。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感于物”、“得于心”、“行于文”, 那么, 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笔者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的公正心及丰富的感情。二是帮助学生铺就一条走进生活的路。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的。

(1) 看。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看一看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 看一看昼夜的区别;看一看都市的繁华、霓虹灯的闪烁、人们匆忙的脚步;看一看父母鬓角的银丝、额头的皱纹;还可以参观一些艺术展览等。不同时间的相同事物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所以, 要让学生用明亮的双眼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变化。

(2) 听。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沙沙的雨声、轰隆隆的雷声、雨过天晴后百灵鸟的歌声;听一听街头巷尾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听一听美妙的音乐……只要用心去听, 便总能听到一些精彩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因此, 要让学生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3) 思考。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感受生活的同时张开思想之翼, 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充分地发挥想象, 尽情去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实践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在笔记本上, 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拥有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 写作文时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材料, 要让学生有事可写, 就必须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事、景。凡是有利于学生进步的事物都要引导学生去用心贴近。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走进生活, 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 就能够获得“活水源头”, 根据不同的作文要求将这些素材加以挑选和提炼, 再与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相融合, 便可以写出既具有真情实感又不乏美感的文章。

二、引导学生吐露真情实感

(1) 引导学生寻找真感情。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的《背影》, 抒发了父子间彼此深爱的真情, 每每读到都会让读者想起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为自己付出的一切。真实的体会和情感才能打动读者, 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作文[2]。所以, 在让学生感受生活后, 要让学生将自己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感动或思念的情感及时地记录下来。当学生确定其对某一事物的感受时, 写出来的文字就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了。作文贵在抒发真情实感, 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情是要不得的。只要用心体会, 生活中到处是真情, 没有必要去伪造。例如看到父母为了这个家, 累得背都驼了, 鬓角也长满了银丝, 这时, 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 这就是真情。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伤害了别人而感到懊悔, 这也是真情。就看学生如何去发现真情, 如何去捕捉真情, 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

(2) 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写作文时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但是要以真情实感为基础, 如果学生完全脱离真实的想象便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很多情感类的文章具有的共同点是:用平淡的语言写生活中的琐事, 实话实说, 正是那种真实质朴的感情打动了读者。事实证明:写作文时, 抒发真情实感才能写山则情满于山, 写海则情溢于海, 才能增加文章的生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学生为了抒发感情而抒发感情, 那些虚假的感情让人哭笑不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强调这一点或者引导的力度还不够;第二是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强调生活才是语文的生命, 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 就要用心体会生活、实话实说。

要想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严格依据新课标的精神, 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点, 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为切入点,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自在的写作空间, 让学生尽情地放飞心灵, 展现个性,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展现特有的真情美感。这样学生写作文时才会文思如泉涌, 才会作出更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篇5:迎向健康生活初中生作文

一、鼓励“仿”写范文, 消除畏难情绪

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 不能照范文死搬硬套, 例如, 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 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 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但它确实存在。因此, 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 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 我让学生学习课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 仿写了《从教室到宿舍》。学习了《春》一课后, 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 我让学生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 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并非仅是语言训练和作文技巧的掌握, 离开了人的发展, 离开了真实生活, 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犹如关在屋子里放风筝, 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 风筝都是无法高飞的。“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所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 为真情、为兴趣、为实际、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 一句话, 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

学生在写作文时, 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 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素材之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 知识贫乏, 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中学生积累材料, 主要通过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 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 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 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学校地处农村, 条件差, 没有图书馆, 因此我在班内设一个小书架, 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 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看书。另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到有书的人家去借阅图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 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学生在有书读的情况下,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 首先得问自己, 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 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 反复诵读,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 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接下来, 再对这本书的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 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 把它们记下来。读完全书以后, 回顾全文内容, 根据要点列成提纲, 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读书笔记。

三、创新作文评价, 让学生感受写作乐趣

学生经过辛苦的劳动, 写出一篇作文, 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 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因此, 老师在作文批改中, 要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 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 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写得好的学生, 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后会受到很大鼓励, 激发写作热情。对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 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 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 对缺点很多的作文, 也不能全盘否定, 应挖掘点滴“闪光点”。哪怕全文只有一句写得好, 也要提出表扬, 予以热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 但并非一无是处, 只要自己不断努力, 认真修改, 也能写出好文章, 增强了自信心, 产生了进一步尝试的愿望。同时, 中学生又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竞赛评奖、学校广播室发稿等鼓励性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 让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上一篇:高校管理人员激励措施下一篇:奶奶的唠叨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