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2024-04-11

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考(共6篇)

篇1: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 要】教学信息化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讨论了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分析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建设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为此,各高校已经把教学信息化作为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讨提高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对策。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2]李晓锋,赵国富.加强教学资源标准化建设,推动教学信息化进程[J].教育信息化,2004,(2).[3]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3.[4]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作者单位: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篇2: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考

史敏

(作者工作单位:天津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天津300134)

摘 要: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次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避免重硬轻软;第三要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一、高校亟需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发挥“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就提到要“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高校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又必须具备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开发自身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和发展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和运用,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性决策和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学校知识、信息的流通,以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信息化将信息论与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

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表面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他们认为,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演变过程,是管理重心从产品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信息资源管理的变化过程。如今的管理已从工业时代的旧范式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新范式,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信息流调节着人流与物流的数量与方向,行使着组织、计划、指令、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有效的信息流通已成为把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可见,信息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主体的高等学校,应该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环节,将信息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以达到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综合集成各种互相联系的管理功能,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有许多理论性、政策性、技术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信息资源建设比较匮乏,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与合作。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各个大学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实验室、图书馆等,储藏着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然而这些信息资源目前大都停留在实物和纸介质形式上,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推动的力度不够;其次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第三是各个高校各自为政,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和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3.人员素质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实现的契机,信息化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快,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相配套,需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参与其中。但从目前来看,有很多管理人员仍不愿意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知识更新速度太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信息管理没有形成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高校跨世纪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负责和组织落实这项工作事关重大,一般由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负责。他们主要进行的是网络的设计开发、布线、基础设备的配置、系统运行的测试以及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技术人员对于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组织缺乏认识和经验,所以对于网络建设的系统化、整体化很难有效地把握。虽然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几个校领导及校办、信息中心和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组成以提高其组织的权威性,但由于只是临时性的辅助机构,容易受日常工作的冲击,领导人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时间和精力,因而导致了工程建设的延缓。

三、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工程,是有组织的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的项目,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形成牵涉到方方面面,投入大,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统一协调检查落实,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避免重硬轻软。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CAI课件和教学素材。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第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

篇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1 如何正确理解信息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今天,高校作为先进技术应用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对高等院校IT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较大,各高校都已逐步构建完成了以计算机终端为核心,网络互连为纽带的数字化办公环境,在多媒体教学、图像采集、财务管理、图书检索、消防设施实时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那么这些高鲜靓丽或者说高大上的硬件设施和单一的软件应用,看似信息化程度很高,但严格的说还只是处于信息化的雏形,或者说是仍停留在数字化建设阶段。为了更好地印证这一观点,应首先一起系统的认识和梳理一下相关术语和概念。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

1.2 数字化

所谓数字化,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其实质就是将模拟量,如电压电流大小、开关的开合、尺寸、时间等模拟信号进行量化,编码成由0、1序列所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失真,不会有噪声的积累,抗干扰能力强,容易加密、压缩处理及可进行逻辑加工处理,技术上比较复杂,占用频带较宽。

1.3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2 高校IT建设现状及应用误区

高校作为科学教育机构,IT硬件建设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数以千计的计算机及其控制设备编织成的校园网络勾画出了高校向信息化建设迈进的美好蓝图。然而,硬件设施只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要想从生冷的硬件过渡到能够智能获取鲜活的指令讯息则是一个质的飞跃,其演变过程是艰难的、复杂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具备专门的科技人才及高校教育、管理的业内专家,更需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定式思维的禁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理念的管理者。

2.1 IT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科技投入较多,尤其是在IT硬件方面的投入更是全力支持,可以说是装备精良。但普遍存在着资源冗余、偏面追求“高、新、快”,配置重复、应用欠佳的现象,造成较大的浪费。

2.2 接口标准不统一

高校的硬件设施由于专项资金非一步到位,大多都是逐年分阶段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布局,甚至存在不同期的项目承建厂家不同,接口标准不同,数据端口不对外开放,数字设备与模拟设备混用,在硬件支持上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 项目设立缺乏前瞻性

高校IT硬件建设,大多以部门为单位策划、立项,以部门局部应用为目的筹划实施,缺乏全局意识,且往往对硬件技术指标过度追求,而忽略软件的应用和数据的挖掘。

2.4 缺乏软件应用建设投入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并以此视为自身实力的象征,忽视软件应用及其开发是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缺乏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外,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滞后也是导致“重硬轻软”原因之一。

2.5 数据资源缺乏共享机制

高校数据库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偏低,现行存在的数据库多为上级对口单位构建,其数据库结构、数据定义等数据库要素均为上级对口单位按其自身需求定义,常用于数据统计、数据检索、报表分析等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显然不支持共享,或者说受限于用户需求,也没有共享的必要性。同样,高校自身应用频率较高的诸如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单项数据库由于大多为外购,针对性不强,更是缺乏共享数据的基础。

2.6 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且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动态过程,从顶层设计到底层APP开发,直至运营维护、人员培训、软件升级始终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辛勤耕耘。信息化建设应首先立足于自身建设、组织和培养开发团队,信息化是买不来的,舶来品也好,买来的也罢,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生俱来的“水土不服”,只解一时之渴,而非长久之计,只有“量体裁衣”,适合自己、小步慢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既节省了大量资金,又锻炼了队伍,且为后续软件开发升级积攒了能量。否则,信息化建设绝对是一潭死水或是无水之潭,不具生命力。

3 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推动高校发展、变革、创新的助推器,是支撑高校在教学、管理、安防等诸方面高效、高质、多层次、多梯度运作的保障平台。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是崭新而又艰巨的研究课题,受限于高校各自的规模、定位、资金、人才、技术实力的不同,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定制的模板。硬件是躯体,软件是灵魂,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在IT硬件基础上进行智力投资、开发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将人类的智能驻留在IT硬件中,从而产生强大的信息力,用以改变和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样式,搭建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跨越传统时空观的、多维一体的工作环境,即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在线执行。由于信息化建设有别于前期IT硬件建设,最大的投入是智力支付费用,其资金投入结果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者说是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游离,投资风险很大,搞不好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很可能酿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被动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搞好高校信息化建设呢?

3.1 筹建整体规划和软件开发团队

3.1.1 信息化建设是买不来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软件生命周期也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而逐年递减,面向高校市场化应用软件少之又少,且功能单一,多有“水土不服”之嫌,尤其是在高校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之际,这些软件的顶层设计根本就踏不准高校改革的节奏,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实践证明,除上级对口单位指派应用软件外,其他购置的APP大多都因其局限性而“好景不长”,前期所投资金可能瞬间化为乌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总而言之,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门类数据库应用都应有一个内在的链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东拼西凑是搞不成信息化的。

3.1.2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信息技术为管理过程化、工作精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力的生成是建立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客观产物,是通过软件的逻辑加工赋予其生命的,是一个智力加工过程。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跃升,加之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间断地改变其内在的逻辑模型,同时,关联数据库也须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实时更新,以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3.1.3 推出符合切身实际需求的顶层设计

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库应用,而数据库应用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科学、有竞争力的项目目标,搭建好顶层结构,规划时要注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地实现各系统、各部门数据库的关联,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去除冗余,这样会对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4 负责系统运维和软件升级

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除了前台APP可用性之外,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定期定时对数据库更新维护,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承担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升级,对二级单位专业数据库开发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3.2 IT硬件设施进行统一整合

3.2.1 规范接口标准

高校的IT硬件建设大多是非一次性投入,而是多年来分期分批建设,其所用设备和技术来自不同的厂家,接口标准不统一,应做好对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包括新建和在建项目,规范统一接口标准。

3.2.2 开放数字端口

厂家为了占领市场和其自身利益,对数据端口都进行了保护,这为信息化建设埋下了隐患,应及时与厂家沟通,尽快开放数字端口。

3.2.3 模拟设备数字化

高校IT硬件建设的现状,基本上是模拟设备和数字设备共存,模拟设备尽管价格较低,但通过模—数转换后信号衰减较大,在4 k甚至更高分辨率的今天,模拟设备显然有些落伍,甚至达不到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纲要的技术要求。

3.2.4 增加网络传输带宽

高校普遍存在网速慢的现象,网速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也是信息化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应根据自身需求及时扩充带宽。

3.2.5 扩大无线WiFi覆盖范围

移动端APP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平台,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移动端APP应用频率势必显著增高,并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是图文传送、还是现场实时录像传送,都需要有足够的无线路由带宽的支持,应实现Wifi信号在校园、楼宇全覆盖。

3.3 实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整合

3.3.1 人力资源的整合

这里所述的人力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狭义上的人事变动,而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执行链中每一个执行环节的整合。信息化的意义旨在高效,若没有执行力的保障指数,信息化就形同虚设,“信息化高校”这一光环不要也罢。高校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还是大安全战略,彼此间都存有大量的交叉工作,甚至还存在多部门共管的现象,各有各的婆婆,到底听谁的?一旦出现问题板子打在谁的屁股上?高校管理机制应以适应和推动信息力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自上而下的重置传统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的职责范围及部门间接口衔接事项,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予以解决,将严重制约和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2 量化工作指标,明确岗位职责

过程化管理,精细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应践行于行动上。换句话说,若没有过程化管理,精细化工作这一管理理念作为前提,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只能是望梅止渴或者是望洋兴叹。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软件,其分析的对象就是抽象的逻辑模型,模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对客观实体的抽象描述,区分不同实体的鲜明标志就是属性,而属性的量化指标则是评判实体“对错”的唯一指标。举个例子,教职工张三发烧38.7度,要求请病假。这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实物处理示例,其中教职工是实体,张三是区分不同实体的属性值,38.7度则是发烧程度的量化指标值,软件的处理结果是准许修病假。倘若发绕36.7度或没有量化指标,人工会怎么处理?是出于面子准假还是薄情不予准假?可见量化工作指标,明确工作职责的重要性,同时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软性保障。

3.3.3 不顶替,不替代

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只是提高人们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和倍增器。它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第一时间采集信息,传送信息、记录信息、处理信息,它只是充当不带有色眼镜的客观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不能替代或代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更不能制约和阻碍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3.3.4 冲破阻力,勇于创新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其实并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理念问题。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会遇到各种工各样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困难,如何梳理部门间的职权范围,如何权衡部门间各自的利益和困难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阻力,也是必须优先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领导都应树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出份力”的精神,只有本着上下级一心,部门间同心,全员均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信息化建设才会稳步前行,创建特色的信息化高校必将最终实现。

3.3.5 学校搭台,二级单位唱戏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软”的方面的建设,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创新”的精髓融入到软件建设之中,软件的建设与硬件的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既没有现成的通用范本,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索求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软件的应用实体是二级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各自的专业性和职能范围都有所不同,“校妈”不可能也没必要组织和和编制出一款上下通吃的APP,鞋舒服不舒服,只有使用者最清楚,因此,“校妈”只需勾画出信息化蓝图,搭建好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平台,各职能部门可依据自身条件、专业所长及各自需求量身打造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APP,必将能在“校妈构建的平台上翩翩起舞,唱出一台“创新特色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戏。

篇4: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建設;高校;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73-01

21世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要依靠科技和教育,为此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传统的高等教育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高等教育已经慢慢从传统低效的教育方式渐渐过渡到了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方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体系的建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生学习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大学校园面临新的挑战,建立信息化校园势在必行。

一、高校信息化现状

所谓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的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体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互联网,且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本身都很注重信息化建设,人、财、物方面都有投入很大,各方面都显见成效,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的问题。

(一)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少统一的标准与接口

整个校园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教务、办公、财务、后勤、人事等部门都各自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采用的软件,数据标准的不一致,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不仅导致了数据,硬件的重复建设,资源资金浪费,还给教学,科研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重设备的购置,轻软件的投入

这种现象在各高校中表现比较普遍,硬件的投入大,软件的投入小,导致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

(三)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很多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当把校园网建立起来后,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等方面缺少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校园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停滞不前。

二、校园信息化基本结构

高校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就是利用先进的手段和设备,实现从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到最后管理的数字化实现。提升校园的效率,扩展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校园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一)校园网的网络架构

校园网是高校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底层设施,由校园的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接入互联网。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信息就不能流通,就不能提供信息交换。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

整个信息化校园平台的数据,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等组合而成。这些不同的库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引用好的软件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共享,有着很大的扩展空间。

(三)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的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保障,包括校园FTP,BBS,Internet邮箱服务,WWW,校园一卡通系统等。

(四)数据库化虚拟校园

校园信息化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拓展,使校园延伸至网络覆盖的无围墙式的电子化校园。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程。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十分重要。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部门需要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计划,然后与信息中心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沟通,共同进行信息化建设。

(二)重视信息资源建设

硬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及长期任务。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应避免重硬件轻软件,一个好的硬件没有强大的软件来支持,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信息资源建设要联合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一是链接,将学校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的免费教学资源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镜像,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的信息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由自己的教师共同完成。

(三)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首先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是实践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教师信息水平的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培训。其次是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与科学运作,及时排解处理问题。第三,进行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步骤、过程,树立信息化的思想,增强信息化意识。

四、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与科研,是实现高校向高水平、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训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周远清.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15

[2]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永利.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国科技信息,2008(11):99-100

[4]宫立波.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2004,8

篇5: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3.1 信息化校园的内涵

信息化校园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起虚拟校园,实现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数字校园”建设就是以现实的校园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处理、整合、存储各种资源,重组、构建、提升各类活动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高性能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2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校园资源的数字化 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程度。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已有的非数字化资源需要数字化,新的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入数据仓库中,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原则二:数字信息的标准化

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标准,特别是公共信息的标准。各部门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

原则三:应用系统的统一化 为了便于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内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建立应用系统合理的分布和构架,需要制定应用系统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全局的数据字典,统一归口信息化校园管理办公室(校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协调管理。原则四:数字资源的集成化

信息化校园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和软件环境(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综合管理、师生对信息化校园的态度等),更注重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因此,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字资源应该是集成并经过整合的信息,通过数据仓库 存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学校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五:以应用推动网络基础服务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是从网络基础设施开始,随着服务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发展,软件系统反过来向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底层的软件开发平台、支撑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都要求软硬件基础设施有新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内的数据仓库,必须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器软硬件资源,以满足校园网中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对系统管理、系统安全、数据共享、降低成本的要求。通过应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更高性能的数字化服务。结束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实现高校向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校园信息化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地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它的建设要适应、更要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将发生变革,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也会产生,如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

篇6: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必然给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变革.如何使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的转变适应时代的变迁趋势,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加强管理,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作 者:王胜 赵维玲 王艳敏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沈阳,110044 刊 名:网络与信息 英文刊名:NETWORK & INFORM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47 关键词:人力资源   信息化   高校  

上一篇:网瘾治疗下一篇:心存感恩发现身边的美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