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2024-04-07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精选10篇)

篇1: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糖尿病患者须多喝水

一直以来,不少糖尿病患者误认为糖尿病的多饮多尿症是由于喝水过多引起的,只要少喝水,就可以控制多饮多尿症状。于是就盲目地控制饮水量,即使口渴也不愿喝水或尽量少喝水。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多饮多尿症状减轻了,实际上只是使血容量减少了,血糖值反而因此升高了,病情会更加严重。

糖尿病患者多饮水,实际上是对体内失水的补充,而且还有改善血运、促进循环、增加代谢及消除酮体等作用,是对*失水的一种保护性措施。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限制饮水,还应适当多饮水。因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刺激下丘脑的渴感中枢而致口渴,饮水后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或恢复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使患者不再口渴。如果限制饮水,这样可能造成血液浓缩,血液中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会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发生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此外脱水还会损坏神经系统,对病情非常不利。控制多尿,要从控制高血糖入手,而不能控制饮水。

糖尿病患者不应不吃主食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控制了主食的摄入量,就可以控制血糖,防止血糖升高,并以此来治愈糖尿病,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这是因为,葡萄糖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是维持机体运转的根本,而葡萄糖又是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如果少吃甚至不吃主食,*摄入葡萄糖不足,势必会造成*运转缺乏动能,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健康受到危害,更加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另外,*葡萄糖摄入不足时,为了应急,身体就不得不分解脂肪,燃烧脂肪酸来获取能量。但是脂肪酸产生过多,就常常会伴有酮体的生成,经肾脏排泄后可出现酮尿,这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盐

许多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注意控制糖分的摄入量,这固然重要,不过近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同样也应当控制食盐量。

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多的盐,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促进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的含盐量,每日应保持在3克以下。

以上就是糖尿病饮食的三大基本原则,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要严格执行。有人说糖尿病患者需要忌口,这种说法没有错误,但忌口不等于什么都不能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科学合理的搭配一日三餐,这样不仅能满足口欲,还能控制好血糖。

篇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很多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以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吃什么药”。每当这时,我们就会告诉他,体育锻炼和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两大基石。缺了这两样,使用任何药物都不可能成功控制住病情。事实上,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六大好处:

第一,运动能降血糖。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和受体的亲和力,并且能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此有效地改善糖代谢,达到降糖目的。

第二和第三,运动能降血脂和血压。血液中的胆固醇里有一类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它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研究发现,运动能升高“好胆固醇”,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血脂。

第四,运动能提高药物疗效。运动能减少体内脂肪,研究发现,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就随之减轻,从而提高降糖药物的疗效。

第五,运动还能强壮肌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第六,运动有助心理健康。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近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情不好不但阻碍患者积极就医,且情绪本身就会引起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参加运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保持心情愉快,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由此可见,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的一剂“良药”。只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就能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文英)

专家小传

杨文英教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记住“一三五七”运动

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这些益处有赖于运动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运动时间方面,糖尿病患者有一系列原则,为了便于记忆,可归纳为“一三五七法”。

具体是,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都运动。1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对于从来没参加过运动的患者,可从每天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渐增加);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运动强度应该以浑身发热、出汗但不大汗淋漓为宜,脉搏应控制在170—年龄,这样运动则为有效且安全的。

糖尿病人首选步行

52岁的张青艳女士诊断糖尿病已经8年了,她秉承“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加上正规的药物治疗,目前血糖控制得很满意,空腹血糖为4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6.1%,前不久还当选为“诺和关怀健康之星”呢。

她运动的特点是将锻炼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每天爬6趟楼梯;早晚遛狗各1小时;上午做家务,傍晚去社区打腰鼓。

事实上,正确的运动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不适当的运动适得其反。患者开始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对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明确糖尿病类型、血糖水平、所用药物类型及运动风险、有无并发症和重要脏器功能状态等,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张女士刚开始锻炼的时候,去健身房一个劲儿地蹬车,总是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可血糖非但没降,反而升高了。后来医生告诉她,她那种练法是无氧运动,糖尿病人应该选有氧运动。所谓“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情况下的运动,其特点是运动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持续时间较长。心率一般在130次/分以下,老年人、病程较长及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运动强度和目标心率则应适当降低。

有氧运动种类很多,包括散步、中速步行、慢跑、健身操、游泳、太极拳、骑自行车等非剧烈的运动。其中步行最安全、受限制少、容易坚持,是糖尿病人的首选运动方式,尤其对年长者更适合。

运动强度的把握也很重要,应以身体无明显不适和次日无明显疲劳感觉为宜。(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母义明)

餐后1小时 运动最好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在运动时间方面没有什么禁忌。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本来就不稳定,运动时会消耗能量,进而对血糖产生影响,所以导致血糖波动更大。如果没及时加餐,运动量又过大,则很容易在运动中发生低血糖昏迷。

“对糖尿病人来说,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运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教授郭晓蕙表示,此时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稳定,加之胃中的食物也消化大半,跟餐后立即运动相比,也不容易伤害肠胃。尤其早餐后,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可能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候,此时运动往往不必加餐。需注意的是,患者不要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有些病人喜欢晨起服药后出去运动,而后再回家吃早餐,这是不对的。

8类患者不宜运动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适当运动来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进展,但是某些糖尿病患者或在某些特殊阶段并不适合运动,分别为:

1.1型糖尿病,尤其是“脆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胰岛素严重缺乏,运动会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不能氧化分解酮体,从而增加酮症酸中毒的危险。此类病人在血糖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之前,不要参加运动锻炼;2.近期有明显的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及青光眼者,应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参加运动;3.有糖尿病肾病,尿中有蛋白、红细胞及管型者应主动减少运动量;4.血压明显升高,大于170/110毫米汞柱者应暂停运动;5.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应中止运动;6.有明显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影响四肢、肌肉的感觉和运动者必须在有效的保护和监测下进行运动,糖尿病足患者必须进行评估,降低运动量,严重者避免体育锻炼;7.合并急性感染和肝肾功能不全者;8.尿中有酮体者禁止运动。

运动时带三样东西

人们运动时,总会想到带水、带毛巾,但糖尿病患者仅带这两样是不够的。

万一运动时发生低血糖昏迷或其他意外,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品就能帮上大忙了。

首先,运动时一定要带些糖块。运动时肌肉消耗能量比安静时增加7—40倍。此时,葡萄糖的利用率有所提高,有助于防止血糖上升。但如果运动前进餐不够,再加上注射了胰岛素,就可能导致葡萄糖消耗得太多,容易发生低血糖。一旦出现头晕等症状,赶紧吃一块糖或巧克力,可以迅速缓解。需要注意的是,带普通的糖果就可以,如水果糖、奶糖等,含木糖醇等甜味剂的糖果则不要选择。

篇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占5%~10%) 、2型糖尿病 (占90%~95%)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GDM) 4种类型。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 其胰岛素绝对分泌缺乏, 必须终生依赖胰岛素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 病因多与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化学毒物刺激、自身免疫等有关;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在早期并不低甚至可能偏高 (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 , 病因与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改变、精神压力、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 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的病情监测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手段的核心, 饮食治疗是基础, 运动疗法 (即体育锻炼) 是重要辅助手段[2]。药物处方是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要求, 而饮食的控制和运动锻炼则完全掌握在患者手里, 故本文重点谈糖尿病治疗的饮食健康和运动疗法, 以为患者自我防治糖尿病有所帮助。

1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健康原则

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精心设计, 其特点是在合理控制热能摄入的基础上, 合理分配糖类、脂肪、蛋白质的进量, 以纠正糖代谢紊乱所引起的血糖、尿糖、血脂异常等临床症状。

1.1 合理控制总热能

病人的总热能的摄入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宜, 热能的需要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运动量、有无并发症等制定食谱及决定一日的总热量, 以维持标准体重和纠正代谢紊乱。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增大, 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不利于治疗, 故应先减轻体重, 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影响健康, 应该提高热量的摄入, 增加体重, 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量摄入, 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补充的营养素要充足和保持平衡, 以确保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以及使成年患者能和健康者同样地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

1.2 糖的摄入不宜控制过严

控制糖的摄入被认为是糖尿病饮食调养的关键。在胰岛素问世之前, 糖尿病饮食中糖类含量很低, 只占总热能的10%左右。近60年来, 糖尿病饮食中的糖的摄入量占总热能的百分比逐年增加, 目前已达50%~65%。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制糖的摄入量, 但不能过低。饮食中糖量太少, 患者不易耐受, 同时, 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热能, 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1.3 减少脂肪摄入

脂肪的摄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脂肪的日摄入量应占总热能的20%~30%, 甚至更低些。高脂肪饮食可妨碍糖的利用, 其代谢本身会产生酮体, 容易诱发和加重酸中毒。肥胖病人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 每日不宜超过40g, 消瘦病人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 热能来源不足, 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

1.4 蛋白质的供应要充足

蛋白质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成分, 含有人体重要的必需氨基酸。糖尿病人饮食中的蛋白质供应要充足, 摄入量一般要与正常人相当或稍高。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鱼、肉及其制品, 蛋类、牛奶、大豆及其制品等。

1.5 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体很重要, 必须补足。在感染并发其他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 更要多补充些。尤其是要满足维生素B1的供应, 维生素B1在谷类食物中含量较高, 因为糖尿病人饮食中主食量的限制要求, 往往造成维生素B1摄取的不足, 容易造成维生素B1缺乏引起神经系统的疾患。维生素B12可以改变和缓解神经系统症状, 维生素C可以预防微血管病变, 都应适当补充。

饮食中也不宜过多食用钠盐, 高钠的摄取容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当病情控制不好时, 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和酮症酸中毒, 要注意适当补充无机盐。酸中毒时补充钠、钾、镁, 可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锌在糖尿病饮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体中有几十种酶需要锌的参与才能维持其活性, 发挥其功能。锌的摄入不足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分泌, 饮食中锌的最好来源是肉类、海鲜类和家禽类, 谷类麸糠的含锌量也很高。

1.6 食物中要富含食物纤维

近年来许多国家在保健食谱的营养素中加入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可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 改善葡萄糖耐量试验, 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浓度, 并可降低血脂浓度, 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发症。因此,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要富含食物纤维, 并且最好食用来自天然的食品。

2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防治

2.1 运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运动的目的同药物的治疗一样都是为了提高血糖的控制, 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部分:运动的快速作用和运动的慢性作用。运动的快速作用与肌肉糖原恢复增加的速度直接相关, 当一块肌肉在运动的时候, 它消耗的是存储在自身里面的葡萄糖, 当葡萄糖用尽的时候, 血液里的葡萄糖会进入肌肉修复这个损失, 这就降低了血糖水平, 在锻炼的时间里提高了血糖控制。运动的慢性作用与代谢活跃的肌肉有关, 超时的更多锻炼产生出更加多活跃的肌肉, 从而利用更多的葡萄糖, 更加有利于保持血糖水平的控制[3,4]。但这需要持之以恒的长久运动, 如果是短时间的运动, 一旦停止这些作用就会消失。

胰岛素作用在于把葡萄糖运送至细胞内的载体功能。运动的时候, 细胞对胰岛素变得更加敏感, 葡萄糖以更快的速度被运送进细胞, 这就帮助降低了血糖水平。运动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提高糖代谢, 在经常锻炼的肌肉里, 肌肉的毛细血管数量和开放比率都会增加, 这样运动肌肉的供血增加从而提高糖代谢水平。

2.2 运动疗法防治处方的制定

运动一般分为两类: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加脂肪代谢和优化身体对葡萄糖的使用, 中、低等强度的运动使用的是脂肪代谢供能, 而强度较高的有氧运动, 则更多利用的是葡萄糖供能;无氧运动主要是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提高能量, 会降低血液中血糖含量从而控制血糖水平, 但无氧供能会产生代谢产物乳酸, 不利于病人身体耐受, 对于糖尿病患者、慢性病人及老年人从事有氧运动才是最佳选择[5]。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 我们都要合理设计一个运动处方的五个组成部分:形式、强度、时间、频率和进展情况。形式是把活动从能量消耗非常低 (如走路) 到能量消耗非常高 (如长跑) 进行分组;运动的强度可以确定燃烧卡路里的总量, 与活动的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最大心率来测定活动的强度, 低级到中级的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90%范围;运动时间, 若是有氧运动持续的时间应在30~90min为宜;频率为一周所从事的活动的天数和次数;运动的进展应包括开始阶段、提高阶段和稳定阶段, 开始阶段包括较轻的肌肉活动, 冲击力较小, 有氧级别较低, 一般持续4~6周, 一次锻炼的时间可以持续12~15min, 后面2周可以延长至20min, 继续发展到提高阶段的30min, 然后进入稳定阶段并长期坚持下来。

为了达到控制血糖、控制体重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的目标, 在考虑个人健康状况的情况下, 需要设定每周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目标, 一般可设计为每周1000~2000千卡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运动每分钟消耗的热量来计算出每次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如每周计划运动消耗1500千卡热能的目标, 采取强度较小的有氧舞蹈运动方式, 则需要1500÷7.0=214min的运动时间, 每天需要30min的运动即可。下面列举一些项目单位时间消耗的热量参考值, 以供读者借鉴。 (见表1)

2.3 运动疗法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运动有益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和保持健康状况, 但同时可能存在一些运动风险, 所以采取运动疗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采取运动疗法前进行运动前评估。估计实际生活中的活动量情况, 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活动量也不同。同时进行医学检查, 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肝、肾功能;血、尿酮体等生化指标;心电图、胸部X线照片、眼底检查、尿蛋白定量、骨关节系统及外周血管检查, 以排除严重的心肺疾患, 了解慢性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

(2) 活动量和活动持续时间, 以循序渐进为宜, 从易到难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最好每日坚持, 每周至少有3天运动时间。

(3) 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 避免较多的无氧运动。

(4) 运动需在餐后1h左右时间进行, 避免发生低血糖症, 外出运动时可随身携带糖果,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

(5) 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自我感觉。若出现呼吸困难、胸前区压迫感、心律不齐、头痛、面色苍白、紫绀等, 应立即停止运动休息调养。

(6) 在运动疗法期间, 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 以便了解运动效果, 调整药物剂量, 以免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

对于多数的糖尿病人来说, 无论饮食还是运动疗法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强度、运动时间等。

参考文献

[1]李惠林, 汪栋材, 赵恒侠.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糖尿病[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1-15.

[2]陈朝晖, 张梅.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3) :280-282.

[3]Eriksson J G.Exercise and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Anupdate Sports Med, 1999:381-391.

[4]吴毅, 杨晓冰, 李益明, 等.运动增加糖尿病大鼠葡萄糖运载体蛋白含量及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0, 80 (3) :11-13.

篇4: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1.坚持少食多餐。这样不但可避免发生餐后高血糖,而且还可起到降血脂、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

2.少吃盐;

3.不应限制饮水量;

4.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卵、蟹黄等;

5.禁用花生米、瓜子、核桃仁、杏仁、松子等硬果类食物充饥;

6.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荞麦、燕麦等;

7.食用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蔬菜,如土豆、白薯、藕、山药、菱角、芋头、荸荠、慈姑等时,要相应地减少主食量;

8.在豆类中,除黄豆外,红小豆、绿豆、蚕豆、芸豆、豌豆等,因其主要成分也是淀粉,故在食用时,也应减少主食量;

9.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相比,除了含糖量较低外,没有什么不同。因此,食用糖尿病食品与普通食品一样要限量;

10.所谓“无糖食品”实质上是未加蔗糖的食品,其中仍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故也不能随意吃;

11.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可以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梨子、橘子、橙子、草莓等,但量不宜多。吃水果的时间应在两餐之间血糖低的时候。香蕉中淀粉的含量很高,故病人食用香蕉后,应减少主食量;

12.甜味剂在体内不能转化为葡萄糖,故不能作为低血糖患者的自救食品;

篇5:正确的缩阴运动原则

凯格尔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但作为初学者,平躺着会比较容易。当你越来越熟练,不论是坐在办公桌前,还是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都可以不动声色地开始锻炼。坚持当成每天的必修课,会更快地观察到效果。

2.循序渐进地坚持

最初可以尝试坚持收缩肌群5秒,再放松5秒,重复4~5次,之后逐渐延长至收缩10再放松10秒,重复10次以上,每日三组,至少坚持8周以上。

3.集中注意力

篇6: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1 糖尿病产妇产褥期的心理

1.1 产 妇 自 身 的心理变 化

产妇在经过十月怀胎, 到一朝分娩心理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传统观念中便有“母以子为贵”的思想, 产妇既有初为人母的喜悦, 又有产后的焦虑和育儿经验的担忧, 以及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身体上的疼痛、紧张等都对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种种心理结合在一起易使糖尿病产妇突然发怒、失眠、食欲下降、血糖急剧上升、过高等症状出现, 这一时期应当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 采取针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有效解决方法。

1.2 糖尿病 产妇 心理护理 措施

就产妇经历了一次身体痛苦而言, 产后应在体力、营养上得到充分的补充, 糖尿病产妇特别注意饮食上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并对产后产妇如何育儿进行循序渐进的辅导, 消除产妇的忧虑感。尽可能消除产妇家庭对待新生儿的性别观念, 家人应鼓励产妇, 从心理消除产妇的压力, 展现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给糖尿病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产褥期环境。

2 糖尿病产褥期产妇的生理变化

2.1 产妇子 宫 护理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紧张导致子宫的收缩不规律, 一般情况下由于心理的承受能力的影响, 会延长分娩的时间, 这对子宫产生极大的伤害。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由于时间过长, 会使用少量的镇静和麻醉药物, 也会造成子宫自然收缩无力, 会使胎盘滞留子宫, 严重时会出现产后大出血。故应观察子宫的变化, 产后每日定时检查宮底的高度, 了解子宫复旧情况, 及时教会产妇按摩小腹子宫位置, 促使子宫收缩, 加快子宫恢复。

2.2 产 妇乳房 护理

产妇在刚分娩以后, 不应马上给新生儿哺乳。首先要让产妇先休息, 补充体能和营养, 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检查乳房的形状、轮廓等, 注意有无充血、充盈情形, 帮助或协助产妇清洁乳头、洗净乳房, 纠正乳头凹陷, 然后根据糖尿病产妇的病情, 较轻者可以以正确的方法让新生儿吸乳, 较重者要经医生检测后允许方可给新生儿哺乳。新生儿开始吸乳时吸食量较小, 产妇容易出现乳房胀痛和自然流乳现象, 应经常清洗乳房并指导产妇哺乳前热敷或按摩。乳房若出现红肿现象, 说明是乳腺炎发生, 应每天湿热敷和按摩, 保持乳腺畅通并注意哺乳后的休息, 如炎症仍无消退, 按医嘱可服用定量止痛药物和抗生素药物。

3 糖尿病产妇产褥期的健康护理

3.1 糖尿病 产妇饮食 健康

产妇在产后会消耗大量的体力, 再加上心理的过度紧张, 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十分重要。应当多增加产妇营养, 多吸取含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 不宜吃干冷食物, 多吃流食, 有利于肠道吸收和排便。但糖尿病产妇由于自身血糖过高等因素不可一直过多食用高能量的食物, 进食过多或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会加重糖尿病产妇的病情, 影响母婴的健康, 所以要有合理的饮食搭配, 可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 如苹果、梨、橘子等可促进产妇体力恢复。

3.2 糖 尿病 产妇 卫 生 与 生育健康

糖尿病产妇产褥期每日可用温热水刷牙、漱口、洗脚、淋浴, 如果是会阴侧切产妇可在产后3~4 d淋浴, 剖宫产的产妇待伤口愈合后再淋浴, 不可坐浴或盆浴, 以防感染。产妇在产褥期内不可有性生活, 视身体恢复情况在产后42 d以后可以, 但要采取避孕措施, 哺乳期内以避孕套为宜, 哺乳期后可采用药物避孕。

通过对产妇实施护理措施, 提高了产妇的舒适度, 有效解决了产妇存在的各种心理生理问题, 减少了产褥期母婴护理不当或处理不当引发的并发症, 满足了产妇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作为护士, 要及时正确的、科学护理糖尿病产妇, 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有效的消除产妇的产后心理负担, 生理上的有效恢复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8.

[2]乐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9.

篇7:糖尿病人运动应遵循的原则

运动前的注意事项应根据个人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和运动量。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如血糖、血脂、酮体、肺功能、肝功能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选择适身的衣服和鞋袜。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前要做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如伸腰、抬腿、慢走等,使肌肉活动起来,避免肌肉拉伤。运动开始后要由慢到快,运动强度由小到大,5~10分钟逐渐加量,每次运动持续20~30分钟为宜。运动结束时不要突然停止,应逐渐放慢节奏,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活动再坐下来休息。必须注意逐次增加运动量和强度,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应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身体的适应程度不断增加运动量,做到持之以恒,每周保证至少3次运动。为防止发生意外,运动时要随身携带记录有本人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的糖尿病病情卡。注意心率的变化及自我感觉,如感觉身体状况不好,应立即停止运动,并找他人救助。随身携带几块糖果,万一发生低血糖时及时补充糖分。

运动后的注意事项立即更换汗湿衣服,以防感冒。天气炎热的夏季应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能一次性过多饮水(易感疲劳,增加胃的负担)。做好运动记录,应定期监测运动前、运动后和运动中的血糖值的变化。如有不适,请医生或专业护士进行运动处方的相应调整。

避免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1.不要在清晨空腹时剧烈运动,因为清晨是人体一天中血糖最低的时间,此时运动,特别是运动量大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提倡餐后运动。

2.避免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后未进食时运动。

3.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超量的剧烈运动。

4.运动时要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软饮料、葡萄干、糖果等。

选择适合自己易于坚持的运动方式

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周围的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运动项目,不可过量运动。

按照运动中的能量消耗速率,分为轻度运动,如购物、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气功等;中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上下楼梯、健身操等;强度运动,如快跑、跳绳、爬山、游泳、球类等。要结合本人的病情轻重是否伴有合并症,选择运动方式。对血糖不稳定,波动较大者,一般不主张持续时间长和运动量大的运动;伴有心脏病者,不主张选择中等量以上的运动;伴有肥胖和膝关节疾病者,不主张进行中等强度以上、增加下肢承重的运动。

科学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糖尿病人以餐后运动较适宜,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早餐后是一天中血糖最高的时刻,故安排在早餐后1小时运动最佳(从第一口饭算起)。早餐前和晚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宜选择早餐前和晚餐后的时段运动。

运动量要适宜,运动时感觉全身发热,微汗,轻度肌肉酸痛,次日感觉精神充沛,有运动的欲望,食欲和睡眠良好,为最佳。运动量过大时大汗淋漓、气喘胸闷、不思饮食,次日身体乏力精神不佳,需要及时减少运动量。

运动时的心率是判断运动量强度的重要指标。比较科学的判断方法是:最大安全运动心率=170-年龄。比如你的年龄是65岁,那么你运动时的心率应该是170-65=105次/分。运动量过大时,运动结束后10~20分钟心率仍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感觉疲劳、心慌、睡眠不好、食欲减退等;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无汗、脉搏无明显变化或有变化,运动停止后2分钟内心率即恢复正常,表明运动量过小。

哪些糖尿病人不宜参加运动治疗

1型糖尿病,胰岛素严重缺乏的病人。这类人群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加速分解,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容易产生酮体,严重时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病人,如酮症酸中毒,伴发急性感染时,不宜运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眼底出血倾向的病人,运动后由于血压升高、血流加速,会发生或加重眼底出血。

糖尿病肾病病人运动可以使肾血流量减少,尿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增加,加重肾脏病情。

篇8: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1 研究对象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糖尿病住院患者6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入组标准:(1)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2)无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其他疾病,既往无精神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女性为非妊娠期。(3)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抑郁、焦虑状况,将SDS标准总评分≥50分和(或)SAS标准总评分≥50分的患者选入组。采用随机单盲法,随机分成2组:运动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36~80岁,平均(60.31±7.23)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7~81岁,平均(60.26±7.15)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及相关各项检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2月内均未接受过抗抑郁、焦虑治疗。

2 方法

2.1 运动治疗方法

2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由我院内分泌科医生、专科护士、营养师及心理专家定期举行糖尿病教育课,采用听课、录像、幻灯讲座、文图宣传等形式进行糖尿病教育,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国家体育总局2003颁布的新编健身功法),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学习和锻炼,每天运动1次,每次锻炼45 min,出院后持续2月。运动强度的制定依据“Jungmann”公式[2],靶心率的制定:60岁,心率=170-年龄;<60岁,心率=180-年龄。每次锻炼时心率≥(170-年龄)次/min的时间>5 min。运动过程中,依照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动作姿势的高低以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2.2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SDS和S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积分的变化:GWB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象对幸福感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和生活质量越高,对有关试验人员进行临床前技术培训和神经心理学评价一致性检验,SDS和SAS评分按4级记分标准评定总粗分后换算为标准总分。

干预前后各进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检查,并记录症状、精神状况等。

2.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1.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计量数据以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及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干预前后SDS、SAS、GWB积分比较

2组SDS、SAS积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GWB均升高(P<0.05)。干预后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积分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干预前后血糖数值的比较

2组FPG、2h PG、Hb A1c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P<0.01或P<0.05),干预后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糖尿病不能治愈、终身服药、并发症的威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患者的心理状况发生变化。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及病情转归有消极的影响[3,4,5,6]。故积极改善情绪心理障碍将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对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分为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包括糖尿病知识教育、心理支持、行为干预等应激处理训练,可减少血糖波动,增加胰岛素的效应和利用[7],本研究着重探讨行为干预即运动疗法对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是指让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身体运动锻炼,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运动疗法已经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部分患者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之一,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注意到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关运动疗法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已有较多的报道[8,9],内容涉及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运动训练的强度及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等。糖尿病运动疗法可采用急性运动和长期运动两类方式,急性运动是有一定强度的单次负荷运动,长期运动可视为急性运动的叠加。研究表明,适当的急性运动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即时效果;长期运动可逐步提高患者的生理状态,纠正异常的生化过程,达到药、膳、运动三种方式综合治疗的目的,可以说长期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控制尤为重要。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民族体育之瑰宝,能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有增强体质、祛病延年之功效。中医学认为八段锦对应了人体的脏腑锻炼,能够保健养生,同时对“五劳七伤”和“心火”等病症亦有康复医疗作用。在练习八段锦时要求把握“松紧结合”和“动静相兼”的风格特点,而放松是练功的前提,并且太极拳动作舒缓柔和,可以避免剧烈运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锻炼时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控制,调整不同中枢的兴奋水平,使代谢水平增加,降低人体的紧张和忧虑,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外,气功锻炼还能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压力等时由于紧张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大量分泌,有利于控制血糖。本研究显示干预2月后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或P<0.01),血糖显著下降。

总之,目前运动疗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运动方式难以统一,患者难以坚持,医生难以指导。健身气功八段锦能改善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切实可行,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选择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62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2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2组疗程均为2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SDS、S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结果 干预2月后2组的SDS、SAS评分、FPG、2hPG、HbA1c明显降低(P<0.05或P<0.01),GWB评分均升高(P<0.05),干预后2组间SDS、SAS、GWB评分以及FPG、2h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

关键词:运动疗法,糖尿病,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6.

[2]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4.

[3]Ludman EJ,Katon W.Depression and diabetes symptom burdom[J].Gen Hosp Psychiatry,2004,26(6):430-436.

[4]Paschalides C,Wearden AJ.The associations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personal illness representations with glycemic control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J Psychosom Res,2004,57(6):557-564.

[5]Lustman PJ,Clouse RE.Depression in diabetic patie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glycemic control[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5,19(2):113-122.

[6]王湘,朱熊兆,王丽.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32-33.

[7]Surwith RS,Van Tilburg MA,Zucker N,et al.Stressmanagement improves long 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2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2,25(1):30-34.

[8]Charatan F.Exercise and diet reduce risk of diabetes[J].BMJ,2001,323(7309):359.

篇9: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李湘教授表示,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故采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只能控制病情,但还不能彻底根治糖尿病。有些糖尿病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虽然血糖浓度和尿糖浓度均恢复正常,可糖耐受量却依然偏低,呈糖尿病曲线形态。如果患者此时不注意调养,不控制饮食或不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其血糖和尿糖浓度必然还会升高。因此李湘教授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的疾病,患者需长期接受治疗。即使有些患者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也要坚持进行饮食调节,并应定期去医院复查。

李湘教授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做到“4多1少”,即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制品等,以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多摄入富含硒的食物,如鱼类、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这类食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鱼类、奶制品、白菜、豆类以及青菜、芥菜、甘蓝、青椒、鲜枣等,这类食物能有效地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多摄入南瓜、苦瓜、洋葱、黄鳝,它们具有调节血糖浓度的功效,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少摄入高热量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各种甜食和含糖量高的水果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需根据自己的年龄、体重以及劳动强度计算每日身体所需的热量及营养成分,副食也应算在总热量之内,并按照计算结果严格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篇10: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 均于孕25~28周在门诊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 G T T) 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年龄26~35岁, 平均年龄 (31.6±8.6) 岁;孕周17~30周, 平均孕周 (23.5±5.3) 周;患者在血糖监测期间都未口服药物及进行胰岛素治疗。

1.2 方法

1.2.1 饮食调节

饮食调节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也是妊娠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在进行饮食调节时要充分考虑到妊娠期的特殊情况, 既要保证母子的营养摄入, 又要有效控制血糖。因此, 要根据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孕期、体质指数 (B M I) 、身体状况等情况制定饮食控制方案, 确定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的比例, 其具体比例为总热量30kcal/kg;碳水化合物占50%~55%;蛋白质占20%, 并保证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占每日总蛋白的50%以上;脂肪占20%~30%, 如果孕妇血脂高或肥胖, 则应酌情减少脂肪的摄入。为维持血糖值平稳, 建议少量多餐, 每日分5~6餐, 并做到定量、定时, 以达到孕妇血糖水平正常又无饥饿感为标准, 早餐、午餐、晚餐及点心各占热卡的比例为30%、30%、30%、10%。饮食要多样化, 使之符合平衡饮食的需求, 饮食中多摄入一些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品, 如大豆制品、荞面、玉米面;加餐时适当选核桃、杏仁等坚果类, 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取。每日保证蔬菜摄入量在500g以上, 并要有至少60%的绿色蔬菜[2]。烹调油选用植物油;少吃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芋头、洋葱等。

1.2.2 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能避免孕妇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有利于妊娠糖尿病控制血糖、血脂, 保证正常分娩, 运动调节的重要原则是不能引起胎儿不适或诱发宫缩[3]。本文结合孕妇血糖、对运动的耐受性等个体情况, 选择以下几种运动方式: (1) 平路徒步慢走, 每次40m in, 走2km左右; (2) 做操等上肢活动, 每次20~30m in, 研究表明上肢运动形式不会产生宫缩, 而下肢运动则有诱发宫缩的倾向[4]。运动于餐后1h进行, 运动量不宜太大, 以运动后有微汗, 虽稍感疲乏, 但休息后可消失, 心率保持在120次/m in以内为宜, 一般每周进行3~4次, 一直持续到分娩。需要注意的是, 运动的方案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运动习惯制定, 并由专科护士的现场示范, 以保证患者对运动强度的把握以及保证运动的安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13.0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饮食运动调节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调节前空腹血糖 (6.5±0.9) m m ol/L, 调节后 (4.9±0.8) m m ol/L;餐后2h血糖调节前 (10.4±1.8) m m ol/L, 调节后 (6.8±1.0) m m ol/L;调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调节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4.56、19.15, P均<0.01) 。

2.2 两组患者饮食运动调节前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的变化

调节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均较调节前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 孕产妇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加之孕产妇运动量的减少, 导致妊娠糖尿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 但妊娠糖尿病具有症状不明显的隐性特征, 使得许多孕妇不能及时发现自己是否患病, 这也正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所在。妊娠糖尿病如不得到及时控制, 不但危害母亲的身体健康, 更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

相关研究指出, 个体化饮食护理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5];在有关运动对血糖代谢影响的研究中也发现, 运动能增加外周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调节胰岛素受体, 减轻胰岛素抵抗, 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运动也能增强葡萄糖转运磷酸化的过程, 促使血糖向肌糖原转化, 从而控制糖代谢紊乱[6]。由于孕24~28周时, 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成分会迅速增加[7], 容易导致孕妇出现妊娠糖尿病。因此, 本文选择在孕24~28周筛查妊娠糖尿病事件。本文通过筛查得到12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 给予饮食调节, 使患者饮食达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多样化、高纤维食品的要求, 有效地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降低血糖的峰值, 从而使患者血糖处于平稳状态;给予运动调节, 增加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 改善碳水合物的利用, 从而控制血糖、改善脂类代谢。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给予饮食运动调节后, 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调节前明显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均较调节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在严格掌握治疗指征并结合孕妇自身情况及胎儿生长状况, 及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科学的饮食运动调节, 可有效地减小妊娠糖尿病血糖的波动, 使患者血糖较平稳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有益于降低妊娠糖尿病孕妇的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玉立, 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5 (22) :262-264.

[2]刘桂芬.运动干预对妊娠糖病高危因素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1) :13-14.

[3]洪忠新, 华鑫.个体化饮食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及其新生儿血糖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18) :1514-1516.

[4]罗红, 朱红艳, 龚建, 等.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的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6) :11-12.

[5]盖筱莉, 王建敏, 王秀梅, 等.妊娠期糖尿病围生期个体化饮食干预效果研究[J].山东医药, 2011, 51 (28) :82-84.

[6]梁成强, 潘妹霞, 王鸿, 等.生活方式干预对妊娠糖尿病病人认知、血糖控制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1, 18 (2) :91-93.

上一篇:三坐标测量仪记录下一篇:致木棉的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