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24-04-20

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篇1: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09——2010上九年级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学校“报效祖国,立志成才”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思想教育为主线,班级管理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班主任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可操作性强的道路,力争年级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突出“五项评比”的功能,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以适应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新形势。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检查,认真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会议,如有可能,积极争取班主任外出学习教育管理的新理念;加强对“五项评比”的监督与落实,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沟通、汇报各项工作。

(二)常规工作

针对九年级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学期常规工作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态度,正确地学习观、学习态度”为主线,以班会课、主题班队会为主阵地,辅以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弘扬积极态度,正确观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量化考核工作,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的展开。

(1)思想教育: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理念,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对学生教育,如利用班会课、主题班队会、制作宣传栏等,结合建国60周年,配合学校的“祖国颂”活动,开展征文、美术、小品等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进而化爱国主义情操为学习动力。

(2)卫生纪律等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并深化量化考核,继续发挥量化考评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推动卫生纪律和两操水平再提高。对于每日、每周、每月及学期的考评结果及时公布,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班主任反馈,并配合好班主任作出改进。

(3)加强行为习惯及校园安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正面激励,责任教育为主要手段,严格管理课间打闹、上网吧、早恋、吸烟喝酒等错误行为,对行为不端者除了引导,还要劝诫、甚至惩处。安全教育除了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

(4)积极配合德育处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兴趣小组的活动。

九年级为毕业年级,学习非常紧张,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各类活动。

育红中学九年级组

2009年10月

篇2: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曹家镇中心学校

周秋香

一、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继续担任39、40两班数学教学,总人数76人,通过半年的教学,两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个体差异较大,尽管半年来在我的引导与督促下学了不少知识,可随着新知识的增加,部分学生就觉得学起来很吃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关注这类学生,多鼓励他们,决不能让他们掉队,保证合格率在80%以上。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个体确立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章,二次函数、圆、投影与视图、概率。上期已教完二次函数,这些内容都是初中代数、几何及概率统计中的重要内容,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又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圆这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本章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除了这些内容,还要复习初中数学教材其它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4、预期目标:合格率80% 优秀率30%平均分80分。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通盘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及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制订总复习计划;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

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课时安排:

1、第1周至第3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2、第4周:完成投影与视图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3、第5周至第9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4、第10周至第12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第13周至第14周:第三轮总复习,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和训练,促师生潜能开发,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结构得以纵深发展。

6、第15周,考前方法与心理的培训,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参加“升学考试”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篇3: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构建的维度

基于模式的内涵,构建合理的分析维度,是对大量教学改革进行模式分析的基础与关键。

1.教学改革模式

模式一般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1]从教育的角度看,模式指研究中“在鉴别出特定结果的变量,或提出与特定问题有关的定义和预示的假设之后,当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系统阐述时,就需要把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合并为一个假设的模式。”[2]从模式论的视角看,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模式化研究是指从现实问题或客观原型出发,为解决特定的问题,经抽象、简化或假设,再现原型的某种本质特性,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归纳、抽象,可析取出各种模式,进而可能形成理论;从理论出发,经演绎、分析,可推演出各种模式,进而促进实践发展。[3]以上几个定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模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变量与假设之间有类似联系的范型,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具有建构的双向性。由此可见,模式是由某类事物的内在要素与关系构成的一种简化范本。它与实践原型相比具有更抽象的特征,与理论观念相比更具有实践的操作性,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中介与桥梁。

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学改革为原型,通过分析教学改革的构成、发展、关系等,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构建教学改革的范本。它是教学改革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之间的一个桥梁,通过模式的归纳与抽象以系统地梳理教学改革的经验、规律与问题等,能有效地探索教学改革的特征、理论、规律及本土特色,搭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途径。

2.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维度

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旅程,教学的发展是由教学改革构成的一个连续体,要了解这一旅程或连续体,就要剖析“谁从哪儿出发?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变革?”“谁”作为改革的发起者或主体,基于不同的工作、学术背景,基于不同的教学改革目标与领导方式等,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方法与规律的教学改革。“从哪儿出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问题与背景下,提出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法,进而实施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改革的基点。因此,“出发点”的不同将形成不同风格与特性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什么样的变革”主要指教学改革的内容,不同的内容也决定了教学改革大相径庭。因此,将三者作为分析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具体如图1所示。

下面从上述三个维度,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分析

1.按改革主体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1)教师主导式教学改革。教师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常能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准确地定位问题所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改革措施,并能较快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有所行动的问题。[4]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实践性强,可短平快地进入教学改革,易于小范围实施,不仅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而且也是中小学教学名师、教育专家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李吉林、马蕊兰、斯霞、李烈等教师主持中小学教学改革多年,并成长为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此类改革的程序为:发现教学问题—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反思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改革。(为简化叙述和便于理解,文中仅呈现一轮的线性程序,下同。)

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前期,一线教师往往存在教育理论较弱、改革推广力度较小等问题。在节奏快、变革多的现代社会,教师的工作也比以往更为复杂,他们必须满足各种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的要求、社会各部门的教育要求、社会对学校成绩的高要求等[5],这些都会增加教师主导教学改革的难度与变数,造成此类教学改革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差,推广不易。

(2)专家主导式教学改革。专家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教育专家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教育专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新的教育理论,提出相应的改革,由于他们对教育教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往往能看到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质,实施有开拓性的教学改革。同时许多教育专家处在教育研究的前沿,能用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教学改革,从创新的角度推动教学改革。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问题或提出教育理念—制定教学改革计划—教师实施—调研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大批教育研究者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一些教学理论、方法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丰富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改革,陈重穆、宋乃庆的“GX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改革”等。但以学术身份推动的教学改革不具有管理的行政力量,教学改革往往会出现边缘化现象,教学改革的规模、速度与持续性往往会随着专家的离去而停滞。在改革中专家存在着教学实践不足,也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易受到功利性的现实阻滞等。

(3)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式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式教学改革主要指由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所实施的教学改革。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有国家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市与县(区)级的教育委员会等。这些部门根据国家、各个地区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需要,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求,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此类教学改革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设想,经过专家的研讨与论证,再由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推动与实施,往往具有改革力度大、实施面积广、改革速度快等特征。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主导的八次大的课程改革。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由集权统一到分权多样的过程中,各省、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相应的地域特征、教育政策等,实施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问题—专家研制改革计划—教研室贯彻督导—教师实施—调研评价。

在此类教学改革中,学校、教师常被看做是教学改革的工具,主导者常常寻找达到目标的通用方法和程序。课程开发主要依靠学科专家设计,课程推广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室系统完成,课程实施是教师的事务。教育专家或教研员等直接参与教学改革,有时也是受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委派,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6]这种典型的计划式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设计系统、推广系统与实施系统的“制—供—销”单向关系,易导致“大一统”“一纲一本”“千校一面”等局面,由于受学校、教师甚至学生家长的阻滞,易导致教学改革形式化、表面化。

教学改革作为一项“人为”且“为人”的事情,一般具有明确的主导者,每一类型的主导者在推动教学改革时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例如,教育管理者具有行政力量,而存在任职、任期的流变;专家学者具有学术领导力量,而存在研究兴趣的转变;教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而存在教育理论的短缺与现实的压力等。主导者的流动、去世等都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断裂式的变化或停滞。只有三者有机协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尽责与获益的改革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保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持续发展。[7]如“GX实验”作为专家主导式的一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在重庆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人员、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及协同合作下,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改革。

2.按改革基点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1)理论推演型教学改革。理论推演型教学改革主要指基于新的教育理论生成的教学改革。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如终身教育、全纳教育、大众教育等教育理念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教学观念,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对学习机制的研究,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均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随着教育理论的丰富及教育技术的发展,理论推演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将更丰富与多样。如邱学华基于探究尝试的理论观点实施的“尝试教学法”改革,徐沥泉等基于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的“MM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等。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提出教育理论—生成改革理念—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调研评价。

此类改革从理论的角度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发展,推动了教育创新。但理论的合理性与启发意义转化为教学行为、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参与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学习,涉及学科知识的特征以及学生学习的伦理问题等。处理不当易产生理论脱离实践,造成教学改革形式化、肤浅化,常会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产生教学改革的阻滞与退化。

(2)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主要指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核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宏观上受教育制度、社会现实、传统文化等影响,微观上受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的约束,常会导致一些情境性、个性化的教学问题。区域、学校或教师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提出教学改革,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教学问题—生成改革措施—制定改革计划—实施教学改革—调研评价。

实践探索型教学改革是一类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学校、教师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常实施个人的、学校的、区域的教学改革,以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推动教学发展。如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江苏省洋思中学、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但由于不同区域、学校有不同的具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教学改革易产生“繁华的圣诞树式”的改革现象,具体而多变,随着相关领导、教师的流动而闪现与变化,存在持久性、系统化、理论化等方面的不足。

3.按改革内容划分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

教学改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最为活跃的一个改革领域,改革的内容丰富、维度多元。总的来说,按改革的内容划分,一般可分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三个主要层面。

(1)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指以教学方法为改革对象实施的教学改革。在“大教学论”背景下,探讨如何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转化教学理论、如何渗透教育思想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于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发现教学问题—生成新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实施—调研评价—形成教学方法。

除了讲授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系统的教学方法改革外,各学科所产生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如反思性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且有趣。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许多教学方法常会存在理论基础弱、经验多、推广难等问题。

(2)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指以教学内容为改革对象实施的教学改革。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才培养在质与量方面的不断变化与需求,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等,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编排体系均发生了系列变革。特别是21世纪初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理念与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加丰富。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提出培养目标—变革教学内容—专家研制教材—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反思。

随着教育变革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在质与量上的变化增大,形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表面上看仅是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内容维度上的教学变革难度较大,教师在对新增内容的理解与教学上常会存在偏失。如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概率与统计、导数等内容的增加与变化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数运动”新增的现代数学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理解与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是指以教育技术为改革对象的教学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教育技术变化与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教育技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硬件,如幻灯、电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不断发展,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Camtasia Studio等不断更新。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技术作为学习媒体,技术作为学习资源,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技术作为学习环境,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等教育技术观点的变化,产生了从幻灯片、电视、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CAI),再到“微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此类改革的程序大致为:引入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教师应用—效果评价—形成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作为人类智力的客观化载体,给教学带来了有效的支撑,引起了基础教育,甚至整个人类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但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需要国家、学校和家长有相关硬软件的资本投入,教师要有进一步的学习与精力投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财力或物力投入不足造成形式化、过渡化、效率低下等问题。

按某一维度对教学改革进行原子式的分析,便于从某一角度深入分析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成果、特征与问题等。但也会导致碎片化的理解,即便从某一角度进行的教学改革,也会与其他多个方面的教学因素发生联系。综而观之,我国教学改革是多角度、多元化、多主体的立体化推进的,并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改革成果,在一些方面甚至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成为相关教学改革的典范。

三、对当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自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与修订,已达成共识,并推行实施。而课程标准确定后,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工。[8]基于课程标准推动各学科教学改革,是当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以上分析对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用复杂科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活动,不管从改革主体、改革基点或改革内容的某一维度来看,还是综合来看,教学改革受到参与者、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制度、社会价值观、学校现实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虽然在不同的教学改革模式中其影响有主次、大小之分,但没有一个系统的合力与统筹安排很难推动一项改革的长久发展,一个突发事件也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教学改革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现实紧密结合的复杂现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杂烩。[9]这种复杂的合力影响与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并对之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影响。

教育变革是一种技术简单性和社会复杂性的变革[10]。它具有非线性、不可还原性、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的特征。复杂科学认为复杂性是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属性,提倡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性观点去认识、理解自然和社会。因而采用复杂科学的视角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考的路向与科学的引导,能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教学发展提供不同的视角,为理解教学改革中的争议,为认识不同参与者的诉求,为缓解教学改革中不同层面的冲突等提供科学分析的视角,从理念、行动与机制等方面有效地协调改革参与者的多重逻辑,整合多重力量,创新行动机制与实施路径。

2.要用慢的艺术方式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从上述三个维度的八类教学改革来看,均涉及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对改革的缘起、理念、内容的理解与处理,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只有教师实践中的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把改革的理念转换为自身的观念,影响并改变课堂实践行为,教学改革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11]教师对改革的缘起与问题可能较为理解,但理念和理论的吸收、同化与实施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个慢慢的感悟过程。如顾泠沅主持的“青浦实验”,陈重穆、宋乃庆主持的“GX实验”,邱学华主持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主持的“情境教育”等教学改革都经过多轮的实验与完善,形成了有理论、有实践、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积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漫长改革历程,且随着教育环境与理念的变化还在不断地探析。

其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育人,而学生观念的形成、思想方法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是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长效的、关注生命的教育需要慢的艺术。快速的运动式改革很难形成深层次的育人效果,过度关注外在知识的获得、外在行为的变化、应试成绩等功利性教学改革是有害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需要采取慢的艺术方式,慢慢地去做,要有足够的期待与耐心,减少教学改革的浮躁与功利。研究表明,采取温和、稳健和自我完善的渐进式教育改革是我国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转向。[12]

3.要基于先前的教学改革成果拓展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规约

除了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过度挖掘与提高外,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受到教学大纲框架式思维的影响,在课程的弹性开发与多元发展方面少有建树,如何实现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丰富的、多样的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当下推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与独特性,众多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及其内容构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构建或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提供了素材、方法与借鉴。如“GX实验”围绕核心概念的“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式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青浦实验”中概念与过程的变式挖掘,“尝试教学法”中知识探究的导引等,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层面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性素材。吸取先前教学改革的经验,传承与运用先前教学改革的成果,基于先前教学改革成果关联性地开发课程改革的资源,基于先前教学改革观点构建课程标准理念内化的脉络,是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措施。

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双向互动的提升过程。教学改革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通过改革活动把自己的力量对象化,使教学发生需要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产生了新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等。同时参与者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又吸收、占有自己活动的结果,把教育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与智慧。因此,梳理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梳理教育智慧的过程,不断地反思与传承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创新教学文化与教学场景,促使学校提升培育智慧、创生生命意义的基础。

摘要: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特征,从教学改革主体、改革基点和改革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模式,梳理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教师主导式、专家主导式、教管部门主导式、理论推演型、实践探索型、基于教学方法、基于教学内容、基于教育技术的教学改革等八种模式。提出要用复杂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小学教学改革,用慢的艺术方式推进,基于先前的教学改革成果拓展与超越课程标准的规约。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模式,新中国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104.

[2]李维.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六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42.

[3]查有良.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5.

[4]鲍嵘.教师实践知识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2(2):27-30.

[5]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6]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7]徐建星.实践理性: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向:以“GX实验”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26-30.

[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0.

[9]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10]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孙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1.

[11]张文超,范蔚.学校课堂教学变革的多重逻辑分析与有效路径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34-38.

篇4: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又一届初三学子顺利的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学习。在忙碌中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九年级地理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协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方说培养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针对近几年来地理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地理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培养。二.运用学案式教学

在本学年,我认真学习“学案式”教学理论,并在中考复习教学中运用。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限度来提升巩固知识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每节课后认真写出教学反思,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三.缺乏和努力方向 ⑴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厉,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有要求但没有很有效的落实方法,致使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状况,对学习不能和时学有所得,就会逐渐出现成果滑落的现象。由于一些实际上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推荐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从头到尾都充溢信心和信任,对学生要既要鼓励也要鞭笞。

⑵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地理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地理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

⑶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地理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地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5:2009上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根据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具体要求、物理教研组的总体规划以及学科实际要求,本备课组所有成员在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课外辅导、教学和教研环节上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各项活动。截止学期末,各项教学工作都已如期完成。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九年级8个班共配备了3名物理教师,每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但我们没有因此而懈怠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备课组成员均做到了按学校教学纪律要求,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和管理任务。经过不懈努力,备课组所有教师都较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工作任务。

二、教研教改活动毫不放松。

1、不断深入落实新课标精神,不断钻研教材和考纲,不断提高课时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平时上课前都认真备课,备课前都要查阅大量资料,力求使上课有较大的启发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适当拓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例题和习题做到认真选择,设计成一定的梯度,兼顾到全体学生,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防止严重的两极分化。

2、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本学期,我们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坚持集体备课,将“五定”、“五议”、“六有”的要求落到实处。全期来,每堂课都统一教案、统一例题、统一进度,并坚持二次备课。课后,不断反思,几乎每节课都要给自己找上两三点不足,当然,由于我们的集体教案还刚刚起步,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美。如,学生存在差异,班级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各班的物理课也有不同的重点,这也就是进行二次备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3、我们坚持听本组老师的课,本教研组其他老师的课,并有听课之后认真评课,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集多人的长处。

三、加强训练巩固。借助周周练强化学生的练习,学生的试卷做到及时批改,及时反馈,成绩不合格的当面进行知识辅导讲解后,让学生重做,争取人人过关。平时的新课练习采取多种形式,有本子上的练习,属于重中之重,做到全批全改,有同步训练,要求全交全查,抽签批改,有单元过关练习,做到全批全改,评分反馈,表扬激励。

5、狠抓期末复习,做到巩固提高。期末复习之前,通过备课组活动,我们几位老师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要在复习中:加强计划、把握方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辅导,收到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能坚持培优与辅导后进学生并头进行。我们的立足点是明年的中考,从前几个月的学习情况来看,也有一定实效。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下一阶段要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抓好对课程动向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

础。还要强化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研究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要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提高。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2)继续学习教育先进教法,学习和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

(3)要开展竞赛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一学年来我们九年级物理备课组的同仁们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备课组将保持优良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

濯港中学九年级物理备课组

上一篇:美特斯邦威广告策划书下一篇:工人道德模范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