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时态的文化解读

2022-09-11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学习就是文化学习”。在汉语文化氛围中生长的中国学生脑海里早已建立一套熟练的汉语言思维模式, 虽然大多数儿童能够早早学习英语, 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接触、感受、了解英语文化输入的机会有限, 跨文化意识及思维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建立。正是受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长期导致他/她们的英语学习思路摇曳不定、理解肤浅错位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这种思想源头的模糊性, 必将导致后续知识链结构上的混乱。笔者认为, 澄清语言背后文化差异, 解读英语时态的文化本质, 理顺路径, 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英语思维, 方才是治本之策。根据英语时态的知识内在逻辑特征, 从哲学上的时间与运动以及数学上的二维坐标系来剖析英语时态的文化决定因素。

1 时态与动词关系界定

英语时态是用于描述某时动作发生的状态, 它只适用于动词, 其它词类不具备时态表达的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动词分为四类, 尽管每类动词都有时态变化, 实际中, 真正应用于各种时态的动词只有实义动词 (亦称行为动词) ;而且连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各类动词的数量范围都非常有限。可见, 实义动词才是时态实际应用的主体。

英语时态是通过动词不同的屈折形式和固定的时态结构来表达的, 动词形态或形式上的变化也是不同时态内涵的对应语言表述载体。

2 解读时态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属不同的语言体系, 但作为服务人类的语言, 决定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共性。在长期丰富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英语时态,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用汉语语义来理解, 尽管不是完全精确的一致。顾名思义, 时态可以理解为时间与动作状态的结合, 但存在着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在时间观和动作观理解认识上的差异。

2.1 时间观与运动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地球上, 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态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 表现在语言上也不尽相同。尽管汉语言的博大精深举世公认, 不乏众多时态的成分, 但缺乏形式上的系统标志, 即使存在也往往是隐含的, 主要借助语义及语序来表达;不像英语时态那样有规律, 体现出英语时态语法的强烈刚性。由此也可见时态能充分地反映出英语和汉语在“形合”与“意合”上的巨大差异性。

英语和汉语中时态语法中时和态或体的内容, 分别折射出各个民族对时间流逝和周围世界上事物运动变化的认识及达到的理论高度。在对时间的认识上, 汉语和英语的基本一致, 只是在某些方面侧重不同而已;在状态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差距较大。对于汉语中动词“体或态”的类别及其表现形式, 我国语言学者的观点不太一致。吕叔湘把“体”分为6类, 王力将“体”分为7类, 龚千炎把“体”分为8类, 但总的来说分类上要比英语中4类要细致得多。

在对时间和动作的认识理解上, 英语文化较汉语文化表现得更加明确和细致;而且, 更突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英语中, 时间和动作状态按各自特点, 各区分为四种类型。时间区分为:过去、过去将来、现在以及将来;动作状态区别为:一般、进行、完成以及完成进行。尽管国人传统的时间观、运动观跟英美文化相比毫不逊色, 反映在语言应用上, 却不及英语语言进化得那么严整。

2.2 时态种类

在了解时态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后, 揭开时态的神秘面纱已水到渠成。不难发现, 英语时态的汉语译名总是由一种时间和一种动作状态名称的结合, 在时态命名上, 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即时间在前, 状态在后;但对于含有“一般”动作的四种时态, “一般”是居于时间之前的。由此可以发现, 英语时态实际上是四种时间和四类动作排列组合的结果。而汉语中时态表现出巨大的灵活性, 汉语中的状态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与时间组合。

摸清了英语时态的组成规律, 相当于找到了理解时态的路径。可以看出, 英美文化借鉴了数学上平面坐标系, 相当于分别以时间和动作为两个坐标轴, 从而准确地定位出某一动作, 这样对某个动作的描述是规范而准确的。下面列出英语中16种时态构成分布表格, 清楚的显示出这一规律性。

经分析, 还得出如下结论:

(1) 在时间和动作上, 最后一种类型分别是各自序列两者的合成。

(2) 九种单一时间和动作的时态类型;六种复合时间或动作的时态类型;一种复合时间和动作的时态类型。

另外, 从上表亦可清楚地看出, 在时间不变条件下, 四种不同动作时态之间的差异;或在动作不变的条件下, 四种不同时间时态之间的差别, 以此来作对比理解, 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将一目了然。

2.3 时态结构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富于形态或形式上的变化, 形式变化相当灵活, 不同的语言形态起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表达不同的含义。而汉语没有词形变化, 这是英汉两门语言呈现出的显著性差异之一。

相对于汉语来说, 英语语法是刚性的, 具体表现在:每一种时态都严格对应着一种固定的结构, 通常由能反映该时态的助动词和实义动词的某种形式共同组成 (见上表) 。一般来说, 动词结构与时态含义是相互呼应的。

2.4 时态内涵

既然存在组成要素的不同, 那么也决定了合成结果上的理解差异。尽管英语时态的译名与汉语理解能够不谋而合, 但是在具体某一时态的内涵上, 由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在含义上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在学习中需要加以认真体会而准确把握好, 避免文化误解的“负迁移”现象。下面举出两例以提请学习时注意。

2.4.1 内涵差异

由于受母语中时态意义和使用的强烈影响, 往往影响其二语习得中对应概念的表达与理解。拿现在完成时来说, 从字面上看, 现在完成时在时间上只涉及到现在, 事实上, 这个时态同时横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尽管时态的重心落在“现在的影响”上, 但离不开过去发生的动作基础。为方便理解、记忆, 笔者把它总结成为“过去的动作、现在的影响”。实际上, 现在完成时可看成:在仅强调动作发生的一般过去时基础上动作结果对现在的延伸效应。

2.4.2 相对时间

汉语和英语中都使用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 虽然汉语中较多使用相对时间, 但由于汉语时态语法的松散性影响, 在英语时态语法刚性和严格性未完全意义上内化之前, 对英语时态中存在一些“相对时间”概念的时态要特别加以关注, 例如, 在时间上含有“过去将来”的时态和过去完成时, 时间应该理解为“相对的时间”, 存在着时间参考标准选择的问题。为简便起见, 把一般过去将来时理解为“过去的将来”, 过去完成时理解为“过去的过去”, 这一时间上的过去和将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基于此, 在形式上, 笔者将英语中时态解读为是具体时间和特定动作的有机结合;在结构上, 成功借鉴平面数学的二维坐标原理, 使英语时态具有显著的两维特征;在内涵上, 英语语言把英美文化中时间及运动哲学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在语言上, 这些方面是汉语言值得借鉴之处。

摘要: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中国学生对英语时态普遍存在思维路径上的困惑, 笔者尝试突破传统思维, 将其建立在英语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下, 从哲学和数学的角度, 解读其文化起源、剖析其结构、分析其内涵, 建构英语时态的知识体系及其跨文化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英语,时态,时间观,动作观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2]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 李延林, 等.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 周慧先.汉英动词“时”和“体”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

[6] 杨丽坤.时态的时间与动作区划[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3) .

[7] 燕莉.英汉时间指示及其文化内涵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 2007 (5) .

上一篇:浅谈校园景观植物设计下一篇:《化工管理》杂志约稿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