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管现状分析

2024-05-20

数字城管现状分析(精选6篇)

篇1:数字城管现状分析

数字城管发展现状

从第一次实现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开始,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先行者们就有足够的自信心在这一领域做出卓然的成绩。如今,数字城管新模式Ô¬创系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成功运行已Ó¬来第五个年头,这五年里,全国各地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也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数字城管犹如一棵倍受滋润的小树,在¾¬历了播种、发芽、成长之后终于硕果累累。

树之源:我国数字城管概述

建国六十年,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日新月异的变革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昭显出众多严峻的城市管理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任务就变得紧迫而艰巨。城市建设和管理自城市诞生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不倦所探索的问题,既古老、又常青,充满了挑战性和创新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日渐兴起,逐渐成为每一个城市管理工作者急迫面对与学习的要则。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众多飞速发展的城市的代表。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粗放式、被动式、突击式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迫在眉捷。

2003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成立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课题组,与数字政通等单位共同针对《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城市”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Ь同论等思想和方法,依托目前已¾¬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的实际,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按这一构想,东城区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推出全区域、全时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划分成10个街道、126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通过一张网络和一个平台,将城市管理信息集纳于无形之中,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也可以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

新模式在东城区运行和实践五年以来,始终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态势。共解决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2万件,结案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问题办理结案平均时间由过去的一周提高到现在的6.5小时,每月平均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3000余件,处理问题数是过去的6倍。可以说,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建,提高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水平,在加强政府管理城市、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有效节约了政府管理成本,在推动城市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改善的同时,促进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热情的提高,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践行了数字城管新模式。

树之长:我国数字城管推广历程

自2004年10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后,2005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很快得到了中央编办、国信办、国家科技部、Ô¬建设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多位资深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原建设部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同月,Ô¬建设部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十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5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颁布执行。同月,Ô¬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种种举措指导了数字城管新模式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进行推广。

2006年3月,在无锡召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试点城市座谈会”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17个试点城市(城区)。2006年11月,“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 召开,会上扬州模式得到好评,并被大力推广。会上提出了“‘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的目标,并指出,“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在五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覆盖;中等发达的省份五年内应该完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试点城市;发展中的省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突破,至少是省会城市、大城市获得推广。”

2007年4月,Ô¬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甘肃白银等第三批共24个试点城市(城区)。建设部办公厅[2007]42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7年10月1日,Ô¬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并更名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同月,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的培训会议召开,会议向各城市代表宣贯了所有试点城市的试点任务,并强调建设工作应首先按照建设部标准规范执行。

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到,“继续推广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¾¬验,各试点城市年底前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2008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和《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得到颁布执行,标志着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

2009年7月7日,为了进一步规范推广数字城管模式,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式建设导则(试行)》。这一举措,对推进各地科学建设数字城管,坚持标准,Ѭ序渐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置结案》即将出台,数字城管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对数字化城管执行手段的提升和运行效果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数字城管新模式已¾¬成功运行五周年,各试点城市按照试点工作要求和有关标准,积极开展工作,一些非试点城市、城区也开始积极进行数字城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而已¾¬建成的城市(城区)也在继续探索数字城管的拓展升级应用,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树之果:我国数字城管的建设推广状况

从东城区创建数字城管新模式,将现代化城市管理构想变为现实,到如今新模式在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新模式的推广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新模式也在Ô¬建设部对行业标准的多次增补和修订中不断探索磨合,逐步规范和完善起来,并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仅以2006年到2008年三年为样本统计,全国共有10个直辖市/区、12个省会城市、28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县、17个市辖区,共75个城市(城区)建设了数字城管项目。根据全国的最新行政区划,目前全国共有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8个省会(首府)级城市、283个地级市、856个市辖区、369个县级市,1635个县,可见数字城管行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全面发展时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从数字城管的管理模式来看,2005年,数字城管从区级模式开始发展,北京的海淀区、丰台区、宣武区及上海的卢湾区、长宁区等直辖市区级平台的建设贯彻了东城模式,对今后各市辖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区级模式逐步拓展到市级平台建设中,以杭州、成都等省会城市为代表,分别创建了“一级监督、两级Ь同”、“两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模式,为省内其他城市进行了示范和表率,更是为一些大中城市提供了借鉴。此外,扬州等中小城市也开始了对数字城管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2007年开始,数字城管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阶段。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00余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市、县、市辖区的各级各类城市、城区展开了数字城管新模式建设。他们在符合各自实际的前提下建立了适合自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数字城管行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大批软硬件厂商企业的发展。作为数字城管新模式创系统开发商的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实施了全国超过50%的数字城管项目,在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的33个试点项目中,数字政通承担的项目为24个,占73%,在全国数字城管的推展应用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目前,还有很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城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¾¬建成的城市也在继续探索数字城管的拓展升级应用。依据现有项目的平均建设投资和建设情况,以及目前的全国的行政规划,预计至2015年底,数字城管系统覆盖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并大规模推广到市辖区及县级市和县,未来5年,数字城管系统的软硬件市场容量将达到150亿元。

这五年来,各地市根据自身特点,对数字城管建设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改良。如,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创造了“一级监督、两级Ь同”的典型模式,“新两轴”的互动,推动了市、区友好型Ь作关系的形成,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扁平化;常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把数字考评与数字城管的结合,实现了十三项城市长效综合管理内容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手段的无缝对接,成为数字城管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探索实施了“两轴垂直,高位监督”的“市级监督,区级指挥”的管理组织模式,和信息采集员的市场化运作,优化了“监管分离”两轴体制,确保了关键数据的真实可靠;北京市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诚信约束机制,同时整合了区、街乡、社区行政村三层互联互通的信息建设,建立了政府主导和公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不难看出,各城市(城区)纷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新模式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将新模式灵活应用到不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也为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树之愿:展望数字城管未来

未来,我国数字城管建设的发展被赋予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作为已¾¬相对成熟的城市管理模式将广泛普及到全国各级各地城市(城区),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网格化管理灵活的兼容性和很强的拓展性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路将拓展到更多领域。

其中,作为数字城管的纵向延伸,数字社区建设是我国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手段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提出“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梳理、整合各类社区系统,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民政部的“百城(区)社区建设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已初步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大部分城区建有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具备实行数字社区的基础。数字社区将网格化的理念深入社区,扩展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业务内容,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综合治安、社会服务等方面关系老百姓生活的内容,建立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一样的闭环的街镇网格化工作流程,为今后城市发展过程中管理和服务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扩充性,包括北京东城区、杭州、上海浦东区等较早应用数字城管系统的城市(城区),已¾¬开始把他们的系统向各区县、街镇、社区深入,整合了人口管理、劳动力就业、医疗卫生等管理与服务资源,建立了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平台资源、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为城市管理的各个角落都带来了新的启发。

同时,作为数字城管的横向延伸,专业网格化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网格化管理思想已¾¬拓展到了行政执法及公路管理、海塘监控、市政监管等多个专业领域。而3G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全新塑造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基于3G技术研发视频通话、视频执法、随时随地调用各专业系统的实时监控信息等功能,辅助执法工作有效开展。

篇2:数字城管现状分析

在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106-2005)》中,数字城管称为“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也常常称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指基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环境,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的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

数字城管概念主要有四层含义:

一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数字技术,建立一个城市管理的监督指挥平台,实行科学快速、有效的城市管理;

二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三是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中心的管理新体制,将监督职能与指挥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监督与制约互动,再造城市管理新流程;

四是建立外评价与内评价相结合的比较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从而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到位。

1.1.2.数字城管运行模式

从已建成数字城管的城市的经验看,数字城管的运行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

一、划分单元网格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

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针对城市自然地理布局和行政区域划分现状,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整体性、无缝并接等原则进行网格划分。由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

单元网格的划分,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城市部件)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实现了信息采集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准确定位。由于管理范围的相对缩小和固定,大大减少了管理的流动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式、运动式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同时,为城市管理、规划、建设和应急响应等多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可延伸的地理空间。

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和定位

在对所有城市部件进行拉网式调查的基础上,由专业测绘单位进行勘测普查、定位标图,按照不同功能,把部件分为7大类85种(建设部标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每个部件都赋予一个8位代码,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这个编码相当于城市部件的“身份证”。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在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

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对管理对象的归属、种类、数量、位置做到了从未有过的清晰,从而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单元网格与城市部件的对接,形成了一个多层空间信息架构。通过明晰城市部件分类,可以对某类部件进行快速、准确的专项普查,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采用“城管通”作为手持信息采集终端

城管通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以手机为原型,通过对手机进行应用系统的研发,扩充出多种智能化、多媒体化的功能,并输入网格化地图,使其具备接打电话、短信群呼、信息提示、图片采集、表单填写、位置定位、录音上报、地图浏览、单键拨号、数据同步等10项主要功能。城管巡查人员(数字城管模式下被称为“信息采集员”)使用城管通与数字城管监督中心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实时交互。

城管通的使用,可以使城管巡查人员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监督中心,为实现精细化、信息化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提供快速采集问题和实时交互信息的保证。同时,也可以对信息采集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信息采集员的科学管理。

四、创建监督和指挥分离的“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重整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一是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二是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对部件事件处理任务的派遣和协调。如图所示:

这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大创新,表现在:

一、将监督职能和指挥职能分离开来,使城市管理由一个“轴心”变成两个“轴心”,“城市管理有没有问题,监督中心说了算;问题怎么协调处理,指挥中心说了算”,这两个轴心各司其职、互相协作而又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分工责任更加明确:

二、可以整合管理资源,发挥专业部门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效能,更加敏捷、有效地指挥调度,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五、实现城市管理流程的合理再造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包括七个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

新的管理流程可以克服原有流程没有监督和回流、监督和指挥分工不明、案件过程难以掌控、信息交互缓慢等弊端:

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由滞后变为实时;  通过两个轴心的体制,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主体一分为二,起到监督激励、互动促进的作用,使流程科学合理,责任明确,相互制约;  通过建立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整体案卷,使政府做到对辖区内城市管理的问题心中有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

 使城市管理问题在发现后可以快速派遣给专业单位处理,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了管理组织的扁平化。

六、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

新的监督评价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实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和汇总,自动生成对各单元网格、各归属部门、各专业部门的考核评价结果,予以公布,使其一目了然,作为考核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基于计算机信息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一、可以对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各部门科学评价其绩效,使数字城管新模式更具有科学性;

二、对未结案问题采取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来,既可显示在软件系统上,也可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而起到提示和督促作用;

三、有利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从而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和快速反应能力,实现计算机信息化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1.1.3.数字城管概念的由来

图 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发展轨迹

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在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辉煌成果时,也酿成了难以下咽的苦果:人口激增、房价飞涨、环境恶化……中国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就诞生在这样的紧要关口,并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 在中国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迎接城市变革的挑战,信息化与城市化齐头并举。

就在中国面临双重挑战时,涵盖城市信息化所有内容的“数字城市”开始在全球兴起。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里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新概念。以地理空间信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地球”勾画出人类数字生活的美好愿景,并由此引发了世界关于“数字城市”的探讨,接着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开始建设“数字城市”。

十年过去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起步期,进入到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成为数字城市的三大“引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

再来回顾我们国内情况,在20末世界掀起“数字城市”热浪之后,“数字城市”也在此之后成为中国政府的时髦名词,被列入各省市的“十五”规划美好蓝图,“数字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只过去短短5年,“数字城市”就从众多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急速隐退。“数字城市”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数字城市”是真的消失了,还是早就已经悄悄地走进百姓身边?

“数字城市更像是一个口号,而不是科学名词。”有学者这样形容。产学研诸多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城市信息化承载着城市机制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重任,而西方国家基于“后城市化”时代背景提出的“数字城市”则像空中楼阁一样遥不可及、无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的“数字城市”面临着中国式难题,即中国目前的国情: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城市信息化不宜从顶层设计入手。日本曾经提出过数字城市的模式和框架,并以其在日本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然而,日本在此之前曾经经历了80多年的城市化蜕变,并在其蜕变中诞生出新的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完整的城市化后提出数字城市框架,是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升华。中国仅仅经历30年的城市化,而且正处于矛盾迭出的多事之秋,信息化不是锦上添花的技术手段,而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自下而上,必须从底层出发,从信息化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入手。

其次,大一统的“数字城市”的框架体制不适合中国现阶段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比如很多地方做数字城管项目时,需要完整的数字地图做基础图层,但当地的测绘部门一开口就要价几十万、上百万,往往需要政府一把手出面费好大劲协调才给,有时候还是得多少给些钱才能拿到基础地图。还有类似的情况,比如需要整合一些政府部门的现有信息系统,或因为整合需要适当的改变其工作流程或管理模式,这时候往往受到这些部门的抵制或阻碍。这样的情况还存在于很多地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各部门大都抱着“小而全”的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数字城市的整体框架是从大一统入手,强调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上实现各部门的应用,条条林立的行政体制下始终是“大一统”设计难以逾越的深沟。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了数字城市的框架只能是美好的理想,无法在现实落地。那么,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城市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为激化的敏感地带。按照中国2050年实现70%城市化率的目标,每年将有1200万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在城市化人口呈现爆发式激增的时候,城市管理就变成了城市最为脆弱环节。

“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等等。

针对城市管理这个难题,在2005年7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探讨数字化城市建设,提出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原有“单轴化”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创建指挥与监督既分离又统一协调的“双轴化”管理体制,实现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在建设部的推动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迅速向全国3批51个试点城市(区)推广,掀起了数字城管的建设高潮。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从城市化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将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集成创新与体制改革的结合必然带来政府的管理创新。

以城市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突破口,再扩展城市其它方面的信息化;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深入,城市信息化也将呈现点、线、面的发展趋势,由点到线,再由线连成片,循序渐进的实现全面的城市信息化,真正实现“数字城市”。

1.1.4.数字城管相关术语和定义

网格(grid):一种地理数据模型,即将地理信息表示成一系列的按行列排列的同一大小的网格单元,每一网格单元由其地理坐标来表示,如1平方米或1平方公里。

单元网格(basic grid):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所定义的基本管理单位,指在城市的1/500或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根据实际城市市政监管工作的需要,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多边形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的闭合图形。

社区(community):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 area):指城市行政范围经过行政征用的土地、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郊但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

部件(components):指道路、桥梁、水、电、气、热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其他设施。本标准所指的城市管理部件,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事件(events):指人的行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

归属部门(responsibility department):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专业部门,即归属部门。地理编码(geocoding):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

地点(locality):特定的地方与场所。

地点描述(stated locality):使用规范化语言对地点地理位置进行的陈述。

地点空间数据(locality spacial data):用于实现地理编码的包含标准地点描述和地理坐标的一组地点空间数据。

地名(geographical name):人为赋予的不同地域或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标准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由有关政府机构按法定的程序和权限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地址(address):地址提供一种关于人、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物体的定位实现,是用来唯一标识特定兴趣点、存取和投递到特定地点、及基于地点定位地理数据的一种实现。

地名标牌(place name plates):在公共场所使用,以标示地理实体专有名称为主题的牌子。

街牌(road name plates):标示较宽街道(明确划分车道和人行便道)名称的地名标牌。

巷牌(lane name plates):标示较窄街道(如巷、胡同、里、弄等)名称的地名标牌。

门牌(household number tablet):标示院落、独立门户名称的地名标牌。注:本标准中也指门牌数据。

地片(zone):指有地名意义的地理区域。

区片(block):指城镇居民点内部的区域,包括居民小区。

1.1.5.国际数字城市发展概况

在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美国、日本及欧盟各国都先后推进全国范围的数字城市建设。在这个领域比较有特色的是美国在线(AOL:America On Line)创建的数字城市、欧洲数字城市及日本京都数字城市等。AOL的数字城市是一种按照城市为单元的“信息再组织”起来的大型服务网站。其他如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或城市也积极进行数字城市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1.1.6.国内数字城管建设现状

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就已经开始应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多的城市已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相对滞后引发的各种难题,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课题组进行攻关,并率先提出运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以手机为原型的多功能通讯传输工具“城管通”,采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可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市政设施监管为核心目标,遵循法定基础、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负载均衡、无缝拼接、相对稳定等基本原则,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将东城区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同时,对全区6大类56种城市部件定位编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网格中,由137名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辖区域实施全时段监控,实现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无线网络传递至监管中心,由中心根据事件的分类,分发至各部门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系统于2004年开始试运行后,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率达到90%以上,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问题处理平均时间为13.5小时,结案率94.18%,保证了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北京市东城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先进经验,为全国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全新模式,确定了城市管理的最新发展思路。北京市东城区实行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绩后,建设部于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提出并实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同时,建设部指示要因地制宜地在全国各级城市逐步推广这种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会议前期,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建城〔2005〕121号)。会议期间,建设部向全国公布了深圳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扬州市、烟台市、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等首批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单位,要求各地在2006年7月底前将试点工作情况报建设部,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建设部以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原型,综合全国各地区城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吸收各地区的先进城市管理经验而制定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化标准已颁布实施。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并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推广范围广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后指出,要求相关部门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试点推广工作。建设部先后公布的三批试点城市(区),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城市;有南方城市,也有北方城市;有东部城市,也有西部城市;有发达城区,也有欠发达城市;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也有县级市。

(二)推广力度大

新模式从运行到推广,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央编办均对新模式的推广工作给与了充分的支持。建设部专门成立了新模式推广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四项部颁标准,为推广工作保驾护航。

(三)推广速度快

2005年7月18日建设部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区)名单。4个月时间,南京市鼓楼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已建成并通过建设部验收。2006年3月26日,建设部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区)名单。8个月的时间,新模式已经发展到全国27个试点城市(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已经由东城一支独秀到全国遍地开花。2006年3月15日,建设部牵头,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创刊;2006年3月30日,由四市五区的代表发起,各试点城市作为成员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联谊会”成立。2007年1月29日,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2007年4月,建设部又确定了第三批24个试点城市(城区)名单。

数字化城管的新思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设部等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标准等文件进行试点建设和技术推广,形成了一种标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对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上升至一个新台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1.7.国内数字城管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数字城管建设城市的情况来看,数字城管有如下发展趋势: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区域全覆盖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示范城市最初往往在一个区内试行,随着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开始全市范围推广,如北京市从东城区开始,目前已经推广到城八区,并开始在远郊区县推广。成都市已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中心城区467平方公里范围的全覆盖,并为各郊区(市)县预留了端口和席位,为逐步向郊区(市)县拓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向郊区的扩展,将促进农村的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化城乡管理。

2、从“小城管”到“大城管”

数字化城市管理从基于地理空间(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管理着手,以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两个轴心,形成集城市信息采集和业务监督、指挥、处理、评价于一体的闭环控制系统,搭建了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大框架,可以将各种城市管理业务纳入到框架中,实现数字化的管理。

如果说区域的全覆盖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横向扩展过程,那么,从“小城管”到“大城管”是一个纵向的扩展过程。从部件和事件的管理,进一步扩展到城市治安的管理、人防工程的管理到突发应急事件的指挥控制,实现“平战结合”;从“地表”到“地下”,即从地表部件到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从管“事”到管“人”,如社区治安、医疗保健;从公共基础设施到社区内部设施管理。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数字化大框架,各种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相关的业务,可以在大框架下集成,从而从“小城管”向“大城管”方向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具有非常强的扩展性和生命力。

3、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程数字化和协同机制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最终将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程数字化和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管理流程与信息流的全过程数字化,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之间基于信息技术的协同工作,建立从城市规划、建设与规划的正、负信息反馈体系,从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结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城市管理流程流程再造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一项必须和长期的工作,需要逐步推进。

4、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成为“数字城市”重要的应用系统

“数字城市”从2000年左右提出以来,其建设往往侧重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或侧重于城市规划、或侧重于国土管理,缺乏整体和全局的框架,更缺乏部门之间协同的全局性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以城市部件与事件管理为突破口,以地理空间(万米单元网络)为框架,实现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和业务监督、指挥、处理和评介的多部门协同工作的闭环控制,带动了部门协同,促进了信息共享,优化了管理流程,完善了管理职能,带动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而以应用促进“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深入,并夯实了“数字城市”的基础,是数字城市重要的应用系统。

5、实景化是城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有些城市已完成部件普查与建库工作,已搭建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基础数据的问题,系统无法正常、高效运行,基础数据已成为制约其发挥作用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效利用已有数据成果,发挥数字城管的应用及功效,节约成本,节省人力、物力,采用基于移动测量系统技术的可量测实景影像来补充、完善基础数据是其唯一解决之道。

移动测量系统(MMS:Mobile Mapping System)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尖端的测绘科技,它是在行驶的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CCD(摄影测量系统)、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在载体的高速行进之中,通过摄影测量的方式快速采集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并同步存储在系统计算机中,经专门软件编辑处理,形成多种有用的专题数据成果。

与传统测绘方式不同的是,移动测量系统输出的数据成果既有矢量数据、属性数据,还有连续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库(DMI:Digital Measurable Image),影像库中的影像由于带有绝对方位元素,因此可以实现影像中任意地物的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绝对测量的精度可达0.5米,相对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除纪录了地物的属性外,可量测实景影像还完整地纪录了摄影时刻测区的环境信息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信息,这种真实反映地球物理状况和人类活动环境的数据,我们可形象地称之为“真图”(Turemap)。

篇3:数字城管业务系统建设初探

宏观的数字城管系统是一个集技术基础、管理流程、人文文化、法律依据、经济制约、行政干预为一体,为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系统范畴。本文涉及到的数字城管系统内容,仅从技术角度出发,通过智能化及信息化科学手段,对城管工作流程、工作策略进行技术响应,结合江苏省城市管理部门关于社区干部、执法队员、执法协管员、门前三包协管员、保洁员“五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可行的、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以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广泛采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应用技术,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有效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加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各权力机构业务运作的监管和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1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系统解决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建设思想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3S”空间信息技术、行业实体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实现政府信息化建设相关资源的共享,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具体建设思想是围绕城市管理的综合内容、管理范围和考核标准,提出符合建设部标准的数字城管新模式。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

1)资源共享,构筑一个统一的综合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已建的政府公共资源(现有的电子政务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构建基于“3S”技术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和精确定位,实现城市管理信息的准确采集、网络传输和实时管理。

2)建立全区一体化、统分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运行体系,搭建一个集中、高效的城市管理平台。将数字城管系统涉及到的各相关部门的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监督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考核中心链结成为一体,通过一个系统平台即可进行流水办公。

3)统一建设标准,拓展服务功能。统一网格管理数字平台的建设标准,包括电子地图、物理网格区划、事件部件编码、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使该系统具备扩展覆盖到其它部门和管理领域的功能。

4)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市民提供快速、优质、高效的综合服务。

5)建立巡查员的动态巡查,无线取证、综合考核、定位轨迹为核心的自动巡查机制。

1.1业务流程分析及设计

根据对众多城市管理部门的调研,其工作环节基本为城市部件(突发事件)、各级专业(管理)部门、监督工作人员、相关部门及领导或公众、监督指挥中心五大环节,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对城管工作业务流程的分析,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问题登记核实阶段、立案阶段、任务分派处理阶段、核查结案阶段、综合评价阶段。

1.2系统架构及组成

数字城管业务系统从载体类型上分为软件系统平台及硬件基础设施系统两个部分,软件系统主要分为数据库、服务层、城管业务平台监督中心指挥平台、城市管理网、和系统的外部接口建设。硬件系统为服务器、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数据存储及数据备份系统、呼叫通信手机、信息采集(音视频)系统等。

系统框架结构图如图2。

数据库为城管专业业务系统数据库群。

服务层主要为应用系统服务支撑,包含工作流、消息服务、表单服务等一系列服务组件。城管业务平台层主要提供受理指挥、行政执法、行政许可等城管日常业务。

监督指挥中心平台层将根据建设部关于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标准要求以及高新区城管实际需要开发监督指挥中心软件平台。

外部接口主要为横向部门、条线部门间的数据交互提供系统接口。

从系统应用方面划分,数字城管业务系统主要分为:

1)无线采集系统

2)监督指挥中心平台

3)城管业务平台

4)GIS业务应用系统

5)GIS信息数据库

6)通信呼叫中心平台

数字城管业务系统中的6种应用分类,集中了当前不同城市、不同地区进行数字城管系统的一些共性建设,下面将对这些共性系统进行概况阐述。

1.3系统功能及应用

1.3.1无线采集系统

包括话音通话功能、短消息收发功能、网络数据通讯、拍照、录音、摄相功能、手机定位等手机基本功能。包括地图的查询显示、地名地址与地理编码定位、信息标注等功能,支撑应用系统的开发。

案件报送功能,实现城管员在现场,利用“无线通”手机的拍照、录音、摄相功能以及地图查询显示、名址定位、案件报送软件模块,完成案件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完成案件信息的无线网络报送。

无线采集系统工作示意图如图3。

1.3.2监督指挥中心平台

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分数据库系统、基础支撑系统和案件受理、案件定位、城管员协同、案件办理协同、城管员查询定位等应用系统。

指挥子系统供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办公人员使用。该系统主要实现从受理、指挥、处理、协同办公的一体化城市管理工作。

指挥处理功能主要包含:问题的派遣、专业部门处理、结果反馈功能。

通过指挥工作子系统,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为全面整合政府职能,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解决以前城市管理工作分工不明,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1.3.3城管业务平台

城市管理业务平台是基于城管局自身业务为基础,融合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城管局自身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完成城管局日常的行政执法、行政许可、城市维护等业务登记、审批、查询、统计等管理工作。其具体业务功能的实现细节和方式必须遵循城管业务的实际情况。

业务平台工作示意图如图4、图5、图6。

数字城管业务平台是数字城管系统的核心所在,绝大部分的城管业务都将通过此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信息更新,因而城管业务平台系统是一个集成性要求高的系统,作为联结其他系统的枢纽,数字城管业务平台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系统的整合有四种方式,即应用整合、界面整合、流程整合、数据整合。

城管业务平台系统主要为以下几个应用方面:

1)行政执法管理:执法管理处是城管局城管的关键业务,其业务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是针对城管7大类业务的违章现象所进行的违章通知、案件审理、督查管理、110联动以及对执法案件的统计、分析工作。

2)督察管理:督查管理用于督查中队对于重大事件、长期不能处理以及领导委派的任务进行处理。主要包含督查通知、督查处理、统计分析、人员考核等功能。

3)行政许可管理系统:行政许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城市管理中所涉及的户外广告、道路开挖、路灯迁移、临时占道堆物、设摊经营、行政备案等各类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批。

4)城市维护管理:城市维护管理主要综合围绕“美化、亮化”工作进行,主要包含:景观灯管理、水景灯管理、路灯管理以及绿化管理、环卫管理和市政设施管理功能。

5)车辆人员调度管理:车辆人员调度系统主要实现人员及车辆的指挥、调度管理城管通系统主要是针对城管局执法人员在现场执法时进行应用。同时提供日常城管局内部办公的手持处理功能。主要包括移动执法子系统、广告审批子系统、和人员定位子系统和信息转发平台两大部分。

6)GIS业务应用系统

这里所指的GIS应用子系统是指通过调用共享式GIS平台的基础功能,同时根据数字城管自身的业务需求,而在监督指挥中心软件平台上开发的应用系统。该子系统的实现需要由高新区GIS共享平台提供标准的访问接口及GIS图层操作权限。

GIS应用子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大功能:

地理编码管理、地图数据管理(地图图层分类数据、地图图层信息)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地物要素管理,城市部件管理。地理编码管理是把具有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赋予地理坐标、进而可以为计算机所计算的方式。通过地理编码,将城市现有的地址进行空间化、数字化和规范化,在地址名称与地址实际空间位置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置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7)GIS信息数据库

在数字城管建设中,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方法使数字城管能够高效运行,所以数字城管建设需要在GIS地理信息平台之上,结合了先进的单元网格、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来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高效化管理。

(1)城市单元网格:

在数字城管建设中,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方法使数字城管能够高效运行,所以数字城管建设需要在GIS地理信息平台之上,结合了先进的单元网格、城市部件、城市事件管理法,来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高效化管理。

(2)城市部件:

城市部件数据普查和建库工作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中非常重要,是项目建设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目的是要建立稳定、适用、合理、科学的单元网格数据库、城市部件数据库、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空间数据支持与地理信息服务。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不仅与空间数据库的质量好坏息息相关,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所以在项目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城市事件:

城市事件应按照其性质和特点划分为大类和小类,主要为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扩展事件六大类,根据GB/T 2260的规定执行其事件编码进行事件排行,便于查询事件的流程化以及处理查询。

1.3.4通信呼叫中心平台

结合数字城管的实际需求,需要有一个具有开放性、可伸缩性、高性能的呼叫中心平台。且要能够根据业务的需要实现快速构建、灵活配置,提供广泛的业务支持。该平台地融合先进的CTI技术,最大程度满足政府部门的业务和成本需求。

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以及因特网等手段向城市管理人员反映关于灯光、绿化、市容、噪音、道路侵占等问题的投诉和咨询,从而为城市管理部门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反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监督指挥中心子系统可与其他子系统如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信息共享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当监督指挥中心人员接到市民的举报或者投诉后,可通过受理指挥监督系统将投诉分类后自动派发转送给相关部门做进一步处理。

1.4技术小结

上文为数字城管系统六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概括介绍,六个系统涵盖了数字城管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交互型)、信息发布三大环节,通过这六大系统可以构建出一个管理区域基本的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系统。各个城市、地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对这些系统进行符合自身需求的添改,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需求的数字城管平台系统。

在未来城市信息化的总体趋势下,数字城管系统不仅仅会提高自身系统平台的容量、质量,更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对多系统的融合性和对共用资源的整合及利用。

数字城管系统,将与当地政府信息系统这个大平台进行融合,

2数字城管系统运营模式初探

2.1建设模式

目前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营模式是以政府城管部门为主体,其他方如软件平台开发商、通信运营商为配合进行。

南京市玄武区数字城管系统目前在江苏省城市数字城管建设中排名第三,其建设模式、运营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下文将以玄武区数字城管系统为例,同时参考鼓楼区、建邺区数字城管系统,对其运营模式进行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政府部门工程项目一般由政府相应部门牵头,通常有以下三种建设模式:

1)政府自建。

2)委托第三方建设,政府租用。

3)政府牵头,多方合作。

考虑到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目前政府类项目工程,采用委托第三方建设,政府租用的这种建设模式较少,偶尔有之,范围也较为狭窄;政府自建项目,由于专业涉及面广,投资较大,目前采用的程度也不是很高;对于第三种“政府牵头,多方合作”的建设模式,由于可以实现多方资源充分利用、合理调配、多方共赢,是现在政府类项目工程普遍流行的建设模式。

玄武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以第三种模式为基础,进行一些调整。在整体系统中,城管部门以主导身份参与建设,承担主要投资部分。软件平台系统上,由开发商和城管系统各自承担50%费用,同时签订五年软平台系统维护、升级的有偿服务合同。通信运营商未过多参与系统建设,只提供一些使用套餐等网络服务。

通过“政府牵头,多方合作”这种运营模式,城管部门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并使其他参与方最大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组合。

2.2收益模式

通过数字城管系统的采用,使城管工作流程更加快速、处理及时、责任明确、取证客观,信服度高,使城管部门的工作绩效得到极大提高,基本摆脱传统管理工作的“人海战术”,大大减少在各种管理工作中、检查工作中“费力不讨好”的尴尬情况,从而得到上级部门、本部门工作人员、公众的一致赞扬。

在出色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同时,数字城管系统的采用,使城管部门大大减少了人员、车辆等资源的投入,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在人员管理方面、调度方面也更加清晰,通过GPS等系统的使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上也具有了客观依据。

由于数字城管取证客观、信服度高,很多以往缘由难辨的纠纷现在也大幅度减少,有利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精力时间的分配;而且数字城管系统使城管部门同其他部门的工作界面分工更加明确,责任明确,减少工作扯皮、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公众和上级部门的满意度。

3通信运营商参与数字城管建设及运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通信运营商发挥着重要作用,通信运营商可以在利用自身网络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数字城管的建设,同时更要积极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扩容、升级等二期工程,以达到共建共享,双赢双惠的良好效果。对于通信运营商参与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共建模式以及将来运营模式,本文仅做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仅供参考。

通过对南京市城管部门领导、系统管理员、执法队员以及通信运营商相关部门的走访和了解:目前通信运营商在已建成的数字城管项目中,参与作用还只停留在网络服务层面,在随后的运维工作中,也只做了一些被动的维护服务。

在玄武区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初期,对于网络基础的建设方面要求较多,要求也较多,城管部门同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也进行多次洽谈,通信运营商除为城管通提供的GPRS专线外,只为城管部门提供了一些网络使用套餐,没有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城管部门进行引导,没有对数字城管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扩展,如安监系统、平安城市、系统扩容性、兼容性建设等。在建设初期,城管部门曾有通信运营商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的一些设想,主要体现在服务器、数据存储如磁盘阵列柜、安监系统等,希望通信运营商能承担一部分投入,并对这些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进行托管服务,但因种种原因,这些设备还是由城管部门自购并自行管理维护,从而使城管部门投入了更多成本,而后因专业技术力量的相对薄弱,运维问题也对城管部门带来一定的困扰。

目前政府对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视程度和建设投入力度正逐年增加,对数字城管整合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如南京2008年提出的“三项整治”,已明确要求列入数字城管系统中,而在2009年,则要求数字城管系统与公安、交通安监系统联网,要求数字城管系统逐步融入市政府信息平台中。以玄武区数字城管为例,在一期建设中,政府计划投入为500万,实际590万竣工,在2008年初,玄武区数字城管系统被评为江苏省行政项目典型工程,政府拟对玄武区数字城管的二期建设投入1100万,可见政府对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视程度是非常突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系列政令对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数字城管系统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层次的变大,也使众多技术问题更加突出,如系统间接口方面、资源协调方面、相同系统不同建设架构的融合方面、GPS轨迹问题等等,单纯以城管部门、平台软件开发商、GIS服务商的力量已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圆满解决,因而城管部门也希望通信运营商能提供一些有力支持,这为双方互惠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

综合以上包括对已建成、待发展的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中,通信运营商所起作用的分析和总结,对通信运营商参与数字城管建设的共建模式,特别是通信运营商投资、收益模式,本文提出一些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信运营商在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为城管部门提供先进的、高质的通信服务。

2)在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中,运营商要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主动引导,积极参与到数字城管系统的规划、建设当中。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对城管部门提出的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进行合理的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运营商有能力、有优势的系统建设工程,应进行积极争取。对于一些优势尚不明显的系统,也应积极应对,可以通过这些系统的网络、通信等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必要投入,进行合理渗透。

3)在与城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数字城管系统进行共建时,运营商可以根据具体工程进行一些适当的投入,主要体现在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存储等设备方面,包括对应的委托管理等服务;可以根据需求情况,对运营商原有资源进行调整、分配来实现对数字城管建设的资源参与、技术参与。

4)安全监控系统始终是数字城管建设的重点系统,并且政府要求其逐步与市公安、交通、环卫等部门联网,逐步融入平安城市这个大平台中。根据数字城管这些扩展性高的特点,运营商应积极主动一些,选择是否承接这一部分项目工程的建设,亦可在建设过程中承担一部分费用,进行一些必要的、适当的投入,不仅可以为城管部门缓解投资负担,展示合作诚意,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未来数字安监系统、信息平台的整合时期,为运营商的合理参与、合理收费奠定有利基础。

对于通信运营商在数字城管系统共建工作中的收益模式,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为城管部门提供网络、通信服务,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2)承担数字城管部分系统的建设,获取相应利润。

3)通过对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存储设备的共建投入,为城管部门提供托管服务,逐年收取服务费用;或者根据事先约定,逐年对所投资部分进行资金返还和获取相应利润。

4)对安监等系统的投入,可以以运营商为建设主体,通过租赁形式对城管部门开放,获取佣金,或者根据数字城管安监系统升级频率快、维护频率高的特点,通过免费建设、定额服务来获取服务费等利润。

5)运营商在数字城管系统的二期建设中,通过对一期工程中重要系统的部分物权、双方约定、服务顺承等一些铺垫性投入,争取以建设主体身份参与数字城管的二期建设,争取对工程的“接盘”,获取更多的合理利润。

以上仅为对运营商参与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一些不成熟思考,在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及管理上,运营商应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府城管部门、建设方等部门采用灵活、切实的合作模式,互相取长补短,进行合作;在充分发挥运行商在信息化建设中优势的同时,有效保证各方投资以及利益。

4结束语

随着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以及城市环境、居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往的城管工作管理模式、工作操作模式必将随之改变,以适应新的城市,新的需求。在城市信息化这样的发展趋势推动下,数字城管系统凭借其定位准确、流程先进、信息及时、查询快捷等综合特点,解放了传统管理模式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极大提高了工作绩效。事半功倍的良好结果是政府、工作人员,居民群众的共同期望,因而数字城管系统会在不久的将来,迅速融入各个城市的城管工作建设中。在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通信运营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技进步,时代进步,竞争激烈的今天,先迈出一步即领先一步,对于运营商,要积极主动一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主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投入,合理让步,合理渗透,结合数字城管系统更新周期短、二期项目上马快等特点,争取在数字城管后期建设工作中占取主动地位,争取以建设主体身份参与数字城管的二期建设,在合理范围内获取最大化利润。

参考文献

[1]龚科.南京城市管理工作调查报告[R].2008.

[2]南京市政府.关于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R].2006.

[3]江苏省智能化协会.关于数字城管运作体系的报告[R].2005.

篇4:数字城管现状分析

关键词:数字城管;智慧城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9

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运行失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整个城市的有序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正在努力探究,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加适应当今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也进行了一些城市管理模式的尝试,从前期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再到目前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人们对城市管理的思考逐渐完善与发展[1]。

1 数字城管

1.1 数字城管的含义。数字城管,即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指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城市的所有的城市管理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以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其工作原理是将每个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管理系统之中,这些元素包括;路灯、井盖、邮筒以及电话亭等等,例如某街道上的一个路灯不亮了,无须拨打投诉电话,只需要运用GPS定位系统进行追踪,城市管理部门就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

1.2 数字城管的实施历程

(1)我国数字城管的首次尝试。2003年,网络化城管的课题首先在北京东城区开展研究,2004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这是我国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首次尝试。经过一年左右的运行,东城区信息化城管项目得到了广泛的高度评价,2005年7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命名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确定首批试点城市。随之,国家组织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推广,并且确定了杭州、扬州、上海长宁、上海卢湾、深圳、武汉江汉区、烟台、成都以及南京鼓楼等十个试点城市(城区)。2005年8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由东城区政府和数字城管课题人员共同编制而成。2005年9月,南京鼓楼区数字城管系统率先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拉开了帷幕。

(3)数字城管的全面开展。2006年3月,国家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市,包括郑州、诸暨以及台州等17个城市。随之,同年4月,杭州与扬州数字城管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试点城市的良性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年建设部颁布了42号函,确定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广数字城管,包括一些具备综合条件的县级市。

2 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

2.1 数字城管的存在问题。随着我国数字城管的模式不断推行,一些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总体管理意识薄弱。由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根深蒂固,主管数字城管项目的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数字城管关键在于城市或者城区的政府行政机关的建设,并且最重要的是政府工作人员切实保证实施,在信息系统搜集到城市元素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立即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为城市居民排忧解难。但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政府领导对数字城管认识不到位,一贯只有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思想,而忽视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虽然在体制上确认了数字城管项目,但是实际操作没有落实,政府领导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了相关部门的执行力不够,阻碍了数字城管的发展[2]。

(2)数字城管建设水平有差距。虽然数字城管在多个城市或者城区进行了试点,但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本身就比较缺乏,在实现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的国情,而且还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来进行数字城管模式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个城市的数字城管建设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同一城市或者城区的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存在差距,不利于数字城管的全面推广。

(3)全面推广重效率、轻质量。我国数字城管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但是许多城市在实行过程中,专注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硬件设施的建设,甚至是通过不断地新建与扩建显示数字城管的蓬勃发展,没有真正将其用于实际的城市管理活动中,信息化城市管理的使用效果不明显。

2.2 智慧城管的兴起。数字城管的局限性日益暴露,随着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逐渐发展,智慧城管应运而生。

(1)智慧城管的含义。智慧城管是指通过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融合、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城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且进行城市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2)智慧城市的特点。智慧城市是智慧城管的前提条件,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也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体看来,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与激励创新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3 智慧城管的意义

智慧城管能够自动获取信息,监督管理活动更加细致入微,城市管理职能更加多样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更加智能化,同时赋予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在城市资源整合方面更加全面具体,可以说,智慧城管在极大程度上对数字城管进行了改良与发展。

4 智慧城管的发展策略

4.1 全面物联,拓宽管理。将整个城市的公共管理设施纳入全面的物联网系统中,各个城市元素通过智能传感设备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互联”的城市管理系统[3]。由此,智慧城管可以监管城市的公共建筑、环境管理和治安监控以及城市管理活动中涉及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拓宽了城市管理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了城市管理的内容,能够充分利用视频识别与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进行能为智能化的全面感知和识别,能够实现城市管理服务和对象的高度整合,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4.2 充分整合、深化协同。在全面物联网的系统之下,智慧城管可以收集城市管理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城市管理部门直接的交流与共享,城市数据经过不同部门的分析与处理,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协调服务,政府部门和居民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城市管理的工作,逐渐形成城市协同治理、政府协同办公以及面向市民、面向区域的协同管理。

4.3 坚持民本、公众参与。智慧城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广大市民,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管需要设立各类在线服务平台,给与市民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与交流的空间,在城市管理中,政府要大力倡导公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观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民,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最初尝试的数字城管,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得城市管理模式变得主动、精细、综合而现代化、网络化,但是数字城管并没有深入解决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中的存在问题。然而,智慧城管在整体上全面地体现了智慧城市整合、民主、创新与智能化等理念,更加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2(09):53-60.

[2]吴坚.基于数字城管的智慧城管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1):83-88.

[3]房立洲.“云时代”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与理想模型[J].上海城市管理,2012(04):12-16.

作者简介:张沈莘(1979.09-),本科,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和信息化项目管理。

篇5:智慧城管之数字城管营销手册

营销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1 1.建设背景...........................................1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2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4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7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9 4.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9 第三章...............................................11 1.基础知识篇........................................11 2.建设应用篇........................................16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

1.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面向未来,城市管理需要变革和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科学、高效、精细、长效‛的管理,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这个时代下必然的产物。它要求将现代工程科学中的系统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现代社会学中的‚善治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创建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3年5月,在原北京东城区委陈平书记的领导下,与课题组一起研究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优化、梳理城市管理机构和流程,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04年10月,经过17个月的反复摸索,‚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新模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7月,随着‚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取得突出成效,新模式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推广。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

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

2.1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在市、区、街道、社区边界的基础上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为准。单元网格划分完成后,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区域(若干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负责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分区域管理。通过分区域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被动、盲目管理问题。

2.2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

将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原则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的要求。在对部件相关的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上,实现城市管理内容数字化。

2.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城管通‛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工具。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城管通‛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调度。‚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城管通‛硬件选型和应用软件开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 293)。

2.4‚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2.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城市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闭环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

2.6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 292)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工作过程、工作绩效的评价,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同时,将监督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和其它城市维护责任主体在奖惩、任用、争优、创先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保证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

从东城区创建数字城管新模式,将现代化城市管理构想变为现实,到如今新模式在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新模式的推广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新模式也在探索磨合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4年10月,为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通过近百次的论

证、修改以及研发团队们的大力协同,基于‚网格化‛管理新概念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2005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当月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10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5年8月,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由建设部颁布执行。同月,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3月,建设部在无锡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试点城市座谈会‛,并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17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6年11月,建设部在扬州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会上扬州模式得到好评,并被大力推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的目标,并指出,‚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在五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覆盖;中等发达的省份五年内应该完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试点城市;发展中的省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突破,至少是省会城市、大城市获得推广。‛

2007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甘肃白银等第三批共24个试点城市(城区)。至此,‚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已达51个,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部办公厅[2007]42 5

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7年7月,建设部在成都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借成都系统验收契机,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两年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2006、2007年间,浙江省和江苏省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在省内的推广,并展开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06-2015年)》,至2012年底,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县(市,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另外,江苏省《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力争在2010年以前,全省13个省辖市和苏南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全部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2007年10月,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在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的培训会议上向各城市代表宣贯了51个试点城市的试点任务,并强调建设工作应首先按照建设部标准规范执行。

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汪光焘部长会上提到,‚继续推广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经验,各试点城市年底前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2008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和《绩效评价》得到颁布执行,标志着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标准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向深入迈进。目前,《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臵结案》正在编制过 6

程中。数字城管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对数字化城管执行手段的提升和运行效果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常州、郑州、长沙、烟台等城市纷纷通过建设部验收,全国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模式,纷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继续加强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城市内涝。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

4.1建设内容(1)管理模式

独立运转的监督员队伍;监管分离的两轴管理体系;闭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包括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2)运行环境

中心机房网络、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建设;硬件和平台软件的配臵集成;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场地建设等。(3)数据建设

部件和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和入库、网格划分和入库、基础数据处

理和入库。(4)应用系统

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核心应用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4.2实施管理体系

数字城管建设涉及体制机制、数据和系统搭建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应组建合理的项目管理队伍,对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分工,使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员能有效地协同工作,发挥最高的效率。一般项目管理体系中包括数字城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管理组、系统组、数据组等角色。4.3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数字城管

(1)通过‚以租代建‛形式建设‚城管通‛、‚呼叫中心‛等部分内容,可减少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由运营商进行建设,通过以上系统的服务外包,可以节省大量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经费,监督指挥中心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技术的研究和拓展中去。

(2)采用BOT方式分期投资,减少一次性投入。

在已经投入运行的试点项目中,有几个项目采用了运营集成商整体投资建设,政府分期还款的项目投资建设模式,即BOT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城市在项目建设初期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有效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又充分调动和利用总承建商的 8

资金、技术和科技力量,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3)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软硬件设备。

在数字城管项目实施前,许多城区已经有网络资源覆盖,数字城管要实现与市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互联,如果单独组网,费用极高。依据这种情况,目前已完成建设的城区大都充分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专网,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

1.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

1.1移动督办子系统(领导通)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是给领导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进行联网办公。领导通过手机移动办公终端,每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最新城市管理状态,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并能查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包括重要紧急的问题,超时处理的问题,高发的问题,每日发生问题来源,监督员的工作情况等,可以让领导全面了解城市管理运行情况。1.2业务短信子系统

短信子系统主要用于通过桌面推送方式和手机短信方式实现人员间消息提示。在使用计算机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时,如果操作人员不在电脑旁边,往往不能立刻获知已经到达的城市问题或者消息通知,这样就无法完全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问题快速反应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手机短信功能。当操作人员需要离开电脑旁边,可以选择需要短信提示,这样当有新案件到达时,会收到案件到达的短信通知,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和传达及时。1.3视频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获取城市管理问题事发现场情况的直接手段,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调用视频显示现场周边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市政、环卫、交通、治安等情况,为指挥判断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各类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

视频监控子系统也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核实及问题的核查提供了新的渠道。夜间监督员不在岗的时间里,可由值守人员通过分布在全市各地的视频探头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保证夜间应急事件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采集。

第三章

1.基础知识篇

应该从哪几个角度介绍数字城管?(1)数字城管新模式的介绍。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2)数字城管的六个创新点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流程再造;综合评价体系。(3)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

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4)目前数字城管新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情况

从2005年,东城区系统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城管新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后,建设部三年期间内共确认三批共51个试点城市,许多非试点城市也纷纷展开了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建设部办公厅[2007]42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 年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新模式,同年,11

浙江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城管新模式建设。

1.2什么是城市部件、城市事件?两者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等,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部件的大类分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扩展部件类。

城市事件即为非部件类的城市管理事件,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事件的大类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扩展事件类。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件是可以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而事件是指行为或者现象。

1.3单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万米单元网格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城市管理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实

地区域(如下图所示,每个网格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单元网格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地形测量数据比例尺一般以1/500或1/1000为宜,但不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超过一万平方米时或者小于一万平方米时,都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为强化和实施有效管理,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出行习惯,考虑一定时间内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负责均衡原则:兼顾建筑物、城市管理对象的完整性,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管理对象,并使各责任网格内的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便于管理。

(7)无缝拼接原则: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或者没人管理。

(8)相对稳定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宜保持相对稳定。1.4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

监督中心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实现问题 13

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综合评价等功能。1.5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

指挥中心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1.6什么是专业部门?

专业部门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专业部门。

城市市政、公用、国土、房产、环保、园林、市容、环卫、建筑等各专业和街道的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数字城管系统的专业工作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运转,反馈问题处理结果。1.7什么是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在数字城管系统中由地理编码子系统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臵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臵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1.8什么是‚城管通‛?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专用的‚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即‚城管通‛)在所负责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

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城管通‛是专业的移动通讯工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日常办公的工具。1.9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城市建设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臵。城市的管理问题缺乏主动发现且畅通、固定的渠道,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早发现隐患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才被动获知,从而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2)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问题没有明确的属主部门和透明的解决流程,容易造成当问题发生时,有关部门相互推委,使问题长期无法解决。(3)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城市管理问题缺乏描述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往往造成城市管理问题不能一次得到彻底解决。久而久之,当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必须通过调动相关资源,以突击、运动的方式加以解决。(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多少、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没有衡量的尺度和奖惩机制。

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干多干少、干快干慢、干好干坏一个样。(5)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市民对城市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终端、各种服务热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市民可以更大程度上在城市管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参与并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等手段实时评价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城市管理问题响应及时性和解决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的突出矛盾,是催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2.建设应用篇

2.1系统建设投资模式有哪几种?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建设资金等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多种商业模式。

(1)自建模式:政府选择自行投资建设,由政府一次性投资,电信、根据介入‚数字城管‛项目业务的程度,提供业务咨询、网络、应用系统、设备租赁(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设备维护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2)BOT模式:政府选择由运营商等垫资建设,由政府分若干年把一次性投资和利息分期偿还给电信。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经验,BOT投资建设运行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和风险;可以解决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碰到的经验和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可以通过考核方式有效保证承建商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可以充分整合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长效地开展。

(3)ASP模式(集中模式):ASP在业务模式上属于集中模式,由电信出资(一般在省一级,也可以考虑在地市一级)集中进行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的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网络等。各市在进行数字城管建设的时候,只需要建设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大屏幕系统、本地机房和网络,并进行普查测绘,然后接入省级的集中平台即可。这样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提高业务平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适合于有集中建设需求的省份。

2.2在资金不能一次到位的前提下,怎样划分系统建设阶段。

可以分期进行数字城管系统建设:

首先,按照部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标准,数字城管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九大标准核心子系统。在建设时,可以先满足建设部标准要求完成对这九大子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实际运转和成熟过程中挖掘新需求,再进行个性化业务的扩充,拓展其他子系统。

其次,在系统建设中,管理范围可以选择不一次性覆盖所有计划管理区域,而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先选取几个区或者街道作为试点纳入系统管理,在系统投入运转,各方面进一步熟悉新模式理念和机制后,再对管理范围进行扩展。

2.3针对市区两级系统,区县版应选择什么样的系统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以来,经历了区级模式、市区两级交换式(分布式)、市区两级一体化(集中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分布式和集中式都是针对市级平台的建设模式。

所谓集中式,是指将服务器等中央系统设在市监督指挥中心,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在市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完成,各市直城市管理部门和区级城管指挥中心终端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终端自己不作任何处理,所有任务都在主机上进行处理;所谓分布式,是指在市级平台和各区级平台都建立相对独立的系统,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使用。

集中式较分布式有实现全市统一化、市区两级数据同步一致、利于总体管理等优势,特别是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市级平台已经完成建设的前提下,区县版的推广最好采用集中式的架构进行。

2.4数字城管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哪些资源?建成之后又可以给其他部门提供什么资源?

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大大节省建设投资。一般来讲,系统建设可以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主要包括:

(1)规划或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主要需要的是1:500、1:1000或1:2000的基础地形图数据,系统建设需要基于基础地形图作为底图开展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和部件普查工作。(2)网络资源。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需要实现网络上的互联互通,本项建设工作投资巨大,因此在项目的建设初期应着重了解政府的电子政务专网的覆盖范围,以便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3)视频资源。视频监控作为一种发现问题的手段是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视频资源实现上述目的,如公

安视频、防汛视频等。

(4)呼叫中心资源。呼叫中心是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是城市管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本城市已经具备类似的热线呼叫系统,如12319,12345等,可以考虑利用该类资源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呼叫受理。如果城市不具备该类热线或热线不具备共享利用条件,也可以考虑租用中国电信的呼叫中心平台实现上述功能。

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各专业部门基于政府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系统进行办案的协同办公机制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集中和完善;监督指挥大厅实现了面向满足城市日常和应急需要的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工作体系。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所积累起来的这些的管理资源,可以为今后的城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共享。

除此之外,数字城管系统的建成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政务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树立了典型。例如:单元网格管理法、事部件管理法、GISMISOA一体化、无线通讯技术与政务管理应用软件的结合等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在今后政务管理的各个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和作用。

2.5数字城管项目一般由哪些部门牵头?

各地的牵头部门不同,不过一般都是城建相关部门或者信息化建设部门,目前各地在建设中,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牵头部门分别有:城管局、建设局、建委、市容局、市政局、信产局、政府信息办等部门。

2.6数字城管建设运行涉及哪些方面的数据,应该如何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建设方法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普查与测绘,完成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部件数据进行外业调查,调查结束后,需对部件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定,对地形图数据需作必要的处理,根据网格划分标准划分网格。(1)基础地形数据

基础地形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道路、水系、建筑物等图层)、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人文、社会经济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

基础空间数据库是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的基础。数据分类依据各委办局所管理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划分。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为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建议使用1:500比例尺的基础地形图。(2)栅格影像数据

栅格影像数据将作为地形图的补充,用于直观反映城市地形和地貌,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位臵定位的需要。栅格影像数据一般包括正射影像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正射影像数据一般采用航拍方式获得,精度较高。(3)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 20

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臵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4)单元网格数据

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5)事、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

通过拉网式数据普查,对市内的部件进行全面统计,按照网格化管理思想,将部件数据定位在电子地图上。

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具体分类标准参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

数据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

 完整性要求:部件、事件的相关属性(时间、空间、位臵、权属、对应城管员等),要完整无缺地反映在待建系统中。

 一致性要求:系统的数据来自多个部门和业务系统,要保证数据 的一致性。

 准确性要求:地理位臵的偏差不能超过2米;权属信息不能有误;完好情况不能有误。

 实时性要求:事件数据非空间数据在市镇两级平台更新的时间不超过5秒;空间以及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视数据量和网络负载情况不同,1M数据量在网络带宽不低于1M的情况下,更新(提取、传输、转换、入库)周期不超过5秒。

 安全性要求:部件的具体位臵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如要对社会公众开放,需要经过管理员授权,要防止非法使用。整个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信息中枢,需要具备较高的灾备、恢复措施。2.7数字城管项目对地图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根据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的要求,在数字城管建设中,对使用的数字化地形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一般情况下,各地的规划、国土部门或多或少均具备这样的基础地形图数据。通常,数字城管需要用到的基础地形图图层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面状房屋、河流、铁路、地名等。一般,城市基础地形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工作由当地城市测绘院负责,可以通过政府协调获得这类数据。基于该类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以及部件普查,即可完成系统地图数据的建设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城市地理测绘工作起步较晚,有可能没有基础地形图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快速建设数字城管,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建设:购买城区范围的卫星或

航拍的正射影像图,基于该影像图进行网格划分和部件普查、建库,也可以基本满足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行需要。随着系统的运行,相关城市可后逐步展开并完善地形图数据的测绘,最终建设成为符合建设部标准的数字城管系统。

2.8数字化地图的格式要求有哪些?

地图作为数字城管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需要按照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中的相关要求来提供。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图、部件图、地理编码图、行政区划网格化分图、影像图等。

所有地图数据,均需采用当地独立的坐标系,除特殊需求外均按照ArcGIS的shpfile格式进行提供,要求属性数据齐全。影像图数据要求提供sid或jpeg格式。

提交的数据按照数据类型分类提供项目规划范围的整幅shp图数据,例如上水井盖图层,需独立提交整个范围的独立shp文件。

目前主流的电子地图格式有:ArcGis、Mapinfo、AutoCAD,这几种数据格式均可以通过各自的工具自由转换。

2.9城管通手机有规定的品牌和型号吗?城管通在系统中的作用?能实现哪些功能?

目前系统并没有对手机的具体型号提出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对手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要求,目前成熟应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安卓、windows mobile系列、windows CE系列。

根据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的要求,‚城管通‛是提供给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巡查过程中向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受中心的任务指令并反馈。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打电话、短信群户、问题上报、任务接收、数据同步、GPS定位、地图浏览等。此外基于3G网络的城管通还可以实现视频上报等功能。

2.11数字城管建设过程的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开展?

从培训内容上主要包括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培训,数字城管业务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系统维护培训四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数字城管建设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和主要参建方组成的项目组成员、领导 培训时间:售前阶段

培训内容: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如何成立领导小组,如何分工等

(二)数字城管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的主要业务人员 培训时间:售中阶段

培训内容:组织机构的设立、指挥手册的制定、管理制度的确立等

(三)数字城管系统操作培训

培训对象:系统操作人员,分为监督员、接线员、值班长、派遣员、职能部门、督查员,按照角色分别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试运行之前

培训内容:系统的基本操作,使用技巧,高级应用等

(四)数字城管系统维护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系统管理员 培训时间:系统试运行之后

培训内容:如何操作服务器,如何使用维护系统,基本故障的排除和解决方法,应急预案等。

3.5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前后,具体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经过对各系统建成城市的调查,可以看到数字城管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1)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2)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减少,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并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数字城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新模式的管理思路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4)‚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城市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吸引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经济效益:

(1)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人力车辆成本;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降低事件处理成本。

(2)由于城市部件(如:井盖丢失等)问题,普通事件及突发事件(如爆管、火灾)能够被及时发现,使得人员伤亡、资源流失、财产损失得到极大的降低及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3)极大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每年将为居民、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带来巨额的社会福利增量,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3.6为什么说数字城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建设内容、管理机制、参与部门决定着其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应用系统、基础数据、运行环境四大块,整个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位协调的内容比较多。如基础数据的协调需要跨部门进行协调,还有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机构的成立、队伍的成立、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指挥手册的编制等,均需要一把手进行协调和决策。根据各地的建设经验,一把手重视项目推进速度比较快,运行效果比较好;反之,一把手不重视,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慢,运行效果不明显。

3.7要让数字城管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尽快建成,应该怎样建设?

(1)在技术上一定要把好关,特别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2)选择有一定项目建设经验的承建单位。

(3)在实施前,建议要充分调研政府现有资源情况,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在项目建设前期,协助用户做调研工作,根据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中的经验和特点,充分考虑已有网络和软硬件设备、GIS图层、服务热线、视频等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又可以缩短建设时间。

3.8 3G技术结合数字城管能做些什么?(1)专业部门的无线3G上网接入

目前3G牌照在国内已经发放,伴随着无线网络在速度、容量的大幅提升,以前很多由于速率问题无法实现的应用都可以进行开发。

3G技术在数字城管的拓展应用中,可以在提升专业部门处臵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在专业部门处臵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在电脑前等待问题的派遣,而在处臵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看到电脑上的数据,也无法达到快速处臵的目的。通过手机上的应用处臵子系统开发,可以让专业部门处臵人员随身携带3G手机,随时随地接收问题的派遣,处臵完成后立即反馈信息。

另外,在监督员上报和城管执法过程中,通过3G手机,可以对现场进行录像取证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为城市执法管理提供完整的影响资料。

(2)移动视频

在当前3G的应用领域,视频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3G网络的应用,可以将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到3G手机上,使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摄像监控信息,这个设计可以在数字城管、公安、交警等多个领域应用。

此外,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可以利用手机摄像头作为一个移动的摄像终端,利用3G网络实时向中心机房上传视频信息。该应用在无形中增加了大量城市监控终端,在日常城市管理,尤其是应急指挥领域,提供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

3.9视频资源(天网、全球眼)怎样与数字城管系统进行结合?

全球眼系统具有直观性、实时性和可追溯性等多个特性,这些特性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执行和监管工具,因此在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过程中都有较多的应用。全球眼与数字城管的结合方式如下:(1)电视墙应用方式:即视频信号采用传统方式在电视墙上展现,该方式下视频信号不能直接为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应用较少。(2)接口方式:通过全球通平台的接口模块,数字城管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视频信号,并允许进行云台控制、截图、录像、录音等多种操作。将视频位臵点在地图上标示后,通过直接在地图上点击视频点,就可以看到该位臵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可以完成各项控制和其他功能。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视频资源应用方式:

(1)视频巡查与上报:视频监督员在监督中心,通过大屏幕和电视墙查看不同视频信号中反馈的图像,通过GIS系统可以在地图上随机选择视频信号,一旦发现违反城市管理要求的事件间,即可通过视频

巡查页面截图、保留录像、录音等功能形成城市管理案卷的佐证,派遣至相关部门解决,相关部门通过上述佐证即可轻松完成案卷的处理。

(2)视频定位与补充:监督员上报案卷或者群众举报案卷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距离举报位臵最近的视频点,获取现场的视频信号,从而完成对已上报案卷的补充佐证。

(3)视频核查与回溯:专业部门完成案卷处臵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视频系统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通过视频回溯功能对比先前的录像信息,直观的完成核查工作。

视频资源在数字城管中有较多应用,下面列举其中几项:(1)常规视频监控:在城管重点关注的路段、广场等场所,布臵常规视频监控,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长效监管。

(2)工地管理:为各建筑工地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收集图像监控信息和声音监控信息,用于工地噪音管理、工地夜间施工管理等;由于工地视频多为临时性,因此,建议采用租用方式。

(3)渣土车管理:在渣土倾倒重点路段、场所附近,布臵一定数量的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控乱倾倒行为。

(4)移动全球眼:通过在执法车辆上配臵移动全球眼,完成执法行动保障、移动监管等,全面拓展城管的灵活性,解决执法行动无法取证的难点;通过拓展城管通的功能,增加移动视频,使数量庞大的城管员成为遍布城市各地的移动电子眼。

视频资源的运作模式如下:(1)新建视频资源: 29

购买:城管局出资购买摄像头、线路及平台,搭建整套视频系统。租用:电信根据城管局意愿,在指定地点增加视频点,利用现有的全球眼平台为城管提供服务,城管只需按期支付租用费即可。(2)整合现有资源: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等视频资源,通过模拟信号支路的方式为城管提供相应服务。

3.10采用模拟信号输出的视频能否整合到数字城管系统中?

当前摄像头输出信号分为两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传统的视频监控建设中以模拟信号居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新建设的视频信号基本以数字信号为主。

模拟信号的接入及展示主要以电视墙为主,配合以视频矩阵用于控制切换,缺点是应用不灵活,对网络条件要求高,优点是视频图像质量好。数字信号的优点是应用灵活,可以与电子信息平台紧密结合,因为是以流媒体方式发布,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查看。

篇6:数字城管现状分析

1、简介

12319建设事业服务热线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服务热线语音平台系统,将提供城市供水、公交、燃气、供热、市政、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建监察等领域内的政策咨询、问题投诉、抢险抢修接警调度等服务。以实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建立和完善城建系统快速反映及长效管理机制。及时妥善和热情的解决、处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广泛的服务,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热线系统架构

上述方案拓扑中,组成12319城管服务热线平台的主要设备如下:

1)语音媒体交换机:该设备位于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与IP网的接口处,实现ISDN PRI信令与H.323、SIP信令的转换,同时完成公用电话交换网的承载通道与IP网之间的媒体流转换。中继网关在电话网侧支持采用ISDN PRI信令的数字中继E1/T1接口,完成用户呼叫的处理、控制与维护功能。

2)JUST 软交换服务器:该设备是呼叫中心核心的接入设备和处理平台。完整的提供电话交换PBX、语音网关VOIP、客户关系管理(来电弹屏)CRM、自动话务分配ACD、自动语音应答IVR、统计报表CDR、电话录音、电话排队、电话会议、语音信箱等全系列功能。

3)JUST CTI服务器:该设备是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业务处理平台。提供完整的营业系统、财务系统以及后台管理系统的应用,以及短信的接入和处理。同时为各类业务

JUSTCALL—中小型呼叫中心首选!

应用提供数据库服务。

4)语音网关:该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电话模拟信号输出到座席人员话机处。该设备为机架式,单台设备可以提供32路模拟线路输出。该设备根据坐席数量,可叠加。5)JUST坐席终端配置:这是接听电话的重要设备,由PC机+专业坐席耳麦组成。如果需要,可以将IP坐席配置在远端,作为远程坐席(需要网络相通且保证稳定的带宽)。IP坐席一般采用的是G.711语音压缩协议,该方案的坐席配置也适用于局域网使用。

3、热线功能体系 3.1电话接入及控制模块

 坐席基本功能:提供坐席登入,退出,示忙,示闲,电话转移,通话保持等功能。 管理通讯功能:强转、强拆、电话代接、电话监听等功能。

 来电弹屏:当客户来电时会迅速弹出客户资料。坐席可以快速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和服务内容。

 录音功能:提供所有呼入和呼出电话的通话录音,可以灵活设置录音或不录音,并提供播放,下载和备份等操作。

 自动报工号功能: 提供电话接通时是否需要播报坐席人员的工号的选择,提高服务意识。

 会员(VIP客户)或黑名单管理功能:提供根据主叫号码特征、被叫号码、身份验证等方式判断一个来电的优先级别,直接送到指定座席或特定处理流程。可以非常便捷的实现VIP服务和黑名单功能。

 内部公告栏:管理员可以编辑和发布每日产品公告,广告时段公告,其他事务公告等,坐席界面的公告栏里会出现相应的公告内容。

 日程提醒:每个坐席都可以制定预约工作计划提醒,回电提醒等。如果坐席设置了一个日程提醒,那么到设定的时间后,系统会自动在相应坐席页面上弹出提醒内容。

 分机随行功能:提供每个分机绑定一个或多个分机号码,也可以设置外线号码(如手机或固话),并可以自主选择全部振铃、轮循等策略方式,让你不漏掉任何电话。类似于电信一号通的概念。

 短信、TTS语音、传真发送功能:无需添加任何短信设备,就可以实现大容量、定时、自动的向国内所有手机(移动、联通、小灵通)群发短信,并国内首创语音群发服务,可以将短信内容TTS转成声音发送到国内所有固定电话和手机上。而且还提供群发传真的服务。3.2座席工单处理模块

1、事件登记表:每一个事件均可做详细的记录,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问题的类型、详细内容、领导批示意见、处理结果等,包含的项目如下:  来电人、报送时间、报送电话、值班人员姓名

 事件来源: 监督员上报 社会公众上报 其他部门转办 领导信箱 其他  问题类别: 供水 供电 供气 供热 市政 房产管理 行政执法 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 市容卫生 园林绿化 物业管理 建筑质量 其他(共13项)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电话:0755-33351998(30线)

传真:0755-33050150

网址:http://

JUSTCALL—中小型呼叫中心首选!

     服务类型:咨询 投诉 批评建议 事件上报 其他 事件内容:时间概要 详细内容 领导批示:核实 通过 其他

处理结果:一般 较满意 满意 其他

受理状态:处理中 核查中 已完成 已作废 不处理

2、事件处理模块:

完成上述情况登记表后,点击保存,登记表则被保存。值班人员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下步处理,如选择处理,则可以继续点击进行事件处理。 处理方式选择: 立案办理 上报领导 协办转办  事件内容:点击事件处理,登记表中的信息和事件内容,会自动进入新生成的处理单中,并可进行修改, 处理编号: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生成各自编号

 处理部门: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相应的处理领导和部门  事件处理流程图如下:

3、登记单的查询及统计:做为市12319城市管理系统,每次事件的登记单都将被做为重要资料保留,系统可提供表格的导入与导出,以及详细的统计功能。 资料导入与导出:对于每次生成的登记表,系统可做批量的导出,以做统一的保存。也可将以往受理的登记导入到系统中,便于再次来电时了解以往报告的情况,以便综合处理。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电话:0755-33351998(30线)

传真:0755-33050150

网址:http://

JUSTCALL—中小型呼叫中心首选!

3.3角色活动及权限管理模块

1、任务分派管理

能根据案卷信息和相关事件、部件的归属部门自动识别相应的处理部门,并交由相应权限的人员进行任务的派遣。

2、处理部门协同监督

能够将处理结果的审核信息发送给相关专业部门;对专业部门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对超过指定处理期限的案件发送催办通知。

3、案卷督办管理

应提供案卷的全程追踪功能,对案卷进行督办,提供表单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录入督办信息;督办信息能够以实时消息、短信等方式通知当前经办人员;并对案卷进行特殊符号显示。

4、记时管理

能够对案卷处理的每个阶段以及任务派遣响应及处理情况进行记时处理,详细记录案卷办理每个阶段的处理时间;根据不同部门和区域定制的处理时限,对超过期限的案卷或任务自动进行催办通知,并对超期案卷报警。

5、案件查询、统计

具备案卷查询功能,用户可以自己设定查询条件对案卷进行查询或统计;查询类型和统计应可以扩充,根据用户需要由管理员进行维护。

6、权限管理

支持对系统的操作员、管理员的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管理员有不同的控制、访问权限;系统提供灵活的角色分配和权限设置手段;系统支持对各种结算数据、配置数据、统计数据采取保护措施;系统对用户实现分级管理;系统支持对数据访问权限的严格控制。3.4知识库查询与维护

知识库可以看作是热线的培训系统,收集市民各种常见的问题,和服务中受理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主要问题的应答策略,给受理人员在处理业务问题提供一个标准的回答方式,进而扩展到最新消息的及时更新,使热线受理部门其他部门保持同步。

知识库通过政策法规、问题分类和关键字查询疑难问题的答案,给受理人员提供及时帮助。知识库根据政策法规的发展和变化随时更新。知识库的功能分为:生成知识库、修改知识库、浏览知识库、搜索知识库。3.5统计报表

对于12319服务热线来讲报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JUST呼叫中心提供的报表主要有:

 电话流量统计:电话流量的统计是按照月,周,日来统计查询的。系统根据选定的时段统计出在这一个时段内,电话打入总量,成单数等,并且可以将数据导出。

 以诉求区域为单位受理量统计表:按照区为单位,根据选定时段统计出这一时段中,各区受理各项事件的数量。

 以诉求类型为单位受理量统计表:根据感谢、建议、举报等各种不同的诉求类型,统计受理的数量。

 处理情况统计报表:根据事件的处理情况统计,掌握已处理完成的、处理中的各类事件的数量情况。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电话:0755-33351998(30线)

传真:0755-33050150

网址:http://

JUSTCALL—中小型呼叫中心首选!

 受理反馈情况统计报表:根据对市民的反馈,把握市民对事件处理的满意度。3.6远程坐席

由于底层对VOIP的支持,JUST呼叫中心系统除提供本地人工坐席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接入远程坐席。主要应用形式有(1)接入集中,座席分布;(2)接入分布,座席集中;(3)接入分布,座席分布。拓扑图如下:

JUST呼叫中心系统,完全突破传统地域的限制,极大的扩展了电话交换系统的应用范围。由此可以实现将各单位同时接入12319热线服务系统,实现协同办公。同时还具备以下功能:

 分机无限量—由于该系统采用网线部署所有分机,系统不再需要提供大量的分机接线卡,不仅可以实现分机数量无限制,而且还比传统方式的分机故障率更低,稳定性更好。 分机远程部署—该系统支持多个网络协议下注册的远程分机,并可实现快速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 分机之间“0”话费—所有分机(包括本地和异地分机)之间通话费为零。

4、流程分析

12319城管服务热线系统具体办事流程,划分为以下七个阶段:问题反映阶段、受理阶段、分理阶段、任务派遣阶段、处理阶段、反馈阶段和回访评价阶段。

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电话:0755-33351998(30线)

传真:0755-33050150

网址:http://

JUSTCALL—中小型呼叫中心首选!

问题反映

由公众热线或领导批件转来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这两类问题的案件受理和立案阶段的处理流程有所不同。

事件受理

市民上报的问题通过12319热线上报到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受理处的接线员进行登记,然后由值班长综合判别并立案受理。

公众举报热线反映的问题和领导批件转来的有关部件、事件问题由服务中心接线员统一接收,再批转值班长进行判别立案受理。

事件分理

根据系统内部职责分工,分析受理信息,明确责任单位。事件派单

服务中心指挥协调处的值班长按照不同事件的不同处理流程,分别对已登记受理问题进行综合判别并将工作表单派送到各专业部门。

事件处理

各专业部门根据相关的要求负责对下发的事件进行处理。事件反馈

联动机构、责任单位向服务中心反馈处理结果。回访、综合评价阶段

服务中心向市民回访满意度,并生成对各区域、各专业的部门的客观评价。并由服务中心监督员组织对各级专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抽查扣分考评。

深圳市集时通讯有限公司

电话:0755-33351998(30线)

传真:0755-33050150

上一篇:仓库管理专业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下一篇:农村用电安全论文 电力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