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作文

2024-04-15

味精作文(通用13篇)

篇1:味精作文

买味精的小学作文

有一天,我独自在家里,突然感觉肚子饿了,就给妈妈打电话,我迫不及待地说:“妈妈,你快回来吧!我饿了,饿得连肚子都‘咕’‘咕’地叫了。”妈妈在电话中急切的说:“我马上就回来,家里没味精了,你去拿上五块钱下楼给我买上两包味精。”我立马从存钱柜里拿上5元钱,向楼下的商店跑去。

在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蝴蝶正在花丛中嬉戏,就想跑去抓它,抓了好长时间,蝴蝶居然给飞到天上去了。这时,我才想到:我还要买味精呢!我不敢怠慢,三步并作两步地向商店的`方向奔去。

终于走到商店了,我马上进了商店,满怀希望的对商店里的阿姨说:“阿姨,您这有味精吗?”阿姨亲切地对我说:“这当然有了。”“那就太好了,快给我拿上两包吧!”我高兴的说。我把钱给了阿姨,阿姨把味精放在一个小塑料袋里,还给我找了钱。于是,我就把两包味精带回了家。

我回到家中,看到妈妈已经回来了,我把我买的味精递给了妈妈。妈妈看到我的“战果”后,摸着我的头小声的说:“我儿子学会买东西了。”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这小小的成功却永远印在了我的心头。

篇2:味精作文

提起味精,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它可是厨房中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每道菜都少不了它。它是佳肴中的常客,要是没有了它,所有的菜都会变得不那么好吃了。谈起海带,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它是一种有营养的食物。说到这儿,大家肯定会想:海带和味精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由味精的发明说起。

味精是谁发明的呢?是一位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他是怎么发明的`?听我细细讲述。

1908年的一天,池田菊苗教授像往常一样来到家中吃午饭。吃着吃着,他突然惊奇地对妻子说:“今天汤怎么这样鲜?你用过特殊作料吗?”教授用小勺在汤碗中捞起了几片黄瓜和海带。于是,他又嘱咐妻子:“晚上再做这样的一碗汤,然后用黄瓜和海带做两个汤。”

吃晚饭了,教授一一品尝,发现用海带做的汤特别鲜美,于是,他下了结论:奥秘就在海带里。教授把剩下的海带带回实验室研究。

半年之后,池田菊苗教授对海带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提取了一中可以增加鲜味的物质谷氨酸纳,教授把它命名为“味精”。

篇3:味精、香精、鸡精、糖精……

过去半个月了, 有一天肚子饿了, 她就忍不住还是拆开吃了。不出一会儿, 恶心、全身发冷想吐。再一次对这些玩意有过敏反应。于是赶紧大量的喝水, 才算没有酿成大祸。

人们不禁要问:在食品的成分中, 免不了有添加这“精”那“精”的, 它们究竟怎么来的?食用安全吗?

为味精正名

味精也称谷氨酸钠, 它的发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08年的一天中午, 刚完成一项高难度实验的日本东京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 心情特别舒畅, 当妻子端上来一碗海带黄瓜汤时, 就喝了起来。“这汤的味道好极了!”他边品尝边赞叹。

当他的妻子告诉他, 这汤里只有海带和黄瓜两样东西时, 他简直有点不相信。“海带为什么这么鲜?”带着这个问题, 他找了一些海带钻进了实验室, 研究起海带来。

半年过去了, 池田菊苗教授终于在海带中提取到一种叫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只要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在汤里, 就能使汤的味道鲜美至极。

后来, 一位叫铃木三郎的商人找到池田菊苗教授, 要求和他一起开发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产品。但池田菊苗认为, 谷氨酸钠在大豆和小麦中的含量远远大于在海带中的含量, 因此可以从大豆和小麦中提取谷氨酸钠。

他们的合作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他们把这项发明得到的产品叫做“味之素”。于是, 很快在商店门口可以看到一条醒目的广告:“家有味之素, 白水变鸡汁。”

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20世纪中叶, 中国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先后发明了水解法和发酵法提取谷氨酸钠, 使得味精的生产技术趋于稳定。现代工业生产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乃至于废糖蜜, 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因此, 味精就应该也是天然产物。

味精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产生“鲜味”, 作为一种氨基酸, 当味精被人们食用时, 刺激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体, 就能使人感受到可口的鲜味。但是, 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 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呈现谷氨酸盐的状态, 而产生“鲜”味。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钠, 比如酱油是水解蛋白质得到的, 只是酱油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1%左右, 我国国家标准要求味精的谷氨酸钠含量至少在80%以上, 而高纯度味精则要求99%以上。

人们在生活中发现, 纯净的味精本身不含令人愉快的味道。作为调味品的味精, 只要用量适当, 把它与肉、鱼、禽肉、许多蔬菜、调味料、汤和卤汁融合得恰到好处, 就能增加某些食物 (如牛肉清汤) 的整体口味。但是, 过量的味精会迅速破坏菜肴的味道。虽然这种浓度随着食物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但在清汤中, 当每100毫升中添加的味精若超过1克, 愉悦感得分则会迅速下降。

在使用味精时应特别注意温度, 不要过早地放入味精, 因为谷氨酸钠在120℃以上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 不仅鲜味减退, 还有轻微的毒性, 所以味精一般应在出锅前加入。另外, 味精忌和碱或小苏打同用, 以免其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

味精可以增鲜

分娩三个月内的母亲和婴幼儿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过量味精。因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通过乳汁或食物进入婴儿体内, 会与婴幼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 生成不被机体吸收利用的谷氨酸锌随尿液排出, 导致婴幼儿缺锌。

味精还有一种秉性, 它会与盐 (氯化钠) 和其它鲜味物质 (如核苷酸) 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所以, 为了获得最美的味道, 就要掌握味精的最适宜浓度。另外, 使用味精还能减少盐 (钠) 的摄取量。由于食用盐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如果你把食盐的使用量减少30%, 加适量的味精仍可改善低盐食物的口味。与氯化钠相比 (39%) , 味精的钠含量 (单位质量百分比) 大约要低3倍 (12%) 。而将其他谷氨酸盐加到低盐汤中, 汤的味道则逊于加味精。

味精在调味食品中的安全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100年。在这段期间曾进行大量研究, 旨在澄清味精的作用、益处及安全性。无论是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的国际或国家机构都认为, 既然味精的谷氨酸盐与其他如酱油等食品来源的谷氨酸盐均具有相同鲜味, 作为一种增味剂, 味精在人类食用中是安全的。

问题最早出在1968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 后颈开始麻木, 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 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世界性的对于味精的恐慌, 被称之为“中餐馆并发症”。后来有一些针对“中餐馆并发症”的研究, 但是无法证实它的存在。

1995年, 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 (FASEB) 代表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 (FDA) 编撰了一份报告, 报告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即在“以惯常水准食用”时, 味精并不会构成危险, 尽管在一些个案中, 有人在未经食物摄入3克味精时会出现味精综合症状的反应, 但至今尚无法确定与味精是否存在其他因果关系。

香精的故事

2011年8月14日, 北京昌平霍营地铁站附近的“蒸功夫”包子店门口, 顾客排成长队。原因是, 这家的包子有独特的香味, “每次闻到包子香, 就想吃。吃了一个, 还想再吃。”甚至有顾客说, 每天路过包子店, 远远就能闻到包子的香味, “比其他店的包子要香”, 这包子肉香味很浓, “吃了一个多小时, 有时候打嗝儿都有肉的香味”。

为什么这家“蒸功夫”包子店的包子这么吸引人?是不是它的包子有“祖传秘方”?经有关部门“侦破”, 原来是不法商人用了“香精”来欺骗、坑害消费者。

调查结果让大家大吃一惊。他们在油污满地、苍蝇漫飞、酸臭味弥漫的地方, 加工着包子馅料, “用的是不好的肉, 加香精勾兑”。方法是:针对不同包子馅料使用不同香精, 猪肉大葱使用肉味香精、肉精油等, 牛肉馅料使用牛肉香精、烤牛肉香精等。

那么这香精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有“瞒天过海”的本领呢?

香精是由人工合成的模仿水果和天然香料气味的浓缩芳香油。它是一种人造香料, 是香水的一种。多用于制造食品, 化妆品和卷烟等。人类所合成的第一种香精是香兰素, 它是由德国的M·哈尔曼博士与G·泰曼博士于1874年成功合成的。香兰素是天然香料香兰豆的主要成分。两年后, 另一位化学家K·赖默尔也参与了香兰素的研究。他所合成的人造香兰素与天然香兰素几乎毫无差别, 足可乱真。一般头香香料占20%~30%, 体香香料占35%~45%, 基香香料占25%~35%。

德国的巧克力制造商首先应用人造香兰素, 此后不久, 伦敦的糖果厂也开始用水果香糖制造硬水果糖。如今, 各种水果和鱼类的味道都可用化学方法合成。食用香精是参照天然食品的香味, 采用天然和天然等同香料、合成香料经精心调配而成具有天然风味的各种香型的香精。包括水果类水质和油质、奶类、家禽类、肉类、蔬菜类、坚果类、蜜饯类、乳化类以及酒类等各种香精, 适用于饮料、饼干、糕点、冷冻食品、糖果、调味料、乳制品、罐头、酒等食品中。食用香精的剂型有液体、粉末、微胶囊、浆状等。

肉味香精用在肉制品中

食用香精是一种在常温下, 能发出芳香味, 制作特殊口感、口味的食品添加剂。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人工化学附加物调合而成, 是食品增香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食品工业产品所使用的食用香精大部分是化学合成产品。由于涉及企业产品配方工艺的保密问题, 加之相关立法空白, 很多香精生产企业不公布合成成分, 食用企业也并不知道香精的具体化学成分。

食用香精虽香, 但危害更大。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食品香精并不是完全安全的, 大部分香精的危害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 这些物质常常危害人类的生殖系统, 同时多数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如丙烯酰胺、氯丙醇等对人体的生殖毒性、致癌性等。如果含有其他的非法化学成份, 长期过量摄取食用香精, 可能造成人体中毒, 造成肝脏损伤, 影响肝脏解毒功能。

但考虑到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现状, 食用香精、尤其是化学合成的食用香精, 还是少用为妙。如果不得已要使用香精, 尽可能做到:①要使用肯定能溶解的香精;②要按不高于1‰~2‰的比例添加;③要避免与高浓度的糖液或酸性溶液混用;④要严格掌握好添加时的水温, 水溶性香精加热不得高于70℃, 油溶性香精不得高于120℃;⑤不能用日化香精代替食用香精。

鸡精非鸡做

都说“鸡精是以新鲜鸡肉、鸡骨、鸡蛋为原料制成的复合增鲜、增香的调味料”。三年前, 有位记者选取了市场中较为常见的4种鸡精, 送往某市质检院国家农副产品中心检测。结果发现, 4种鸡精绝大部分成分都是谷氨酸钠 (味精) 和氯化物 (盐) 。其中, 两者含量最低的是上海某厂家的鸡精, 含谷氨酸钠和氯化物65.7%。含量最高的是另一种上海品牌鸡精, 两者含量为77.3%。

那么, 鸡精中究竟含有多少鸡肉成分?据专家介绍, 到目前为止, 鸡精国家标准中还没有含有多少鸡肉的检验方法。根据现行的鸡精标准, 要求总氮含量不低于3.2%, 希望通过氮含量来判定鸡精中是否含有鸡肉。“事实上, 鸡精内的总氮含量除了可以来自鸡肉外, 也可以来自其他含氮物质, 现行检验方法无法区分。”

也就是说只要鸡精里面鸡肉鸡骨含量高于3.2%, 就符合鸡精行业标准, 是合格产品!

有专家在多家鸡精厂家调研也得出同样结论:鸡精主要成分就是盐和味精, 含鸡肉成分非常少。

那么, 究竟是鸡精安全还是味精安全?

很多消费者认为, 鸡精是新一代调味品, 比味精更安全。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曾表示, 味精是用淀粉、蔗糖等原料发酵生产的, 其成分谷氨酸钠是食物中普遍存在的, 属于“天然的调味品”。鸡精的成分除了食盐 (不高于40%) , 主要就是味精 (不少于35%) 和一种用来增加食物风味的“呈味核苷酸”物质 (不少于1.1%) , 剩下的还有糊精、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所以,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剂, 成分比味精更复杂, 多了许多其他成分, 风险反而更大一些。

鸡精比味精安全吗

这也说明,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 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化学调料制成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 故称鸡精, 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从卫生角度讲, 鸡精对人体是轻微有害的, 在烹调时, 如果加入过多鸡精, 则会导致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取过量的谷氨酸钠, 超过机体代谢能力,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重则引起食物中毒, 甚至致癌。

并非所有的菜肴都适合加鸡精, 炖煮、排骨等本身具有鲜味的食物时, 加入鸡精会让食物走味, 影响菜的味道。这时可以选用普通味精等调味品代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鸡精含核苷酸, 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 所以有心脏或者免疫系统疾病或皮肤病, 肝病患者、痛风患者做菜决不能放鸡精。科学调查认为, 鸡精食用量对人体, 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健康有重大影响。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由于鸡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盐, 如果在炒菜和做汤时用了鸡精, 用盐量一定要相应减少。不妨先放一半盐, 然后再放鸡精, 尝一尝是否咸味合适, 如果不够的话, 再考虑加一点盐。如果已经加到合适的咸味, 再放一大勺鸡精, 对于需要控制盐分的人来说, 可能会不利于健康。

糖精的发明

19世纪70年代, 旅居美国的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 一天早晨醒来时, 他妻子问他:“亲爱的别尔格,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今天是几月几日……不对, 星期几……”别尔格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问你不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我告诉你吧, 今天是你的生日。今天晚上我为你举行生日宴会, 亲朋好友都请好了。你一定要六点钟回到家啊!”妻子的详细嘱咐使别尔格很感动。他到了实验室就记下这件事, 做了一次实验, 就看看时间。直到一看已5点多了, 立即整理器皿、洗手、换衣, 驱车回家。

当他从实验室回到家中时, 亲友们都询问他最近在忙什么研究。法利德·别尔格随手从衬衫口袋里取出铅笔, 向大家解释说:“我正在做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实验。”说着, 把这几个字写在一张纸上给大家看。宴会开始了, 别尔格摆好餐具, 又端上菜肴。他一边用餐一边在观察亲友们的表情。奇怪的是, 当吃到其中两个菜时, 大家的表情很怪异。难道这菜不好吃?

不对啊, 这牛排和香酥鸡块是妻子烧的拿手好菜?于是, 他仔细品尝后发现, 这两个菜都带有浓浓的甜味。待客人离座后, 这位化学家开始用舌头“舔菜”盘子的底部, 发现盘子的底部很甜, 其中有一块特别甜。

化学家开始了思索, 他发现最甜的那一小块, 正好是离客人最远的, 于是他联想到自己端盘子的手, 一舔, 果然也是甜的。离开实验室时是洗过手的, 怎么会沾上了甜味呢?他突然想起了写字的铅笔, 用舌头一舔, 果然不出所料, 铅笔很甜。铅笔在实验室用过的, 甜味是在实验时沾上去的。在实验中的那些化合物则是甜味的来源。他回到实验室, 把白天的实验反复做了几遍, 终于发明了比糖还要甜500倍的糖精。

糖精用作甜味剂, 但不含营养。它可由邻磺酸基苯甲酸与氨反应制得。其钠盐易溶于水。主要用于食品工业, 还可用于牙膏、香烟及化妆品中。糖精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难溶于水, 对热安定, 其甜度为蔗糖之300~500倍, 不含卡路里, 吃起来会有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残留在舌头上。

糖精泡过的枣充冬枣

在20世纪的60年代, 各种学术研究表示, 糖精可能是一种致癌物。在1977年, 有一份研究报告表示, 当老鼠喂食大剂量的糖精 (差不多是几百罐可乐中所含有的糖精量) , 患膀胱癌的机率明显上升。在这一年, 加拿大禁止使用糖精, 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提出了禁令, 禁止食品中使用糖精。当时, 糖精在美国市面上是唯一的代糖, 这项禁令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最后, 美国国会暂停糖精的禁令, 规定所有含有糖精的食物必须显示警告卷标表示, “糖精可能是致癌物质”。

注射糖精水催熟的西瓜

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 其曾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导致膀胱癌的可能性, 其动物致癌为阳性, 大量摄入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 可损害细胞结构及肝、肾, 会诱发膀胱癌。但在人体试验上并未发现有不良影响。

许多研究已证实糖精与患癌症 (尤其是膀胱癌) 之间没有相关性。所有研究都指出一个明确的事实, 正常剂量的糖精消费对人体健康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 糖精在白老鼠上的致癌原理并不适用于人类。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在2000年得出同样的结论, 糖精已从疑似致癌物名单中除名。

篇4:给作文加上“亲情”味精

我们知道,世上有几种情感很为动人,那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其中,亲情最为感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最终都会转化为亲情。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她的本质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譬如母爱之情。佛经中曾说,当小马长到和母马一模一样的时候,想要辨别,只要看它们吃草时的情形。因为母马总是自己不吃草,把草推向小马的方向去。这就是动物中的母爱。

我国古典诗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以亲情为写作内容的,它们流传千古,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能朗朗上口背得出。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歌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感人至深的亲情,梅尧臣的《殇小女称称》悼念小女之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悼念侄儿韩老成之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很多优秀的考生懂得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上运用亲情方面的材料,感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譬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亲情作文。如江苏2006年的高考作文《人与路》一满分作文写的是对奶奶的怀念,其中一段是这样的“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呕!”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老来瘦啊!”“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这一段通过对奶奶的语言行动描写,看到了奶奶对我的拳拳亲情,感人泪下。

我们看到,凡是亲情类作品,它就是那么感人,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心灵召唤。所以只要你的作文主题是有关亲情的,你就有了第一步成功。那么怎样进一步的打动人心呢?那就需要在语言上做文章,注意表述的方式和手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打动读者。

一、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亲情。

细节描写的一个最基本的好处就是能产生生动形象感。描写人物运用此手法,可以使人物跃然纸上。如2008年湖北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有这样一段描写外公的:“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这一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一个疼爱“我的”慈祥的外公就站立在我们面前。你说,阅卷老师看到这样的文字,他会不感动吗?我们学生哀叹没有材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长辈的一举手一投足就是最好的亲情材料。比如,《读者》里提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写母亲的,他不写母亲的其他生活片段,只写了母亲有这么一个细节动作,就是每当“我”走近家里吃饭的方桌时,母亲总会用手去捂住靠近我的那一块桌角,我就很奇怪,后来弄明白了,原来“我”小时候走路不注意撞了几次桌角,母亲就留下了这么一个习惯。读到这样的文章,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小时候对妈妈的爱的点点滴滴。

二、利用误会反衬亲情

误会是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其往往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伤害,但有的误会不是有意为之,甚至是为了亲情而为的,这样的误会更能引起人的感慨,更能打动人心。譬如《读者》上有这样一则故事,“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城工作,乘下老母亲一个人在乡下,有一回,女儿女婿下乡看望母亲,女婿穿的是燕尾服西装,就是后面开个叉的那一种,老母亲看到女儿女婿当然很高兴,热情招待。但当她看到女婿的西装时,心里就犯了疑,是不是女儿忙没时间给女婿补衣服。于是她存了一个心眼,晚上等女儿女婿入睡后,她悄悄拿来女婿的衣服,由于眼睛不好,她花了一夜的功夫才补好了西装后面的叉。”这是一个失误,但你会忍心去责怪这个失误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你的父母一些行为在你看来是错误的,但你要知道,即使他们是错了,但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爱你。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有一个贫困人家的女儿最近一段时间发现妈妈好像背着自己在吃什么东西。吃饭时总是躲着她,她叫妈妈吃饭,妈妈又推托吃过了,但女儿又没发现妈妈什么时候吃过饭。后来趁妈妈不注意,女儿才偷偷地发现,原来妈妈把她吃剩下的鱼肉骨头悄悄地收起来,等女儿吃完后再吃。”再比如2008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中的片段“那天晚上,爸妈一进房间,我便悄悄溜到门口,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你今晚就别去客厅看电视了,好好睡一觉吧!你都几天没合眼了。’妈妈唠叨着,我显得有些激动,已经进入正题了,我暗暗想着,耳朵贴得更近了。

‘没事,我到公司躺了一会儿,等孩子高考过了,我再好好睡一觉。’爸爸不慌不忙地说道。

‘咦,这和我高考有什么关系啊?’我更加好奇,恨不得从门缝钻进去,不行,要沉住气,不得半途而废。

很快,爸爸又开口了:‘你也知道我那鼾声,连你都受不了,更不要提孩子了,虽然隔着一道墙,但肯定还是影响他的,这段时间他的睡眠一定要有保证啊!’

我震惊了,所有的好奇全都消失了,有的只是满脸的泪水,的确,爸爸的鼾声震耳欲聋,可我早已经习惯了。”

篇5:味精的冤案

片中介绍了前一段时间,有一种传言说味精吃了以后容易有很多不良症状如掉头发、得发脏病等等。可那个片子中讲解了味解的组成成份,味精其实就是一种“氨基酸”,那什么又是“氨基酸”呢?“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物质,蛋白质是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其中有8种“必须的”,所谓“必须”就是必须从食物中提取,人体不能自己合成,还有12种是不必须的,也就是人体可以合成的,味精属于第二类;一个60千克的成人一天可以生产大两汤匙的味精也就40克,而且在每种食物中都有,如在西红柿中每1千克就有140毫克,在五谷中每1千克就有130毫克。。。。。。

在味精中还有“纳”,在盐中也有“纳”,纳可以导致心脏病。味精可以导致吗?经实验:在盐中有40%是纳,而在味精中还不足20%,所以不足以导致心脏病。

中国一所大学用了六个月作了一项实验,用几只大鼠使用不同剂量的味精,再测血压、心率,都没有什么变化,食欲也没有任何变化。实验表明人长期食用味精,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都可以通过胃、大肠。。。。。。来到血液中,对血液循环还有好处呢!多余的则会被身体排出。

这所有的实验和专家的话都可以证明:长期食用味精对身体没有坏处!

篇6:如何安全的使用味精

一、忌高温使用

烹调菜肴时,如果在菜肴温度很高的时投入味精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使味精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样,非但不能起到调味作用,反而会产生轻微的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

科学实验证明,在70℃-90℃的温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时机是在菜肴将要出锅的时候。如果菜肴需勾芡的话,味精应该在勾芡之前放入,根据高温不应放味精这个道理可以得知。

二、忌加在熄火后

味精高温加热易产生焦谷氨酸钠,所以味精应该在熄火之后加。另外,即使不是微波炉高温加热,常规用油煎炸加过味精的食物,也容易产生焦谷氨酸钠。

举例表示,将油倒入锅中加热,一旦锅中油出现浮动,油温已达150℃度,如果有些小烟冒出,油温已达180℃度,如果冒出烟,那么温度已达220℃度。

三、忌低温使用

温度低时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鲜时,可以把味精用温开水化开,晾凉后浇在凉菜上。

四、忌用于碱性食物

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起化学变化,产生一种具有不良气味的谷氨酸二钠。所以烹制碱性食物时,不要放味精。如鱿鱼是用碱发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五、忌用于酸性食物

味精在酸性菜肴中不易溶解,酸度越高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六、忌用于甜口菜肴

凡是甜口菜肴如“冰糖莲子”、“番茄虾仁”都不应加味精。甜菜放味精非常难吃,既破坏了鲜味,又破坏了甜味。

七、忌用于炒黄菜

炒黄菜即炒鸡蛋。鸡蛋本身含有许多谷氨酸,炒鸡蛋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而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经加热后,谷氨酸与氯化钠这两种物质会产生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份,使鸡蛋呈现很纯正的鲜味。

炒鸡蛋加味精如同画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八、忌投放过量

篇7: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案:谷氨酸钠

【相关阅读】

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为有鲜味的`物质,学名叫谷氨酸钠,亦称味素。此外还内含少量食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味精是鲜味调味品类烹饪原料,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透过化学合成制作。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味道极为鲜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鲜味,其最佳溶解温度为70℃~90℃。味精在一般烹调加工条件下较稳定,但长时间处于高温下,易变为焦谷氨酸钠,不显鲜味且有轻微毒性;在碱性或强酸性溶液中,沉淀或难于溶解,其鲜味也不明显甚至消失。它是既能增加人们的食欲,又能带给必须营养的家常调味品。

篇8:味精·围巾

那天中午,我正在房间里看刚买的《淘气包马小跳》,忽然听到妈妈喊了一句:“儿子啊,没有味精了!帮我去买一包味精!”我正看得起劲,想也没想就脱口答应了。

妈妈塞给我钱,又去忙做饭了。我一边看书,一边往小卖部门口走。

“阿姨,买一包围巾。”我重复着妈妈的话。

阿姨一听很是奇怪:“现在大热天的买什么围巾哪?”

“我也不知道,是妈妈要买的。”我回答。

“是一条吧?”阿姨仿佛不放心似的。

我一看,手里是20元钱,应该没错吧!“没错!”我自信满满。

阿姨拿了一条18元的围巾给我,找回我2元钱后,我看着书回到了家。

来到厨房门口,妈妈就催了:“快点,味精拿来!”

味精?我傻了眼,拿着围巾的手伸也不是,缩也不是。

妈妈看我手里拿着新围巾,也傻了眼:“我要你买味精,你买围巾回来干什么?”

我大惑不解:“是你让我买围巾的呀!”

“你没想想,大热天的买围巾干什么!”妈妈指责着。

这时我才想起,妈妈吩咐时我的脑子里全是书,当然会听错。我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看书太认真……听错了……”我的脸涨得通红。

妈妈摇头苦笑着,真是无可奈何!

简介“爱看书”的特点,为后文做铺垫。

“想也没想”,说明没认真听妈妈的话,这是“趣事”的直接原因。

对话精彩,真切地反映了阿姨的两次疑惑,但最终还是被小作者的“自信”消除了。

两次出现“傻了眼”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尴尬场面。

又是一段精彩对话,揭示了出错的原因。

以妈妈的无可奈何结尾,余味无穷。

篇9:味精作文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2、拌凉菜不宜放味精

味精在温度为80℃—100℃时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偏低,味精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且扫兴。如果做凉菜时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后再拌入凉菜之中。

3、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比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4、调馅料不宜加味精

许多人在调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味精,这样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蒸、煮、炸等高温过程。但是,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5、味精用咸不用甜

篇10:婴幼儿最好不要食用味精

用咸不用甜 味精的鲜味只能在咸味的菜肴和羹汤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甜味食品中绝不能放味精,不但没有鲜味的效果,还会产生异味,让人们吃起来不舒服。

菜临出锅时放 味精加在温度80℃~100℃时容易溶解而发挥其鲜味的.作用,超过150℃时还会形成焦谷氨酸钠而有一定的毒性。

每天不超过5克 味精就是谷氨酸钠,在体内分解形成谷氨酸和钠离子,而体内谷氨酸的含量过高会限制人体对钙、镁离子的利用,婴儿食品中味精过多会影响血液中的锌的利用,所以每天食用的味精不要太多,婴幼儿最好不要食用味精。

篇11:给语文课堂教学加点“味精”

给语文课堂教学加点“味精”

给语文课堂教学加点“味精” ----试议成长记录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常熟市练塘(实验)中心小学 瞿 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此,我在本校浓厚的教改氛围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发现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地加点“味精”,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下面,是我对运用“成长记录袋”的一些认识: 一、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推销自己的平台学生先天就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渴望得到同伴投来赞赏、羡慕的目光。成长记录袋为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每当同学捧起沉甸甸的果实,那神情就像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拿着自己第一次出版的作品一样,格外自豪。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要让学生拥有推销自己的意识,就要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客观判断和期望。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自我效能感,便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励和鼓舞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我认为重要的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对成长记录袋的重视。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我是闪烁的小星星。让学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给自己做一个介绍,同时配上一张自己最漂亮的照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卡通画),这也是学生对自身的一种认识,一种肯定,一种追求。此外,还请学生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及自己的格言,用来鼓励、鞭策自己,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说,学生对此的反应很强烈。从他们书写的认真劲可以看出,从心底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让成长记录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催化剂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甄别,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建立成长记录袋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强调学生个体现在与过去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进步。 因此,我设计了“我是一个进步者”一张表格,它是以单元自我评价形式呈现的,里面包含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逐条给自己打钩。(以第四单元为例) 评 价 内 容 评 价 等 级 优秀进步大还需努力 读书、写字姿势端正。(习惯) 每天朗读课文10-15分钟,并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习惯) 作业的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习惯) 能采用剪报、上网等渠道,收集图片、文字资料等,并能处理信息。(习惯、能力) 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情感) 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高涨。(情感) 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充满自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情感)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态度诚恳大方。(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敢于提出问题,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态度) 我把这单元的生字词都记住了。(知识) 我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用一段话描绘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的感受。(知识、能力) 我会用“不辞而别、号召、芳香扑鼻、闷热、疏忽、顽强”这些词语分别说一句话。(知识、能力) 我能流利地背诵《鸟语》。(能力) 我能仔细观察一种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知识、能力) 我能说出几句描写“相互合作”这方面的格言、诗句、谚语。(知识) 有了自评,还得有互评,可以是同伴评,家长评,教师评。让同伴直接参与评价,更能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况且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最清楚的是他周围的同伴。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能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在班中的学习情况,学习表现等,以便于进一步对他的学习进行调控。关于家长、教师的评价,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不求形式只求效果。将平常的口头表扬化为书面表扬,学生会有新鲜感,容易诱发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成就感。再说,表扬次数过多,学生反而不吃这一套,偶尔的一二次评价,反而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吗?我想道理是一样的。 我设计了一份名为“评价坊”的表格,是学生、教师、家长之间一个互动的平台,互相评价的平台。此表随意性大,操作性强。学生之间可以多次自由选择评价对象,并不定期地进行填写,从而让学生在同伴、家长、教师对他的评价中,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一个阶段以后,让学生互相浏览各自的“评价篇”,从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唤起学生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成长。 三、让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参与学习的轨迹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课堂教学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本着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是成长记录袋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份表格:“我是遨游的小鱼”。主要分四个板块:个体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全班交流、作业设计。四者具有联系性和分割性,即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一堂课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是几堂课或几篇课文的分散组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项目来填写。(表格如下) (表一:我是遨游的小鱼) 个体独立学习 学习内容: ●我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我已解决的问题:●我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合作交流学习内容: ●我重点提出的问题:●我积极参与交流的问题:●我对问题的理解:●我帮助其他成员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学习内容: ●我的独特发言:●我的精彩表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作业设计学习内容: ●你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设计的作业是: 可以看出,这张表格不但描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轨迹,更教给了他们进行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法,促进了他们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在使用中我进行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及时填写。学生填写也不必每节课或每天都要,只要认为值得写就写,也可以一周一至二次。 一张表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精彩的教学片断值得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下来。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的故事形式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肯定的、受到表扬的,自己有所成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解决某问题产生的最佳答案,一段描述自己帮助别人或别人帮助自己的文字,一段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评价,和自己的最优发言等 。当然,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观察、反思,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失败,敢于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写出反思记录,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表二:我的成长故事)今天的你学习有收获吗?相信你有。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请你把令你兴奋的、难忘的、后悔的……一个个小片断写成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大家。 四、让成长记录袋成为衡量学生语言积累的砝码 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当然应该是语言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落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呢。所以我特地为学生准备了一本“采蜜集”,让学生课后积累语言。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光让学生进行书面摘录还不行,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关键之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为今后的运用作好准备。因此,我在让学生摘录优美的词、句、段后还进行了小检测:通过摘录,我能( )A、全部记住。B、记住一部分。C、还没来得及记。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地去识记。学生在对语言博闻强识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的复杂过程。就比如在阅读课外书籍过程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一定会从阅读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所以,我在“采蜜集”中设计了“自由发挥”这个小栏目:读了()后,我想:( )A、讲给爸爸、妈妈听。B、概括主要内容。C、给故事续尾。D、写一篇读后感。E、给课文绘制一幅插图。 五、让成长记录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渠道 语文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同生动多样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学生的语言才真正是活的语言。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学生对于在学校中、社会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往往会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对其进行评价。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碰撞”下,就会形成新的见解,新的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形成一定的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去接触活生生的事物和现象,去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感。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是小小评论员”随即产生。这份表格主要是让学生对班级内、校园中、社会上你所看到或听到的的现象,进行一番简短的评论,重点是要写出自己的看法。想不到这个举措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学生的热情很高。翻阅他们的表格,真像一本教科书,内容包罗万象,评论头头是道,学生对各种现象的反应呈现出多元化。 实施下来,感受颇深。往小处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就像学校的教学论坛一样,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对学生在校表现品头论足,体现了教育的深刻性。在描述中,既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大处说,引导学生做社会的有心人,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就事论事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在探索使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质性评价的同时,我也在思考: 1、成长记录袋反映的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记录的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结果,可以说是路途漫长。那如何保证学生的使用兴趣,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记录下去,还将不断探索。 2、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都是由我一人设计,可否考虑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之成为决策者之一。或许,他们想到的就是他们自身存在问题的地方或自己不断在进步、想得到别人肯定的地方,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那如何让成长记录袋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的事物,是否也应该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操作”的做法,还将不断探索。

篇12:产后为什么不宜过量食用味精

一般而言,食用味精是无害的,但产妇不宜食用过量的.味精,因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过量的谷氨酸钠对婴儿尤其是12周以内的婴儿发育有严重影响。它能与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不能被身体吸收的谷氨锌而随尿排出,从而导致婴儿锌的缺乏,

资料

篇13:使用味精新讲究

一、烹调加味精,适量是关键

味精虽然有很强的鲜味,但是必须在有食盐存在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否则不但菜肴毫无鲜味,而且还会有一种令人不快的腥味。市售味精的纯度一般为80%~90%,余下10%~20%都是精盐成分,作为鲜味的辅助剂。

在日常烹调中,味精几乎都是同食盐并用,但这两种物质不同的添加量之间存在一种定量关系,并非味精添加多多益善。据测定,浓度为0.8%~1%的食盐溶液是人们感到最适的咸味,而在最适咸味的前提下,味精的添加量是有一定标准的,即0.38%~0.31%,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鲜味与咸味之间的最佳统一。具体地说,烹调口味清淡的菜肴,如汤类菜、炒蔬菜等,每100克菜肴中食盐的添加量以1克左右为宜,此时味精的添加量应为食盐量1/3。烹调口味浓厚的菜肴,如红烧肉、干烧鳊鱼等,每100克菜肴食盐的添加量以1.6克左右为宜,此时味精的添加量应为食盐量的1/5。可见,菜肴的鲜美与味精的添加量并不成正比关系,正确添加方法应该是根据原料的多少、食盐的用量等来确定味精的用量,菜肴口味愈咸,味精的用量愈少。

二、高温下烹调,味精非“禁品”

曾有人提出,烹调时如果使用味精,温度超过100℃便会产生焦性谷氨酸钠,并指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因此得出味精不能在热油中烹炒煎炸,也不宜在开水中滚煮等结论。直到最近,这种说法还有一定“市场”。对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对味精在加热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有毒物质,我国曾进行过专门的科学试验。试验表明,味精在加热到120℃时,会失去结晶水而变成无水谷氨酸钠,然后有一部分无水谷氨酸钠会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无鲜味的焦性谷氨酸钠,但生成的量微乎其微。以0.2%的味精及2%的食盐水溶液,在115℃时加热3小时为例,生成的焦性谷氨酸钠仅为0.014%。用焦性谷氨酸钠拌食后饲喂大白鼠,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焦性谷氨酸钠对大白鼠的正常生理代谢并无不良影响,说明焦性谷氨酸钠是无毒的。由此可见,在正常的烹调中,味精的热稳定性良好,不会产生大量的焦性谷氨酸钠。虽然焦性谷氨酸钠没有鲜味,但由于生成量太少,也不会影响味精的呈鲜效果,而且它又是无毒的。因此,在烹调中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味精。

三、对特鲜味精,可放心使用

近年,市场上出现很多味精品种,如强力味精、超鲜味精、味精王等,名称各异,但多属于特鲜味精之列。人们认为这种味精是化学合成品,多吃对健康不利,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谷氨酸钠是普通味精的主要成分,但具有鲜味的物质并非只此一种,肌苷酸钠、鸟苷酸钠、琥珀酸钠等都具有鲜味。当两种或几种鲜味物质混合后,其鲜味强度比单独使用一种高得多,特鲜味精就是在这个原理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它以极少量的肌苷酸钠或鸟苷酸钠与普通味精混合,获得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呈鲜效果。例如,用95克普通味精与5克肌苷酸钠相混合,混合物与600克普通味精的鲜味效果相当。因此,在特鲜味精的成分中,90%以上仍是谷氨酸钠,可以放心使用。特鲜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强化鲜味,并能强化肉类香味,协调甜、酸、苦、辣的作用,使菜肴的滋味更浓郁,并能降低原料中的不良气味,选用时用量要比普通味精少一些。

四、酸味菜肴中,不宜加味精

在烹制醋熘鱼、糖醋青椒、酸辣汤等酸味菜肴时,味精的呈鲜效果很差,这时可以不添加味精。即使添加特鲜味精,也很少能增加菜肴的鲜味。

上一篇:未来学校作文1000字下一篇:2015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