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下高埝卫生院年终工作总结201

2024-04-10

支援下高埝卫生院年终工作总结201(精选2篇)

篇1:支援下高埝卫生院年终工作总结201

新区医院对口支援下高埝卫生院

半年工作小结

根据铜川市新区医院对口支援下高埝卫生院工作计划,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按照医院安排,派雷华斌、黄秀艳及姜海燕三位医技人员,对下高埝乡卫生

院进行为期1年的对口支援,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1.人员培训及学习:三人下驻下高埝乡卫生院后,针对

各自专业特点,对下高埝乡卫生院进行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进行培训,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孕产妇的孕前、孕中及产前相关知识、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学习,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复习心电图基础知识及病重病人心电图的鉴别,对腹部 B超诊断、操作进行现场指导,坚持每1-2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共组织学习讲座2次,培训人员达50人次。使大家对内科、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有了更深认识,准确识别重危心电图,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得到当地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

2.驻扎医院,开展门诊急诊常见病及多发病诊疗,对危

重疑难病人,确因卫生条件有限,按照《下高埝卫生院与铜川市新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及时实施转诊,确保医疗安全。对危重病人转至我院10余人,得到周围群众肯定。

3.医院每月一次的“三基三严”院内培训时,通知下高

埝卫生院派医务人员轮流参加,参与医院考核,提高医务人

员医疗技术水平。

4.存在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人员短缺,病人

目前对医疗质量要求较高,病源量相对较少,部分工作难以

开展,加之基层医院部分诊疗及用药习惯一时难以纠正,致

使有些工作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有一定困难,应加强基层

医院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水平,更好服

务患者。

半年来,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下高埝卫

生院领导及各科室的密切合作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各

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计划下半年我院及下高埝卫生院

进一步加强联系,促进相互发展,进一步提高下高埝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使农民群众就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区医院

2011年8月9日

篇2: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初探

关键词: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对策

由于各方面原因, 农村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群众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 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城市医院, 现在却要收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 既浪费了宝贵的卫生资源, 又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政府统一部署下, 城市医院应该积极完成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任务, 主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1]。

1 城乡卫生的差距

2008年底, 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8人, 农村只有2.21人;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05张, 农村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只有0.96张。2003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卫生资源城市占80%, 而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仅占20%, 全国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

1.1 城乡医疗资源和服务质量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医疗单位医疗技术条件好, 医学高级人才相对集中, 经济相对发达, 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的支付能力, 以及大量公费劳保、医疗享受, 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医疗市场, 加速了卫生资源在城市的集中, 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却因为投入少又缺乏人才支撑而难以生存和发展, 导致其卫生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农村患者的需要[2]。无形之中, 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差距突显。

1.2 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很窄, 大部分在城市, 农村部分地区没有医疗保障, 部分地区新农合刚刚起步, 但报销比率低。这就导致农村的大部分患者存在“小病不去医, 大病不敢医”的思想状态, 使得农村中心卫生院难以有效地治疗病人, 提供服务。

1.3 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差距

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差别造成城乡人民健康状况的差别。当前, 城市医疗机构不断加大对自身硬件、软件的投入, 不断加大对城市人群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教育, 使得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紧跟城市医疗需求, 使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适应了城市医疗卫生需求的现状[3]。而广大的农村地区, 经济薄弱, 人民的健康观念淡薄, 再加上政府资金、政策的投入不足, 没有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农村建设的重要日程。

2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义

2.1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可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三级公立医院门诊病人可分流到农村卫生机构的合计占65%;三级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可分流到农村卫生机构的合计占77%。如果实现病人向农村合理分流, 自2000年至2030年30年间, 全国城市将可以节省医药费用支出6万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 仅仅是“小病”进农村卫生院就可以让群众节省大笔医药费开支, 如果再做好预防保健, 使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 节省的医药费用还会更多。如果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镇卫生服务网络, 普遍做到预防保健下乡镇、小病医疗到乡镇卫生院、大病到三级公立大医院, 必将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包括贫困居民、流动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条件, 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有效节省医药费用。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少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仍然突出, 由农村医疗机构自己培养在较短时间内较难实现。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由城市医院下派专业技术人员, 由城市医院对口培训农村卫生工作人员, 既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又能通过传帮带作用, 带动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只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高了, 技术服务能力增强了,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

2.2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能够体现政府的职责

农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公共产品”, 是一个不能靠自愿互利的市场办法解决的问题, 政府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实施城市医院支援农村乡镇卫生工作, 是落实政府卫生责任的重要途径, 也是城市公有卫生机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出要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实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就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基础

“三农”问题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严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乡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 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不适应。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是各级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许多贫困农村地区, 疾病损伤已成为“因病返贫”或“因病致贫”的第二主因, 而“贫”与“病”的硬性联系, 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 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贫困, 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障碍。实施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是进一步缓解新形势下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3 制约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因素

3.1 城市医院自身因素限制了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能力

虽然城市医院与农村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级卫生所相比有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势, 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力量去帮扶乡镇卫生院或者村卫生所, 同时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人力上, 由于城市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生技术水平都比较好, 吸引了大批的患者前来就医, 本身的医生数量就有可能不足, 很难派出人力到农村地区出诊, 即使派出也是集中在不重要的科室, 很难起到支援效果;物力和财力上, 每个医院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 本身城市医院的发展就有可能资金短缺, 设备更新速度慢, 便没有更多的力量支援农村, 虽然有各级政府安排的对口支援任务, 最终也是走走过场, 送几件淘汰的仪器了事。从作者对一些地方的调查看, 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很多单位都不太看好对口支援的效果。

3.2 农村条件差, 支援人员“下不去, 蹲不住”

近些年来, 虽然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依然无法与城市相比较, 这就造成一些城市医院派出的支援人员“下不去, 蹲不住”。一些对口支援的人员存在求近怕远、嫌贫爱富的消极思想。也有一些受援单位在生活上, 对支援医师的饮食起居和业余文化生活没有细心周到的照顾, 以致个别支援人员情绪不稳, 影响了支援的效果。一些城市医院的支援者认为, 自己学历高, 到农村和社区去医治小伤小病, 是浪费技术资源;在基层无法参与对大病的诊治, 不利于自身医疗技术的提高。同时, 由于各医院绩效分配机制不尽相同, 离院执行支援任务的人员, 实际收入有所减少。有的远离家庭, 还要增加生活开支。这一些都影响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

3.3 医护人员的观念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

无论是城市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都不十分重视上学下教的机会, 据作者对一些医护人员的访谈发现, 城市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巡诊指导的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当作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额外负担, 缺乏自觉支援的责任和长期支援的考虑, 是因为单位有对口支援的任务, 不得不去, 所以有的只是把“下乡”当成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根本不会用心地指导工作, 更谈不上对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了。而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感觉不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上的压力, 觉得反正有大病也不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来, 所以并不认真对待去城市医院进修的学习机会, 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

3.4 城市医院支援形式单一, 没有针对性影响支援效果

有一些农村的医院有自己的优势科室和劣势科室, 而村级卫生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预防和诊治小病。城市医院在对农村卫生工作支援时大多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搞一刀切、形式化。例如山东省济宁市南旺镇卫生院的针灸科是比较有优势的一个科室, 妇产科则器械陈旧, 无法精准地检查病人病情。但上级医院进行支援时并不考虑这些, 而是完全凭自己的想象, 更多是走走形式。还有, 少数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缺乏沟通, 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受援医院的实际派驻支援医师。例如:有的医院只考虑派遣需要职称晋升的医师, 对不符合受援医院的医师, 也没有及时调整;有些支援医院对业务量大、人力紧张的科室, 如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等, 尽量少派或干脆不派, 以其他科室人员替代了事。同时, 受援医院主动意识不强, 没有很好借助卫生支农这个平台, 就加强医院、临床检验、培训进修、规章建制等方面规范自己。笔者对日照市、潍坊市的调查发现, 甚至很多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都不知道什么是对口支援, 即使有的知道, 也是认为支援就是逢年过节时的走访慰问。

4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对策

4.1 进行人力支援, 变“输血”为“造血”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支柱与灵魂, 只有拥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医护人员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 因此城市医院应该采取“常下乡”指导、“请上来”培养, 使农村医院医护人员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创造机会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他们真正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 把派人坐诊巡诊的“输血”式帮扶方式转变成“造血”式的方式, 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打造一支真正“留得住、带不走”的高素质医疗人才队伍[5]。

各级政府应该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工作, 建立集中培训制度, 每年都将乡医培训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 制定专门的乡医培训工作计划, 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各农村卫生院安排专人负责乡医的培训工作, 培训情况纳入对各相关单位的年终考核。选出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乡村医生担任负责人, 培训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和远程教育, 鼓励乡村医生自学医学基础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以适应群众的就医需求。

4.2 建立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互动机制

城市医院支援方和农村受援方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践证明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医院是一个互动力才有意义[6]。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落后状况是多年来多种因素造成的, 因此, 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 城市医院要把支援农村医院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农村医院要珍惜城市医院支援的机遇, 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支援医院的教育引导, 增强主动支援的意识;农村医院要组织干部职工利用外部支援的有利条件, 加快内涵建设, 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城市医院和农村受援医院要签订支援协议书,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城市医院未按协议要求给予农村医院应有支持, 就要追究医院和医院领导者的责任, 如果农村医院在有力支援的情况下, 由于主观原因未达到应有的要求, 就要进行限期整顿, 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给予支援。

4.3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 实现因地制宜的支援

在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中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有利于支援工作的持久深入和富有活力。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 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利益机制、市场需要和产业化发展上。可以鼓励城市医院尤其是县级医院发挥与农村医院联系紧密、管理方便的优势, 到受援乡镇卫生院举办分院;其他城市医院也可以与受援医院组成跨地区医院联合体, 以资本、技术为纽带, 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长期支援合作关系。可以利用城市医院人才、技术、资金到受援农村医院所在农村开发丰富的中药资源, 兴办药材加工产业, 利用部分经营收益支援农村医院, 这样既支援了农村医院建设, 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真正起到了支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正栋.公立医院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的社会责任[J].中国医院, 2006 (11) .

[2]徐秋云.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5) .

[3]张国红.北京市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9) .

[4]徐刚, 袁兆康.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7) .

上一篇:阳店一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案下一篇:形式主义方面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