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

2024-04-26

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精选8篇)

篇1: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

广元市利州区人民医院 对口支援(受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对口支援(受援)”,进一步提高我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医院对口支援(受援)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提高结对我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常见并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使农民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问题;加强我院人才培训,提高我院医疗机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对口支援(受援)”领导小组。1.组

长:何

勇(院长)副组长:辛

平(副院长)

英(副院长)高剑川(副院长)

成员:胡安贵

周凤英

刘祝全

张富山

王是萌 对口支援办公室设在医务科,由王英同志负责。2.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组织协调我院受援的全面工作,制定对口支援(受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合理研究确定受援项目,定期总结对口支援情况,及时与支援单位协商提出支援内容的变更要求。负责安排我院进修学习医务人员等工作。

三、工作任务和要求

1.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为支援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负责支援人员在支援工作期间的管理与安全。

2.为开展支援业务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3.及时向支援单位反馈支援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建议支援医院给予表彰和奖励等。

4.派选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人员必须是品德兼优业务素质较高的年轻医务人员,学习结束后能成为本院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5.合理研究确定受援项目,定期总结对口支援情况,及时与支援单位协商提出支援内容的变更要求。

四、实施时间

本项目实施时间为2013年。

2013年1月

篇2: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

近年来,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在全国医药卫生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尽管如此,在支援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直接影响着支援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

1、支援医院以提升受援医院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选派的医师以外科、妇产科、内科为主,忽视了我院当地居民实际的卫生需求。

2、支援医院医师业务素质与我院需要存在差异,上级医师因分科过细、专业性强,其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我院工作需求不匹配;同时我院也不具备开展高难度、专业性强的手术,从而极大的挫伤了支援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3、同时我院部分医师不能很好的同支援医师学习,懈怠工作,从而造成一些新业务不能很好的开展。整改措施:

1、提高重视度。加强院内对对口支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前对对口支援工作懈怠的现象。

2、加强与支援医院的沟通交流,加强协作,使我院医疗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

篇3: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

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1.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概念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指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结成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 帮助受援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改善和加强管理。每所城市三级医院应当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2]。

1.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历史沿革

我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在其创建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2.1 萌芽与铺垫阶段 (1949年至1978年)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党中央提出了对口支援的设想, 希望依靠计划经济手段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进行统一调控[3]。这一阶段, 国家开始动员城市医院医务人员有组织地到农村去, 并提出以“对口”“包干”的方式支援农村卫生工作。1958年,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动员城市医疗力量和医药卫生院校师生支援工矿、农村卫生工作的报告》[1], 要求动员组织一部分医药卫生人员深入厂矿工地和农村人民公社, 大力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 协助解决有关卫生医疗和劳动卫生保护等问题。1959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加强人民公社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4], 提出了城乡兼顾, 城市支援乡村的方针。1965年1月, 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问题的报告》[5], 指示要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随后, 1965年中央批转原卫生部《关于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6], 提出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从事防病治病工作, 开展巡回医疗。同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组织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7]和《关于认真做好城市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的通知》[7]。1965年9月, 中央批转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8], 明确提出了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九条措施, 要求医疗卫生工作通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分片包干基层医疗机构、抽调城市医务人员长期留驻农村、巡回医疗等方式, 要求经常保持1/3的城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在农村。在这一背景下, 全国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城市医疗队下农村的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 部分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自发地形成了现代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雏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2 提出与建立阶段 (1979年至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要求各个部门都要为农民、农业发展服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 虽然不同形式的对口协作与援助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以及省、市、县等不同区域之间广泛存在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并没有明确提出实施对口支援以及制定其相应的政策。1979年在全国召开的边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要对口支援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 这标志着对口支援政策在国家层面被正式提出[9]。30多年来, 原国家卫生部按照中央的指示和要求, 逐步建立起以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为主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 并将对口支援与其人员职称晋升相挂钩, 使对口支援制度建设及其推进力度逐步加大。1983年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10], 再次提出了组织城乡挂钩、实行对口支援的工作思路, 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鼓励医务人员去农村。1991年, 国务院批转原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11], 指出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卫生事业有所削弱, 要求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起逐级技术指导关系, 形成系统的技术指导网络。1991年9月,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意见》[12], 首次提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化”, 要求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城市医院支农工作统筹规划, 建立和完善固定技术合作和逐级指导关系, 逐步建立起双向转诊制度。这一阶段, 也是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创新、制度逐步完善的主要时期, 具备以下特点: (1) 对口支援关系更加长期固定。1997年, 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下乡支农活动的通知》[13], 首次明确要求二、三级医院要确定对口支援对象, 5年不变。 (2) 对口支援工作从临时性向制度性过渡。1997年和200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两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 要建立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制度[13,14]。要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分别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 (3) 对口支援权利与责任更加明确。2003年, 原国家卫生部会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14], 要求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以签订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对口支援关系, 并明确其目标、任务、方式、时间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2009年, 原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2], 使对口支援管理“有章可循”。 (4) 中央财政给予大范围资金支持。2005年, 原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 由中央财政支持, 并组织中西部地区城市中高级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随后, 中央财政再次对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 (5)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已被列入我国社会建设重大工作项目之中。2006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中再次明确提出, 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7]提出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视。

1.2.3 巩固与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深刻指出, 人民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18];李克强总理强调, 要编织一张包括基本医疗在内的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19];刘延东副总理也指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心全民健康。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21]中明确提出, 要“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 这些都为推进新时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对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 成立, 也从战略全局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和医疗资源配置平衡化目标以及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选择, 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并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城市大中型医院的优势,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以及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还先后下发了《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 (2013年-2015年) 》[22]《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23]《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24]和《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考核指标体系》[25]等一系列文件, 要求在巩固原有工作的基础上, 以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 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力争到2020年, 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有效地推动并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 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其顶层设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也更加具体和突出, 考核指标也更加量化, 其针对性和指导性也更强。

2 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立体格局及取得的成效

2.1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从对全国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状况分析, 并根据其开展工作的不同纬度和层级, 现阶段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可以用“两横、两纵、一结合”来概括。“两横”即“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和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2005年, 我国政府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15]至今已覆盖了955个县的县医院和592个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 每个县医院派驻5名医师, 每个乡镇卫生院派驻3名医师。中央财政按照派驻县和乡分别给予每名医师每年2.4万元和2万元的补助。2010年,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项目”, 要求县级医院主治医师或从事本专业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到城市三级医院参加培训。参加培训医师在培训期间其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并且中央财政对每名骨干医师按每年1万元给予补助。“两纵”即“东西部地区医院对口支援”和“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2009年以来, 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东部地区9省 (市) 201所医院支援西部地区9省 (区) 的211所县级医院, 即以这种“东医西调”的方式有效地缩小了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异。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启动的“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项目, 并组织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家级医院到19个省份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 中央财政对每支“国家医疗队”予以30万元的补助。“一结合”即军地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安排108所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134所西部县级医院, 重点是向新疆、西藏地区倾斜。

2014年,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武警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二级以上医院与武警部队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26], 安排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武警部队医疗机构, 截至2014年11月, 与14个省份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 21所省级医院对口支援13所武警总队医院, 114所地市级医院对口支援114个武警支队卫生队, 使2210个县 (市) 的武警中队官兵实现了就地医疗。

2.2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

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不完全统计, 自2005年原卫生部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工作以来, 截至2014年11月底, 全国有1400余家支援医院对口支援3700余家受援医院, 近17万人次的城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县级医院常驻工作, 诊疗患者近6000万人次,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减轻了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27]。

显著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原国家卫生部组织培训县级医院骨干医师超过2.6万名, 帮助县医院建立了万余个医学专科, 开展新技术、适宜技术约6万项, 受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得到提升。截至2013年底, 我国94.5%的30万以上人口县目前已经至少拥有1所二级甲等医院, 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8]。

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了积极探索:部分省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采取了托管、兼并、参股、区域协同、成立医疗集团或医疗服务联合体、派驻管理团队等多种方式, 形成了分级诊疗新的就医格局并建立了其运行机制, 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合理地调配、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

3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历史、社会、体制、机制等原因,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水平等差距较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卫生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薄弱环节,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

3.1 财政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我国政府启动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15]和由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的“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其补助标准多年未作调整, 东部支援西部医疗卫生工作没有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多数省份自行组织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且派驻人员费用均由支援医院承担, 受援医疗机构也没有专项经费为支援医院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 因此,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3.2 部分县医院的硬件条件有待改善

目前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 同时农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从受援医院整体情况来看, 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对其县医院的投入大, 县医院的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但是, 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 特别是大多数贫困县的县医院依然是负债经营, 发展较慢, 其硬件条件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规定的目标差距还很大。

3.3 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很多县医院目前吸引、留住、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县医院的病理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各科室服务能力还很薄弱, 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 有难度的手术大多依靠支援医院的医师开展。

3.4 部分支援医院承担任务较重

城市三级医院特别是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 (管) 和省级医院承担对口支援任务, 则要安排人事、宣传、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人员承担相应任务。例如根据我们实地调研了解到,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对口支援方面常年要有100名左右的医师承担外派任务, 占全院医师总数的10%, 支援医院所承担的对口支援任务比较重。

4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下阶段工作重点与政策建议

截至2013年, 我国县级医院1.16万家, 占医院总数的47%;年诊疗人次9.24亿人次, 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4%;年入院人数0.65亿人次, 占医院总入院人数的46%。据2013年新农合医疗相关数据显示, 县域患者外转率超过了20%, 距实现县域内患者就诊率90%左右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仍有差距[29]。结合国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当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工作安排, 分析和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将是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因此, 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应紧密围绕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这一核心, 把握好全覆盖、抓重点、建机制、重实效4个关键环节, 重点应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4.1 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协调财政部门, 进一步提高现有对口支援项目的补助标准。对目前因没有立项而未获得财政支持的对口支援工作要给予财政上的资助, 如东部支援西部县医院的对口支援。各省级财政应有针对性地对对口支援医院和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重点支持急诊急救、重症医学、内镜手术、医学影像等临床专科, 并还要为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而提供资金支持。

4.2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和分级诊疗工作

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是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应集中城市三级医院的优势力量, 充分发挥紧密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模式的先进性, 利用“科室对科室”“团队带团队”的方式, 重点支援我委从各省 (区、市) 推荐的县医院中所确定的第一阶段500家县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升工作, 打造我国县医院能力提升的典范, 并带动全国县医院共同发展。当前, 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所出现的医疗集团、专科诊疗中心、托管型对口支援等方式, 都是对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利探索。

4.3 加强绩效考核并合理使用考核结果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要定期对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工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此外还要对支援人员进行考核, 其考核应在原有“量”的基础上, 侧重“质”的考核, 即所在受援科室的诊疗技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是否有所提高[30], 其考核结果应与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专科评估等医院重点工作相结合, 并与财政补助相挂钩, 奖优罚劣,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4.4 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手段开展对口支援

远程医疗是开展对口支援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北京市延庆县医院放射科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利用远程网络互动学习的方式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效率[31]。2010年以来, 我国中央财政投入8 428万元支持23个中西部省份建立基层远程医疗系统, 并安排12所委属 (管) 医院与12个西部省份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近期, 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出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32], 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 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 要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结合当前全面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 详细介绍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发展的3个阶段:即萌芽与铺垫阶段;提出与建立阶段;巩固与发展阶段, 以及目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所形成的格局, 即“两横、两纵、一结合”。总结了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取得的成效:方便了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提升了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分析了当前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其政策建议。

篇4:对口支援中受援地区的优劣势分析

关键词:对口支援 受援地区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口支援不仅使受援地区快速发展,而且援受地区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十二五”期间的援疆工作是国家层面的大动员,是全方位的对口援疆,支援地域广,涉及人口多,资金投入多,援助领域全面,不仅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合作。

一、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优势分析

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除去自有的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还享有政策及可借鉴经验等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区位优势可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直接区位优势,是指受援地区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受援地区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例如商品运输费用过高、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等。

1、资源禀赋优势

新疆是国家的能源储备与接替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拥有大量的天然牧场林场,是优良的瓜果及粮食基地,民族众多,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优势资源都在等待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支援地区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突出,新疆特色资源优势日益显现,加快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时机逐渐成熟。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二是农业、旅游、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放利用;三是地处向西开放带来的机会。

2、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路堤边境线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连接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区域的桥梁,有非常明显的地缘优势,新疆处在13亿人口的中国大市场,与同样是13亿人口的周边8国大市场的结合部,具有实行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有机对接的优势,是我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方面。新疆可以借助与8国接壤和 17个国家一类口岸的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构建产业集群,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新疆地缘优势进一步显现,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新疆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带动新疆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政策优势

新疆经济发展自西汉以来便与“屯垦戍边”联系到一起。建国以来,屯垦戍边政策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疆的城镇化推进、大城市群建设以及优势资源转换等方面初见成效,这些为新疆经济的二次起飞奠定了基础。

而对口支援政策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正式提出和实施,1979年通过中央52号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至今已有近 50年的实践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对口支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010年国家确定2011年为新一轮援疆年,中央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还在新疆率先进行资源税费改革,以增加地方收入,同时动员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发展,“十二五”期间新疆发展的主基调是,通过思想大解放,发挥面向中亚的区位优势和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中,后发常常可以总结前者的经验教训,避免前者犯过的错误,受援地区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支援地区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快。

新疆地区可以利用后发机会移植前人的经验,加上新疆地区人民的聪明才智,新疆的发展思路就会更加切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更有力度。新疆地区后发优势有以下内容:

新疆地区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支援地区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的认识丰富深刻和全面得多;新疆地区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支援地区成熟的技术、设备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新疆地区可以跳越支援地区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越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既追求高速度,更注重高效益,同时也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教育振兴。跨越式发展是拥有后发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新疆地区可以根据支援地区的发展水平来预测新疆今后在现代化发展方面的前景;新疆地区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接受支援地区的帮助。

二、对口支援过程中受援地区的劣势分析

受援地多为落后、偏远、经济不发达、交通不方便、人员素质低下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受援地区不能很好的判断项目的优劣,看问题不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可能还保留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主要表现如下:

(一)经济发展落后的劣势

新疆地处边陲,远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弱, 同时,新疆周边各省均为欠发达地区,毗邻的中亚诸国正处于政治和经济调整的动荡期,可借助内外的力较少;此外,目前新疆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绿洲区灌溉农业,受干旱缺水的影响较大,工业化程度不高且结构单一,多集中于化工业、矿业,轻工业不足,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实力弱。目前,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二)人才缺失的劣势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 “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新疆由于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大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过去的20年里,新疆人才流失总数达21万人。据有关统计,新疆每年考入内地院校的学生约为1.2万人,毕业后返回故乡的仅为20%。同时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较大,这也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思想保守的劣势

新疆地区在发展中抢先发展的意识不强、步子迈得不大,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不活、办法不多。虽然后发地区因其固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但相同的是,所有地区的发展动力,都产生于思想解放这一源点。新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新疆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思想解放永无止境,观念创新势在必行。同时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思路和意识想问题,尽快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促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由于自身努力不足导致的劣势

援藏经验告诉我们,外部力量可以解决一时的难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为避免“受援依赖性”,新疆发展最核心的动力仍然在于新疆各民族人民的自力更生上。因此,立足现实,依靠自身,把握机会才是发展新疆经济之核心战略。

(五)短期效益的劣势

由于对口支援政策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发起的,难免政治导向明显,而激励机制不足。我国政府在官员晋升的考核制度中,过于依赖 “政绩工程”,使得对口支援工作难免沦为 “执行政治任务”,从而缺少长效动力,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杨道波. 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6

②孟祥鹏. 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方式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12.2010

③闫海龙,张永明. 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地位提升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34:37—42.2010

(夏赟,1973年生,河南商水人,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从事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及SYB培训的教学)

篇5:医院对口支援会议总结

原州区召开“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活动启动会议

会上,黄会堂副局长传达学习了自治区、固原市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活动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原州区“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活动,与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从要充分认识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活动的重要意义;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活动有序开展;要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强调。

原州区召开“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活动启动会议

篇6: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10年2月,****中心医院开始对口支援我院,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中心医院对口支援我院工作,对在提升我院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心医院在对口支援我院期间,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最终实现了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育一批人才的目标。

2、每年选派5、6名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工作。派驻的医师实际工作能力强,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3、在派出医院和派驻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诊疗科目增多了,医疗设备充分利用了,进一步缓解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派驻人员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为我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我院的技术骨干,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缓解了我院人才技术短缺的严重问题。

5、在人员培训方面,我院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中心医院进修学习。****中心医院每年至少接受我院2--5名卫生技术人员免费进修各种专业学科。

总之,****中心医院对口支援我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给我院带来的明显变化,受援的科室在规范管理、规范行为、规范操作、规范诊疗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改善,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门诊量、住院人次同比增长,患者及社会满意度不断上升。

我们决心,一定紧紧抓住对口支援难得的机遇,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规范医院管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使我院的各项医疗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7:医院对口支援年终工作总结

一、组织领导

我院对城乡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业务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医务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了《对口支援XXX乡卫生院实施方案》和《对口支援卫生院工作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0XX年3月份,我院与XXX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依据协议,我院和卫生院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开展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二、蹲点帮扶

根据对口支援协议,我院派出2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务人员长期驻守乡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XXX主治医师依托我院中医特色专科优势,帮助卫生院建设中医特色专科,通过师带徒的形式为卫生院培养2名中医专业人才,使卫生院能够独立开展十五项中医适宜技术。在下乡支援期间,共收治住院病人30余人次,诊治门诊病人300余人次,下乡义诊100余人次,在卫生院进行教学查房、示教20余次,专题学术讲座6次,培训卫生院人员200余人次,讲课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学、穴位注射法、穴位封闭法、中医15项适宜技术、穴位帖服法、骨关节炎的治疗等,通过培训明显提高了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诊疗能力。

我院XXX主管护师在下乡期间共参加义诊活动15次,免费采血300余人次,健康咨询200余人次,举办专题讲座、业务培训3次,对卫生院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细致培训,使大家熟悉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理论、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掌握了常用的急救技术、急救药品和器械的使用。

三、人才培养

医院免费接收卫生院XX医师于20XX年5月—7月在我院急诊科进修学习,XXX医师于20XX年8月—1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修学习。我院医务科专门安排业务水平高、诊疗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一对一带教,争取为卫生院培养出业务水平较高、医德医风良好的临床实用性人才。

四、服务百姓义诊健康快车活动

根据市、县卫生局的统一部署,我院每月定期组织各科室专家到卫生院进行服务百姓义诊健康快车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免费义诊、专题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病历讨论等。我院参加活动的医护人员共90余人次,诊疗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诊科等,共免费义诊患者68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我院在卫生院举行专题学术讲座2次,讲授题目分别为《20XX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多发伤救治的若干进展》,卫生院参加培训人员50余人次,通过现场培训,使大家的急诊急救知识有了明显提高,基本掌握了止血、清创、缝合、包扎、骨折固定等基础技术的处理方法。

五、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工作打算

篇8:受援医院对口支援总结

1 具体实践

1.1 医疗资源共享, 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医疗资源共享可以从相对意义上增加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1]。我院将医疗人力和设备设施资源合并, 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我院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专家库, 向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明确我院参加支援工作的专家名单 (包括专业特色及在院出诊时间) , 说明各专科特色。同时, 为对口支援的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 执行原北京市卫生局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三批临床检验结果相互通用的二级医院名单及相关要求的通知》, 患者持二级医院检验报告单就诊时不再重复检验, 减轻患者负担。

1.2 进一步实施双向转诊

我院于2010年开展对口社区转诊预约工作, 坚持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出发点, 开展符合社区实际、多种形式并存的双向转诊工作。按照《关于我院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的要求, 建立我院与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同时, 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转诊流程, 简化中间环节, 建立急诊危重病救治绿色通道, 对部分慢性病上转住院病人优先安排床位, 确保上转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1.3 培养与支援相结合,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

自我院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 一直坚持培养与支援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人才水平。根据受援医院进修学习计划, 优先接收对口受援医院全科医生和护士实习进修, 形成我院医生与受援医院全科医生的带教关系, 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全院进修医生及护士的管理计划中。同时, 落实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细则, 将完成规定的支援服务天数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并将对口支援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医院科室工作目标考核及年度个人考核之中。

1.4 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为更好地开展健康宣教工作, 我院积极收集患者对健康宣教形式及内容的需求, 面向社区开放我院“健康大课堂”和“老年健康大学”, 并定期在社区卫生机构举办居民关心的健康知识宣教活动, 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2 主要成果

就对口支援可量化的工作而言, 2010年—2013年, 我院共接收社区转诊预约患者2439例;参加社区对口支援工作共计985人次, 涉及到23个不同的科室;安排各科专家为受援社区医疗机构举办专题讲座, 共计139讲;接收对口支援社区医疗机构进修人员20余人;为受援社区卫生机构提供我院开放的检验及大型设备检查项目目录69项 (其中检验科检查项目21项, 核医学检查项目48项) 。

此外, 依托我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 充实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使社区卫生机构的软实力得到提升。我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 优化了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人才结构, 提高其业务能力, 并根据受援单位的医疗辐射范围、主要就医病种以及就医人群, 就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通过这种因地制宜工作方式, 使得社区卫生机构及社区居民的各项需求得到了切实的关注并落到实处。积极吸纳各社区卫生机构参加我院各项科研项目, 参与各种医疗方案的讨论及制定, 不仅扩宽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视野, 更丰富了其科学管理的理念。

3 影响因素

3.1 全科医疗服务提供不足

三甲综合医院术业专攻的分科方式可为患者提供精细化的医疗, 但对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援的医生来说, 由于缺乏全科医疗的思维和技术而显得无用武之地:一方面, 专业技术得不到施展, 转而担当病情顾问或更多的提供咨询服务, 对口支援的现实意义落空;另一方面, 不能发挥带教功能, 提供自身专业领域的指导,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作用较小。因此, 全科医疗服务提供的不足不但影响对口支援服务的效果, 更可能造成医疗人力资源的浪费。

3.2 慢性病诊疗需求较多

由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疾病谱以内科系统慢性病为主, 对内科系统的专家需求多, 而对外科系统的医生需求相对较少, 导致了对口支援慢性病团队中内科系统科室的医生发挥作用较多, 而外科系统科室医生发挥作用较少, 从而出现了部分科室专家供不应求、部分科室专家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3.3 服务时长难保证, 服务延续性较弱

按照对口支援的文件要求, 每名医生支援时间为每年15天, 因此对口支援医生不能为社区患者提供长期、连续的服务, 导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的观察缺乏连续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慢性病的规范化、连续化管理和患者就诊的积极性。相关研究也表明, 出诊时间和专业的限制, 加上在社区没有相应的仪器辅助检测, 使得大医院支援医生的服务覆盖面和居民对其服务的满意程度受到了限制[2]。

3.4 进一步开展工作受限较多

当前政策法规无法满足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需要[3]:一方面, 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和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水平较低, 使得医院和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引起转诊患者的诸多不便, 也为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 当前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 收得上来转不下去的局面时有发生, 使双向转诊工作变为单向接诊, 给三级医院带来了相当大的医疗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再者, 受现有医疗政策的制约, 三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对口支援的医疗自主权及医疗水平的发挥均受到制约, 造成一种医生想下去但是下不去的尴尬境地, 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

4 建议

4.1 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

由于医疗实力及资源的差距, 使得大量患者直接跳过基层医疗机构直奔三级医院, 导致三级医院难以消解庞大的就医群体, 同时也造成基层医疗萎缩和巨额投资的浪费。区域医疗联合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将医疗资源整合, 从而引导患者有序、分层就医。在这个医疗体系中, 三级医院要发挥学科优势, 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在区域医疗体系内进一步开展双向转诊、人员交流和技术指导。同时, 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 确保医疗服务顺畅高效。

4.2 搭建连续性医疗平台

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应该以患者为中心, 以疾病为突破点, 在社区卫生机构与三级医院间实现多元的联系机制, 通过对口支援医生参与会诊与临床带教、简化双向转诊流程、共同开展疾病管理等协作形式, 保证病程信息的动态流动和服务的无缝隙衔接。连续性医疗平台的搭建需要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互相支撑, 政府应发挥行政职能构建适宜的政策环境, 促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两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目标建立。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之间不断磨合和协调, 逐步推进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间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实现。

4.3 政府实现重监轻管的职能转变

在医疗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行业, 政府应侧重于监督并适当放权, 实现由单一的管理属性到“重监轻管”的兼容属性十分必要。当然“放权”不等于“放责”, 该管的责无旁贷, 该放的坚决放开:一方面, 做到有的放矢, 利用监管职能和考核机制, 对支援工作的实施及成效进行监督, 既要监督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与数量, 保证提供给社区卫生机构支援力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更要从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互动协作的角度出发, 考核对口支援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 给予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 鼓励依照双方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支持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医疗联合体系探索创新性的对口支援方式, 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

4.4 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

对口支援工作往往受限于以下两种观念:一是支援单位缺乏主动提供支援的责任感和长期规划, 对口支援工作变成负担, 流于形式;二是受援单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提高的上进精神, 对口支援工作变为一厢情愿。因此, 培养积极的支援和受援观念十分必要。支援单位应明确支援工作的意义和使命, 受援单位要以支援工作为契机, 加快内涵建设, 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 以资本、技术为纽带, 在支援和受援双方之间形成共享、互惠的支援合作环境, 发挥行政职能, 调动支援与受援两方的积极性[4], 同时加强监督, 杜绝形式主义和谋取私利。

摘要: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具体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实践为切入点, 分享对口支援工作经验。同时, 以点及面, 分析当前影响对口支援工作的诸多因素, 提出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系, 保障就医连续性, 并从支援单位、受援单位和政府3个层面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关键词: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

参考文献

[1]陈竺.切实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N].健康报, 2011-04-04 (1) .

[2]李志建, 马进.我国省际间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分解及地区差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1, 27 (5) :321.

[3]李雪松, 翟三江.我院坚持城乡医院长期对口支援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6) :18-19.

上一篇:东坝初中后勤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劳动安全卫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