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24-04-18

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精选12篇)

篇1: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峰峰矿区中医院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扎实做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切实加强我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我院制定了《峰峰矿区中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项目的组织管理

我院对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代卫章院长为组长的峰峰矿区中医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组,并将相关科室负责人纳入小组成员。同时制定了《峰峰矿区中医院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和《峰峰矿区中医院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力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开展之初,我院组织相关人员到受援卫生院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项目的主要做法和开展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方案要求,我院分别与彭城镇卫生院、界城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派出由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理疗科组成的5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疗技术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三、项目取得的成效

从2011年6月20日到2011年10月20日,我院派出内科、外科、妇科、中医理疗科4名医疗技术人员分别前往界城镇中心卫生院、彭城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实行轮换制。按照工作要求,在支援期间,为支援医院多次开展示教及临床查房。同时,积极支持并免费接收受援卫生院医务人员进修,对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历质量以及常用的常规操作。努力帮助受援卫生院培养骨干和科室带头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立专家会诊、双向转诊制度。帮助受援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新技术和新业务,拓展服务范围,同时根据派驻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指导受援卫生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不断完善受援卫生院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和改进管理。我院于2011年10月7日前往彭城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共有6名医疗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义诊活动,诊疗范围包括外科、内科、妇科等,共义诊78人次,诊断高血压9人,冠心病6人,子宫肌瘤2人,发放宣传资料158份。

四、项目安排、管理及使用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院派驻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期间,确保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岗位、职务等不变。

通过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受援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专业技能,努力开设适宜专业和适宜学科并能开展工作。通过帮扶,努力实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养一批人才”的目标。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实现支援与受援双方互赢,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以期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的。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条件,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共同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

(一)加强工作督查,确保落实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内容和工作效果。

(二)明确职责,继续加大人才输出的力度,加强对口支援双方的沟通,共同做好支援工作。

(三)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内涵,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2011

年12月

篇2: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河滨小学 2011年12月

为响应教体局“支援农村教育”的号召,我校与五亩中心小学结对帮扶,共同开展教研。本着“尽己所能、发挥优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原则,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照上级要求,积极有效地推动此项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立足现状,制定计划

在总结上期支教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我们有进行两次全体教师商讨会,一起学习有关政策,使教师明确支教思想,明确支教的重要意义,明确支教的责任。随后,由建校长亲自负责,成立了领导小组,与五亩乡中心小学领导共同制定了适合双方学校的支援计划方案。同时我们利用教职工大会、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宣传,教育我们的教师积极主动向农村学生奉献知识、奉献我们的教育经验,奉献我们的爱心,使大家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关爱对于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的巨大作用。

二、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扎实开展

根据教体局精神要求:支教活动要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支教期间,我们采取定期选送优质课赴受援校送教、一起进行教学研讨,交流教学中的经验和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把我们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受援学校的教师一起分享。邀请受援学校领导和教师来校参观学习、指导工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一年的结对帮扶,我校和受援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师资素质、教科研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三、校际互动,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三月份、四月份,在教务主任的带领下,王冠龙、杜文静、秦亦洁、孙爱萍、张潇六位老师一起来到五亩中心小学,带去了他们精心准备的语文、数学、英语各两节课,执教老师都是我校近年来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我校教师优良的素质、先进的理念、精巧的设计博得了五亩乡小学近三十位老师的听阵阵掌声。展示课后,我们还举行了互动点评,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听课体会。双方还就教材解读、教案设计、教法选择、课件制作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在听课、互动、点评与交流中,双方教师都得到了一次学习与提升的机会。五月份,我校三位教师应中心学校的邀请,来到五亩中心小学,指导和学习。五亩乡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位老师各上了一节精心设计的课,让我们深受启发,乡村教师的朴实、乡村孩子的扎实,实实在在的教育,实实在在的真实课堂。从课堂中我们能感受到新课改在农村的开展,能看到农村孩子在课改下的变化,我们欣喜的发现城乡教师和学生的差距在逐年的缩小。课下,我校语文、数学、英语三位教师做了精彩的点评,肯定了他们在教改中的有效的做法,和现在孩子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下,自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同时,能结合学校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实施适合学校现状的教学模式。

交流会前,我校教师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分学科一起讨论五亩乡中心学校教师提出的二十道教学中的困惑,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整理资料,很多教师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整理成资料,希望能给他们以启迪。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在我们三位教研组长的精彩报告下,得到了受援校的领导与教师的一致肯定与高度赞扬。另外,两校之间将通过互联网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行网上同步教研。工作遇到困难时双方及时沟通、解决。

篇3: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一、受援对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转变, 受援高校范围实现了西部地区的全覆盖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首批确定国内13所一流高校与12个西部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各一所高校结为对口支援关系。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 、宁夏大学、西北大学 (陕西省)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省) 、重庆医科大学、广西大学、西藏大学和新疆大学。在总结首批对口支援工作的基础上, 教育部于2005年再次扩大6所新疆地区本科院校为受援学校。之后, 又先后实施了“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和“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高校、西藏高校”等专项计划。2011年, 教育部又将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5所国家民委所属高校纳入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范围。如今, 已有94所高校对口支援了67所受援高校, 涉及高校共160余所, 受援高校的范围覆盖了包括西部18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部西部地区。

受援对象由点到面的转变, 使得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形成了梯队式发展的格局, 不仅出现了一批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更有一批第二梯队的高校在不断成长。以贵州省为例, 第一批受援高校仅有贵州大学。在教育部的重视和支持下, 在贵州省的强力推动下, 也受益于浙江大学无私和全力的帮助, 贵州大学于2005年就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序列, 同时在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院士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领域实现了十几项“零”的突破, 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 还是师资队伍水平, 或是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快速提升, 不但成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的标杆, 而且与东部地区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继贵州大学之后, 对口支援工作又增加了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毕节学院等, 这些第二梯队的高校通过对口支援平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一些特色学科的建设成效显著,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工作任务实现了从提高受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

单一任务到提高受援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综合任务的转变, 使受援高校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01年, “对口支援”工程实施之初, 教育部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 以学科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争取用五年的时间, 使受援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高, 为受援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围绕这一中心任务, 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作。至2009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时, 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受援高校综合实力普遍提升, 贵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5所高校先后步入211工程院校行列。二是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1年, 首批13所受援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总共只有5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65个, 硕士点488个, 到2009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5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288个, 硕士点1493个。三是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明显上升, 从根本上提高了受援高校的办学实力。以首批13所受援高校为例, 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从3800多人增长到11200多人。四是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服务能力, 推进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8年多来, 对口支援双方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

为了推动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更好地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 教育部在2011年举行的对口支援10年工作总结会上, 及时调整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内容要求, 提出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要实现四个显著提升, 即通过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 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高校管理水平。对口支援工作任务的调整, 既是在前一轮对口支援业已取得成效基础上有关工作的自然延伸, 也是西部地区高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要求, 同时也更大地发挥了不同类型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使得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各显其能的良好局面。

三、核心目标实现从服务受援高校发展到服务受援高

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变, 促进了受援高校办学理念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在制定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时, 教育部从推动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 提出要把服务和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目标, 要求对口支援工作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 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 为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也就是说, 对口支援工作要成为东西部高校联合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 并通过服务西部发展推动东西部高校自身的发展。

在此目标的驱动下, 许多对口支援高校在工作中紧密结合各地发展需要, 将支援的力量直接延伸到为当地经济服务中去。如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对口支援工作, 就不仅仅局限于两个学校之间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活动, 还包括对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两校积极开展了三十多个合作研究项目, 其中“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肉牛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被科技部作为“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项目, 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该项目以高校+基地+农户的模式, 直接带动32万农民脱贫致富, 大大支持了贵州省的地方经济建设;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对口支援期间, 不仅关注青海大学的发展, 同时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青海省服务, 省校之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2010年与青海大学、青海省共建三江源研究院,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综合利用及野外台站建设等相关领域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研究, 申报国家及省级相关项目和实验研究基地, 并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在与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十二年中, 不仅让石河子大学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利用共建的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院为新疆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2012年, 浙江大学利用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的契机, 与新疆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开展四方合作, 旨在借鉴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科技创新联盟 (浙江省) 和浙大近十年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成功经验, 通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整合多方资源, 形成合力, 推动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这些有益的实践, 一方面使得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 尤其是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 直接提升了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支援高校通过服务西部地区, 拓展了学科发展的空间, 获得了办学资源, 同时锻炼了队伍, 西部地区也引进了更多优质的教育科研力量和技术成果。

对口支援工作目标的转变, 强调了西部高校办学定位以及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凸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这种变化, 不仅使西部高校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客观上也驱使东部地区高水平的高校更多地与西部高校联手, 参与西部地区的发展, 这对提高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也具有全局的和战略的意义。

四、工作模式实现了从结对帮扶到团队式帮扶的转变, 使对口支援工作呈现出竞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对口支援初期, 工作上采取的是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 即一所东部高水平的大学对口支援西部省份一所大学。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是任务明确, 职责清晰, 可以使支援学校全力以赴完成其任务。缺点是由于支援高校学科所限以及精力财力所限, 难以达到全方位、立体式、高强度的支援效果。2010年、2012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 组建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为组长单位的17个高校团队, 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17所高校。组织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19所高职学校, 实现了对新疆高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 这种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模式, 已经快速显示了效果。以中国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为例, 两年来, 参加团队式对口支援的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部大学五所高校, 在组长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组织协调下, 一是在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了校领导互访制度、例会制度、秘书处工作制度、简报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重心下移机制等;二是在工作成效上下功夫, 五所高校都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人脉优势, 围绕塔里木大学办学目标着力推进塔里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利用与新疆建设兵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项目, 加大对塔里木大学年轻教师学历提升工作力度;与此同时, 在中国农大牵线搭桥下, 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塔里木大学人才培养特别专项”, 支持塔里木大学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 并共同申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浙江大学帮助塔里木大学实现了几个突破:实现了文科科研重大突破, 在浙江大学的全力支持下, 塔里木大学成功申请了该校历史上第一个科技部文化创新项目, 总经费达到900万;开创了中国西部高校与澳大利亚高校开展三兄弟合作的先河, 拓展了塔里木大学国际合作的渠道;人才引进也实现了新突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成为塔里木大学第一位昆仑学者, 并且由他资助100万成立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讲研基金;北京化工学院、东华大学则重点帮助塔里木大学化工和纺织学科的筹建与前期的人才培养。

这种工作模式转变的意义, 一是能集中优势, 汇聚更多资源, 形成强大的工作实力。团队中各支援高校承担对口支援任务都是各自最强的学科, 因此, 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受援高校需求为导向, 围绕受援高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按照“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的方针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团队之间既是工作伙伴, 客观上又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相互之间学习借鉴, 形成了对口支援工作竞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篇4: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关键词: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62-02

一、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支援工作经费匮乏,支援高校成本收益不相称

对口支援工作是在没有任何专项经费的情况下,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就目前而言,对口支援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自身的固定办学经费。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逐步推进,各方面工作都对经费的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双方都普遍感到经费短缺,并已成为制约对口支援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性问题。

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都付出了较高的成本,尤其是支援高校,不仅要为受援高校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和双方交流人员的差旅费、招待费及生活补助[1],而且由于对口支援工作人员、经费的调配问题,还会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和延误。而就对口支援工作可带来的学术收益(学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人才的锻炼)、政治收益(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和经济收益(学校资金的增加)三方面收益而言[2],目前支援高校只是在政治收益方面有所收获,学术收益则微乎其微,经济收益是入不敷出。受援高校的收益情况虽然比支援高校要好,但与其付出的成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对口支援工作政治色彩较浓,高校主动性不强

由于对口支援工作是教育部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导致一些高校仅仅把对口支援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它作为自身工作使命的一部分,从局外人的立场上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受援高校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支援高校自身发展的一种负担。况且,对口支援工作实际运行经费的不足,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资源消耗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学校支付的成本得不到有效补偿,使得双方失去了继续参与对口支援工作的热情和动力。长此以往,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政治任务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决定了现行对口支援工作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不仅主导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同时还主导对口支援资源的分配。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发挥政府集中管理的优势,以其强大的政权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瞄准主要方向进行快速直接的支援。但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他们才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主体,而现行模式并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致使实践中高校主动性不强。

(三)对口支援工作实效考评指标不明确,高校责任意识模糊

对口支援工作实施以来,相关各高校都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受援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受援高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要求[3],严格按照对口支援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通过领导和教师互访、干部挂职锻炼、科研合作、选派专家讲授课程或开展讲座、联合举办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图书、设备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对口支援活动。

对于如何考评对口支援工作实际成效的标准问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各高校通常只能以相关活动开展的次数这一量化指标来衡量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虽然量化的数字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高校间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情况,但仅仅通过数字的简单描述,很难反映出受援高校得到了哪些实质性的发展,也不足以考证其发展的程度如何。而没有这些实质性的考评指标,必然给对口支援高校双方以可乘之机,使其滋生懈怠思想,从而模糊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责任意识。

二、今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建议

(一)统筹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形成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口支援仅靠国家部署、学校政治自觉是不科学的,资金保证是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基础。由于对口支援工作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支撑,而且支援高校支付的成本与其所获的收益不相称,长此以往支援高校自身发展也会面临较大的经济问题。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市场经济主体一切理性行为选择的依据和宗旨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说明支援高校完全处于经济负收益(纯支出)状况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长久的。伴随对口支援范围的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中央专项经费的保障,后续的对口支援工作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因此,无论是从对口支援的长远发展还是从扩大对口支援范围的角度看,要做到理性而长久地推动西部地区高校的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必须使支援学校在与西部地区高校交往活动中获取经济方面的正收益。这就迫切要求国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对对口支援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拨款或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设立中长期的、稳定的对口支援专项经费,加大对口支援资金的投入力度,以解决对口支援经费短缺的问题。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此,今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广开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对对口支援工作进行多元化的投入。目前,可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统筹各种对口支援西部计划,把此项资金支持列入支持西部民生问题的整体计划中。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想方设法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坚决杜绝对口支援工作中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切实发挥种子的“植入效应”,形成对口支援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对口支援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对口支援的双赢机制

对口支援如果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推动是乏力的,只有通过实现支援“双赢”,才能激发对口支援的内在动力[4]。这就要求我们以战略联盟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对口支援高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支援高校而言,要切实从两校发展的实际现状和未来需求出发,积极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把握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紧紧围绕阻碍和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受援高校通力合作,携手促进对口支援工作的不断发展。同时,支援高校应该确保对口支援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本校整体发展规划中,从双方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处理和对待对口支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口支援工作做到长期化、稳定化、深入化,对口支援的效果才能逐步显现出来。

受援高校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对待对口支援工作,要站在对口支援主体的立场上,真正发挥对口支援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受援高校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思路,有强烈的改革发展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谋求发展,科学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主动利用支援高校的办学经验,建立适合西部区情和自身校情的办学理念,指导并促进受援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对口支援工作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积极寻找可与支援高校形成互动的合作领域,力争和支援高校一起主动承担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各种攻关和建设项目,着力为受援学校自身增添新的活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受援高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力求对口支援的实效性。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健全对口支援的考评机制

对口支援考评指标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校淡化对口支援的责任。因而,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认识,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努力实现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考评对口支援工作实效的评价指标,逐步健全和完善对口支援工作的考评机制。

对口支援工作是全方位的,往往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导入,到物质捐助;从学科提升,到管理完善;从干部交流,到学术合作[5],这就需要全面、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从对口支援的实践情况来看,所有工作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展开的,而学科建设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学科建设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综合平台。因此,合理考评对口支援工作的绩效指标就是学科建设,其中又包括学科特色、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六大方面内容,评价支援高校在推进受援高校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必须从这六个方面着手,看这六个方面是否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此而言,健全对口支援的考评机制,也即要求对口支援高校双方在对口支援工作实践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和抓手,严格加强对学科建设六方面内容的监管、考核与评价。

总之,对口支援工作是我国教育部门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有力举措,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的具体体现和理性选择。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在不断扩大对口支援范围的同时,及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模式的创新,力争形成对口支援长期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2]刘晓光,董维春,唐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

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4][5]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

篇5: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根据县卫生局《**县2011年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双千工程”项目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实施方案》要求,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方便农村患者就医,我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共同于2011年4月4日同杭埠卫生院、山七卫生院签订了“双千”工程和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相关协议。

此次“双千工程”暨对口支援工作,周期为一年,即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底结束。此次支援活动为所支援的二所卫生院共派出医师4名,每个乡镇卫生院2名,其中每位医师均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业务指导。截止目前,在对**中心卫生院的支援中,我院分别派出了心内科和骨科共2名医师对**卫生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截至目前,诊疗咨询病人达1000人次,协助手术约30余台次。同时,我院又派出妇产科、五官科2名医师赴**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诊疗咨询病人达1600人次,参与手术约50余台次;除了对常规的医疗业务指导外,工作小组还通过手术示教、学术讲座等形式传授先进的学科知

识,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帮助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通过半年多的的努力,这两所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进步明显,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就诊人数较以往也有增加,不仅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更主要的是方便了农村人口的就医,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县人民医院

篇6: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禄丰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腰站小学高度重视学校对口支援活动,按照“真诚帮扶,携手共进” 的总体目标,确定本学年腰站中心小学继续对口支援小铺子小学。一学年来,我校以多种形式接受腰站中心小学的对口支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1、2011年10月26日,腰站中心小学由完小校长刘春宏带队到小铺子小学,选派县级骨干教师普学艳、普国艳,校级骨干教师刘春宏、鲍长翠、普学艳分别上了一节语文、数学示范课,并进行了学科教学模式运用经验交流,帮助小铺子小学教师提高对学科教学模式的内化与理解并指导运用方法。2、2011年11月17日,腰站中心小学校长刘春宏、校级骨干教师张秀梅到小铺子小学参与小铺子小学首届教学开放日活动。两位就创新教学开放日形式,不断改进教研、少先队及工会小组的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进行了交流探讨。3、4月11日下午,腰站中心小学组织学校5名教学能手在教导主任、完小校长的带领下,奔赴小铺子小学开展为期半天的“送教到校”教学交流活动。腰站小学教导主任潘定学老师,中心完小普学艳老师、顾宏老师以观摩课的形式送来了“主动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式,受到小铺子小学全体老师的一致好评。尤其潘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摆》,以巧妙的实验设计、精准的课堂导语、娴熟的实验操作和民主包容的教学风格、良好的科学素养给参加活动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名教师还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走进课堂听课,寻找帮教突破口。观摩课结束后,中心完小校长、教研组长针对小铺子小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备课、有效预习、有效探究、有效练习、慎用小组合作六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并真诚邀请小铺子小学教师到中心完小观摩学习。4、2012年6月6日完小校长率普发毅、鲍长文、陆萍先、普建华四名班主任到腰站中心小学参加中心小学参加复习课教研活动,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县级骨干教师鲍长翠、普学艳分别就高年级数学、语文学科复习方法进行了课堂展示,完小教研组长交流了完小复习活动的复习、管理等方法,为我校教师后期的复习明确了目标,指引了方向。

二、取得的成绩

1、加强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学校搭台,教师唱戏,职责明确,互利双赢”的良性互动新机制,使对口支援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科学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以活动为突破口两校间、两校教师间建立了更加高效的联系沟通机制。两校在活动参与,工作协商等方面建立了良好互动机制。同时,两校教师间的教学互动交流、少先队、班级管理等工作也在此活动的推动下进一步升华。

3、通过定期组织对口支援活动,召开研讨会、组织校际教研活动等方式,为两校教师提供了许多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转变、学习技能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活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的对口支援活动虽然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上尽力做到合理,既有学期初的新课教学示范又有学期末的复习研讨交流,同时在课程、人员安排上尽量满足受援方的需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口支援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多次活动都仅仅只进行课堂展示、议课等内容,而其它方面如教学研讨、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德育特色创建,教师间的工会交流活动等未能组织安排。

2、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寄希望于支援方帮助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问题,对支援方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没有灵活运用到具体工作之中,虽然在开学初就提出了主动派教师到腰站中心小学全天跟班学习,但始终未能有效实施。

篇7: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10年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扎实做好“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切实加强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和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根据宜城市卫生局相关文件要求,我院制定了《宜城市中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我院对对口支援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吴文凯院长为组长的宜城市中医院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领导组,并将相关科室负责人纳入小组成员。同时制定了《宜城市中医院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力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开展之初,我院组织相关人员到受援卫生院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对口支授主要做法和开展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方案要求,我院分别与郑集镇卫生院、流水镇卫生院、王集镇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派出由内科、外科、妇科、康复科组成的5位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医疗技术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三、对口支授取得的成效

从2010年6月20日到2010年12月20日,我院派出内科、外科、妇科、康复科5名医疗技术人员分别前往郑集镇卫生院、流水镇卫生院、王集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实行轮换制。按照工作要求,在支援期间,为支援医院多次开展示教及临床查房。同时,积极支持并免费接收受援卫生院医务人员进修,对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规范病历书写、提高病历质量以及常用的常规操作。努力帮助受援卫生院培养骨干和科室带头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立专家会诊、双向转诊制度。帮助受援卫生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新技术和新业务,拓展服务范围,同时根据派驻医务人员的专业特长,指导受援卫生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中医诊治水平。不断完善受援卫生院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和改进管理。

我院于2010年9月17日前往郑集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共有16名医疗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义诊活动,诊疗范围包括外科、内科、妇科等,共义诊78人次,诊断高血压22人,冠心病6人,子宫肌瘤

2人,发放宣传资料158份。

四、对口支授安排、管理及使用情况

根据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院派驻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期间,确保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岗位、职务等不变。

通过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巩固和提高现有的专业技能,努力开设适宜专业和适宜学科并能开展工作。通过帮扶,努力实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养一批人才”的目标。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实现支援与受援双方互赢,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以期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的。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条件,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共同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下一步我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

(一)加强工作督查,确保落实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内容和工作效果。

(二)明确职责,继续加大人才输出的力度,加强对口支援双方的沟通,共同做好支援工作。

(三)建立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内涵,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篇8: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教育部于2001年6月正式颁布《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 标志着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正式开展。该《通知》旨在促进我国西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西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功能的提升。然而,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只是采用政治发动的形式, 具有政治鼓励性、效果模糊性、评价随意性的色彩;主要采用计划的方式, 鼓励支援方无偿支持受援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深化, 高校作为拥有独立民事权利的法人实体, 不可能单纯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满足对方发展的要求, 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 从长远的视角考虑,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应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1 现行政府计划主导运行体制的弊端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政府无疑都是大众公共利益的代理人, 自然要担负起平衡本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职责和义务。从这一点考虑,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现行的政府计划主导运行机制倒是无可厚非。但是, 众所周知, 对资源的配置分为市场和计划两种形式, 计划性机制有利于政府统一发号施令, 迅速启动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患。由政府强行配对的支援方和受援方无法自由地通过市场的引导, 在自身院校的发展需求和本地区经济特色的基础上自主结合, 达到互利共赢、互利互惠的效果, 从而使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丧失深入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1.1 对口支援工作形式化, 地方部门负责人职责淡化和模糊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主要是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启动的, 旨在让优先发展起来的东部高校服从大局利益, 克服困难, 依靠自身资源条件无私支援相对落后的西部高校,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特殊产物, 是以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性和共同富裕理念为基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 支援方则倾向于把支援工作看作毫无共同利益的政治性任务去被动地完成, 许多支援工作项目和计划的落实大都走形式, 严重缺乏贯彻实施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模式上的创新性。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产生了相对的利益分化, 各级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国家战略整体利益的考虑, 在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这一工作的落实态度上一直偏“冷”, 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尚未设立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专门部门, 已经设立的相关部门也存在着职责淡化、分工模糊的问题,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避重就轻、敷衍等行为。

1.2 特色学科专业支援不对等, 支援工作成果效益差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初期, 我国施行东西部高校“一对一”的支援模式, 即由一所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特定的某一所相对落后的高校。这一模式启动初期还很富有成效, 使得东西部高校支援工作具有针对性。随着支援工作的深入发展, 这种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一所支援高校已不能满足受援高校所有学科专业的发展, 尤其是特色学科专业的改进。例如绿洲生态农林科学专业是石河子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 而向其提供对口支援的北京大学在发展这个专业的问题上并不占优势。在支受双方高校特色学科专业不对等的情况下, 难免会造成支援工作指挥不当, 双方盲目探索, 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支援工作成果效益差的结果。近年来, 教育部对支援工作模式进行了适当调整, 改“一对一”为“多对一”模式, 即多所东部高校联合对口支援西部特定某一所高校,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支援方和受援方特色学科专业不对等所造成的损失, 但仍没有离开政府的强行干预, “多对一”模式也并未真正实现支受高校需求的最佳结合。

1.3 支援高校经济力大幅受损, 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发展缺乏后劲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指出:“以支援高校为主的支援与合作项目, 所需经费由支援高校从各条渠道筹集的资金中统筹安排。受援高校内部基本建设和派出教师进修、攻读学位等费用, 主要从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专项基金中自行解决”。由此可见,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原有固定的办学经费, 尤其是来自支援高校的办学经费, 东部支援高校在没有专项资金支撑的前提下以崇高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来完成国家分配的政治任务, 经济方面一直呈现负收益的状态, 经济力大幅受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经济亏损属于非理性的经济行为, 若得不到重视和改善, 支援方的积极性势必大大降低, 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发展将严重缺乏后劲。

2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应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区别于政府主导的计划机制, 市场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具有异常灵敏的反应, 且富有鲜明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对本国内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均是通过市场统一配置资源。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应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同步, 及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以下内容重点阐述了对口支援工作中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的客观性及有利条件。

现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校已经不再完全依附于中央政府, 其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为对口支援工作从计划向市场转变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其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资源交换亦可以通过市场主导来进行。从表面看,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只是牵涉到从东部支援方到西部受援方的单向流动, 所以西部受援高校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进步和发展就理所应当地受到瞩目和重视。然而, 既然是从一方到另一方的流动, 必然会涉及到两个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凡是与资源流动相关的主体必然都要受益, 只是受益的具体方面和程度有所区别而已。一方面, 西部受援高校和东部支援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各自拥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另一方面, 二者也同时都拥有自身的发展需求。西部高校拥有自然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东部高校拥有专业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先进办学理念优势, 双方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自身所持有的资源在教育市场的导向下自主结合, 实现互利互惠和双赢。

摘要: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运行体制仍是以政府计划为主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计划机制易造成:对口支援工作形式化, 地方部门负责人职责淡化和模糊;特色学科专业支援不对等, 支援工作成果效益差;支援高校经济力大幅受损, 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发展缺乏后劲等主要弊端。文章阐述了及时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是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在新时期深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并重点分析了对口支援工作中市场机制建立的客观性及有利条件。

关键词: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解群.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政策的中外比较[J].学术论坛, 2013 (6) :226-227.

[2]解群, 房剑森, 石芳华.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1) :13-16.

[3]高芳, 蔡文伯.“对口支援”: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SWOT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48.

篇9:20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关键词:建设项目 档案 对口支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一省帮一重灾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中央统筹协调下,我国迅速启动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机制,组织东中部地区省市支援受灾地区。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对口支援模式,第一是援疆、援藏这样的对边疆地区对口支援模式,第二是以西部大开发中的重大建设项目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对口支援模式,第三是以对口支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代表的对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模式。在各项对口支援任务中,涉及各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都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于众多重大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和做好对口支援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对口支援建设项目工作特点

(一)投资建设模式特殊

1.对口支援资金主要来自援建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分为两种援建模式:一种是“交钥匙”项目,是指由援建方全程负责援建项目的施工管理,直至项目完工并完整交付给受援方使用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由援建方组建队伍实施,包括项目代建单位和施工总承包单位等。另一种是“交支票”项目,是指由受援方组建队伍实施,援建方按照工程量给予资金补助的项目。对于参与援建的大多数单位而言,异地援建都面临着对项目建设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熟悉、原有供应链不适用、建设文化理解困难、前后方工作协调不便等风险,项目沟通、进度推进、质量成本控制等也更为困难。

2.援建项目由援建方政府财政拨款负责投资,但项目的使用需求及进度目标由受援方的使用单位提出。项目的规模、功能、标准及投资控制目标则由援建方和使用方沟通确定。尽管双方的总体目标一致,但在投资、进度、规模、标准等层次上必然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期望值,这就对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类型多样、数量庞大、分布地域广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投资项目,援建项目所设置的往往都是事关受援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急需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具有建设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投资控制严等特点,这对于对口援建项目管理能力是严峻的考验。

大型援建项目一般包括安居房、学校、医院、公共文化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多种类型的工程,数量往往多达几十乃至上百个,并分散分布在地域广阔的各个乡镇当中。这一特点使得项目管理跨度加大,在人力资源调配,成本、进度、质量控制、项目沟通协调、档案管理等方面困难重重。

二、对口支援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对项目科学决策、建设管理、运行使用、维修抢险、改建扩建、维护权益、投资监管等各項活动具有重要的依据和凭证价值。但是由于援建项目具有特殊的投资建设模式及自身建设特点,使得援建项目档案管理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的援建方还未将援建项目档案工作列入援建工作计划和管理程序,援建机构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尚待完善;援建方与受援方的档案部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机制,对援建项目档案的业务指导尚未有序开展;援建项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交钥匙”项目由援建方投资并负责建设,完工后由受援方单位使用;“交支票”项目由受援方负责建设,援建方则按需进行投资。这就使得援建项目档案管理同时涉及援建方档案部门和受援方档案部门,这样很容易造成双方对于援建项目档案管理职责分工不明、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机制不顺等问题,并将在档案归属流向方面产生争议,影响着援建项目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由于对口支援建设项目建设工期紧,绝大多数项目参建单位都是临时组建项目班子,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在项目建设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中普遍存在,很多单位没有配备相应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各单位在项目档案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影响着援建项目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三)由于对口支援建设项目存在分布分散、建设环境相对较差、参建单位众多、异地施工等实际情况和不利因素,使得相关各方对援建项目档案监督指导力度不够,影响着援建项目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对口支援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措施

对援建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是各方档案部门服务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职责。做好援建项目档案工作需要援建方与受援方档案部门共同努力。在新时期对口支援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中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确保援建项目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分类监管,协调配合

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是对口支援工作的组成部分,要纳入援建机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计划和管理程序。援建方与受援方档案部门都要积极主动与对口支援办公室、前方指挥部及有关项目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及时介入,对援建项目档案工作开展调研,掌握援建项目情况,建立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机制,避免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成为“两不管”的盲点,要变“两不管”为“两都管”。同时援建方与受援方档案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业务对接机制。

1.援建方档案部门对“交钥匙”项目要做到:一是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负责对所属援建项目档案的宏观管理,制定办法,出台制度,使援建项目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统筹协调援建项目档案工作,采取协商制发文件、召开相关会议的方式提出援建项目档案工作要求,明确各援建工作机构(包括对口支援办公室、前方指挥部)项目档案管理职责、移交程序与归档时限,使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求承担援建任务的各单位将项目档案管理纳入援建工作议事日程、工作程序、考核范围,使援建项目档案工作与援建项目建设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开展。

2.受援方档案部门对“交支票”项目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及时制定具体措施,落实项目档案管理登记、服务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和监督指导,保障援建项目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

3.援建方档案部门与受援方档案部门应密切配合,建立业务对接机制,形成监督指导工作合力,联合进行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指导、检查,共同推动援建项目档案工作纵深向前、协调发展。

(二)同步指导,分类培训

援建方档案部门要对对口支援办公室、前方指挥部和“交钥匙”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制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对档案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一方面,通过深入了解援建项目档案工作需求,援建方档案部门可以采取当面指导、电话联系、发送邮件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各援建工作指挥机构建立档案工作机构,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援建项目档案工作。

另一方面,援建方档案部门可选派业务骨干深入援建现场,以集中培训的形式讲授援建项目档案工作要求,分类开展项目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一是以前方指挥部为对象,举办专题培训,向各援建工作指挥机构专兼职档案人员讲解项目档案管理方法与要求,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二是以援建项目代建单位及参建单位领导和档案人员为培训对象,举办培训班,使相关领导重视支持项目档案工作,使档案人员提高项目档案管理能力,掌握项目档案编制方法、程序与要求。

(三)联合检查,依法验收

在做好援建项目档案业务指导的同时,援建方及受援方档案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援建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受援方档案部门要认真组织项目档案验收。

1.援建方档案部门积极协调各援建工作指挥机构将所属援建项目档案管理列入援建项目综合性检查或专项工作中,对“交钥匙”项目档案工作进行覆盖式检查,监督各援建项目代建单位及参建单位认真做好项目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与移交工作,坚持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跟踪。

2.受援方档案部门应联合援建方档案部门对“交支票”项目开展专项检查,促进援建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确保援建项目档案工作有序开展。

3.受援方档案部门要及时了解援建项目建设情况,掌握项目竣工期限,依法组织援建项目进行档案专项验收,保证援建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四)合理处置,按时移交

援建项目档案既是援建工作的历史记录,也是支撑援建项目运行使用、资产管理、检修维护和改建扩建的重要依据。对项目档案归属和流向、归档时间、套数和移交程序要事先加以明确和规范。

1.对于通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的“交钥匙”项目,援建方及受援方档案部门可按照“项目前期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原件和正本由援建方留存,副本或复制件移交给受援方;项目施工、监理、设备以及竣工验收档案的原件和正本由受援方留存,援建方可留存副本或复制件”的原则,解决援建项目档案的归属问题,保证援建项目档案的合理流向。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套数和移交程序,督促相关单位做好援建项目档案的归档和移交工作。

2.对于通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的“交支票”项目,受援方档案部门负责援建项目档案的完整归档;援建方只形成援建项目资金管理档案,由援建方投资相关主管机构档案部门负责管理。

篇10: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1、医疗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从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给予了技术支持,使当地患儿就近得到了质优、便捷的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对口支援过程中,我们也在深刻的体会到老百姓的健康知识有限,与我们国家创建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认识不足,在下乡义诊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亲身感触到老百姓对专家的无限信赖和期盼的质朴情感。因此千方百计随时随地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及健康防病常识,如高热惊厥怎么办?混合喂养注意哪些问题?新生儿黄疸需要处理吗?手足口病如何预防?等儿童常见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深受患儿家属的欢迎及好评。

2、合理安排门急诊病房工作。

共完成门诊五百多人次,急诊二十多人,义诊一百多次,协助完成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两人。同时和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从实际出发,举办了各种专题讲座,如《新生儿黄疸》、《肺炎》《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有30人次的医务人员参加。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及疑难病例讨论将核心制度落实到位。如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合并多脏器损害、阿奇霉素疗程等问题详细解答规范诊疗行为。以有限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尽量给患者满意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帮助年轻的医生,寻找科研点,建立科研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针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疾病安排2次讲座《酒精浴擦浴技术指导》《小儿肺炎家庭护理》以便能更好完成护理工作。共完成教学查房20余次,带教人数100余次。帮助科室建立起临床路径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疑难病讨论、危急值报告及业务学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室制度化建设。

3、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医院管理。

就目前儿科现状“高风险、低收入、又辛苦,工作难度大,面临边缘化”等问题,共同探讨儿科今后发展方向。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情况下,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如何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及落实三基查房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更能体现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应作为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工作的重点。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儿科门诊工作更好为患儿服务,减轻他们病痛是我们儿科工作者面临共同话题。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4、“下乡半年,受益终生”。

篇11: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首先我代表XX医院热烈欢迎XX医院巡回医疗、教学活动专家到我院指导、讲学。这次专家到我院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极大推动我院医疗技术水平迈上更高台阶。在此,对专家的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自从2010年XX医院开始对口支援我院,到现在已有3年多时间,在这期间,XX医院对口支援我院工作,对在提升我院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XX医院在对口支援我院期间,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 面的重要举措: 1.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最终实现了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育一批人才的目标。

2.每批选派5至6名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工作。派驻的医师实际工作能力强,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3.在派出医院和派驻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诊疗科目增多了,医疗设备充分利用了,进一步缓解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派驻人员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等各种临床带教形式,为我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他们成为我院的技术骨干,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缓解了我院人才技术短缺的严重问题。

5、在人员培训方面,我院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XX医院进修学习。XX医院每年接受我院卫生技术人员免费进修各种专业学科。

篇12: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情况汇报

在卫生部统一部署,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开展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我院作为县内唯一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了此项任务。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协调各项工作,由医务科具体负责,每年向受援单位派驻医生开展帮扶工作,现将近二年工作开展情况向检查组汇报如下:

一、组织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院长邓庆同志亲自任组长,业务院长张宝庆、孙凤武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参与,负责项目协调及日常管理工作,拟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协调并组织项目评估、考核及监管。

(二)优惠政策。将医生到农村服务作为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指标,作为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对在农村工作期间表现突出,受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表彰的人员,在评聘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时优先考虑。凡未达到规定要求的则不予聘任。

(三)经费保障。将上级下发经费全额发放给下乡人员。

(四)待遇保证。服务期间,派出人员享受法定休息日,原则上每月回家探亲两次,交通费用由派出单位报销。其原单位工作岗位一切工资、津贴、福利待遇不变。服务期满后,我院及时安排派出人员回原岗位工作,并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中优先考虑下乡服务人员。

(五)舆论宣传。要大力宣传实施这一项目的重大意义,充分调动我院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支农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制定目标任务

落实国家城市卫生支援农村政策,积极探索城市卫生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引导城市卫生智力资源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缓解农村高素质卫生人才紧缺的矛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发挥城市医生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改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状况。加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使农民就地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保健水平。将我院在管理方面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带到农村,促进农村基层医院逐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展临床医疗、教学和基础指导,通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带教形式,提高受援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二)发挥我院医生的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卫生保健等方面服务;

(三)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四)对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受援单位管理水平;

(五)帮助乡镇卫生机构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六)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过程中,达到进一步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目的,增强自身的思想、业务素质。

三、人员选派

从我院选派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重点选派业务骨干,人员数量不足时,可从近年符合晋升副主任医师条件的医疗技术人员中选派。每年向每个受援单位派遣3人,时限为一年。

四、支援方式

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由我院牵头,按照受援单位的需要,合理进行专业搭配,然后由每组3人组成医疗队。在每个医疗队中,挑选一人任医疗队队长,负责医疗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我院的具体支援单位为八面乡、新华镇卫生院。已签订帮扶协议书。

五、考核管理

(一)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支援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实地抽查和监督。

(二)选派医生要自觉遵守受援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受援单位的领导,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派出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全部由我单位负担,不得接受服务单位任何名义的奖金、补助和福利待遇。对拒绝参加下乡服务的、在农村服务期间违规违纪的人员,由我院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受援单位要把服务人员纳入单位职工队伍进行统一管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考勤。服务人员考勤情况要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

指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考勤情况弄虚作假。

(四)医疗队服务期满后,受援单位要对医疗队人员服务期间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考勤情况和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确定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之后由受援单位填写鉴定,经县卫生局审核同意盖章后交回我院,装入本人档案,作为职务聘任、奖励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搭建了城乡协调沟通的平台。精心选派了一批素质高的医生,定期到协作单位开展义诊、巡回医疗等活动,积极开展支援服务工作。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强化对支援医生的日常监督,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城市医生的技术优越性。培养一批乡镇医疗人才,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改变乡镇卫生院人才溃乏和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救治转诊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通榆县第一医院

2012-9-12

通榆县第一医院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邓庆 张宝庆聂明杰

郑春雨

孙凤武 张福贵周世文肖英

上一篇:培训班结业典礼发言下一篇:企业发展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