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2024-05-04

贞观之治试讲教案(精选4篇)

篇1: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课题、章节】:《贞观之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型】:新授课 【教具】:黑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他的治国方法,清楚他对唐朝的贡献。

3、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对唐太宗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带兵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627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一)、定义

(二)、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2、经济:轻徭赋税,发展生产;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5、文化:兴科举,大办学校。

(三)、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四)、影响:(借鉴)

三、女皇武则天

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教学设计】

【导入】电影电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项娱乐活动,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多少人喜欢看电影电视。有多少人喜欢?几乎是全部啊!老师呢,也喜欢看电影电视。那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谁呢?对,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怎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所说的“贞观之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学习第2课:贞观之治。

【老师】在上一节课的内容当中,我们学习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因为隋文帝励精图治,所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朝出现繁盛局面。可隋炀帝即位之后,骄奢淫逸,施行暴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那唐朝是谁建立的呢?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页的内容。【学生】唐太宗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唐朝是李渊建立的。【老师】李渊什么时候建立的唐朝? 【学生】618年。

【老师】公元618年建立的唐朝,定都哪里? 【学生】长安。

【老师】定都长安,李渊被后人称为什么? 【学生】唐高祖。

【老师】好,这个问题大家确实弄清楚了。在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势力迅速发展。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唐王朝正式建立。李渊原本是立的长子李建成为太子,那李世民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现在请大家看课文的小字部分:玄武门之变。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事件就是玄武门之变,经过这一事件,唐高祖李渊才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627年,改元贞观。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那什么是贞观之治呢?课文已给我们给出了解释。指的是: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老师】也就是说,贞观之治,它是一个时间?一个方针?还是出现的一个局面?一个景象?是繁盛的局面,还是萧条的局面?那形成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答案。【学生】首先,唐太宗吸取了隋亡教训,明白了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第二个是,在唐太宗时期,他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第三个是,他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还增加了宰相人数,在地方合并了州县。最后,唐太宗比较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老师】说的不错!刚才她从四个方面说出了贞观之治的原因。

1、思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唐太宗说过这样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深刻,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都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2、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3、政治: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大臣们多次建议修建暖阁,但都被他拒绝了,这是唐太宗勤俭节约的表现,唐太宗自己以身作则,使得下臣们也廉洁奉公。此外,唐太宗还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在地方合并了州县,革除了民少吏多的弊政,这样就精简了机构,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用人: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就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因此,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如贤相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等。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玄武门之变后,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还被李世民重用。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地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老师】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老师还要补充一点:文化方面,兴科举,大办学校。唐太宗广招各地儒士,赐给路费,让他们来长安讲学,儒学的兴盛,前所未有,这样也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形成,唐太宗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由此呢,老师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即位之后,是否也会吸取隋亡教训,采取类似于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成为千古帝王的治世楷模呢? 【学生】我觉得不会,因为李渊建立唐朝以后,李建成,还有那个李元吉,他们都非常讨好皇帝的妃子,所以李渊非常喜欢李建成,虽然他也很有才,但他不把心思用在正题上面,比起李世民来就差远了。而且,虽然他手上也有很多能人,但他不用,魏征就是他的门人,多次给他提意见,他常常不理会,那这样的人即位之后,一定是用小人而不用君子。

【老师】用小人而不用君子,说得好!有反对意见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人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不容易被猜透的,虽然当时看起来很腐败,但或许当上皇帝之后,如果知道唐朝的江山是得来不容易的,或许他也会和李世民一样,治理朝政,吸取纳谏。而且,每个皇帝在登上皇位以后,都会去尽力的保护自己的政权,所以他登上皇位以后多少还是会吸取隋亡教训,也会纳谏一些有用的人,成为千古帝王。

【老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历史呢,我们不能重复,但我们可以假设,可以想象,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当中学到借鉴。我们今天的新课基本上就结束了,首先我们学习了唐朝的建立,了解了唐太宗的基本史实,知道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最后对唐太宗进行了评价:说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一位千古帝王。那我们说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最终能从历史当中学到什么。在我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的内容之后,你认为可以借鉴到什么?

【学生】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吸取失败的教训,看到别人做错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就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还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人都说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思想相交换,就变成了两个思想,所以要多听取别人的看法,从而是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学生】在贞观之治以前,李世民并不能成为皇帝,因为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但就是因为他努力争取,才得到皇位,为后人造就了一番事业,所以我认为,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并不是属于我们的,但我们要努力去争取,这样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很多人带来幸福。【作业】:

前面我们学习了汉武帝的统治,汉武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道思考题:列表比较唐太宗和汉武帝的政绩,看有什么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道理?

【老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往可以预知未来。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为你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1、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一)定义:

时间:公元618年

(三)原因 :

1、思想 :

都城:长安

2、经济:

2、李世民即位

3、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627、贞观

4、用人:

5、文化:

(三)借鉴:

汉武帝、唐太宗 【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的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篇2:贞观之治试讲教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

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

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

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

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

胸襟。

【教学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 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 “江山”,右盘加上砝玛 “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

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

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

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

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

欣赏哪一位皇帝?

唐太宗、唐玄宗等。

: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

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

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

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

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2.: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通过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

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李渊为何肯让位?

二、贞观之治

3.: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

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并板书标题。提出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中的历史作用。

思考,回答。

唐太宗即位后,次年改元贞观。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

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

运河。

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

他战争使得民

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

篇3:《贞观之治》教案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

2、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 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 理解隋炀帝 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 都城:长安

出示 《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o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 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 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 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 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 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篇4:贞观之治教案-熊月娥

红安县两道桥中学 熊月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盛唐景象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一、隋亡唐建之迷 [提出问题] 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谁能来为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炀帝暴虐无道。

生2:他经常远出巡游,骚扰地方百姓。

生3:他在位时,开通大运河,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加重人民的负担。生4:„„

教师过渡:老师这里也有两个有关隋炀帝的故事,我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一下。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玩乐、献食、高丽之战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故事分享,请同学们解开“隋朝昙花一现”之谜。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启迪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的暴政。

生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讲述隋炀帝暴政的有关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的展示,引领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从而理解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教师过渡:隋炀帝的统治正如时人所说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隋朝就这样昙花一现。取而代之的则是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李渊父子。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了解唐朝建立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唐朝的建立

设计意图: 针对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情况,老师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盛世开创之谜

教师过渡: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并完成了对唐朝的统一。但是唐朝在他的继承者李世民统治时

期发扬光大并带领唐朝走向繁荣昌盛的。李世民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呢?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此人的人物档案。

多媒体展示:任务档案李世民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李世民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伟大人物的品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过渡: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国君,他在继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局面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子目“贞观之治”,来揭开唐朝盛世开创之谜。

探究盛世之因 1.开明的治国思想

教师过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探究一个国家的兴盛,首先我们要了解其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那么唐太宗是在哪种思想指导下治理国家的呢?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唐太宗的话,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贞观政要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为大家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提出问题]唐太宗把人民群众比作水,又说“水能把船掀翻”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是什么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说明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教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促使唐太宗产生怎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他会爱惜百姓。生2:他会重视人民。生3:他会减轻赋税。生4:„„

教师过渡:唐太宗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在开明思想的指导下于贞观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政策和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太宗的治国良策。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理解资料,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2.有效的治国良策

[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从经济、政治、用人三方面找出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方法引领: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然后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唐太宗在经济上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生2:唐太宗政治方面的措施有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生3:在用人上,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丞相,人称“房谋杜断”。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分层次理解、记忆治国措施。

教师总结:唐太宗作为国君不但从自身做起,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还想方设法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减少官吏的数量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此外他还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得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特别是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贞观年间的一大特色。

[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来讲讲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彩故事。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讲魏征的故事。生2:讲房谋杜断的故事。生3:讲长孙太后的故事。生4:„„

教师过渡:正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最终以其恢弘的气度赢得了贤才谏臣的支持,保证

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实施,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分享历史故事,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感受盛世之景 多媒体展示: 景一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景二 “(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 [提出问题] 这是不同时期的两段历史场景,它们各描绘了怎样的历史场景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描绘了贞观初年茫茫千里,既无人烟也无家畜的荒凉萧条的社会景象。

生2:景二描绘了唐朝在唐太宗治理下,出现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提出问题] 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景一或景二的时期,谈谈你可能会有什么切身感受? 生1:如果回到景一,我会感到害怕,因为当时社会混乱。生2:景一让我感到饥饿,因为千里无人烟。生3:如果在景二,我会感到很安全。

生4:如果回到景二,我会感到幸福,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两种不同社会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景一是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

生2:景二是由于唐太宗在开明的思想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良策造成的。

(三)畅谈盛世之感

[提出问题] 俗话说“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探究,我们应吸取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呢?谈谈你的感受。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要爱护百姓,人民才能拥戴你。生2:要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生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历史材料,对比两则材料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感悟历史的真谛。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的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提出问题]但人无完人,唐太宗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也做了不少不利社会发展的事情,但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从主流方面客观地评价。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做一个公正的评价。方法引领:引领学生学会客观、公正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教师过渡:唐太宗墓碑上清楚地记载了他的丰功伟绩。但在唐朝,却有一座“无字碑”,它是谁的呢?为什么又没有文字呢?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无字碑”,探究无字之谜。

三、“无字碑”之谜

多媒体展示:武则天无字碑

[提出问题]为什么上面没有文字?

生1: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生2: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生3: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生4:„„

[提出问题] 根据你的了解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她心狠手辣。生2:她很有心计。生3:她很残暴。生4:„„

教师过渡:那么在伟人眼中的武则天又是怎样的呢?毛泽东曾对武则天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说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可见,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当之高,这说明武则天作为一个统治者是有突出政绩的。

[提出问题] 你知道武则天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她的统治在唐朝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回答。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重视生产和重用人才。生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提出问题] 她有政绩,但她也有很多过失,如她任用酷吏,滥杀大臣等,那我们应如何公平、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

多媒体展示:评价历史任务的方法,进行方法引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述说对武则天的印象和评价,然后再展示伟人对她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师总结: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是这样评价武则天的,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从政治上来看,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

【课堂小结】

上一篇:铁路科普下一篇:刑民交叉案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