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2024-04-15

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精选7篇)

篇1: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唐王朝的建立是为了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唐初的统治者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太宗在位期间,一直很注重民生,将经济发展作为执政的中心,积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在政治上,唐太宗能够知人善任,首先为自己组建了一个高效能的领导班子,营造出了一个清明的政治氛围。他一生从谏如流,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据记载,光是魏征,就二百多次直谏他的过失。对此,他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愈发谦虚,从谏如流,而且将魏征视为明得失的一面镜子。为了巩固统治,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培养人才,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唐太宗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一上台就颁布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而且他早年目睹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底层人民所遭受的压迫与奴役,决心爱惜民力,从不肯轻易征发徭役。即便是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都始终不肯耗费民力去修筑新宫。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为他赢得了上下的一致爱戴与拥护,所以,贞观一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上下一心,经济发展形势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年至九年(634~635),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唐太宗一生致力于推行仁政,与此同时,他又十分注重法治,即便是在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也坚持维护法律的公正,以身作则推行法治。他曾经对臣下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在贞观一朝,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严格,但量刑的时候又非常慎重,因为唐太宗秉性仁厚,一直对执法的官员说:“人死不能复生,执法务必宽大。”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贞观年间的法制情况很好,作奸犯科的事情大大减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629),全国判死刑的人犯仅有二十九人,几乎到了不依赖刑罚的程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唐朝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而长安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贩和求学者。唐王朝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遣唐使,在目睹了唐王朝的盛世之后,将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和技术带向了世界各地,为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历史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它不仅是唐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璀璨辉煌的一段记忆。

篇2: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贞观之治》历史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古代历史的重点,所以本课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为了上好本课,我在课下备课时候做了充分准备,从网上搜集了相当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图片等资料。我对上好这节课信心十足。希望学生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看上去也不错,被很多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史料所吸引,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所以上完这节课我的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一定会很成功。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却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有很多很重要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住。我很纳闷,于是问学生缘故。学生大都反应:资料、史料太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没把资料看完,我就已经讲课,因此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学效果就不是那么好。

这节课之后我查看了课标要求,才知道七年级的历史课不必讲述太多的课外知识,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就可以了。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为了将课上的生动一些,补充一些必要的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并不是补充的资料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内容要适当,要看实际情况去定夺,当然也不要太少。

篇3: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电视剧的创作渐渐出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双轨并行, 针对细分的收视观众量身打造, 所形成的最显著特点同样是类型化,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创作时有一些相近的方式, 按照类型化的创作生产流程可以提高创作效率, 缩短周期以节约成本。有的创作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对作品进行类型交叉式的包装, 在历史题材中加入悬疑元素成为悬疑历史剧, 在古装剧中加大情感戏的成分成为古装情感剧等, 并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收视率。

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领域, 历史题材成为投资热点。近年来荧屏上常常会同时出现几个李世民, 如《秦王李世民》《大唐歌飞》《唐太宗李世民》《贞观长歌》等, 同时出现几个朱元璋如《传奇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脚马皇后》《大明王朝》等。同样是李世民、朱元璋, 不同的片子呈现出的是不同的风格, 《秦王李世民》突出李世民的丰功伟业、治国雄才, 而《贞观长歌》则在塑造李世民高大形象的同时更多的展示了他柔情的一面, 使其形象更加丰满;《传奇皇帝朱元璋》描述了朱元璋乞丐出身却最终打得天下的传奇经历, 而《大脚马皇后》则选择他即位之后并以马皇后的行动为主, 侧面塑造了一个另类朱元璋。而这些都成为历史剧吸引观众最根本的地方所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核心, 他们的言行决定了历史事件的情节发展, 同样在历史剧中, 历史人物也处于核心地位, 他的形象塑造关系到全片的成败, 《贞观长歌》的收视率远高于《秦王李世民》除了央视力推之外, 李世民形象塑造成功更是其深层的原因。所以下面将以《贞观长歌》为切入点, 剖析历史人物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作用及其当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二、《贞观长歌》中李世民的形象塑造

《贞观长歌》是一部表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再现“贞观之治”社会风貌的鸿篇巨制, 此剧场景宏大, 在82集里再现了贞观一朝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纠葛;该剧人物塑造也比较成功, 在历史人物群像中用大气而不乏细腻的笔法刻画出许多个闪光的人物, 如残暴而又富谋略的颉利、刚正直言的魏征、深谋远虑的房玄龄等, 这些形象在观众的头脑中早已定型, 要出新实属不易, 进行丰满的塑造已经是非常难得。本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众多“二、三号人物”的塑造上, 如从花花公子成长为戍边大将的驸马独孤谋, 由清纯少女长成后宫权术家的太子妃海棠, 以及刚强好斗的三皇子李恪, 先忠后奸的侯军集, 狂放书生闵国器等等, 每个人的性格、情感都有一个明显清晰的成长变化过程, 成为剧情的重要推动力量, 众多塑造成功的绿叶也更好地托起了李世民形象这朵红花。

核心人物李世民处于多条情节线的交叉位置, 这种一根主干多条辅枝的结构安排是本剧塑造李世民形象的一大策略。首先让原本平行发展的两条或多条情节线突然交织在一起, 而李世民恰好处在交汇点上, 这样就把他逼到了历史抉择的浪尖上;其次是原本波澜不惊的一条情节线突现起伏, 派生出其他的情节线, 如皇子夺嫡时, 原本清晰的三、四皇子步步紧逼而太子软弱的局面因太子妃的谋逆而派生出新的情节线, 推动“玄武门之变”。因为历史剧的真实性离不开细节的真实, 所以除了结构方面的手段, 本剧在李世民的动作细节、语言等各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为了丰富李世民性格, 让他展现出伟岸背后柔情的一面, 本剧加大了安康公主的戏份, 她常常围绕在李世民的身边, 经常在激烈的历史矛盾中不自觉地上演温馨家庭剧, 对整体剧情起到了软化作用, 也更好地表现了李世民的性格侧面。

三、历史剧中历史人物形象的“当代性”分析

将历史剧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的人物进行比较, 会发现诸多的不同, 历史剧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不同点基本上都受到了当代社会思潮或社会现象的投射、影响, 可以说经过在塑造的历史剧人物形象已经成了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个侧面一个切口。而本文将对历史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当代性”做出深入分析, 但是首先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当代性”不是现代文学理论中的当代性, 而是历史人物形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新时代特性。

历史剧偏离历史真实的创作趋势现已越来越明显, 创作者为了服从于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 不着力于历史的还原而倾心于对历史权威的消解, 而更趋于娱乐化、平面化、商业化, 因此而带上了一种所谓的后现代意味。即使是近年来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康熙王朝》《贞观长歌》等也没有脱俗, 甚至为了类型化改变出现了大量的捏造人物、情节, 如《康熙王朝》中苏麻拉姑, 更甚者康熙竟与她产生了感情并展开了三角纠葛。这说明了历史剧商业化的困境所在, 商业化的更多地产出了雷同化的产品, 得不到期待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观众和评论者的共鸣。

与商业化大潮略显不和谐, 一些有追求的创作者坚守着艺术的道路, 并踯躅前行。较明显的当属《大明宫词》, 以绮丽绚烂的场景, 瑰丽华彩的服饰, 风格化的影像, 莎士比亚式花腔语体, 工笔画一样描绘出了唐朝的繁华旧梦。但即使这样的艺术精品同样也无法摆脱商业的运作, 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与商业气息在当下电视剧中只存在谁比重更大一些的问题。

当下历史剧的叙事策略也成为学界关注与批评的焦点, 原因在于过多的采用了“戏说”的方式。戏说为的是取悦观众, 为观众着想是应该的, 但是正确的创作态度应该是努力为观众烹制艺术盛宴, 而不是迎合观众的一般趣味。再者, 戏说还涉及历史教育的问题, 因为真正读史书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影视片却能家喻户晓, 如果下一代街谈巷议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而是经过编排演义的历史, 它们必将会被引入误区。《贞观长歌》也采用了这种手法, 在剧集的后半段导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郑丽婉, 但不可思议的是她与李世民竟然有一种先天的感应, 并在初次见面时彼此怦然心动, 虽然李世民最终以社稷为重, 割舍了一段忘年之恋, 但这一段故事还是让很多观众心里不舒服。表现人性并不一定要靠戏说, 靠的是大量的案头工作、深入的挖掘, 想靠多加两场感情戏就提高品位赚得收视率的做法过于急功近利。

当下历史剧的创作中的精品意识已经淡化, 残酷的商业竞争环境使得创作者要顾及很多方面的挚肘因素, 使得历史剧作品带有了诸多商业化、娱乐化的味道, 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类型化、雷同化倾向严重, 戏说、篡改严重, 人性深入刻画手段单一, 艺术表现手法缺乏, 以至于最基础的硬伤越来越多……这一切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已经影响到历史剧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成为历史剧良性发展的绊脚石, 希望创作者能予以充分的注意, 合力把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推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摘要:历史题材电视剧现是电视荧屏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数量大、剧集长、种类众多, 不仅成为制作方的投资热点、电视台的热播对象, 也成为电视学界研究的热点。与《易中天品三国》《纪连海讲纪晓岚》等偏向学术的故事讲述、人物描述不同, 历史题材影视剧要面对更普遍的收视观众, 免不了要进行影视化的加工, 历史人物更是经过了创作者的再塑造, 从而使其具备了很多的“当代特性”。本文通过央视大戏《贞观长歌》中对李世民的形象塑造为例, 阐释对当下影视剧中历史人物所呈现出的“当代性”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当代性”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影响。

篇4: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一直以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讲课时,只要是涉及到教材的有关内容,我都会对知识的扩展。然而在我上的一堂课《贞观之治》中,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在网上找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史料,同时也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有信心能讲好这一堂课。在这一课堂上,我把我所找到的资料、史料全都运用到课件中去,希望学生多从资料、史料中找出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上完这一节课,我信心满满,自以为很成功。然而事实上效果远不如我所期望的。

学生对我这一节课有着看法:资料、史料太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还没把资料看完,我就已经讲课,因此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学效果就不是那么好。再加上初一年级的课不必要讲述太多的课外知识点,最主要就是让他们掌握基础。学生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所以事情并不是像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的,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内容要适当,要看实际情况去定夺。

篇5: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 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房玄龄 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 长安 2.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 法律 进士科 政绩 (2)农业

4.经济 贞观之治 5.官僚贵族 殿试 发展生产 6.开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 税制 9.开元 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 2.A 3.D 4.C 5.D 6.A

篇6:贞观之治中国历史故事

三 维目标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2、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 3、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难点目标 唐朝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 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做思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导学: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注。 1、唐朝建立的概况(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导做:说出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① 他吸取隋朝 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 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 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 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导思: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 之治”。 学做思二、女皇帝武则天 导学: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注 。 1、武则天的历史地位。 2、武则天统治时期采取了 哪些措施? 导做:武则天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①在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 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在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导思:武则天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 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自己树 碑立传。但武则天却给自己留下一个“无字碑”——功过是非任后人评说! 时至今日, 无字碑已镌刻 上历朝历代对武则天的各种评述, “无字碑” 已成 “有 字碑”。请问你将在“无字碑”上对武则天作何评述呢? 学做思三、“开远盛世” 导学: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注。 1、“开元盛世”出现在何时?唐玄宗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2、唐玄宗采取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重点目标 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 导做:说出唐玄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①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②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 发展经济,改 革税制。 ④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导思: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 达 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 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达标检测 1、唐朝建立于: ( ) A.618 年 B.626 年 C.581 年 D.589 年 2、历史上把唐 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3、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惟一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 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 验 课后练习) 反思总结 完成巴蜀英才相关练习

篇7:浅析贞观之治

一、社会秩序安定

唐太宗在位时期, 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 出现了“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 大姓豪猾之伍, 皆畏威屏迹, 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 无复盗贼, 囹圄常空, 马牛布野, 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 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粮, 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行客经过者, 必厚加供待, 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社会秩序之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公元632年, 死刑犯二百九十人, 岁末, 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 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次年九月, 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 无一逃亡。当时的中国, 政治修明, 社会秩序安定, 官吏各司其职, 人民安居乐业, 百姓丰衣足食, 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它创建了一种社会和谐。

二、民族融合, 对外交流广泛

唐太宗在位期间, 唐朝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民族关系融洽, 各族和睦共处的良好局面。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 准许少数民族内迁, 定居长安;采取和亲政策, 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 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公元630年, 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

贞观时期, 唐朝和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来到唐朝,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不仅首都长安, 全国各地也都有来自国外的人在当地定居, 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 仅广州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他们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利, 不但可以发财致富, 还可以当官。来自阿拉伯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 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 还接收一批又一批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仅日本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七批, 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 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 上至典章制度, 下至服饰风俗, 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 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 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 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轻徭薄赋, 崇尚节俭, 民生得以发展

贞观初年, 唐太宗时刻不忘隋二世而亡的教训, 认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采取轻徭薄赋, 与民生息的政策, 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使农业及民生得以发展。贞观中期, 出现了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唐太宗即位之后, 提倡节俭, 禁止铺张浪费, 经常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教诲太子:当太子端起饭碗时, 就告诫他, 要想“常有此饭”, 就不要加重农民负担;当太子骑马时, 就提醒他, 如果想常有马骑, 就不要使用过度;当太子乘船时, 又用君如舟, 民如水, 水既能使船浮起来, 又能使船翻沉的道理, 借喻统治者对百姓的依存关系。同时, 大臣中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 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 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贞观时期, 对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的官吏严惩不贷, 而对廉洁奉公的官吏则晋勉奖励。精简机构, 提高办事效率, 节俭政府开支。

四、商业发达

自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 商人的地位比种田人低,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这是中国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时期, 不但不歧视商业, 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唐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 (安西四镇) , 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 (今属哈萨克斯坦) , 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安全保障, 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在李世民倡导下, 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的进展, 新兴的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 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广州、明州、福州外, 还有内陆的洪州 (江西南昌) 、扬州、益州 (成都) 和西北的沙州 (甘肃敦煌) 、凉州 (甘肃武威) 。首都长安和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五、贤臣辅国吏治清明

唐太宗清醒地认识到:人君的祸患, 不是来自外部, 往往是自己造成的。他经常告诫他的儿子:“君, 舟也;人, 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保证多数农民有地种。合并州县, 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2000人精简到600多人, 整顿吏治, 紧缩国家开支, 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他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 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对待, 坚持按照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 不避亲疏、不拘一格, 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求贤若渴, 曾先后几次颁布求贤诏令,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 获取更多的人才。正是这些栋梁之才, 用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惨痛的教训下, 唐太宗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 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 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 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比如:玄武门之变后, 唐太宗不计前嫌, 信任和重用魏征, 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魏征以直相谏, 知无不言。他纳谏的过人气度在古代帝王中是少有的。他和魏征成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被传为千古佳话。魏征病死, 唐太宗痛哭。他说:“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 我丧失了一面镜子啊。

唐太宗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 说:“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比如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 中书省发布命令, 门下省审查命令, 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 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 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 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 必须送门下省审查, 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 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 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 交由尚书省执行。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法律制定出来后, 唐太宗以身作则, 带头守法, 他对贪官污吏和恃强凌弱的权贵严惩不贷, 即使自己的旧属亲戚触犯法律, 也不徇私枉法;主张对百姓应以教化为主, 宽省刑罚。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 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 考察风评;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 以便随时延见, 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 百官遂自励廉能, 直接提高政府效率。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经营, 贞观年间社会风气情况很好, 犯法的人少了, 被判死刑的更少。

可以说, 贞观时代, 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 最融洽的君臣关系, 最和谐的社会。

总之, 回顾贞观王朝灿烂的文明史,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中国人也曾经是最优秀的国民。它留给后人太多美好的追忆:这里有“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名言警句, 也有“房谋杜断”的君臣佳话。由于唐太宗的雄才大略, 使得唐朝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所开创的贞观时代, 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 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贞观之治创建了一种社会和谐。

摘要: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在他统治的时期, 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形成“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展现出盛世景象。

关键词:贞观之治,民族融合,社会秩序安定,轻徭薄赋,吏治清明

参考文献

[1]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 2003.

[2]唐律疏议.中华书局, 1983.

[3]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4]旧唐书.中华书局, 1975.

上一篇:开学第一月总结作文下一篇:高中生三年班主任评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