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2024-05-03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共9篇)

篇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准备:

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2、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唐朝是如何建立?6,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唐太宗)。

2.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贞观时期推行革新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在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的女皇帝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2.出示问题: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ア诖罅Ψ⒄箍凭僦疲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ア奂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又有哪些措施?

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②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编修经籍。

篇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准备:

探索和研究的尝试。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阅读指导、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大家根据自己预习导学结果,对照课本,做好知识标记。

2、尝试寻找关键词句活动:找一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词句有哪些,并作重点记号。

教学活动: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述:唐朝是如何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626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唐太宗)。

2.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读教材,出示问题:

(1)“贞观之治”形成原因是什么?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贞观时期推行革新的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权限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③在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帝武则天

1.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的画像,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很多人对她褒贬不一,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2.出示问题:

(1)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ア诖罅Ψ⒄箍凭僦疲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ア奂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武则天统治有什么影响?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治国又有哪些措施?

篇3: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一、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行政机关权力太大, 管得太多

行政权力已成为学校的重心, 学校的学术特征被忽视, 专家和专门委员会在管理学校中的作用被扼制。有些地方这种弊端已经触目惊心。在一些大学内, 一个处长、副处长的发言权远远大于教授甚至院士。这就造成一些青年人并不安于做学问, 而更愿意当官, 因为成为“长”之后, 高级职称、科研经费、学术成果等等就随之而来。当前不少大学不良行为有“蔚然成风”之势, 与大学的官本位倾向强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此以往, 校将不校, 学将不学。

(二) 高校行政机关管得太多, 却又管得不好

许多高校机关在管理时把物质生产引进到精神领域, 把市场经济法则引入学术评议上, 对老师的考核像对待计件工, 将论文、科研成果、教学等都折算成分值, 但毕竟知识的生产和传授不同于物质生产。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 就很难保证考评的公正。人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在学术市场成为商品的名牌学者的身价, 但却无法对学术生产的内部规律进行“管理”。脱离大学根本的自我定位谈“竞争”和“效率”, 或许在企业管理的意义上有所收益, 但却会把学者整体推入一场由市场化意识形态为主导、学术外行为裁判的“竞争”。这样“生产”出来的“学术”含金量不会高, 学者也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由于现在高校的行政机关管得太多, 所以效率很难提高。

(三)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少, 却质量不高

正是因为高校行政管得太多, 所以行政人员的数量不断膨胀。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引发了教师一定程度的不满, 而且连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觉得不满。管得太多其实就意味着工作量的繁重。工作量的繁重, 所以效率就会出现问题。出了问题, 领导和教师都不满意。同时, 在待遇上, 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都觉得不平衡。为了保持平衡, 学校就必须想办法进行调整。当高等学校出台向教学人员倾斜的措施, 提高教学人员待遇, 压低行政管理人员待遇时, 行政管理人员意见肯定很大;当学校当局承受不了来自行政管理阵营的压力时, 便又提高对教学人员的要求, 改善管理人员的待遇, 这又会被教师群体扣“官本位”的帽子。这样, 优惠政策来回摇摆, 顾此失彼, 矛盾不但没有化解, 反而越弄越糟糕[1] 。

二、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一) 要做到有所管, 有所不管

高校传统的“大管理”和单一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新情况面前, 高校行政机关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职能, 明确哪些事自己必须管理, 哪些事不必管理, 哪些事可以委托管理, 把学校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的发展大局上, 并根据自己职能的变化, 适时进行相应的管理机构改革, 建立和完善高校保障制度, 完善和创新高校内部评价体系 (包括干部评价体系、员工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 和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加强组织建设, 并适当地在一些管理领域逐步向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2] 。

“有所不管”不是彻底不管, 而是权力下放, 把一所大学分解为多个独立决策自主管理的实体, 变“集中管理”为“激活管理”。以剑桥大学为例, 剑桥大学的一百多个相互独立的组成单位均具有程度不同的自治权, 学校总部只进行有限的集中管理, 大量的事务则是由学院、系等机构学术人员选出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连接的组织系统, 院系一级处于重要位置。从“激活管理”的思路出发, 应该把把学术权力还给学者, 把学科还给系部, 把课程还给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各种创新行为从底层涌现出来, 而不是铁板一块地在自上而下的命令链条中执行丝毫不能动摇的命令。这就会大大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活力。高校的竞争来自学科的竞争。一所高校是否世界一流, 不是用年限来衡量的, 而是要考量所拥有的多少个学科群体位居世界一流。各高校在制定院系领导负责制时都要求他们在任期内把本学科带到同行的前列。但如果不给院系相应的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 进人、用人都要由人事部门定编制、定名额, 那么这就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作为学术组织的大学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构, 不能采取下级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权力运作方式。大学主要从事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由于学术活动的特殊性, 需要在知识上占有优势的人执掌学术权力, 教授及其群体在大学教学和大学科研事务中应具有决定性的权力。既然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 那么自然只有学者能深刻理解它的复杂性。因而在知识问题上, 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的问题。

从“激活管理”的思路出发, 应大刀阔斧地对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删繁就简”, 将“准官府”的权力下移, 实现管理扁平化。“激活管理”本质而言是从官府之治转变为学府之治。这是文化内核的质变, 是中国高校从工具型地位向大学本体的回归。没有这种深层体制的根本变革, 制约高校发展的“死结”就永远打不开。

(二) 要做到管理的专业化、高效化

1.在教学、科研等方面, 管理要进一步专业化。

管理的高水平、高效率需要管理的专业化作前提保证。高校组织结构的改革必须遵循学习型组织设计的原则, 让管理者和组织成员在支持和鼓励的组织学习氛围中, 不断获得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专门化知识能力体系的训练[3] 。管理者要通过学习了解其管理事务的特殊性。事实上, 除了行政、财务、后勤服务等方面应实行科学管理外, 大学的核心领域, 即研究和教学本身, 在根本上是排斥“效率”、“竞争”、“合理化”这类思维的。很多著名学者的回忆录指出, 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是最没有“效率”的地方。由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涉及教学和学术研究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研究发现适合高等教育特征的新的管理办法, 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专业化和造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措施, 其中, 可以借鉴美国重视教育管理专门化人才培养的经验。例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在高校教育管理岗位上的在职人员设置了博士课程计划。目前美国各高校负责人中有15%毕业于该校的专事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范学院[3] 。需要指出的是, 管理的专业化不等于学术的专业化。管理的专业化是要求管理者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即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综合知识体系、新思维、新方法。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不能混同于某个专业的专家化, 不要把优秀的学科专家提拔成蹩脚的管理人员[3] 。

2.在行政、财务、后勤服务等方面, 管理要进一步高效化。

过去高校管理效率低, 是因为要管的事情太多。高校机关要管的事情太多原因则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事情太多。由于事情多, 要减少管理人员是不现实的。从全国高校机关改革的现状看, 机构压缩总是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有些学校在改革中曾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部门合并, 有的为保持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对应则实行合署办公, 但过一段时间后, 原来的部门又恢复了, 或因工作需要或因上级对这个部门的重视与规定而换了一个名称组建了。虽然机构压缩是每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工作, 但是都陷入了“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原因就在于管得太多。因此, 要减人, 先减事。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行政机关权力太大, 管得太多;却又管得不好;管理人员数量不少, 却质量不高。我国高校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应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 要做到有所管, 有所不管;第二, 要做到管理的专业化、高效化。

关键词:高校校内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专业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李宝斌.高校内部教学与行政二元对立现象辨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陈海容.我国高等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篇4:从开元到天宝

“开元”和“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加上其父唐睿宗李旦禅位时的“先天”,他在位44年间,共用了三个年号。

整个唐代,年号变换最多最快者,当数他的祖父高宗李治与祖母武后,两口子前后执政50余年,共使用32个年号,其中一年一换者11起,一年两换者5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估计这是武则天的主意,那个强势的女人,精力过剩,欲望强烈;绝不安分的她,不搞点惊人举动,不闹点轰动效应,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换年号,成了武则天的一项游戏。年号通常两个字,她改唐为周称帝之后,甚至用过“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四个字的,对她来讲,换年号如同儿戏,官府不堪其扰,民间不胜其烦。所以,公元713年,李隆基实际掌权后,头一件事便是改年号为开元,而且一下子坚持用了29年,终结了武则天的年号乱象。

李隆基接位时才27岁,年青有为,朝气蓬勃。他实干、勤政,政治上除劲敌,朝政上用贤臣,国用上讲节俭,吏治上重考核,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志在升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恢复能力和健壮起来的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只要给以安定的环境、发展的空间、宽松的氛围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无论国家的底子原来多么薄,百姓的生活原来多么差,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人就是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出现奇迹般的变化。往近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这是我们大家亲身经历的;往远说,汉代的“文景之治”,也是极著名的例子。(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在位16年,加在一起39年的太平,国家富庶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地步。)

太平,很重要。唐的开元盛世比汉的文景之治少了10 年,在这29年里,没有大的战争和大的灾难,因而也没有大的动乱。正是由于太平,“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这才成为盛世。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29年里,至少有20年没有大的“混账”。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往往决定国家是成是败,是祸是福。唐人杜佑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祖父,德宗朝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历顺宗、宪宗两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盐铁使,是一位有头脑的经济专家,他对于开元盛世的叙述,应该是可信的:“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盛。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开元)二十年,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通典》)所谓“驿驴”,用时尚的话说,就是“驴的”。想想当下城市里居民打的之难,真羡慕唐朝人的这一份便利。

可想而知,唐代大诗人杜甫,从他家乡河南巩县来到洛阳卖药,肯定没少打“驴的”。在《忆昔》一诗里,对于他童年、青年度过的年代,留恋之意,依惜之感,那些打心眼里流露出来的诗句,可是千真万确的赞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诗人所写的“小邑犹藏万家室”,看似平淡,实则意涵深刻,因为反映出的人口繁衍现象,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邑”,是比都城和省会小,比区、乡和村镇要大得多的中等城市。一个小的“邑”,也就是普通的小县城,居然聚集上万户人家,数万名百姓,这说明唐代的人口直到开元年间,才恢复到前朝隋大业年间的规模。

我们常说“人口红利”,没有人口,哪来红利?所以,史学家钱穆认为:人所称羡的贞观之治,其实在经济实力和人口总数上,都无法与隋炀帝杨广的大业年间相比。据《资治通鉴》:“隋大业五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仅以河南巩义的洛口仓为例,这一个仓的储粮竟高达骇人听闻的24亿斤,比起当下的国家粮储基地,也不觉逊色,可证隋大业朝非同小可的富有程度。然而,隋朝的最高决策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账,从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了王朝昙花一现的命运。中国有两个应该辉煌却辉煌不起来的短命王朝,一为秦,一为隋,秦败于二世胡亥,隋败于二世杨广。杨广比胡亥更能“败”,第一骄奢淫逸,第二穷兵黩武——修建大运河,重盖洛阳城,亲征吐谷浑,三讨高句丽。家底再厚,也经不起这十数年的折腾。随后,民不聊生,举国叛起,分崩瓦解,陷入动乱、混战,全中国差不多2/3的人口死于这场灾难。

李世民成为皇帝的样板,有很大程度的误会。他接手时的江山,元气大伤,既穷且破,头几年因天灾,老百姓都吃不饱。他的“伟光正”纯系文人哄抬起来的。唐贞观六年(公元633年),日子稍有改观,拍马屁的官员奏请唐太宗泰山封禅,这是中国帝王最为虚荣的无聊把戏。举朝官员面面相觑,不敢异议,只有魏征站出来表示不同意见:“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烟火尚稀,灌莽极目”,“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魏征以直谏出名,李世民尽管不爱听,可一想,河洛地区麦熟之时,还得把关陇地区的饥民带出来觅食,尽管很想风光,也不起劲了。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上疏中,还在说:“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贞观之治,也未能改变战争造成人口锐减的现象。没有人口,谁来创造财富?战争之可怕,就在于杀人容易造人难,要把童稚养成劳动力,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投入,那是极费功夫且急不得的。

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戶部尚书高履行奏:“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万,即今现有户三百八十万。”说明唐王朝立国半个世纪,总人口还未达到隋王朝的一半,由此推断,唐太宗李世民为帝时,全国户不足三百万,口不足一千万。就这份小家业,封哪门子禅啊!所以说,贞观之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理论建设上有所贡献,这种盛世,与百姓的肚皮无关,故尔是虚的;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开花,才是货真价实的盛世。

从“开元”英主到“天宝”昏君

《云仙散录》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一钱数对。”二仪饼,大概是今天陕、甘一带的肉夹馍,厚实的胡饼中,夹着一把碧绿的芫荽,几块烂熟的牛肉,吃起来满嘴流汤,口角留香,比麦当劳不知美味多少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介意的,在乎的,一是米面的涨跌,二是衣被的厚薄,三是居屋的大小,四是行路的难易。他们对于李世民《贞观政要》中的帝王之术,驭民之道,才不会放在心上。套用一句西哲的话,“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大米白面,最是真理,只有实打实的肉夹馍,才能让最讲现实的中国人信服。

在李隆基的统治下,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约30年间,全国人口达到户834万,口4531万,与隋大业朝持平。又经过13年,据《资治通鉴》,天宝十三载(公元755年),户部奏:天下户口九百八十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人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零四百八十八人,全面超过了前朝。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有驴的可打,有驿站可住,半亿人口不用担忧衣食住行,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再看下面一组数字:

《唐语林》:“开元六、七年,天下大理,四方丰稔,百姓乐业。米每斗三钱。”

《旧唐书》:“开元十三年,时累岁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

《新唐书》:“开元二十五年,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

《旧唐书》:“开元二十八年,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

二十多年间,民以食为天的米价,始终保持平稳,无通货膨胀一说,这简直就是人间奇迹。因为居民物价指数,是人口得以稳定增长的基础,而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观察国家是否生活安定,百姓是否丰衣足食的重要指标。《旧唐书》史官论开元之治:“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 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安居乐业,国力上升,以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年逾三纪,可谓太平”。《新唐书》也是如此说,“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李隆基在开元年间,除了与吐蕃、突厥有过局部、短期的战事外,没有进行过倾举国之力的征讨。外无危国之敌,内无叛乱之贼,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整个国家物富民丰的程度,大大超过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然而,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已经成为英主的李隆基,心血来潮,忽然要改年号了。所以说,在中国出现英主,不一定就是老百姓的幸福,特别是那些自以为的英主,这一点,有无数的历史事实可以证明。

我始终不解:为什么李隆基不能再等一年,到开元三十年换个新年号,岂不是善始善终之举吗?那年他56岁,来日方长,至于如此急如星火地颁布诏令,将开元改为天宝?只有一个解释,他反对过他祖母的乱改年号,可谓不遗余力,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太太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的遗传因子,在她孙子的血管里发酵。更为滑稽和荒唐的,是改新年号的两年后,也就是天宝二年即将结束,天宝三年马上开始之际,一道新的诏书公示天下,从下一年起,不再称“年”而称“载”。武则天的变,只是年号本身用字用词的变;李隆基的变,则是改“年”为“载”的彻头彻尾的变。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三百多个皇帝,五百多个年号,没有一个敢不以“年”为年号的。虽然“年”和“载”本是一个意思,但年为二声,载为四声,前者顺口,后者拗口。

年号之改,乃小事一桩,可开元的“年”接着天宝的“载”,对李隆基来讲,恰似一道分水岭,从此一路下坡,加速度走向灭亡。读其一生历史,开元时期,他左右都是些什么人——为姚崇、宋璟、张九龄、张说等正直之辈,在好人堆里,在君子中间,想做坏人或小人,也未必成。但到天宝时期,他身边都是些什么人——为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高力士等奸佞之流,在恶水缸里,在化粪池中,他想出污泥而不染,也难。加之,李隆基与武则天相似,都有超强的能力和无限的精力,成功了容易膨胀,失败了则一蹶不振,若向好的方向发展,常有惊人的成绩出现,若向坏的方向堕落,往往会不知伊于胡底地沉没。特别是开元末年武惠妃死,杨贵妃出现,李隆基扮演情圣,就180度地走向自己的反面,“开元”的英主,一下子成为完全不可救药的“天宝”昏君。

欧阳修在《新唐书》的玄宗本纪后,感慨地说:“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新旧唐书都称他多才多艺,充满艺术细胞,吹拉弹唱无不精通,是个精力异常的玩家,这段记载足以看到他气躁轻浮的一面。野史称他喜好击鼓,光击坏的鼓槌便可堆满一房间,这也表现其玩物丧志的一面。

自从这位“情圣”的魂被杨玉环勾住后,大唐王朝一蹶不振,再无起色。历朝历代的中国官员,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最后倒台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无不蹈唐玄宗覆辙,因女色而败。一直到现在,那些坐在被告席的犯罪官员,亦多从包二奶、玩小姐、养情妇起,从而腐化堕落,蜕化变质。所以,从古至今,这班败类便造出“祸水论”一说以卸己责,杨玉环,即是此论的典型代表人物——这当然是胡扯。其实,史家称公元755年,为李唐王朝的转捩之年,而由盛而衰的真正祸首,并非杨贵妃,而是李隆基。

唐玄宗,曾经英明过,为什么后来变得如此不英明呢?道理很简单,中国历代帝王,为了维持生殖系统的强大攻势,身体的其他系统就不能不加快老化,因此,即使英明过,通常都很短促,最令人痛苦者,成为政治老人以后,仍然觉得自己很英明,仍然指手画脚,临场指导,最后,无一不成国之妖孽,这大概也是一种“帝王周期律”了。就在这种耽于安乐,歌舞升平的大快活中,先宠任奸相李林甫,后放手无赖杨国忠,导致朝政紊乱,国事日非,中央政府坐吃山空,穷征厚敛,地方藩镇尾大不掉。野心家安禄山、史思明遂以讨杨国忠(杨贵妃之兄)为名,趁机发动叛乱。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黄河以北的中国,陷入血流成河,尸骸遍野的拉锯战中,多年不动干戈,未上战场的官兵,哪里敌得住北方杀来的胡兵胡骑。敌军很快攻入河洛地区,长安、洛阳顿成一片焦土。杜甫有一首诗:“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想想他写的开元盛世,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两都失守后,玄宗仓皇出逃,带上他的爱妃,带上他的爱臣,带上他的并不爱的太子李亨,目标四川,往西而去。李亨那年40岁上下,还够聪明,他盘算了一下,与其跟着老子逃亡,无论逃到哪里,头顶上永远有老子这块云彩压着,倒不如摆脱他自立门户。于是,暗底下策划了马嵬坡的那场兵变。爱臣被乱兵砍头,爱妃被臣下缢死,那位曾經的英主玄宗,虽然没有死,但从此也等于行尸走肉,苟延残喘而已。

李亨到了灵武,自立为帝,年号“至德”,仍循其父之道,称“年”曰“载”。三年以后,觉得不对味,遂改年号为“乾元”,并且在诏书里颁布,从此改“载”为“年”。唐玄宗以“年”为“载”的洋相,再也无人仿效,遂成一则笑话,留存在历史的缝隙里,以供人们一莞。

(作者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国作协专业作家、本刊编委)

篇5: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篇6: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二 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1)四个人物:

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2)两个概念: ①“贞观之治”; ②“开元盛世”。

三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教师可提出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问题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阅读自学时去思考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2.“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的方法,可结合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把握这一规律,从而实现重点突破。(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弓[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 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讲第6课时总结。两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疑点是对女皇帝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尤其是强调她对历史的贡献,解除学生由于受电视、电影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产生的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怀疑。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首先由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一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像资料。3.学习“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个问题时,可让学生总结三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4.在对本课进行总结扩展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归纳)(1)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2)你如何评价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过及其对历史的作用。

(3)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简要过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则天统治的特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

(4)“开元盛世”的形成。2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回忆学习,总结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实,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3.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学生在学习中可结合我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和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加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整体感知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镇压了农民的起义军,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唐太宗调整了统治的政策,在经济上注意让农民修养生息,减轻赋税和徭役,恢复发展农业经济。政治上搜罗各方人才,兼听各种意见,择善而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承上启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过程

根据下列问题进行独立阅读。

(1)简单概括唐朝建立、统一的情况。

(2)简要总结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3)武则天、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1)关于唐朝建立,概括知识点。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渊父子。时间:618年。都城:6 长安。唐高祖:李渊。(2)关于“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首先讲述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篇7: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

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史实,感受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学生列举唐朝建立史实。

2.教师补充一些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 1 / 3

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学生简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接着提出问题: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总结归纳。)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于用人,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有“房谋杜断”的美称,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名臣魏征。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州县也设学校,科举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接受隋亡的教训。)

二、女皇帝武则天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武则天。学生简介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字为名。)

学生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过渡: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三、“开元盛世”

简介唐玄宗。

列举“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

/ 3

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总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篇8: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万国荣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要求学生认识: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难点

1、教材内容方面: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理解、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2、学习方法方面:从宏观到微观掌握知识结构、怎样在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对比中加深理解区别记忆。

3、能力培养方面:掌握章节框架结构的能力、对具体知识点的归纳提要和整理的能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前提测评

(1)隋朝建立和灭亡的时间。(2)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2、导入新课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速了农民起义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吏也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那么,李渊是怎样起兵的?又是怎样建立唐朝的?这些都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看它包括了几个层次强调了那些知识点,并掌握提示中的两个皇帝两个盛世景象。

(2)指导学生掌握章节子目结构,把握本课线索(三皇两盛世)

(3)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玄武门之变”,了解事件三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性质并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掌握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政变取得的。(可采用让学生讲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贞观之治”一目。(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让学生看图“唐太宗”“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并理解记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和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治、经济、用人、科举几个方面)同时得出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皇帝的结论,明白他为唐朝的繁荣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史实。联系以前学过的盛 1 世景象(文景之治、开皇之治)来解释“贞观之治”。再看“唐太宗”画像加深理解记忆。(5)指导学生阅读“女皇帝武则天”。教师出示材料:郭沫若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思考讨论:一武则天的统治有那些“贞观遗风”?二郭沫若为什么称赞她“政启开元”?(教师可作补充)指导学生看“武则天”画像加深理解记忆武则天的功绩。

(6)指导学生阅读“开元盛世”。(本课重点)学生

(7)总结唐玄宗在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学生思考:唐玄宗在哪些方面继承了“贞观遗风”?教师总结指出:一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继承、发展了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二唐朝前期,从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共114年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皇帝,鉴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强盛。

(8)小结、反馈测评。教师边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线索、框架、基本知识点,边板书并留出横线部分让学生填写。

(19)推荐作业:小论文《从隋亡唐兴看人才》 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四)板书设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时间:618年

一 唐朝建立 人物:李渊 都城:长安 二 唐太宗

1.玄武门之变当皇帝 2.采取措施创盛世 吸取隋亡教训 轻徭簿赋发展生产

善用人重纳谏(房谋杜断、魏征)贞观之治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发展生产

三 武则天 承上启下 重用人才 发展生产

四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重用人才(姚崇、宋景)

教后分析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实际操作中也体验到一些成功的喜悦,也看到了实验的希望和前景。

1、课前五分钟“历史小论坛”。是在上学期的课前五分钟“历史小故事演讲”的基础上开展的又一项课前活动,旨在从训练学生口才提高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这是活动的第一课时,本来想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不敢发言,可是没想到学生发言还挺积极 2 有的还写了发言稿而且还很不错(我已经收集),让我真是高兴。

2、为了体现“主体性教育”,本课在教学程序上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找重点、找线索。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找得非常好(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线索:唐朝建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找重点、找线索的方法。

3、为了体现“主体性教育”,在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从“以疑启之”--到“以问导之”—到“创设问题情景”—再到“学生质疑”到达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就非常有新意(如玄武门之变该如何评价?等)。

篇9: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目标】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②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③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④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材研读】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图

②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2、贞观之治

(1)开明的治国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②具体内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③具体表现: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2)开明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唐太宗

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水(人民)能载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谓侍臣曰:“……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贞观政要 论务农》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武则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生产。

吴泽认为:“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坚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对旧贵族官僚集团势力进行猛烈的斗争,获得巨大胜利。武则天称帝后,仍然继承太宗、高宗对农民让步的政策,劝农桑,薄赋徭,缩小战争范围……”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们评价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无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l

第三种说法: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前期,年号开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材料: 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3、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忆昔》

【拓展延伸】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积极采取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治后期,“不悦人谏”,连年用兵,广建宫室,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3、武则天的统治与唐太宗的统治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都重视人才的选拔;

②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③两者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玄宗重用贤能,发展生产,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发展,出现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了以前的经济基础;

②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政治清明;

③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④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⑥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兴修水利。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一览表

7、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8、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

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现实意义: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②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③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9、科举制自诞生以来,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课本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主,必须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来喂自己的肚子,肚子虽饱了,而身体却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2、问题思考: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一下两大方面:

在治国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在治国措施方面: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反映了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发展科举制。

(2)诗词赏析。“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描绘了开元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的盛世气象。

【课堂小结】

【易错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渊。

2、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3、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自我检测】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太宗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 重用人才

B 善于纳谏

C 改革税制

D 轻徭薄赋

5.唐太宗时,任用善断大事的宰相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A.任用姚崇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号是 ( )

A.开元

B.开皇

C.贞观

D.光武

9、唐玄宗时期重用的贤相是 ( )

A.房玄龄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上一篇:象湖镇:人保财险开展汛期救灾理赔下一篇:盛饭小学生叙事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