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2024-05-01

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精选5篇)

篇1: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也称“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自号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到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属于非官方的私谥),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死的讳称,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弘治六年进士”中“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一般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潍州教授”中“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知平江府”中“出”指京官外任;“除给事中”中...“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指官员到任到职。.........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1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明道二年六月”中“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1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畿辅:畿,指京畿;辅,三辅。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B.尚方剑:俗称“尚方宝剑”,皇帝用来封赐大臣的剑,表示授权,可以便宜行事。...C.文士:知书能文之士,泛指文人、读书人。科举制度为底层贫寒文士入仕治国提供了重要途径。..D.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1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9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的宠爱。.1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其同义词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考查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文中“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文中“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1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冠族,指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1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五经》指《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1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C.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1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9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古人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如《史记·吴太伯世家》:“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1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2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2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2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2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2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9

D.乞骸骨,自请退职之意,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武)侯名琦,丁丑进士”说明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2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2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即“连坐”,或称“从坐”“相坐”“随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指官员辞职归家。..2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B.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判,是代理(某官职)之意。文中“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说陈秀公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后降为.镇江军节度使,且代理扬州知府之职。D.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天(一说为前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3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C.原文“端拱中”里,“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雍熙”。....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者。.3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9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于西周。唐代分化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丁酉,古时计时方法。古人以天干地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至今仍在沿用。文中“丁酉”指这年的十..一月为丁酉月。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3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33.下列说法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代“国”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后常用来指都城。.②“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C.丁母艰,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不见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指传记体文章。后来则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与典籍。..3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中...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提升官职之意。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以前对殁世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因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3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9

B.经略,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为先人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3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原文“内艰起复”中,“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B.原文“刘永遭父丧„„英宗命夺情视事”中,“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原文“军民„„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中,“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D.原文“及十年春,大计群吏”中,“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38.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表示授予官职。.40.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出,古代称地方官调任到京城为官。.B.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借指边防重镇。.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车马。.4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9

4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4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忌酒忌荤,表示诚心。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可以结婚了。..D.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4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泰山”喻指岳父,“伉俪”为夫妻自称。称老师: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中的“六艺”则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4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B.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政令的是尚书省,六部中负责军事事务的是兵部。....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46.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时。...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国家。..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4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之意。..B.“与诸生言”中“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C.请老,告老,官吏因身体等原因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4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最为完备,有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律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等。..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9

【参考答案】

1.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2.A。左迁是降职之意。

3.C。迁,可升可降,左迁指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D。“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6.D。大臣、妃子、名人、名吏等也会有官方给的谥号,除了表褒扬的“善谥”,也有表批判的“恶谥”。7.C。除:此处指任命官职。

8.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离职(辞官或退休)。9.D。“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0.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错。也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11.D。“旦日”有“初一”之意,但无“正月初一”之意。

12.C。薨是对诸侯死的描述,有封爵的大官死去也可称薨。帝、后死称“崩”,大夫死称“卒”,一般人(庶人)死称“死”。

13.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14.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补”指补缺任职,属于任职授官)15.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16.A。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7.B。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18.B。署、权、假均表示暂代官职(暂借某官职的名义。如《苏武传》中的“假吏常惠”)。19.A。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20.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21.D。“朕”只用作皇帝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22.D。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未成年而死叫殇,少壮而死叫夭(夭:未壮也),自然地终结生命叫老。

23.D。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

24.C。我囯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25.C。谥号,一般特指官谥。平民一般无官方谥号,但可以有私谥(民间人士加予的谥号)。26.A。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27.A。日中大约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

28.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29.C。判,是兼任某官职之意,而且是以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兼任州郡官。

30.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与死亡原因无关;特殊情况下也有追赠平民的。31.C。“至日”指“夏至”或“冬至”,“丁酉”在此指年,即景炎年。3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33.C。②“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⑥“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8点前后。34.D。“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非今天的传记体文章。35.A。“历迁协领”意为“曾因调动而担任过协领”,所以,此处应解释为“任职”而非“调动”。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D.不是“褒扬的评价”,而是“褒或贬的评价”。

36.D。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37.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38.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39.D。除,此处指除去官籍,削除官职。

40.A。出:任中央官职的京城官员调任做地方官。41.B。“南面”指称王,“北面”是称臣。42.C。科举取士归属礼部。

43.B。九宾:古代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44.A。“伉俪”是对别的夫妻的称呼,把对方及其配偶尊称为“贤伉俪”。45.C。二者说反了。

46.A。“垂髫”指小孩,“黄发”指长寿老人。47.A。改,指调动官职。

48.C。A.《琵琶行》为古体诗;B.鲁班姓公输,名班<般>;D.为乾隆皇帝主持。/ 9

篇2: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永州一中 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 守”。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代及以后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C.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为宋朝四大书院之一。复兴于明代。

D.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中试称为“举人”,顾宪成乡试第一,称“解元”。

吉林省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马政指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马政为国家重务,也是百姓的重要义务。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源于三公。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三司掌管度支、户部、盐铁。

B.太祖,庙号称谓。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称号,常用“祖”与“宗”区分。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皇帝称“宗”。

C.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领”、“行”等。

D.节度,节制约束、调度指挥之意,掌握古代地方军政大权。唐朝初期在边境设置,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9.下列对文中加点阏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国本”也指国家藏本。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C.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D.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之“三公”指少师、少傅、少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B.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守护。

D.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B.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封事在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大臣上书奏事,为防止泄露,用皂囊封城。D.《易》即《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名字的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有尊重之意,文中的“以字行”是指称呼某人时,以字代名。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对策”,又叫“策试”,明代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考试形式,应考的人在会试中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D.“文穆”是谥号,表达了朝廷对胡广一生作为的肯定,而“少师”是一种官职,这是朝廷在胡广死后对其的追赠。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母艰,遭逢母亲丧事。古代在职的官员,如父母去世,一般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B.敕,可以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一般有谕、旨、策、制、诏等。C.榷,文中指税。榷,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诉讼、军令、考课等事务,长官是刑部尚书。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判”在州府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之责。B.“路”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C.“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出任”主管杭州一职。

D.“浙右”是地理名词,即浙西。浙右一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东为左,西为右”的观念。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贡”,古时指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拜君主,敬献地方物产。B.“中国”,原指处于疆域内的中央地区,后来指中原的广大地区。C.“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王陈述对政事的意见。D.“觐”,西周时期指诸侯朝见天子,后指地方大员进京朝见皇帝。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儒家经典,“六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B.“崩”,也作驾崩,是表示天子或皇太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C.“司马”,古代官名,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

D.“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将牛羊等牲畜的鲜血涂在钟鼓表面,以示信守誓言。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的“从”即为此意。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C.学士,官名,即翰林学士,执掌起草诏令。唐玄宗时,翰林学士为皇帝心腹,常能升为宰相。D.禁署,指宫中近侍官署。后世常用“禁中颇牧”喻指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有如廉颇、李牧者。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C.“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

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礼部会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御史在秦以前仅为负责记录之史官,自秦汉至清,则专司监察,监督巡查中央及地方官吏。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时期,秦汉相承。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漕指通过水道运粮,又可指水运他物。水路不通之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仆射指职官名。秦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献帝设置左右仆射,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安抚、晓谕对方。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参考答案

1、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C【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C【解 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 避,不近云 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 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7、B【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C【解析】 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D【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A【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C【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13、B【解析】“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14、D【解析】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15、B【解析】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答案

16、D【解析】社稷是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

17、D【解析】“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误。

18、C【解析】“会试”错,应是“殿试”。

19、D【解析】“军令”一般由兵部掌管,“考课”一般由吏部掌管 20、C【解析】“俄出知杭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21、C【解析】“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22、D【解析】“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选项中表述的行为是“衅钟、衅鼓”

23、C【解析】误为会试内容。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24、A【解析】“至正”并非“庙号”,而是年号,惠宗才是庙号。

25、C【解析】“学士”不单指翰林学士,后世还有内阁学士。

26、A【解析】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27、A【解析】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

28、A【解析】“通过礼部会试者”错,应为“殿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及第者叫进士

29、C【解析】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篇3: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虽然《鸿门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但由于古典文献知识深奥难懂, 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现象较多, 我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疑难问题, 我们必要懂得一些训诂学知识。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我们释读汉文古籍要从词句入手,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本文以《鸿门宴》为例, 运用训诂方法, 为读者详细解读文中提到的有关古代饮食、礼仪、玉文化、车马文化等知识。

一、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

公元前207年, 项羽挥师西进, 听刘邦左司马曹无伤说刘邦已定关中, 并屯兵霸上, 遣兵把守函谷关, 非常恼火, 下令:“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是一大早, 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 大约相当于五点左右, 这时本不该吃饭。项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饭, 天蒙蒙亮就吃, 早早进军, 消灭刘邦。这样就把吃饭的时间提前了四个小时。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深入理解, 必须了解古人的饮食习惯。古人一日两餐, 第一顿饭叫朝食, 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 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 朝食就在隅中之前, 那个时刻叫食时, 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餔食, 又叫飧。一般是申时, 即下午四点左右吃。古人稼穑艰难产量不高, 取火不易做饭费时, 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有意多做的热一热吃掉。

二、中国古人坐次礼仪文化。

古人的坐次很讲究, 堂上和室内的坐次又有所不同。古代堂室相连, 外堂内室, 中间有户相通, 要入室必先登堂。堂一般是举行典礼的地方, 堂上的坐位以坐北向南为尊, 坐南向北为卑, 所以有“南面为君”“北面称臣”的说法。室内的坐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 其次是坐北向南, 再次是坐南向北, 坐东向西为最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 其坐次和室内相同。“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自认最尊, 故坐西东向。范增虽是谋士, 却号称亚父, 因此南向, 司马迁在此处特意对亚父一词作注解, 实际也说明了他南向坐的原因。刘邦北向, 说明项羽根本没有把他当成客人平等地对待, 其地位显然低于项羽的谋士。张良的地位更低, 只能西向, 且加一“侍”字。樊哙只是刘邦的车右, 因此连座位都没有, 他闯帐后也只能随着张良在最卑的位置, 而且站着, 给他酒, 也只能“立而饮之”。

三、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刘邦参加鸿门宴时, 携带一双玉璧和一双玉斗, 想分别献给项羽和范增, “我持白璧一双, 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并于宴会中途脱身独去, 留下张良替他谢罪。张良献玉之后, 项羽“受璧, 置之坐上”, 而范增“受玉斗, 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并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刘邦为什么要献项羽玉璧, 送范增玉斗?二人对所送礼物的反应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玉是古人祭祀时用的礼器, 使用时极其讲究。璧字从玉从辟, 辟亦声, 是个亦声字。《说文解字·辟部》:“辟, 法也。”所以佩璧者是有绝对权力的立法者, 佩戴者所说的话别人必须执行。比如有名的和氏璧, 秦始皇定为传国玉玺, 并命玉工孙寿镌刻由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篆文, 秦以后代代相传, 直至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失落。正因为佩璧者有绝对至高的权力, 所以刘邦向项羽献璧是表示他承认项羽的绝对统治权, 因此项羽很满意, 也就不再想杀刘邦了。刘邦向范增进玉斗, 意为表示请范增要有斗量, 不要总和他为难。因此范增大怒, 以至于“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刘邦献玉, 起到了挑拨项羽和范增关系的作用, 揭示了刘邦老谋深算和狡诈的性格。

文中另一处提到玉是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举玉玦向项羽示意, 要他杀掉刘邦。“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为什么要举玉玦示意呢?玦是决的谐音, 是决绝、决断的意思, 即要项羽下定决心, 斩杀刘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外出的“行人”为什么要佩玉环了, 环即取“还”的谐音, 意为平安归还。

四、中国古代的坐姿礼仪文化。

当樊哙带着剑拿着盾牌闯入帐中,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古代的 “跽”, 既不同于 “坐”也不同于“跪”。上古无坐具, 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姿势相当于今天的跪, 即两膝着地, 两脚的脚背朝下, 臀部放在脚后跟上, 是家居和会客等活动中的常见姿态。现在朝鲜、日本还保留着这种坐法。“跪”是在坐的基础上提臀挺腰, 即臀部离开脚后跟, 腰挺直, 因为提臀挺腰, 身子好象高了, 故又称危坐。“跽”则是在跪的基础上耸起上身, 因为上身耸起身子便长了, 所以又叫长跪, 这是将要站起身的准备姿势, 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实际上“坐”“跪”“跽”是连贯性的动作。樊哙听张良说刘邦危在眉睫, 持剑闯入了宴会。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 使项羽吃了一惊, “按剑”与“跽”是同时产生的下意识的动作。一则反映了他的惊觉;二则若有不测, 他便可起身自卫。

五、中国古代的车马文化。

张良介绍樊哙时说这是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什么叫“参乘”?“参乘, 亦作骖乘, 古时乘车, 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 四匹马拉的车。”这又涉及到古代的车马文化。战国以前, 车马相连。一般地说, 没有无马的车, 也没有无车的马。用马驾车, 以四马为常, 四匹马拉的车叫一乘。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 驾辕的一般是两匹马, 叫服马, 两旁的叫骖马。乘车者是站在车舆 (即车厢) 里的, 叫做立乘。古人乘车尚左, 故尊者在左, 御者居中, 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 又叫车右。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 御者在左, 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 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 左边甲士一人持弓, 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古典文献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我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训诂意识, 掌握了训诂的必备知识, 才能主动、熟练、正确的解读这些文化常识, 真正的读懂文言作品, 真正的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百科全书, 本文以其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鸿门宴》为例, 运用训诂方法, 为读者详细解读文中提到的有关古代饮食、礼仪、玉文化、车马文化等知识。

关键词:训诂学,《鸿门宴》,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Z].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1963.

篇4:古代文化常识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mǎo、毕、觜、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 “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 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 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篇5:2018古代文化常识好题集萃

2018云南事业单位考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

制度

【导读】

玉溪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在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考试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很多地市对文史知识的考察越来越详细,尤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常识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考点也越来越精确化,本文就将科举制度的相关考点做一全方位解读。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的是,科举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是在隋炀帝时考试科目中增加了进士科。宋朝的科举制度比隋唐时期的更加完善,考试分为解试(又称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明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是采取八股取士,凸显出很多弊端。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照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照固定格式填写,文体仅限于八股文,所以在当时,教育的重心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导致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当时的统治阶级便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接下来我们逐一介绍考试等级,首先介绍童试,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州县试,明、清时称为郡试,包括县试、府(州)试和院试三个阶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段的考试,县试在县城由县官主持,府(州)试在府城由府州官主持,最后一个院试在省城由省学政主持,童试通过者称为秀才。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又叫乡试,考试地点在省城,由朝廷派员主持,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考中举人即使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见知县有座位,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接下来举人到京城由礼部组织考试,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最后贡士再参加由皇帝参加,礼部尚书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科举制度从隋朝伊始,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至此,科举考试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上一篇:茂盛的树作文下一篇:老字号论文大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