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是猫》有感

2024-05-11

读《我是猫》有感(精选8篇)

篇1:读《我是猫》有感

猫是迷人的危险,是孤傲的美丽,它们穿梭在黑夜的大街小巷一张张面具下形形色色的灵魂中。

所以,猫,最能看穿世界与人。

――题记

《我是猫》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二十世纪初,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迷路走进作者夏目漱石的家里,当时他可没想到正是这只猫成就了他的处女作。书中强调用猫的眼睛观察人类和人类社会,颇具嘲讽的意味。在猫公的眼中,一群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明治维新后涌出来自西方的崭新思想,既顺应也嘲笑,以为用玩世不恭可以掩盖内心的惶惶不安,谁知命运早已被看透:他们时刻嘲讽与玩弄他人,上天也时刻玩弄他们。

这一切都被猫看透。猫的踪迹难寻,对猫的评论常是来无影去无踪。我想也许这大大方便了猫观察人们的灵魂。书中的猫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的知识面涉猎广泛,它的确是一只神猫。他深邃的眼眸仿佛穿透夜色洞悉世上的一切。他讽刺当代社会的教育虚伪且无用,受教育的所谓君子出言不逊,所作所为令人可憎,所以猫在猜想捉弄主人的角色时说“在不清楚对方是人或动物前便称之为君子,这似乎太莽撞!不过大抵是些君子,本就是个连盗贼都要称之为‘梁上君子’的社会嘛”,语出惊人道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许多人随波逐流,以笑脸迎人却背地使坏;有些人情愿与世格格不入,也不愿带上面具,挤出微笑;有些人局促不安,惶恐无知,成天沮丧且悲观;有些人看似乐观,却是盲目追求着来自西方流行的“积极”“完美”,而内心骄纵浮躁…只有少数人与猫一样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唯有控制自己的内心,才可泰然处之于世间。

不过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存在,猫他也有惰性与小聪明之处,他时常也会骄傲,尖酸刻薄,或为自己的失误、慵懒寻找开脱,若不是他的自作聪明,他的结局也不会是认为“良药苦口”而舔完了两杯啤酒,自以为飘飘欲仙,依然自得,实则踉踉跄跄,漫无目的的乱走,最终跌入酒桶淹死。但也许这释放了他一颗不安于平凡的心,博学却孤傲的灵魂吧。

通过译者的前言了解到,书名的“我是猫”不是一个单纯的判断句,也就是说他的主旨并不在于求证主人公“我”是一只猫,而是这只猫面对他眼前的人类尽情夸耀,“咱是猫,不是人”。也难怪,他如此博学,题目也为后文他的看穿一切,傲视人类而埋下伏笔。而书的第一句话我印象尤为深刻,“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自诩博学的猫不应该大名鼎鼎吗?怎会落得如此下场?正是这种亦讽刺亦幽默的文风贯穿这书本,也贯穿了猫的一生。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因为这本书去了解当时的社会与那只猫,不,准确来说是“猫们”。思考他们的性格,内心,当我更加了解猫的时候我再次翻开《我是猫》,我尝试以书中的时代为背景扮演猫的角色。这种对猫的执着愈演愈烈,我知道猫不仅限于猫外貌的诱惑,我清楚他们也许隐藏着或傲慢或悠然或无所畏惧或孤独等等的内心,但是我爱猫,我爱猫心中的世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在猫的眼中,人类究竟是笑话还是神话?

也许我还是错了,猜测猫的看法并不完全是爱猫,遵循内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随波逐流,自尊自重,才是爱猫。因为猫,从来不会在乎别人对它们形象的扭曲,它们骄傲的活着,潇洒且得乐与其中。

“咱是猫,不是人。”

篇2:读《我是猫》有感

这本书是一一位穷教师家中的猫为主公,以这只被“拟化”的猫的视觉来观察类的心理,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市侩哲学。这是一直善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又具有文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儿。

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个到那位穷老师家中偷东西,事后主夫妇不厌其烦地列出被偷物品之量,还互相不断骂对方买的东西太贵,应......

这只猫儿发出极尽调侃的嘲弄和不屑,显示了类的市侩,对金钱的着重性。也许“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并不能发现自己的丑恶。从这只猫儿,我们可以知道尽管怎样善良的,心中总有一丝恶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恶念保存好,不让她惴⒊隼础F涫道嗍侨绾畏直嫔朴诙竦哪兀啃形还是品行?内在还是外在?我想我们不过以对自己好或者有益处的归分为善,而对自己不好或者没有益处的归分为恶。们总说外在不重要,其实外表乃是迈向成功的开始,形象不好便连开始也没有。例如有一天,有一个乞丐向你推荐自己做你家的清洁工,你会接受吗?大概只会给几元钱打发以下罢了。类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做着一些小恶的事情,在不自觉中,戴上了“有色眼镜”――歧视。类需要被大家针砭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谁能摆脱“天性”,突破“性”的考验呢?

篇3:我是谁——读《自我》后有感

其实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开始, 心理学界有了关于自我的探讨, 詹姆斯分析道, 自我有“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等等划分。他也是最先认识到自我由主我和宾我组成。弗洛伊德也在他的意识分层理论中也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界定。当然, 其后对自我的研究就不再是针对弗洛伊德所定义的狭窄自我范围所进行的。各个心理流派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对自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精神分析流派, 霍妮对自我的强调和概念细化;认知流派的自我建构,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分析;人本主义流派的自我实现等。

《自我》是一本关于自我研究的论述著作,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布朗。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 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解释。布朗将前人的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 而后又把当前对自我的相关研究一一为读者展现、分析。

一、“我”的构成———自我的分类

一千多年前, 庄周梦蝶, 从而也提出了一个让人迷惑至今的问题———“我是谁, 谁是我?”在很大程度上,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科学家们也同样对其兴趣盎然, 并试图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百年前, 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声称:“自我是个体心理宇宙的中心”, 也就是说,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想要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 以及思考和感觉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解“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时需要询问的最有趣和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心理分析的最深处。

“我”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知道, 是否有人失败或成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我们知道, 如果这个人是我的话, 那就变得极端重要了。每个人的胸膛里都有一个最宏亮的声音, 那就是我不能失败, 让失败见鬼去吧, 我一定要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特别看重自己个人存在的完美原则所鼓舞。我是最宝贵的, 因为是我, 所以是宝贵的;我的都不能失败, 因为是我的, 所以不能失败。

《自我》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的构成, 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 宾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及精神自我。物质自我在最底层, 精神自我在顶端, 身体外的物质自我和各种社会自我在中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是竞争性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倾向使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把个人特性看得很重;相反,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是合作性的、集体主义的和相互依赖的。他们的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而他们更看重社会特性。

在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自我感受的相关性质, 它们包括自豪感、内疚感、羞愧感和羞耻感。在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中, 情感体验可以称得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我是与情绪紧密相连的, 即情绪是定义自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在我看来, 就自我的构成而言, “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就可以理解为探求我们内心深处情感取向的问题。

二、寻找“我是谁”———寻求自我认识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 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 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 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 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 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 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 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 说出了最终的答案, 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 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 增长经验, 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的, 认识自己、真正了解我是谁是很困难的。《自我》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是从追寻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开始的。自我认识是开始于已有的社会文化中的, 即文化因素是自我认识之路上的第一个坐标。虽然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但既然人类大多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 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射。书中的很多话题都是从对自我的意识开始, 到理解这样的看法在他人的眼里, 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体验。社会特性的不同导致了文化概念的不同, 从而也导致了进入自我概念的东西多种多样。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质差别。这也是每个人自我概念不同的原因。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身上。朋友是美国人, 西方社会种种价值观浸淫在她脑海中, 从而使她产生了于我这个东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观。在她的认知中, 父母家庭只是港湾或是朋友的概念, 家庭中的所有人为自己而活、互不干涉。而对于我而言, 家的概念分量就大了很多, 我的种种选择都将家庭因素摆在了较前位置。

自我的寻求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往往在生活出现重要转折点时。人更倾向于主动去寻找我是谁。根据多伊奇的观点, 在重要转折点出现时, 人总是会主动地将自我概念与新的信息相结合, 从而适应新的变化。

在我看来, 寻求我是谁的过程大多都是痛苦的。从质疑的痛苦到追寻过程的痛苦。追寻自我依赖于三个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和一致性动机。

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使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确切地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例如, 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可能在做木匠活时不断体验到失败。对于他而言, 在决定是否从事木工这个职业时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才能有限应该是有好处的。同时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 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和安全。设想一下, 当你突然得知你并非象你自己所想的那样时, 你会有多不安。

三、“我”来自哪里———自我的来源

每个“我”都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有三种信息来源:物理世界、社会世界、你思维和感情的内部世界。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手段。如果你想知道你有多高, 你可以对你的身高进行测量, 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很难量化的性格和特征去和别人进行比较, 和与自己相似领域的人比较最为常见, 这样的比较相对客观。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映也是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因为人不一定能从所有的人里得到别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往往这样的感受是自己想象和推断出的, 往往是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的影响。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

对自身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在各个环境, 面对不同的人,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样在不同的状况下面对同样的一个人, 也需要有认知的过程。对自我的认识在社会角色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通过比较所产生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牵涉到比较对象的选择, 往往能提高或降低人的满足感。接下来是身边的人或很在乎的人给你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人的自我评价。还有就是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 这里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都可能会让自己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一个很深刻的看法。

篇4:我是猫(节选)

(魏金梅)

夜已深沉。有人在厨房的套窗上砰砰敲了两下。咦?这个时候怎么会有人来?十有八九是那些老鼠。假如是老鼠,咱家已经决心不捉,随便他们闹腾去吧。

又砰砰敲了两下。总有点不像是老鼠。就算是老鼠,它也一定是个谨小慎微的家伙。主人家的老鼠,全都像主人任教那所学校的学生,不论白天黑夜,一心操练行凶撒野,仿佛把惊破可怜的主人的幽梦奉为天职。他们绝不会像叩窗人那么客气的。确实不是老鼠。比起前些时闯进主人卧房、咬罢主人的塌鼻尖后高歌凯旋的那只老鼠来,它显得过于胆怯。绝不是老鼠!这时,忽听有钥匙开锁声和自上而下的推窗声。同时,传来了将格子门尽量轻轻地沿着槽沟滑动的声音。这愈发说明它不是老鼠。是人!如此更深,并不叫门,却撬门压锁而入,这肯定不会是迷亭先生和铃木君,说不定是久闻大名的梁上君子!愈是君子,我愈想快些瞻仰其尊容。这时,那君子似乎高抬泥足,跨进厨门,已经迈了两步。当数到他迈第三步时,大约是摔在地窖盖上,咕咚一声,响彻悄夜。咱家后背毫毛倒竖,好像用刷子逆向梳了一把似的。片刻,脚步声停了。一看女主人,依然张着嘴,尽情吞吐着太平空气。主人大约梦见了他的拇指夹在红色的书本里了吧!霎时,厨房传来了擦火柴的声音。别看是君子,似乎没长我这么一双夜眼,人地两生,料他行动很是不便的。

这时,咱家蹲下来想:那君子将从厨房奔向饭厅呢?还是向左转,穿过堂门,再奔向书房……但听脚步声伴着推门声响过了檐廊。君子距书房更近了。其后便杳无声息。

才想到,应该趁这工夫快些叫起主人夫妇。但是,怎样才能唤醒他们呢?想起的净是些笨法子,像水车似的,在脑海中骨碌碌地转,却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咱家想,不妨咬住被脚晃动,便试了两三次,但毫未奏效。又想,不妨用冰凉的鼻尖去蹭主人的两腮,便将鼻子凑近主人的脸。但主人仍在梦中,用力把手一伸刚好打在咱家的鼻尖上,仿佛骂了句:“滚!”将咱家推开了。鼻子嘛,对于猫来说,也是个重要部位。痛杀我也。别无他策,便喵喵地叫了两声,想唤起他们。但,不知怎么,偏在这时喉咙里像卡住个东西似的,发不出声来。好歹喊出一声沉闷的低音,但立刻吓了咱家一跳。不等主人醒来,君子的脚步声响了。沙,沙……沿着外廊走近了。到底来了!这下子可一切都完了。咱家不免在纸格门和柳条包之间暂且藏身,以窥虚实。

君子的脚步声响到卧室门前,戛然而止。咱家屏住气息,全神贯注地看他下一步还想干些什么。事后想来,咱家当时大有“全神贯注”的气概。假如扑鼠时使上这么一股子劲儿,定会马到成功的。多亏梁上君子,使咱家顿开茅塞,真是千载难逢,幸甚,幸甚!

忽然屋门第三道格纸好像雨点打湿了似的,中心部位变了颜色。透过薄纸,但见一点淡红,越来越浓。终于纸破了,露出一条血红的舌头。少顷,舌头消失在夜色中,代替它的却是一只晶亮的东西出现在洞眼的外侧。无疑,这便是梁上君子的眼睛。怪的是那只眼睛并不瞧着室内的任何物品,似乎一直盯在咱家藏在柳条包后的身上。虽然被盯得不到一分钟,但觉得再这样被他盯下去,是会减少寿命的。忍无可忍,决心从柳条包后蹿出,可就在这时,卧室的门哗的一声开了,恭候多时的梁上君子终于出场。

…………

平时咱家就怀疑上帝造人的作品,也许其成功之处,恰是无能的结果。然而,当咱家看到梁上君子悠然出现在眼前时,但见他的面部特征,完全足以推翻咱家的立论。其特征倒也无他,是这样一个事实:他的眉眼和我们那位亲爱的美男子水岛寒月先生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咱家并非在贼盗当中多有知己,这不须啰唆。但平日根据贼盗的残暴行径加以想象,倒也不是未曾在心中勾画过他们的脸谱:一定是鼻翅儿向左右一伸,长着两只一分钱铜板那么大的小眼睛,剃了个光头……这是咱家凭空捏造的。但是,亲眼所见和心头所想,却有霄汉之别。可见,想象是决不可胡来的。

这位君子,身材修长,浅黑色的一字眉,是个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贼。大约二十六七岁,连年龄也是抄袭寒月的。既然上帝拥有如此绝技,制造出这么相似的两个人来,那就不该把上帝视为无能了。不,老实说,由于这两个人太相似,几乎令人吃惊:是否寒月神经失常,深更半夜跑了出来。只因盗贼的鼻下没蓄浅黑色胡须,这才意识到,此公必是另外一位。寒月是个堂堂正正的美男子,是上帝的精制品,足以使迷亭称之为“流动邮票”的金田小姐销魂。但是,从长相看来,这位梁上君子对于女人的魅力,也丝毫不亚于寒月。假如金田小姐只对寒月的眼波与嘴角迷恋,却不以同样的热量对这位盗贼倾心,那就太不公道。公道不公道,暂且不提,反正不合逻辑。像金田小姐那么既有才华又很机灵的女子,如此区区小事,即使不向别人请教,也肯定会一清二楚的!可见,假如差遣这名盗贼代替寒月出场,金田小姐也肯定会献出全部的爱而收琴瑟谐鸣之美的。万一寒月先生被迷亭等人说服,破坏了一桩千古良缘,只要这位盗贼健在,小姐也就不必发愁了。咱家对未来的事态发展预测至此,才算对富子小姐放下心来。这位梁上君子能够俯仰于天地之间,是使富子小姐生活幸福的一大前提。

梁上君子腋下挟着个什么东西。一瞧,原来是刚才主人撇在书房里的旧毯子。他身穿兰地花格布的短褂,臀部扎了一条博多产的青灰色绢带,双膝下裸露着苍白的两条腿,一只脚跨进室内。

主人一直做梦,大拇指被红书咬住了。这时,他扑通一声翻了个身,高声大喊:“寒月!”盗贼惊得毯子落地,忙将跨进的那只脚收回,纸屏上映出两条长腿微微颤动。主人哼了一声,口里嘟嘟囔囔,一把推开那本红皮书,像得了疥疮似的,卡哧卡哧地搔他那漆黑的胳膊。后来又安静下来,撇开枕头睡熟了。可见,他呼喊寒月,完全是下意识的梦话。

君子在长廊下站了一会儿,观察室内的动静,当他看清夫妻二人都已酣睡之后,又将一只脚跨上室内的床席。这回连呼喊寒月的声音都没有。隔了一会儿,另一只脚也跨了进去。春宵的一盏青灯,将二十平米的房间照得通亮,却被君子的身影截然劈成两半。那影子,将柳条包旁、越过咱家的头顶,直到半面墙壁,挡得一片昏黑。咱家扭头一看,刚好在墙壁的三分之二那么高的地方,那位君子的面影在隐隐约约地晃动。就算是个美男子,假如只看他们的影子,简直像个芋头精似的,样子可真好笑。君子将女主人的睡脸从上至下偷偷瞧了一眼,不知怎么,眉开眼笑了。连这笑容都是从寒月的脸上扒下来的,咱家十分吃惊。

女主人的枕旁,十分珍爱地放着一个用钉子钉成的四寸宽、一尺五六寸长的箱子,里面装的是家住肥前国唐津市的多多良三平君前些日子归省时带回来的土产山药。竟用山药装点着绣枕入梦,真乃史无先例的奇闻。然而,女主人可是个连炖菜用的上等白糖也往衣橱里放的女人,头脑中缺乏“适材适所”这种观念。在她看来,别说是山药,说不定把咸萝卜放在卧室里也满不在乎。然而,君子不是神仙,不可能知道夫人是这么个女人,她既然如此贴身珍藏,断定那是一件贵重物品,这是不无道理的。君子举起箱来一掂量,不出所料,很有分量,于是,显得十分惬意。咱家心想,他到底偷起山药了,而且,一想到这么一位美男子偷山药,就不禁感到滑稽。但是胡乱出声是危险的,只得忍住不笑。

片刻,君子小心翼翼地开始用毛毯包起山药,又扫了一眼周围,看有什么绑绳没有,赶巧有主人熟睡时解下的一条绉绸腰带,君子便用这条腰带将山药箱捆得结结实实,轻飘飘地扛了起来。这副嘴脸女人可不大喜欢。然后,君子又把孩子的两件外罩坎肩塞进女人的紧腿线裤里,弄得线裤的腿部圆鼓鼓的,简直像黑眉锦蛇吞了青蛙一般。不,说不定要用“锦蛇临盆”这四个字才能形容得准确无误呢!总之,成了个怪物。如果不信,请您一试便知。君子将主人的线裤一圈又一圈地缠在脖子上。我心思,他下一步偷什么?只见他又把主人的丝绸上衣当作大包袱皮摊开,将女主人的腰带、男主人的短褂和背心等其他所有零碎全都整整齐齐地叠好包了起来。对于他那熟练、灵巧的动作,咱家十分钦佩。然后他用女主人和服上的装饰衣带和整幅布的和服腰带接成一条绳,绑紧这个大包,用一只手拎着。“还有什么可拿的?”他又四下张望,但见主人头上有一包朝日牌香烟,也随手扔进和服袖里。他又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来,就着灯火燃着,美美地狠吸一口。喷吐的烟雾,在玻璃灯罩外缭绕。不待烟消,君子的脚步声已经沿着外廊愈去愈远。终于听不见了。这时,主人夫妇仍在酣睡。人哪,竟然意外的麻痹大意。

篇5:2022读《我是猫》有感

听朋友说,这是描写的关于猫眼睛里的世界,作者是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打开书本一看,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在下,猫也。名字嘛,尚无。”可以看出这是以猫的视角来写的,将猫拟人化了。

猫的主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经常生病的人。他对猫的态度并不那么友好,也总是会没事给自己找事做。比如一头扎进书房里,摆出一幅发奋用功的架势,读书读上三两页就到头而睡了。这不就是猫在讽刺主人弄虚作假,装模作样吗?有一次,猫的主人竟一时兴起,开始学起了画画,每天都在追着猫做他的写生对象,还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过得很好,猫却觉得连基本的搭配颜色都没有做好。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篇6:读《我是猫》有感1000字

ZZ 争姑娘

因为这个书名——《我是猫》,所以我被吸引。

当刚看到此书开篇的时候,我被惊吓到了——和我写的《我是YY》好像,甚至有些雷同。我与100多年(1906年)前的书撞文了……跨世纪,跨国际……或许,每一只田园猫都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吧。

然而,我和夏目漱石先生——《我是猫》的作者,日本文学巨匠是截然不同的,我是真的在写猫,是写物。而夏目则是借猫的视角,描述上个世纪日本小老百姓的日常,人物刻画的很生动——固执、孤僻、犯有精神性胃病的外语老师,“苦行僧”;喜欢胡编乱造捉弄人的“美术家”,迷亭先生;“嫖娼内行”寒月先生……是写社会百态。

毕竟夏目先生是曾出现在日本货币上的人物,站在高处。

后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说夏目先生其实是不喜欢猫的。这一点,我从此书中也察觉到了。先不提书中这只猫是过的怎样的喵生,就凭它没有名字这一点——“我的名字也依然毫无踪迹。欲望是个没完没了的东西,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做一只没名字的猫,在老师家里生活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一生。”,就能看出作者(主人)是不爱它的。

对于喜欢的人,我们首先打探(记住)的是那人的名字。我们对喜欢的物,也总是会绞尽脑汁给它起个名字,哪怕只是一块蛋糕,为的是要记住它,永远的记住它。虽然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但这个代号却能给人归属感,至少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最初存在的意义。

《蒂凡尼的早餐》中,就有一只没有名字的猫,它虽被霍莉收留,但霍莉并没有给它取名字,收留只是短暂的,她并不想这只猫属于她。一个四处攀枝,依附别人生活的人,怎能用心去照顾一个独立的生命?!霍莉,她有她的坚韧,也有她的追逐,她把自己仅有的热情给了那个叫作“蒂凡尼”的珠宝,余下的只有冷漠,冷漠的对待其他生命,包括她自己。或许,霍莉也并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就像夏目先生有时也不喜欢那个不喜欢猫的自己一样——大多作者,会把自己的部分人格隐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作为主人公一,主人公二……而书中猫的主人,书中的主人翁之一却也没有名字。隔壁家的猫都有名字,为何作为一个人却没有名字,只有绰号,“厕所先生”或“苦行僧”呢?可见,对于这个主人公,他也是不喜欢的。

好强大,一个没有名字的主人公撑起了一部著作。

日本的小说就可以这么简单,但简单也能打动人。这两年,我看过渡边淳

一、川端康成、东野圭吾,当然还有夏目先生的书,我发现他们的文字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华丽,也没有玩儿文字游戏。我不知道是翻译文学水平有限?还是中国的文化太博大精深,无与伦比?在《我是猫》中夏目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唐诗和我国的一些历史典故。这也证实了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是猫》是夏目先生的成名作,此书中也有许多与我共鸣之处,它的诙谐幽默也使我恨不得不吃不喝一口气把它读完,但随着后篇,猫的出场次数越来越少,越发的觉得人的乏味,夏目先生的那些对人性的批判也开始使我觉得冗长——或许让我不耐烦的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吧。

或许再过几年,我再看此书,又是另一番感慨。每一本书,都有它出场的时间,我们会在对的时间遇见。

我摘抄了一些书中的句子,就以其中一段作为我此感的句号吧。

“人类在远古时候,由大自然创造而来,相互之间地位平等,然后又一起被放到这世上。因此,所有人生来时都是赤身裸体的,没有例外。”

篇7:读我是猫有感

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譬如这只猫因为偷吃年糕,然后不小心把自己的牙齿黏在了年糕上面,从而发生了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读的时候我忍不住捧腹大笑。虽然没有实际见到,但是作者描写刻画十分生动形象,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那么有趣的画面。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也说明了当时日本的一些缺点,夏目漱石看不惯当时的社会,因此,猫作为夏目漱石的“代言人”也自然会对社会进行很多批判。而且,还能传达许多夏目漱石在现实中无法表述的东西。毕竟,这是从猫的嘴巴里说出的,说的不管怎么样责任都落在了猫身上。

《我是猫》同时也可以说是关于夏目漱石的“自我反思”。最后,这只具有传奇色彩的猫竟然淹死了,我不由感到十分可惜,想着一条鲜活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终结。但是,这只猫在死前却是谢天谢地。夏目漱石这样写,我觉得是想表达人们之间的虚伪,常常会口是心非。

《我是猫》中的猫,是夏目漱石的最佳搭档,同时也是夏目漱石的“嘴巴”。这本书他把夏目漱石的心里话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篇8:读《我是猫》有感

我们要想正确把握《我是猫》与《哥儿》这两部作品, 就不得不考虑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我是猫》发表于1905年, 距夏目漱石从英国回到日本才仅过两年的时间, 他在伦敦留学期间得了神经衰弱, 回国以后又碰到了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情。可以说此刻对于夏目漱石来说, 是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一方面生存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 另一方面人生的理想和前途也都处于一片迷茫中。为了摆脱这些苦恼, 他接受好友高滨虚子的建议, 搞起创作来。

众所周知, 日本近代史上有两场大大增强日本人自信力的战争, 一场是甲午中日战争, 一场是日俄战争。《我是猫》就是在日俄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它可以称得上是全面反映日本明治时期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 也被评为一篇日本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充满讽刺精神和幽默精神的阳刚文学。”[1]在日俄战争中, 日本战胜了兵力财力数倍于它的俄国, 于是相当一部分的日本人感到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之一了, 变得飘飘然, 丧失重心, 失去自我, 浮悬起来了。夏目漱石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 把自己对现实的反思及不满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了。《我是猫》可以说是一部非常不像小说的小说, 它既没有什么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什么大的戏剧性冲突, 唯一称得上冲突的并贯穿始终的就是苦沙弥和实业家金田由于富子小姐与寒月先生的婚事所引起的矛盾。但作者以一种奇异的构思, 赋予了这部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小说以猫为故事的叙述者和人物事件的评论者, 通过猫的眼睛来观察现实, 批判现实, 这种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正如评论家森田草平所说:“它滑稽而不流于庸俗, 诙谐中含有苦涩的余味。”[2]作者以东方特有的情调和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 把日本古典文学中“俳谐”, “狂言”“落语”等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和二十世纪的日本文学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漫不经心的戏谑笑谈中对整个明治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进行着辛辣的嘲讽。《哥儿》的创作是以夏目漱石在四国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的经历为基础写成的, 它是和《我是猫》的第十章同步发表的。《我是猫》是以日俄战争为背景写成, 《哥儿》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哥儿》以一个青年自序的形式, 写这个青年从物理学校毕业后离开东京到一所地方中学去教书时目睹的邪恶现实, 以及后来从这所中学愤然离去的过程。小说延续了《我是猫》中的幽默风格, 可以说给当时自然主义造成的沉闷和阴暗的日本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但两者尽管是同一系列的讽刺作品, 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相似风格的讽刺和幽默中所包含的不同信息。《我是猫》与《哥儿》都包含了很多笑的要素, 但是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笑, 嘲骂的笑, 后者我们所能感受到到的却是一种明快又健康的笑。前者的笑让我们更多的是感到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那种无奈与压抑感, 而后者却让我们在笑声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看到了一点光明的未来, 让我们随着剧情的发展也跟着不由自主的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想法, 也开始坚信正义是能压倒邪恶的。如果说作者在《我是猫》中更多的是空发一种愤怒与无奈的话, 那么在《哥儿》中面对不理想的现实就变得行动起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哥儿》的思想比《我是猫》更进了一步。

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

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灵魂, 《我是猫》与《哥儿》这两部作品都是洋溢着强烈讽刺批判精神的作品, 而这种精神的传达也是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绘与刻画来实现的。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出现了众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思想、不同职业的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 作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活动及相互交往的描写, 给我们呈现出了20世纪初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全景图, 可以说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倾注着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整体命运的关怀与理解的。

《我是猫》中出现的主要人物, 可以分为两大类:1太平逸民:穷教师珍野苦沙弥及其妻子细君, 女儿俊子, 澄子, 绵子和侄女雪江;苦沙弥的旧友美学家迷亭, 哲学家八木独仙, 天然居士曾吕崎和铃木藤十郎;苦沙弥的旧弟子水岛寒月, 学生古井武右卫门, 元书生多多良三平;寒月的友人越智东风。2战后的俗人:金田家的主人及其妻子鼻子, 女儿富子;车夫一家。不过, 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是围绕着第一类人物形象展开叙述的。

《哥儿》是漱石的第二部作品, 从创作技巧上看, 这部作品与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我是猫》相比, 显然是有了很大的进展。这部作品不但在情节上显得紧凑多彩, 而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要比《我是猫》鲜明得多。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可以笼统的分为正义与邪恶两方。在邪恶势力发方面, 有外号叫狐狸的道貌岸然的校长, 表里不一的教务主任红衬衫, 阿谀逢迎的图画教员小丑;正义的一方是:有着刚正不阿, 不计较个人得失高贵品格的哥儿, 绰号为豪猪的爽直豪爽的数学主任。除此之外, 还有遭受邪恶势力无端迫害的胆小怕事, 心地善良。逆来顺受的老秧及在邪恶势力下唯唯诺诺的一帮人物。

这两部作品中所出现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 各有特点。其中《我是猫》中的主人公苦沙弥同《哥儿》里的“哥儿”可以说是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人物。首先分析苦沙弥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那种精神状态正是当时大多说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那就是空在那里“虚火上升”, 尽管有着愤世嫉俗的心理可是在行动上却又是那么的软弱无力。苦沙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麻脸, 矮个儿, 满脸胡茬的中学英语老师, 他生活贫困, 地位卑微, 可是又是一个虚荣心很强自视清高的人。他天天坐在书房里, 装出一副很用功的样子, 实际上读两三页书就开始打盹儿, 只是装样子给人看而已。他尽管对现实执着, 遇事却容易大动肝火。他头脑不清醒, 缺乏智慧。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未老先衰, 可以说他是日本明治社会走向军事封建帝国时期的“小人物”的活生生的写照。作者通过苦沙弥的生活和交往, 把他放在同四周人物的对比之中加以描写。他兴趣广泛, 喜欢和朋友谈古论今, 对资本家嫉恶如仇, 他坚决反对寒月和金田的女儿结婚, 拒绝出席富子和三平的婚礼, 他对警察既恨且怕, 竟然错把小偷当成警察, 向他磕头求情。这就把一个穷困潦倒而骄傲自恃, 正直善良而又迂执可笑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刻画得惟妙惟肖。他想保持操守, 但社会上的污泥浊水偏偏向他袭来, 他想向社会宣战, 又苦于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和斗争的方法。他对那些朋友的玩世不恭, 超然物外和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 既反感又羡慕。这种茫然自失, 充满矛盾的心理使他时而焦灼不安, 愤愤不平, 时而心灰意懒, 安于现状。他不知道究竟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社会, 只能投以白眼, 空发牢骚而已。《哥儿》中的哥儿形象可以说是作者在人格探求, 人格理想上的一个审美达成, 也是夏目漱石深入传统之中然后再超越于传统之上的创新。作者在塑造哥儿这一形象时, 有意识地从江户文学中吸取了“江户儿”这一传统的典型加以丰富发展, 形成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物。从哥儿身上, 可以感受到有一种基于日本民族审美心理的潜在核心所在。哥儿具有刚正不阿, 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他正直善良却又单纯鲁莽。他往往根据事物的表面进行主观判断, 决定好恶, 然后就盲动起来;但他一旦觉悟起来, 也会立即改正错误, 不抱成见。因此, 哥儿的这种性格给人一种亲切而又可爱的感觉, 作为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物, 显然作者也是带着几分欣赏的态度塑造这个人物的。

从职位上讲, 苦沙弥和哥儿都是中学老师。不同的是苦沙弥是英文教师, 哥儿是名数学老师。相同的是作为教师, 他们可以说都是不称职的, 苦沙弥教了十几年的英文, 却从来不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对自己的学生也不够关心。而哥儿作为一名数学老师, 也是在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从性格上来讲, 《我是猫》中的人物性格都偏静, 而《哥儿》中人物的性格都偏动。

三、批判对象的相似

1对金钱社会的憎恨:

《我是猫》中, 小资本家铃木认为“要是没有和金钱情死的决心, 就做不成资本家”, 而“要做资本家就得做个大的”, 他为了金钱与权势, 丢弃学友之情, 甘愿作金田老爷的鹰犬, 两次到苦沙弥家探听虚实, 成为了金钱和权势的奴仆。

哥儿被领到山城屋旅馆的时候, 他嫌楼梯下面昏暗的房子太热, 就不想要, 可是旅馆的人看他穿戴寒酸还拎着个帆布包就骗他说别处的房子都挤满了, 直到等哥儿洗澡完回来的路上才发现原来有许多凉爽的房间空着呢!后来等哥儿交给旅馆的女佣五块钱小费之后, 账房里的老板娘就马上是另一副面孔, 一见哥儿走进大门, 就急忙跑过来招呼, 一边说:您回来了!一边磕头!女佣也说:房间空出来了!还领着哥儿到楼上临街的十五铺席的有着壁龛的大房间去了。这正应了《我是猫》中猫公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果:“咱家不清楚使地球旋转的究竟是什么力量, 但是知道使社会动转的确实是金钱。”

2对教育制度的过于悲观化

在夏目漱石1892年12月完成的教育学论文《中学改良策》里, 他阐述了中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指出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就是为了受教育者, “只是为了启发受教育者的固有才力, 涵养其天赋的德行, 使学生具备上等人的资格”。他批评“教育为国家”的国家主义口号, 认为“教育为国家”与教育为金钱, 为名誉等等一样, 都是教育以外的目的, 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 漱石对教育的意义之所在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我们在读《我是猫》这部作品的第八回中关于“落云馆事件”的描述时, 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哥儿》中对于“蚂蚱事件”的讲述。两者都是关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战争。但苦沙弥认为与学生的战斗是有公共道德的人与无公共道德的人之间的战斗, 而哥儿却认为与学生的战斗是正直与卑怯的战斗。在哥儿看来:自己做事不敢承认的话, 还是别做的好。人家拿不出证据, 就假装糊涂死乞白赖是没出息的行为。在和学生斗争的整个过程中, 哥儿始终坚信正义是能战胜邪恶的。他说:想想看, 难道这世界上正直的人不得势, 反叫别的什么人得势吗?今晚上不取胜, 明天取胜;明天不取胜, 后天不取胜, 从寓所带来饭盒一直住到取胜那天为止。

而在《我是猫》中, 苦沙弥面对那些落云馆的学生, 只知道一味的生气, 却没有斗争的勇气。最后, 铃木家的阿腾先生告诉主人要向金钱和人多势众投降, 甘木先生劝他用催眠术来麻醉神经。哲学家向他大讲消极主义的修养求得安心立命。但他自己虽然明白和那帮落云馆的学生们如此纠缠下去是行不通的, 却又找不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尽管上述两个事件有其不同之处, 但都蕴含着作者对明治社会黑暗教育制度的不满情绪。这个叫做“落云馆”的私立中学, 每个月收取两元钱的学费, 却没有培养出一批风流潇洒的君子, 而是随着这些学生们在这所学校不断地接受教育, 作为教育的功效, 他们的大胆加上了一个“极”字, 变成了极大胆, 做出了越来越与其学生身份不符的事情来, 在金田的指使下, 不断地骚扰苦沙弥。作者把落云馆的中学生, 描绘成了以他人痛苦为乐的乌合之众, 甚至成了实业家金田的帮凶。把四国地方中学的学生描绘成了一群背地里阴阴阳阳地干坏事, 却敢做不敢当撒谎骗人的专门以捉弄教师为乐的冥顽子弟。我觉得作者的这种思想太过于悲观化, 其实日本近代文学中并不缺乏对日本近代教育或教育制度进行批判的作品, 如石川啄木的《云是天才》抨击了日本教育制度的保守和落后性, 中野重治的《老铁哥的故事》揭露了近代教育中的虚伪性和封建性。还有比较出名的就是与作者同时代的岛崎藤村的《破戒》反映日本教育界结伙营私, 排斥异己的腐败现象。但是与夏目漱石的悲观的看法不同, 岛崎藤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支持正义的日本人民的下一代, 而在夏目漱石的这两部作品中, 我们看不到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年轻一代学子们身上那种带有正义和使命感责任感的影子。

188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敕语》, 它要求要绝对服从以天皇为领导的国家, 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天皇制国家统治的一环。这个时期的日本, 经济上虽然走向现代化, 但教育领域却仍是这种封建主义与近代科学的混合体。夏目漱石通过两部作品中对于学生们的描述, 其实也是在侧面暗讽这种教育体制下是培育不出什么国家栋梁的。正如在《哥儿》中所述:教育的精神不仅在于传授学问, 同时还要鼓吹高尚, 正直的武士般的精神, 扫荡粗野, 轻浮, 狂躁的恶劣风习。

[3]这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教育体制。

四、对底层劳动人民和女性的偏见

由于漱石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 所以他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矛盾的。他作为一个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 他所向往的理想道德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提倡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观念。但是在他的文章中, 我们却看到一种与他个人的理想又相互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追求平等, 但另一方面, 又站在自己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洋洋得意, 对底层劳动人民和女性持着偏见的态度。

在两部作品中, 对女性及底层劳动人民的诋毁我们随处可见。首先在《我是猫》里, 作者所塑造的金田夫人、车夫太太、苦沙弥妻子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及其对女性的议论, 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车夫及其太太, 作者也把他们设置成了和实业家金田一伙的人。在《哥儿》中, 作者把玛童娜那样的一个肌肤白净, 梳妆时髦, 身材修长的美丽女子塑造成了一个薄情的人。而作者也借助哥儿的口说出:从我刚来到这里, 就感到红衬衫十分讨厌, 可是又反过来想想, 觉得他是个像女人一般亲热的男子, 可那实在不是什么好心肠。可见在作者的眼里, 女性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这也是漱石思想的落后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日本人民, 首先是日本劳动人民, 以不畏牺牲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幕府反动派, 又通过顽强的劳动, 学习, 进行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 使日本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劳动人民应该是被尊重的, 可是在《哥儿》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对于乡下人的贬低语言。如:“乡巴佬还这样瞧不起人哩。给一笔巨额小费吓唬他们一下。”“乡下人小气, 给他五元钱就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了。”而在阿清给哥的信中也提到:“听说乡下人很坏, 你要当心, 免得遭人欺负。”这点上可能是由于夏目漱石生长在城市市民家庭, 从根源上说接受的是江户时期城市人“町人” (城市商人) 文化的传统, 因此他对当时日本现实生活中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所以可能因为不了解才会鄙视乡下人的。

结语

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与《哥儿》在对日本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所进行的讽刺构成了这部作品积极的一面, 但是这两部讽刺作品如许许多多带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作品一样, 也有着他悲观消极的一面。可能是作者的生活和地位限制了他的世界观, 所以他致命的缺陷, 就是看不见创作这个世界的真正力量-------人民群众。他那贵族式的孤高习癖, 使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弱者也同样的进行嘲弄, 这也是他的不足之处, 但作为初期的两部作品《我是猫》与《哥儿》的创作, 对于当时的明治社会做了态度明朗的批判的同时, 也给当时自然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日本文坛吹进去了一股新鲜的清凉之风, 并使夏目漱石确立起了自己“余裕派”的独创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我是猫》, 夏目漱石著、刘振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12月

[2]《哥儿·草枕》, 夏目漱石著、陈德文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6年8月

[3]《夏目漱石小说研究》, 李光贞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8月

[4]《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 何少贤著,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 何乃英著, 北京出版社, 1985年版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加强学习下一篇:xx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