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2024-05-01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1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文章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父女俩那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让人难忘,更让人深受教育。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理解“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小松鼠被困在网袋中,它为什么绝望?它在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让学生把心底最纯真的爱心呼唤出来。“想想,小松鼠目光中还包含什么?”这环节抓住了“绝望”“抗拒”“乞求”这些关键词语,能够深入地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除攻克这一重点外,“倒叙”、“篇末点题”等写作手法的教学,也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显得有些生硬,这也是本节课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我在备课中要下苦功的地方!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2

《那只松鼠》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平实,其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令人感动,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体验、揣摩、发现课文的真谛,体味真挚的情感。同时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例如,教学松鼠那极其古怪的目光时,想象补白的对话设计: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教学反思《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交流活跃,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我想,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应该落实工具性的作用,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才会凸显出语文课的味道来。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为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留下学习方法,留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并且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写”,这也便是“授人以渔”。课后我安排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日记,这样做到了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成功范例。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与了生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1、平等对话,激活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学生乐于、善于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对于学生感悟体验时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还是对于学生遇到困难时诚恳的帮助、引导“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读,真不错!但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能够把语气逐渐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

学生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巧用“留白”,深入对话

许多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已尽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生命得以点燃。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这篇课文讲起来比较难,原因一是文本没有激情的东西,二是内容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孩子很难走进人物内心。于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去感悟人物的内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声音,倾听人物的声音,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重点体会“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这一处时,我对学生们说“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了真实而扣人心弦的真实情景。此时孩子们已真切而深入地体会到了小松鼠的不幸,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来学习“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的时候,我对学生们说“透过这几个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你就更能了解这个人物,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作者在想什么。”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这样一句很简单的句子,经过与文本对话,孩子们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读得很到位。

学生如果没有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听到文本的声音,又怎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发出感动的呼声?生生间、师生间如果没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课堂又怎会变得如此精彩,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痕迹?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生发的世界,让文本走进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灵深处。

3、有效“拓展”,延伸对话

新课标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的,要塑造学生更为丰富的人格,单靠一篇课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保证用好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广泛开发利用一切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习的领域。因而,在课堂上适当、适时、适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于课堂的学习。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一开始用各种资料让学生认识、熟悉松鼠这种动物,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提出让学生试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蹿上树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时,心情怎样?你认为松鼠会恨“我”,还是会感谢“我”呢?假如作者没有放那只松鼠,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些有效的适时的拓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认同作者的心声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使对话得以扩展与升华。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4

一、教材分析: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地想拥有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做自己的伙伴,而他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时,意外地抓到了一只。父亲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当父亲想与小松鼠亲近时,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父亲终于战胜了自我,放小松鼠回归山林。当女儿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和父亲一样关注那只小松鼠的命运。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出她的善良纯洁。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

二、课前设想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是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课的几个关键句子,将它板书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我在将其出示,通过读、思、说、写这几种学习方法来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经历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真切感受父亲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战胜自我时的那份坚定与果敢。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父女的美好心灵,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课已上完,教学效果马马虎虎,如果课堂的满分为一百,这堂课恐怕只能算个及格了。回想起来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与反省,现将它们一一列举。

1、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记松鼠。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这三部分都学习完毕,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逮松鼠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小松鼠活泼可爱以及父亲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画在书上,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学生对小松鼠的可爱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另外,本课的板书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点。

2、不足之处

(1)突破难点力度不够

本文的重点是放松鼠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教学重点里的关键词句,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揣摩父亲如何战胜自我放松鼠回归山林,也是本课难点之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质疑:父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为什么又将它放了?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学生很快地就找出了两个:“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而我课前还挑了一个父亲和松鼠对视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句子也是表现父亲情感变化的一个关键句子。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它找了出来:“

3、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我将课前先写好这三个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学生反复朗读时,我让他们思考:松鼠在绝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刚刚还算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了出来。一些学生还在继续沉思,我因为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充足(因为还有惦记松鼠部分没有学),所以就急着对学生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那请把你们说的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话批注在书上吧。”虽然,有几个学生回答了出来,然而大部分学生还在沉思,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让他们批注,导致有的学生批注得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对松鼠绝境求生理解不够深入。松鼠的绝境求生打动了父亲,父亲有些动摇了。我本打算用“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这个句子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灵矛盾,让学生批注父亲此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个别学生批注出:“父亲此时心里很纠缠,好不容易抓来一只女儿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为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的问题上,加上我忙着“往下赶”,急切地引导他们对父亲的变化作批注,导致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批注得不尽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误,学生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难点显得不够深入透彻,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显得力度不够。(2)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记得叶老曾经说过:“入境始于情。”在教学突破难点的那三个句子时,我想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情感朗读,逐渐进入情境,体会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父亲因此而心情矛盾。为后面能准确说出父亲的心理活动做好铺垫。结果学生读了很多遍,仍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那种情感氛围,于是,我便自作主张地范读了第一个句子,我认为这个句子最能表现松鼠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既然是求生,就应该读出松鼠的挣扎,松鼠的抗拒。因此,我读得有些声嘶力竭,并引导学生也像我这样来读一读。其实,课后想来,新课标本来就提倡阅读个性化,学生对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理解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或许一些学生会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松鼠诚肯的乞求,读得可怜巴巴而又低声下气。我不应该在此环节范读,应让学生读出松鼠不同的求生语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了发挥,然而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地方显得重复而罗嗦。例如:在学完逮松鼠部分之后,我说:“唉,父亲逮只松鼠可真不容易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瘫倒在地上,可是又起来继续抓,最后终于用网袋网住了一只,估计是我,早就累趴下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其实,我可以直接说:“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网住了一只松鼠,真是太不容易了!”

3、再教设计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只有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再教设计,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救其失。”

如果让我再讲这篇课文,我会改正之前的失误,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句子上,不再范读,尽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多抽学生朗读,读之后让他们说出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从他们自己的理解入手,对松鼠绝境求生的感悟或许会丰富得多。在对父亲与松鼠对视的句子以及父亲、咬牙放松鼠的句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深思、畅谈、批注、汇报交流。我想那样的效果应该比这一次的好很多。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5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时应侧重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即先在黑板上写下“松鼠”二字,让学生加上能修饰“松鼠”的词嘛,然后板书“那只”,随即设问: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根据“逮松鼠——放松鼠——惦松鼠”的线索细搅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发言也较踊跃,尤其是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上,我觉得完成得还可以。但在揣摩人物情感变化时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本来学生能上台模拟表演松鼠“绝望、抗拒、乞求”的神态和动作,这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好机会,但学生上台模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虽然,整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的把握上。原本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即让学生把自己想对文中父女俩说的话作为一次小练笔写下来,但由于在理解“逮松鼠”、“放松鼠”部分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多了一些,故到下课时,此环节的内容未能得以实现。其次是我对教案还不够熟悉,准备还不够充分。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此提高教学能力。

篇2:《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142班 黄丽梅

一、教材分析:《那只松鼠》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小男孩在山林路边等车时,意外地抓到了一只。作者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当作者想与小松鼠亲近时,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作者,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作者把小松鼠放回归山林。作者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还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出他的善良纯洁。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

二、课前设想: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课的几个关键句子,将它板书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我在将其出示,通过读、思、说、写

这几种学习方法来揣摩作者放松鼠之前经历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真切感受作者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战胜自我时的那份坚定与果敢。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虽然,整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这篇课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记松鼠。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这三部分都学习完毕,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逮松鼠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小松鼠活泼可爱以及作者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画在书上,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学生对小松鼠的可爱和作者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另外,本课的板书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点。

2、不足之处:突破难点力度不够 本文的重点是放松鼠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教学重点里的关键词句,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揣摩作者如何战胜自我放松鼠回归山林,也是本课难点之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作者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为什么又将它放了?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学生很快地就找出了两个:“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长叹一声,把它放了。”而我课前还挑了一个作者和松鼠对视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句子也是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关键句子。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它找了出来:“

3、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我将课前先写好这三个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学生反复朗读时,我让他们思考:松鼠在绝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刚刚还算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了出来。一些学生还在继续沉思,我因为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充足(因为还有惦记松鼠部分没有学),所以就急着对学生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那请把你们说的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话批注在书上吧。”虽然,有几个学生回答了出来,然而大部分学生还在沉思,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让他们批注,导致有的学生批注得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对松鼠绝境求生理解不够深入。松鼠的绝境求生打动了作者,作者有些动摇了。我本打算用“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这个句子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灵矛盾,让学生批注作者此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个别学生批注出:“作者此时心里很纠缠,好不容易抓来一只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为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的问题上,加上我忙着“往下赶”,急切地引导他们对作者的变化作批注,导致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批注得不尽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误,学生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难点显得不够深入透彻,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显得力度不够。

篇3:《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一、目标确定导向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目标定位准确才能让教学行为不偏离方向。在当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教什么定位不准,在怎么教上花再多工夫也是枉然,所以教学研讨首先从“课时目标”的确定开始。通常我们会为本课教学设计以下几项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3)感受作者和女儿对小动物的关爱。纵观以上目标,关注的都是对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目标定位并没有跳出“语意教学”的桎梏。因此,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确定一项关于“语用教学”的课时目标。

1.研讨文本,发现语言特点

聪明的语文教师总是善于透过文本的语言内容看到文本的语言形式,找准理解内容与学习语用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反复阅读《那只松鼠》,品味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从篇章结构看,文章采用了首尾照应的方式,紧扣题目,以“那只松鼠”开头,又以“那只松鼠”结束全文;在逮松鼠这部分,作者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被困在网袋里可怜巴巴的松鼠,再写作者逮松鼠的经过。课文有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条是以作者“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及其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一条是以小松鼠被逮住前后的变化为线索来展开的,即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而把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作为留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从段落的结构方式、叙写方法上看,第3段紧紧围绕“活泼伶俐”这个中心词写;第1、4、5段紧紧围绕“可怜巴巴”这个中心词写。从遣词造句的“新”“好”“特”方面看,“蹿”“跳”“逃”等动作描写,“唆”等拟声词的运用,“圆球”等外貌描写,“小精灵”“小俘虏”等称呼,以及神态描写和“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求救”等句式,还有多处意犹未尽的省略号的运用等,越是深入解读,越会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并不乏亮点。

2.精心筛选,确定语用训练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课标》对小学中段的要求,以及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等,在大家充分讨论后,确定以段的训练为主,确定把发现作者围绕中心词展开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确定为本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并列入课时目标中。最后,形成本课教学的课时目标:(1)学习抓关键词理解段落,体会情感。(2)练习围绕一个中心词写一段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关爱。

二、教学过程落实语用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悟写法

第3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作者写逮松鼠的过程中,围绕一系列的动作写出松鼠的活泼伶俐。教师通过“四读”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遍读,找到写小松鼠的段落中心词“活泼伶俐”;第二遍读,抓住关键词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第三遍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感情;第四遍读,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活动,表面上看,学生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实际所指向的不但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教师与文本对话后所确定的“语用内容”。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出这段话的写作“秘妙”:作者主要是抓住准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松鼠的“活泼伶俐”,而且整段话都是围绕中心词“活泼伶俐”来写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文本表达的“秘妙”。

2.合作学习第 1、4、5 段,仿写法

课文第1、4、5自然段紧紧围绕中心词“可怜巴巴”展开描写。教学这部分时,让学生运用学习第3自然段时的“四读”法,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一读:找出关键词,写写体会,在组内交流。

二读:体会关键词。

三读: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读:找找文章背后写的秘密。

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合作学习,找出这3段话的中心词“可怜巴巴”,然后分别抓住“绝望”“抗拒”“乞求”“一动不动”“小俘虏”“直盯盯”“望”等关键词语体会松鼠被困在网袋里时的“可怜巴巴”。这时,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这只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看似在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实际是让学生在说话时尝试仿照第3自然段“抓动作和围绕一个词语表达”的方法来练习说话。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式“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__,像是__,像是__”进行迁移练习。最后再自主发现,这里写松鼠的秘妙是,重点对神态进行描写。这部分的教学,巧妙利用了文本的表达特点,摒除对课文串讲串问的教学弊病,不仅对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同时加深对“围绕中心词写一段话”这一表达特点的认识。

3.巧用课文留白,当堂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活泼伶俐”,被逮住后“可怜巴巴”,被放回树林后的“兴奋快活”,作者对被逮住前的“活泼伶俐”和被逮住时的“可怜巴巴”都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而松鼠被放回树林后的快活情景没有进行描写,此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们敏锐地利用此处留白,设计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

“松鼠被逮住前是那样的活泼伶俐,逮住后变得如此的可怜巴巴,此时小松鼠被放回树林重获自由,回到密林深处后,又会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出示句式“瞧,小松鼠多么__!”学生纷纷说出“自由、快乐、幸福”等许多中心词,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小松鼠回到树林,见到亲人和同伴时是怎样的情景?先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词语,再围绕这个中心词,抓住小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等写一段话。这样的练笔,将文本内容的理解、关爱动物的情感升华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可谓一举多得,言意共生。

篇4:哦,那只可爱的松鼠

我们忙不迭地订票,忙不迭地往中南百草原赶。到了湖州,已是黄昏,进入安吉,已是夜深了。大巴一路高速,直接把我们送进百草原酒店。艳秋老师亲自接车,我们像久违的朋友,见面寒暄问候,然后入住,住所环境好幽静。

我习惯早起,习惯了晨练。第二日,天麻麻亮,走出房门,四野静悄悄。一眼望去,四周皆是山,山上树木葱茏,修竹婀娜。酒店,像是镶嵌在山野的明珠,很是打眼。

我信足往左边的松林走去。松林在涌泉湖的旁边,松树高大挺拔,给人“挺且直”的感觉,精神为之一振,神亦清气也爽。林间很整洁,人工修葺过似的,是极好的户外扎帐野营基地。涌泉湖,绿树掩映,湖水清澈。

我沿着林间小道漫步,一只松鼠顺着松树溜了下来,翘起长而大的尾巴,圆睁着小小的眼睛,望着我。我想走近点,亲近这小精灵,它却蹦蹦跳跳地往前赶去!我带着好奇,童心一起,赶着松鼠追过去,跟随它,去欣赏书法碑刻,看茶园,游菜园,观鱼池,逛果园……松鼠,也成了我在安吉的首席向导。

名家讲座、散文朗诵、颁奖颁证、签名签约、合影留念……因为散文,大家伙如同一家人,屁颠屁颠,忘乎所以,不亦乐乎。

午饭后,中南百草原的旅游车开到宾馆,作家们散漫着上车,入百草原门右拐,路的右边,一群群学生身穿迷彩服,在列队训练,步伐震地,喊声震天,那是户外拓展基地。左手边是一方草坪,绿草茵茵,远处有牛儿在草地上撒欢。小河的对面是鸟岛,河里游着黑色的天鹅,树上点缀着白鹭,茅草屋顶上站着一排排叫不上名字的鸟,鸽子在天空中盘旋飞翔……水塔,高高地伫立在湖中央,是传说中的“定湖神针”,也是高空喷泉。当我们走过湖中栈道,明显有雨雾丝丝飘来。如果在晴天,阳光照射下,碰上彩虹绝不算是艳遇。

再往前,我如同转迷宫一般:山中路,林间道,五步一景,十步一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百草原的真实写照,精致的景点如星罗棋布。什么“动物世界”——老虎、大象、狮子、长颈鹿……什么“植物世界”——碧水晨曦、丹枫流霞、百草映雪以及茶园果园紫竹园……什么“运动天地”——骑马、攀岩、溜索、漂流……全然应接不暇。

我最感兴趣的是淡竹林。穿过幽暗的“竹林长廊”,站在依山而建的弧形长廊上,极目远眺,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竹海。西苕溪,像玉带一般环绕这片幽静绿地,从淡竹旁边流淌而过。原计划我们是要漂流的,因为台风尼伯特来袭,出于安全,只能把竹海漂流留作念想了。竹伴着水,水绕着竹,水清竹翠水墨画一样;水滋养着竹,竹涵养着水,水竹共生!。我们走下长廊,越过西苕溪堤坝,寻着习大大的足迹,踏着石板路,在竹林里穿行,苍翠的淡竹,发出淡淡的清香,密密麻麻的淡竹掩映间,虫鸣鸟啼,仿佛在演奏着大自然的协奏曲。

蓦然间,在竹林深处,我惊奇地发现,又有一只松鼠,在竹林中跳跃腾挪,像跳动的音符,流淌在竹海里,我心灵一动,目光追随着这淡棕色的精灵——是我晨练时的那只松鼠吗?哦,那只灵动的松鼠!

建伟老师、静霆老师在林海中讲着有趣的故事。北儿是一个忠实的摄影爱好者,不时地窜到前面为我们拍照,留下我们的靓影,拍下淡竹精瘦修长的风姿。

走出竹林,是几丘稻田,青青的禾苗随风摆动,像是在向我们点头致意,又像是在享受着竹海带来的无限温馨。这时候,漂亮的导游小妹骄傲地告诉我们,习大大在这田埂上与稻田和竹海合过影。我忙抓住机会,与静庭老师、巴根老师、建伟老师几位大师站在田埂上合着影。

在中南百草原,看表演是另一大享受。高山海洋馆的海狮海豹表演,动物世界的狮虎表演,音乐厅里看演出听音乐会……都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我特别喜欢阿佤山寨的佤族风情表演。寨主120多岁的神话般的传说姑且不论,观赏那佤族歌舞,“上刀山,下火海”民间绝技;看“吐火龙,吞火把,引火烧身”杂耍技巧,鹦鹉学舌一样的说“美…梦…”(你好)的佤族土语,听佤族非遗原生态木叶歌《月亮升起来》……

在表演者进行夸张性的表演的时候,我抬起头,看见了端坐在屋顶上的松鼠:尾巴高跷,双手合十,像在剥着果实,又像在向观众打躬作揖,如请打赏一般。哦,那只松鼠,那只善解风情的松鼠!

“世界诗人大会,中国中南百草原创作基地”的石碑,安静地立在路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的雕像在文化长廊中格外抢眼,“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而“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的故事更为文人骚客所乐道。而“善屋”、“孝竹”的入园,创意者的匠心可鉴。“犯错、知错、改错”——中南百草原公司的园训与“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精神追求,可谓“心智通也”!

“山深草木自幽清,终日闻莺不见莺。好做束书归隐计,骞驴来往听泉声”——松雪道人、元代大书法家、画家赵孟頫的诗刻孤独地立在百草原的溪涧草丛里,如果不是心细,是很难发现其存在。

“状元谷”里的吴均则是另一番景象了,有雕像,有简介,有“相屋”,且从非洲运来千年古木以壮其势。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其诗清新,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文风清拔有“古”气,称“吴均体”。他的《与朱元思书》入选中学教材,吾辈之人仍记忆犹新。在游览中立马有人背诵起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状元谷中,有“窥谷忘反”之意;雕像之下,生“望峰息心”之念。

此时此刻,可爱的松鼠,又在路旁的树丛间跳跃。

中南百草原,自然景观清幽,山丘小溪,森林湖泊,相辅相成;人文景观,创意大胆奇特,与自然浑然一体。而文化的植入,则让景点顿时灵泛起来,让人神游万里,思接千载。

不论我是在晨练,还是在观赏景色,总有松鼠陪伴。是百草原的植被滋养了着灵动的精灵,还是我前生注定了的“松鼠”情缘?我不得而知。

安吉之行,正如《诗经·唐风·无衣》中所说的“安且吉兮”,既有现代人字面的理解“安全安逸”而又“吉祥”,又有诗经本意的“舒适”而又“美善”。

真的难忘那只可爱的松鼠!

责任编辑:子非

篇5: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

《那只松鼠》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平实,其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令人感动,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体验、揣摩、发现课文的真谛,体味真挚的情感。同时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例如,教学松鼠那极其古怪的目光时,想象补白的对话设计: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教学反思《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交流活跃,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我想,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应该落实工具性的作用,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才会凸显出语文课的味道来。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为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留下学习方法,留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并且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写”,这也便是“授人以渔”。课后我安排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日记,这样做到了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成功范例。

篇6: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可爱至极,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初步认识“倒叙”的叙述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教具准备: 课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松鼠吗?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松鼠?(生:活泼、可爱、好玩、有趣-----)可作家刘保法既没用美丽又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板书“那只”(指名读)究竟是哪只松鼠给作者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松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生接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我请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简单渗透倒叙方式。

(大屏幕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师:课文把故事的结果放到开始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叙事方法,称为倒叙。(板书:倒叙。)

师:课文为什么用这种叙事方法写,这种方法究竟好在哪儿呢?

师:是呀,作者为什么对那只松鼠如此的眷恋?那只松鼠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激起我们强烈的读书兴趣,这就是倒叙写法的妙处--巧设悬念。让我们先来看看难忘的逮松鼠的过程。

三、阅读文本,感悟体验

(一)走近自由自在的“那只松鼠。”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生: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大屏幕出示句子)(指名读)

师:究竟什么样的松鼠让作者如此喜欢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师: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老师把大家的感受写下来。(板书:活泼伶俐 可爱至极)师:这样的小松鼠只有一只吗?

出示句子“顷刻间,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几只松鼠在跳动觅食。”(指名读)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捉捉松鼠吧。请你快速读读后面的内容,用“--”画出“我”捉松鼠的句子,再用“-”画出松鼠躲的句子。画完后,同桌间互相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写作者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写作者句子,指名读)读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师:什么样的松鼠这么难抓呀?(大屏幕出示谢松鼠的句子,自由读)边读边体会,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小结:这可真是一只“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师:现在咱们完整的看这一部分(出示完整句子,“我兴奋无比??逃之夭夭”)同桌两个人一人读表现作者的句子,一人读表现松鼠的句子。同桌间试着读一读。师生配乐读

师:孩子们,作者最后是动用了网袋才算是抓住了一只。捉到松鼠后他是什么心情?文中有一个词表达得特别准确。谁找到了?

师:你找对了,那我为什么会“异乎寻常的高兴?”

(二)走近失去自由的“那只松鼠。”

师:作者这样大费周折抓到的松鼠,怎么会又放了呢? 大屏幕出示:“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祈求……”

师:“什么是古怪”?作者认为松鼠什么样才不古怪? 师:不止是行为古怪,更古怪的是松鼠的 师:极其古怪一词让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小小的冒号就向我们解释了极其古怪的意思。(师读: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出示网袋中的小松鼠。配乐)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此时 ,你绝望的目光,想告诉我什么?;你抗拒的目光呢?;你乞求的目光呢? 师:是呀,所以我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生接读: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师: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走近那只松鼠。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这目光仅仅是绝望、是抗拒、是祈求吗?还可能是什么?

(大屏幕出示:“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

(三)走近情感变化的内心世界。

师:正是这样的目光打动了我的心灵,更震撼了我的心灵,所以齐读:“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像触电般地缩了回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师:很久很久,我就这么阴沉的看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

师:如果是你,你现在会怎么办? 师:可你抓住它是那么不容易呀? 师: 可这样做你就不能满足女儿的愿望了?

师:你很善良,作者也是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出示最后我长叹一声,终于把它放了。)

师:脱离了网袋的松鼠又恢复了活泼的本性,(指名读)出示:“看着它蹿上树梢,又从这棵树梢跳到了那棵树梢,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目送它回家吧。(齐读)看着松鼠渐渐远去,你的心情怎样?

师:是啊,作者不仅有和大家相同的感受,他还有一丝担心。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女儿后,女儿是怎么说的?

师:女儿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师:谁愿意饱含深情的再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正是女儿的话使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板书:石头落地)

师:我终于明白了,女儿并不只是想要一只松鼠玩,她更关心的是松鼠的命运。她和我一样,也忘不了它——那只松鼠。(指课题)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篇7: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这种故事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运用;初步认识倒叙的写法,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关心爱护动物。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七、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喜欢的词语句子。

2、和同桌小声交流你画出的句子。

3、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小松鼠的词语和句子,再画出描写父亲捉小松鼠的句子。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理解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5—7自然段,说一说父亲为什么把小松鼠放了。

4、指读第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朗读,同时体会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5、教师简单讲解有关倒叙的知识,及其作用。使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父亲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那只松鼠

捉------------放----------想

篇8:《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关键词:学习,课堂,高峰体验

以笔者观察,“灌输式”课堂依然存在,学生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质疑与思考的空间,失去了学习应有的主动和乐趣,在“被教育”、被灌输的痛苦中,许多学生放弃了学习,大批“学困生”衍生,他们甚或与老师对立,出现乱堂乱班。因此,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力求让课堂处处呈现美丽、趣味,学生经历高峰体验,享受生命成长与快乐,应当是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呢?叶澜教授指出:“我不认为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让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才是改革,也不认为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桌椅摆成六人组状而非秧田式,就是体现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的课。”事实上, “学生当老师”“游戏进课堂”,或者徒具形式的“对学、群学、展示”,即使学生问答不停、活动不断,但总缺少会心领悟后的释然,或者怦然心动的触动。这样的课堂似乎只有表面的活力,但很难听到生命力成长拔节的声音。

所以,课堂同样需要有战略性思维,有主旨,有主线,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用风趣语言去导引,邀不同观点来争辩等,让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无痕叠加、有效融通,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发现以及再质疑、解疑生成等次第呈现,这样的课堂不艰涩、不浮泛,溢满美丽趣味以及高峰体验后的快感,教孩子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学什么;教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对他们说必须思考,潜移默化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那只松鼠》片段1

师:(出示小松鼠视频,让学生观察想象)你们对小松鼠有何印象?

生:可爱、快乐、自由自在……

师:是呀,它可以在树干上晒太阳、吃松子;还可以和伙伴们到处玩耍,每天都过着蹦蹦跳跳、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确是可爱至极。

师:我们接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同学们读到了什么?(有意在小精灵三字上加粗)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 地一下蹿上了树梢。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学生较易从“蹑手蹑脚地过去”和“‘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 等句子中体会出其活泼伶俐。

师:作者称呼小松鼠为“小精灵”,“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它们不知道就擒的危险吗?

学生陷入深思,有的认为松鼠没有意识到危险没设防,有的认为它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有的认为小松鼠自己觉得身手灵活不介意惧怕作者的捕捉,有的认为小松鼠就是美丽可爱的“小精灵”,不仅爱森林,也爱素不相识的“我”,才乐此不疲地与我逗乐玩耍……

片段2

师:“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为什么会有如此“古怪的目光”呢?如果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学生会讨论后发表观点看法,有的认为“绝望”是对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让它重回森林获得自由;“抗议”是对作者的做法极度不满;但对于“蔑视”一时间说不出来由。

师:本来已落网的松鼠怎么对胜利者会小瞧、看不起呢?看不起胜利者什么?

生:小松鼠可能觉得自己和作者那样友好,可作者居然这样对待自己,让自己从此孤单、忧郁地生活,实在是不可理喻。

师(点评):因为爱女儿,以及小松鼠的可爱让“我”怀有捕捉松鼠的念想,小松鼠因为爱这片森林甚至喜爱素昧平生的“我”才不慎落网,“我”和女儿都有仁爱情怀,才忍痛割“爱”,将那只恐怖绝望的小松鼠放归自然。爱无疆、善如水,无论是那只可爱的松鼠,还是做出善良之举的父女,都让我们感动。

如此让孩子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文字盘旋中品词析句,细读文本,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抓住事物的矛盾冲突点,不断暴露思维的“难堪点”“遗漏点”,让学生思维在矛盾冲突中得到挑战,究根问底,逼着孩子去做深度的思考,享受思维的高峰体验,课堂也将呈现出趣味盎然。

上一篇:我为农行添光彩的演讲稿下一篇:观文明新风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