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2024-05-12

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通用6篇)

篇1: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一、认真做好年终目标考核相关数据的摸底、调整、审查和迎检工作。

二、准备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发文,对全市供销社系统2011年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情况进行通报。

三、做好2011年经济发展科有关资料的整理、汇编和归档工作。

四、撰写2011年供销社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五、做好成员社统计报表入户并表工作。

六、抓好全市供销社系统2012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预安排。

篇2: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一、当前系统组织农民发展专业社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经组织、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8个。其中,04年新办的7个。如县赵户营蔬菜专业社、县的面粉专业社等。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373046户,社员股金2384.8万元,带动农户685080户,实现销售收入35334万元,帮助农民增收6043万元。在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协会是以供销社直属公司为依托兴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销连接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从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着手,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连,形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如县城关供销社兴办的出口蔬菜合作社等。二是中介服务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中的种养大户、经营大户和各类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开拓城乡市场,助农增产增收。如县大陈养鸡协会等。三是生产加工型。围绕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兴建相关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格局,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有效方式。如县供销社以烟叶公司为龙头组建的烟叶专业合作社。四是物资服务型。就是依托基层供销社自身优势,通过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物资服务,并通过物资服务,与农民紧紧联在一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资专业社。

2、取得的主要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县的烟叶种植、县的中药材种植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引进或者培育起来的,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创汇产品,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带动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和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产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科拉含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加快了农技推广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形成了功能较全的服务机制,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向社员(会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达到优质高价;二是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购销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员(会员);四是利用成员间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系统外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相比,与前几年自身发展的速度相比,近两年我们建设专业社、龙头企业的步伐相对减缓,全系统呈现出数量减少、功能趋弱、带动能力不强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分析全系统专业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专业社职能定位不明确。截止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部《合作社》法。因此,新建的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等方面都得不到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入社的大部分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负盈不负亏思想,因此供销社系统兴办的专业社、龙头企业承担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盈利了好办,亏了钱没有谁负担,只有自己从吃饭的腰包里掏,影响了兴办专业社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来源无保证。创办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新建龙头企业成本较高,运作费用较大。而我们供销社就这方面来讲,无论从农口还是从商口都争取不到资金扶持。四是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兴办的大多数专业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待于今后工作中逐步强化和完善。五是工作思路有约束。

4、明年打算

(一)兴办各类专业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p;

(一)抓住历史机遇,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继续按照“抢滩占位,先发展后规范”思路,围绕传统主营业务,当地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及经营服务网络,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互利前提下,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网络优势,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分会,2005年前,供销社牵头兴办协会要基本覆盖区域内、系统内的协会资源,并逐步按单品种、跨区域原则,建设一批实施品牌经营、辐射力强的为农服务协会。市社示范抓好烟叶科技、中药材、棉花、经纪人、大枣协会建设。2010年前,各类协会要逐步实现与系统外同行业和国际协会的对接,不断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为各行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指导和规划,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市场要求,改造和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切实转变现有协会体制和机制,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到协会中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办会,吸纳社会上同行业各类组织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强协会的代表性,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价值,充实其自律、协调、服务、维权等职能,把现有协会改造成服务三农、企业和政府的社会性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协调协会与政府及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大部分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协会要与政府逐步脱钩。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供销社要创造条件,伸展能力,逐步把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各类农产品协会承接过来,发挥连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供销社成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发挥流通职能优势,培育农村经纪人协会。发挥供销社熟悉农产品购销业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全国总社作为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鉴定中心的便利条件,加紧组建各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2005年以前,市级及各县(市)区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建完毕,挂牌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由基层社牵头,也可以创办地方区域性的经济人协会或分会。在服务内容上,各级供销社,积极在场地、设施、资产、网络等方面与农民经纪人合作,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之间,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仓储、运输、业务等方面的合作,节约成本,资源共享;在组织方式上,市、县供销社,努力寻求专业、地域之间的联合,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经营,凭借实力、规模和经营优势,逐步实现更高一层的联合。

篇3: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此制定。

《方案》提出, 到2015年, 山西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10年的2.24吨标准煤下降到1.877吨标准煤, 累计下降16%, 年均下降3.5%, 实现节能量约4 750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 年均下降3.7%。

到2 0 1 5年的时候, 山西省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 (含工业、生活、农业) 将分别控制在4 5.8万吨、5.2 1万吨以内, 比2 0 1 0年的排放总量5 0.7万吨、5.9 3万吨分别削减了9.6%、1 2.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 2 7.6万吨、1 0 6.9万吨以内, 比2 0 1 0年的排放总量1 4 3.8万吨、1 2 4.1万吨分别削减了1 1.3%、1 3.9%。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 9.9 1万吨、3 5.2 3万吨以内, 比2 0 1 0年的排放总量7 7.6 8万吨、3 9.1 4万吨分别削减了1 0%。

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山西将通过强能减排监督管理、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等有效措施,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

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监督管理

按照“健全政策机制、强化目标责任、实行总量控制、实现倒逼转型”的总体思路,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新增能耗分配与产业布局调控机制, 山西省制订了《山西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 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人民政府, 并纳入全省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评价考核范围,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

加强污染防治重点企业的现场核查, 重点对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焦化、建材等重点排污企业及城镇污水处理厂采取日常执法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方式。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 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机制, 结合“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总量指标分配方法, 充分发挥总量控制的引导作用, 促进现有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 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 督促各项措施落实, 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 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管理能力建设, 完善机构, 充实人员。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政策规定, 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和山西省有关要求, 制订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 不断加大对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电石、铁合金、造纸、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动资源型传统产业产业链向高、精、尖延伸, 开发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端品牌产品并形成新业态和新模式。到2015年, 传统产业新型化率达到75%以上。推进传统产业兼并重组, 优化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能效水平。

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具有山西省特点的煤层气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等“7+2”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15年, 完成100个试点项目、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 培育50个左右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初步建成10个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8%。

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抓住用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政策机遇。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对煤炭、焦化、冶金等行业实行产能总量控制, 促进节约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 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把循环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方式, 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为前提, 以国家和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指导各地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编制《山西省“十二五”清洁生产发展规划》, 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消耗, 到2015年, 全省煤炭、焦化、冶金、电力、造纸、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的审核认证率达到90%以上。

以做强做细循环产业链为基本路径, 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加强煤炭开采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 推进产业链清洁化、绿色化延伸发展。建立重点废弃物申报登记管理和限期治理制度。到2015年, 争取实现大宗固体废弃物 (除赤泥外) 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大力促进电子废弃物、报废机电产品以及其他废旧物资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到2015年, 努力实现城区90%以上社区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点 (站) , 9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人员纳入规范管理, 90%以上的再生资源得到回收利用。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结成产、学、研、孵技术创新联盟, 针对节能减排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节能减排核心关键技术,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装备。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

突出抓好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项目和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项目的科技示范, 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消耗。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 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节能减排产业化示范基地。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遴选和推广应用, 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潜力大、应用面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和产品进行重点推广, 并编制发布《山西省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指导目录》。

篇4:市供销社学践科学发展观工作汇报

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争取国家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资金达1000多万元,新上巩固项目20多个。今年,市委提出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赶超的主要措施,市供销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的机遇,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努力在全系统营造想方设法引项目、积极主动争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集中精力抓项目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建设带动供销社经济快速发展。

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争项目。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破除封闭保守、悲观失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落后意识,树立开放开发、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观念,负重加压、奋起直追。以 “跳出供销社看供销社,跳出传统经营范围发展供销社”的理念,狠抓项目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观念陈旧、思路狭窄、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在“新网工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农服务、资产提升等方面,坚持开放办社、招商引资、争取扶持一齐抓,努力打造宽领域、全方位文秘杂烩网的开放新格局;三是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坚决破除“等、靠、要”的旧思想,克服在项目争取上“不敢要、不会要、找不到、不想找、盯不住、没恒心”现象,树立“拼、争、抢”的新观念,增强抢抓机遇的责任感和捕捉机遇的敏锐性。用足用活国家对“新网工程”建设、合作组织发展等优惠扶持政策,努力规划建设一批好项目,促进供销事业新发展。

突出围绕“两个重点”抢项目。一是

重点围绕国家对供销社发展政策谋划项目。及时、准确、全面把握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和方向,重点抓好“新网工程”、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双百市场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发展项目;二是重点围绕供销社发展方向谋划项目。在全面推进企业改制重组的同时,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发展切入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围绕网络建设,发展农资、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开展物流配送;围绕农业产业化 经营,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如建设市果品市场二期工程,打造城西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围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交易、加工和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全市供销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着力抓好“四个环节”做项目。第一建好项目库,认真分析市情县情,积极研究市场需求,收集和储备一批市场前

篇5:市供销社经济发展科十二月份工作安排

刚刚过去的2011年, 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广东省供销合作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供销总社的关心指导下, 全省供销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与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为农、为城乡居民服务宗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 主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体现为“五个突出”和“五个贡献”:

一是发展供销合作经济成效突出, 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省供销社系统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 大力拓展经营业务,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据快报统计, 去年全省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21亿元、同比增长22%, 利润总额4.78亿元、增长16.8%, 均超额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特别是省联社直属企业加大改制重组力度,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经营业务拓展和流通网络建设步伐, 去年实现销售总额88.4亿元、同比增长82.4%, 利润总额1.26亿元、增长74.2%, 在全省供销合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引领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成效突出, 为搞活城乡商品流通作出重要贡献。各级供销社以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为中心, 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小终端、大网络”的发展战略, 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整体推进社有企业、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加快构建具备“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功能、具有供销合作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全省系统各类连锁经营企业不断壮大, 网络终端加快向基层延伸。据初步统计, 至2011年底全省系统共发展连锁经营企业192家、连锁经营网点1.76万个, 全年实现连锁销售额120.7亿元、同比增长27.4%, 逐步恢复和巩固了在农村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 为繁荣城乡市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开展平价商店建设成效突出, 为稳价惠民助农作出重要贡献。全省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在农产品产业链、农化服务和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 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建设, 定位准确、措施有力, 成为全省建设平价商店的重要依托。至2011年底, 全省系统共建成平价商店510家, 其中经各级物价部门授牌的458家, 覆盖全省大部分市、县;经营的平价农副产品超过40个品种, 优惠幅度达5-15%;参与农超对接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465家, 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销售额6.73亿元, 为保障城乡农产品供给、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四是组织农资供应和农化服务成效突出, 为保障农业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全省供销社系统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适时调整经营服务策略, 在全力保障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商品供应的基础上, 积极促进农资供应由单纯的销售服务向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延伸, 既为农民提供优质农资商品, 又指导农民科学使用, 还开展测土配方、田间管理等服务, 不仅巩固了供销社在农资供应服务中的主渠道地位, 而且成为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2011年, 全省系统共销售化肥590.2万吨、农药22.8亿元, 供应量约占全省需求量的50%;进行田间试验示范7.29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11.33万亩, 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70.47万人次, 为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是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成效突出,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出重要贡献。各级供销社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合作为纽带, 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联合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性服务。至2011年底, 全省系统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区消费服务社3586家, 入社农户14.22万户, 发展各类行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联合会146个、入会会员1.63万个, 共带动农户77.8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8.5亿元,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作出重要贡献。

认清形势, 明确目标, 努力推动全省供销合作经济再上新水平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 当前省供销社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又面临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当前供销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一要充分把握当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为供销社加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要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 要下大力气抓好菜篮子产品供应, 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 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汪洋书记在全国政协办公厅《关于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广东出台具体文件, 大力支持发展现代流通网络。这为广东供销社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提供了难得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二要充分把握当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大力推进产销对接为供销社提升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都明确提出, 要继续把防止物价涨幅反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要求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规范秩序。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平价商店建设。这为广东供销社提升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三要清醒认识广东供销社改革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随着广东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农业比重持续降低, 城乡人口结构加快调整, 对供销社原有服务阵地和经营领域带来较大冲击。二是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深入推进, 越来越多的大型流通企业开始进入农村市场, 进入农副产品、农村日用消费品等流通领域, 对供销社传统的主营业务和优势行业带来严峻挑战。三是广东供销社发展基础仍不稳固, 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仍然不强, 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我们既要看到面临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 更要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在探索中勇于创新, 在创新中推动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四个转变”:一要在服务理念上取得更大突破, 实现从以传统服务为主到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根本性转变。二要在培育支柱产业上取得更大突破, 实现从以农资业务为主到农资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业务并举的战略性转变。三要在打造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更大突破, 实现从以分散经营、各自发展为主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物流配送为基础、连锁经营为手段、联合发展为路径、标准化管理为特征, 集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多样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四要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更大突破, 实现从以传统商贸流通行业为发展主阵地向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举、生产加工与商贸流通相促进、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融合、质量安全品牌相统一的全新供销社转变。

各级供销社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合作为纽带, 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联合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综合性服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省供销社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 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 拓宽经营领域, 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 努力打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符合合作制基本原则, 体制新、机制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全新供销合作社。重点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 以提升供销合作社整体实力为重点, 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当前, 广东供销合作事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全省供销社系统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一要狠抓主营业务发展。主营业务是立社之本, 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加大力度, 扎实做大做强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传统主营业务, 逐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不断增强市场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二要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对增强供销社发展后劲和服务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社会形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从实现供销社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真抓实干, 花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加快在重点区域抢滩布局, 投资建设一批对全局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 进一步提升重点项目对社有经济的带动作用, 为全省系统发展提供新引擎。三要狠抓基层体系建设。基层供销社是服务“三农”和城乡居民的重要力量, 是供销社赖以生存的基石, 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产权制度为纽带, 以县 (市) 级供销社为基础,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 加快推进基层社改革发展步伐, 打造遍布全省, 有较强控制力的基层服务网络新体系。要加强对基层供销社的分类指导, 对于经营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基层社, 要鼓励其加快业务拓展, 扩大经营覆盖范围;对于基础薄弱、实力较差的基层社, 要发挥省、市社有企业的经营服务优势, 通过业务连接, 延伸经营服务网络, 带动基层供销社加快发展。

(二) 以转变供销合作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部署, 结合供销社自身实际, 不断优化资源布局和产业结构, 扎实构建城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加快推动供销合作经济转型升级, 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要加快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在做大做强主营业务的同时, 要看准时机、创造条件, 推动传统主营业务逐步介入上下游产业领域, 促进优质资源掌控, 形成完整产业链, 实现对资源基地、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终端销售等环节的延伸和覆盖, 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顺应农村流通服务业发展趋势, 加快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经营业态, 加速构建以大中型连锁企业为龙头, 区域配送中心为骨干, 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以及各类连锁超市、社区门店为终端的城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三要加快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 完善储运和市场体系, 规范流通秩序,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各级供销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平价商店建设, 不断巩固和扩大农副产品与日用消费品经营业务, 力争重点掌控一种或几种具有适应广东市场需求的核心农副产品, 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 形成新型支柱产业。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快构建具有较强控制力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形成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的农副产品流通新体系。

(三) 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为契机, 进一步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级供销社要积极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加快探索既符合市场竞争要求又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一要巩固服务基础。顺应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设施、渠道、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大力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和合作经济联合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供销社的流通体系对接融合, 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规模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要充实服务内容。发挥供销社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和服务优势, 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 把产业基地、冷链物流、连锁配送、仓储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理念融入传统经营业务和流通网络体系中, 充实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创新服务方式。抓住国家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机遇, 依托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络和合作制优势, 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 加快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城乡综合服务社, 结合实际, 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社保、民政等方面的多种服务, 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的有机结合。四要拓展服务功能。围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寻找商机、抢抓机遇, 积极介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探索提供各种服务, 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构建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

(四) 以推动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级供销社要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 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努力建立更具生机活力、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更加符合供销合作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要推进产权体制改革。加大社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 在保持供销社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基础上, 积极引入社会投资者和鼓励员工持股, 形成主体明晰、产权多元、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 促进社有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二要推进企业联合发展。当前, 国内外企业发展战略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 集团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和主流。供销社要抓住有利时机, 整合集中系统优质资源, 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行业影响力较大的龙头企业, 有条件的市县要打造大中型企业集团, 更好地发挥供销社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要加大联合合作力度, 通过资本运作、产权和业务联结、商业并购等有效手段, 吸纳和借助社会各方资源, 实现供销合作经济做大做强, 提升供销社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三要推进监管规范科学。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切实提高驾驭和监管经营活动的能力, 加快建立健全对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的人事、财务、资产等监管制度, 逐步建立完善与市场接轨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 实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领导, 协调配合, 形成推动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供销社既是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 也是服务城乡居民的综合部门, 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支持力度, 共同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 更加重视发挥供销社作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组织领导, 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工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 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工作需要, 将可以由供销社承担的工作赋予供销社, 强化供销社的职能任务。要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在商品流通、市场规范、物资储备、服务便民、助农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使供销社成为党委、政府开展“三农”工作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 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快供销合作事业发展, 关键在人, 尤其在领导班子。目前, 广东各市、县供销社领导班子中,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40%, 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占60%, 总体上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各市、县政府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 加强供销社班子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 及时配齐配强班子成员。要把政治过硬、年富力强、开拓进取, 熟悉经济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干部选配到班子中来, 对改革发展局面打不开、业务开展没起色、工作被动落后的班子要及时调整。

(三) 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供销社发展的部署要求, 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 在政策服务上提供方便、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用地上给予保障、专项资金上给予扶持, 为供销社加快改革发展创造条件。要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 抓紧落实供销社土地确权、职工养老保险、历史债务化解等工作, 切实帮助供销社解决实际困难和遗留问题。

篇6:聚焦广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

从对各个方面得到的综合信息的研究来看, “十二五”时期, 中国包括广东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有四个方面需高度关注:

(一)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将发生新的变化。所谓经济发展基本面或者说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特别是外部环境会发生重大变化, 对这个重大变化的预判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下滑, 这对中国和广东的未来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中国和广东的经济经历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 广东32年年均增长速度是13.5%。从世界经济规律和以往的经验来看, 原来经历高增长的国家, 日本、德国、美国等, 一般在人均GDP到达7000-10000美元左右, 经济增长速度就下滑。日本很典型, 黄金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增长10%, 然后就下滑, 到上世纪70-80年代这二十年日本经济增速下了一个台阶, 降到4%,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这20年又下到1-2%。中国特别是广东不会违背这个规律。如果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发生变化, 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次高速或者中速增长, 或者下一个台阶的话, 那么我们肯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市场空间收缩, 企业利润下降, 财政收入的下降等等问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而且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一种常态的话, 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如果在中国这个大格局下, 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 广东包括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增长速度肯定会率先降下来。我们研判“十二五”时期前三年还不会太慢, 末期或是“十三五”开始,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广东一定下一个台阶,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我们经常碰到很多困难、危机, 中央的研判有一句话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十二五”时期会改变, 这个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二)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 将从原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均衡发展战略。中央已依次实行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特别最近几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地区性的, 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规划, 都把这些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据统计, 近几年已通过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有39个, 其中包括珠三角规划, 据了解, 国家发改委现还有10个地区性的发展规划等待国务院来审批通过, 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 很明显的是从原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均衡发展战略。这又是一个大变化。

(三)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 从过去的经济短缺时期或者说工业制成品短缺时期, 转入公共服务产品短缺时期。因为中国特别是广东的制造业产能是很大的, 可以说是过剩的。广东工业化是从改革开放时期起步的, 当时生活日用品短缺, 我们从轻纺工业开始工业化的道路。三十年以后的今天, 工业制成品、生活日用品已经不是短缺了, 而是过剩了。而现在缺什么呢?就是公共服务产品的短缺时期, 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 那么下来的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 以及围绕公共产品的产业发展, 将会完全不一样。公共服务产品的短缺时期, 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面要发挥很重要的主导作用。那么政府的转型, 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要转变, 那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四) 从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来看, 会从原来的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 或者说从原来的经济增长导向转向民生导向。解放以来, 我们国家在发展目标上一直是坚持国富优先。那时经济没有起飞, 为了解决工业化问题, 先增强国力完成积累是正确的。但长期采取这种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结果是, 现在国力的增强远远超过民力, 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中央从“十七大五中全会”开始提出包容性增长, 共享发展等, 表明将从“十二五”开始, 国家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将从国富优先转到民富优先。民富优先是以改善民生为导向, 而不是过去的以经济增长或者总量增长为导向,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十二五”对广东可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 如果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发生变化, 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末期将下一个台阶, 那么这些变化集聚在一起, 广东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变化转折的时期优势还有哪些?而且考虑到去年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 按照国际标准, 广东已经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的行列。那么广东将会面临一个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从中等收入平稳的过渡到高等收入。能不能顺利跨越这个高收入的高墙,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这是广东将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

城乡发展不协调,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 是当前广东面临的一大问题,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关系到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问题。随着全国及广东发展格局面临一些重大的变化, 从供给因素看, 土地供给约束的加强, 劳动力的供给开始出现拐点,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这对珠江三角洲及广东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极大的约束。从全国的宏观发展背景来看, 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为继, 这对广东的原有的发展方式构成极大的约束和挑战, 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从需求的因素看, 目前投资需求面对着供给压力, 另一方面大学的基础设施已经分步的实施了, 政府主导投资来拉动增长的空间能力有限。要形成有重大带动效应的新兴产业, 也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制约。而房地产业, 汽车产业不断受到政策的硬约束, 其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目前遇到的还是老问题, 区域发展不协调, 城乡发展不协调, 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格局下进一步以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这路走不通, 传统产业要面临劳动力的约束又面临通货膨胀的约束, 所以说依赖原来传统的产业进一步来发挥往日的辉煌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十二五”时期广东要把重点、把眼光投到农村去, 加大三农和中小城市的发展, 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广东省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达到这个比较高的水平, 没有房地产的发展、奢侈品的消费、不动产的投资, 经济活力是非常之有限的。所以加快发展中小城镇, 推进农村的城镇化, 加大劳动力的转移, 将投资的重点转到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广东想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所以广东“十二五”要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落后的地级市及中小城镇, 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十一五”时期, 广东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战略, 金融产业以恢复性、跨越式的特点快速增长, 金融业增加值年均递增30.4%, 占GDP的比重从不到3%提升到6%, 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从05年的12.7%下降到的1.9%, 金融生态良好。但是广东的金融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 潜在优势尚未发挥, 与国内金融业发展较好的上海、天津、重庆等存在较大的差距等问题。“十二五”时期, 必须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充分发挥广东在实体产业、金融资源、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多种优势, 致力改革创新, 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一) 在银行信贷市场方面。一是要引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 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业机构做好做实广东城市金融市场, 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中小企业市场、消费信贷市场, 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经营效益。二是要支持鼓励银行业拓宽业务领域, 发挥信息优势和渠道优势, 提升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决策咨询等多种服务功能, 加快从融资中介向全能金融服务型转变。通过深化粤港澳合作及扩大开放, 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相关人才, 引进适度的市场竞争, 促进银行服务功能的提升。三是要将发展融资租赁业作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现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广东银行业信贷资本雄厚的优势,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广东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建立融资租赁公司, 引进国内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到广东设立分公司, 扶持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的融资租赁公司, 建立政企合作机制和完善配套政策。四是要积极发展适应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新的银行机构, 如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中小银行, 服务台湾企业的台资银行等。

(二) 在资本市场方面。要继续将发展利用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工作主要着力点, 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需要, 实现风险分层管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 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重点是建立完善创业投资的引导机制和退出机制, 由各级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建立创业投资的政策性担保机制, 建立包括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发展及退出渠道, 政府还要搭建创业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平台。二是要加快做大做强广发证券等地方证券公司, 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优化股东结构, 先以香港为平台, 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运营, 积累经验, 寻机兼并香港及欧美证券公司, 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证券公司。三是要创建新市场平台, 探索粤港共建广州期货交易所, 发展“新三板”交易市场、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 借鉴台湾和上海经验, 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区域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

(三) 在保险市场方面。要做好保险业全面发展工作, 新组建和引进一批保险总部机构和汽车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 积极引进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产品研发等后援部门, 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保险集团公司。同时, 深化保险业的创新, 提升保险服务功能, 争取再创造像“湛江模式”、电子保单一样的重大保险创新。要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扩大保险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范围。

(四) 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地方金融体系, 组建省属金融控股公司, 掌握更大的金融话语权和更多的金融资源。上海国际集团、天津泰达集团、重庆渝富集团都是整合地方金融资源,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的核心力量。如果广东不能尽快组建省属金融控股集团, 将难以推进地方金融产业发展战略, 将丧失发展先机。

(五) 要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要通过发展金融前后台产业和金融中介服务行业、通过金融支持创业、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条件;要通过发展理财业务, 建设财富管理中心, 拓宽人民群众境内外投资渠道, 创造人民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更多机会;要通过创新发展医疗、养老保险服务创造有利人民健康、有利提高养老保障的更好条件;要通过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 加强行风建设创造更好的金融服务条件。

(六) 全面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广东上报国务院的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由人总行牵头完成了征求意见和修改工作, 得到了中央各部委的积极支持。总体方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后, 广东将全面着力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以此为政策保障, 着力解决制约金融功能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争取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区域金融合作、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为转变金融产业发展方式注入强大的活力,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持续、强有力的支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培植具有持续带动力的主导产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 西方发达经济复苏缓慢, 国际需求的萎缩将使广东省过去的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增长路径越走越窄。预测“十二五”广东的对外出口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样高速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出口肯定会下跌, 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也不可持续的, 消费带动将成为主力。因此“十二五”期间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可能更多的考虑这个需求, 特别是要有持续的带动效应。以前我们的基准就是生产率基准, 是技术基准, 到现在还是这样, 就是那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技术进步比较快、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产业, 而很少考虑作为一个主导产业, 最重要在“十二五”期间的是不是具有持续带动发展的动力, 只有具备持续带动发展能力, 我们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才有保证。“十二五”期间的主导产业必须是对内需有非常大的带动效应这么一种产业, 或者对消费有很大的带动效应的产业。怎样具体去判断一个产业对消费带动作用主要从两个主要的指标, 一个是收入需求弹性, 一个是就业弹性。从两个弹性来看, 现在广东省已进入人均收入6000-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因此应选择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那么让服务业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 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广东前三十年发展制造业的时候, 其动力机制主要是靠要素驱动或者投资驱动, 即劳动力、土地等第一成本要素的投入和大量的政府的投入。而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制度驱动, 它是一个制度敏感型的产业, 因为服务业是人对人的一个生产活动而不像制造业是人对物的活动, 所以服务业要求更高。发展服务业是靠制度驱动和人力驱动, 这是它的一个根本动力机制。为此必须进行改革, 特别在政府的管理层面进行改革, 我们的服务业为什么发展缓慢就是太多的政府的规制或者是垄断, 以及政府提供的职能不到位, 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政府必须是一个服务型的, 才能真正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以什么路径去实现服务业的发展或者实现对内需和消费的整体带动, 首先要考虑满足核心的消费, 对我们个人或公民来说主要是医疗、教育、社保这些公共服务品等核心消费, 然后才是其他的日常消费, 以及追求质量型的或者是奢侈型的消费, 如果公民的核心消费没有满足, 那么他的日常消费和追求质量型的消费都会有所保留, 就会有很高的储蓄动机, 那么日常消费和追求质量消费就会被挤压。所以发展服务业首先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满足来带动, 以公共服务或者准公共服务带动私人服务, 对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提供主体。所以政府要进行改革, 打破垄断, 特别需要对中间组织和私营企业开放, 让它们能够进入被政府垄断的服务行业。总体上讲“十二五”期间, 广东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政府的机制体制的改革, 而这种机制体制的改革可能要涉及到政府自身的利益, 需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才能够把这些事干好。

大力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和广东将进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 这个时期将是中国更加具体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来介入国际经济体系和现成的国际秩序, 发挥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 并推动全球化向着人类文明方向发展的时期。因此在“十二五”转型发展中, 广东要更加重视突出文化的作用:一是文化引导, 要创造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文化理念;二是创新, 要积极地推动创新文化发展新的方式;三是文化实力, 要进一步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来和硬实力相对应;四是文化传播, 用更加赋予亲和力、更加赋予凝聚力的方式来传播的广东形象;五是文化名声。“十二五”期间广东要不断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战略, 找准文化产业倍增的着力点和机制创新的切入点:

(一) 加快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广东要依托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进的金融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基础, 加快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平台, 探索建立文化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 引导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 推动文化创意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打通文化创意项目产业化的通道,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二) 建立高效的产业服务公共平台。国际前沿的研究证明:优秀的产业园区要发挥“孵化-集聚-倍增”的效应, 广东省必须以专业化、高效率的服务平台体系为支撑, 特别是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重点城市, 打造更多重点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以此来加快新兴产业板块的培育, 形成全方位覆盖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 广东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在数字出版、电子图书、数字印刷、互联网视频、网络游戏、动漫制作等新兴领域有更大的投入, 建立更多的服务平台和优秀园区, 形成更大的扶持力度, 使广东的文化产业沿着科技型、创意型、效益型的方向跨上新的台阶。

(三) 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十二五”期间, 广东的文化建设, 要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相结合, 要整合利用岭南文化的名人、名山、名村、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 把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文生态的传承结合起来。要广开胸怀, 兼收并蓄, 积极创办“广东省岭南文化节”, 探索创建“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潮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新业态, 特别是挖掘岭南水文化资源, 以水的活化美化, 提升水乡文化品位, 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文化体系。要结合生态文明村镇、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道网建设, 把文化元素和文化主题融入到生态经济的开发中, 让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集聚区与生态空间结合, 以生态环境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以住宅产业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 200多个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也是建筑业超级大国,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的产销量接近中国。但我国的住宅产业化的水平是非常低的。“十二五”规划期全国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这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良机。目前世界上最有条件搞住宅产业化的是中国, 而中国恰恰没有做。所谓住宅产业化是指住宅设计的标准化、构件的部品化、部品生产的工业化、现场施工的装备化, 即门窗、墙壁等部件在车间里全部生产好了, 然后现场拼装。住宅产业化的特点是现场施工期非常短, 成本会降低, 结构品质非常高, 环保低碳。在住宅产业化比较发达的国家日本、美国、法国等国, 建筑部件的预制率达到90%以上, 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减少85%以上, 手脚架的用量减少50%以上, 建筑垃圾减少91%, 节电10%、节水40%以上, 还有节钢节混泥土等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应该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可以在四个方面来支持这个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法规;二是在研发标准技术制订行业规范方面进行支持;三是保障性住房本身提供的需求市场, 政府是甲方的, 全国是今年一千万套, 有这样规模的市场, 导致产业化规模效应显而易见;四是加大金融资金方面的支持。

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问题

(一) 要注重社会生态的净化和建设。目前, 广东的社会生态格局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群众的需求。表现在:第一, 各个领域的虚假现象层出不穷, 造假、售假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而大部分造假都是主观故意与利益驱动。更严峻的是, 社会精英也加入到造假行列中来, 甚至出现了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组织性、系统性造假, 使得社会信任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成本成倍上升, 合作与沟通变得困难。第二, 针对具体对象的谣言、诬告现象有上升和蔓延的趋势。网络平台被一些人利用, 散布虚假信息, 搞乱了人心和社会秩序;利用反腐败举报的渠道, 捏造事实攻击别人, 不仅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而且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对立, 相互间猜疑、仇视, 直接腐蚀和败坏社会风气。第三, 在传统权威被瓦解之后, 现代权威不能及时补位。法律权威依然被权力所遮蔽, 社会精英反道德行为成为负面示范的典型, 致使社会上仇官、仇富心理浓厚, 社会大众失去了道德上的方向感, 及时行乐、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思潮泛起, 理想的沉伦和行为的放纵, 结合犬儒主义、民粹思想, 使社会生态更加脆弱。

要解决上述问题, 一要认识到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各级党政系统要高度重视。二要将讲了十多年的社会诚信记录及信息系统尽快建立起来, 并且完善惩罚机制, 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在西方许多国家, 失信所面临的是终身记录和长时间的领域禁入, 通过排斥的方法净化社会环境。三要提高对社会精英的约束力度。要成立精英系统的道德委员会, 进一步加大失信、失德的违规成本。对精英造假、失德的处罚要严厉, 标准应高于一般民众。四要严厉打击造摇惑众和诬告者, 不能让媒体成为蛊惑人心的场所, 更不能使反腐败成为泄私愤和攻击别人的平台。目前纪检部门只鼓励举报, 不查处诬告, 实际上是在鼓励人们只要权利, 不要义务, 不要责任, 这对于社会生态建设是很不利的, 要真正落实“打击诬告者”的原则。五要在全社会开展理想和信念宣传教育, 要从青少年抓起, 逐步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和行为规范, 使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不断改善。

(二) 要注重社会心理的建设。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时间变得昂贵, 人际间的沟通成本上升, 心灵互慰减少, 以及价值观分化和文化多元现象突出, 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各种心理疾病诸如郁闷、多疑、恐惧、紧张、沮丧、灰心、烦躁等等,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行为。因抑郁症而自杀者不断涌现, 滥杀无辜、报复社会的现象也此起彼伏。例如北京、安徽的灭门惨案, 以及幼儿园、学校的杀人案, 以及富士康员工的系列跳楼事件, 都充分说明了社会心理失衡、变态的严重性。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当前的社会心理问题, 并且要高度重视、有效地解决。

第一, 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目前的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太少,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要把专家队伍动员起来, 既可以为市民提供有效服务, 又为公民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内容, 对社会也起到良性的示范作用。

第二, 要重视宗教组织在净化人们心灵、排解心理困惑、疏导不良情绪方面的作用。外国的宗教组织对社会建设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赈灾、扶贫、慈善等活动外, 社区的教堂常常成为人际沟通和心灵互慰的理想平台。我们可以动员宗教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将功利主义、世俗的求神拜佛引导到追求生命信仰和净化心灵上来。

第三, 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并且从制度上保证有倾诉的场合、对象和渠道。各级领导都要拿出时间听自己的部下讲心里话、发牢骚、批评以及发泄不满, 而且制度上要免责。让人讲话, 天塌不下来, 把情绪憋在心里, 压抑久了, 容易酿成大祸。

第四, 要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变化, 及时予以疏导、介入和心理安慰, 不要等出了问题才去补救。心理分析是很专业的工作, 要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三) 要改革信访制度。目前的个人和集体上访愈演愈烈。各级政府已将群体上访定性为政治事故, 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阻止上访, 尤其是赴京上访。问题在于, 靠行政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 依然属于人治范畴。只要信访、上访有效, 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挡不住, 也处理不过来。在较多的情况下, 信访反映的问题多是交给上访者所在地政府或单位处理, 除非个别案件引起了高层关注, 有明确表态, 否则上级部门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力和资源去调查、处理所有的信访件。况且有些信访反映的情况掺杂了不少虚假信息, 而对造摇、诬陷他人的行为又缺乏处理的积极性, 就更使得整个信访制度陷入了困境。群众不信法庭信领导, 根本原因是领导大过法院, 权大于法。同时也因为诉讼成本与信访成本不同。在农村调查时一些基层干部反映, 现在农民威胁乡镇领导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如果不答应要求, 我们便去省城和北京上访。”这似乎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本来司法救济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 它可以有效制约个人和组织的行为。但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 使得这道防线失灵, 回过头又要求助于人治。

上一篇:辩论赛比赛发言稿下一篇:经典的英文名言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