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2024-05-13

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精选4篇)

篇1: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全方位防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 2016年安委会安全工作报告

** 2015年,建筑公司围绕局下达的年度安全环保控制考核指标和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会上确立的10项重点工作,坚决落实问责机制,践行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预防管理,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理顺应急反应程序,确保了建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为了确保建筑公司“十三五”安全生产平稳开局、持续发展,我代表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做“强基固本,责任落地,监管协同,全方位防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报告。

2015年度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目标完成情况

1、安全生产:建筑公司2015年度没有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2、环境管理:建筑公司2015年度没有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满足相关方要求。

3、职业健康:2015年度,建筑公司大部分员工安排进行了健康体检,没有发现和发生职业危害事件。

4、安全监督:2015年度,建筑公司安全检查覆盖率100%,重大隐患整改率100%。

一、2015年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1、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强化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职责,按照中交布署的企业一把手 “五个一”活动要求,公司***总经理主持召开了安全生产月动员大会,带头履行安全职责,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安排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安全生产月期间带队对***技术中心阳逻试验基地项目部进行了安全检查;牵头制定了建筑公司《标准化实施图集汇编》和《安全管理工作标准》等。

强化业务部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基本原则,各业务部门积极主动抓安全。

安监部与公司各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严肃履职尽责。与BIM中心编制完成了《标准化实施图集汇编》。

工管部加强了项目安全策划,加强了特种设备安装、拆除的过程管理和安全监控系统应用,在生产组织调度时,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的矛盾,坚持安全第一。

财务部加强了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的管理。

工会牵头组织参加了局第二届安全技能比武活动。

一年来,各业务部门主动履行本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职责,为企业安全生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开展隐患排查整改闭合,安全隐患动态受控

根据每月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实施情况,安监部对所有项目进行了形势多样的各类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活动。重点跟踪了:南充码头房建项目外架拆除和幕墙施工、技术中心阳逻项目外架拆除、反力墙施工等危大工程的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全年对基层项目检查27次,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及企业负责人带班检查记录19份,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7处,并对重点隐患及时下达了督办通知,督促各隐患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期完成了隐患整改。

3、注重业务能力,打造过硬的安全管理队伍

为了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能力,建筑公司安全监督部通过建立安全QQ群等不同信息平台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技能培训,及时收集上传更新了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让我们的安全员及时掌握最新的安全信息,也让他们快速掌握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截止至目前,建筑公司共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11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2名,有3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持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年龄结构分布在22-40岁之间。目前建筑公司总共有持证“三类人员”数量如下:建设厅A证5人,B证24人,C证41人,“三类人员”全部持证上岗,现急需增加持有《安全员岗位证书》人员,希望相关部门引起重视。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

建筑公司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将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全面提高员工与协作单位的安全素质,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各个项目部根据项目实际,通过入场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安全专项教育、各项安全活动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1)、安监部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新《安全生产法》、《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及《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等。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了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筑牢安全底线。

(2)、安监部组织各个项目部的专职安全员进行了一期安全知识培训,针对建筑企业常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安全生产费、消防安全及施工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化了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3)、公司本部为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扑救初级火灾的能力,邀请武汉市消防中心主任对建筑公司本部成员进行了消防知识讲座。

(4)、为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建设安全文化,建立安全制度,安监部为公司员工编制和印发了《员工安全文明手册》,手册做成了口袋书的样式,方便携带,可随时翻阅。其中安全生产内容以漫画形式讲述,将安全生产管理常识、现场施工作业安全、现场施工禁令等问题生动展现出来,更直观,更易于理解。

(5)、为配合公司全面推进安全教育培训视频化工具包的应用,做好项目工具包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视频课件的优化改进工作,督促相关项目对安全教育培训视频化工具包的规范使用,公司安排4人参加了局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视频化工具包操作应用培训。目前建筑公司西南研发中心项目配备了安全教育培训视频化工具包。

5、组织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2015年,按照国家、部委、中交要求,先后开展了“打非治违”、“反三违”、“安全生产月”、“两防三反”等活动,特别是在全国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紧扣“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的主题,周密部署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贯、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大检查及应急预案演练等六项活动。6月份,组织了全公司安全大检查,公司主要领导带队、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对4个项目(单位)进行了督查,开具隐患整改通知单7份,查出隐患整改项8个,提出安全管理建议17条。

6、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本年度,建筑公司安监部修订并下发了***建筑公司综合预案及防触电事故、防洪防汛、高处坠落等专项预案。各个项目部有针对性的对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了演练:阳逻、南充项目部开展了消防安全演练及物体打击应急救援演练等,通过演练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小组的反应速度和组织能力、应急物资的准备情况、应急人员的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的救助的速度等。演练发现问题并对《应急预案》进行改进,促使其进一步的完善。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安全技术管理不够精细。

项目安全技术管理存在主体责任分工不明确、不按照方案施工的现象。特别是在安全专项方案管理上,没有按照《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暂行)》分类界定范围进行划分,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过多、过滥,方案编制敷衍了事。

2、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房建施工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三多一少”:施工场地楼栋多,交叉作业多,施工队伍人员多,安全监督人员配备少。根据目前国家对安全员的人员配备要求严,对安全员的素质要求高的特点,建议按照正常配备标准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和教育培训、考核提高安全队伍整体执业水平。

3、“三级”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需要加强

施工现场班组多,人员流动性大,个别杂工进场时间不足1天,“来也匆匆,走也匆匆”,存在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的现象或代替签名的情况。施工队零星工程在外面请的杂工工作时间短,个别杂工安监部在巡视过程中难以发现。需要加强分包单位的人员管理和监控,加强人员进场管理和门禁管理。

4、现场人员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施工人员违规作业,甚至个别管理人员看到现场违规作业没有及时制止,不理不睬、不以为然,安全意识淡薄。需要加强继续教育,现场对工人监管力度需要加大。

四、2016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

2016年,我们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紧紧围绕中交下达的年度安全环保控制考核指标,强基固本,责任落地、监管协同,全方位防控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夯实基础,努力实现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认识外部安全法规环境的新变化

2016年,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变化,将给我们安全生产工作带来实质性影响,需要我们抓好培训宣贯,提前谋划。一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事故等级在下移,2015年较大等级的事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已多次出现。例如清华附中体育馆坍塌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等,大家会后要好好看看会议材料的案例警示。二是住建部从2015年就已经实施了较大等级事故企业停牌一年(吊销资质和安全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目前公司很多项目都是用的局资质,希望大家引起足够重视。三是?

2、强化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协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部门(岗位)责任制》

2015年,公司将按照中交“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安监部门抓“两头”、业务部门管“中间”的责任体系格局,严格按照《***安全生产部门(岗位)责任制》和根据中交和局安全责任体系的定位,修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应的考核问责办法。在绩效考核和事故问责上要避免“一刀切”,不能一出事情就都是项目部的责任、都是安全部门的责任。我们在责任追究时,既要加强力度,也要加强精度。在以往的事故分析会中,经常出现“棍扫一大片”的情况,认为事故责任人处理得多、处理得重,就是把工作做好了。其实这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根据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认定,该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

3、推进项目前期安全策划,强化安全风险管控

2016年,新开工项目要按局《施工项目策划管理办法》,充分识别项目安全风险,在项目策划的同时开展安全策划。动态辨识、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及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制定有效控制措。通过项目管理及技术方案策划,合理配置项目安全管理资源,落实安全管控措施。要贯彻执行局《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及时审定、发布A类、B类方案,执行方案报批、审核程序,避免方案编制敷衍了事的现象。同时,要按国务院、住建部要求继续开展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严格按照方案组织施工生产,杜绝不按方案施工的现象。

4、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

岁末年初,局先后修订下发了29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在这里,我要求公司各项目部组织新的规章制度的学习宣贯,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将规章制度规定的工作纳入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计划,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公司将结合实际对本单位管理制度进行修订,结合公司2015年安全检查中发现和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抓住新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修订宣贯契机,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强过程监管。

5、狠抓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技能和意识 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是最大的隐患。2016年,我们要继续在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一是在安全管理队伍中开展“管理体系再梳理、业务流程再培训”活动,纠正了项目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流程不熟悉、管理体系不顺畅、日常管理无重点等问题。二是要用好房建危险作业单元视频化工具包。三是适时组织分包商负责人参加局举办的年度分包商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班。四是分批、分层组织项目生产经理(安全总监)、安全部长、专职安全员参加局或公司举办的新版安全管理制度宣贯和业务流程的培训。

6、强化分包单位安全管理,积极推行四项准入制度落地 要落实《***分包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按照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管理,争取分包安全管理依法合规。要求公司安监、合同、工程、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强协作。从项目投标和分包招议标环节着手,严把准入关,做到“三个强化”——强化分包合同管理,严禁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和包而不管等行为;强化分包单位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每年组织一次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安全培训,将取得***分包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合格证作为合格分包的必备条件;强化对分包单位施工方案执行、施工机具及设施进场把关、作业人员进退场动态登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今年要积极推行分包单位、现场作业人员、设备和临时设施准入制度落地。

7、抓好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公司今年将严格事故调查,严肃责任追究,提高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及时在公司范围内,开展大型模板、脚手架、支架、施工爬梯的设计计算、施工图纸及结构稳定性的专项治理。

同志们,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红线”、“高压线”,是践行“五商中交”和***“保基础、调结构、走出去”战略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锐意进取、团结奋进、通力协作,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促进企业安全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篇2: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浦口区星甸镇人民政府(2011年2月16日)

各位领导: 我发言的题目是:“强化监管责任,着力强基固本,努力保持全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过去的一年里,我镇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安监局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强化督促检查,狠抓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实现“零”责任事故目标。2010年,镇安监站被省安监局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创新方法,改进服务。确保我镇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狠抓队伍建设,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村居主任和企业生产厂长(经理)为组长的管理网络,明确具体安全员和信息员,协助镇安监站抓好本辖区的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监管格局。

二是强化安全生产学习活动。镇安监队伍坚持学习活动 1

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全面提升安监干部“四种能力”。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常规检查消除隐患能力、宣传法律提高服务能力、应对处置综合协调能力,更好地服务安全监管工作。

三是强化安全监管经费投入。将安监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逐年加大投入。重点配齐安全监管所必须的工作装备和办公设施及劳动防护用品等,使其更好地开展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监管体系

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考核,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形式,确定各村居、企业行政一把手、法人代表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切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实行镇安监站每周工作汇报制,每月召开全镇涉安单位负责人工作例会制,每季召开镇安委会成员单位常务例会制和上、下半年工作总结会议制,形成思路清晰,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注重宣教实效,提升安全意识

一是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月”等活动,通过开展演练、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邀请市、区有关部门和社会培训 2

机构,开展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宣教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二是加大社会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举报电话,鼓励和发动群众报告安全隐患和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利用网络、板报等资源,定期公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大隐患整改、生产安全事故查处等情况,接收社会监督。

四、强化督查考核,保障生产安全

一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结合全镇9大重点行业领域特点,镇安监站实行分片、分类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一企一册”安全督查工作台帐,全力实施动态监管,全面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做到一般行业每月不少于1次,重点行业每月不少于2次的安全检查,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实行定人、定岗负责。力争年底规模以上企业“1+3”安全监控体系的覆盖率达80%以上。

二是完善考评奖惩机制。把安全生产工作拉入各单位一把手绩效考核和全镇重点工作目标管理,年终综合进行考评奖惩。进一步强化行政责任制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在年终考评、评先评优和干部提拔使用等方面执行“一票否决”制,并严格追究责任。

各位领导,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分析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要求,立足当前,坚 3

定信心,艰苦努力,迎难而上,采取强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安全保障。

篇3: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这次会议,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建后, 以部名义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既是年度工作例会, 也是动员部署会。开好这个会议,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部党组的决策部署, 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动监管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意义十分重大。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 但效率高, 成效大, 主题突出, 内容丰富。通过这次会议, 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与会代表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 我对会议情况作个小结, 并就几个关注的问题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关于会议的基本情况

大家认为, 陈晓华副部长的讲话,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明确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和措施, 全面部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讲话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集中体现了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 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充分地讨论, 沟通了情况, 交流了思想, 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认清了形势, 统一了思想。会议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了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 既看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隐患和制约因素;既看到了面临的严峻挑战, 也看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监管难度大的情况下, 大家一致表示, 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把思想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 把行动落实到各项工作的部署上来, 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全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二是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任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大家一致认为, 要重点“把握1条主线、坚持2个原则、提升3种能力、推进7项工作”, 即在总体要求上,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要求, 依法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工作布局上, 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原则, 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开展专项整治为总的抓手, 坚决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清除隐患;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实施,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强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工作目标上, 着力提升三个方面能力;一是提升防范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强化全程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少出问题、不出大的问题。二是提升监管能力, 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检验检测、质量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 夯实基础, 健全队伍, 强化手段, 全面提高监管能力。三是提升服务能力, 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推进农业投入品安全合理使用, 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技能, 提高农业标准化种养比重, 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工作措施上, 依法科学、有力有序推进执法监管、专项整治、检验检测、农业标准化、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制度机制建设等工作。

三是交流了经验, 增强了信心。北京、山东、河南、广东、湖南、浙江6个省 (市) 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和特点, 做了大会发言, 介绍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各地在座谈讨论中, 也介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功做法和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提炼, 加以推广, 长期坚持, 并逐步形成制度层面的长效机制。大家认为, 随着各地工作的深入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政策环境、发展基础、工作保障等各个方面看, 都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大家表示, 有信心、有决心能够抓好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之,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 很成功,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

二、几个关注的问题

㈠关于监管职能问题按照国务院分工和要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 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认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此, 农口的同志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从总体上看, 食品安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体制, 是符合目前我国实际的。关键是要针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 强化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到底该如何界定, 我想结合实际, 谈一点认识。

第一, 要准确把握。根据国务院“三定”方案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授权, 在职能界定上, 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第三十四条、三十九条等相关条款规定, 农业部门可以对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弹琵琶, 是通过市场检测来发现问题,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和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食品安全法》也即将出台, 该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经做了充分衔接, 实行两法并行的模式;只是在具体的法律条款中, 对标准的修定、信息发布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作出了规定, 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大的变化。

去年9月, 农业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其职能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法规、风险评估、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12个方面。在“三定”基础上,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部内职责分工, 形成统分结合、各有侧重、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因此, 从总体上看,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态势, 对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能定位也是清晰和明确的,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领会和全面把握。

第二, 要抓好衔接。实施分段管理的体制安排, 客观讲, 无论是在部内还是在部外, 都有一个如何按照各部门职能界定做好衔接配合的问题, 特别是在边缘地带和结合部容易出现监管的缺失和空白。因此, 做好工作衔接、加强工作协调与合作, 是十分必要的。要从实际出发,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能分工, 强化与各部门在监督管理、监测抽查、执法检查等方面的工作衔接, 对于属于我们职责范围的, 要坚决管好;属于其他部门的, 要积极配合, 采取多种形式, 移交处置, 切实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到位而不缺位”。

第三, 要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范围, 规范工作程序, 落实工作措施, 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特别规定的要求, 健全责任制度, 坚持和完善责任落实、督查督办、绩效考核等制度,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切实做到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 切实履行好监管工作责任。

㈡关于专项整治问题用1年的时间集中实施专项整治是今年最为重要、紧迫的工作, 第一位的任务是防范和遏制重大事件的发生, 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底线。总的考虑是以专项整治为总的抓手,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从生产环节入手, 以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投入品为整治重点,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 推动制度建设, 促进综合执法, 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管的长效机制。对抓好整治活动, 我想再强调三点。

第一, 在工作摆布上。要把专项整治作为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此为契机,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围绕整治活动确定目标任务, 统筹兼顾, 整合资源, 有所侧重, 形成强势。风险评估、标准制订、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以整治为中心展开, 要为整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工作支撑。

第二, 在工作着力点上。要围绕专项整治方案确定的3个目标和7项任务, 突出工作重点, 特别是要针对非法使用禁限用农兽药和非法添加有害化学物质等突出问题, 重点查找本地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风险隐患, 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整合力量, 着力开展集中整治, 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的发生。整治工作要突出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监管与服务、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这三个环节,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添加有害化学物质行为, 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

第三, 在健全制度机制上。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要切实按照规定和要求, 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同时, 要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配套法规和规章,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通过专项整治, 不断总结摸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㈢关于体系建设问题健全监管体系和支撑体系, 是全面加强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 没有健全的体系和队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

第一, 要强化监管体系建设。从各地情况看, 有近10个左右的省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处室, 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延伸到县一级, 大部分省份也在酝酿之中。从现有条件看, 强化监管体系建设, 要从省级抓起, 通过加强省级监管机构建设, 带动和推进地、县监管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 强化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支持, 力争年内有较大的突破。乡镇机构建设, 一定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等现有的体系,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其中, 强化职能, 充实人员, 不断提高监管和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强化监管手段和职能。

第二, 要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这是重要的工作手段和技术支撑, 当前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落实好去年四季度5亿元资金项目的落实, 保证项目进度、保证项目质量、保证资金安全。同时我们将积极协调有关方面, 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争取加大资金投入, 力争提前完成质检规划建设;并积极筹划争取二期项目规划, 在整体设计上, 突出两个重点:在能力和综合水平提升上要突出省级以上检测机构, 在布局安排上要突出地市、县级以及批发市场, 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这里, 我再强调一下强化检验检测工作问题。要适应形势变化, 调整工作思路, 明确工作定位, 提高检验检测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要完善工作计划,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规划和年度计划, 进一步加大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力度。要加强结果研判, 充分利用监测数据、监测结果, 分析原因、查找问题, 准确把握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范围。要强化结果利用, 完善内部通报制度, 坚持和完善抽检合格率排名制度;健全抽检与执法联动机制, 强化协调配合, 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指导科学生产。

第三, 要健全标准体系。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将风险评估与标准制定有机结合起来。部里正在编制《2009-2012年农业标准体系规划》, 加大投入力度, 强化技术研究, 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 建立健全以农药、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的标准体系。各地要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化繁为简, 把复杂、抽象的标准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

第四, 要强化认证体系建设。总的要求是, 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加强监管, 既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更要规避行业性风险。在大力推进“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的同时, 要强化品牌培育和证后管理, 切实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加快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㈣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出路在于推进标准化生产, 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这是治本之策, 是长远的方向。当前, 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积极性不高。对此, 下一步要探索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新路子, 重点是从最有条件的地方抓起, 核心是要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从基地入手, 以已有的和即将建设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示范基地为重点,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强化督促、验收和检查,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示范效果, 以此带动县域整建制的推进。二是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实施载体, 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和利益联结机制, 切实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有效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通过“三品”的品牌效益, 从而产生放大效应, 带动标准化发展。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 加大农业标准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标准化补贴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发展农业标准化, 提高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力争通过几年的时间, 不断巩固成果, 形成机制, 养成习惯, 走向规范。与此同时, 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真正形成优质优价和市场激励机制, 让实施农业标准化得到效益和实惠, 以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标准化发展。在这方面, 我们还将做深入调研, 待研究成熟后积极推动。

三、贯彻会议的几点要求

一是及时汇报传达会议精神。会后,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口厅局的同志, 尽快向本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会议精神, 认真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尽快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 统一到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 统一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 形成共识, 凝聚力量。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会议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 把此次会议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要结合本地实际, 深入分析当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进一步明确下步工作思路, 认真细致安排好各项工作措施。要加强基础建设, 健全体制机制, 提升监管能力, 深入推进执法监管和指导服务等工作,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当前, 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灾, 春耕生产又即将全面展开, 各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越是紧张的时候, 越不能丝毫放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具体方案, 细化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进度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具体方案要在月底前报农业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方案要求, 迅速行动, 抓好落实, 切实推动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坚决遏制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全面强化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 积极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 大力开展农资市场整顿, 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重要农资的监管, 确保农资质量合格、供应充足, 为全年农业生产和灾后恢复生产提供有力保障。2月17日, 农业部将会同九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 对农资打假进行统一部署。要扎实做好质检体系项目建设工作, 去年底中央为扩大内需, 新增5亿元用于质检项目建设, 各有关项目省和单位要严格落实中央要求, 确保在2月底完成建设任务。

同志们,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锐意进取, 扎实工作,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4:年度安全总结会议《强基固本 责任落地 监管协同》

1 协同理论概述

本文立论的一个基本落脚点是协同理论。协同理论(synergetic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1],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并由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哈肯认为,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普遍存在,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发展便无从谈起。在一个系统内,若各种子系统不能很好协同,就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协同学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交互物质流或能量流前提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1.1 协同论的核心概念

(1)序参量。在系统中,存在一类参量,它们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决定系统产生新的时间、结构和功能,并主导支配子系统行为,此为序参量。序参量是在系统演化中从无到有的变化,并能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由于序参量主宰系统演化过程,区分系统中关键因素与次要因素,寻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系统演化方向。

(2)自组织。哈肯发现系统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关键是通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作用下,内部子系统之间按照某种规则,能自发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具有自生性和内在性特点。

(3)协同:所谓协同,是系统的各子系统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自发产生协调一致的集体规则运动,形成某种相对稳定态,最终使系统走向有序。协同表达了开放系统中由于子系统间协同合作形成序参量,序参量间协作又产生自组织结构。因而,协同是形成自组织的内在机理。

1.2 协同论的基本原理

(1)协同效应原理。协同效应指复杂开放系统内的大量子系统相互协同运作,产出超越自身单独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1+1>2”的聚合效应。当在外来物质或能量作用下的聚集态达到某临界点时,任何系统内子系统之就会产生协同行为,进而系统整体质变产生集体效应,从混沌转向有序。

(2)支配原理。据前文所述,影响系统的参量很多,大致分为序参量和快参量。快参量不会左右系统演化,序变量则支配着演化进程和效果。支配原理支持系统内各子系统特质对系统影响存在差异和不平衡,当系统逼近临界点时,差异和不平衡很容易暴露出来。

2 与协同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2.1 政府方面

市场失灵为现代政府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食品安全直接关系民众健康福祉,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带有一定公益性,客观上需要公共权力介入。然政府作为最庞杂的权威组织,管理领域宽泛、服务对象多元、研究远离平衡态,故此所担负的公共职能往往无法由一个或一级政府单独实现,需要联动不同类别和层级政府来分工合作。当前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涉及至少8个主管部门,政府监管组织多头与空白,府际间合作缺乏协调性,导致监管内耗严重。

第一,权责不清,监管体制不顺。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确定了我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就需要监管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做到段段清、段段明、段段连、段段合。然现阶段我国实施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该多头管理体制导致政府行为“缺位”和“错位”问题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l)职责不清、监管缺位。监管机构各有分工,监管工作各自为政。如卫生部规定干菜类食品含硫量标准不得超过0.035毫克/千克,而国家农业部颁布的《公害脱水蔬菜标准》规定该指标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两者相差数千倍,严重影响监督执法权威性;(2)监管部门间缺少信息共享,增大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的风险;(3)职能重叠、监管越位。一些职能部门交叉执法,既制定食品相关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协调。综观世界发达国家改革成功经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美国通过议会法令和政府命令,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安全的低风险。尽管我国就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多达800种,然面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现行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完善,表现为:(l)一些法律存在交叉、矛盾及盲区:目前食品安全规制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等,但对同一食品违法行为,法律规定却不同,甚至有些规定自相矛盾;同时一些法律仅对食品安全作了概要性规定,法律监管空区较大;此外一些条款笼统,操作性差,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2)食品安全相关主体权责不明确。政府监管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多头执法等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综合监管机构应有作用未能发挥。为了对现有分段监管体制进行调整,我国于2010年2月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加强对各有关监管部门的指导协调,由卫生部取代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的职责。《食品安全法》明确卫生部门综合协调的主体地位,然受限于行政地位平级,卫生部门在履行综合协调职责时难以摆脱“部门行为”之嫌。此外作为新的食品安全监管综合机构,已有法律赋予其统筹指挥主体地位的权威有限,在协调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受阻。

第四,缺少社会联动,监管网络不健全。在系统中,充满自由度的众多子系统通过协同以自组织方式形成秩序。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单纯依靠正式权威和制度来形成治理秩序,而协同监管更强调各子系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治理秩序。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而言,重行政干预,轻社会管理,各方力量难以聚合。目前,食品行业协会组织不健全、行政化倾向严重,安全监管中行业自律较弱;其次,公众在食品监管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归结为:公众缺乏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鉴别能力;政府与公众、企业与公众间信息不对称,群众难以参与政府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执法;相关举报维权制度滞后,参与渠道不畅等。

2.2 市场方面

根据协同论支配原理,影响系统的参量很多,而序变量支配着系统演化进程和效果。《食品安全法》第三条明确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按照该条文规定,食品生产单位对食品安全起决定性作用,从法律层面上应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2]。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缺失主要表现在:(l)食品行业发展整体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行业取得快速发展,但其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程度仍较低,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单位仍为中小企业,约占食品工业企业总的14.05%。众多小企业和作坊生产设备、加工流程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2)企业经营理念落后。惠普创始人之一戴维·普卡德认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往往有限,在短期利润驱使下,采取一些危害行业健康的经营行为。目前,一些食品企业自上到下安全意识缺乏,为了节约开支、盲目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多数选择半产业链生产模式,难以对食品产业链源头、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控,食品安全可追溯性差。

2.3 社会问题

近年来,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民有权保障自身生命健康权利不受侵害,理应在食品监管中最具主动权和话语权,实际却一直处于被动消费的地位。多数消费者安全知识有限,无法鉴别食品是否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分散且信息缺乏,难以真正参与到监管中。当前我国食品质量有所提高,新闻媒体功不可没,但其间也存在一些无职业道德的炒作现象,无根据地夸大食品安全问题,误导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造成负面影响。

3 基于协同论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

协同学将研究对象看作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间以物质、信息或能量交换等方式集体协作,促使整个系统生成一种新秩序。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牵涉组织、制度、人员、财务、信息等管理要素,以及制度与机制重构等内容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集体协作,整合监管资源,以长效健全的协同监管机制来保障食品之安全与民之安心。

3.1 完善协同监管制度法规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合理制度设计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协同生成法律,法律形成新结构和秩序。因此,构建食品安全协同监管机制首要是完善相应制度法规。首先,推进《食品安全法》配套立法工作。为能够有效消除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和小摊贩等基层监管“真空”地带,迫切需要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相关具体管理办法、相应部门规章及技术规范以切实有效加强各监管环节;其次,明确各责任主体,完善人身损害连带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应当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广告经营和发布者,食品安全监管者。食品生产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如果因其生产食品不合格导致消费者人身受到损害,食品生产者应当承担严格主体责任,因情节严重程度量刑,而食品经营者与食品广告经营者作为让食品走进公众餐桌的媒介,也应承担连带过错责任。食品安全监管行政部门如果在工作中出现监管“错位”或“缺位”,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3.2 健全协同监管组织体系

管理领域中,任何形式组织都是对内分工协作的程度、范围、互动间的配合关系、各自职责和任务的安排,故此完备的组织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的载体需要。政府在监管食品安全中起主导作用,要实现监管功能,应当合理设置权限,构建三层次的网格监管体系。第一是国家层次上,充分发挥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监管的政策核心作用,以权威规制因各部门利益和专业偏好而导致政策碎片化。建议食品安全委员会实行垂直监管,协调指导其他部门,提高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这一点在日本的成功践行可以得到验证[4];第二是地方层次上,借鉴美国从联邦到地区3个层次的“一揽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应当建立涉及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技术检测、风险评估及信息披露等专门的独立机构,通过各职能机构分工协作,实现对食品全过程监管;第三层次是整个组织体系设置细化到点对点,建立社会性的监管网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媒体乃至广大公众集体协作来实现监管网络无缝隙。

3.3 加大协同监管资源投入

如前文所述,系统从无序转向有序状态,首要条件是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因此,食品安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与良好运作先决条件是从外部获得充足资源保障,主要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鉴于此,政府在继续加大财政倾斜的同时,需要盘活社会资源,着力于:(1)储备充足公共财政。食品安全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支出。各级财政应当根据GDP总量设立监管预备费,尤其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建立公共财政的应急反馈机制,将食品安全监管所需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2)采用新技术和新标准。科学引进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鉴别适宜技术,修订现有食品质量标准,加大国内自主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建立统一食品标准体系。(3)培养专业监管人才。食品安全监管专业队伍不仅包括政府食品主管部门专业行政和技术人员,还可以是来自企业、高校、自治组织乃至基层群众有某特长或资质的能人专家。

3.4 搭建协同监管信息平台

只有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才能维系系统生存和发展活力。信息对称是安全的关键,否则容易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政府监管失效。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监管部门与消费者间信息不对称,政府食品安全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缺乏可抉择信息;监管部门内信息不对称,致使监管风险系数和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亟需建立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系统和报告程序,确保信息上报途径畅通便捷,信息准确及时,为突发重大事故处理和调度指挥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使不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3.5 培育协同监管社会力量

食品安全监管,最根本是培育监督约束的社会化资本。培养公民和企业树立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观念,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实现食品安全供给[5]。当代食品安全监管不仅以公共政策、资金、技术、设备等“硬条件”为基础,而且需要信息交互、非正式制度、社会道德等“软条件”为支撑,这就需要全社会互通协作,需要培育协同监管的社会力量,营造“人人关心食品,人人维护安全”的浓烈社会氛围。食品行业协会应引导行业自律,一是通过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标准等促使企业自我管理;同时整合行业中的人才和技术骨干,共享业内资源;二要积极配合政府,采取曝光、通报、开除等自律措施来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行业内“奖罚分明”的诚信体系;基层自治组织可以走进社区开展多形式的宣讲活动;新闻媒体作为国家和人民喉舌,应以事实为根据,客观公正报道食品安全相关事件新闻,发挥媒体舆论和监督功能。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牵涉亿万人生命健康的公共利益事项,需要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监督与管理。文章以协同理论为基础,视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为动态、复杂、开放系统,认为只有发挥系统内各子系统及要素协同作用才能实现该系统有序运行,并通过检视各监管主体现存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组织、制度、人员、信息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协同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以期提高食品安全性,彰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之理念。

关键词:协同论,多元主体,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

[2]谢建军,朱心强.中小食品企业实施HACCP管理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4):61-64.

[3]马飞.惠普企业社会责任:从义务转为战略[J].商学院,2006,8:78-79.

[4]韩忠伟,李玉基.从分段监管转向行政权衡平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构建[J].求索,2010,6:156-157.

上一篇:大班班级学期安全工作计划书怎么写下一篇: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验收细则20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