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2024-04-23

执教《粽子》课后反思(通用5篇)

篇1: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读课文摘录词句”,由于本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要圈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并不难。描写粽子颜色的第三小节语言生动,更可作为朗读的重点指导段落。

因此,我没有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的讲解和分析上,因为学生很容易就能从课文里找到有关的句子。相反的是,我把时间花在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上,尤其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积累上,还有“什么节日吃什么食品”的写话训练,这样,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并学会了拓展。

篇2: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训练内容为“摘录词句”,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方式。

《含羞草》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中有许多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可以作为学生摘录、积累的好素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同时积累描写花颜色、姿态的词语。

但是,我满足的并不仅仅是课文中要求的积累,我更要求学生把积累到的内容应用于写话练习中,在教学时注重说话练习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既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说说课外内容,完成:(什么季节),得意草和(什么花)一比,(怎么样)。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篇3: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一、队列队形练习时是拿着球好还是放下球好?

学校的队列队形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有专门的队列条例,关于队列前后左右的距离都有明确的规定,而笔者在整队时前后间的距离明显太近了。

另外队列练习是否夹球的问题,笔者认为队列练习中是否夹球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当学生们在徒手队列中能轻松做到整齐划一时,可以让学生夹着球完成队列。但是当学生们徒手队列还不到位时,夹着球做队列明显是脱离了学生的学情。本课的情况说明在课前笔者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二、跪着运球好还是用其他的动作来代替好?

本课学生的着装全部是短衣短裤,而上课的场地上全是防滑垫,学生进行跪姿运球时膝盖可能会有疼痛感。课前,笔者觉察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找了几名学生进行了尝试,这几名学生表示没有问题。但是在课堂上正巧有学生膝盖上有伤疤,他练习时可能会有些疼痛感,笔者适时对他的动作进行了变化,避免膝盖长时间跪地。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证明笔者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应提前对教学预设进行改进。

三、是否在这节课中留一点空间给学生?

备课组考虑到学生练习的实效性,自始至终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进行练习。陈教授提出的自主学习是这堂课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在这里笔者有些想法供大家指正。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原地运球的基础,有的学生甚至不用教也能做得非常好,笔者思考着是否能对学生按能力进行分组,根据学生运球水平的差异性直接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接学习站姿运球技术, 水平稍低点的学生学习跪姿运球,水平较低的学生自主学习坐姿运球。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三组学生掌握动作后,再从三个小组各抽调出一名学生组成新的小组,让新组员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和其他两名组员去分享,教会自己的伙伴。这种让学生来当“小教师”的想法,可以将教师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时间去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这样?

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同时结合教研组的共同智慧,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了解交通工具,懂得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的活动:

第一板块为“交通工具大比拼”: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第二板块为“交通连着你我他”:体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交通工具。

第三板块为“交通工具擂台赛”:创设交通运输公司接到运货任务的情境,让孩子们替主管出主意,想想应该分别把这些任务派给哪些交通工具。

第四板块为“交通工具我做主”:创设2008年到北京看奥运的情境,让孩子们想想自己会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带着这样的教学预案,我走进了试教课堂。

课堂教学顺着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对答如流。一节课顺顺利利地上完了,可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是品德课吗?查阅了有关品德课程实施的指导性资料后,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但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依然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缺少道德情感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至少属于品德上的不健全,因为这是人最基本的特征;一堂没有情感的课是没有“生命”的课,至少是不完美的课,因为课堂需要有“生命”的涌动。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中品德教育仍然是重头戏。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品德教育这条主线,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社会常识课。

《怎样到达目的地》就是属于常识内容偏多的课。在我的预案中,“常识”与“品德”的比重把握出了问题,几乎把“品德”完完全全挤出了课堂,充斥课堂的是有关交通工具的常识。由于我把这节课上成了常识课,课堂中也就缺少了那份生命涌动的美感。

这,不是品德课!

这样?

基于以上反思,我着手修改教学方案。如何把品德与常识有机结合,使得课堂上既有扎扎实实的有关交通工具常识的学习,又有美丽“生命”的涌动呢?我突然想到了2008年初的那一场雪灾。在这场雪灾中,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不是更能让人体会到交通工具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吗?发生在抗击大雪灾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不正与帮助人们快点回家过年的爱心交通工具相关吗?我决定把这些课程资源用到课堂上。

第二次教学中,前面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把第四板块“交通工具我做主”环节变成了“神奇的爱心交通工具”。在这一环节中,大家交流了在雪灾中涌现的“大雪无情人有情”的爱心故事。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我讲述了照片故事——“站着睡觉的铲雪战士”, 最后以“传递爱心”手语游戏结课。这一环节大约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一出课堂,我立即遭到了听课老师的“围攻”,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爱心交通工具”环节偏离了课本的教学目标,有随意拔高、为品德而品德之嫌。

看来,自己修改教学方案的初衷——让生活常识与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有机结合并没有达成,反倒是出现了“两张皮”的弊端。唉,这可能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吧:教师们有了“生活”意识,却把握不准学生经验与品德教育和谐统一的火候,甚至像我的第二次课堂所呈现的那样,为品德而品德,生硬地贴品德的标志,这显然都有悖于综合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样上,也不行!

就这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提到,在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渗透常识性内容的教学,要注意“有机融合”。这个“有机融合”就得像调剂一碗美味又营养的鸡汤一样,鸡汤、盐、味精、茴香、葱花等剂量要恰到好处。

那么,在这节课里,生活常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哪儿呢?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与教研组内老师切磋,我终于对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有了更深的领会。品德课上,我们应该把那些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为思想道德层面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捕捉那些可以成为提升孩子思想道德的增长点,并予以准确、合理的总结、点拨、升华,使得课堂中的品德教育如静水流深,不露痕迹,却又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在第三次的课堂中,我努力寻找这样的有机融合点:

在“交通你我他”板块中,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每天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在交流中,有学生说自己是步行或骑自行车来上学,对于这个信息我没有随手放过,而是进行了点拨、升华:“表扬你!因为你选择了最最环保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大力倡导这些最最环保并且利于健身的交通方式。”

在“交通工具擂台赛”板块中,我安排了“把本地生产的伞送到北京去”的任务,有一个小组的意见是采用飞机运送的方式,其他小组的意见是采用火车运输的方式。就这一分歧,我引导孩子们展开了进一步讨论,选用飞机的小组表示其理由是方便快捷,选用火车的小组随即亮出了他们的理由:“虽然飞机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运费比较昂贵,而火车的运费相对便宜一些,速度也挺快的。再说这批货物不是很紧急。我爸爸妈妈就是做雨伞的,他们和厂里的工人都做得很辛苦,赚这些钱很不容易,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运输环节上花这么多的费用。”于是,我总结升华道:“是啊,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该节约的时候就应该节约。铺张浪费在任何地方都要不得。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也一样,也要考虑一下成本、经济的因素。”

在“交通工具我做主”板块中,要好的同学都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商量如何去北京的话题。开始交流了,有一小组内意见不统一,三个同学想乘火车去,可是一个同学想乘飞机去。面对这个矛盾,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既然是和好朋友结伴去的,那就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不能一意孤行。”“对!在同一个团队中应该少数服从多数!”“我们要学会合作。”我微笑着点头,那位同学也愉快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

……

这节课的磨课经历,让我对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品德与社会(生活)虽然是综合课程,但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德育导向,所以,在品德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两手抓,一手抓“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课堂组织的显性线索),一手抓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组织的隐性线索),而且两手都要抓得硬、抓得巧啊!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篇5:执教《粽子》课后反思

当听到别的老师到外校讲课,回来说:学生真难调控时,我不以为然:难道他校的学生不是学生吗?和本班学生有多大差别?我想不通。真正自己实践,才知道了课堂调控的重要性,以及我与孩子们的沟通,与文本的沟通的重要性。

3月27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在晋华小学做课《台湾的蝴蝶谷》第3自然段,短短的20分钟却留给我长长的.思考:

(一)自己没有激情,也带不起学生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课堂

课堂要成为学生兴趣的课堂。这么美的文本,自己没有走入文本,学生也没有走入文本,还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激情的老师,调动不出学生的激情,同样课堂也没有激情。教研室王老师一针见血地点到。

在刚上课起立时,学生们便懒洋洋,我为了提高学生自信,在读课题台湾的蝴蝶谷时读了3次,我引到:同学们,教室这么大,听课老师这么多,我们让每一位老师都认识我们二(3)班充满自信的孩子们。这时,学生们声音宏亮,可后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一直到美美地品读课文,学生们都没有跃跃欲试之感,我也平平淡淡,也许我还没感到蝴蝶谷之美,也许是陌生的学生,也许是我心理放不开紧张的缘故。导致自己没有激情,和孩子们没有学成一片,使课堂气氛并不活跃,并不浓厚。

(二)朗读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目的的朗读

美文更要美读。在初读课文时,我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很明确。但到后来品词品句后,要求读出美感,从读中体会黄蝶谷金光灿灿的美以及彩蝶谷五彩缤纷的美,我都没有说要求,只是简单地说:同学们,请再来读一读。没有提出要求,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层次地读。美文的美成为空洞之词,无稽之谈。

(三)预设精彩之处没有在课堂中出现

没有预设的完美。

在备黄蝶谷金光灿灿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看出黄蝶谷景色迷人?学生马上找到金光灿灿,于是继续引导:你认为那些事物金光灿灿呢?我预设中学生回答:金子、金元宝、秋天成熟的一大片油菜花等。这时相机指导朗读:你能试试吗?让老师和同学听你的读感到成群的黄蝴蝶在太阳照射下都把我们眼睛晃得睁不开了。但事与愿违学生却回答:星星、月亮、彩虹、雨点一下把我的思路打乱了。预设中精彩的指导朗读也搁浅了。课下和同年级老师探讨,关于金光灿灿这个词的理解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经验少,没有联想到黄金、金元宝等,而是想到了日常相关事物:星星、月亮、灯笼等,不过,黄金、珠宝我也是从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更不用说见也没见过的油菜花了。这些缘于我在备课中没有备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生活体验,这折射出我备课的浮躁,没有贯彻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只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的错误思想。

(四)评价学生词语乏溃,平淡无奇,抓不住学生心理

没有激情的评价

因为第一次讲20分钟的课,我只是想着不要超过时间,尽快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草草评价,甚至指导朗读后,指名学生读课文后也置之不理或简简单单不痛不痒地评价,真好真棒,使朗读这一重要环节成为一种摆设,没有真正使学生读进文本,再走出文本。

上面四点是我20分钟课带来的反思,该如何处理甚是困惑。

困惑的问题:

1、如何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心理?

上一篇:秋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下一篇:平安夜五年级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