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2024-05-12

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共9篇)

篇1: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六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回顾·拓展”尚属新生事物,也是我们五年级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组教学内容本身的“回顾”、“拓展”,而应该把它嵌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这样,这一新生事物才会显得更有生机和魅力。《回顾·拓展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对于漫画教学,在以前的小语教材中相见甚少。在本次漫画《父与子》的教学时,我没有单纯地就“漫画”而学“漫画”,一笑了之,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读”漫画、“看”漫画、“欣赏”漫画的方法,学会从漫画本身读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从而受到教益。

篇2: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1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回顾与拓展六》。教材中内容较多:1、回顾与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描写人物的句子;2、积累关于做人品格的名言;3、看《父与子》漫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基于“回顾与拓展”在语文教材中所处结构的作用,我将这节课的主体定位为一节复习课。

兴趣是最好老师。为了让枯燥的复习变得丰富多彩,我使用了闯关游戏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闯关游戏的模式,也可以将三个互不相联系的学习内容串连在一起,将课堂组合成一个整体,不会有分裂的感觉。

面对“交流平台”,我想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相互交流的地方。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大家一起来找茬”游戏,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例句和原句的不同,说出自己对两句比较的感受,另一方面让学生归纳出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再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分别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进行同桌间、小组间的交流。最后,请个别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成果。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和自己交流、和同桌小组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机会,能够真正把本单元需要训练的重难点记在心中了。

“课外书屋”在教材中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给学生增加新的阅读体验。但是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上,真正实现复习的目标,特地将漫画阅读的内容和对人物描写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程内容的紧凑和有效。教学参考中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目标定位为“读懂漫画”。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要读懂这幅漫画其实是很容易的。因此我让学生在读懂漫画的基础上,一起分析漫画为什么幽默?学生归纳出原因后,请学生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描述漫画画面中的内容。在这个描述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刻意的指导,引导学生重点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幽默的风格。学生在讲述有趣故事的过程中,将上一环节复习的关于人物描写的内容实际应用起来,真正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日积月累”这一部分,教材要求以积累为主。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另外,有了理解做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感悟如何做人。为了降低理解坡度,我给出了关键词的意思,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样一堂复习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教的自由灵活。我想,除了死气沉沉的读抄背之外,只要用心,也会上出一堂愉快的复习课的。

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3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兄弟之间怎样才叫做和睦相处?朋友之间怎么相处才算得上是彼此诚心诚意,注重诚心?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1)这句名言是讲哪一方面的?

(2)告诉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小结:这样发自内心充满敬意和爱心地孝敬父母才是质朴实在的.,这就是孝在于质实)能讲出几个古代孝子的故事吗?

(3)那么不在于饰貌告诫我们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只在礼节上做得周到,实际上却并不发自内心孝敬父母的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1)这句话又是讲哪方面的?

(2)警句告诉我们怎么爱父母呢?

(3)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只讲爱自己的父母,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将是怎样和谐的画面?(提示:公共汽车上超市里人行道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听说过淡泊名利吗?能不能说说怎样对待名誉和利益才算得上淡泊呢?

(2)淡泊名利才可以怎么样?(明确志向)相反呢?

(3)宁静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只有排除了外界各种诱惑的干扰,才可以怎么样?(达到远大目标)

(4)能借诸葛亮的人生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

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

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4

篇3: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1.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 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 它与生活紧密相关, 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 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 在运用中积累,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 教师要拓展相关的材料, 并创造性地将其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语言的妙趣横生, 感受语言蕴涵的魅力, 并为学生课后深化趣味语文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自由追求的领地。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 介绍名人, 引入名言

1.师:在第八组课文中,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下面我们来认识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巨匠, 而且都是诗人。

2.师: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 学会积累

1. 师:读袁隆平的事迹, 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 率领科研团队行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 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 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但他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 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获得了“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可谓大功至伟。但这些奖励, 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 没有高下之分”, 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帚还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生:袁隆平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谓大功至伟, 但他却是那么谦逊, 让我懂得了: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生: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努力地实现着“禾下乘凉梦”, 在这条路上同样会遇到重重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2. 师:说一说, 你想把书中的哪句名言送给谁?为什么?

生:我想把“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句名言送给老师, 因为老师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 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心焦, 也不要烦恼,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这句名言送给我自己,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要鼓励自己乐观地面对。

……

3. 师:读名言, 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 就像在和名人对话, 请大家背诵四条名言。

4. 师:本次“日积月累”中的四条名人名言只是一个引子, 你准备以后怎样摘录和积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创新, 名人创意

1. 师 (播放广告视频《洋河蓝色经典》) :你觉得广告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 (俄国) 普希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 (法国) 雨果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

2. 师:《日积月累》中的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 (师出示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 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批评家开口道:“我是从来不给笨蛋让路的。”

“_______________。”歌德说完, 笑着退到路旁。

师:歌德说的是什么呢? (“我恰恰相反。”) 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语文”的教学

(一) 学习交流“趣味语文”中的三则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师:《手表广告》《交通告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趣在何处, 妙在哪儿?

(2) 感受无限想象

师:《最短的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读着这句话, 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 星球碰撞, 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别的星球, 还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 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外星人, 机器人?还是其他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 有一百个读者, 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 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可以让人想象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句的故事来。读这一句话, 我们不得不为文章的构思和创意所折服。

(二) 请你结合语境, 说说“言外之意”

(1)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游人须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回, 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 邻居说:“可以, 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 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 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 习惯地用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 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啊!”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提醒。”随即将纸团拾起, 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三) 你能将下列广告巧妙地补充完整吗

(1) 鸡饲料广告:如果“佩利纳”还没有使你的鸡下蛋, 那你的鸡___________。

(2) 印刷公司广告:除了_________, 承印一切。

(3) 黏合剂广告:它能黏合一切, 除了_______________。

(4) 加油站广告牌:假如阁下烟瘾发作, 可以在此吸烟。不过请留下地址, 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链接

篇4: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一、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理念

Task板块的学习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课堂里进行开放式任务型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Task板块是一个单元话题的延续,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参与并完成一个真实而又意义的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关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板块集中体现了“在做中学(do to learn)”的教学思想。

2. 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Task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Skills building: Listening for key words。 这个部分是为了完成本单元任务(让学生学会写文学评论)做准备。第二部分就是完成一篇文学评论。这两个部分既是可以独立完成的环节,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的任务就是完成前面的准备任务,教会学生如何在听材料,读材料的过程中准确找到key words。 为此,我把既定的资源做了整合,设计了如下过程:

Step 1:导入部分

因为会课时是借班上课,师生彼此不熟悉,所以我就以“款款而谈”的方式来打破彼此的陌生感,引导学生“亲”我,从而“信”我,以达到我们可以顺利配合的目的。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做一个游戏——mouth to mouth, sentence to sentence。在竞赛的气氛下,学生到黑板上写句子自然会出现各种错误和笑话来。“出错”是这个游戏的目的,我用一句话问: Why did you make these mistakes? 学生自然好奇原因,我做一简单回答: Because some of you can??t find out the key words in each sentence. 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如何来找关键词。

Step 2:信息输入部分

根据导入部分设下的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10,找出为他们设置的问题(详见学案)的答案。完成后做一简短总结,接着设计了一个Activity(活动),让学生自选题,一名学生读句子,要求另一名学生听出所读句子的关键词。

Step 3: 检测实践部分

这一部分的训练依据课本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进行。听力部分材料本身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事先把材料按段落截成4个独立的部分。又分别为每个段落设置一个类型的问题(详见PPT), 完成之后再完整播放一遍,让学生根据课本的表格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利用教室四周的黑板展示学生答案。阅读部分的设计没有太多亮点,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Step 4: 信息输出部分

这个部分设计的是一个“连词成句”活动,给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小组讨论,编出故事,写在白纸上,最后由每个组选出代表来展示成果。

3. 教学效果预期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准确找到key words以及通过听力材料内容初步掌握如何写一篇文学评论。

二、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

1. 学生课堂反馈

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用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设计的环节让学生容易操作,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阶段,各个小组纷纷跃跃欲试,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出现,但是学生的这种学习主动性是我们最乐意见到的。

2. 专家指导意见

(1) 在本节课的结尾处理的不是太理想,在信息输出部分完成后,给学生布置的Homework任务和本节课联系不是太紧密,应该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任务,预习下节课要写的任务。

(2) 在处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把材料中出现的较难的短语作简单讲解,而本内容只是在学案的预习案中涉及,课堂上没有处理的环节。

三、 对高中牛津英语Task课型的教学反思

1. 提高认识

Task板块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该板块所设计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获取语言信息、两人对话或小组讨论和口笔头表达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学会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

2. 真正践行

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 Task课型的完成要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学生带着任务来完成课堂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3. 重在效果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是“Learning by doing”, 教师设计的任务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篇5:回顾拓展教学反思

区二实验 宋丽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通过本课的教学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面

1、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在整节课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时都渗透着要保护树木,保护动物,保护周围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大自然。通过学习课文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我想要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且在实施本单元4篇课文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了关于家乡环境污染变化的调查,并做了记录。在综合性学习的课上让学校谈了一谈自己对于收集到的资料现象的看法,为本课的教学实施做了准备,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学生环保的目的。

2、引导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在回顾本单元课文,汇报人们对于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时边回顾边讲解了怎样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的方式。

二、不足的方面

1、在回顾4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觉得学生回答的不是十分的理想,有的说的不具体,有的说的过于长像复述课文,还有点根本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觉得这应该是在语文课上没有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内容所造成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锻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长话短说,学会说重点,说具体。

2、在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时,学生对于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写作顺序还比较混淆。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十分注意的方面,在以后的分析课文中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写作方法,什么是写作顺序。

3、由于课上学生汇报时的不流畅,所以导致授课时间的急促,本来准备好的综合性学习的交流阶段没有实施,这也是我觉得自己本节课一大不足之处。

篇6:回顾拓展四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

“日积月累”安排了 16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本人通过揭示成语的内涵,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典故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篇7:六年级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接触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这些

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回忆一下,他们都是谁?(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2,教师指名反馈。课件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汤姆.索亚)

3,教师: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你还读了哪些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的印

象最深?(让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推荐读书目录)

5、你觉得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同座位的交

流)

(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

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6、有哪些克服阅读困难的好方法?

课件出示:(阅读方法)

课件出示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思

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阅

读经验,交流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3)集体反馈,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1、快读阅读要默读,抓关键词、关键句、重点段。

2、先粗略快速阅读,或查阅作品的简介,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选择感兴趣的作品阅读。

3、规定阅读时限,见缝插针式的阅读。

4、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5、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或做好读书摘记和笔记。

6、小结: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中的名句。

2、指名读,分组读。

3、大家读一读

4、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这八句都是出自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出示作家的名字,读一读)

5、教师:这八个作家各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那

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6、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理解含义。(学生交流)

7、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8、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字大师智慧的话语

三、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思考;短文中讲述了哪三位作家的故事?

2、指名回答。(雨过、王尔德、马克吐温)

3、教师:马克吐温,我们在了解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已经有所了解。谁能借助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雨果和王尔德?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评论家、美学家。1871~1874年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和牛津的麦达伦学院学习,涉猎柏拉图诸家著作,并受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先拉菲尔派绘画影响,成为罗斯特美学观点的信徒、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出版过童话(包括《快乐王子》《夜莺》等)、短篇小说(包括《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人面狮身的女人》等)、诗集、小说《格雷的画像》和若干评论。而他还有另一项伟大的成就:戏剧。他的名剧如《不可儿戏》《温夫

人的扇子》等,都是改变传统戏剧观念的社会讽刺喜剧。

4、教师:请同学再读短文,想一想这三位作家留给你们的印象。

5、指名反馈。(学生自由说一说)

雨果:聪明、幽默,与出版商有默契。

王尔德: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马克吐温:幽默。

四、课堂总结

篇8:《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 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 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 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 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 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 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 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 引出密度概念, 进而理解密度含义, 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 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 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 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 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 学会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 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 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 学生易于接受, 容易理解掌握, 也能认识公式ρ=m/v只是计算式, 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 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 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 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 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 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 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 及时解疑,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 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 首先, 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 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 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 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 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 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 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 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 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 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 由面到体,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 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 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后应坚持进行课后回顾, 总结经验教训,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9:回顾拓展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也关注到了“语文学习策略”的建构。例如,从“语文园地”到“回顾·拓展”,教材有意识、有序列地呈现读写知识,引导学习读写规律。尤其是第三学段“回顾·拓展”的编排更多指向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或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在理解内容、读写方法、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收获,关注学生在拓展中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语境或语言实践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关注和思考如何落实“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任务,也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较多关心“回顾·拓展”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如果从“建构学习策略”的层面来着手“回顾·拓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搭建语文知识结构,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语文问题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学得有效。

一、基于导学系统,目标让学生明确,形成策略意识

人教版第三学段的教材是按“专题”来组织单元的,每一个“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内部的导学系统合理而清晰:每组课文前都有单元学习导语,然后是与单元主题匹配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接着是与单元学习相应的“回顾·拓展”(如下图)。

“单元导语”在单元学习开始就点明了专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出语言学习的要求;“回顾·拓展”希望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与同学的讨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并适当拓展,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基于教材内在的导学系统,教师可以适当前置“回顾·拓展”,与单元导读整合教学,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在对学习任务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提早规划,形成策略意识,有目的地去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取得较好效果。

【案例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部分学习内容前置教学(课堂实录)

师:这个学期,我们结识了作者笔下不少的人物,有顾全大局的——(生接:蔺相如);足智多谋的——(生接:诸葛亮);在长征路上,为照顾小战士饥饿而死的——(生接:老班长)。

师: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生:还有侧面描写……

师:是的,我们即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看看本组课文中作者又为我们刻画了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打开书本,请你快速浏览第七组课文的课题,认真默读“单元导读”和“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时,要注意些什么,可以怎么学?

生:我要特别注意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生:每一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可以做个比较。

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和同学讨论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以上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

因为有学习经验和写作知识做支撑,在本组课文教学前,教师前置了“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的内容,让学生一进入本组课文学习就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后续学习中,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则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勾画句子、摘录片段、想象画面、补充阅读等来感受人物,谈谈对人物的理解和对写法精彩之处的体会,从而逐步建构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策略。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根据“回顾·拓展”的编排意图,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怎么做”和“如何选择怎么做”,即策略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我可以这样学习”,即策略运用的意识。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的对话启发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笔者在人教社出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中摘录的教学目标如下:“巩固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他人。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被感动。”在人教网“教学设计”栏目里有另一则教学设计,其目标表述如下:“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比较这两则教学目标发现,前者较关注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目标出现了偏差;后者的目标表述具体,我们能看到学生将“做什么”“怎么做”,但是“做到什么程度”,学习方法运用的结果检测不清晰,可修改如下: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以组内对话、组间展示的方式,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感受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从课外阅读和习作中摘录或列举“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的句段。

目标1、2中的“组内对话、组间展示”“摘录或列举”等行为短语都能体现学习活动的方法和过程;目标2中的“摘录”和“列举”是对学生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检测。这样的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策略性知识”学习的内容。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逐渐具备策略意识,获得学习策略。

二、基于任务情境,过程让学生经历,促进策略生成

学习策略的生成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情境,策略的展开与组织又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因此,教师在“回顾·拓展”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充分展开。

例如,教学“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这一板块,“交流平台”有三种呈现方式:“对话式”“话题式”“问题式”,其表述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展开对话。这样的呈现方式决定了“交流平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整理、自我提升等。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交流话题。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之“交流平台”(教学后记片段)

在交流正式展开前,笔者引导学生浏览了本次“交流平台”的三个话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选择三个话题中的一个,并讨论学习的步骤,填好“学习任务单”。其中刘琴小组选择了第二个交流话题,任务单是这样填写的:

“交流平台”学习任务单(二)

交流话题从课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如,蔺相如和廉颇,诸葛亮和周瑜、鲁肃,加以比较,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序号任务栏(学习步骤和学习内容)分工与完成方式

1选定人物集体进行

2再读相应的课文,找出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独立完成

3设计好人物性格特点的比照表独立或合作完成

4交流表格,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集体交流,刘琴组织

5演一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表演(集体)

这张任务单的填写并不是那么顺利的,确定学习的步骤立刻能反映出学生是否有学习的策略。组员先是借鉴了以前“交流平台”的学习步骤,填好了第1、2步;然后回忆了课文学习的情形,觉得应该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罗列出来;怎么列呢?他们询问了教师,采纳了教师的建议——设计一张表格进行对照;又“偷偷地”去了解了另一个选择同一话题的小组是怎样安排学习的,从中受到启发,决定来演一演人物。就这样,他们花了10分钟填好了任务单。

其他小组也制定好了学习任务单,学生自己策划的学习由此展开了。

正是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这个“不顺利”的过程让这一小组成员完成了对学习内容、学习步骤的确定和调整,并通过表格的填写和修改,将内隐的认知过程外显出来。这样一来,学习策略便生成、转化为一套可以操作的程序,这会大大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基于自主构建,方法让学生生成,内化学习策略

策略性知识需要学生去自主建构,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策略,从而内化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学生就能“求之于己”了。“回顾·拓展”教学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案例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之“交流平台”的教学(实习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描述)

……

依据任务,第二组选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作为交流的对象。组员各自独立完成了人物性格特点比照表的填写,开始组内交流。首先,组员们发现大家设计的表格不同,填写内容有差异。例如,这是朱佳宏设计的人物性格特点比照表格:

人物蔺相如廉颇

性格稳重、沉着直爽

特点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知错能改

刘昊男是这样设计人物比照表的:

人物身份共同点不同点

蔺相如上卿(文官)爱国

赤胆忠心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廉 颇将军(武官) 勇敢 直爽 知错能改

不同的表格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组员们各自解释了表格设计的想法,然后大家“综合”组员的想法,形成了下面这张比照表:

人物 身份共同点不同点

性格特点

蔺相如上卿(文官)爱国

赤胆忠心

勇敢稳重

沉着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

度量大

廉颇将军(武官) 直爽真诚

知错能改

在表演的环节里,小组选择将课文学习时写的“负荆请罪”练笔片段,改编成一幕小剧本,通过演绎人物的语言(语气)、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组员在整理学习收获的时候,有三点大家一致公认并记录下来:

1.了解了一个人的特点,可以从他说的、做的来判断。

2.交流很重要,可以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好方法。

3.表演很有意思,好像把课本变成了电影。

从课堂学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学生参与学习积极而主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比较取优”是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他们整理的学习收获都是有关策略性知识的获得的。可以这样设想,以后学习写人的文章,学生就有可能会去关注并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是一种语文学习认知策略;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许会采用“交谈”的策略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资源利用策略;表演时运用想象、联想,这是认知精细加工的策略。当然,内化策略性知识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经常使用,使学过的策略在自主构建中不断得以运用和巩固。

四、基于反馈评价,成果让学生反思,优化策略选择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反馈是加速策略学习的条件之一,评价与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反思,推动策略性知识的形成和迁移。当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成功的反馈或学生明确地意识到策略运用有效的时候,学生就会增加学习策略使用的频率;当教师适度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成果时,学生会在反思中判断自己原先策略的优劣,然后改进学习策略。

【案例4】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之“日积月累”教学(教学实录)

(在指导学生朗诵六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师:记性真好,我真羡慕你俩,其他同学不羡慕吗?

生:羡慕。

师:赶紧讨教啊!

生:我是根据意思来记住诗句,把意思和诗对起来,这样比较好记。

生:我是找关键词来记的,可以记得很快。

师:哪些关键词?

生:就是刚才说的那些体现思乡之情的人、事、物、景。

师:对啊,在前面“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们也提到了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抓住具体的事物、景物来表达,写作是这样,背诵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忙!你很会学习。同学们,用上这些窍门,花2分钟,试着背诵,看看我们的记忆能力是不是也提高了(学生各自背诵,2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手示意能背诵)。

……

教师紧抓课堂反馈,适时引导学生比较记忆诗句的方法,之后又立刻引导学生尝试方法是否有效,这是改进学习方法、优化记忆策略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发言,借机回顾了单元学习的重点:学习通过景物、事情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分享经验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评价下,感受到了策略运用的愉快体验;而其余的学生也在展示学习成效时感受到了优化学习策略带来的成功愉悦。

在“回顾·拓展”的学习过程中,常有学生交流和展示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的环节和内容。教师要用好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把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学习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优化学习策略,使学生感到优化学习策略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基于自己的学,是有求之学,而且总是求之于己;基于教师的学,是被动之学,而且总是求之于师。”让学生要学、会学,在构建策略性知识知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

上一篇: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面试真题下一篇:《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