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2024-04-10

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精选8篇)

篇1: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幸。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暑假我就去了山区,去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事情,去关爱那些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美好假期时间,但是我每次看到孩子们那天真的 笑容的时候,一身的疲劳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通过调查,我县100户农村住户,有404人,外出打工25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6.05%,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仅占13.95%。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大多数是过大年“回家看看”。其中,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的35%。

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指主要依靠隔代照料或旁亲管教的儿童。他们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而被

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主要表现在: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级风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校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们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助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 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是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办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的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展非常不利。

3、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通过 与孩子们更深入的交流发现,心理上存在的障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为普偏的问题。长期处在于父母分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在亲情失落,极易产生孤独感,出现心理上的失

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而留守老人则表现为心力憔悴。一是农活吃不消。有的老人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收割,特别是农忙季节,农活多,农活重,体能吃不消。加之料理家务,更显得劳累。二是管教孙辈艰难。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孙辈学习力不从心。三是经济生活困难。外出打工、经商的年青人生活费用高、吃住花钱多,除供养子女上学外,所剩无几,赡养老人力不从心。留守老人在家创收艰难,靠种田维持生计,经济收入自然较少,少数留守老人家庭生活贫困,一旦生病,全社会和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要关注监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登记制度、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以及入学升学指导制度等。

4、积极探索农村老人赡养新模式。一是要建立健全留守或孤寡老人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化帮扶制度;二是要建立农村老人退休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对孤寡老人要尽快实行社会化、福利化赡养;三是大力扶持和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专业示范户的发展,努力减轻农村老人的劳动强度。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政策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人进网吧行为。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早已引起社会关注。但是,一些网吧黑心老板明知不得接待未成年人入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学校及家长对此问题反映仍是非常强烈。

7、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2: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选送单位:河北省深州市大冯营学区付家庄学校年级:六年级

作者:赵晴指导教师:张卫端

都说留守儿童的生活单调而苦涩,而作为留守儿童的我却认为我的生活是快乐而幸 福的。

爸爸和妈妈在我五岁的时候就去北京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所以家里的一切事务我都是抢着和奶奶一起做。在和奶奶一起做家务的时候我无数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奶奶第一次包饺子的情景。那是我七岁的时候,奶奶给我包茴香鸡蛋馅的饺子。由于好奇我也想和奶奶一起包,我把饺子皮拿在手里,再用勺子把馅放在皮上。由于放的馅太多,第一个饺子馅都被挤在了外边,像一个长满了花纹的小猪。奶奶看见了笑得合不拢嘴。包第二个的时候我可不敢再放那么多馅了,结果饺子又成了泄了气的气球瘫在了哪儿。经过反复试验我终于能包得像模像样了。吃着自己包得饺子,心里那种自豪感,那种成就感就甭提多强烈了。现在我已经会烧西红柿炒鸡蛋、麻辣豆腐、青椒炒肉、醋溜白菜等好多菜了呢!爸爸妈妈为了能及时了解家里的情况,在我十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台电脑。我们家的电脑原来只是我和爸爸妈妈的通讯工具,可是后来电脑却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现在我在班上可是重要人物呀!课间我经常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们讲我在电脑上阅读的历史故事,大家都叫我“故事大王”。由于很多同学家里没有电脑,老师布置课下查阅的资料的作业很多同学没有办法完成。于是放了学我经常就带着同学们到我家和我一起查阅资料分享快乐。最值得庆幸的是: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老师妈妈,她不仅教会了我怎样在电脑上学习,还经常指导应该怎样正确利用网络,让我远离了那些不健康的信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课外兴趣班”去年在我们村悄然扎根了,这可乐坏了平时就喜欢蹦蹦跳跳我。在“课外兴趣班”还在做宣传工作的时候,我就踊跃报名了。虽然现在我已经不是练舞蹈的最佳年龄了,但是无论是压腿、踢腿、下腰还是开叉、开跨、小跳我都尽力做好。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今年的元旦联欢晚会上我就为大家献上一只独舞“天竺少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老师还打算让我参加今年第七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呢!加油吧!

篇3: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和重新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以班为单位,分层整群抽取四~九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85份,有效率为92.8%。各年级分别为273,250,280,229,209,244人,年龄8~17岁。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467人,平均年龄(12.61±1.96)岁;曾经留守儿童370人,平均年龄(12.70±1.92)岁;非留守儿童648人,平均年龄(12.68±1.95)岁。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连续外出务工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农村儿童;农村曾留守儿童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曾经连续外出务工达到或超过6个月,截止调查时,外出的父母已回家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农村儿童[5]。非留守儿童指相同生活环境中的未留守儿童。

1.2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调查表包括: (1)一般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等)、社会环境学特征(如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等)。(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由刘贤臣编制,包括27 个项目,涉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等负性生活事件,共6个因子。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为:先确定该事件在6个月内发生与否,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分别计1~5分,统计总分及因子分,得分越高反映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影响程度越高。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Spearman-Brown校正分半信度系数为0.88[6]。本次调查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5。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与比较;计量资料满足方差分析条件则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方差分析条件的采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秩变换后的LSD法;百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事件构成比较

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男童的生活事件项目发生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7.5(12.0~22.0)项、17.0(12.0~22.0)项和17.0(11.0~21.0)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500)。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女童的生活事件项目发生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7.0(12.0~21.0)项、16.0(12.0~21.0)项和15.0(10.0~19.0)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P=0.001);非留守女童的项目发生数均少于留守女童(P=0.001)和曾留守女童(P=0.004), 留守与曾留守女童间项目发生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男童与女童生活事件发生率排序前6位的项目中均包括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学习负担重;其中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在每组的发生数均最多。处于排序前6位的其他项目是被盗或丢失东西、当众丢面子、遭父母打骂、受批评或处分、家庭经济困难。

2.2 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得分比较

见表1。对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男童生活事件总分和各因子分进行比较,3组群体间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女童生活事件总分和各因子分进行比较显示,3组群体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得出,留守女童的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曾留守女童的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留守与曾留守女童间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父母不同外出类型的留守、曾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得分比较

见表2。父母不同外出类型的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因子分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P=0.014)。父母不同外出类型的曾留守儿童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与留守组比较,*P<0.05,**P<0.01;与曾留守组比较,△P<0.05,△△P<0.01。

2.4 不同留守年限的留守、曾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得分比较

见表3。不同留守年限的留守儿童健康适应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留守2 a~组和≥5 a组的留守儿童健康适应因子分均高于留守1 a~组的留守儿童(P值分别为0.037和0.031)。不同留守年限的曾留守儿童其他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留守≥5 a的曾留守儿童其他因子分高于留守2 a~组的曾留守儿童(P=0.012)。

3 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男童无论留守与否其生活事件发生情况无不同,留守和曾留守女童项目发生数均多于非留守女童。但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事件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发生数较多的前6位项目主要属于人际关系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提示所调查的农村儿童,无论是否“留守”,面临的困扰都主要来源于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与已有相关研究基本一致[7,8]。是否留守对男童的影响不明显,但对女童的影响显著,曾经留守和正在留守的女童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大于非留守女童。可能由于与男童相比,女童更敏感、脆弱,更依恋父母,容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男童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可能更强、能较好调节自身的状态[9,10]。Kools等[11]研究也表明,亲属抚养的女童相比男童有更多的心理问题。提示农村留守女童甚至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女童都应是儿童父母、其他监护人及学校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群体[12]。对留守与曾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类型和留守年限的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外出<2 a的留守儿童健康适应好于留守>2 a的留守儿童,但>2 a的儿童健康适应状况与留守时间的关系不明显,与谢琴红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随着留守时间的延长,儿童在生活习惯、身体功能等方面的不适应程度到了一定阶段后逐渐趋于平缓有关。留守年限较长的曾留守儿童其他因子的负性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不喜欢上学等方面。可能由于曾留守儿童习惯了长时间的无父母约束,对外出父母返家后的管教有逆反心理,易滋生厌学等情绪。提示父母回归、家庭结构的重新完整可能对曾留守儿童的某些负性影响有一定修正作用的同时,留守经历可能的不良效应在一段时间内仍有持续性[14],并且可能会由于儿童心理适应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加深。建议父母外出后尽量保持与儿童的联系交流,确保亲子关系的延续,返家后多与孩子沟通互动、增进理解,避免误会和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让曾经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可能与在家的母亲对子女要求严格、学习期望增高;而父母均外出的儿童多由(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自我监护,监护人对学习教育的重视度不够[15]有一定关系,这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证实。

志谢 感谢黔西县教育局,定新乡和重新镇中心校及各学校校长、班主任对该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邓冰教授对该课题的指导、朱俊明同学现场协助。

摘要:目的 了解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现状,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485名,采用一般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留守、曾留守和非留守男童的生活事件项目发生数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曾留守女童的生活事件项目发生数、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分均大于非留守女童(P值均<0.05);留守女童的人际关系因子分与曾留守女童的丧失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P值均<0.05);留守与曾留守女童间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因子分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P值均<0.05);留守>2 a的留守儿童健康适应因子分高于留守1 a~组的留守儿童;留守≥5 a组的曾留守儿童其他因子分高于留守2 a~组的曾留守儿童(P<0.05)。结论 留守类型对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留守经历对儿童生活事件影响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正在留守还是曾经留守的儿童,留守年限越长对生活事件的影响可能越大。

篇4: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 媒介环境

本课题以广西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以桂北、桂东南、桂西三个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按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个类别各200份,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监护人问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师问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查中还以直面访谈、现场笔记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访问。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1、家庭照料情况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还有约8.5%的留守儿童则自己照顾自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隔代照养在生活条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亲情教育缺失最为突出。

2、监护人

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89%的监护人小学毕业或文盲,加之在农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监护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为疼爱孙儿而产生对儿童溺爱现象,对儿童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听之任之,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不能有正确的认识,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作用。

3、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主要分为寄宿和非寄宿两种情况,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儿童占所调查数据的72%,这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上相对寄宿的儿童要好,认为生活条件好或比较好的约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儿童约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差或者比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希求表现出“希望能得到学校关怀,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约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希望“能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希望沟通、交友的念头,说明这些儿童生活中孤独和较为封闭的现实状况,并且在长期的父母亲情缺失环境下过早地萌生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使儿童的性格偏执。

(二)心理状态

1、性格及自我评价

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约占5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11%的儿童自认为性格开朗,另外有8%的留守儿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约有4%的儿童性格属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评价上,只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还有少部分认为比别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更为低调和自卑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幽闭。

2、对社会的理解

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的约有20.4%,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儿童占12.2%,约占67.4%的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社会对自己属于一般,既不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认为学校、社会对自己很关心的占8%,很少关心的占70.4%,不关心的占22.6%。

3、不良情绪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约17.2%,“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3%,“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约有9.6%,“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约8.3%, “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约6.2%,产生“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环境及其影响

1、媒介条件及接触情况

约有98%的留守儿童家里都有电视机,电视普及率很高,99.5%的儿童能够分清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你及周围伙伴喜欢看电视”的约占87.6%;在接触电视时间上,一天一个小时的占8.4%,2个小时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电视的占10.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大多数是和电视相伴的。在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约占1.4%,爱情类节目的占12.1%,战争类节目的占37.3%,动画片占49.2%,战争和动画片是儿童普遍喜欢接触的电视节目类型。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自己心情的留守儿童约占15.4%,认为会影响心情的约占18.2%,认为有一点影响的约占66.4%。在能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约有55.1%的留守儿童认为会模仿,20.3%的儿童认为不会去模仿,25.6%的儿童认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却模仿不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内容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对电视世界的不同认识

留守儿童对电视世界的认识: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对自己心情会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在看电视节目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模仿电视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时还可以增长见识。

监护人则认为: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心情,尤其是看爱情类电视节目影响会很坏;孩子一定会去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孩子看电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建议孩子看电视。

教师的看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心理相对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些孩子出现一些偏执、孤僻、封闭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长时间面对虚拟的电视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否定,适宜的接触电视时间和内容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建议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监管下适当适量的接触电视节目。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为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和更亲情化,譬如除了电话沟通之外还可以采用邮寄实物的方式,定期寄给孩子一些喜爱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与孩子的联系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交流沟通时父母的话语应该充满关爱,话题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总之,尽量让小孩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与学校和班主任取得联系,时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加强对小孩的监管力度。

2、学校

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途径,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心小学,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手段鼓励和促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封闭,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一定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方面

1、地方政府机构。各地可以根据实情,充分发掘地方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据市场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农业的产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或者家庭、人员,应尽量鼓励其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等。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社会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消除对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对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乡村、学校、家庭的网络式教育监管体系,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或者创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图书室等公共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进互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以互助队的方式进行生产互助,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等。

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当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不再成为民工,解决农民工与子女被迫分开的局面,儿童也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父母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课题(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郝萍瑞、岳瑞芝,《关注留守儿童,优化成长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②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作者:杨斌成,钦州学院副教授;许珍花,钦州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篇5: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意志力、情绪波动大、不易与人交流等问题。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自然这副重担就落在了体育教师的肩上。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和所处该年龄段身体的基本特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向他们传授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促使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也采用多种教育教学途径,逐步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自己长期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尤为严峻。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和出现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下面就体育与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言传身教 德育渗透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影响。

因此,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要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至关重要。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疏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我们因为是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多达200多人,学生会有许多的想法与困惑很难去倾诉。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学生很愿意找体育教师去沟通,利用这样的机会,体育教师会掌握很多其他学科教师从学生身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教师只需要静静的聆听,及时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帮他们进行分析,给学生良好的建议。通过多次的交谈后,许多的孩子会露出甜美的微笑。也可以安排一些集体运动项目,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留守儿童心理变化,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交流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留守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而

(本文网站:http://

篇6: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1人力资源管理2班刘强

1.摘要:

1.1基本观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故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这次实践。

1.2实践方法:参考当地数据、实地了解。

1.3成果:多方了解后对本地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了解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4结论:当地留守儿童仍是一个较大的群体,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陆续在进行,但力度并不大,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并不大。

2.正文: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

通过参考当地记录,我得到了以下结果:

2.1、总体情况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54%和32%,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14%。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稍高。调查中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80%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15%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6.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7.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6%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2.2、存在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2.2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膜感。

2.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有6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23、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2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网络、录像中的不良文化,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1%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20%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9%的留守儿童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2.25、留守儿童的学习大都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抽样的13484名留守儿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1568人,占11.6%;较好的3230人,占24%;中等偏差的6140人,占45.5%;较差的2546人,占18.9%。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面对棘手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2.3、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

2.4、同时,四川省也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文件,从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师资保障等八个方面对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预计“十二五”期间,四川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确认了这一信息,大多数农村家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生活条件差,且常年得不到足够的关怀。

3.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篇7: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篇8:留守儿童生活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2007年12月, 本课题组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山东省临沂、泰安、青岛、平度及莱西等市, 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79份, 问卷有效率为81.36%,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与心理行为两方面。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

(1) 农村留守儿童中女孩 (91人) 略多于男孩 (88人) , 其中<6岁16例, 占总数的8.9%;7~12岁145例, 占总数的81.0%;。>13岁18例, 占总数的10.1%。 (2) 留守儿童类型: (1) 自我留守型:父母均外出打工, 单独留守; (2) “单亲”留守型:父母一方外出, 与另一方生活在一起; (3) 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均外出, 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4) 朋辈寄养型:即父母双方均外出, 与父母同辈的亲戚或朋友生活在一起。第一类儿童是真正的留守儿童, 其占比重很小;单亲及隔代寄养的较多;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朋友住一起的占多数, 有70例, 占总数的39.1%。寄宿在学校的41例, 占22.9%, 其中朋辈寄养型较多, 多与家长的朋友或亲戚住一起, 隐含着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他们的关心程度;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则缺少家庭亲情, 缺少与亲人的沟通, 其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离, 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及学习态度[3]。

2.2 主要问题

(1) 学习问题:179名留守儿童中, 有136人周末或放假期间做家务, 占总数的76.0%;26人打工赚钱, 占总数的14.5%。反映出留守儿童假期多是做家务或打工赚钱, 他们并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休息, 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态。监护人对他们的监护方式不当或引导方向不正确, 小小年纪过早进入“养家”的角色[4], 缺少在父母呵护下的童年快乐。留守儿童喜欢上学的仅有37人, 占总数的37.4%;有点喜欢的仅占40.8%;有厌学倾向的39人。说明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 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帮助和监督很少, 对其心理及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童年期的成长及生活经历, 对他们今后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 (2) 行为问题:当被认识的人打骂时, 134人与其吵架, 占总数的74.9%;闷不吭声的30人, 占总数的16.8%;向父母诉苦及伺机报复的是极少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受别人欺负, 与人交流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对监护人及老师的管教有逆反心理, 而看护人对他们童年时的管教态度对他们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5]。逃学10~15次的留守儿童有50人, 占总数的27.9%;5~10次的有38人, 占总数的21.2%;<5次的仅有35人, 占总数的19.6%。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 导致留守儿童厌学、逃学和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上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离家出走过2~5次的留守儿童有112人, 占总数的62.6%;<1次的67人, 占总数的37.4%。由于家庭对孩子的关爱不足, 导致留守儿童对家庭失去信心, 怨恨父母无情而离家出走[6];此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 遇事爱冲动导致行为失控。 (3) 心理问题:父母不在家时, 留守儿童中有56人感觉不安全, 占总数的31.3%;在留守儿童中家庭功能弱化, 没有归属感与安全感,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荣誉感不强。调查发现有90人因为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而难过, 占总数的50.3%;62人因没有零花钱而难过, 占总数的34.6%;20人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难过, 占总数的11.2%。凸显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关心不足, 并未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重视[7]。

3 讨论

3.1 成因分析

(1) 家庭结构不稳、亲情缺失。因父母长期在外, 单亲监护、隔代监护和朋辈监护或自我监护, 使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动荡中长大, 父母与子女互动过少, 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间存在差距, 没有精力与时间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影响了留守儿童正常情感的形成[8]。 (2) 学校并未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自觉性不强、自控力差, 这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有关, 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3) 社会关注度、社区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9], 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若夹杂着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价值观念, 长期处于其中的留守儿童就会心理扭曲、行为失控。

3.2 政策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

(1) 学校方面:给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灵关怀,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消除亲子关系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诸如成立心理咨询室。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全面启动“家长素质教育工程”, 成立特色家长学校, 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2) 家庭方面:加强亲子沟通交流, 强化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3) 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协调、维护和服务作用。大力宣传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 规范农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 使其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宣传力度, 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文化市场进行执法检查,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10], 彻底根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 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4) 政府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11]。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切实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确保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 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心理卫生,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妮.社区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师, 2008 (4) :62.

[2]王玉琼, 马新丽, 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市场瞭望, 2005 (5) :1-3.

[3]龚建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8) :1-3.

[4]周公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决策咨询通讯, 2007 (3) :1-3.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2-6.

[6]文建如.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2) :1-3.

[7]岳元发.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37 (3) :1-3.

[8]吴桂彬, 龚剑.文化传递缺失与留守儿童行为失范[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5) :1-3.

[9]胡小爱.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5) :1-3.

[10]张艳, 孔凡革, 郑兰.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J].技术与市场, 2007 (6) :1-3.

上一篇:更换芯片印章后银行变更预留印鉴所需资料下一篇: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