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2024-04-18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共10篇)

篇1: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儿童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语文教师更应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已有的想象从无意性向有意性、从易变性向稳定性、从再创造性向创造性发展。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淡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

表象(即知识经验)是想象的基本材料,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广,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语文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范围,使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丰富起来,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走向丰富,走向开阔,创造性思维就得到发展。为丰富学生表象,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郊游、参观、访问、观摩生活、·体验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可开辟“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如录像、图片模型等.这样,学生接触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丰富了生活经验,他们的想象也就有足够的材料储备了。另外,想象的表象是由已有知觉中所得到的和记忆中所保持的材料组成的。客观事物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观摩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离开了观摩,想象就不能发展,在教学中凭借教材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观摩,能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想象.

二、丰富语言,发展想象

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想象的形成过程。因此,丰富的语言是发想象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要善于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所要想象的事物形象,力求使教材内容在学生的脑中形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教《长城》时,当讲到:“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时说:“美国的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地球,除了一条醒目的带子——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其他看不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使学生对长城的表象更加具体鲜明。课文中有些形象化的语言,如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语句,想象因素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仔细体会。如学生古诗《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个诗句,先让学生了解诗人怎样用珍珠比喻露珠;用弯弓比喻月牙。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深秋夜晚江边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在似如弯弓的新月映照下的美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意,学生既掌握了语言,又发展了想象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忧的文章,这些文章,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而且范围极广,从“威尼斯的小艇”到“小青石”,从“幸福是什么”到“我的新朋友一电脑”„ „ 这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宇宙、偷偷地埋藏着创造未来的种子。在具体教学时,可分为两种:

(一)再现作品描绘之物,理解作品内容,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然后教师要有丰富的感情,能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描述,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相应的新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例如教学鲁迅的《 三味书屋》 的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把握关健字,调动学生自己儿童玩耍时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使学生好像和小鲁迅一起生活在百草园寻找无穷乐趣,体会在园中玩耍的种种快乐„ „ 这样,无疑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根据文字再造想象的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课文中能促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教材中,有的文章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文章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文中省略情节;有的文章结尾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 对这些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另外在作文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写出标新立异,有独创、新颖的作文来。

总之,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篇2: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阅读文章时,要借助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情景,从而理解作品内容。作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使思路开调、内容具体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有时还能标新立异,有所独创。小学生思维很活跃,富于幻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地底。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开拓视野,培养想象。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

1、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志愿军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幻灯片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1958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相关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教学《凡卡的童年》一课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展示凡卡的相关画面,而是向同学们展示了大家普遍看过的《三毛流浪记》画面,并将两者的童年进行对比,同时与同学们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感情,加深了对过去悲惨生活与现在现在幸福生活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4、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教学课文《清明上河图》,要求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其画面,学生的想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他们眼中,这既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又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老人、成人、儿童漫步其中,自得其乐,甚至还想象出了画面中没有的学堂、旗帜、药店、当铺……。教学古诗《咏柳》,我引导学生想象垂柳的婀娜多姿,枝条的轻盈飘逸,细叶的玲珑剔透,春风的神奇魅力。同时通过窗外的柳树对学生进行现实结合,使同学们不经意间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2]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

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教学《自己去吧》一课,自编了一个小舞台剧,通过小鸭和小鹰以及旁白的朗读,理解了“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课文中,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朗读时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三、利用词句,诱发想象。

词句是有概括力的,只有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恢复其生机,焕发其情趣。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古诗《寻隐者不遇》,短短20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没有明写,但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采药在何处”的问话。像这样由实到虚,以虚映实,引导学生迭生想象,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把握得更加丰富具体,诗人、童子、隐者的形象也活脱脱地出现。

四、鼓励提问,大胆猜想。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1、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提问,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通过提问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小学语文《蚕姑娘》总结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蚕卵是什么颜色的?蚕姑娘的一生有多长?为什么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蛾姑娘产卵后为什么会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五、结合课文,扩展想象。结合课文要求学生加以扩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立体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材中许多古诗内容含蓄,跳跃性大,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进行巧妙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第三行“儿童急走追黄蝶”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提示“那黄蝶可真调皮,好像在逗孩子”,想象春天里黄蝶的翩翩舞姿和孩子追黄蝶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的模样。教学第四行“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借“为什么无处寻”一问,引导学生想象菜花的多、艳、美。

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训练学生冥想训练,让学生闭上眼睛,自由地想象小蝌蚪遇到的那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如美丽的风景、潺潺的流水、动听的虫叫鸟鸣、瀑布的涛声等,想象着小蝌蚪在找妈妈时虽然着急但也有着轻松和愉悦,进而使学生心情舒适愉快,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静思的时候,有条件还可以伴以轻松舒缓的古典音乐,更能够使学生精神平静祥和,身心松弛舒畅,从而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六、续编文章,拓展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如《狼和小羊》、《凡卡》等。

小学课文《小摄影师》的结尾似乎不完整,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不完整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教完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小男孩不会来了,因为高尔基很忙,不便去打忧他;有的说小男孩一定会来,因为他的任务没完成怎么向同学们交待;还有的说他来了,怎样选择角度给高尔基照一张最满意的相,回到班里又是怎么做,作了一番具体的想象描述。随后我设计了“续写《小摄影师》”这样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

这种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这些都是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好办法。续写作文,话题作文等都要展开想象力才能完成写作。如我在教学《滥竽充数》时,课后请同学们续写“南郭先生出逃后……”同学们交来的作文花样百出,不拘一格,有的还叫人捧腹大笑。

七、培养写作,运用想象。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但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我们没有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没有设计出好的题目,给他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两年来,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我会克隆》、《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一个个多么好的题目!

幻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语文教学中,借助某些包含着丰富幻想的课文,引导学生海阔天空地写作,可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幻想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披文入情,沉浸在对地球这个容易破碎的美丽无比的星球的美好遐想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消除污染、保护地球的方法,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笔下的未来世界丰富多姿。教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再设计出几种新型玻璃;教完《电脑管家》后,让学生书写未来家用机器人保姆该怎样为主人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在创造、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写作契机,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篇3:阅读教学中的想象能力培养

一.开启思维, 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 也不是听到的, 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部《红楼梦》。因此, 读完课文, 尤其是文学作品, 笔者常常指导学生凭借语言的描述来解读诗文, 鉴赏诗文, 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 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等诗句, 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想象描写。在描写的过程当中, 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品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奋发向上以及缠绵绯恻、“欲说还休”的依恋不舍, 准确把握诗人要表现的主题。这样做, 不仅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创造美的冲动, 将审美想象力紧贴于作者文心和作品意象之上,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走近文本, 发挥想象

“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阅读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阅读《荷塘月色》, 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 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 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然起舞的视觉形象, 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 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 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 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 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 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 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又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 没有气味”, 却说“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加了个“也”字, 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 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 但通过想象, 却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秋天的画面。通过这种想象, 学生走近了作者, 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 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三.创设情境, 放飞想象

从想象的种类看, 除了还原性的想象之外, 另外一种叫做“创新想象”。它不是依据现代的描写, 而是独立地在头脑中构成新颖奇特的形象这样一种心理过程。鉴于此, 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 我们常运用一些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某教师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幅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调, 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 准是拼命地敲着一面破锣, 声嘶力竭地叫嚷, 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 一边诉说, 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 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 效果要好得多。

篇4: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没有生活,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想象丰富、奇特,情节曲折离奇地反映了当时西方的现实,这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随堂习作,野外郊游或课间活动之余,对自然风光、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进行认真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想象出一幅美妙的图景。

二、课堂教学加强训练

1.课堂提问以新带旧,强化联想意识,培养积累习惯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态,它是以记忆为前提的,没有对知识、意向的记忆就没有联想,要想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就要丰富学生的记忆仓库,学生听多了“你们要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命令、教训式的要求,对这些话有了不自觉的逆反心理。为此,我们就要避开这些教育用语,改为每上新课总是提几个与之相关的过去已接触过的内容,用这种以新带旧的方法,强化联想意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如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背几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问学生: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里不仅有有趣的生活环境,还有朝夕相处的同窗伙伴——闰土,少年的闰土多么活泼,可爱,长大以后,相隔四五十年的闰土又是什么形象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故乡》这两篇时差相隔四五十年的文章中所描绘的生活环境,在作者笔下有何异同?原因又是什么呢?学生边看文章,边进行联想、比较,肯定会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以新带旧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联想意识,让各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储存,以便有效运用。

2.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开拓思路,培养迁移能力与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强化“联想和想象”意识教育,达成学生自觉学习、自觉积累,学会迁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与能力的目的,还要靠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即经常性的练习。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作业练习,这些练习作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上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与之有关的知识、文化内容,为新课学习作准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独立思考,并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如果学生还觉得没东西可写,那就要求他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书。

3.结合课文,在作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

写作过程是继阅读之后,为了巩固扩展学习成果,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加工的过程,所以更有利于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如在教学《小橘灯》之后,对于训练人物外貌的描写,我们可以扩展一些,难度再提高一些。如要求写一对孪生兄弟姐妹,要写出“同”和“不同”的地方,凸显各自不同的个性。通过这项训练告诫学生:写文章不能千人一面,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人物写活、写实。在议论文方面也可以借助实物训练思维能力,如以“钉子”一题为例,让学生从“钉子”外形、作用方面展开联想,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进行讨论。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爱动脑筋,好奇心、求知欲强,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想象力一定会丰富起来。他们的想象力越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越有生机、越发精彩。

篇5: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如用“二十年后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迷;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有的同学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瑕。”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例如给一个“×××”命题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立意。经过讨论思考,出现了以下命题:“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我们需要经受磨炼”、“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又何妨”、“坎坷也美丽”。总之,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学习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大纲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朱自清的《春》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他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提炼出对人青春的“新”、“美”、“力”的高度赞美的新的主题。教师的激发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有一位同学在家偶然发现了“蚂蚁搬蜻蜓”这一现象,他感到十分奇怪,一只蜻蜓的体积比一只蚂蚁的体积何止大上千倍,但极少数的蚂蚁就可以抬走一只死蜻蜓。通过观察、思考,他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的哲理。有一次,我出了一道“由菟丝子所想到的”作文思考题,让同学们到种豆的田地里细致地观察并向老农们请教,了解菟丝子的性能。后来我们仅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菟丝子本身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把根扎在豆子身上,靠吸取豆子的营养来养活自己而导致豆子的死亡。大部分同学最恨它,说它是寄生虫,剥削者,务必要斩尽杀绝。有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认为可留不可杀,理由是:菟丝子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可以明目,滋肝,补肾,止泻。通过观察、思考这些感性材料,通过联想想象,一篇篇立意较新的文章脱颖而出。从这个教学实践来看,我们领悟到,感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造力。

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臵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把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卖炭翁伐木烧炭的自然环境和其“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的那种仗势欺人的狂傲神态写出来,这些做法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中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3、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另外,我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展开学生的想象。在一个医院的产房里,一个产妇刚生下孩子,躺在床上,旁边一个军人手提行李包,站在床前。这张图片是在中越反击战期间拍照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立意,较好的有以下两类:题目为《迟到的父亲》。根据是:这个军人参加了中越反击战,等到凯旋归来时才回家探亲,体现出当代军人“为国为民”的崇高品质。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教研论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单位:观音寺镇第二中学

作者:张志昂

篇6: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学生 想象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这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教学的乐趣,这也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积累与锻炼。

一、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

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更为活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作文教学的过程而言,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确立一个好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裕的想象力的发挥空间。如果遇到的是有一定限制性的写作主题,为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形成,教师在写作初期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探讨,透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慢慢可以从不一样的思维角度来进行写作过程的切入。在这样的基础上不仅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充满想象力且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学生也更容易体会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这才是高质量的写作教学应当发挥的积极效用。

例如:在写题目为“我最喜欢的运动”这个作文时,对这种限制性的题目进行写作时,学生容易陷入传统写作模式,写出的文章也就很难富有任何新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首先组织一个话题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并且谈谈这项运动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益处。通过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踊跃进行交流,谈自己喜爱的运动,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回忆自己运动时的乐趣,在学生争相回答的氛围中大家的思维也受到极大的启发,很多好的创意都会在文章中涌现。想要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好的发挥,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思维火花的闪现,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引导与启发很关键,这也是实现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对于有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情境的依托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局限的影响,对于很多主题可能没有形成过于深刻或者强烈的感受。如果想要让学生仍然能够写出触动人的文章,并且在文本中有想象力的良好发挥,教师可以透过情境的创设首先将学生引入写作主题中。如果是对于静物或者自然景观的描写,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具来给学生直观呈现这些景象,加强学生对于实物的感受。如果是对于人物或者事件的描写,教师则可以首先引发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写作主题中。情境的创设既能够促进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也会辅助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展开,让学生的文本写作质量更高。

例如:在学习对“雨”的描写时,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的天气吗?每次下雨是不是都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有什么不同?”这时,同学们已经纷纷回答,各抒己见,在同学答完之后,我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不同下雨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还会截取各种不同下雨时的音频让同学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通过这些情境设置,学生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雨,例如有个学生这样描写春雨:窗外细雨绵绵,如同珠帘横挂在天空。学生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佳句。情境的营造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实践,这种教学辅助过程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于事物的描摹更加细致而深入。

三、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实现大胆创新,这同样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勇于突破乃至颠覆一些传统思想,鼓励学生对于很多人或者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这往往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十分充裕的思考空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描述与思考,并且要鼓励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会极大地体现学生对于事物的捕捉与感受能力,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想象力的发挥通常需要思维的创新作为引导,这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鼓励的内容所在。

比如,经典的故事《龟兔赛跑》中讲述了由于兔子骄傲自大输掉比赛,对于这个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继续续写故事。有的学生会写到兔子吸取教训,改掉骄傲的毛病,赢得了比赛;有的学生写到乌龟赢得比赛骄傲自大,输掉了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续写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故事的组织与表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会让学生懂得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带来的收获。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多展开这种形式的训练过程,这不仅会极大的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也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的有效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史小芬.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03)

【2】刘文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

【3】明丽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议【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4】李平.小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9)

篇7: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读前引导:激发学生想象

1.参悟课文标题

针对课文标题,运用brain-storming,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一般而言,整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就是课文的标题,因此引导学生参悟标题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测、提问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Unit 4 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的课文题目是“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教师可指导学生提问:

Q1:What is body language?

Q2:What kinds of body language do you know?Can you act them out?…

学生应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想象并表演各种身势语,此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想象力。

2.猜测课文配图

每个单元的课文都会配带一幅或多幅插图。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通过who,where,what,how等关键词看图猜测图中的内容,极大地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

比如,阅读英语Book 2的L99一课,展示 “Tug to dock”“Pick a banana”“Food was stolen”三幅图片。就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想象:“Why do children put the boat out of the water come out?”“When did they pick bananas?”“Who put the picnic basket?”等。这样抓住关键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在猜测中增强学习兴趣,在想象中急于阅读课本,从而找到答案,了解课本内容。

二、读中指导:丰富学生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多种开放性的问题以及以任务为基础的活动,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探索答案,达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1.巧用“排除法”,扫清阅读障碍

课文中会有一些生词或熟词生义的出现,这时要指导学生利用构词法、上下文情境法等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重点词的用法,排除阅读中的障碍。例如,这篇文章中出现了misunderstanding,

crossroads等生词,根据构词法可以轻松猜测出它们的基础意思分别为“误解”和“道路交汇处”。而crossroads在“…cultural crossroads”中通过进一步的上下文猜测应为“交流”的意思。

2.巧用“反推法”,想象课文情节

反推法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用到。比如“Communication:no problem?”这篇课文中,阐述了多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身势语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他们产生了误解会有什么表现?他们会通过什么方式消除误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挖掘课文深层次的内容,同时也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

比如,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

raise one’s hat;raise one’s voice;raise the temperature;raise the rent;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通过思考反推出raise是“使……上升”的意思,是及物动词,而rise的意思是“升高”,是不及物动词。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这种反推式思维法,将课文布设若干个顺序打乱的片段,让学生给予排序,学生必定用心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习印象深刻。

3.巧用“虚拟语气”,开发想象能力

比如,模块6 Unit 2中的第四步练习,出示情境一:在英语小组活动中,有几个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他们在总结教训。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nglish exam if I …

再出示情境二:在上周的篮球比赛中,我们班失败了,有些学生在总结失利的.教训。

We would have won the championship if …

通过小组的合作练习,每个学生说一个句子,共同完成一首英语诗,然后到台前朗诵,学生的参与性极高,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读后练习:升华学生想象

1.课本改编练习

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已经真正理解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脉络,这时可以设计讨论活动来升华主题。比如,学习完“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故事会有什么样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改写这个故事?等。

2.复述课文练习

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课文训练,比如,改换人称、变换文体、改变角色等,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了想象力,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学习完“Comm-

unication:no problem?”一课,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课文复述练习,然后全班汇报。

3.短文创造练习

作业的布置要遵循多样化、创造性的原则。布置一些看图作文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或者让学生运用每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编写一篇小短文,最终实现知识的延伸,达到想象能力培养的目的。

总之,想象力也是一种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巧妙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会想象、喜欢想象,拓展英语学习的创新空间,在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付勇,君柏桦。探析思维想象力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04)。

[2]付涛。英语阅读之新思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3)。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篇8: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下尝试:

一、运用插图, 启发想象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 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 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 或栩栩如生地状景, 或神形兼备地写人, 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 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 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有幅插图, 画的是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儿包住了, 他像千斤巨石一般, 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我教这课时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 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 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邱少云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 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 把手都举起来了, 有的说:“他想,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 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 如果动一下, 敌人就会发现我们, 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 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 必须就地打几个滚, 扑灭身上的烈火, 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作为一个志愿军战士, 宁愿牺牲自己, 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 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 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二、结合课文, 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 展开想象的翅膀, 悟出文章的真谛,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我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1. 略写部分补叙化。

许多人写文章, 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的写法, 在我们的教材中, 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 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 让学生去思索, 去想象, 去补叙, 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 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诚实的孩子》有这样一段话:“妈妈叫他给姑妈写信, 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 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 你做错了事, 能自己认错, 是个诚实的孩子。”在这里, 我就有意让学生思考:“列宁在给姑妈的信中是怎样写的?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象出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呢?”由于孩子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很多, 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起来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就连些不太爱讲话的学生, 也把手举得老高。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受到了生动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2. 含蓄部分浅显化。

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 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 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 可自己却舍不得吃, 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 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借助想象, 调动他们多种感官, 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 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 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 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 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 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 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 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 而是紧扣课题, 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3. 平淡部分引深化。

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淡, 但仔细琢磨起来, 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 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 收到“出言寡约, 而显达易解;义理微妙, 而说之精善;其譬罕少, 而听者皆晓”的效果。例如《高大的背影》一课, 文章开篇首句就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显然是介绍故事发生时间的。但我却抓住这句向学生发问:“冬天的夜晚是怎样的情景呢?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想象到的情景描绘出来呢?”我之所以让学生想象这些, 一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天气恶劣, “我”的喘病才会又发作的起因;二是因为“冬天的夜晚”, 路上人少雇不上车, 妈妈只好背着“我”, 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这是情节的需要;三是因为“冬天的夜晚”, 突然出现了三轮车工人, 他不顾疲劳、不怕严寒、不要报酬, 主动送“我”母子去医院, 更突出了这位“没有见过面的、不知道姓名和地址”的工人精神的可贵, 形象的高大———这是点题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我一开始就启发学生想象“冬天的夜晚”。

三、延伸情节, 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 我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 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 或者补充课文内容, 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 或者深化文章主题, 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比如《凡卡》这课, 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细腻, 特别是讲凡卡寄信一段, 把他怎样装信纸, 怎样写信封, 怎样投入邮筒的神态、动作以及他的衣着等, 都写得活灵活现的。虽然这封信爷爷是不会收到的, 对凡卡来说不过是个梦而已, 然而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寄了。课文末尾写道, 凡卡把塞进邮筒以后, 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还做了一个美梦。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续写出来。这样, 一下子缩短了孩子和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 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四、随时点拨, 培养想象

篇9:读写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读写 想象力 培养 方法

想象力是构成思维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联想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是促进其思维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怎样有效地在读写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呢?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用扩想培养学生的拓展力

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个纤夫的逐个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图形文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十一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又如教古诗《三衢道中》时,我指导同学们先理解每句诗意,然后把每句意思连起来理解全诗意思中的扩想训练。我对每一句的内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扩想,使作品的主题“发酵”,丰富细节,增大作品的容量,使内容更趋具体化。

二、用续想激发学生浮想联翩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难能可贵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难能可贵娜做得对;有的说难能可贵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学习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黄元庆、小周就这样拉着王吉文吃力地拖着往前看爬”为开头,让同学们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用联想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有某一点相关的某一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同学们知道作者借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理实。从而学生懂得了读文章展开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四、用补想使学生获得想象之益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扬科这时又怎样呢?”(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同学们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样的引导,能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用拟想加深对课文理解

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他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金色的鱼钩》也是把物的特征人化。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色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写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以物拟人。

六、用假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物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境。假想是创造能力的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老师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學们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时便可启发学生假想: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又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等。这些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并播下了进军科学的思想种子。

篇10: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与信息学院

学科教学(数学)

唐涛

312045104005 摘要: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中学数学“三大能力”一直课程专家设置课程,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关注的重点。本文在探讨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之中遇见的问题,归纳提炼了五大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立体几何教学策略。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几何;教学;策略

数学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三大能力”都是我国数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传统的教育大纲忽视应用,突出逻辑的地位,甚至认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愈发受到重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素质教育,更是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培养的侧重点有所改变。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新课标》更加强调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退至次要地位。立体几何课程改革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计算机模拟与演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什么是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数学所研究的空间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空间,具体地讲,它包括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图形所反映的空间形式。所谓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几何图形而言,包括识图想图作图截图等对图形的解析与建构能力。即对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性质及其关系非常熟悉;能根据实体模型以及几何图形在大脑中识记、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能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实体模型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根据几何图形发现、推导出图形的性质并能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进行空间想象创新思考与实践。我们在平常的数学学习中会发现,有些同学很擅长解决几何问题,而有些同学对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两类同学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前者空间想象能力比后者强。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2.1平面几何向空间几何转换困难

由于学生从初一就已经开始接触点线面等基础知识,到初中毕业,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头脑建构起包含点线面,基本平面图形,平面几何相关的基本定理等在内的心理图示。但是思维能力仅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从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之间的关系来讲,不论是图形还是概念拓展变化,对学生都是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易建立空间概念,难以形成较为准确、直观的几何模型。比如,有的同学对空间图形的三视图的理解始终存在着障碍,已有认知结构很将三维的立体图形同二维的平面图形恰当的联系在一起。

2.2 逆向思维能力不强

要顺利完成由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转化, 必须借助于较强的逆向思维能力, 但对初

学立体几何的高一学生来说, 这种能力明显不强, 这自然也影响他们对立体几何知识的分析和抽象能力的提高。

2.3 对概念缺乏本质理解

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几何,学生即使初步建立起对立体几何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但由于第一章的内容相对基础,许多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往往会忽视第一章的重要性,导致对抽象层次更高的概念、定理的本质仍然缺乏理解。表现在解题过程中说理论证含糊,过程模式化,机械化,生搬硬套。

2.4 对空间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不熟悉

学生初学立体几何往往不能正确画图, 不能离开实物或图形在头脑中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 并且不能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有些学生在空间几何这一章快要学完的时候,甚至还不能独立完成正方体、长方体等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立体图形的画图。

2.5 对空间图形缺乏辨析能力

学生不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 并且不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掌握立体几何知识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结合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教学对学生逐步形成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1 加强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是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来源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与认识。因此应加强立体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现实空间与抽象的几何概念相统一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应加强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具体措施为,运用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几何概念探讨几何图形的性质,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机会以发展空间观念,重视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老师通过对金字塔的语言描述唤起学生头脑中相应的表象。再通过观察棱锥的直观模型使学生获得对棱锥几何体的整体形象认识。在此基础上画出的直观图就成为棱锥概念的形象表示。以后一提及棱锥大脑便浮现出相应的图形。可见在几何概念形成过程中直观模型起了重要作用。再比如:“在空间中两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怎样?此时在二维面上无法表示出这三条直线的形象,如果形成的表象不清晰则可以借助于三支铅笔来展现三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以获取正确解答。

3.2 重视有关空间图形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无论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双基”的过程也是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双基”才有助于在头脑中再造有关的空间形式,并将其用图形正确表述出来。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常见空间几何体的概念及结构,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等。虽然这些知识的基本构架仍然是点线面三要素,但与初中的平面几何相比却又本质的的差别。教师在概念、定理、和公理的教学中还应按认识规律、空间想象能力形成规律进行教学。像三垂线定理。已知直线,斜线和它的射影,可以画出已知直线的各种位置,垂线与平面垂直的通常画法与特殊情况。这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起较好作用。

3.3 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画法

要使学生摆脱对直观模型的依赖必须进行画图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画法规律,对于形成学生的几何型空间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如果看图者不清楚空间图形是按照什么规则画出来的,那么他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作图者通过图形要表达什么思想,也不可能正确地想象出图形所表达的空间形体。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教师要注意讲清空间形体与直观图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结合教学内容展开,使学生对正投影基本原理逐步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使空间图形平面图正投影图画法有了理论依据,明白空间几何元素在投影后保持不变的规律,这是我们画直观图的基本依据,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另外,还应明确指出,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画图的虚实线规则的区别。平面几何画图时,原题中已有的线都画为实线,添加的辅助线都画为虚线。而立体儿何画图时,无论是原题中已有的线,还是添加的辅助线,只要是被平面遮住的部分,要画为虚线或不画,其他都画为实线。使学生看图时,能根据这个规则,分析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相关位置,画图后,也要根据这个规则检查所画图形是否正确。如图甲表示的平面图形是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平行四边形,而乙、丙都是空间图形,由于虚实线的部位不同,表示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不同。

甲 乙 丙

画图规则的掌握除应联系实际加强练习外,还应注意使学生首先掌握最常见的基本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的直观图的画法。在学生对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图形表示过关后,还要通过上练习课引导学生明确空间图形平面图画法的要求(如前所述),要点并掌握画法规律,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在画图能力方面有一个飞跃。画直观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对立体图形的性质理解,借助图形推理论证,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掌握绘制直观图的方法,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例如,画出三个平面把空间分成几部分的各种图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训练了空间想象能力。直观图的作图方法比平面几何图的作图方法要复杂得多。“斜二测”和“正等轴测”是教材中画直观图的两种基本方法。“斜二测”,具有立体感强,作图方法简便的特点,适用于直线形空间形体如四面体、六面体、棱柱、棱锥等, “正等轴测”画法,在坐标面上画圆的投影时,方法比简便,适用于画圆柱、圆锥等空间形体的直观图。

当然画图训练应有层次性。首先训练学生画平面图形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画好后引导学生将直观图与实际模型作对比。再根据直观图想象其实际形状。这样做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丢掉模型具有显著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语言表述画出相应的图形。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的是在坚持正面教育同时,还要不断就板演作业中典型错误或不规范画法加以纠正。让学生在试误中加深正确的认识。

3.4 通过对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转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立体几何中这一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本章的关键所在。本章的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化。教材中出现的定理和性质大多是以文字形式给的。比如:四个公理,线面平形、线面垂直的性质及判定定理等均是以文字的形式给出的。证明之前必须先把它们转化为图形语言,再转化为符号语言,这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要求,不可等闲视之。

2)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互相转化。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往往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要注意总结转化规律,例如通过平移、补行、展开、作截面、射影等手段,将空间问题转化到同一平面上来。比如在求异面直线的夹角时,我们往往是平移其中一条直线使得两条直线相交,进而求出夹角。

3)“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互相转化。立体几何问题的有关证明中,“面面垂直”通常转化为“线面垂直”,而“线面垂直”通常转化为“线线垂直”;“二面角”和“线面角”通常转化为“线线角”,“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通常转化为“点面距离”。倘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能渗透“转化思想”那么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转化”能力必将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5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空间想象力

由于立体图形的三维特性,许多认为设计的问题很难甚至没办法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演绎其内涵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在多媒体教学中, 我们将课本上的习题“从一个正方体中截去四个三棱锥后, 得到一个正三棱锥, 求它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根据题意设计成动画情景,即“一个正方体依次被切去了四个角, 把切去的部分放到屏幕的四角, 中间剩下一个三棱锥,求三棱锥的体积”。学生根据画面的演示, 可以想到剩余部分是由整体减去切掉的。有了思路后, 再从画面中清晰地推导出每个角的体积是整体的1/6, 进而得出所求体积为整体的1/3。这样,通过画面的演示,不需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找到求解方法, 并在无

形中树立了间接求体积的概念。

通过多媒体教学, 我们发现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多媒体教学使课上教学省力;它能直观、生动、形象地进行教学, 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使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其次,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 加强了知识间的连贯性。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浅化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加快,节省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 相对增大课堂容量, 突出各部分知识的连贯性, 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6 让学生学会“反思”,通过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有着密切的联系。立体几何中的许多定理、公式和法则都是平面几何定理公式法则在空间中的推广,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必须注意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时平面几何的局限性会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产生一些干扰和阻碍作用,如果仅凭平面几何的经验,用平面几何的结论套用到空间中的物体,有时会产生错误。例如,在平面几何中命题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都为真命题,但在立体几何中就不是真命题。因此,平面几何的定义定理对空间图形需要经过证明才能应用。

立体几何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它又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的。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力求在讲授立体结合相关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版,2007,2 [2] 沈思奇.高中名师互动教案[M].陕西旅游出版社,第1版,2009,12 [3] 傅维力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1,1 [4]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版,2010,8 [5]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9,1

[6] 李剑.达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3 [7] 李燕杰,李晓东,宋士波.更新观念,完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1996,11 [8] 郝瑞华.关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探讨[J].华联港化工高专学报.1996,9 [9] 廖宏.立体几何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内涵与培养[J].探索研究

上一篇:文泽简介下一篇: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