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2024-05-07

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精选9篇)

篇1: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2013年南充高中体育特长班

招生简章

南充高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一流、办学成果显著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校体育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教育部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首批10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十五体育科研课题全国一等奖、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是四川省田径训练基地,是南充市射击、篮球、田径训练基地和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成功举办了迄今为止南充市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单项体育赛事—2009年全国中学生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锦标赛和2011年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推动我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流的体育设施: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人工草坪足球场、综合性体育馆、标准循环水游泳池、室外塑胶篮球场、塑胶排球场、塑胶羽毛球场、塑胶网球场、沙滩排球场等,即将新建羽毛球乒乓球馆一座。

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有体育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省级表彰6人,国家级裁判1人,一级裁判5人。省专业队教练1人。

突出的运动队成绩:田径队近七年获得6次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2006年,获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四名,2009年又获全国中学生比赛一金三银的优异成绩,并被省田径协会授予四川省田径训练基地,省田校中长跑训练点。南高男子篮球队在近年的省、市比赛中成绩突出,获得2008年省中学生亚军和三人篮球赛省冠军。射击、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队多次获得全国和世界大赛冠军。

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国家级优秀运动员:曹逸飞(射击世锦赛冠军)、兰天翔(创全国中学生射击纪录、健将)、郭泥(远南运动会冠军)等。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两百余名合格人才:潘潇潇、蒲静、张鑫、李一冰等学子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和清华就读。田径运动员马绰、孙琳凯、张伟、向谋勇射击运动员兰天翔、曹然等被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大学特招。2011、2012年,体育特长班学生参加体育术科考试,本科上线率84%。

为了给国家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2013年,我校体育班将继续招收体育特长生。

一、招生对象: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招生项目:田径、男篮、男足、女排、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

三、招生人数:40人。

四、招生办法:考生必须参加6月21日体育测试(100米、立定跳远、专项)和新校区自主招生考试(文化)。按体育和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综合排位,择优录取。

五、报名:咨询电话: ***(薛老师),地点:新校区门卫室(0817-2288312)。交近期一寸免冠彩照两张。

六、运动员进校后训练、学习、生活管理办法:

1、成立专门的体育特长班,由实验班的老师负责其文化课程学习。

2、运动训练:由教练组织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

3、生活管理:有专门的运动员宿舍和小灶伙食。

4、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训金制度。

篇2: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围绕杜桥中学办学宗旨,依据临渭区教育局(2008)33号和区局(2000)55号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2008年继续面向全市各初中招收体育班和体育、艺术(含美术、音乐、播音与主持)特长生。具体招生方案如下。

一、学校简介

杜桥中学创建于1958年,现有学生5300名,教职工258人。2000年被区局批准为全区唯一一所可设置高中体育班的学校,2001年被评为渭南市教育局批准渭南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3人,起始本科院校毕业100%;其中高级教师8人,市区级教学能手4人,区级骨干教师2人、优秀教师4人;市区级优秀教练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齐全,现有300米塑胶草坪田径场地一块,标准灯光篮球场地4块,游泳池一座,学生力量训练房一座,乒乓球、羽毛球场地若干,多媒体音乐教室一个,电钢琴教室一个,乐器室一个,美术教室一个。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文化课和体音美同步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硕果累累。最近十年来,高考体育升学率平均为49.2%,考入体育院校优秀学生192名。艺术类高考升学率平均为52.8%,考入艺术类院校的学生268名。

二、招生方向

体育艺术方面有特长和有志于考入体育学院的的初中毕业生。

三、申报条件

除符合2008年临渭区教育局有关中考规定的条件外,还需要符合下列条件:

1、热爱体育艺术的初中(户口在本市的)应届毕业生,并参加2008年中考。

2、在初中学业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合格。

3、思想进步,身体健康,五官端正,体育特长生男生身高1.67米以上,女生身高1.57米以上;音、美、播音与主持特长生男女身高在1.5米以上。

四、招生人数

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班40人(其中男32人,女8人)。艺术特长生25人。

五、测试科目

体育:体育班:100米、800米、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体育班);

体育特长生:进行篮球专项测试。音乐:1、声乐:演唱一首民族唱法的歌曲。

2、器乐:演奏练习曲、乐曲各一首,器乐种类不限。播音与主持:1、演唱一首民族唱法的歌曲。

2、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3、三分钟的演讲(内容自定)。

美术:1、素描画一幅。

2、水彩画一幅。

六、报名时间:

2008年5月24日下午5:00以前,逾期不再补报。报名时交两张彩色小二寸照片,报名测试费50元。

七、测试:

1、时间、地点: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上午8:30在杜桥中学塑胶草坪操场和音美教室。

2、评委:组长:柴新宏(杜中校长)副组长:邢唯远(教育股长)姜小卫(杜中副校长)

成员:教育局干部2人

周兴元

李聪仓

李森宽

石联省 崔立然等体艺教师

八、录取

1、体育特长生

1、考生体育成绩40分以上,文化课成绩达到当年中考杜中录取分数线75%以上,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70%。

2、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当年中考杜中录取分数线65%以上,按体育成绩由高到低录取30%。

3、凡参加区级以上比赛,团体成绩前二名的主力队员,个人成绩前二名的优秀队员,文化课加50分录取。

4、凡荣获二级运动员或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前三名的团体主力队员,个人前三名的优秀运动员加100分录取。

2、艺术特长生

特长生专业测试实行百分制。专业成绩在80分以上,文化课成绩在330以上按正常生录取;专业课成绩在80分以下,文化课成绩在330以下者,需交纳部分择校费。

3、根据考试成绩,凡被正式录取为杜中2011级新生的均发区局统一下发的中考新生录取通知书。

杜桥中学

篇3: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1 辽宁省各市向省专业队、省体校输送运动员人数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知,在各市向上级专业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中,省体校的接收数量要普遍高于专业队的接收数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省级体校运动员选送情况一般都是在各市运动会和省运动会后,根据运动员的成绩结合自身运动项目需要对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吸收。而专业队的选材途径是由专业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去考核运动员的潜质,确定后与运动员进行洽谈,最终进入到专业队。(2)专业队在训练项目上面要少于省体校专项数量,体校一般是传统项目占据大多数,专业队是以国家有针对性发展的体育项目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专业队的项目更有针对性,规模不如省体校大,所以,接受运动员的数量能力要弱于省体校。(3)运动员的在初期进入到训练时认知的概念中更倾向于省体校的训练,认为这是进入到国家队训练最简洁的途径,所以运动员在有选择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省体校。

通过统计得知,各市向专业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的数量所占百分比并不相同,辽阳、沈阳、大连分别占据输送运动员总数前三位,分别为19.95%、16.68%、16.50%。辽阳市在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针对性较强,训练人数因为选材和选择基数有限,人数相对较为固定,教练员的训练执行性较强,所以辽阳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比例略高于其他各市。沈阳市、大连市参与到初期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数远高于其他城市,虽然在输送人数上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队和省体校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又有专项限制,而且沈阳、大连两市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时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人数较多,输送数量上面的优势无法和庞大的训练人数成正比。

2 各市输送运动员数量占该市训练人数比例分析

各市向上输送运动员与在籍训练运动员数量的比例,是影响继续招生,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表2可以清楚看出各市的训练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输送比例与训练人数并未成正比例关系。具体数据如表2。

通过表2看出,除辽阳市外各市向上级输送的人数比例匀低于25%,只有辽阳市向上级输送的运动员比例高达58.32%,这是因为辽阳市的竞技训练项目集中在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摔跤、武术散打等项目,是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摔跤、武术散打等项目的省级训练基地,其中摔跤、跆拳道还是国家级训练基地重点项目。所以辽阳市对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指向性更明确,在选材时更能结合项目需求进行选择。而锦州的输送比例最少为7.45%,是因为锦州的竞技体育训练以满足基础体育比赛为主,训练的项目集中在田径、篮球等项目,而这些是全省的特色优势项目,在全省的竞争中,锦州市竞技体育的优势不明显,导致其向上级输送受到很大的影响,比例最少。其他各市,输送比例在10%~20%之间,虽不理想,但是比例较上一周期略有提高,一是选材越来越有针对性,配合科技的不断进步,选材和训练更科学,运动损伤出现程度降低。二是训练基地在项目设置上不再一味集中或贪大求全,而是结合该市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市开展,并具有一定优势的项目进行集中训练,向专业性、职业性发展,从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能尽量避免运动员的淘汰率。这是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摆脱盲目性,逐渐形成集中选材、科学训练、快速提高的后备人才培养理念。

3 辽宁省重点开展项目分析

重点开展项目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系统输送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谈可知,在基层体校,训练队及特色学校开展的项目中,除田径、篮球传统大项开展较多以外,其余各项开展情况虽有数量上面的不同,但是差距并不大,如:排球、拳击项目有11个单位接收基层运动员,游泳、摔跤有10个单位接收。所以在现阶段,基础体育开展处在均衡发展的水平。在省级单位开展的训练项目相对于基层开展项目来说有很大缩减,数量是基础项目开展的一半。省级项目的开展范围大幅度的缩小是因为选材更有针对性,训练更为专业化、系统化;教练员和相应配套设备全面,所以在经费投入和项目选择中会有所取舍。一般选择开展有一定基础,在省运动会及各大赛事中取得较好运动成绩的项目优先保留,所以田径、篮球、游泳、乒乓球传统项目得到发展,同时拳击、皮划艇、击剑等项目占有相应比例。在辽宁省的国家级训练项目数量并不多,国家级训练基地的选择涵盖全国,项目的设立一部分为辽宁省传统优势项目,如:田径、举重、排球等;另一部分如垒球、曲棍球等虽为奥运会项目,但在国内开展相对较晚,由辽宁优先开展,并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系统输送各市情况并不相同,辽阳市、沈阳市、大连市分别位于输送人数比例前三位;从输送人数与在籍人数比例来看辽阳市最为突出,锦州市最少;从项目开展情况来看,辽宁省基础体育项目开展处于均衡发展,向上输送项目人数受到省级优势项目及国家级优势项目开展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秀峰.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J].科技文汇,2009(10):196.

[2]郑锦惠,郭长寿,李莘.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散及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8):25-30.

篇4: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体育体制

1 前言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备力量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想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扎实实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本研究将在现代人才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促进体育运动保持持续与稳健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保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奥运人才。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概念

人才,现代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是:“有才学的人”。按照人才学的界定,所谓的人才就是“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而决不仅仅是能操作某些现代化仪器或设备的人。就竞技体育而言,运动员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有别于一般的人力资源,他们是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青少年人力资源的再生是人类社会有计划的繁衍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根据杨再淮等人的观点,只有那些喜爱体育活动,并加入业余训练队伍中长年坚持训练的群体,才能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以这样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是否成才的衡量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运动员要在全国或世界性大赛中获得一定的名次才可认为是成材。

3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途径

3.1举国体制

“体制”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一般而言,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己特定的国情和体育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体育体制。因此,体育体制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所谓“举国体制”指一种特殊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调配国家资源,重点发展国家急需的重要领域或重大项目。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体育所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基础,但据现有的资料表明,“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指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提高,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国家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奥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2“竞教结合”

在2000年公布的《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目标。其中,提出“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继续发挥各地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其与各地的高等院校结合,提高办学效益”。“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即既要遵循竞技运动训练规律,保证系统训练;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保证系统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以及管理方法和运行的机制。

3.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及其在体育中的运用

1978年的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1982年联合国的《新的发展观》提出“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新发展理论,到了1987年,环境与发展会议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概念,提出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写入《21世纪议程》,从此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使可持续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理解和支持。宋全征等人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发展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是社会、环境、经济、生态和人类的全方位的健康向上的过程。第二,系统性。发展涉及所有的领域和范围,是整体的协调和推动,不是局部的,也不是一方的发展损害或阻碍另一方的发展。第三,平衡性。涉及所有领域,如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平衡、再生资源再生与再生资源的消耗的平衡等。

4 结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天赋,经过系统的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阶段,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举国体制”来实现。此外,“竞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当然,体育要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那么,体育也必须要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和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25-27.

[2]吴贻刚,王健等.论学校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75-77

篇5:高中体育特长班管理方法探究

体育特长班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气质与灵魂, 只有具备了独有的灵魂, 特长班才能更持久地发展和传承, 在面对各种考验时才能充分展现这种特有的气质。要想培养班级“拼搏、竞争、坚持、不服输”的灵魂, 班主任必须具备这种精神, 并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也渐渐具备这种精神。

二、强化班级的管理力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大家组合在一起, 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体育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突显出了活泼好动的特点, 且思想波动性更大, 自控能力差, 喜欢表现自我, 在学习、训练中会暴露出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如情绪不稳定、厌学、逃学、旷训、易冲动、易违反学校纪律等。对此, 体育特长班就必须制定一些适合多数学生遵守的“铁的纪律”, 让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方面班主任要积极与科任教师联系, 协助他们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文化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在专业训练中不轻易放过学生的每一次无故迟到、早退甚至旷训现象, 做到奖惩分明, 一视同仁。日积月累的遵守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顽强的毅力, 也就能培养合格的体育生, 那么管理学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半。

三、优化班级管理机构

执行力是一个制度能否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 建立一个认真负责、勇于管理的班级管理机构是有效履行制度管理的保证。1.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 主要负责监督履行各项制度的实施和落实。考虑到体育班的独特性, 班主任应该由专业训练教师兼任, 而且专业教师常年和学生一起训练, 更能和学生融入到一起, 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因此, 在班级管理中更能发挥主导作用。2.在班委会成员的选派上, 一定要注意选用品行优良、有威信、敢于管理班级, 且能严格约束自我的学生。特别要提出的是班长的选用更要慎重, 因为他是体育特长班的主心骨和榜样, 是同学们学习的目标和赶超的对象, 所以一定要选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文化课和专业成绩, 能严格遵守纪律, 能服从教师安排的各项任务, 并起到引领、模范作用的学生。3.在班级内部, 我们根据学生专业成绩的高低和专项内容的不同, 将他们分成大体相等的两组, 选派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队长, 负责带领学生落实专业课训练, 在学习、训练、比赛、考试中形成组间竞争制度, 督促学生学习, 并逐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正确认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体育生的专业课和文化课要均衡发展,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文、理科的体育考生文化课要求逐渐平衡, 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体育特长生应从思想上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明白“两条腿走路的道理”。因此, 班主任首先就不能有“重武轻文”的思想, 要及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分配、利用好学习与训练的时间。积极联系课任教师轮流给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指导学习方法, 查漏补缺, 使学生提高文化课成绩, 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其次, 安排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专业课成绩较好的学生结对帮扶, 通过互相学习、相互帮助,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再次, 班主任要具有自习课上勤考、文化课上勤听、课外作业勤查的“三勤”精神, 以保证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专业训练中, 班主任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练体育”, 既然选择了体育, 就要有“吃苦、吃苦、再吃苦”的勇气和毅力, 在训练当中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同时, 教练员也要科学安排每一次训练, 在训练当中做到目的明确, 方法科学, 内容合理, 进度适当, 要求严格。

五、对“特困”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特长班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体育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均良好, 学习目的明确, 吃苦耐劳, 能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作业。2.文化课成绩好, 但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相对较差, 虽然吃苦性强, 训练认真, 但体育成绩涨幅不大。3.身体素质好, 体育成绩优异, 但文化课成绩差, 爱训练, 却害怕学习文化课, 对文化课学习不重视, 甚至厌学, 这类学生在班级里占大多数。4.文化课成绩差, 体育成绩也一般, 只是爱在运动场上消耗时间, 有的甚至只是混日子。

针对这些学生, 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类学生由于各方面成绩较好, 教师的关注也较多, 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待他们应该“强压头、高要求”, 努力使其逐渐提高承受失败的“抗压”能力。

第二类学生因为其文化课较好, 家长的期望值也较高, 自己的压力也就较大。对待这些学生, 班主任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在训练的时候, 多一个微笑的表情, 多一个鼓励的手势, 多说一句振奋斗志的话, 对于他们所取得的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始终有前进的信心, 从而坚持下去。

第三类学生多表现为在训练场上刻苦努力, 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总表现为懒惰、厌学、怕学。对这些学生, 一定要先从思想上抓起, 使他们真正明白“两条腿走路的道理”, 在学习上先放低标准, 使他们能够取得一点进步, 看到一点希望, 从而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逐渐形成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第四类学生, 也就是“双差生”, 对待他们, 班主任首先要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优势, 并加以表扬和肯定。然后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使他们相信自己还是被教师关注的, 也能够被别的同学接受。

篇6: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关键词 教体结合;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7-01

1问题提出

上世纪末,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然而,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好多课题亟待研究。为此,本文针对鄞江中学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浙江省教体结合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推动浙江省教体结合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浙江省鄞江中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学校的招生与选材、教练员状况、经费投入、受训项目、训练与学习、奖励措施、考评考核、竞赛制度、人才输送等情况。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获取丰富的资料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走访了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的领导、鄞江中学校领导、教练员、运动员,以深入了解该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3)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访谈、考察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提供量化指标。

3结果与分析

3.1目前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1)业余体校模式。业余体校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体校由体育部门直接主管并实现运动员读书、训练、住宿三集中;二是校体联合,即运动员文化学习由普通中小学承担,运动训练和住宿由体育部门负责;三是部分项目分散布点在普通中小学,只在课余时间由体育部门专职教练和本校教师进行集中训练与指导。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模式。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育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工作,积极经常地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开展课余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模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许多发达体育国家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它在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丰富青少年体育生活、推进体育社会化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3.2鄞江中学个案调研

1)鄞江中学实践“教体结合”的背景。鄞江中学是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市体育传统项目重点学校。1997年学校领导抓住时机,果断引入了女子柔道项目,开始尝试“教体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引入专业教练负责训练,成为宁波市女子柔道训练基地。2002年,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并入鄞江中学,由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鄞江中學联合办学办队,进一步探索、完善“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模式。

2)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鄞江中学各方领导组建了领导小组,试行校长报告制度,校长定期向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汇报学校的训练情况。同时建立了区教育局中、小教研室、区体委业务科和学校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教体结合”工作。

3)训练项目设置和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状况。鄞江中学重竞技训练基地目前设有男、女摔跤,女子柔道,男子拳击,男、女跆拳道,男、女散打五个训练项目。鄞江中学具有现代化标准塑胶田径场、功能齐全、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重竞技训练馆、体育馆、26片篮球场地等硬件设施。

4)教练员配备和管理。学校目前有专业教练员7名,其中摔跤、拳击各2名,柔道、跆拳道、散打各1名。在管理上,学校制定了《教练员职责》、《教练员守则》、《教练员年度考核办法》。在考核上,采取四年一个周期的大型考核和年度考评相结合。大型考核以运动队的成绩为指标,如人才输送、比赛成绩;年度考核以教练员的德、勤、绩、能为指标。此外,学校还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

5)招生、选材及学籍管理。鄞江中学在选材上以“重天赋,求质量”、“育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具体招生及学籍管理办法如下:(1)每年面向全国招生二次(以秋季为主),学期中间无特殊情况一般不招生。(2)学校成立选材小组,在宁波县、市(区)体育局或文体局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到各地中小学进行选材。(3)学生学籍管理及转学、退学工作按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执行。

6)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安排与管理。(1)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单独开班,目前设有小学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和高中体育班五个班级。由鄞江中学的15名文化教师负责授课。(2)学校强调“读训并重、和谐发展”,因此,要求文化教师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适当降低教学和测试难度。要求教练员端正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力争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体育人才。(3)学校安排运动员上午与鄞江中学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下午训练。

7)鄞江中学获奖情况。2001以来,鄞江中学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8)人才输送情况。鄞江中学人才输送情况如下:对于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学校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向浙江省体工队和南京体工队输送人才;二是对不能输送到省队的运动员,学校一般将他们输送到高等体育院校和部队继续学习和训练,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武汉、沈阳、天津、吉林等体育学院,解放军拳击队、武警部队拳击队、济南军区拳击队等。

9)经费投入状况。在经费投入上,宁波市体育局每年提供30万元用于训练、竞赛;鄞州区教育局每年提供45万元用于文化教师的工资;鄞州区文体局对改善职工福利条件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鄞江中学在生活后勤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对文化教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

3.3浙江省教体结合出现的困惑

浙江省各县(市、区)都在尝试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地区教育、体育部门在教体结合工作上没有形成共识,使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依然存在;在考核、考评上缺乏对文化教师教学工作和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考核办法;教育系统内部竞赛的杠杆作用无法发挥;人才输送渠道单一;另外,经费来源单一、训练、比赛经费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体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

3.4对策与建议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运动队的招生、文化学习、训练、竞赛和考核等事项。2)加强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交流。3)扩大经费来源,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4)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形成一支学者型的教练员队伍,使教学、训练、科研融为一体。5)加强教练员、文化教师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沟通。6)建立考核制度,并加大考核力度。7)处理好读与训的关系,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陈道裕,魏鸣,等.宁波市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57-60.

[2]陈道裕.宁波市少年儿童体校的现状分析及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10-812.

[3]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23-25.

篇7:浅谈高中体育特长班的管理

一、体育特长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他们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所以在课堂中总是感觉学习是和他们无关的。

2.情绪低落,自信不足。特长生中有“失落感”的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优秀和他们不相干。

3.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特长生有不少是出于学习基础差想走捷径的原因才选择读特长班,但他们也会想到以后的就业问题,因此经常会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感觉身心疲惫。

4.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特长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有些文化课老师对他们没有进行精心的学法指导,他们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因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终就是放弃。

二、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对策

1.注重教师的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能搞特长生特殊化。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己要先做到,行为示范,身体力行。只有教师自己做出榜样,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使学生认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从一些小事、细节的自我严谨开始,在学生中不断释放正能量,以自己良好风范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2.注重自信心培养。针对特长生学习信心不足的问题,可以把原来毕业生的入学成绩和高考成绩对比,以给他们树立信心,并把前几届的优秀生请来,请他们亲自讲讲自身学习和发展历程。这样,学生得到较好的榜样引领,使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发展希望。从而克服学生中有“失落感”的负面情绪,较好的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教师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兴趣,并找到自己,使他们明白课堂也是他们的,他们也是主角。通过正面引导,学生精神面貌会有很大的改善。他们不再无奈,而是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3.注重团队意识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班主任是班级组织者,所以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班级的团队目标。并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形成团队意识。

4. 注重班干部培养。班主任要搞好班委队伍建设,利用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依靠学生管理学生,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

5.注重管理方法的研究。体育特长班学生要多学习一门专业课,而这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又相当广泛。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文化、专业两耽误。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这套管理制度要适应训练、学习的要求,要从体育特长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出发,起到一定的告诫和约束作用,以求达到管理、教育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纪律和错误,并学会遵守。

6.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在班级组建之初,要给予全体学生以鼓励,告诉学生他们都是班里的一份子,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走进这个班,我们不谈历史,只拼未来。让学生丢掉思想包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多与他们交流和谈心,并尊重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受关注的,他们的进步老师是有所目睹和肯定的,让他们多一份自信。时时刻刻用教师的爱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用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活他们内在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作为班主任,学会了倾听,倾听他们的内心并深入到体育特长生的真实情感世界里,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教育他们。

体育特长生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呼唤着每一位从事本职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倾心关注与参与,这就需要我们要用理解的心、关爱的心、感性的心去贴近每一个学生。

篇8: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36-03

A Study on Inspir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TANG Jian-juan

(Sports schoo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510640, Guangzhou China)

Abstract:Scientifically cultivating develop comprehensively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s of improving the whole athletic sports level. The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used documents,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s etc, deeply summarized the success and the losing of the inspir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competitive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Guiding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oretically expecting ideal pattern of inspir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ed inspiration mechanism target patter: standard comprehensive and means flexible, focus on fair, stress efficiency, expressing layer and pluralism.

Key words: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inspiration mechanism

管理激励的核心是激发人们的动机以及改造行为。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其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其成员或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组织或系统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1]从结构上分析,激励机制包含激励标准、激励手段和激励过程三个要素。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要充分激发各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潜力,没有良性运行的激励机制是不可能的。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充分考察了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得与失;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基于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激励机制。

1 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及特征

1.1 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从激励标准看,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活动也被锁定在这一体制之下。各级人才培养集体及运动员个体都为一个总的目标服务,即“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培养与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国争光。”在这样的既定目标下,一系列与此目标相符的后备人才培养行为和价值追求就被确立为激励标准。具体的就是以向上一级训练形式输送优秀竞技后备人才、在青少年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并给予相应激励。以“为集体和国家争荣誉、作贡献”作为激励质的规定,即激励的方向;以输送人才的多少、向哪一级输送、在青少年比赛中取得成绩的优劣作为激励量的规定,即激励的强度,确定给予何种褒奖及分配多少社会资源。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中的激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产生。首先,人们通过寻求、发现和完成能满足所需或至少能引导他们去憧憬目标的工作,来激励自己。其次,人们能从管理当局得到诸如金钱、升职、表扬等等的激励方法。可以描述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两种类型。而从社会资源的物质与精神属性来看,又可把激励手段分为功利型和符号型。内在激励与符号型相对应,外在激励与功利型相对应。计划经济时期,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各项事业中都倡导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精神,在体育这一公共事业领域更是通过“公益人”文化塑造来强化人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很差,社会资源总量匮乏,所以,从激励手段看,主要是采用符号型的内在激励手段,突出精神激励的作用,忽视物质激励。

从激励的过程看,国家通过社会舆论、政治舆论,以及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关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制,将国家激励标准向培养主体传导,内化为培养主体的行为规范。根据主体的培养效果及运动员个人的成就来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如评定优秀培养与输送单位、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运动等级等,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表扬、嘉奖等精神性激励,还有优秀运动员由下一级训练单位升至上一级训练单位的成就激励。相应的也给予一定的物质性激励,培养成绩突出的集体会获得较多的财政支持,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可能会获得工资晋级或福利增加等激励,但物质性激励的强度不大。

1.2 计划经济时期激励机制的特征与不足 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在当时曾有效激发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主体的积极性,在50-60年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三级训练体系完整,部队和行业体协也积极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篮球之乡”、“田径之乡”遍及全国,涌现了一大批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对各培养主体进行管理激励时也还存在明显地不足:1) 由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激励标准维度也较为单一,注重对竞技能力、思想品德的评价,而运动员个体的文化获得、个性发展等被忽视;2) 激励手段只是“激励束”,不是能满足人们多元需求的“激励集”,过分注重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被忽视;3) 激励方向的认同具有强制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内化为培养主体的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4) 由于实行的是“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抑制了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激发各培养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2 转型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及特征

2.1 转型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从激励标准看,虽然我国体育制度和竞技体育的总目标未作根本性的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激励方向仍然是“培养与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但由于培养主体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各培养主体管理目标的变化,培养主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更丰富、更复杂,所以,激励标准的包容度更大。

从激励手段看,1) 由于社会资源总量的增加,激励手段日益丰富,且主要体现在物质激励方面。2) 注重精神激励的同时开始向注重物质激励转变。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通过的运动员体育津贴制和教练员的技术补贴制,以及随后颁布执行的《优秀运动员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和《专职教练员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都体现了这一点。3) 不同的培养主体采取的激励手段各有侧重。如职业篮球俱乐部青年队与大学高水平篮球队,俱乐部主要采用物质激励及签约为职业运动员的成就激励,而大学主要采用的是精神激励及相应的学术成就激励。

从激励过程看,国家出于社会公共利益考虑,加强了制度和舆论的传导,引导培养主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总目标趋于一致。但由于培养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国家对人才培养绩效的制度化检测和评判减弱,市场选择和舆论检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调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整体布局,在培养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对重点地域、重点形式、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激励,分配较多的社会资源。

2.2 转型期激励机制的特征与不足 转型期激励机制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 激励标准的维度较计划经济时期宽泛,注意了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倡导青少年全面发展;2) 激励手段更丰富,更注重培养主体的实际需要。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快速增加,可用于激励的社会资源,从量和形式来说,都较计划经济时期更充足。3) 由注重精神激励向注重物质激励转变。这是转型期激励机制在手段上最明显的变化,对培养集体和个体主要采用物质激励或能间接带来物质需求满足的精神激励,如奖金、实物、升学、签约为职业运动员等;4) 国家作为激励的责任与实施主体职能分化。一方面,宏观上,由于社会转型,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分配权向下分化,体育系统内,国家体育总局的权限向项目中心及地方、部门分权;另一方面,由于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式呈多样化态势,各种类型的培养主体拥有一定的权限,所以,国家不再是对人才培养集体与个体进行激励的惟一责任与实施主体,其他社会组织、系统、个人也自愿、半自愿地成为对培养主体进行激励的管理主体。转型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在发挥激励功能的同时,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过分偏重物质激励,否认精神激励的作用。原因之一,可能是激励的责任与实施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原计划经济时期培养主体积极性不高是因为主要采用精神激励,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利益是各培养主体的惟一需求,物质激励是惟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原因之二,可能是培养主体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在意识形态上也发生了变化,物欲膨胀,自身需求的方向没有与国家利益保持协调一致。第二,激励标准不统一,不同培养主体激励方向与激励强度存在差异。第三,文化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没有作为必要的内容纳入激励前的绩效评判中,仍然过分注重对提高竞技能力和取得优异成绩进行激励。

3 构建全面灵活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都特别注意运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来激发成员动机、提高生产绩效。勒波夫(M·Leboeuf)博士在《怎样激励员工》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原则是奖励,受到奖励的事会做的更好,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干得更漂亮。[2]建立良性运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最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培养主体形成符合社会运行目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后备人才培养组织的公共事业属性,即是以自愿、半自愿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培养绩效的潜在性等特点,针对现行激励机制的缺失,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新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应该是全面而灵活的。

1) 激励标准应保证全面性。我们知道,标准不仅可用来评判绩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起到导向作用。所以,在考虑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标准时,首先,要考虑标准的确立应该符合社会运行和体育运行的总目标;其次,标准要评判和引导的内容与方向维度应是综合和全面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摈弃以往仅从竞技能力的高低、运动成绩的好坏这一单一维度来确定是否给予奖励,应考虑青少年全面发展在思想、文化、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制度化的、尽可能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并确定是否予以奖励;再次,激励标准要考虑到培养主体的多样性,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要贯彻全面满足原则,实行相对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各个培养主体的动机,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激励应体现公平和效率。效率和公平问题是一对矛盾,是困扰政策制定时的两难抉择。但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一项政策既可以促进效率,也可以增进公平,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可以成为推进社会、组织进步的动力基础。要做到公平,罗尔斯提出了两个原则,一个是“自由的平等原则”,另一个是“差别原则”,二者是要以“词典式次序排列”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并行关系。[3]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激励也应讲究公平,不仅要体现不同培养集体之间、培养个体之间权利的平等,即不同培养主体都应享有平等的资源分配权,以及激励机会的平等;而且,管理激励在体育领域内各项目之间以及体育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也要体现公平,这样从宏观上看,才能彰显社会正义和平等。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人才培养,如果只讲平等而不讲效率,那又将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所以,在资源的分配上又要体现激励的差别原则,即要体现多劳多得。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中有一个观点,即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会进行纵向比较(“目前”与“过去”)和横向比较(“报偿”与“投入”)来确定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的激励不仅要保障培养主体通过培养活动公平的获得所需的消费资料,还要激励优秀者获取较多的资源,以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在激励过程中要引导被激励者树立正确的公平观,要认识到公平不是绝对的,不要盲目攀比。针对目前不同培养主体所采用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国家应在宏观上设计既体现公平又保证效率的激励制度,避免因激励失衡而导致另一种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3) 激励应体现层次性和多元性。基于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激励也应考虑层次性和多元化。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激励就是给予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包括满足内在性需求和外在性需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是多元的,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后备人才培养活动跨度较大,呈现出层次性,如小学—中学—大学、少体校—业余体校—重点体校,不同层级的培养主体其需要肯定是有差异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实施层次化激励能有效满足培养主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

另外,由于国家作为惟一激励主体已不堪重负,还应该发挥市场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激励主体,共同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出力。

4) 激励手段应具有灵活性。即要注重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在专家和教练员的问卷调查中,95%以上的人认为激励手段应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不仅要认识到满足低层次需求能使高层次需求激励发挥更好地作用,还要认识到高层次需求的激励对于低层次需求满足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用于后备人才培养激励,以及不同培养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一样,在运用激励手段时应该把见效快、效果显著的外在激励与对主体动机影响更为深远的内在激励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取得最佳激励效果。并且,要强调对高层次的成长、成就需要予以内在激励,不能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激励。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中,有一条运用激励措施的原则就是:在激励重点上,激励不是以金钱为主,而是以成就和成长为主。

5) 激励过程应坚持长期性。激励的目的在于使被激励者时刻处于适度的激励状态。不同阶段目标的达成都应有相对应的激励,这样才能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各培养主体在去激励状态下,又得到新的激励。因此,要求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充分结合。由于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竞技能力社会认可的滞后性等特点,对培养主体在培养过程的前、中、后进行相应激励就显得很重要,设立成绩追踪奖值得思考。在专家和教练员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人认为激励过程应是培养过程中和过程后有机结合。

6) 正向激励与反向压力激励相结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激励文化环境。一方面,给予培养效率高、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以较高的评价来实现正增强。另一方面,要引入风险竞争与“危机型”管理,实行反向压力激励,通过压力、否定性刺激或惩罚,减少、弱化消极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激发培养主体正向活动动力。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不同性质的培养组织有序竞争可克服不思进取、消极懈怠的群体行为,催发你追我赶、努力创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加强对后备人才交流中私人交易、暗箱操作等不当行为的监督、惩罚,以及对青少年竞赛中出现的“以大打小”、虚报年龄等不当行为的查处,将有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后备人才培养市场,保证青少年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行。

4 结 论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在,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各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活动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全面而灵活的激励机制,注重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正向激励与反向压力激励相结合,对各培养主体进行长期激励。使各培养主体在良性运行的激励机制作用下,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411.

[2] 转引自刘正周:激励机制[J].管理激励,http:∥www.sina.com,2005(2).

[3] 参见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5] [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徐伟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8] [美]查尔斯·布彻尔,马奇·克洛迪著.茹秀英,宋玉芳,王军等译.体育运动管理(1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83-1585.

[10] 周建梅,钟秉枢,张志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及投资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594-596.

篇9:2008年南充高中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特长班)

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 但其共同点是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市场为中心, 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发掘优秀运动员。根据中国国情,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过去形成的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工队—国家队的“一条龙”式“金字塔形”培养体系, 在实践中取得过很大成绩。各省、市、区、县层层有体校, 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于祖国各地。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长期落后, 小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 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体育后备人才从小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 失去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 进入社会以后竞争力低。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仅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前景, 而且会导致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缺乏继续发展的知识资本。大量体育后备人才退役后, 由于教育的缺失, 造成生存与发展困难。这几年类似“举重冠军当起搓澡工”、“长跑冠军摆地摊”、“体操冠军地铁卖艺”等新闻屡见不鲜, 就是这一“体质缺陷”的突出表现。2010年年初,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指出:“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 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上, 国外教育系统带给我们非常成功的经验。在许多国家, 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前英国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曾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们的学校, 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 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

在美国, 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 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 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 学校享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 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美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 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运动协会分别建立了地方级和地区级分会,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自的体育项目, 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 享有最高权限。由于美国的业余体育属于社会自我管理模式, 社会组织有很高的积极性, 因此, 政府一般不直接向业余体育拨款, 政府的干预能力较低。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紧密结合, 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 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影响。

在法国, 体育行政部门着眼于竞技体育体育人才退役后的社会职业性培养机制, 制定了一项针对高水平竞技人才的社会跟踪扶持政策, 确保他们得到符合能力和愿望的持续的就业能力培训。

财政方面, 受到法国总统关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退休金计划, 已由2012年年底生效。这项强大的国家承诺将涵盖2000位2012年1月1日以前在册 , 20岁以上的老运动员 , 他们的收入不会超过社会保险最高限额的75%。培训与考试政策方面,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可以保留5次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和技术考核的机会;规定各教育单位应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教育和研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设施, 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在参加公用服务考试时享有年龄限制的特许权。

上一篇: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下一篇:微信客服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