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04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精选4篇)

篇1: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调研组(3月)

丝纺服装业作为南充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增收、居民就业、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在南充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建设“工业强省”工作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和南充市“十一五”规划“围绕中国绸都建设,把南充构建成为西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本网网文章-www.wmxz.cn 找文章-到本网网]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的目标,课题调研组深入南充市辖丝纺服装企业,分析了丝纺服装企业的产业基础、问题、机遇以及发展举措,提出了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基础与缺陷

(一)南充的丝纺服装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1.文化底蕴。南充,丝绸之城,“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脍灸人口的诗名,是对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服装之城”----南充的形象写照。史书记载,大唐开元盛世,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丝绸产量和质量享誉全国,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享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名,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称,南充嘉陵更是独占“千年绸都第一坊”的美誉。从20世纪90年代起,南充曾举办过  届丝绸节,有力地促进了南充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2.历史地位。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蚕茧、丝绸生产规模最大、丝绸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也是西部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早在西周时间,南充蚕丝产品已成为九贡之一;西汉年间,南充丝绸成为必不可少的朝廷贡品;唐宋,果州之绫,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公元19,南充丝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盖群芳而获金奖。南充丝绸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丝、绸出口分别占全省丝、绸出口份额的50%和80%,被外商誉为“万能丝”、“万能绸”。

“南充就是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有学者这样说道。专家们考证,当时的南充丝绸产量很大,作为时尚奢侈而价格又偏贵的丝绸产品,也不可能由老百姓自己消耗,除了供给统治者的供品,其余的应该是由成都或重庆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运往印度等地。在四川的史学界,有部分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南充就是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关于这个说法是否准确,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判断,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应该说南充是最主要的丝绸产地之一,已经是确信无疑的。

在历史上,南充应该说是中国丝绸长胜不衰的旺族,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名品出现,在隋唐鼎盛时期,最有名的应该是果州红绫,由于当社会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在当时的南充,大大小小的织绫作坊就很多,据说这种绫当时还被销往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皇室的最爱。绫,是南充通贯古今的名品,直到现在,还可以市场上买到。

3.社会价值。南充丝纺服装业基础雄厚。南充现辖5县三区一市,拥有726万人口,其中有100万蚕农,具有年产桑蚕丝4000吨、年产丝织品5000万米、年产丝绸服装及丝绸制品50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南充在80年代就成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鼎盛时期,整个南充地区从事种桑、养蚕、丝纺服装加工、营销以及管理、科研等方面的人数超过200万人,全行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90价),上交税利超过8000万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占当时全市外贸出口的六成左右。历经十多年的沉浮兴衰和艰辛发展,南充已初步形成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加工和产品研发、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市丝纺服装总量和炼印染能力仍处于全省和西南第一,棉纱、坯布及服饰制品居全省第二,基本形成了面料生产基地、印染后整理加工基地、省列服装和出口创汇基地,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丝纺服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   户,其中丝绸企业  户,纺织企业  户,服装企业  户,缫丝能力  万绪,纺纱   万锭,丝织机  余台,平缝机   台,针织横机   余台,炼印染能力   万米。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利税总额     万元,出口创汇    万美元。

南充丝纺服装业品种齐全,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南充丝绸,原料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在全国、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南充所生产的丝绸品种达13个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财税收入的1/5以及出口创汇的4/5,出口交货值占全省丝绸出口总量的30%以上。目前,全行业缫丝整体装备水平处于90年代中后期水平,丝绸印染在西南处于领先水平。其中,“D4梅花牌”白厂丝为国家免检产品,六合、美亚绸为省名牌产品,阆中信达的电力纺、新立新丝绸的素绉缎、六团的双宫绸等产品质量、水平列全国前茅。六合集团、丝绸公司生产的丝绸睡衣及丝棉制品分别获全国旅游产品金奖;“美亚”牌丝绸服装曾列为四川名牌产品,曾获得中国妇女儿童博览会金奖、94巴哈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丝绸博览会银奖;六合集团生产的无底缝内裤和丝绸进出品公司生产的爱肤尔贡缎高档蚕丝被、蜀绘精品和服、蜀绘真丝镜擦获得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金奖。南充市茧丝绸公司、南充市丝绸进出口公司新开发生产的“爱肤尔”高级桑蚕丝被、被誉为“中国丝绸一绝”和“蜀中三绝”的蜀绘丝绸(纯手绘丝绸)和丝棉服装系列产品,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质量为国内外一流水平。在204月2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 “中国绸都”,这对南充正在打造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传统丝绸服装产业赢得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存在的突出缺陷

作为南充工业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在解决就业与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南充纺织服装行业在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已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南充丝绸服装行业也许多不足。表现在:

1.科技含量较低。南充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南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装备仍处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生产效率低,科技成分不高,缺乏竞争力。

2.产业链条较弱。丝纺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统一协调机制乏力,原料生产大多停留在单家独户状态,收购主体分散,秩序混乱,致使原料总量不足、流失严重,与现实加工能力不相适应。同时,丝纺龙头企业带动聚集效应差,大纺织理念尚未确立;企业生产经营各自为阵,同在一个较狭窄的市场内恶性竞争,致使企业效益不高;产业集中度低,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网络化的联合协作,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创新能力较差。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大宗原料型、半成品型生产的初始阶段,产品单一,新产品开发推广力度不够,常规品种多,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难以生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为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之技术装备落后,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都难以与国内同行竞争。

4.品牌优势较弱。近几年来,南充开发生产了一批服装品牌,但从总体上看,南充服装工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南充自己特有的名牌产品,品牌优势仍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5.遗留问题较多。丝纺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建厂历史悠久,人员包袱重,改制成本大,遗留问题较多,企业不堪重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企业发展后劲乏力,难以轻装运行,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6.流动资金短缺。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改制重组企业基本不予信贷投入,新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也因商业银行的不介入等原因目前尚未正式运行,丝绸服装企业融资相当乏力,流动资金缺口达5亿元以上,仅靠少量的自有资金、预收货款和来料加工维持基本生产,大大萎缩了产品利润和企业发展空间,企业发展困难。

7.发展基础较弱。丝纺服装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蚕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规模,特别是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从长期以来位居全省前茅下滑到第四位,原料的生产供应与现实加工能力极不匹配,同时原料质量日趋下滑,直接影响加工总量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提升。

8.行业矛盾较为突出。大多数丝纺服装企业虽然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民营化经营,但很多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摆脱旧体制和机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规划项目不优,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扩张欲望不强,且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南充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的转变,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把改造提升传统丝纺产业作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产业,按照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蚕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夯实蚕桑基础;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加快丝纺行业的改革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敲定了丝纺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围绕“中国绸都”建设,把南充构建成为西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十一五”末,南充将建成优质丰产桑园60万亩,发种45万张,产茧1.8万吨。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外贸出口8000万美元。

回溯历史,盘点现状,勾划未来,做强南充丝纺服装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冷静面对压力与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谱写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新 篇章。

(一)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1.区位优势。南充与成、渝构成“三角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地带。作为全省近期规划的三个大城市之一,目前,南充百万人口大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优化,南充必将成为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物资集散中心。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丝纺服装业的加速发展对增加就业、拉动消费、聚集人流、物流,作用十分巨大。

2.产业基础优势。建国以前,南充就有了今天的六合公司(同德丝厂)、安德公司(吉庆丝厂)和泰丰丝绸公司(泰丰丝厂);建国以来,南充又先后建成了阆绸、南棉、南绢、南锦、印染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丝纺企业,“八五”、“九五”期间,丝纺行业又投资近3亿元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丝纺工业基础。丝绸纺织企业在一城一市如此集中、如此众多且规模之大是非常少见的。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及服饰制品业正重现活跃与繁荣,产品远销国内国外,产业基础优势日益凸显。

3.资源优势。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地貌浅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宜桑宜棉宜麻。年,全市仍有40个蚕桑示范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个专重户栽桑养蚕,全市发种34万张、产茧105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1.3亿元。按照全市目前的缫丝能力,还差1500万公斤蚕茧,即使蚕桑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目前在南部、西充有7个棉花基地乡镇,细绒棉质量接近山东、新疆棉,棉农每种一亩棉比种粮收入高300元左右,而且用棉企业每吨节约400元左右运输成本。

4.科技优势。南充有专门从事蚕茧研究和蚕品种开发的省属蚕桑研究所,有80年建校历史的省蚕丝学校,美亚集团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年开发新品种40多支,六合集团的新品种研发能力全省一流。蛹蛋白纤维/真丝纤维的混纺交织、真丝/天然竹纤维复合织物获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支持,利用有梭织机开发重磅45个姆的双面素绉缎技术为全行业首例,用剑杆织机开发特宽真丝提花装饰绸属重大创新技术,锦丝军工绸、自主开发具有防火、防油、防水等功能的纺织品科技含量居同类前列。

5.劳动力优势。丝绸服装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高,作为相对低廉的消费必需品,价格决定其竞争力。据统计,在世界54个纺织品主要生产国中,中国人均工资列第48位,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南充,剩余劳动力更多,工资水平更低,小时工资平均0.4美元左右,南充发展丝绸服装工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二)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1.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根据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2005年1月1日起,世贸组织成员国纺织品与服装的配额将取消,这对南充长期受到双边协议约束的丝绸服装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稳定,关税的降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逐步弱化和取消,南充丝绸服装工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带来的机遇。东部沿海地区的丝纺服装企业由于受到能源紧张、水资源紧缺、价格上扬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迫切需要在西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国家根据丝纺服装工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在茧丝绸“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的重大战略,南充是“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战略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这为南充丝绸服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

3.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支持带来的机遇。从开始,国家对丝绸老工业基地改造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南充丝绸服装企业的改制得到了国家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将把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必将更加激发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价格复苏带来的机遇。以来,我国丝绸行业在经过艰难的企业改组改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生机和活力的迹象已经显现。各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在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近几年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茧丝价格已摆脱大幅波动的阴影,步入平稳健康运行的轨道。出口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单价已合理回归,但仍显偏低。去年以来,国内茧丝市场生丝产品的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在16.5万元/吨左右的相对合理水平,上下波幅不大,有利于丝绸全行业的平稳和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在茧丝绸行业茧丝价格经历了连续多年痛心的下跌以及去年下半年的非理性暴涨后,重又回到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水平。资料显示,20蚕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织物、柞蚕丝织物、绢纺丝织物和蚕丝混纺及交织物等绸缎(练白绸、印染绸)类商品,共计出口22462万米,同比增长26.88%,出口金额5.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05%,平均出口单价同比上升了12.72%。绸缎出口在去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而且呈现出量增价增的良好局面。

(三)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1.市场的挑战。丝纺服装业的市场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际市场的压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垄断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南美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目前巴西发展起来的高品位丝在欧洲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有独特风格的印度绸、泰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也具备了与南充丝绸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丝绸第二大生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我国,已是我国对美出口绸缎的2.56倍。其他如东南亚国家、部分非洲和原独联体国家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致使全球丝绸原料供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抢占市场,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二是入世后的压力。我国入世后,南充丝绸服装企业将面对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外国丝纺服装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时,加入WTO后,配额限制的取消并不意味着诸如美国这样的纺织品主要进口国会放开国内的纺织服装市场,取消限制配额仍有许多符合WTO规定的非关税壁垒存在,以有效地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纺织服装业。特别是现在,我国生丝出口是以印度市场为主,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一半以上,并遭致印方反倾销调查。所以,加入WTO在大幅度增加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出口量上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国丝绸行业品牌打造和科技水平提高上带来了巨大压力。

2、品牌的挑战。品牌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产品的生产出口多以半成品为主,丝绸产业的最终利润成了发达国家的“专利”。就目前来看,我国真丝印染绸出口仅占真丝绸缎的18%左右,梭织丝绸服装出口约1亿件,与最高年份出口的3.5亿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占有份额偏低,造成“原料出口―国外加工―回销国内”的非良性循环,在国外一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这一格局已严重阻碍了南充乃至全国丝绸行业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3.持续发展的挑战。从目前国际、国内丝纺服装业的发展来看,我国丝纺服装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缫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而我国仅为15.4%;我国印染后整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左右,约有一半的印染设备超期服役。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平衡和不成熟,我国地区间的技术装备差距很大。除了设备的因素外,丝绸行业的整个效率、能耗、环保等方面也较落后,污水处理、排放大多不符合环保要求,清洁生产推进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没有真正形成循环经济。

三、对策与举措

机遇与压力同在。要发展壮大南充丝纺服装业,必须正确处理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南充建设“中国绸都”为契机,利用南充作为四川三大“服装出口加工基地”的优势,突出“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的主题,把丝纺服装产业作为南充抓产业求突破的重点突破口来抓,在“原料基地、产品品牌”上做文章,整合丝纺服装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上求突破,做大做强产业规模,积极开发生产行业高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注重“建原料基地与做优势品牌”相结合,突出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主攻方向。

1、狠抓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蚕桑基地建设。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上世纪90年代初,发种、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随着丝绸工业的衰落,蚕贱伤农,蚕桑基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到去年,良桑数量、养蚕户数、养蚕总量和产蚕量分别比1995年下降28.9%、50.2%、69.3%和44.4%。发展丝绸服装工业,就必须以振兴蚕桑生产基地入手,加快蚕业结构调整,推进蚕业产业化进程,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路子,推行“先锋蚕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公司+协会+农户”的新型产业链。抓好南部、阆中、嘉陵、西充、仪陇、蓬安等六个省市级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特别要抓好60个年产茧25万公斤以上的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专重户的培育。通过5至时间的努力,把南充建成西部最大的优质茧丝原料基地,到,力争全市发种80万张,产茧万公斤(40万担)。重点基地县(市、区)把蚕桑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势产业和立县农业产业来抓,实现养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通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发种70万张、产茧2000万公斤,基本满足南充缫丝企业原料的供应。加大桑蚕种植技术开发力度,努力研发和推广优良蚕品种及优良桑树;积极探索蚕种生产经营的新形式、新办法,创造有利于促进蚕种跨区域流通竞争的条件;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和方格簇,提高鲜茧质量。

2、以高品质品牌求发展壮大,增强南充丝绸服装工业创新能力。省委学忠书记在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上的主题报告指出:“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一是要着力打造本地企业自有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紧紧抓住六合丝绸服装、美亚牌真丝睡衣、爱肤尔丝棉被、依格尔床上用品等一批企业有影响的主导产品,使用高档丝绸标志,争创中国丝绸服装品牌。结合朱德诞辰120周年和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有利机遇,规划“丝绸仿古一条街”,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弘扬“中国绸都”的传统丝绸文化,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旅游产品,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南充造”丝绸服装品牌。通过打造品牌和拓宽销售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积聚”上做文章。同时要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甘当“配角”,通过实施贴牌、借牌、引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引进全国性、世界性品牌企业嫁接改造我市丝纺服装企业,为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要是以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增强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产品档次。用科技含量高、性能稳定的新型自动缫丝机取代立缫,大量采用先进的触蒸、真空助剂、V型煮茧机等制丝生产新工艺和连续化、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加快六合、美亚、依格尔无梭织机技改步伐,使无梭织机达到300台,面料产量达到1200万米以上针对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绿色环保织物和服装面料舒适性的需求,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特细生丝、异型丝,并利用大豆、竹、麻纤维、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与真丝、毛、棉、麻混纺,交织成风格各异、具有防缩、抗皱、色牢度强等特点的新型丝绸产品。支持美亚绸缎、六合服装、夏佳尔印染绸、依格尔服饰及旅游制品、D4白厂丝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尽快实施IS014000环境标识认证和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同时,要大力提升丝绸产品质量,力争白厂丝品质达到AAAA级以上,提高出口欧洲地区和日本的桑蚕丝比例,努力使内在指标符合生产出口绸缎的需要;努力提高丝织品质量,争取成品绸一等品率达到99%,丝织品出口合格率达到78%以上,使我们的绸缎产品能满足生产高档时装的需求。

(二)打好“中国绸都”和“四川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两张“牌”,促进丝纺服装产业的资源整合。

结合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布局,充分运用政府资源配置手段,引导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丝纺服装产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开发新型多功能环保纤维、高档服饰制品、先进的后整理加工等高档终端产品,增强行业发展内动力。支持丝纺服装重点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吸纳产业的基础资源,实行技术、市场和信息共享、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1、按照“市区联动,共建共有”的原则,统筹行业发展规划。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动蚕茧资源顺畅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茧丝绸市场,改革鲜茧收购管理体制,放宽收购渠道,允许具有条件的缫丝生产企业、丝绸企业等经营单位收购鲜茧,建立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发展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加强蚕茧质量和价格监督,维护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推行和完善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础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产业链,从而推动蚕桑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提高丝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扩大生产企业的出口经营权,增加出口创汇的额度,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丝绸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大金融对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专业银行对有信誉的丝绸加工生产、出口的企业在资金贷款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切实保障蚕茧收购期间资金按时到位。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丝绸生产企业解决短期流运资金贷款,并提供信誉保障。

2、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扶持一批排头兵,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力。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丝纺服装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大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发展,着力打造丝纺服装4大产业集群,即:以六合集团为龙头,打造都京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贤成嘉纺、美华尼龙为龙头,打造龙门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美亚集团、依格尔为龙头,打造嘉陵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阆中新立新、信达为龙头,打造阆中丝绸产业集群。利用南部绿神公司(省丝绸公司收购原南部丝绸厂和南部县蚕茧公司的重组企业)、新立新公司(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收购原泰丰丝绸厂的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品牌优势和地处南部、阆中、西充、仪陇、蓬安等周边蚕茧基地县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缫丝龙头,把生丝总量做大,质量提高;利用在国内同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六合集团、美亚股份公司的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高档服饰面料和服饰制品的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做大服饰面料总量,提高质量,创出品牌;利用锦泰绢纺公司装备、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优质绢丝和新型混纺原料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利用云禾印染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综合印染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后整理加工龙头企业;利用依格尔公司的品牌、管理先进的营销方式和出口渠道优势,做强做大床上用品等家装系列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开发丝绸服饰和装饰用品,特别抓住朱德诞辰120周年的机遇,开发具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旅游制品。

3、加大行业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从政策资金上鼓励、调控、引导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和市场运作模式,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要求,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以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为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实现加工、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互补,横向联合,纵向互动,解决丝纺服装生产企业小型、分散的问题,实现龙头重点企业的快速扩张,重组2―3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

4.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丝纺服装企业装备水平。引导丝纺服装企业调结构,从低质、低档产品向高、中、低档产品合理发展。在争取国、省项目上,以大型丝纺服装企业为龙头,精心包装,优选项目,打捆上报,增强项目的可比性、实效性,通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支持六合、美亚高档无梭织机生产线、云禾印染高档园网印花生产线、新立新公司15组自动缫、南部绿神桑皮纤维生产等重大技改项目实施。

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丝纺服装业出口创汇能力。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坚持以引资和引智为抓手,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破解资金技术瓶颈,提升企业实力,增加企业出口创汇额度。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级管理人才,改变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外派劳务到国外同行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二是加强与名企名校交流合作。建立定点培训基地,支持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积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信息技术在丝纺服装业的应用。三是注重内资外资一齐引。要坚持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借资、借力发展。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存量资产招商、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和节、会招商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吸纳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破解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三)突破“名企、名家、名城”三大关键,激活南充丝纺服装工业发展潜力

1、打造“名企”。以技术创新和招改结合为手段,以开发新品和创立品牌为载体,着力打造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重塑南充丝纺服装业的企业形象。要在资金、税费、环境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扶持六合、美亚、依格尔、云禾、信达、爱肤尔等一批功能设施较齐、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丝绸服装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力争使全市丝纺服装龙头企业服装年产量达到800万件(套),绸缎年产量达到3000万米,蚕丝被年产量超5万床。其中,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2.5亿元以上的骨干丝绸加工和贸易企业4户,上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户,出口创汇超1500万美元的企业3户。

2、打造“名家”。企业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大凡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大凡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振兴南充丝绸服装工业,需要像王国春、洪及鄙那种追求执着、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培养这样的企业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扶持,特别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驻市大专院校人才培养、培训的基础优势,重点选拔、重点培养、重点引进丝纺服装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产品研发、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不问“出身”,大胆引进,平等竞争;充分信任,撑腰壮胆,支持和激励企业家敢于创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引导企业家境界高尚,诚信守法,成为品格优秀、形象良好的企业代言人。要加快实施丝绸行业“123”人才强企战略:重点培养和造就1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00名企业科技、策划、营销、管理、服装设计及信息技术人才,3000名高中级技术工人和操作能手。

3、打造“名城”。依托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契机,以大气魄、大手笔重铸南充“丝绸之城”的辉煌,培育南充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让软环境真正优起来,硬环境真正硬起来,形成丝纺行业快速发展的战略“高地”和资金、技术、人才竞相涌流的重要“洼地”。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打造既有国内外知名度又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服装产品集散中心,为建设西部丝绸服装名城搭建广阔平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丝绸文化,让果洲丝绸冲出四川,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篇2: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与此同时, 我国的服装教育业在飞速发展, 各个高校的服装教育者也在不断摸索前进, 为企业力求培养出更适合的人才, 但是随着近年来服装设计领域的新变化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从多个企业的用人信息看, 企业特别是中原本土的企业在用人上更加急需懂技术实践操作、实际动手能力强、能够认识把握市场流行信息、了解市场流行与发展动向, 熟知个大服装品牌并能准确掌控顾客审美需求和服装品牌风格定位的高级专业人才。由此看来,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在服装品牌运作和产品实际操作中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而不会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毕业生。这一状况使得更多服装高校教育者充分认识到:能够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新需求, 就必须让学生在就读期间就要有良好的市场意识, 课堂内外多接触国内外市场的流行资讯, 并对掌握市场环节进行有效引导和课堂教学深入进行, 包括对市场流行阔型的捕捉、市场上新的工艺手法的归类总结和分析、细节设计、服饰配件等方面知识。市场环节和企业模拟实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无疑要加大比重, 在2003年的服装业信息化高层论坛上, 专家们也向服装教育界提出了服装教育要与市场相结合, 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要求。

“本科学历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我校几年前早已提出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在接下来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通过教学体制改革, 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渗入企业之中全面详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有效调整。包括深度对企业进行有效考察分析, 教师学生企业深入实习等方式进一步清晰了企业所求及我们的教育方向。

一、服装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 随着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 各类中高职、大专本科院校及社会短期培训的服装人才激增, 办学层次参差不齐, 毕业生起点的差别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差异较大, 相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越来越精细, 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细、更精、更专业化的要求。

现今, 中原经济区的服装企业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河南本土的服装企业, 老板多是河南本地早期的服装商人, 他们有丰富的市场经验, 亲身经历过市场的起伏变化, 对市场比较敏锐。如今已发展为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第二类是以营销为主的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公司和总代理两种方式。但是近年来民营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涌现出大批以黑贝为代表的企业, 经营者本身也开始具有品牌意识, 建设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这种品牌意识的出现迫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品牌化、多层次化。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好的审美意识外, 还要求从业者具备能够准确掌控市场并结合时下行业状况准确设计方案并实施的能力。

同比下, 河南省内服装专业院校并不多。中原工学院和郑州轻工业学院两所学校的服装专业较为突出。但就毕业生总体质量而言, 真正能为企业直接所用的很少。而这些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培养设计师。本省服装专业的学生包括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理论知识丰富, 实践能力太差, 与企业要求甚远。对于以中原经济区为代表的企业来说, 不管是设计师还是版师, 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服装专业学生却很缺乏这方面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有问题。大学四年时间, 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长达三年至三年半。实习实训期可能仅有一两个月, 而实践则需要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跟进, 它是随着其他课程的逐渐深入而逐步积累的, 而不是集中一段时间集训, 一两个月是无法锻炼出实践能力的。何况, 没有在校时的有效引导, 学生去实习时对市场和企业认识不足, 盲目地无从下手。在服装领域, 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工艺师不是一两年的实践能培养出来的, 学校的集中理论和毕业后的几种实践这种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只能浪费学生和企业的很多时间。所以, 实习实践是服装教学中的最关键环节, 我们必须加大对企业的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包括实习环节。实习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实习环节展开是否成功不仅仅会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低, 甚至对今后的就业与专业前途都有很大影响。

由此可见教学中对市场认知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原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走访, 多家企业负责人也告诉我们市场现状及严重性:服装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发展, 紧贴市场需求并与时俱进发展, 超前或落后都会被淘汰,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影响, 企业对每一个设计师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价值。如果毕业生不能做到为企业创造利润, 就不可能被企业受用。首先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的现实和残酷。因此, 让学生在就读期间就要有良好的市场意识, 课堂内外多接触国内外市场的流行资讯, 并对掌握市场环节进行有效引导和课堂教学深入进行, 包括对市场流行阔型的捕捉、市场上新的工艺手法的归类总结和分析、细节设计、服饰配件等方面知识。

二、教学中实行服装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对培养服装人才的重要性

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及培养目标改革的过程中, 创新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 有效利用并完成实践环节。

(一) 教师实践对教学环节的引导性作用

教师大多来源于国内外各个高校, 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扎实, 手绘计算机等各种综合能力也很强, 但是大多对企业的了解也仅限于上学时在企业的实习, 工作的限制并不能使教师自如地深入企业, 专业教学的教师对服装服饰生产及市场营销的认识越来越匮乏, 长期下来, 服装专业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便落入了象牙塔内近亲繁殖的怪圈。教学内容愈来愈偏离市场, 愈来愈狭窄, 在新形势下, 老师必须不断深入市场与企业, 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让老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生产、设计等工作的实际操作, 既熟悉市场, 把握市场规律, 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将新的知识与新的观念带到实践教学中。

教师只有自身亲历服装企业的模式才能有足够的体会讲解给学生, 学校也应多组织教师去工厂实习、学习或进修, 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同时打破职称束缚, 多聘请一些高素质、有经验的一线师傅带动整体教师综合技术与素质提高。

(二) 教学方面对教学环节的决定性作用

服装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会实际生产操作的应用型劳动者, 因此, 学校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即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就应该将实践环节和其他课程紧密有续安排。在接下来的实施教学过程中, 必须做到联系实际, 充分体验人才市场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然后结合企业用人要求和指标, 学校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定做适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 这样学校才会良好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的这几年, 服装设计领域朝着国际化潮流发展越来越快, 而且整个服装就业市场日趋成熟, 服装企业对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况且服装信息千变万化, 知识与信息更新很快, 如果学校教学仍旧滞后不前, 就会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所需严重脱轨, 怎样培养出社会、企业适用的人才是所有服装院校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到企业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了解企业对服装人才的新的专业需求及今后发展趋势等。

把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家请进来一起来参与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计划、专业课程设置等的建设, 为服装院校的教学安排修订和改革提供更实际的建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把企业发展及产品等紧密相连,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中有目的地进行实践实习, 而不是单纯地做工人。人才培养工程做好了, “产、学、研”才是一个完整体系, 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了, 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说“培养应用型的服装人才, 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企业的介入培训与社会的培养, 才可以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建设服装模块实际出发, 针对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企业用人新需求这一实际出发, 提出服装设计教学课程必须重视“企业实践实习”环节, 并立足“市场需求”, 以从根本上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服装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服装企业,企业实践实习,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3:对社区档案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社区;档案工作;调查

“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记录和反映社区建设全过程的社区档案,是社区运行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为社区活动提供着智力支持和有效信息,成为社区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社区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不断总结社区档案在服务社区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近年来,扬州市多次开展社区档案调研活动,深入到全市20多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查走访,听取社区负责人有关档案工作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档案工作现场,了解社区档案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掌握社区档案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奠定了基础。

1.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以来,扬州市根据国家、省档案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档案工作的文件精神,始终把社区档案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来积极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市档案局与民政局联合转发了《江苏省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文件,对全市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县(市、区)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在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制度的前提下,要切实做好社区档案的建档试点和推广工作,以推动全市社区档案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扬州市各县(市、区)档案局根据党委和政府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社区建档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08年底,全市322个社区居委会已全面完成了建档工作;其中,225个社区达到了江苏省级示范小区的标准。社区档案除文书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以外,还建有电子档案和特色档案。全市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明确目标制定措施

2003年,扬州各地党委、政府号召开展“争创示范小区”的活动,并明确地将社区建档工作纳入“示范小区”的考核内容之中。档案部门把握时机,抢抓机遇,以创建活动为平台,及时地制定出社区建档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强化组织和领导,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档案部门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商讨制定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及分类大纲,对社区档案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2完善制度健全网络

社区在建档工作起步阶段,根据档案工作的要求,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制订了社区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公布悬挂上墙;同时,明确专人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各块工作均设有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日常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从而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工作体系,健全了档案工作网络,保证了社区档案工作有制度可循,有网络可依。

1.3树立典型抓好全面

档案部门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时,从树好典型,抓好样板入手。2001年,广陵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建档工作,将荷花池社区定为试点单位。经过努力,该社区成为全市首家社区建档单位。2003年,维扬区档案局选定条件比较好的锦旺社区作为试点,并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全程跟踪指导。社区领导对建档工作十分关心和支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并发动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积极参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案卷的装订以及目录的输入,在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锦旺社区按照预定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建档任务。使档案工作真正实现了“四有”,即:有人管、有制度、有档案、有柜厨。该社区成为全市首家获得“江苏省示范小区”称号的单位。档案部门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抓住典型不放松,牢固树立“以典型促全面”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广锦旺社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地组织各社区有关人员参观学习,现场观摩。力求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突破。至2004年底,维扬区全面完成了社区建档工作,其中,15个社区达到了省五星示范小区的标准。

1.4组织培训跟踪指导

针对社区工作人员档案知识普遍缺乏的现状,档案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他们一改传统的授课方式,按照“以干代训,边干边学”的工作思路,实行现场答疑、现场指导,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建立了以档案局为龙头,社区居委会为对象的服务体系;成立了档案工作服务小组,深入到社区进行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切实做好社区档案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1.5创出特色抓出成效

档案部门在抓好典型,做好推广工作的同时,注重创出特色,创出“新”意,在汲取先进社区建档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社区“特色”档案。社区档案除保存有社区党务、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等内容外,还收存了含有“温馨特色”内容的材料。并根据社区居民的状况和特点,编制了居民情况调查表、特困群体再就业帮扶情况一览表、居民联系卡、失业人员续保登记表等,为创建“特色社区”品牌提供了服务,做出了贡献。

2.社区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扬州市档案部门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在加强党的建设、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提供服务,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际过程中,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区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档案长效管理、硬件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文件材料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

由于社区工作涉及面较广,工作内容比较多,每年接受相关职能部门检查的频率较高,且每次考核的内容和标准都不尽相同;为应对各方的检查,有的社区通常要“挪用”档案材料进行重新组合,由于使用过程中,档案材料的复位不及时、还原率较低,导致档案散失现象严重。有的社区在收集利用档案时,未能严格按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做到及时登记,及时归档,在管理上存在一定漏洞,缺少管理的正常化、制度化。

2.2社区档案整理的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社区档案普遍存在着封面目录的填写、卷内目录的栏目设置等不规范现象。有的是栏目内容标准不统一,有的是栏目交叉填写,还有的将文件题名丢弃一旁,重新自拟新题名。有的社区的档案虽已装订、装合,但实际质量还停留在建档初期的水准上,距离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待进一步提高。

2.3社区档案的保管条件欠缺

受经费紧缺、办公用房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社区的档案保管和存放条件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社区将档案临时存放在办公室,且已有的柜櫥已经装满,存放余量几乎没有;有的社区将档案存放在旧的木制柜厨内,达不到档案防潮、防火、防虫、防蛀的保管要求。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快,社区功能的进一步扩大,档案形成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保管条件已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2.4社区档案缺乏长效管理

少数社区在建档初期,档案部门投入了较多的力量,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大力的协助;建档工作完成后,尽管这项工作一直还在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正常的工作运行机制,缺少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和管理措施。档案工作已明显地呈现出松懈和倒退的迹象,其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5档案管理办法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有的县(市、区)在出台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时,由于民政和档案管理部门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协商、相互沟通,形成共识,《办法》仅从社区管理的角度出发,未能将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充分考虑和溶入进去,因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随着社区功能和作用的不断扩大,且现有的归档范围已不能完全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給档案材料的分类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2.6档案培训指导的延续性不够

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文化层次,社区档案工作队伍尚不够稳定,多数人员对档案业务了解比较欠缺,与档案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到位,在档案管理规定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偏差,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甚至把资料和档案混为一谈,该归不该归的都“尽收囊中”;加之,有的档案部门的指导未能及时到位,少数社区还存在着档案整理凭个人理解、想象,或求教于驻地单位的现象,给社区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2.7档案管理手段上缺乏与时俱进

有的社区在整理档案时,仍继续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按卷装订,从档案保管和利用的角度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查找检索不够快捷、方便。随着社区发展的日新月异,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采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已成为当务之急。

2.8社区档案工作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社区所辖的地域不同,所具备的经济条件也各不一样,造成档案工作发展的明显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的档案意识较强的,人财物投入地多一点,社区建档工作搞得好一些;反之,经济基础薄弱的社区,因而,提高这项工作质量的难度也就相对大一点。

3.加强社区档案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在新形势下,社区档案工作作为社区档案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档案工作水平将直接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面对社区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落实新措施,开辟新境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加大宣传 增强意识

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坚持从提高社区干部的思想意识入手, 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 增强社区全体人员对档案及其法律法规的认知意识,使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社区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社区档案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把档案工作列入居委会工作日程, 列入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自觉地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领导,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要增强社区居民的档案意识,通过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大力宣传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用大量的典型事例, 以实实在在的例子来提高社区居民关注档案、利用档案的意识,通过社区档案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发挥档案作用,关键在于提高社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社区档案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阶层,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从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要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档案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对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因地制宜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员,使其成为社区档案建设的主力军。重点培训内容应放在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及灵活运用计算机技能等方面,逐步提高人员的素质。为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人力支持,以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确保社区档案工作能始终为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提供最佳服务。

3.3规范要求提升手段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紧跟社区发展的步伐,做好社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一是指导社区制定符合实际的社区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的整理、保管做到规范统一,符合标准。二是要督促社区档案人员注重各种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完整,为社区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三是积极推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传统的档案整理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社区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社区档案自动化管理平台,以进一步实现社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统一化、规范化,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四是对社区建档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针对社区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社区建档工作的顺利进行。

4.服务为本突出特色

在社区建档工作中, 只有让档案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档案的价值。因此, 必须要找准档案工作为社区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主动开展服务。社区建档必须同社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为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提供服务,只有这样,社区档案工作才能得到认可和快速发展。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中,要注重突出社区特色,档案人员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有关本社区范围内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社区面貌变迁的档案,发生过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的档案,出现过的著名人物、新鲜事物的档案等,要主动收集、整理、归档,以提高社区档案的含“金”量,强化利用效果。要着重抓好下岗职工档案、特困家庭档案、特困户“低保”档案、优抚对象档案、孤寡老人档案、残疾人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名人档案等。要根据各社区自身特点,多提供居民最需求的社区信息服务。

总之,社区档案工作要为社区居民服务,为政府排忧,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难,社区档案建设要在服务百姓日常生活、帮助弱势群体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思想,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创造更直接、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让社区档案工作成为联系社区与居民,联系社会与政府的纽带。(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档案局业务指导处处长)

参考文献

[1]安爱君,路荣霞. 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档案天地,2008.7

[2]孙伟东,黄福军.社区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档案, 2010.1

[3]魏东奎,向云丽.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的思考.黑龙江史志.2009.12.

[4]张瑞菊.关于做好社区档案工作的几点措施.云南档案.2009.11.

篇4: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服装画技法,中国传统艺术,借鉴

我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 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 学习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应当是每一个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都不可忽视的课题。服装效果图是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这门课程是联系服装从设计到制作出成品的纽带, 作为服装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 可以自由的出入时装和绘画两个不同的领域。在服装效果图绘画中常有对传统画风格技法的借鉴, 以其简洁的手法概括地描绘时装人物的动态和神韵, 用十分简练的笔触, 抓住最生动的一面。如时装画基础技法中匀线的表现, 应用表现技法中淡彩重彩的表现等, 都与传统中国画技法有相同和相通之处。

一、服装效果图的艺术特点

服装效果图中的主体是服装, 而不是人物, 所以对人物的处理有时采用写实处理, 有时则需要夸张处理, 或详细刻画、或简略写之, 总之都是要为其主体“服装”所服务。服装效果图也是一种“画”, 但它主要的着眼点是服装, 这种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将千变万化的人体动态概括为适宜于体现服装美的理想的姿态。服装效果图一般应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服装设计的构思与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讲, 绘制服装效果图也正是服装设计的开始, 效果图绘制完成后也就意味着设计的最佳方案和服装造型基本确定下来。尽管在后来的各个实施环节中有一些调整和修改, 但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变动。因此, 服装效果图的功能, 首先在于把设计师的构想较为具体、形象地表现于画面, 作为服装工艺师裁剪、缝制的依据;其次在于流行款式的推广, 服装商业销售的广告与时装表演的海报以及时装画报、杂志的插图, 也依靠着服装效果图来做介绍。因此, 根据服装效果图的实际功能可以把它分为两大主流:一是从实用方面而言的直接为服装生产服务的时装画, 这在当前是主要的、最常见的, 这种画主要是服装款式从设计到裁剪、缝制, 也是服装在制作完成后穿着效果的预想图, 即在未来穿着时的实际效果。另一种是从欣赏方面而言的服装画, 它重视感性的艺术感染力, 把服装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着重表现了服装的形象美, 着重于服装在人体穿着后的效果, 并且使人物的动态、手足及发型、首饰以及其它的服饰配件与整体服装相谐调。但不管出于哪种形式的绘画, 其表现手法是共同的。

二、服装效果图风格中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批具有特殊肌理效应的新型面料、辅料、装饰品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为现代服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样, 这也丰富了服装效果图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不同风格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多彩。在绘画过程中, 时装效果图的类型与风格是纵横交错的概念, 一种类型会表现出多种风格, 侧重点不同风格就会不同, 比如有的细腻些, 有的粗放些, 还有的十分夸张等。针对这些不同的风格形式, 当然也就采用不同的绘画表现技巧。在服装效果图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绘画风格中, 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占有很大的表现空间。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中, 相当程度上都依赖着各种服装面料而形成的不同质感的衣纹来表达画面效果, 这种绘画表达技巧就是依据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形成的。有丝绸王国美誉的中国古代服饰, 丝绸面料的运用十分广泛,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服饰风格与着衣心理, 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画强调衣纹的垂直、纤细、流畅的静态美感,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比较著名的绘画风格“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就被广泛用于服装效果图的技法表现中, 而被服装效果图广以借鉴的这种表现形式———悬垂的垂线感与飘逸的水平走向这两者却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了服装效果图中含蓄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服装效果图技法中传统绘画技巧的应用

在服装效果图的种种表现技巧中,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 适合于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最基本的训练手段就是线的画法和黑白灰的画法。众所周知, 线是我们传统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 讲究其勾勒、转折、顿挫、浓淡、虚实等。作为服装画的线, 可以说它是根植于传统绘画的用线, 但又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用线。中国画按线、水墨的应用不同可分为写意、线描和工笔几类。线是我们传统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 同时, 也是时装画的造型基础。在时装画教学中, 线的画法要求整体、简洁, 高度概括、提炼。例如, 时装画中“匀线”的特征是线条提拔刚劲、清晰流畅, 近似于国画中的铁线描法;而粗细线的特征是运笔粗细兼备, 刚柔结合, 生动多变;不规则线则强调用毛笔的侧锋, 运笔时手自然的抖动, 其线条是借鉴和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石刻、画像砖、青铜器纹样等的用线, 要求线条古拙苍劲、浑厚有力、顿挫有致等。在时装画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大量借鉴了国画的用线, 从而丰富了时装画的表现效果。另外, 在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中淡彩的表现方法所常用的三种基本画法写意、晕染、没骨法也是借鉴和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用笔着色技巧。例如在运用写意法绘画一些大面积的服装造型时, 其中所强调的笔法运用、空白处理、虚实浓淡的掌握等都与中国画的要求一致, 特别是晕染法中所吸取的国画中工笔重彩的画法, 在创作一些造型结构严谨, 织物图案自然随意的服装效果时, 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浓厚的装饰性。

四、服装效果图教学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的深远意义

传统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 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 对现代包括服装设计在内的多种学科及专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样也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元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现代服装设计的基础技法对传统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借鉴, 通过对中国历代服饰史上大量图片的参考学习, 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还可以从中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并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服装设计艺术中去, 来提高自己对服装设计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人体与时装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当歧.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白居易,酬韩侍下一篇:公司员工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