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家庙的传说

2024-04-13

卜家庙的传说(精选5篇)

篇1:卜家庙的传说

卜家庙的传说

申玉林

张寨乡尚庄正东三里许,妹冢乡孔庄正南半里处,有片六亩多大的土岗子,这就是卜家庙的庙基。卜家庙是1943年被汉奸文大可拆毁的。卜家庙规模之宏大在朝城城西首屈一指。庙宇座北朝南,有大殿三间,内有泰山老奶奶姊妹三人的塑像。东西廊房各三间,其中姿态各异的神像难以数计,小鬼小判千奇百怪,有的豹头环眼,有的牛头马面。墙上壁画多是宣扬封建礼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内容。大殿正南有山门三间,当中一间是南北通道,东西两间分别塑有哼哈二将,手持铁杈大斧,青脸红发,怒目圆睁,叫人望之生畏。山门正南200米处有戏楼一座,面对山门和大殿,高四丈,砖石木瓦结构,宏伟壮观。庙院内古柏参天,外有数以百计高耸入云的杨树,南北成行。大殿之南有关帝庙三间,佛堂三间;之东有忠烈祠三间,其中有不少木制的灵牌。紧靠关帝庙有守庙道人院落一所,平房十数间。庙宇周围有十数家店铺。庙田共有30亩。这里一年有两个庙会,即古历二月初十和九月二十。逢会唱四天大戏,人山人海,商贾云集,波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逢一逢六有集,十天两个。

看这庙的建筑格局与所祀之神,分明是座奶奶庙,为什么当地人都称之为卜家庙呢?其中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

庙宇之西三里的尚庄现有卜姓家族40户,近300人。相传卜姓原居朝城南关,清初迁居今日尚庄。卜姓在原籍朝城时,贫穷不堪,仅有一处宅基,一座破房,田无一垅,靠推大粪车过日子。年过花甲的卜姓老太太为了给儿子娶妻,塌下了三十贯大债,一家人一连几年出力卖命难以偿还。本上 加利,利又生息,压得卜家人连糠菜也吃不上了。这一年,老太太见人去泰山烧香,也动了心,就和别人一道前往了。走了一程又一程,别人在前,她在后,越拉越远。走着走着,一阵风把她吹倒在地,饥累交加,竟在黄土坡上睡着了。睡梦中,她见到了锦绣满身、慈祥和善的泰山老母,并听到了泰山老母的叮咛:“在家行善事,胜过远烧香。心到神知,回去吧!”卜家老太太睁眼一看,已是红日西坠,想到梦中听到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地焚了香火,祈告了一番,返身回家去了。

“在家行善事,胜过远烧香。”她记得结结实实。邻居有了病人,她帮助煎汤熬药、缝缝补补;有逃难人路过,她留下住宿……。善事做了千千万,“穷”字仍不离身。

进入腊月,债主又带人上门讨债了:“你欠债已经3年,本利共计60贯,清帐没事,不的话,今天就去见官!”卜老太太连连叩头,苦苦求个宽限,债主不允。卜老太太想:有钱钱挡,没钱人挡,当官的也不能把人逼死。哪知县官惊堂木一拍,厉声说:“杀人偿命,欠账还钱。没钱还债,就以房屋宅基抵账!”就这样三两喝斥,衙役强拉着卜老太太按了手印,又将她推出了县衙。卜老太太象是五雷轰顶,接着是一片漆黑,两眼睁得再大,什么也看不见了。

第二天,卜家儿子架起那辆推大粪的破独轮车,上坐双目失明的老母,离开被封的穷家,往西北讨饭去了。时近年关,倒也能讨些干粮和菜团之类充饥。路上,卜老太太想起了吃人的债主和凶恶的县官,她恨得咬牙。一转念头,她又想,一家人外出逃荒,总算出了虎口,有朝一日,苍天睁眼,善良人会过上好日子的。想来想去,心里宽畅了,两眼也不那么胀疼了。这一天,他们打算住到离朝城十三里的尚庄。因为尚庄人心眼好,好周济逃荒避难人。天色向晚,一家人赶路心切,不知不觉把车子推进一片沙滩。儿子推、媳妇拉,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不大会儿就精疲力竭,寸步难行了,只得找个避风的地方歇息片刻。刚坐下来,一阵清风吹过,母亲忽然呼叫儿子:“快,快进庙磕头!”

儿子以为母亲中了邪,不以为然地说:“这里没有庙,哪里磕头去!”

母亲说:“你往东看!” 儿子说:“不见庙”。“你再看西看!” “不见庙。”

“往南往北都看看!” “还是不见庙。”

又是一阵清风吹过,老太太如梦初醒,只觉眼前有些亮光。她擦擦眼睛再看,竟然看见了车子,看见了儿子和媳妇。天空中星星在眨眼,月亮在微笑。老人家心中一阵狂喜:眼睛复明了。她赶紧告诉儿子媳妇:“刚才我好象迷迷糊糊地进了泰山老母庙,泰山老母对我说:”念你忠厚善良,热诚待人,特让你双目复明,人丁兴旺,家业振兴!孩子啊,这真是泰山老母显灵了,快磕头感谢神灵!”于是三个人望空叩拜不已。

叩拜之后,老太太若有所思地说:“不见庙,不见庙,我听着倒象是卜家庙。既然泰山老母在这个不见庙的地方显灵,让我双目复明,我们就在这个地方盖个卜家庙吧,也好时时受神灵保佑。”儿子媳妇点头同意。天亮之后,三个人推着车子,找来一些破砖碎瓦,在不见庙的地方盖起了一个 桌子大小的小庙。一家人插草为香,伏地叩拜,求泰山老母再显神灵,保佑卜家时来运转,子孙昌盛。

卜家母子沙滩遇神灵的事很快传开了,不少眼睛不好的人纷纷到小庙前来烧香,还有人主动为小庙添砖加瓦,小庙的香火越来越盛。从此后,卜家在尚庄安家落户,不久又添了下辈人。这样一来,又有许多人到小庙上香许愿,磕头求子。卜家庙虽小,竟然远近闻名。

在尚庄,卜家人住在土地庙。他们人穷志不短,不偷不摸,尊老敬贤,团结乡邻,靠开荒垦土、拾柴捞禾过日子。尚姓人家借给工具,借给粮种。在尚姓人的帮助下,卜家居然盖起了房屋,置了些田产,日子渐渐兴旺起来。乡里人都说:“卜家是在泰山老奶奶的保佑下才人财两旺的。”

后来,卜家越过越兴旺,威信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卜家邀请附近十八个村子里的权威人士,共同议定:各村统一集资,在卜家庙址上修建一座奶奶庙,并将周围约30亩土地定为庙田。历时一年多,修建庙堂21间,戏楼1座,植柏树数十株、杨树百余株,并请来史姓道人长期守护庙宇,耕种庙地,同时定二九月两个庙会和一、六日为集。

清朝末年,孔庄(今属妹冢乡)同时考中文武两个举人,全村人都认为是泰山老母保佑所致。《卜氏家谱》中载有文举人孔宪堂为此事所作的一首诗,诗云;“始知卜庙会,发起卜姓人。功泽润梓里,福及在子孙。”

现在,这里的庙宇已荡然无存,连那高2米、直径1.5米的大铁钟也不翼而飞了。但是,这个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神话故事还在群众中流传。土改时,二月、九月庙会会址移到了接受庙田的菜瓜杨庄,成了进行物资交流、繁荣农村经济的盛会。

篇2:慈禧和纳兰家庙的隔世之缘

队伍缓缓地行进,奔向了圆明园的方向。圆明园这座豪华无比,保存着无数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杀抢掠以后,再一次被焚毁。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啊!而作为清朝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心里自然也不好受,这正是今天她出行的原因。令人奇怪的是,队伍却没有靠近圆明园,而是继续往北走。

相国寺住持的点播

此刻坐在舒适大轿里的慈禧太后思绪万千。1900年8月14日,英、美、德、意、日、法、俄、奥八国的“洋鬼子”,用洋枪洋炮,攻破大沽口,杀进了北京城。北京城里一片火海,紫禁城、颐和园被劫掠,圆明园被再次焚烧。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翌日清晨,慈禧太后见大势不妙,带着光绪帝和一批王公贵族,化装逃出了西直门。经过太原,从风陵渡过黄河,进潼关,过华县、临潼,历经70天,行程数千里到达西安。

1901年9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讨得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慈禧太后惊魂稍定,就决定动身返回北京。当年10月,她踏上归途,随从兵卒就有数万人,大车数千辆,真是浩浩荡荡。慈禧等一行出长安东门,第一天到临潼华清池沐浴小憩。第二天,经华阴,出潼关,进入了河南。

按清代驰驿的制度,凡有过境的官吏,不论其职位高低,地方均需供应食宿。这回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京,有好几千人,为了便于沿途州县安排食宿,慈禧把队伍分为三批。这对老百姓来讲,简直是一场浩劫,但对河南巡抚松寿来说,却是个极好的机遇。

松寿是个出名的马屁精,特别善于阿谀逢迎。返京中途时,慈禧眼看大清200多年的基业,已然风雨飘摇,江山社稷就要丧失在自己手中,真是不甘心呀!她希望能起死回生,但心里没底,只能装着礼贤下仕的样子,与河南巡抚松寿讨论起治国之道。松寿瞅准拍慈禧马屁的好机会,于是说:“开封有一座古刹相国寺,佛祖菩萨,极为灵验,有求必应。太后何不前去敬香礼佛,保佑大清平安。”慈禧本来就信佛,一听这个建议,马上决定带着光绪皇帝和众位随行的大臣到相国寺降香礼佛,祈求佛祖保佑。

慈禧太后来到相国寺,恭敬地进香,然后和相国寺的住持谈话。住持大和尚对慈禧太后和皇帝陛下前来礼佛表示万分感谢,但还跟太后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佛佑天下众生,当然包括大清皇室和大清的江山。但中国历朝首重敬天法祖,请别忘期求祖先的保佑啊!”慈禧太后:“高僧说得正是,朝廷因战乱暂避西安,太庙的祭祀被迫停止,这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啊。回京后皇上会立即到太庙告祭,到孟秋、年底大祭,一定隆重举行。”住持答道:“太后说的是,但太后需再加思量。”一听此言,慈禧太后十分诧异:“一切按照祖制祭祖,难道还不够吗?”住持说道:“恕我无罪,太庙皇帝,乃爱新觉罗氏。但目前太后垂帘听政,你自己的祖先是不是受到冷落了呢?”慈禧听其如此说法,先是心中不悦。但转念一想,和尚说的不错。她现在是大清实际的皇帝,怎么能只祭祀爱新觉罗的祖先,而忘记祭祀自己那拉氏的祖先呢!自己的祖先恼怒生气,怎能保佑自己的统治呢!不愧为高僧。她转怒为喜,心想此番相国寺来对了,吩咐到:“来人!重赏高僧,为相国寺佛祖重塑金身。”住持连忙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祐太后万寿无疆!”打这天起,老佛爷的脸色开始“阴转晴”。

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赶紧修缮颐和园,从此长期居住在园内。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耳边经常想起相国寺住持的话。但她考虑回家祭祖,路途遥远,心里就发怵:这回逃到西安,遭了多大的罪啊,如果我说回东北祭祖,宫女太监和大臣们不敢不从,可心里指不定多骂我。这会指着大臣办事,指着宫女太监伺候,先别招他们烦。

关于那拉氏的传说

说到这里难免令人疑惑,紫禁城东南方不就是皇上祭祖的太庙,上那儿去祭祖不就可以了。但是,按照封建制度,女人是不能到太庙祭祖的,那是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权利和义务。慈禧太后虽然权倾当朝,垂帘听政,但也不能破坏祖宗的规矩。再说了,开封相国寺住持高僧的话,是建议慈禧祭祀那拉氏族的祖先。这在清朝,是个颇为敏感的政治话题,因为涉及一个神秘的谶语,即“大清朝,成也那拉氏的女人,败也那拉氏的女人。”

叶赫那拉部是纳兰的一支,祖先是骁勇善战的贝勒杨吉砮。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的女儿孟古嫁给了努尔哈赤,生皇太极。皇太极后来建立大清国,孟古被追封为太后,这就是“成也那拉氏的女人”。

但是,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备部时,叶赫那拉部族曾经和爱新觉罗部族发生战事。经一场决战,那拉部族兵败,他们诅咒发誓,即使叶赫那拉只剩一个女人,也要报仇,她就是断送大清天下的人。慈禧太后正是叶赫部惠征的女儿。清咸丰年间经过选秀女入宫,生皇子载淳。咸丰皇帝死后,载淳成为同治皇帝,因其年幼由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也曾经听人说过这种预言。眼看着大清被列强欺凌,江河日下,危在旦夕。这使慈禧太后想到那拉氏复仇灭亡大清的谶语,心中极为不安,难道这是命运的悲剧?自己真的是亲手灭亡大清的人吗?她能够摆脱先人的诅咒,让大清江山延续下去,并且重振大清帝国的繁荣吗?

慈禧太后经常苦苦地思索这个问题。从西安回京后,她增添了一个毛病,就是经常做噩梦。这一天夜里,她又做了一个噩梦,她梦见几个面目狰狞的长毛士兵,用洋枪对着她狞笑,叽里咕噜地狂喊,想是要让她的脑袋开花。她吓坏了,拼命地呼叫,可连一个将军和侍卫的影子都见不着。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只见不知何处冲出一条汉子,手持鱼叉,噌、噌、噌,几下就叉死了洋鬼子兵,救了她。第二天她和大臣们说起这个噩梦。大臣们根据她描述的模样,都认为救老佛爷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那拉氏的老祖宗显灵。

nlc202309040706

慈禧太后终于明白了,噩梦印证了开封大相国寺老住持的话,看来是天意啊!这是祖先在召唤她回乡祭祖啊。只要能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即使是长途跋涉,即使辛苦也要回乡。

京西上庄溯源

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年老体衰,刚刚从西安回来,京城到东北路途遥远,出于健康的考虑,皇上和大臣们不会同意她去老家祭祖。而且大臣们自己也有小九九,怕随驾前往,劳苦遭罪。但她决心已定,执意前往。朝堂之上,沉寂了一会,有人表态:“臣愿意陪同老佛爷拜祭先祖”。慈禧一看,是学究翰林恽毓鼎。他的支持实属正常,深厚的儒家学养,造就了他的正统精神,祭祖的礼仪他也是最熟悉不过了。此时,慈禧的决定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于是说道:“好吧,你全权准备,择日启程吧。”

“太后,请慎行。”有人出面反对了,是庆亲王奕勖。他反对的理由是:太后凤体珍贵,不宜劳累。礼仪当以国事为重,派人恭代即可。

恽毓鼎完全理解慈禧太后回乡祭祖的目的。他坚持说:“太后从未祭祀过自己的先祖,现在大清危难之际,拜祭祖先,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祈福,报我大清国势昌运,实为重要,亦且必要,不可不祭,亦不宜恭代。《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岂有首次祭祀即派人恭代之理。”

奕勖有些愤怒,刚要发怒,只见慈禧太后一摆手说道:“恽学士言之有理,就依此吧!”

“太后,臣尚未说完。”在场的大臣替恽毓鼎捏了一把汗。见好就收吧,说多了要麻烦。

只见恽毓鼎向奕勖一揖,说道:“请王爷放心,绝不会让太后劳累。祭祀老佛爷的祖先,不必返回东北老家,在京城即可。”

“啊!”恽毓鼎的话让慈禧太后、奕勖王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慈禧太后:“恽学究一向老成持重,今日所言让大伙不解,祭祖的大事,如若乱讲,破坏祖制,扰乱朝纲,可是杀头之罪啊!”

只见恽毓鼎不慌不忙,一字一板地说到:“大家有所不知,出颐和园往北20里地,即是康熙大学士明珠的老宅。”

慈禧太后有些不悦,心想:我要回乡祭祖,你东拉西扯地说康熙老臣干什么。但她没有做声。别人也不敢出声。

恽毓鼎看出了太后和大家的疑惑,继续说道:“明珠即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他的祖上是那拉氏。那拉即为‘那喇’,是女真话,翻译成汉语是‘太阳’的意思,原是前金贵族的姓氏。《金史·列传五八》记载:‘金之徒单、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金太祖阿骨打的母亲翼简皇后就是赖氏。金代所说的‘喇’,明时改译为纳懒,亦即纳兰。清代初年,叶赫那拉部,叶赫国主金台石的次子尼迓韩以军功被封为四等爵骑都尉,世袭罔替。从龙入关,赐封土地。纳兰明珠就是尼迓韩的儿子。明珠任大学士后,扩建府第花园,并将东北老家的祖茔迁移到此,因此,这里成为那拉氏祖茔之地。同时,明珠将唐代所建的东岳庙买下,辟为祖庙,供奉那拉氏的列祖列宗。所以,老佛爷的祖庙早在200多年前就在京城海淀上庄皂甲村。”

“好!”慈禧太后大喜。说到:“看来明珠先祖有先见之明啊。既然,我的祖庙在京城,就到那里祭祖吧。祈求我的祖先与爱新觉罗氏和解,同舟共济,以大清家国社稷为重,保佑今后我大清平安。恽学究,记你大功一件,此事由你全权安排。”

一家天下不在 千年古寺长存

经过一番波折,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慈禧太后以前经常居住在圆明园中,现在居于颐和园,距离上庄皂甲村仅20多里路,但是,她却是第一次去。由于是太后和皇帝驾临,这里早已经做好了准备,清除了。一切闲杂人等,泼水净街,黄土铺地。对权威情有独钟的慈禧,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太后,但还没有经历过皇帝祭祀大殿的排场,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她忘记了圆明园飘来的焦烟气味,心情爽朗起来,但还是满脸娇嗔,不苟言笑。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一座汉白玉石桥前下轿。她仔细地浏览着这座古老的庙宇。上庄皂甲村的叶赫那拉氏族祖庙,原是唐代古刹东岳庙。虽然经过历代的修缮,但是还明显保持着唐代建筑的特征。山门前一片开阔,跨过一座汉白玉石桥,仰看一座华美的牌楼,踏上22级台阶,进入山门,前院左右是钟楼和鼓楼,中间是前殿,汉白玉雕龙拱券大门。门上石匾上的字是“瞻岱之门”,表明了此庙原来的身份。二院正中是有唐代遗风单檐短脊庑殿顶的大殿,气势恢弘。具有皇家建筑的规格,所不同的是灰色瓦顶,不是琉璃瓦。整个家庙掩映在绿树之中,神秘而又庄严。

看到这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环境清幽的家庙,慈禧太后非常高兴,转身对光绪皇帝说:“纳兰明珠为叶赫那拉氏立了大功,要好好修修他的祠堂。”光绪皇帝点头称是,说:“还是劳烦恽学士去办吧。另外,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是康熙爷的侍卫,后来成为我朝一代词宗,传世有《饮水词》。汉族正统的诗词被我满人继承,成为大家,是我大清的骄傲,也一并设立牌位,在纳兰明珠的祠堂配享吧。”

叶赫那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和影像平日供奉在西转角面阔五楹的配殿。这就是清入关后叶赫那拉氏之祖庙,是纳兰后人祭祀祖先之地。今天一早已经用龙凤椅恭请到大殿,按照昭穆的顺序排放好。祭品早已准备停当。太牢三牲,笾豆案、香几、祝案、拜垫都摆放的标准规整。皇家的礼乐、仪仗也列队完成。

为了祭祀祖宗,提前一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有随行的大臣就开始斋戒。现在正式的祭祖仪式开始了,一切礼仪程序按照皇家太庙的规格进行。经过纷繁复杂的程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带领着随行大臣,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大礼,乐队演奏雅乐,文舞和武舞交替进行。最后焚烧祝版和玉帛。整整一个上午,这里乐声悠扬,香烟缭绕。

看着燎炉焚烧祝版和玉帛袅袅升起的青烟,带着自己的崇敬和祈祷,飘向了蔚蓝的天空,慈禧太后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祖先的愧疚感也消弭了很多,对大清的前途也似乎增加了一些信心。

祭祖仪式结束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颐和园。煞有介事地下诏:“联固邦交,修明内政,兴利革弊,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切实讲求”。但是,此时的清朝已是日薄西山,大清国像一块肥肉被列强侵略瓜分,不断上演割地赔款的悲剧。

据民间传说,慈禧太后祭祀叶赫那拉先祖的那一天,是公元1902年8月14日,正是她出逃西安两周年的日子。这不是巧合,而是为了显示了慈禧太后祭祀叶赫那拉氏族先祖的特殊意义。年迈的慈禧,后来又一次来这里祭祖,祈求祖先的护佑。祖先的在天之灵虽然没有能给清朝退出历史舞台以丝毫的帮助,但是,她的心灵得到了最后的慰藉。

今天,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村那座古老的东岳庙兼叶赫那拉氏家庙,已经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日益得到人们重视和保护。这里发生的故事将令人回味。

篇3:走进西林张氏家庙

曾经有一条名叫绥安溪的河流,一位将军驻足河畔,仰天白驹一隙世事变幻,过往已在云卷云舒中消散,但心中那份豪情与壮志却不曾改变,他俯身掬起一缕清漳水,叹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过往峥嵘的岁月让他对而今的状况满怀信心,知天命之年的他用他那坚实的臂膀和浑厚的声响告诉随他而来的三千六百府兵,蛮獠与瘴疠并不可怕,他们有皇天和后土庇佑,他们生来便是为了“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而存的。

由此,溪旁那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西林便成为他们深深扎根的地方,他们躬耕教化,他们践行诺言,他们横槊赋诗,他们大叹江河锦绣岁月如梭。绥安溪溪水就此淌进军将们的血脉。因此水清甜如旧,清浊交汇如昔,将军用生命赋予其“漳江”之名,从此西林这个村落承载了漳州府千年的变迁,在时间的洪荒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也许你现在无法清晰地看见,当你闭上双眼、敞开心扉,身边萦绕涌动的气息会慢慢告诉你这古老的村落所经历的千年的沧桑。

陈政将军入闽之时,同郡的张龙、张虎两兄弟随同征战,游骑将军张虎派屯中营,而后肇基于此,后世奉其为闽南张氏始祖,其后裔世袭将军之职。后传至第十九世裔孙张论,论定居西林,西林成为张氏祖籍地,论乃云霄西林张氏第一世祖。

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址在竹塔村山后自然村,清同治三年(1864年)因倭寇肆虐被毁重建,迁至西林村,坐西北向东南,抬梁穿斗式悬山顶结构,总面积达1436平方米。四方白墙之中,庙宇傲然挺立,游龙走凤之间,文武风范尽显,一派气宇轩昂之姿。家庙内一进大厅堂,敞开大天井,照壁墙外分二级大埕。一进门,眼前便是一大埕,在大埕的东北面墙下载种着寓意“丁、财、贵”的石榴树、发财树和桂花树。日正当空,金光铺洒,耀眼的金黄似要将这时间洪流中的点滴汲取,用那丰硕的果实、翠碧的枝叶、弥漫黄花生生世世展示着张家的光辉岁月。

在第二级大埕处有两棵百年龙眼树,微风轻扫,细语呢喃,枝上修成正果的累累硕果,恰似那衍播各地在各自领域中开疆拓土实现宏愿的张家后裔。第二级大埕的左手边便是张氏家庙庙门,门前有对倒挂莲花,此物并非随意可饰,非得有同一人考取文武两科进士后方可。轻推门扉,映入眼帘的是“文武世家”匾额,匾额与门前书有文武世家的灯笼相照应,近在咫尺的物件昭告着古远的荣耀,这份荣耀从此便与张氏家人同在。与此殊荣相应的还有那门前的石鼓。自古以来,石鼓矗立在门前,任阶前的光阴如何流转,它都坚定如初,它守护的是来自远方的血脉,守护的是香火的传承。这好似张氏子孙,任时光匆匆,始终坚守,始终不渝。

张氏家庙主堂孝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厅堂中龛祀张氏第一世祖参议公及以下五世灵位,上横挂“孝思堂”匾额,两侧有一对联:孝熙严祖春秋祀,思慕敬宗福佑孙。左右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子孙进士及第及文武官职的牌匾。西林张氏至第四世皆为一脉单传,从第五世起支派渐盛,繁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当你抬头仰望之时,那历朝历代在时间脉络上跳动的举人、进士、军将、专家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都在这钟灵毓秀之地谱写出属于张氏的铿锵乐章。

张氏族谱上有记载的张氏子孙便有四十八万多人,广布各地乃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散播各地的西林张姓人家遇到张姓人家总会认起亲来,而西林张氏认亲有其独特之处,非西林张氏无法答出原由。张氏家庙与其他家庙极不同之处在于祖庙大门设于左侧而非正面,因此地为“螃蟹地”之故,此其一;家庙房间有定数,楼头有十二间房,楼尾有十三间房,此其二;西林五通庙共有台阶数九级,此此三。一旦相认,上宾之礼随至而来,老乡相见,两眼含泪执手情依依。此时,你若在现场,一定能感受这血脉相亲的神奇魅力。

宋末至清代末叶,全县西林张氏聚居地建造了五十多座祠堂。张氏家庙而今每年依旧举行春、冬两次祭奠活动。春祭为农历二月初一,冬祭为农历十一月初一。云霄各地、诏安、广东及台湾的张氏裔孙会在二祭时会聚一起纷纷前往家庙祭祖,届时会备上五桌祭品、猪头五牲和韭菜饭十九碗,这些祭品将他们的忠贞 供上,让他们的叶落归根。张氏裔孙衍播各地,像时光射线一样,在广阔的土地上四散开来,每一次扎根的土地都成为他们眷念的家园,从此他们就把乡愁埋下,奉上一生的虔诚。远居海外的西林张氏裔孙近两千人于一九九七年寻根而至,他们也就此将根扎下,从此有了通向家乡的船票,而乡愁,也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

既来之,则安之。当踏上这一片黄土,扎根这一片南疆之时,他们也许会眷恋,也许会流泪,但他们把最真最美的希望留在了这片热土上,他们也对这土地有着深沉的挚爱之情。这是一场另类的邂逅,这样的邂逅也成全了此后的乡愁,有所寄托,全身心赋予。这样的乡愁,是一个个心灵的生根发芽,是八十七个姓氏的血脉相承,是历史的有意潜藏。也许有人看到了造化的无情弄人,也许有人看到了满目的疮痍,可我跳动的脉搏、奔腾的血液告诉我,我是属于这片疆土的,我是这血脉衍播深深扎根的后裔。

兵将的雄风依旧威武,河山明媚如初妖娆。那些轻浮的早已云消雾散,那些不变的将会与世长存。抬头仰望,逆光而上,清风徐徐而来,定格的黑白剪影中,分明可见那于屋檐上欲腾飞入霄汉的游龙,它的身上承载着皇恩,同时也铭刻着使命。

远古洪荒,人们用坚毅和勇敢开辟了新天地;鸿蒙初开,人们亦用坚毅和勇敢开疆拓土,一路躬耕。晴川历历,芳草萋萋,雕梁画栋、彩瓷陶塑,说的尽的,道不完的,都融入这从固始而来的血脉之中,灿放如花,如一季又一季永不结束的盛夏,从不曾走远。

篇4:慈禧太后家庙祭祖

坐在松软舒适的轿子里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会儿心里都没闲着。话说前年,也就是1900年8月14日,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等八国的洋鬼子,用洋枪洋炮攻破了大沽口,杀进了北京城。北京城里一片火海和血海,紫禁城、颐和园被劫掠,圆明园被再次劫掠焚烧。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8月15日一大清早,慈禧太后见大势不妙,带着光绪帝和一批王公贵族,化装成农妇,仓皇逃跑。历经70天、行程数千里,在10月26日到达了西安。

跑到了西安以后,慈禧太后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1901年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就决定动身返回北京。

在返京途中,河南巡抚松寿瞅准拍慈禧马屁的好机会,说:“开封有一座古刹相国寺,佛祖菩萨,极为灵验,有求必应。太后何不前去敬香礼佛,保佑大清平安?”慈禧本来就信佛,一听这个建议,马上决定要带着光绪皇帝和众位随行的大臣,前往相国寺降香礼佛,祈求佛祖保佑。

这天上午,慈禧太后来到相国寺,恭敬地进香,然后和相国寺的住持谈话。住持大和尚对慈禧太后和皇帝陛下前来礼佛表示万分感谢。之后,高僧跟太后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佛佑天下众生,当然包括大清皇室和大清的江山。但中国历朝首重敬天法祖,请别忘记求祖先的保佑啊!”慈禧太后说:“高僧说得正是,朝廷因战乱暂避西安,太庙的祭祀被迫停止,这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啊。回京后,皇上会立即到太庙告祭,到孟秋、年底大祭,一定隆重进行。”住持说:“正是。但太后需再加思量。”一听此言,慈禧太后十分诧异:“一切按照祖制祭祖,难道还不够吗?”住持说道:“恕贫僧无罪,太庙皇帝,乃爱新觉罗。但目前太后垂帘听政,你自己的祖先是不是受到冷落了呢?”慈禧一听此言,心中不悦。但转念一想,和尚说得不错。我现在是大清实际的皇帝,怎么能只祭祀爱新觉罗的祖先,而忘记祭祀自己那拉氏的祖先呢?自己的祖先恼怒生气,怎能保佑自己的统治呢?不愧为高僧。她转怒为喜,心想:此番相国寺来对了。

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赶紧修缮颐和园,从此长期居住在颐和园。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经常想起相国寺住持的话。但一想起回家祭祖,路途遥远,心里就发怵。这回逃到西安,遭了多大的罪啊。回东北祭祖,那就更辛苦啦!

慈禧太后经常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这一天夜里,她又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几个面目狰狞的长毛士兵用洋枪对着她狞笑,叽里咕噜地狂喊。她吓坏了,拼命呼叫,可连一个将军和侍卫的影子都见不着。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不知何处冲出一条汉子,手持鱼叉,噌噌噌几下就叉死了洋鬼子兵,救了她。

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大臣说起这个噩梦。大臣根据她的描述,都认为救老佛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拉氏的老祖宗显灵。

慈禧太后终于明白了,噩梦印证了开封大相国寺老方丈的话,看来是天意啊!这是祖先在召唤她回乡祭祖啊。只要能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即使是辛苦的长途跋涉,也要回乡祭祖。

但大臣默不作声。沉寂了一会儿,大学士恽毓鼎表态说:“臣愿意陪同老佛爷拜祭先祖。”慈禧一看,是学究恽翰林。他的支持实属正常。深厚的儒家学养,造就了他的正统精神,祭祖的礼仪他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此时,慈禧的决定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她说道:“好吧,你全权准备,择日启程吧。”

“太后,请慎行。”有人出面反对了,是庆郡王奕。他反对的理由是:太后凤体珍贵,不宜劳累。礼仪当以国事为重,派人恭代即可。

惲毓鼎完全理解慈禧太后回乡祭祖的目的,他坚持说:“太后从未祭祀过自己的先祖,现在大清危难之际,拜祭祖先,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祈福,报我大清国势昌运。实为重要,亦且必要,不可不祭,亦不宜恭代。《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岂有首次祭祀即派人恭代之理?”

奕刚要发怒,只见慈禧太后一摆手说道:“恽学士言之有理,就依此吧!”

“太后,臣尚未说完,请王爷放心,绝不会让太后劳累。祭祀老佛爷的祖先,不必返回东北老家,在京城即可。”

“啊!”恽毓鼎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

慈禧太后说道:“恽学究一向老成持重,今日所言让大伙不解,祭祖的大事,如若乱讲,破坏祖制,扰乱朝纲,可是杀头之罪啊!”

只见恽毓鼎不慌不忙地说:“大家有所不知,出颐和园往北20里地,即是康熙大学士明珠的老宅。明珠乃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他的祖上是那拉氏。那拉即为“那喇”,是女真话,翻译成汉语是“太阳”的意思,原是前金贵族的姓氏。《金史·列传五八》记载:金之徒单、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金太祖阿骨打的母亲翼简皇后就是懒氏。金代所说的‘喇’,明时改译为纳懒,亦即纳兰。清代初年,叶赫那拉部,叶赫国主金台石的次子尼迓韩以军功被封为四等爵骑都尉,世袭罔替。从龙入关,赐封土地。纳兰明珠就是尼迓韩的儿子。明珠任大学士后,扩建府第花园,并将东北老家的祖茔迁移到此。因此,这里成为那拉氏祖茔之地。同时,明珠将唐代所建的东岳庙买下,辟为祖庙,供奉那拉氏的列祖列宗。所以,太后的祖庙早在200多年前就在京城了,如今此处是海淀上庄皂甲村。”恽毓鼎的解释,终于让大伙听明白了。

今天这浩浩荡荡的队伍,正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上庄皂甲村那拉氏祖庙祭祖。

nlc202309090953

由于是太后和皇帝驾临,这里早已作好了准备,清除了一切闲杂人等,泼水净街,黄土铺地。对权威情有独钟的慈禧虽然已经做了几十年太后,但还没有经历过皇帝祭祀大殿的排场,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她忘记了圆明园飘来的焦烟气味,心情爽朗起来,仿佛自己就是当年的皇帝武则天。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一座汉白玉石桥前下轿。她仔细地浏览着这座古老的庙宇,这上庄皂甲村的叶赫那拉氏族祖庙原是唐代古刹东岳庙。虽然经过历代的修缮,但是还明显保持着唐代建筑的特征。山门前一片开阔,跨过一座汉白玉石桥,仰看一座华美的牌楼,踏上22级台阶,进入山门。前院左右是钟楼和鼓楼,中间是前殿,汉白玉雕龙拱券大门。门上石匾上的字是“瞻岱之门”,表明了此庙原来的身份。二院正中有唐代遗风的单檐短脊庑殿顶的大殿,气势恢宏,具有皇家建筑的规格,所不同的是瓦是灰色瓦顶,不是琉璃瓦。整个家庙掩映在绿树之中,神秘而又庄严。

叶赫那拉列祖列宗的牌位和影像平日供奉在西转角面阔五楹的配殿。这就是清入关后叶赫那拉氏之祖庙,是纳兰后人祭祀祖先之地。今天一早已经用龙凤椅恭请到大殿,按照昭穆的顺序排放好。祭品早已准备停当,太牢三牲、笾豆案、香几、祝案、拜垫都摆放得标准规整。皇家的礼乐、仪仗也列队完成。

为了祭祀祖宗,昨天一天,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随行的大臣就进入斋戒。现在正式的祭祖仪式開始了,一切礼仪程序按照皇家太庙的规格进行。经过纷繁复杂的程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带领着随行大臣,向列祖列宗行三跪九叩大礼,乐队演奏雅乐,文舞和武舞交替进行。最后焚烧祝版和玉帛。整整一个上午,这里乐声悠扬,香烟缭绕。这是这座家庙最辉煌的时刻。

看着燎炉焚烧祝版和玉帛袅袅升起的青烟,带着自己的崇敬和祈祷飘向了蔚蓝的天空,慈禧太后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祖先的愧疚感也消弭了很多,对大清的前途也似乎增加了一些信心。

祭祖仪式结束以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到颐和园。慈禧煞有介事地下诏说,要“联固邦交,修明内政,兴利革弊,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切实讲求”。但是,实际上清朝朝廷腐败无能,中国像一块肥肉,被列强侵略瓜分,继续上演着中华民族的悲剧。古老而偌大的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据民间传说,慈禧太后祭祀叶赫那拉先祖的这一天,是公元1902年8月14日,正是她出逃西安两周年的日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显露了慈禧太后祭祀叶赫那拉氏族先祖的特殊意义。据说,年迈的慈禧后来又一次来这里祭祖,祈求祖先的护佑。祖先的在天之灵虽然没有能给清朝退出历史舞台以丝毫的帮助,但是,起码使她的心灵得到了最后的慰藉。

今天,北京海淀上庄皂甲村这座古老的东岳庙兼叶赫那拉氏家庙,已经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人们日益的重视和保护。这古老的景观和故事将永远警示着后人。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篇5:孔氏南宗家庙往事

清代浙江总督李之芳撰文说:“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惟曲阜与衢州耳。”(《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

南宋建都杭州。建炎三年(1129)高宗以孔子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有功,赐衢州州学校舍暂作孔氏家庙,其后四址三迁。孔氏嫡裔就此安家衢州400多年,繁衍生息,并继续行使“衍圣公”职权。从此,衢州成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东南阙里”。

有朋自远方来

1998年衢州市政府拨款大修孔氏南宗家庙,2000年7月1日开放。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衢州市的一张金名片。

开放的当天下午,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来这里参观,谈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并挥毫题下了“万代师表”四个大字。此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张浚生在参观时,曾虔诚地敬上三炷清香。他说,我不是祈求什么,只是表达一个读书人对读书人老祖宗的崇敬心理。

1998年秋,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女士听说衢州有孔氏南宗家庙,特地来参观。在大成殿前合影时,孔子75世嫡长孙孔祥楷表示要送她一套《论语》,她说“我有,我有”,便从军用挎包里掏出一本已经翻旧了的袖珍《论语》,可见“孔子语录”在这位毛泽东幼女心中的位置。

1999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从杭州特地到衢州来看孔氏南宗家庙。汪道涵很详细地询问孔氏南宗的历史和现状,在谈起当时奉祀官的待遇时,他问孔祥楷:“那时薪俸多少?”孔祥楷告之:“四百三十大洋。”汪道涵笑着说:“哈,一个小孩子月俸四百三十大洋!当时小学教师顶多只有十来个大洋。”

2000年11月23日,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夫妇来参观。将军夫人说:“我和老张从小尊敬孔圣人,到孔夫子庙里,我腿也不痛了。”孔祥楷请将军留墨宝。将军回说:“我一个当兵的,写不好。”孔祥楷说:“那就写个‘兵’字。”将军大笑,随即在留言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2002年12月29日晚上,孔府花园大中堂内的炭炉燃起丝丝火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一行视察孔氏南宗家庙。小憩时,孔府艺术团的志愿者们演出了即兴节目。习近平详细地询问了孔氏南宗的历史沿革以及今后祭孔的设想,并称赞礼品部的一些小礼品很有特色。习近平认为,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之后几年,他又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衢州的孔子文化要重重“落地”。

在孔氏南宗家庙,有不少贵客留下了墨宝。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题曰:“爱国、弘儒、平民化,是孔氏南宗的三大传统特点。”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书“高山仰止”。电影导演谢晋题曰:“孔府南迁,造福江南。”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宝罗则以四尺整张水墨画《不老松》相赠……

2007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时任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同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到衢州看孔氏南宗家庙。听取汇报时,吕祖善建议:“你们每年祭孔活动能否邀请一些孔子学院的领导参加祭祀典礼?这样孔氏南宗的影响就能扩大到世界上去。”从2008年开始,孔氏南宗家庙每年邀请七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的负责人与教授来衢州参加祭孔典礼。

征集书画的故事

孔氏南宗家庙开放前,孔祥楷对我说,历经战乱,这里几乎没有什么藏品,应当征集一些知名书画家的作品传之后世。他拟就了一封介绍孔氏南宗家庙历史与现状、诚恳希望书画家捐赠书画作品的信函,由我联系。

“海上阿衡”画牛,声名颇著。2000年5月的一天,我陪阿衡参观孔府。她说,想送孔府一幅画作纪念。孔祥楷请她画一幅《百牛图》。阿衡出手很快,7月中旬,她打电话来,说已画好了由两张四尺整张宣纸拼起来的《百牛图》。我即陪孔祥楷赶到龙游阿衡家里看画。画极佳,可孔祥楷不满意,嫌牛少。孔祥楷有他的打算:《百牛图》牛数满百,绝对是一大奇迹,画了这幅,今后阿衡不会再花那么多精力画“百牛”了,这样,孔府的《百牛图》就成了绝品。阿衡好商量,说再画就再画吧。8月23日,阿衡将由四张四尺整张宣纸拼成的水墨巨作《百牛图》送给了孔府,图中有牛过百。

杭州是书画名家集中的地方,孔氏南宗家庙的不少书画藏品来自那里。张蒟林女士当时是西湖书画院的秘书长,孔仲起、吴山明、许竹楼、郭仲选、周沧米、宋宝罗、施祖铨、姜东舒等名家的作品,都是她帮助征集到的。她曾对我说,这不是她的功劳,而是孔氏南宗家庙的名声所致。孔仲起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时有人出价数万元求购,他说自己是孔子73世孙,孔氏南宗家庙正在集藏书画,他要亲自携画,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认祖、捐画。

2001年秋天,我去探望宋宝罗。闲聊时,宋宝罗问我:“张蒟林有没有对你说起过郭仲选的一幅字?那件事你也许不知道,她请郭仲选写了两幅……”

原来,张蒟林去取郭仲选送给孔氏南宗家庙的条幅,那天下雨,条幅个别地方沾湿了,她便将之摊开放到办公室文件柜顶上,盖上一张旧报纸。几天后,张蒟林想拿这幅字去装裱,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她包了个红包,请郭仲选再写一幅:“你送给衢州孔庙的墨宝他们很喜欢,还想要一幅。这次,他们特地捎了个红包来,算润笔。”

次日,我去看张蒟林,特地问起此事。她有点吃惊,回说没有。我说别瞒了。这时,她才自责做事毛糙。我掏出钱还她,她再三推辞。我说,这种事情发生也属意外,现在总得解决。你收下吧,我回去也好向孔祥楷有个交待。

沈定庵的书迹是他挂号寄来的。2000年10月中旬,我接到沈定庵的电话,他说:“不好意思,你们8月份寄给我的信,夹在报纸堆里,我现在才看到。我现在写了寄给你们还来得及否?”不几天,我就收到了沈定庵的作品。绍兴市政协主席曾大为惊讶,钦羡地说:“你们真厉害,只凭一封信就得到了沈定庵的墨宝!”我想,这应当就是孔氏南宗家庙的文化效应。

那次征集名人书画,共收到40余件作品,其中省外有山东、山西的,而我们回报的,只是一本《孔氏南宗家庙收藏证》和一套线装《论语》。

上一篇:齐有富人的文言文阅读与赏析下一篇:班主任浅谈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