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的传说

2024-04-09

神女峰的传说(精选9篇)

篇1:神女峰的传说

新县西边的卡房居畈村境内,从南到北,一溜并排列连绵起伏的九座山峰,它们似相连,却又独立;远看像九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面向东方,深情地留意着这块美丽的山水。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沿九女峰脚下慢慢流过,好像在轻轻诉说着一段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域,方圆几十里,中间一个龙潭,黑黝黝的水深不见底。

不知什么时候,潭里住着一条黑龙,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它经常窜到附近村庄吃牛羊牲口,为害一方。后来,牲口少了,竟然吃起人来,尤其喜欢吃童男童女。附近一个村庄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聚在一起商里用毒箭射杀黑龙。一天傍晚,他们潜伏在龙潭附近的一座山上。谁知,这条黑龙竟然能嗅出人的气味。它一怒之下,将尾巴一摆,便将那些猎人连同村庄一起卷入潭中。成了它们的口中食。周围三乡五里的老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外逃,远走他乡避难。

话说在龙潭的下游几十里的山坳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老俩口膝下无儿,只有九个女儿,一个个心地善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这天,九个女儿在地里干活回来,见父母正在收拾东西。大女儿问:“爹!娘!你们这是干什么啊?要出门吗?”爹说:“孩子,听逃难的人说,上游龙潭里的那条黑龙吃人嘿!它尾巴一摆,竟然卷走了一个村庄。几年来,我们家的牛羊就被它吃过好几次了,我们再不逃命恐怕迟早也会被那龙吃掉。你们都赶快收拾一下吧!我们明天就走。”父亲说着,眼角流下两滴浑浊的泪水。

“我真恨不能亲手杀了它,为乡亲们除害!”大女儿说:“是啊!是啊!我们真恨不能将它碎尸万段!”众姐妹咬牙切齿地说。“孩子!小声些啊!小声些啊!如让那黑龙听见,我们就全完了!”娘战战兢兢地说。

这天夜里,众姐妹都为黑龙的事叽叽喳喳商量了大半夜后,都昏昏地睡着了。接着,她们又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一个红光满面,白发白胡须的老头对她们姐妹说:“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对黑龙恨之入骨,并且,有雄心壮志,很想消灭它是吗?”“是啊!老爷爷,我们多想为乡亲们除害啊!可是我们没有本领。只要能除掉黑龙,哪怕丢了命,也决不后悔。”众姐妹异口同声地说。“好孩子,有志者,事竟成,老夫愿助你们一臂之力。”白胡子老头说着朝前挪了挪步子,继续说:“在我帮你们之前,我必须把黑龙的整个来龙去脉和擒它的计谋都告诉你们吧!这条黑龙来自北方很远很远的黑龙江中,因犯下天条,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谁知,它竟打伤天将,逃到这个龙潭,蛰伏在潭底修炼了一千年,如今它又出来为害人间。前日,老夫路过此地,得知妖龙行踪;禀奏玉帝。玉帝命我亲自率领天兵天将除掉妖龙。只因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和这个妖龙有八拜之交。恐他前来助阵,我命天兵天将分成两队,分别守住东西方向。老夫亲自坐阵南方,只是北方无人,老夫只有请你们姐妹了!只是……只是……!”“只是什么啊,老爷爷?”众姐妹心急地连声问。“只是弄不好,我怕你们姐妹真的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啊!因为,如果在半空中,我们没能降伏妖龙,让它再次潜入潭底,我们就没有办法了。除非让你们九姐妹化成九座山峰,将它永远镇压,方能让它永世不能翻身;万一让你们化成九座山峰,老夫真有些于心不忍!”说完,白胡子老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们不怕,老爷爷,只要能为乡亲们除害,我们愿意化成山,永远镇住恶龙。可是,老爷爷,您是谁呀?”众姐妹问。“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便是天上太上老君,既然你们姐妹心意已决,好吧,我这里有九颗丹丸,你们分别服下,你们的法力本领便不亚于天兵天将了。”白胡子老头说完,将手里的九颗枣子般大小的丹丸,分别给九姐妹一一服下,并嘱咐说:“明早天不亮,在你们的村口有九匹骏马,上有九把宝剑,你们骑上马火速赶来,老夫这里代众生灵谢了!”说完,老头不见了。

众姐妹醒来,觉得很奇怪,互相说出梦境,竟然一致。她们抖了抖身子,浑身发热,指间似乎有千钧之力,将身子一伸,居然可以腾空。九姐妹高兴极了,商量后决定趁天不亮,悄悄和父母告别。来到村口,果然有九匹骏马拴在那儿,她们每人骑上一匹,向着黑龙潭方向疾驰而去。

来到龙潭附近,九姐妹将马拴在潭边一块树林里,提着宝剑向龙潭边走去。

这时,只听南边远远的山峰上传来一声巨喝:“孽龙,还不出来受死?”接着,龙潭一声巨响,水柱溅了十余丈高。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腾空而起。九姐妹仗剑腾身半空迎了上去,一场厮杀打得难分难解。黑龙对着众姐妹连吐了好几口水,只见河水暴涨,向下游汹涌而去。那潭边九匹马一看不妙,挣脱缰绳四散而逃。(这就是现在的地名“跑马地”)这时只见东方乌云滚滚,原来,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率虾兵蟹将前来助阵,早有天兵天将挡住去路。玉面青龙一看,自知不敌,率兵回逃。(后人便将这里取名“回龙桥”)九姐妹奋力与黑龙从早晨战到黄昏,她们身上被黑龙爪抓得伤痕累累,而黑龙身上也被九姐妹刺了好几个窟窿。此时,南边山上,太上老君亮出八卦照妖镜,只见万道金光扑面而来。黑龙一看不妙,虚晃一招,挣脱九姐妹的包围圈,一头栽进龙潭深处。九姐妹迅速在潭上一字排开,同时对南方高喊:“老爷爷,快动手施法吧!”只见太上老君放下照妖镜,双手发功,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九姐妹便化成了九座山峰,就这样永远镇住了龙妖。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九姐妹,便把这九座山峰叫做“九女峰”,而南边那座太上老君施法的大山,便是现在的老君山了。

篇2:神女峰的传说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因为上天已经将命运安排好了,今天发生什么事情,明天发生什么事情,都在冥冥之中,我们只是演戏者罢了。对于爱情来说,顺其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有时它也会让你变的更优秀,。大学的校园生活是美好的 ,都想找到彼此对的那个人,而我也不例外,我们相识是在大一,虽然不是一个学校的,每周都会见面,相互说这周上了几节课,什么课,都干了些什么,去他们学校看看。每天都被他的电话在我梦里叫醒,那时我就慢慢的依赖于他,也许男生就是那样,只要你不理他,他就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乱发脾气,忙于那时备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自己来说,我就是只顾自己证书,那次就不在理会他,也许有人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现在看来,我那时的抉择是正确的............很多时候爱情经历不住考验与互相的不信任,最后我们还是分手了,我也很庆幸他教会了我许多,让我走了专升本这条路,毕业那时,我们都没有见过彼此,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留下那些记忆,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情,都要冷静去思考,当遇到选择时,去选择分量重的那边,也许有人认为很自私,但人就是这样,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但那是最正确的抉择。

回忆是一座桥,通往寂寞的牢,那里面的某个人,某段情,是让你舍不得,放不下,抛不开的。好像已经忘记,突然的想起,心中也会荡起涟漪。我经常在想,我们放不下的到底是那个人还是那段情?最终释然,如果没有那个人,就不会有那段情,如果没有那段情,那个人也不值得我们如此回忆。不要像《神女峰》一样,对爱情的执着,伤害自己并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难道在自己的心里,天平的两端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友情以及其他人的关心,全都抵不过爱情吗,如果爱情带来的是伤害,是痛苦的,甚至是死亡,为何不放自己一条生路呢,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有些人有些事会随时间淡忘了,我们明知道世界不全是美好,向往它美好的一面,因为只有你坚信这一点,什么不开心都会过去,带来的伤害都可以释怀。勇敢的走向下一站幸福。

篇3:神女峰的传说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再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和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的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

所谓“宏观视角”是指现代诗歌的教学应该在宏大的视野中去考虑如何教学。这有几层意思:①这首现代诗时,不仅应该把它纳入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它的地位和特点,而且要从单元目标乃至整部教材的角度去考虑;②教一位诗人的作品,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首诗歌本身,而要从这位诗人的整体作品去审视这首诗歌,甚至还要从诗人从事文学创作前的经历去考察他,因为他以后的创作母题早已在这之前就形成了;③教一首诗歌,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上去思考,不要只从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几个小节去教学,那样只不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教学《神女峰》一诗。首先,我们从我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乃至近代、现代、当代爱情诗的诗歌长河中考察发现,每一个朝代的爱情诗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即使如“诗经”那一时期的爱情诗,也和后代其它的爱情诗一样,既有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欢乐真情的描绘和歌唱,也有因为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青年男女爱情生活受到压抑而克服种种阻碍的悲苦之音的述说。而从对爱情的价值观的考察可知,无论古今,爱情价值观都既有正统之意,也存“异端之说”,虽然在社会承平之时,诗歌大多歌唱爱情的美好,并且强调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忠贞,但在社会变乱之际,诗歌通常发出悲苦之音,并且号召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和社会价值观的束缚,大胆追求那些强调自我、富有人性成分的爱情的可贵。当然,在近现代的某些特殊时期,甚至出现了对爱情的禁欲主义,扼杀青年男女的正当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新中国时期对爱情的歌唱,以五十年代的著名诗人闻捷为代表,他对爱情是“只唱别人的歌”①,诗中完全没有自我,也不可能有自我,因为那时我们倡导的是集体主义,连爱情也得集体分享。这代表了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爱情诗的创作现实。改革开放后,自从舒婷振聋发聩的朦胧诗的横空出世,这种集体主义的众声喧哗的局面才得以改变,因而出现了“这种和时代悲欢、人世经验相通的‘个人化’”②的诗歌独唱的情形。舒婷拨开了笼罩在几千年爱情生活上的神秘面纱,使新的爱情及其价值观别开生面地出现在了惊愕万分的千千万万读者面前。此时,她对爱情观的歌唱的价值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其次,教学舒婷的《神女峰》也应该从单元目标乃至整部教材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单元是“爱的心语”,负担着“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的和审美情趣”③的任务,而舒婷的《致橡树》在必修教材里面,《双桅船》就在《神女峰》诗歌原文的附录里,现在就可以把它们连成一体来理解。在《神女峰》里,舒婷并不满足于常人对自然美景的观光欣赏,却在诗中煽动一种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是作为活生生的人在世间与诗中的存在。”④其实,这种追求爱情出于人的本性的观点,看似不符合正统意识,但却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绘画大师刘海粟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性命,性命,有了性才会有命,没有性就没有命了,性命攸关啊!”⑤它说明爱情的人性极其重要,而舒婷的爱情价值观的选择,在世俗社会里也是呈现多元化的选择之一,如“宁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后欢笑”,反之亦然。《致橡树》强调女性在爱情里要独立、自尊、自强;《双桅船》只不过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翻版罢了。教学到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爱情的忠贞、忠诚固然重要,但也得尊重爱情的多元化选择:只要是追求健康的爱情,无论何种形式都可以;不要一味地强调所谓“贞操”。只有这样的引导,只有这样教学,才符合宏观视角品鉴诗歌的要求。

最后,教一首诗歌,要从诗歌的整体布局上去思考,不要只从某一个或某几个小节去教学。教学《神女峰》,不能只着眼于剖析卒章显志的那句选择性(与其,不如)的诗句,而应从全篇来分析它的妙处。第一小节写“谁”(新的爱情观的阐述者)在众生向神女峰挥手致敬之时突然发现了什么,用“收回手,捂住眼,孤独地站在船尾”描写不随波逐流的、不同凡俗的举动,暗写“谁”此时心潮起伏,为全诗定下了赞扬朝云暮雨的神女爱情忠贞的反思的基调。第二小节写“谁”对神女忠贞不渝爱情的两点反思:质疑巫山神女这个世代流传的美好的传说的不足之处对人们的伤害,心是热的,石头是冷的,心变成了石头还算是心吗?为了追求虚无缥缈(杳鹤)的爱情而耽误了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春江月明)划算吗?也就是说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把她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如抓住眼前真实可靠的爱情把她作为世俗人性的享受来得实在。为下一小节,反思整个神话传说及其与此有关的爱情观蓄足了势。最后一个小节写“谁”看到如洪流一般的“金光菊和女贞子”如火如荼(荼,一种开白花的茅草)遍布神女峰,这种植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像同样充满生命力的青年男女一样,具有压抑不住的人性的青春的躁动,而这种躁动不符合(“新的背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行文至此,这种反传统的新的爱情观,才理所当然地喷薄而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我们常说的新时期诗歌真实生命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活生生的灵魂在诗中的凸现。”⑥使得第三小节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样的分析,不比孤零零地拎出那句选择句来得理据充分,更加令人信服吗?

所谓微观视角,是指现代诗歌的教学,离不开对一首首现代诗歌具体的作品本身进行剖析,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

比如《井》的教学,首先,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乎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也总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和明白如画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范读、学生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

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停顿不合常规。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静默……,……也苦笑几声”。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明白这些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是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其次,现代诗歌的教学,还要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可用增删比较法进行。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⑦下面我们选几个“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所谓审美视角,是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神女峰》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明快,理性的深度;《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⑧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⑨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⑩《神女峰》通过对人们观赏神女峰,众多的女人对神女崇拜至极(激动景仰,挥舞各色花帕),而有一个人突然醒悟,久久思索,对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独具慧眼地洞见了新的爱情观:享受人世间的真实可感的爱情,比不食人间烟火的不现实的爱情来得真实、真切、真享受。也就是说,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把她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不如抓住眼前真实可靠的爱情把她作为世俗人性的享受来得实在。这个结论不是明白地告诉读者的,而是读者通过调动起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得来的;读者读后沉思所得的是审美愉悦之后的情感陶冶,提升了读者的艺术欣赏力和思想境界。

所谓当代视角,是指虽然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神女峰》虽然反思了传统的爱情观,提出了一种新的尊重人性的爱情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对爱情的选择应该呈现多元化,但无论怎样多元,都必须以追求健康的爱情为旨归。

总之,用宏观视角来观照现代诗歌,由微观视角来完成诗歌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从审美视角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当代视角。

摘要:针对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通过剖析《神女峰》和《井》的教学,探讨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以从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审美视角、当代视角切入,从而取得现代诗歌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现代诗的视角,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审美视角,当代视角

参考文献

[1][2][4][6][9][10]杨匡汉.中国新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

[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5]简繁的博客.刘海粟谈性经验:性命攸关[J].凤凰网.国学.名家访谈.

篇4:“巫山神女”传说生成的文本研究

关键词:巫山神女;传说;生成;研究

一、“巫山神女”名称的由来

巫山神女是先秦时期我国南方楚地的一则神话中的女性神。古籍《文选》中引宋玉的《高唐赋》并未见“神女”一词。“神女”的定名源自宋玉所作的《神女赋》,自此,人们便将“神女”一词或以《高唐赋》中的“高唐”,或以赋文内容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地“巫山”冠之。但是,从两种称谓代表的内容看,两种称谓有不同的含意。

“高唐神女”是他称而非自称,是将传说故事发生地作为神女的专名,而纵观中外神话传说故事,这种以故事发生地命名主人公的方式相当普遍。郭沫若先生在1931年出版的《甲骨文字研究》中的《释祖妣》中指出:“‘高唐’者,余谓即高禖或郊社之音变。”闻一多先生则在其《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提出:“与其说高唐即高禖,不如说即高阳。因为‘唐’‘阳’确乎同音而通用的字。”“因此,我以为楚人所祀谓高禖的那位高唐神,必定也就是那‘ 初生民’的始祖高阳,而高阳则本是女性……高阳在始祖的资格下成了男性,但在神禖的资格下,却仍然不得不是个女子。”闻一多先生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认为“夏、殷、周三民族,都以其先妣为高禖,想来楚民族不会是例外。”“高唐”在闻一多先生看来实际上包含了楚民族始祖崇拜的原始意识。

后世在援引“神女传说”的文献中,有相当部分提及神女自称“巫山之女”。以较为典型的《襄阳耆旧传》为例:

……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摘而为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既而言之曰:“妾处之羭,尚莫可言,今遇君之灵,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王谢之。辞去,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王朝视之,如言;乃为立观,号曰朝云。

神女是被封于巫山的山神,她的云雨化身以及与楚王的偶合是她以山林守护神的身份与国君的交合,感应天地,祈祷人间人畜丰产,五谷丰登的原始宗教仪典。因此,“高唐神女”并非楚民族的神禖,只是故事因为发生于楚国敬祭先祖的地方——高唐,而冠以高唐神女名称却并非宋玉赋文中的女主人公。而“巫山神女”之称,才符合地域文化的实际。

二、 “巫山神女”传说的生成

带有神性色彩的传说作为地方知识,常常被当地民众作为历史来看待。当人们一代代传承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它当作历史来讲述的,但是历史却并不等同于传说。我们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容不得半点虚假。民间传说则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①并且“民间传说的可信性并不等于民间传说中的每个情节、每个形象都具有可考的历史事实,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也就是说传说是虚构的历史,网织着民众的生活,尽管我们无法廓清传说生成的具体年代,但是传说的生产则是存在和可以把握的。巫山神女传说的生成同样如此。

根据史料,巫山神女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引文讲“姑媱之山”是名为女尸的帝女去世的地方,她死后变成了蘨草,服用它的人会被人所爱。这种具有情爱色彩的记载无疑是该传说较为原初的形态。“帝女女尸”,即后来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原型。

宋玉两赋中的巫山神女又呈现怎样的形态呢?遗憾的是宋玉的两赋,未见完整的记载,只是散见于历朝历代的文人引用中,但是,即便没有见到完整的记录,从后世的引文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两赋的独特魅力。

《水经注·江水》云: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

郦道元的记载显然引用了宋玉赋文中的语言。他将瑶姬视作天帝的小女儿,未嫁而亡,葬于巫山的南面,并化为灵芝。这也是在重复《山海经》中有关神女原型的描述。

先于宋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曾经作《九歌·山鬼》一文。他创作的“山鬼”形象及特性,为宋玉的神女传说传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涕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悉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似人又非人的“山鬼”常身披薜荔和石兰,以女萝、杜衡为腰带,居于“山之阿”,采食灵芝,啜饮山泉,并且栖身于松柏之间。生性多疑,渴望能遇上“公子”。清代顾成天在其《九歌解》中直言:“又《山鬼》篇云:楚襄王游云梦,梦一妇人,名曰瑶姬,通篇词意似指此事。”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山鬼注》中认为:“山鬼为神女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对于《山海经》与《九歌》的创作先后。学者认为从时间上说,应该是“蘨草神话”的传说在先,而《九歌》“山鬼”故事在后。“正是‘野人’与‘巫山神女’形象的叠合,才成为楚人所说的‘山鬼’,并被作为民间祭祀对象的。待到屈原据民间祭歌以创作《九歌》,又对这一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并揉进了楚人爱情生活的内容。”

根据《史记》的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宋玉所在的年代稍微晚于屈原,公认的宋玉所作之《九辩》是模仿屈原《九歌》所作。可见宋玉确曾仔细参读《山鬼》一文,借鉴了屈原笔下“山鬼”的复合又浪漫的形象进行再创作,从而有了后世传颂千年的《高唐赋》《神女赋》。

据《世本·氏姓》及《水经注》载:盐水(即夷水、清江)有神女,见廪君,欲留共居。“暮辄来取居,旦则化为飞虫。” 廪君是巴人的祖先,该氏族以虎为图腾,廪君终杀神女自立。《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大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学者认为“咸鸟”实际是孟鸟,即凤鸟的音转,而古人视鸟类亦为虫。盐水女神旦则化为“飞虫”,实为古籍记载中的孟鸟。盐水女神所在的氏族以凤鸟为图腾,她也是该氏族的一名尸女。而从上文对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交融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盐水女神与巫山女神的故事可谓同源异流。只是各自融入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事象。

盐水女神的传说重点不在于叙述廪君与神女的缠绵爱情故事,而在于赞美廪君为了巴族的发展,开拓巴人的生存领地,即使面对可以提供自己优越生活的盐水神女以及她的主动求偶行为,却仍然不为所动,不惜射杀神女以脱身,并由此而求得氏族居民的新居所。

随着时间的流逝,盐水神女所在的氏族逐渐融入巴人族群中,盐水女神并不为巴人所憎恶,反而对她如此痴情却悲剧收场的结局抱以同情,因而百姓经久传扬着她的故事。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盐水女神”与“巫山神女”传说孰先孰后,二者相互之间的影响呈现怎样的形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同时流传于具有女神崇拜的三峡地区,其主人公性格和传说内容的相互吸收成为可能。可以说相似地域文化是两者存在诸多相似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①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参考文献:

[1]袁珂.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程地宇.巫山神女:巴楚民族历史文化融合的结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3).

[3]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丁毅华.湖北通史·秦汉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涉外语言学部)

篇5: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庙

作者:苏轼朝代: 大江疚骼矗上有千仞山。

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

深渊鼍鳖横,?去声,?巨壑蛇龙顽。

旌阳斩长蛟,雷雨移苍湾。

蜀守降老蹇,至今带连环。

纵横若无主,荡逸侵人寰。

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

神仙岂在猛,玉座幽且闲。

飘萧驾风驭,弭节朝天关。

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艰。

古妆具法服,邃殿罗烟鬟。

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

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

篇6:神女峰的传说

兰香神女庙

作者:李贺朝代:唐体裁:五古 古春年年在,闲绿摇暖云。松香飞晚华,柳渚含日昏。

沙砌落红满,石泉生水芹。幽篁画新粉,蛾绿横晓门。

弱蕙不胜露,山秀愁空春。舞剪鸾翼,帐带涂轻银。

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看雨逢瑶姬,乘船值江君。

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锦鳞。

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蛛巢,眉笼小唇。

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深帏金鸭冷,奁镜幽凤尘。

篇7:神女峰的传说

望毛女峰

作者:陆畅朝代:唐 我种东峰千叶莲,此峰毛女始求仙。

篇8:神女峰的传说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航天专家孙锦云教授, 参与到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发射及神舟九号着陆现场, 记录全过程, 尤其把镜头对准并记录了中国第一个女航天员刘洋的风采。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神舟九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 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 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在轨飞行期间,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取得了丰富成果。

6月29日10时03分, 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后, 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着陆场站及时发现目标, 空中搜救分队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开启后, 经过短时间地面重力再适应, 三位航天员先后健康出舱, 身体状况良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篇9:当代“巫山神女”传说的结构分析

一、当代巫山神女传说的形态

作为三峡地区极具传奇性的神女传说虽然大致秉承乐善好施的地方保护神的特质,然而在当代的流传中仍然呈现出与时代和人们意愿以及与地方传统相结合的变异性和地方性来。

由于当代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脱胎于杜光庭的创作,因而有必要将凝聚其创作的收于《太平御览》中的相关记载引用出来,以期与当代民间流传的巫山神女传说进行比较。

《太平御览·襄阳耆旧记》记载的巫山神女故事讲的是:

巫山神女是王母的女儿,因为到民间游玩看到峻拔的巫山而流连忘返,当时大禹正好治水到巫山,他求助于神女。在神女的帮助下,治水顺利完成。因为神女对巫山美景的喜爱,在此化为石头。而宋玉将该故事告诉给到处寻求不死仙药的楚王。而无法悟得道教精要的楚王,就在巫山修筑“高唐馆”祭祀神女。

《太平御览》的记述充满了对道家和仙家的宣扬、褒奖。但是当代,在三峡地区搜集的巫山神女传说尽管讲述人讲述的语言通俗浅显,但是想象的翅膀却飞得更高、更远;虽然故事没有文人作家那么有文采,却也绚丽多姿,同时,夸张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三峡风景传说》中收录有田海燕先生整理的《神女峰》(有删减) 故事(以下简称“传说Ⅰ”)讲的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儿因为长得水灵美丽深得王母的宠爱呵护,而得名瑶姬。王母将她送到三元仙君那里去学习仙术。学成后的瑶姬被封为云华夫人,主管教导仙童玉女的事情,还有一批侍女以及狂章、虞余等侍臣供她差遣。

瑶姬教会侍女仙术后,她们都希望能到没去过的人间东海游玩。在东海,龙王向瑶姬求婚,遭到瑶姬的拒绝。瑶姬一行来到巫山,看到只顾自己玩乐,却给人间带来灾害的十二条蛟龙,就将这些蛟龙一一除去。而蛟龙的一段段尸体变成了山峰塞住了长江。大禹赶来巫山治水,却因为山峰奇峻,在别处开道导水的方法在这里行不通。云中的瑶姬看到一筹莫展的大禹和人间的惨境,便吩咐侍臣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知道神女派来天兵来治水,便上巫山叩谢神女。在仙宫,神女对大禹说,由于他不懂变通,在巫山地区治水仍然采用在平原地区治水的办法,并不符合巫山实际。神女又赠给大禹黄绫宝卷,教他如何驱使虎豹、制服蛟龙,并派庚辰、虞余两位臣子来协助他继续治水。大禹按照宝卷制出了车、轿、船等工具,疏通了九河。

神女在秀丽的巫山一留就是千年,她看到渔船老是在夔峡和青滩遇险,因而招来神鸟为峡江渔民指航;她看到百姓为虎豹所害,因而又天天为他们驱逐虎豹;她看到山上常常缺水,因而奔驰在峡谷上行云施雨,保证庄稼丰收;她看到峡里瘴气使得人们患病,因而在山上播种疗治的药草……久而久之,她化为神女峰,她的侍女也化为望霞、翠屏等山峰。老百姓为了铭记神女的恩德,就在山上修建了纪念她的神女庙,也称凝真观,并天天拜祭她。

韩致中先生在三峡地区整理的《巫山神女》 (以下简称“传说Ⅱ”)与上述田海燕先生的《神女峰》故事有所区别,韩先生的搜集整理在田海燕先生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内容: 瑶姬虽然深得西王母的宠爱,但由于瑶姬生性顽皮,所以王母想通过找个女婿管住她,就同她一起去东海游玩,实际是想与东海龙王结亲。东海龙王早就想娶瑶姬了,所以盛情款待瑶姬母女。当瑶姬得知母亲想把自己嫁给龙王时,愤怒地离开了龙宫。

她在巫山看到作怪的十二蛟龙,好言相劝它们不要残害人间,但是蛟龙不听她的话,因而瑶姬不得不斩杀蛟龙。在协助大禹治水上,她身体力行,她交给大禹黄绫宝卷,教他用锤子凿石,用车船运土。

当王母得知瑶姬斩杀蛟龙,又自毁婚事,便叫自己的二十二个女儿去劝她回来。姐妹相见很伤心,但是瑶姬不愿回到天上,因为她要为人们驱逐虎豹、治疗疾病、护航等。这时,田里一片枯黄,由于久未见雨天旱的缘故。瑶姬难过得哭了。她的泪水变成雨,禾苗得到了雨水又变青了。二十二个姐姐议论纷纷,有的赞同妹妹的作为并愿意陪她留在人间,而有的则持相反的意见,而两方正好是一比一。因此,十一个姐姐留下与瑶姬一起,变成了山峰驻守巫山。而神女峰,就是瑶姬变身的。

80年代收入《民间故事集成·神女的传说》 (以下简称“传说Ⅲ”)的故事大致情节则是:

瑶姬带着十一个侍女游玩人间,看到了兴风作浪的四海龙王,就用云帚制止了汹涌的海浪,惩戒了龙王。最后助大禹治水后与侍女一起化为山峰。

另一则由巫山县船工谭成玉讲述的《神女传说》 (以下简称“传说Ⅳ”)则说神女是女娲娘娘的女儿,靠宝物钻山驹钻通了长江三峡和九河。

黄永林教授选编的《泰山黄河的传说》中收录的《神女峰》 (以下简称“传说Ⅴ”)的故事也具有特色: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好动贪玩,喜欢到仙界游玩,并对民间产生了兴趣,而这些是王母娘娘不愿看到的。瑶姬执意要到人间去,王母只好同意,但她另有打算,即到凡间给她找个丈夫。母女到了东海龙宫,龙王早就想娶瑶姬了,于是格外殷勤地招待她们,瑶姬知道真相后,气愤地离开了龙宫。在巫山,她见到四处为害的十二条蛟龙。她好言相劝,让其回东海去,但是孽龙不听劝告,反而折腾得更厉害了。瑶姬斩杀了它们。孽龙的尸体变作十二高山,挡住了江水,水漫村寨。瑶姬不忍见到人们生活如此困苦,便滞留巫山不返天界。

大禹来到巫山劈山开峡,瑶姬助其治水。王母心疼在人间的瑶姬,叫来她的二十二个女儿,叫她们劝瑶姬回家。姐妹相见格外痛苦。当瑶姬为山民驱逐虎豹后,有一些姐姐不再劝了;当看到她为民疗病后,又有一些不再劝;当看到她为迷航的船民导航后,又有一些不再劝了;当她用泪水滋润干涸的农田后,又有一些姐姐不再劝了。到最后,正好有一半的姐姐愿意与妹妹一起留在人间,因而十二姐妹一起化做十二峰。

对于这几则来自民间的都是有关巫山神女传说的异文在内容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该传说在人们的口头流传中不断熔进传承者自己的智慧和想象。

通過下面情节单元的比较可以看到这5个传说故事的情节差异性:

从传说内容上看,5篇异文都继承了巫山神女“斩杀十二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这也是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核心内容。

①对于神女的身份,除了谭本的《神女传说》中将瑶姬讲述成女娲娘娘的女儿外,其他版本均将瑶姬视作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儿。

②有关瑶姬的生平中,异文均描述了瑶姬在仙界的活泼好动,同时均表现出她与以王母为代表的仙界规则的不调和,即,瑶姬不愿被禁锢在仙界,她向往人间的生活,并不认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仙界有多幸福。她这种对凡间生活的钟爱,为后文,她斩杀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做铺垫。

③东海龙王的求亲,是道教版本中没有的情节。瑶姬拒绝龙王的求婚实际上也是对其体民爱民,疾恶如仇的性格展现。这是因为瑶姬曾经看到东海龙王危害人间。

④斩杀十二蛟龙和帮助大禹治水是连续性的情节。正是因为瑶姬斩杀蛟龙,导致其尸体阻塞江水淹没农田才有了大禹巫山治水,而巫山地区的险峻地理,工程的艰巨而自然引出神女的帮助。

⑤水患消除后,大禹对神女的相助,深表感谢,并向她致谢。因而结合巫山地区的山体和石头的拟人化,出现了所谓的“授书亭”。

⑥对于瑶姬助禹治水后的事情,5文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种(以传说Ⅰ、Ⅱ为代表)是继续描写瑶姬为峡江人民除害,另一种则是就此结束,人们对治水有功的神女化峰后表示敬意,修庙建祠,以示尊重。

⑦神女因为有恩于百姓,所以在文本中有人们修庙祭祀神女的情节。

⑧最后神女因为不忍离开巫山而化为山峰。化峰的情节也具有戏剧性,即传说不仅交代了神女峰的来历,顺带也交代了巫山十二峰的来历,即,瑶姬的十一个姐姐或相伴的侍女与她一起化峰,留在巫山。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比较,与其说巫山神女传说是讲述的一个神女的故事,不如说是峡江人民的一部发展史。在这一浪漫的传说中不仅展现了峡江人民的理想与浪漫精神,也展示了巫山地区人民不惧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与境界。

瑶姬在当代民间流传的故事中,虽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教版本中“云华夫人”的影子,但是,与道教版本中的神女,民间传说中的瑶姬形象要饱满得多,品格要高尚得多,自然为普通民众更为喜欢得多。

瑶姬虽然在民间的传说中与在道教版本中的身份一样,仍然是天界的仙人,而且其母为西王母。但是,与道教中的“云华夫人”不一样的是,瑶姬身上更加集中了民间疾恶如仇的侠义性格。例如,瑶姬对母亲对人间的诋毁相当反感;看到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仅痛哭流涕,还用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利,甚至为了永远与喜爱的峡江民众生活在一起,毅然放弃了回天庭,甘当巫山地域守护神。

道教版本中的瑶姬在人们看来,是冷峻的仙家道骨,与民众的距离相当远。她不仅站在云头冷观民间,对于大禹治水也是基于让这位民间的英雄感受道教的“恩典”,帮助大禹治水的原因是她偶过巫山的偶然行为,重在传道。而且,瑶姬对大禹的耳提面命始终以一个高姿态出现,不仅让人们对她的冷漠产生距离感,同时也让人们对大禹的英雄形象产生错觉。

但是事实却是,百姓对英雄的固化印象是不能被这种刻意的创作所抹杀的,因此人们在后世的口耳相传中,自然剔除了这一不合人们理想的情节。

瑶姬在民间传说中,不仅是一位仅仅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她对民间的疾苦拥有与凡人一样的同情之心,在是非面前有自己的判断准则。她不仅轻视富贵,而且对危害百姓的行为和势力深恶痛绝。这从她斩杀蛟龙、拒绝东海龙王的求婚和继续留在巫山造福百姓的行为可以看出来。

道教版本中的瑶姬,却仅仅以帮助大禹治水而完成其“光辉”事业。而且对待治水英雄大禹相当傲慢,因为治水有功所以得以赢得人们修建庙宇祭祀,俨然,瑶姬的“义举”就是为了赢得人们的修庙拜祭。

巫山十二峰是传说得以生成和流传的依托。在民间流传的神女传说中,不仅对神女峰的来历有解释,甚至对十二峰的来历也作了交代。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原本在道教版本中没有任何踪影的瑶姬的姐姐纳入进传说中。虽然这十一个姐姐的形象在传说中并没有瑶姬清晰,但是在文末,姐姐不仅赞同瑶姬的做法,甚至愿意与妹妹一同留守巫山。景物与传说合理结合,具有说服力。同时,斩杀蛟龙的情节与当地的“斩龙台”一地相呼应。光绪《巫山县志?古迹志》载:“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

道教版本中,并没有完全交代“云华夫人”是为何化身为山峰,只是因为在巫山发现有一块形似少女的石头而断言那是瑶姬所化。这样的陈述性语言类似“先断后判”的唐突做法,仅仅因为有那么一块类人的石头而牵强附会到瑶姬身上。综观道教版本中的瑶姬,丝毫看不出她对巫山有多大的留恋和喜爱。

二、巫山神女传说的当代价值

虽然,瑶姬的传说在主要在湖北和四川等地流传,但是,从神女传说的主要情节看,这位造福巫山的山川守护神与流行于祖国各地的山川守护神传说故事拥有相同的性格和事迹。

广大底层民众对道教版的神女故事钟爱有加,是基于他们企求征服自然、摆脱人间疾苦的理想和愿望的表达。一代又一代质朴的百姓运用自己的智慧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和人间真情的追求嵌入故事中,将助善好施的神女故事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的巫山神女传说仍然不失其存在的意义。

第一,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我国先古历史传说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就连被誉为“史家绝唱”的第一部纪传体史著——《史记》也收录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事迹就是巫山神女传说的基本情节之一。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先生认为:“无论以前多数人对传统是如何地坚信不移,奉为至真,也有少数人不以为是;反之,无论传说的内容荒唐到怎样地步,也总有少数人认准这可不是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说的两极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拉开了,联系的纽带也越来越细了,而且文艺的成分渗透到外表,轮廓清楚色彩加重了。”

巫山神女的传说既是以优美故事的形式向后世讲述着大禹的功绩,传播着这样一段历史,同时,也以文学的笔触将大禹的高尚品德以超现实的描述方式传达出来,而且,这种文学性的描述竟越来越背离史实,而向文学化发展了。

第二,闪现民众智慧。考察传说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致的发展脉络。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的发展史也证实着这样的规律。“从前的传说,形式不够完备,说不透的地方不少,也很富于伸缩性,可以任意增减内容。” 杜光庭改编“神女传说”之前,民间已经有大禹治水传说的流传,然后结合巫山地区的女神信仰,附会到巫山神女身上。但是,他对于巫山神女为何帮助大禹治水,以及巫山民众为何如此深爱崇敬巫山神女并未解释,也未作任何交代,这些问题在当代流传的传说中则都有较为周详的叙述。

她同情民间的疾苦,明辨是非。没有天界仙人的冷峻和漠然。她拒绝龙王的求亲是站在民间的立场,对危害人间的恶势力坚决不妥协。这些为她留驻人间并帮助大禹治水的后续行为做了铺垫。她帮助大禹治水是因为,她斩杀的恶龙的尸体变为山峰,阻挠了江水的流向,而导致人民的农田家园被江水淹没。她化身为山峰,是为了能永远保佑峡江的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民众以附会粘合的叙事方式创造性地对巫山十二峰的来历做了合理的解释,既合情合理,也符合故事发展走向。这种创意性的增补,不仅完善了原始传说中的粗糙部分,也全面展示了為民请命的神女形象与性格。因此,在巫山神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巫山地区百姓的智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第三,呈现峡江民众坚毅地域性格。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是人间专司“祭祀”的女巫。这种身份是巴楚先民“崇鬼尚巫”习俗的表现。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巫山神女这种身兼“巫师”献身求雨的职责了。她被塑造成巫山民众的保护神。民间传说,她因同情峡江地区农田干涸,眼泪化为雨水,滋润大地。这种行云施雨的神奇本领与宋玉笔下的神女“朝云旦雨”的化身可谓异曲同工,但是两者的意义却截然两样。

气候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使得农民是最早的通过观察天气和气候进行农田劳作的“科学生产者”。巫山地处我国丘陵地带,气候与地理不同于平原地区。巫山地区并不适宜于农耕,当地百姓多狩猎捕鱼为生。山林中多虎豹猛兽,对上山狩猎的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威胁,同时,江滩暗礁的风险,也使得临江捕鱼的船民渔民有触礁翻船的生命之险。这些外出渔猎的人们渴望得到天神的佑护,巫山神女的出现正好填补了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空缺。

巫山神女在传说中为民导航、驱逐虎豹、行云施雨均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寄托和在艰苦生活环境下不屈不挠敢于抗争的坚强性格和突出智慧的展现。这样的传说创造既是人们自我安抚,体现民众对艰难环境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用夸张浪漫想象对艰难现实的乐观表达。

上一篇: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可贵实践_金融研究论文下一篇:痛快的澡小学生获奖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