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论文

2024-05-04

表外业务论文(共6篇)

篇1:表外业务论文

理论·政策·产业 表外业务专题

陕西日报 2014年8月19日

赵正永:全省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金融政策执行者、金融改革推进者、地方金融管理者、金融环境创建者、金融安全维护者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把金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加强研究,深入分析形势,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工作的支持力度。要坚持在高度重视、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服务功能的同时,牢固树立金融产业的理念,把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提出相应的办法和举措,努力实现金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娄勤俭:“十二五”时期是陕西金融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国家金融政策开放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把西安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关中建成金融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机构

密集、市场完善、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编者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北京银行西安分行行长赵政党,为我们讲授表外业务专题。本报撷取其中重点加以摘登,以飨读者。

专家讲义摘编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狭义的表外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诺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

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指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银行体系内、同业市场、通道业务市场或非标产品发行的各类债券、计划、理财产品,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的部分种类摘录如下: 1.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

4.网络金融。当前我国网络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模

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与金融门户。网络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谈业务。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件”,是网络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网络金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近年银非标债券表外业务模式的演变 2008年,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

2009年:同业-理财-信托模式。通过银行理财资金借助信托计划向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利用同业资金价格低,通过金融机构的同业投资行为,投

资银行理财产品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10年:以释放信贷规模为目的,借助本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公司买断银行信贷资产,释放本行贷款规模。

信托公司买入银行贷款——发行信托计划——银行理财投资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行货内发行。

2011年:同业代付大量兴起,一段时间内,同业代付所依托的国内信用证替代了信托贷款、银行贷款。

2012年:同业投资嫁接金融资产买入返售成为主流,两方、三方交易模式富于变化。银行理财嫁接金融资产交易所委托债券权投资也成为表外融资重要方式。

2013年:委托投资、买入返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表外业务变化更多,同一模式持续时间更短,券商资管计划、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各类受益权等产品和交易被灵活运用。

三、近年来针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点:银信理财转入表内,计提拨备。

《进一步规范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要点:真实转让。

《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要点:委托行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进表核算。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点:明确非标债券定义和范围;理财资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2014年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要点:明确了同业业务的概念和要求,大量业务模式实质性叫停。

2014年5月8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要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明确非标债券业务操作规范。

四、以西咸为例如何利用表外业务工具解决发展问题

1.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设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

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要把建设西安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积极作用。

2.西咸新区表外业务情况(1)已合作项目

截止6月末,北京银行西安分行累计为西咸新区提供资金支持114.65亿元,其中表外融资107.05亿元,提供授信总额85亿元。

(2)未来2年西咸新区表外业务发展规划 北京银行计划2年内,对西咸新区提供各类结构化融资300亿元,其中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区内BT项目方面提供融资100亿元、在股权融资方面提供100亿元。2014年在现有基础上再投放。

西咸新区表外业务专项建议

西咸新区“两权价款”受益权质押项下融资解决方案:按照西咸新区建设及未来规划,我们认为,西咸新区未来资金需求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金融大;

二是期限长;三是成本可控。

方案一:

承接债务的西咸新区各组团下辖建设公司,亦包括西咸新区自身的建设公司,“两权价款”受益权做抵押,需政府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纳入预算

可选择:

1.银行主导的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3-5年)2.保险债权计划(5-10年)

3.基金公司或证劵公司主导的债券或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周期:

一般银行2个月左右 保险债权计划3个月左右

非标资产债券融资计划6个月左右 方案二:

以“两权价款”估值权益人入股西咸集团企业或公司,市场化运作,利用权益杠杆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非标业务市场进行融资。

方案三

以“两权价款”估值作为入股劣后级,发起成立西咸城市建设基金,规模初步按100以,未来按300-500亿规模设计。成立后,专门以股权形成投资西咸新区各板块公司,要求专业团队管理,市场化运作。

典型案例

商业银行可从传统表外业务方面进行创新,最典型的案例如下:

1.代理业务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在巩固已有代理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代理业务的范围。如代理客户收付款、代理融通资金、代理保管业务、代理组建新公司、代理客户会计事务等。它包括代付代收劳务费、管理费、环保费、水电费、房租、电话费、交通罚款等;办理代为支付工资、养老金返还等业务;争取代理发行国债、金融债券、民政部门彩券等业务以及代理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其中,代保管业务主要是密封保管业务,包括保管股票、债券、大额定期存单等有价证券和黄金、白银、珠宝首饰、珍贵文物、契约文件等。这是一项利用银行自身的安全设施,向客户收取保管费的边缘性金融业务。2.开拓委托投资业务。在既有的投融资体制和运作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接受机构投资者的要求,以委托投资的方式把资金投放到有关项目和企业中去。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控制风险,不参与到交易中去,仅发挥中介作用,交易风险由委托人和受益人承担,那么,委托投资业务是值得大力发展的。

表外业务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江泽林

一、表外业务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定义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二)主要分类

1.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

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承诺类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

2.广义的表外业务分为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及网络金融四类。

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场外交易)包括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理财融资工具(银监会注册)、资产证券化(ABS)三类。其中注册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所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级短融、私募票据、并购票据、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包括产权交易所业务、同业业务及通道业务三类。其中产权交易所业务主要指委托债权业务;同业业务包括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业务、同业投资业务、委托投资业务、买入返售业务四类;通道业务包括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

银行理财业务是指储蓄、保险、证券、基金、外汇、地产等都是理财的途径,与这些途径相关的产品就是理财产品。狭义的理财产品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

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按约定条件和比例收取管理费,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按标价货币分为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双币种理财产品三类;按投资方向分为债券类理财、信托类理财、新股申购类理财、代客境外理财(QDⅡ)、结构性理财、商品类理财、信贷资产类理财七类;按收益类型分为保本固定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非保本类三类。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三)基本特征

1.服务与资金没有直接联系。银行的表内活动都是与其它主体之间直接的债权债务交易,但是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中并不直接运用自身的资金,属于纯粹的金融服务,从始至终都没有资金借贷关系的发生;对于承担一定风险的或有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保函担保和承兑等,是为支持申请人而承担的或有责任。

2.杠杆性较高,盈亏波动剧烈。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具有很高的杠杆性,可能诱发较高的投机行为。相对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衍生金融交

易具有以较少的资本金,支持较大名义交易金额的特点。所以可以用小数目资金获得大收益,但同时,如果预测失误,也会导致亏损的数目成倍放大,从而使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量变化剧烈。

3.交易高度集中。由于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性,衍生产品合约在全球通过有组织的交易所或者通过场外交易的形式进行交易,且每笔交易数额巨大,因此对交易者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和监控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出现了高度集中趋势。

4.透明度较低。由于属于表外业务,根据相关会计管制制度,信息披露往往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而是仅仅可能体现为附注;这样,容易导致银行表外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从而隐藏了风险信息。

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其中,存贷款业务是主要经营的业务种类,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

业银行的利率不断在变动中,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获利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渠道,提高利润水平。发展对资本没有直接要求或对资本要求极低的表外业务,使商业银行在不增加资本金甚至减少资本金的情况下,仍能够扩大业务规模,增加业务收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二)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力资源等,不但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创新的表外业务,而且还可以使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拓展到非信用业务,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机构众多、技术先进、信息灵通、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资金充裕等优势,扩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三)降低经营风险。在融资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在减少,存贷利差在缩小,同时面临着多种风险。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无论是商业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都是商业银行

资金运用的业务,不但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而且面临着许多风险。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些风险主要是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而造成贷款损失,或因所投资的证券难以交易而使银行收入损失,或因不可预期的物价上涨而使银行实际收入下降,或因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价格的变动而造成银行证券投资资本的损失。因此,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商业银行经营资产业务带来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对转移或降低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都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等工具则可以分散、降低信用风险。

(四)增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大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特别是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借助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大大弥补了其资金缺口,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表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行之有效途径。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可以扩大银行的顾客群,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与客户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表外业务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的规模。开展表外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可以间接增加资产与负债规模,并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形式扩大商业银行利润。

三、我国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入世后,国内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猛,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别为33.2万亿元、39.2万亿元、48.7万亿元、57.7万亿元,平均增速达90.4%。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趋势。从最初的票据买入返售、直接融资工具为主要模式逐步到委托投资、买入返

售、同业投资等各类模式并存。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较高。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91.86%下降到2013年的51.42%;非银行贷款在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8.86%上升到2013年的94.48%。

(二)发展成因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及汇率政策调整逐步展开,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后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二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规模的需要。对商业银行来说,一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更愿意将存款转移到表外业务中,如理财产品等。贷款额度制约了商业银行直接进行信贷扩张的空间,促使商业银行将贷款证券化或者将其转移到表外,同时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控的方式随着监管措施的出台不断演化。据统计,2011年同业代付规模增长近5000亿元,年末余额接近万亿元。2012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同业代付业务被纳入表内管理,但之后,商业银行仍存在通过理财产品筹集基金发放委托贷款、购买信托收益权、开展保理等方式,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是推动表外业务融资需求的直接原因。

(三)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业务所占比重及赢利空间不断缩小,我国金融市场中的表外业务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商业银行标准化产品快速增长;二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三是网络金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四、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特点

(一)我省发债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13年陕西省社会融资总规模425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名,与陕西GDP在全国排名接近,说明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全国大体平衡。但无论从发债规模、发债数量还是从发债企业来看,陕西在全国占比均不超过1.7%,远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特别是发债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近5年来发债企业共50家,在全国排名24位,这也充分反映了我省的融资能力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

要。

(二)区域发债规模及数量结构不平衡。我省表外业务融资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区域结构来看,西安市经济总量历年来均居全省第一位,其发债规模在2009至2013年同样位于首位。5年间,西安市发债支数、企业户数及发债金额分别为1559.71支、114户及3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1.07%、75.5%及66.00%,呈现出较强的集中化发展趋势。

(三)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集中度较高。近5年来,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为1820亿元,占全省82.93%,其中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及延长石油集团三大集团占比达52.54%;前十大企业发债支数占全省的60.25%,三大集团发债支数占比33.11%。数据表明,我省总体社会融资需求较高,但目前企业发债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众多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仅限于常规融资渠道。

五、我省发展表外业务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立足大数据,综合工商、税务、抵质押办理等行政管理平台信息,建立方便、快捷、高效、合法的行政审批流程,降低我省各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融资业务合作成本。大力支持搭建银行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企业交流沟通成本。紧跟市场需求,提升综合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切实提高政府的智能化服务能力。

(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用市场化手段健全市场环境。立足全省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发展潜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企业,逐步形成具有陕西省特色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快速积累表外业务增长潜力客户群,形成表外融资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氛围,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为我省表外业务的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三)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机遇,打造地方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东部及沿海省市网络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其金融服务覆盖全国作用优势明显。我省应紧跟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抓住互联网金融变革的时代机遇,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金融业务。我省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已形成了自身发展优势,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应积极发挥同业错位竞争优势,找准定位,加大技术投入,积极探索互联网支付、P2P、O2O等产品开发,不断开发扩大零售业务客户群,形成以网络金融辐射全国市场发展的竞争优势,开创我省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新局面。

(四)加强金融生态及金融素质建设。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素质建设,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超前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市场交易主体学习金融知识提供便利,有效实现金融产品需求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从而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与创新。注重金融下地方微观经济的杠杆运用,着力解决金融支持地方经济中不协调、不顺畅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省金融市场全面发展。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光进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我省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快速发展的战略时期,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我省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提高银行竞争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以及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就可以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同业竞争的热点所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商业银行及时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2、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随着我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提高以及“走出去”企业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大型优质客户规避利率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始从信贷资金逐步向非信贷型金融服务转变,从传统型产品向表外业务转变客观上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了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3、满足社会融资需求

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上限、存款准备金、贷款额度等监管方式限制了银行资金使用方向。而表外融资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本收益及风险权重,也不受额度管理制约,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占用。随着我省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常常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或以委托贷款的方式,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匹配,“曲线”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既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又实现了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二、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特点

1、发展迅速。近几年我省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2009年以来,表外业务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主体,规模占表外业务一半左右,年均增速高达24%。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发展速度迅猛,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

2、产品趋于多元。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

速的背景下,我省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融资额成倍增长。2012年工商银行陕西分行向陕煤集团发放股权信托融资110亿元,成为同业同类中单笔规模最大的创新型投行业务。

3、业务分布集中。受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运用程度影响,我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突出表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以债权业务为例,2013年西安地区发债金额占全省66%,发债企业户数占75%,发债支数占71%。二是向大企业集中。近5年来,我省前十大企业发债规模占全省82.93%,发债支数占60.25%,其中仅三大集团发债规模就占52.54%,发债支数占33.11%。

4、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我省各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均有涉及,但发展程度不一,业务品种也有所差异,大多集中在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本外币理财等传统表外业务上,其他如担保、报销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类等业务开展得比较少,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各类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

三、发展表外业务措施建议

1、创新表外业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设计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表外业务品种。特别要注重开展小企业贷款产品创新,通过国内信用证代付、保理代付、银票代付、信托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从多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强表外业务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水平,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表外业务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二是面向社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多渠道引进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国内外培训、理论研修与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

3、加强表外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机构应根据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和客户需求,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操作规程和相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并以此作为表外业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督促商业银行及时报告交易情况和统计数据,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及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金融风险。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方玮峰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取得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13年,全国表外业务达57.7万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三年时间翻了近一番。在陕西省,间接融资仍然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金融一直都是我省经济的“短腿”,表外业务发展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陕西省表外业务发展步伐,弥补我们的“短腿”,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推动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一、稳妥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是制约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信托、证券、保险等表外业务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银行业

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为我国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领域发展提供了便利,推动银行业混业经营,促进表外业务发展。对陕西省而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不仅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而且将为表外业务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合作的有利时机,有选择性的加快推进表外业务,不断巩固优化结算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业务等传统表外业务,积极探索发达省份较成熟而我省没有或薄弱的表外业务。

二、优化表外业务发展市场主体

我省表外业务交易主体还不够成熟,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一是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表外业务;二是要加大对表外业务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充分认识表外业务,在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不断开拓信息咨询、承诺服务、投资理财表外业务市场,扩大金融消费市场,促进表外业务发展。

三、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创新

目前,有一部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已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与省内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除了要继续稳步发展原有表外业务外,还应创新发展表外业务。一是积极拓宽担保和贷款承诺业务范围,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银行如果不积极拓宽业务范围,就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二是积极尝试开办金融衍生业务。在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金融衍生业务较为多见,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随着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积极尝试开展此类业务,不断丰富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品种。

四、强化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和监管

表外业务在给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和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是商业银行要抓好表外业务管理制度建设。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开展业务特点,做好表外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评估等建设,加强对客户信用评估调查,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二是监管机构要参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原则,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

成功经验,建立符合我省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与风险监测体系,严格审查国有商业银行拟开办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控制情况,从源头上控制好表外业务风险。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蒋跃

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是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其中资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传统信贷融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开拓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融合,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以企业直接融资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呈逐年递增态势,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日趋增长。2013年,全国非人民币贷款融资业务在

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达到48.58%。我省工业企业开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以下特点:

1、间接融资仍是我省融资的主要渠道。我省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254亿元,位居全国第17位,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55.2%,高于全国平均值3.82个百分点,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8个百分点。

2、我省企业发债直接融资规模及数量在全国占比较小。2013年我省信用债累计发行152只,位居全国第21位,累计发行金额位居全国第15位;发债金额占全国1.71%,发债只数占全国1.68%;工业企业发债为50家,位居全国第24位。

3、企业发债规模及数量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我省发债前十大企业占全省发债规模的82.93%,占全省发债只数的60.25%,仅陕煤集团、有色金属集团、延长石油集团这三大集团就占发债规模的52.54%,占发债只数的33.11%。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省在积极培育打造化工、汽车、电子

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和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等6大重点产业集群,政策面暖风频吹,但是资金短缺的瓶颈依然突出。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市场化投资融资步伐,善用金融,借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优势,合力形成陕西工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表外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工业企业应结合自身需求,善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服务,选择不同的业务种类,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解决供销流通环节融资需求,完善产业链财务管理,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同时表外业务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资本消耗、提高经营利润,实现“银企双赢”。

三、培育支柱产业的政策建议

1.发挥现有比较优势,扩大企业债规模,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和深度转化。抓住我省能源工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油炼化一体化产业,着力构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精油化工五大产业链,加快建立从煤油气基础化工产品、再到下游精细化

工的完整产业链。

2.发挥特色产业体系优势,借助融资租赁等业务,全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运用市场化手段和战略思维健全市场环境,尝试建立一批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重点培育化工、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六大支柱产业,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发行重点企业债和企业集合债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3、发挥错位竞争优势,尝试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创新银企合作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变革时代的机遇,结合地方特色,从业务品种、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大力推进表外业务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

省科技厅厅长 李明远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发展表外业务是适应商业银行监管(如存贷比管理、信贷额度管理、资本监管等)政策变化的需要,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工具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型中

小企业以其轻资产和高成长性的特征,难与传统贷款形成交集,表外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广阔空间。2013年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为5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42%,间接融资仍是我省主要融资渠道,可见我省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仍有下降空间,表明我省表外业务发展空间较大。发展表外业务,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建议如下:

一、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单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有限,其企业信用的确认与使用一般会受到很大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表外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贷款承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私募债等获得融资支持,必须集合式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一定的融资平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起来,集群式发挥作用。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均建立有以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市场主体为依托,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建议我省尽快组建陕西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实体,34

辅之以律师、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构建陕西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切实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体,提高企业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融资的能力

企业的融资意愿和融资能力是融资活动的原动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融资意愿,但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不一定与此匹配。这一现象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中十分普遍,尤其在新近成立的企业中更为突出,所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不断培育企业融资主体十分必要。建议:首先,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针对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按若干关键要素将企业进行分类,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资源数据库,对企业实行分类辅导、动态管理,逐步培养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等优质科技企业。其次,加强宣传和推介,将各有关部门面向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及时地推送给科技企业。

三、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不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企业信用是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支撑,企业信用评估是实施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的前提,所以必须加强科技企业信用建设。建议:由省金融主管部门牵头,联合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土地等部门,建立统一的科技企业信用归集、评价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征信系统,强化信用约束和披露制度,支撑融资活动的需要。其次,科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力利保障。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鼓励银行特别是科技支行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引导科技支行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引导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提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省财政厅厅长 张社年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包括出具保函、开具信用证、承兑汇票等担保类和贷

款承诺、票据发行融资安排等承诺类两种类型。广义的表外业务是通过场内、场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

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57.7万亿元,相较2010年末增加24.5万亿元,增长73.79%。同期整个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我省在“双推双增”工程的持续推动下,今年一季度,直接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债券融资增速远超贷款增速。初步统计,今年1至3月,全省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融资378亿元,同比增长61.5%,融资量为2013年全年融资量的50%,其中通过发行债券融资338亿元,同比增长50.9%,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高于同期全省人民币贷款增速34.9个百分点。但从银行间债券市场来看,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品种,发行主体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以2013年为例,陕西煤业、陕西交通建设集团、延长石油、陕西高速集团、陕西有色5家大型企业共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量占全省总量的78.6%。中小微企业参与广度、深度依然较低。

银行表外业务是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必然产物,它作为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有益拓展,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表明,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传染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我们应当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按照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手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一手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在充分发挥表外业务积极作用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

一要明确监管思路、推进分类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摒弃“重表内、轻表外”的传统监管思路,坚持“表内外业务并重”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口径分层次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制度。科学分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坚持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原则,审慎设定分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

二要在监管框架内推进产品创新。鼓励银行在监管框架内,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避险和增利为动力,以促进转型发展为导向,积极创新。支

持银行在组织流程、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方面为金融创新留出空间。支持银行加强对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对机构和个人的金融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奖励。

三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鼓励银行积极开展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融资模式创新。

四要完善我省金融业发展生态体系。紧密围绕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引导聚集民间资本、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把金融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建设机构密集、创新活跃、科技先进、服务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翟四虎

近年来,随着金属市场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金融创新的推出,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金融体系已经演变为传统银行业务和表外业务为主导的复杂金融体系。

一、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认识

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在资产负债表中计量,通过场内、外交易市场或通过金融同业体系相互之间发行的各类债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及理财融资工具,有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业务。主要包括标准化债券融资业务、非标准化债权业务、银行理财业务、网络金融等。

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表外业务呈逐年递增态势;二是非标债券业务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态势;三是表外业务在社会融资规

模中的占比较高。表外业务的蓬勃发展和频繁创新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它反映了我国的金融业正在从单一功能的传统银行向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金融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支付清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的新型金融业转型。

二、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在金融创新中具有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正如全球金融危机所揭示的那样,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善宏观金融管理模式,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可能成为绕开宏观调控、规避金融监管,进而制造金融和经济不稳定的工具。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表外业务,宏观金融管理部门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予以规范。

一是要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系统。表外业务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二是货币政策急切需要从对数量型的政策工具(准备金率、信贷管理、央行票据等)的依赖上,全面转向主要依靠价格型政策(利率和汇率政策);三是微观审慎政策应该

全面转向宏观审慎政策。后者的核心是监控所有当事人表内外资产/负债并表后的资产负债表,尤其关注并表后的杠杆率;四是鼓励市场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以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表外业务区别于传统银行业务的特点不仅在于它的“隐秘”,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这使得监管部门面临一个窘境:要么花费巨大的监管成本疲于应对不断的金融创新,要么简单粗暴地实施禁止。事实上,监管可以来自政府部门,也可以来自市场。五是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表外业务“隐秘”和变化多端的特性,往往导致提供服务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成为必要;六是鉴于表外业务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银、证、保的分界,并再次模糊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界限,为了加强对其监管,改变当前分业管理的架构,推动“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以新型融资渠道带动创业

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当前存在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我

们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就业方针积极稳妥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同时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帮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开拓思路,利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等新型融资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我们要鼓励高校毕业生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主动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卫华

随着金融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监管趋严、金融脱媒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促使各大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拓宽业务范围,增加盈利渠道,表外业务应运而生。因势利导做好表外业务的引导、扶持和监管,是提高我省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和行业竞争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我省开展过的表外业务主要有四大块,一是标准化债权融资业务,如债券发行、理财融资工具等,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二是非标准化债权业务,如北金所的委托债权业务,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均有业务发生;三是同业代付(偿付)业务以及买入返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四是同业投资、委托投资、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基金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业务,主要集中在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

我省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相对集中。从表外业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西安,其他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产品的推广运用程度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关。二是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以来,我省表外业务规模年均增速在20%以上,其中,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近年来同比增速在49%以上。三是股份制银行创新力度较大。截至2012年6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占全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余款的86.1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占比47.06%。四是风险程度整体较

低。各家金融机构通过各类债权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有效降低了整体风险程度,2012年6月末,陕西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垫款比例仅有0.7%。

二、我省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表外业务发展规模小、层次低,新兴业务发展缓慢,商业银行相互模仿,致使各行表外业务雷同性较高,业务范围比较狭窄,缺少特色和优势产品,经济实体对表外业务的认识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表外业务的风险不容忽视,新兴表外业务与信贷资产的关联度较高,表外资产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监管规避和套利行为,并显现出“信贷替代与扩张效应”。信贷表外循环的不确定性、高自由度和低透明性,极大增加了隐性风险。三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够。商业银行尚未成立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表外业务的发展运行进行系统的管理,对种类繁杂的表外业务的风险估测经验不足,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衡量方面缺乏系统有效手段,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较大。四是监管亟待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和处理制度不健全,现有的检查审计方式不适应表外业务特点,审计和检查的频率、力度和覆盖面有待于进一

步提高。

三、促进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转变经营理念,促进表内、表外业务均衡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表外业务对优化经营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及早做好表外业务发展规划,在扩大表外业务份额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稳步推进表外业务发展。二是重视表外业务的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分析研究,做好客户业务需求调查分析,结合本行经营优势,设计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表外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是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各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应充分认识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蕴含的风险,注重对表外业务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表外业务风险集中管理机制,促进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在电子设备、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业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打造良好的业务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相关业务人才,切实提高人员专业化水平,夯实表外业务发展基础。

省统计局局长 丁云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存贷款表内业务,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

一、表外业务发展迅速,但需正确认识其实质中的隐含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表外、同业、理财等非传统业务不断融合,信托贷款、债权与资产受益权等新型表外业务融资额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为57.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8.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余额增速4.7个百分点。陕西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势同全国,2013年传统业务余额为2863.6亿元,增长48.2%,较上年提高10.9个百分

点。委托贷款同比多增297亿元,新型表外业务如“包买让渡”等不断涌现,理财产品持续升温,资金余额达1434.5亿元,比上年增长82.1%。表外业务迅速增长的同时,仍需正确认识表外业务的本质。

第一,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央行对信贷总量的严格控制,银行将表内资产业务转移至表外,资本占用较少的表外业务实现了融资需求的满足和银行丰富收入的理想,便于规避监管又实现了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表外业务过度发展不利于货币调控和支持实体经济。表外业务衍生的货币流动性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控制其货币供应量,表外业外的资金投放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审慎管理的效应,可能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配置,影响货币调控的实施效果。特别是表外业务中有相当数量是在金融机构间“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影响了金融对实际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三,不可忽视的隐含风险。表外业务巨大增量的背后是对等的风险,相对于表内业务有事前计风险资本,事后计提拨备等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表外业务的风控缺乏系统管理,主要有或有风险,48

如信用证、票据贴现、衍生品交易等业务。日益扩张的表外业务量也逐渐增加隐含风险,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对银行造成巨大损失以及理财业务风险。迅速扩张的理财业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也蕴藏着潜在风险。部分产品走样成为信贷替代产品,甚至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套利。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1、丰富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是央行对信贷总量的控制和社会融资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关部门应引导银行支持亟须资金的小微和涉农企业,鼓励实体经济利用直接融资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各项措施,降低融资成本,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拓展融资思路,破解融资难题

2、加强监管,系统布置风控体系。首先从观念上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把表外业务监管放在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地位上,修订完善制度

规定,统一表外业务范围,完善会计核算项目,全面核算表外业务收入,清晰反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发展表外业务。二是相关部门应构建健全的表外业务管理架构和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实现表外业务的审批、风险计量和监测、业务统计等全流程监测,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严防风险传染和蔓延。

3、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意识宣传。2013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攀升,我省理财市场发行期数、累计筹集额以超过30%的增速大步发展。源于对银行的信任惯性有不少人误以为理财产品等同于存款,不明其中的风险,银行销售人员往往趋利避害,用生僻的专有名词弱化或隐藏潜在风险,一旦理财产品出现风险,银行早已将责任撇清,百姓却深受其苦。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向公众宣传普及理财产品风险知识,并要求在理财合同及宣传彩页等产品的突出位置标明理财产品的潜在风险,避免百姓财产的无故损失。

省环保厅厅长 王成文

篇2:表外业务论文

信托贷款是指信托机构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制定信托发行计划,募集资金,通过信托计划募集的信托资金,对自行审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与委托贷款区别:

委托贷款只是在资金的运用上改变了形式,委托单位的拨款改为金融信托机构的贷款,委托人和用款单位之间的借贷关系变为金融信托机构与受益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但这并未改变资金原来的性质。而信托贷款是金融信托机构用吸收的信托存款和部分自有资金,在保证受益人能获得应有收益的前提下,自行选定项目和对象发放贷款,从而具有银行贷款的一般特征,实质上改变了原来资金的性质和用途。

信托债权是指债权人将其在经济活动中所拥有的象征债权的借据、定期存款单、保险证书、票据等作为信托财产委托受托人催收、管理、运用的信托。

债权信托是以金融企业及其他具有大金额债权的企业作为委托人,以委托人难以或无暇收回的大金额债权作为信托标的的一种信托业务。它通过受托人的专业管理和运作,实现信托资产的盘活和变现,力争信托资产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信托投资(TrustInvestment),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资金进行的投资。以投资者身份直接参与对企业的投资是目前中国信托投资公司的一项主要业务,这种信托投资与的委托投资业务不同。

篇3: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 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 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 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 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 (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 , 金融担保 (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 , 金融衍生工具 (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 , 证券业务 (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 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在风险成为现实时, 就转为表内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 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这种情况下, 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便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速度较慢, 业务种类单一, 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 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 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 具体表现在, 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 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 同时缺乏金融创新, 即使有一些, 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

其次, 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 并未形成法律体系, 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 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 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 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 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认为不是主业, 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

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 种类少,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 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 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则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 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 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 引入现代交易方式, 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 先代理后自营的顺序, 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 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2. 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 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 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 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 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 计算资本充足率, 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 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 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 对每笔或有资产 (负债) 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 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 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 转移或化解风险。

3. 加强科技投入, 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 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 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 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 建设计算机网络, 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 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 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 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 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 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服务功能, 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4. 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 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 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 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 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 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 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 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 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 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5. 加强表外业务的市场营销

银行市场营销是融市场分析、金融新产品开发、销售促进和研究售后顾客反映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活动, 它是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金融商品和服务, 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它们送达顾客手中。我国银行要广泛开展表外业务, 必须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一方面不断向社会推出新的服务种类, 拓宽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为各种新的服务寻找市场, 满足客户需求, 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银行应通过市场营销管理, 发展表外业务, 在顾客需求的满足中获取银行利润。

参考文献

[1]许善达:《中国税权研究》,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年版

篇4:难以驯服的表外业务风险

最近三四十年间,表外业务浪潮席卷全球,出现与表内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深刻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面貌。由于表外业务创新活跃、结构复杂,蕴含着多样化的风险形态,怎样理解和管理好表外业务风险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金融海啸中众多银行的惨痛经历也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并着力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

1.表外业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传统意义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资本性租赁、备用信用证、信贷担保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及商品市场波动性增加、金融工程发展及清算结算的技术性革命,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表外业务的新品种开始出现,引领表外业务爆炸式增长,大有与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平分秋色之势,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之后,出于风险隔离的需要,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众多管道公司(Conduits),通过发行短期票据(表外融资)筹集资金,并投资于CDO等高风险资产,逐渐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发起的依托于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其实质与国外管道公司并无二致,也属于影子银行体系范畴),成为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重要内容。

2.名义余额巨大,与实体经济比例悬殊

从国际大型银行年报看,表外业务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除传统的贷款承诺外,表外衍生产品业务与影子银行占主导地位。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工具(OTC)与场内交易工具名义本金之和已超过676万亿美元,而1987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6万亿美元。1987年到200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增长了400多倍,与此同时,全球GDP还不到原来的3倍。1987年金融衍生品规模仅占全球GDP的9%;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二者基本持平;到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已经达到全球GDP规模的十多倍。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工具,GDP代表实体经济,意味着在这20年中全球的金融杠杆率大幅增加,如图1(利率类衍生产品名义余额与全球GDP变化)所示。全球衍生产品市场中充斥着大量无真实经济内涵的虚拟交易。

3.考虑未来潜在敞口才能反映表外业务风险全貌

从实际风险承担看,表外融资除承担表内融资同等的违约风险外,由于融资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元等特点,还额外承担了市场风险、产品链条延展增加的操作风险、产品设计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其中,表外衍生产品的风险不确定性高,只有综合考虑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后才能客观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全貌。从国际衍生产品协会对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各类衍生产品的重估市值(当前敞口)与名义余额之比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股票衍生产品的当前风险敞口一般在名义余额的15%左右,且波动明显,如图2所示。

进一步分析,衍生产品重估市值仅仅反映了金融工具当期交易双方应收应付现金流的情况,却没有对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导致的协议项下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化进行描述。只有把当前敞口和未来敞口合并计算,才能真实反映衍生产品风险全貌。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对美国前25家表外业务衍生品活跃银行信用风险敞口的统计(见表1),1999-2007年间,潜在敞口总体上远大于当前敞口,且两者之比呈不断放大的趋势,到2007年衍生工具的潜在敞口是当前敞口的7.8倍。由于当前敞口是银行当期真正需要支付的现金需求,在市场保持正常状态时,未来潜在敞口尚不能形成对银行当期支付的压力;然而,一旦市场出现压力状态,潜在敞口将通过交易对手寻求增收保证金(Call Margin)或平仓的形式迅速转化为当期流动性压力。

4.压力环境下高敞口、低资本的银行将率先破产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国际上看,金融衍生市场上交易的各类衍生产品已达1200种之多,每天衍生产品交易的金额高达10万亿美元,即使按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0.5%的信用风险系数保守估算,其损失的预期值也有几百亿美元,考虑潜在敞口后损失将更为巨大。表1数据显示,美国大型银行总敞口与总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基本上超过了被调查银行的资本规模,近两年来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在交易总敞口已经超出资本的情况下,一旦压力环境出现,外部流动性缺失,势必导致银行破产,贝尔斯登和雷曼的破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混业经营而又缺乏防火墙的情况下,一家银行的危机以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媒介,迅速将“交易对手风险”向与其交易的所有机构转移和传染。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提供的数据,2001年,信贷违约互换的市场价值将近1万亿美元,到2008年已超过了54万亿美元,接近全球GDP的总和。正是通过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原本单一的房屋贷款就成为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危机将有可能扩大为金融行业的系统性危机。

信托计划、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表外衍生金融产品具有技术复杂、高杠杆性等特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对于部分结构性衍生工具,潜在敞口可能高达名义金额的70%以上。上述特征使得表外业务的巨大风险往往难以识别,容易导致风险敞口过度,却只在损失造成时才能被证实和发现。

开展衍生产品交易和表外融资应以真实的对冲风险需求和“真实交易背景(Transaction Based on True Needs)”为前提,以对其全部风险内涵“可知、可量、可控”为保障。否则,盲目发展表外业务,小则颠覆一家银行,大则有可能引发一国乃至全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收益丰厚诱惑难以抵挡

1.全球大型银行表外业务收益快速增长

近30来,全球大型银行的担保、期权与掉期等表外业务都有了很大增长,无论业务总量还是利润贡献都逐步接近或超过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成为新的竞争核心。从1981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大型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中获取的利润占其全部利润的比例就由24%上升到42%,部分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甚至达到70%以上,如表2所示。以美国银行为例,2006年非利息收入(卡业务收入、佣金及手续费、托管及经纪服务费用、投行业务收入、股权投资收入、交易性业务收入、保费收入及其他表外业务收入)高达381.8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2.47%;即使在危机后的2008年,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也高达274.22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7.68%。

从增长速度看,非利息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也快于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图3、图4分别为汇丰银行和摩根大通从2001年到2007年以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利息收入的增长相比,两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更快,且2005年以来非利息收入总量上已超过利息收入。

篇5:表外业务调研报告

银监分局:

银行自2009年11月7日开业以来,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始终将表外业务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二条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作为湘南的资源县域,部分行业银行承兑汇票的市场使用量较大,客户对于银票的认知度较高。所以我行首先选择银票作为表外业务的突破口。在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以及在我行信贷前后台部门共同协作下,2010年7月,银行第一张银行承兑汇票面世了。随着我行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市场地位和行业知名度不断攀升,我行开出的银票从最初只被母行接受到现在省内各家金融机构均能受理,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拓展历程。下面就我行表外业务情况汇报如下:

一、表外业务发展基本情况

我行表外业务品种虽少,但发展较快,行业接受度逐年增长。目前,我行开票客户主要集中在当地煤炭洗选及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如煤业、冶炼等。在业务营销和拓展中,我行发现该类客户的上下游主要采用银票进行结算往来。合作初期,我行在充分考虑村镇银行票据的行业接受度不高的情况,以其异地客户由母行签发票据为切入点,逐步过渡到向本地上下游交易对手签发本行银票的方式,逐步扩大市场客户群,同时凡我行签发的银票,在他行托收时,必须保证其托收的时效性。通过我行加强客户服务和支付管理服务,我行表外业务的实现了有效、快速发展。现阶段随着我行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行业知名度的增加,愿意使用我行银票的客户和办理我行票据贴现的金融同业也逐步增多,我行票据业务得到了持续发展。截止2011年末,我行表外业务品种仅

为银行承兑汇票,年末余额为2230万元,较上年增长1230万元。

(二)表外业务监管的主要措施

1、风险控制措施。我行银票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其他表内信贷业务一样,即业务发展制度先行。我行经过调研认为可结合当地行业结算特点开展银票业务,并明确业务管理一部进行第一笔银票的签发。业务操作前首先由风险部门制定出台本行《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制度中明确了业务部门为银票客户的调查、合同文本的签署、贷后管理的责任部门;风险部门为客户授信审查、贷后检查督办、风险检查的责任部门,运营部门为票据凭证保管、签发和票款到期支付的责任部门。制度出台后我行即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掌握基本操作知识的基础上,风险部门会同业务营销部门、运营部门筛选与我行长期合作且票据结算较为频繁的企业作为第一笔银票的签发对象,并将其银票授信纳入对企业的统一授信额度中进行管理;银票签发操作时,由风险部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和支撑,确保了我行第一笔表外业务的依法合规操作。银票签发后,我行明确了贷后管理责任人,根据企业经营周期,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制定贷后货款归行计划,落实货款回笼和税票的补充完善,确保了贸易交易的真实性。同时,我行将银票管理纳入季度自律监管及风险检查的范围,由风险部门牵头采用现场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包括企业经营、贸易背景、货款回笼等环节,形成检查记录,总结提炼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我行累计签发银票13620万元,无一笔形成垫付。

(三)表外业务的主要问题

我行自开展表外业务(银票)以来,始终坚持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前提,所签银票均在各企业主营范围之内,且我行业务发

展平稳、快速增长,信贷规模配置合理,不存在任何利用表外业务违规放贷、规避授信的现象。但我行由于所处县域及国家对银行 “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中小”的定位,表外业务的创新尚显不足。今后,我行将在不违背监管政策和经营宗旨的基础上,充分调研,挖掘资兴行业特色,寻求表外业务与市场的结合点,大力拓展和创新表外业务,合理进行表外定价,以表内外业务相结合的模式更大支持当地三农和中小微企业。

(四)建议

针对目前我行表外业务品种较为单一的现状,我们建议是否可在表外业务品种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如国内信用证、融资性保函等品种。

篇6: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

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下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八大类。

表外业务仍然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

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二、银行在非标业务上与银监会斗智斗勇的历史

2013年3月底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2009年之前,长期贷款卖出回购的银信合作就已经存在: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扮演通道的角色,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

2009年,银监会发了【银监发[2009]111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

紧接着又发了【银监发[2009]113号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

2010【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拨备,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

2010年,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信贷资产实现表内转表外,但是很快【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出台,明确了“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时候银监局火上浇油出台了【银监发(2011)7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存量银信合作产品提出了具体的由表外转为表内的工作进度要求;

2011年148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文件对银信合作业务提出了具体转表要求。

银行不想转回已经在表外的信贷资产,但是银监之前的文件表明了一定要让银行转回,这时候就找到了其他途径。银监会之前所有的文件都是针对所有权的规定,信托这时候推出了收益权理财产品,通过改变标的物的方式解决2009年111、113号文件带来的问题。

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始运转并成为银行同业交易商协会的制定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债权融资工具、私募股权融资工具等在北交所挂牌;

之后资产证券化开始渐渐出现:银行有表内资产,券商做成一个债券。再由原来的债权银行用理财资金买回债券,表内资产转为表外。这个跟银信合作模式几乎完全一样,但券商不归银监会管;

到了2013年,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管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提出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如前所述),然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规定。最后要求“对于本通知印发之前已投资的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比照自营贷款,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于2013年底前完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这在根本上限制了银行的通道建立,因为8号文给出了总量控制,只要监管当局不认定新的“标准化债券资产”,银行通过不停找通道突破监管的途径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效抑制了“通道业务”的发展。

三、银行的表内业务

1、流动资金贷款:

功能定义:流动资金贷款是为满足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

产品特点:流动资金贷款的特点是期限灵活,能够满足借款人临时性、短期和中期流动资金需求,按期限可分为临时流动资金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临时贷款是指期限在3个月(含3个月)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需要和弥补其他季节性支付资金不足;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3个月至1年(不含3个月,含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需求;中期贷款是指期限为1年至3年(不含1年,含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性的周转占用和铺底流动资金贷款。

2、固定资产贷款:

功能定义:这是向企业发放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中长期贷款,一般包括新建项目贷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前者是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为主的新建、扩建工程,后者是支持企业对原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更新以及增加配套设施。

项目融资:项目融资属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承办人(即股东)为经营项目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并以项目公司本身的现金流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公司资产作为贷款的担保物。这种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型基建项目,并可以分为: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和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3、专业融资:

业务简述:是指针对飞机、船舶、大型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提供的融资,这些产品的特点是金额大,买者难以一次性付清全款,因此通过银行贷款来购买就可以提前投入使用,然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也称为“买方信贷”。

适用对象: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4、国内贸易融资:

业务简述:目前,国内贸易融资更侧重于“供应链融资”的特点,近年来银行开始实施细分市场策略,就产生了专门针对国内贸易的融资产品系列,如存货融资、“厂商银”三房业务等,同时,某些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也引进国内使用,如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等。

4.1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银行以客户移交给银行占有的动产(包括商品、原材料等)为担保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一般选择品种稳定、流通性好、用途广泛的动产作为质押物,例如大宗、高流动性的原材料如石油、煤、成品金属、矿产品、粮食、木材等;

4.2“厂商银”三方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买房)购买货物提供的预付款融资,银行、买方、卖方签订三方协议,收到预付款的卖方要按照协议要求将货物发放到银行指定的仓库才算解除责任。“厂商银”和存货质押的区别是,存货质押的前提是客户先有货物压给银行才能得到贷款,厂商银则是银行先贷款以后才有货物质押;三方协议一般规定卖方(厂家)收到预付款以后向银行承诺:(1)如果再贷款到期时买方未提够预付款金额的货物,厂家需将未提货部分的资金退还给银行,即“差额返还责任”;(2)买方已提取货物在贷款到期时未全部实现销售,由厂家再把货物买回去,即“厂家回购”;感觉这个主要是给下游经销商的贷款,经销商可以用卖货物的钱解押另一批货物。

4.3保理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买方)购买货物提供的预付款融资,银行、买方、卖方签订三方协议,收到预付款的卖方要按照协议要求将货物发放到银行指定的仓库才算解除责任。

“厂商银”和存货质押的区别是,存货质押的前提是客户先有货物压给银行才能得到贷款,厂商银则是银行先贷款以后才有货物质押;

三方协议一般规定卖方(厂家)收到预付款以后向银行承诺:(1)如果再贷款到期时买方未提够预付款金额的货物,厂家需将未提货部分的资金退还给银行,即“差额返还责任”;(2)买方已提取货物在贷款到期时未全部实现销售,由厂家再把货物买回去,即“厂家回购”;感觉这个主要是给下游经销商的贷款,经销商可以用卖货物的钱解押另一批货物。

四、银行的表外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业务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将这些有风险的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具体业务: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它们是商业银行以中间人身份办理收付、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具体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业务。

五、银行的表外业务——担保业务

担保,即银行应某交易中一方申请,承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的行为。

担保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但却形成银行的或有负债。

银行在提供担保时,要承担客户违约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多项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将银行担保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定为100%。

一、备用信用证

(Standby Credit Letter,简称SCL),是开证行应开证人申请,向受益人承诺在开证人未履约时,保证为其承担付款或经济赔偿责任。

银行发放备用信用证,实际上相当于在合同期内把自己的信用出借给了申请人,使申请人的信用等级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要收取佣金。

通常,开证行只是第二付款人,只有当借款人自己不能履约时,才由银行付款。而开证行一旦付款,借款人必须补偿银行的损失。

银行开立备用信用证要收取佣金。

(一)备用信用证的类型

备用信用证按可否撤销分为以下两种:

1、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

在申请人财务状况出现某种变化时,开证行可以撤销或修改信用证,以保护自身利益。

2、不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

开证行不可单方面撤销或修改信用证,对于受益人而言,开证行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使其有了一个确定的信用保障。

(二)备用信用证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备用信用证在中国的出现并广泛应用,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时期。当时,许多港澳台等外资企业老板来到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办厂,其中中小企业居多。这些工厂的厂房是租来的,机器因为是免税进入而被海关监管“锁定”,不许转让与抵押(以防走私逃税)。此时,这些中小企业若急需流动资金而向境内银行申请贷款,几乎没有任何可用作抵押的资产;而境内银行对这些初来乍到的、陌生的、没有任何信誉记录的企业,也不敢贸然发放信用贷款。于是,这些急需资金的外企老板只能回国找到其境外的银行筹措资金。此时,备用信用证便在国内应用开来。

具体操作流程:境外的公司以其自有资产向境外银行作抵押,然后境外银行依约向境内银行开出一张一定金额、见索即付、不可撤销的备用信用证,境内银行凭此担保向这些外企老板发放贷款。但是,这个貌似简单的融资过程,在中国的金融实践中却发生出多种意想不到的波折与结果。其操作过程如刚才所述,只不过是境内外企从一开始谋划该笔备用信用证担保的境外融资操作时,便已决定到期不归还境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了。于是,一笔笔急于进入国内的“热钱”,便通过备用信用证输送给了境内公司。此类情形在备用信用证担保项下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方面尤为突出,即境外公司押给境外银行的是美元、港币等外币,而境内银行凭此备用信用证担保发放给境内外企的贷款则是人民币。结果是境内外企拿到这笔“借贷”而来的“热钱”时,省去了结汇的步骤。因此,业内人士戏称,备用信用证为“热钱”进入国内的“绿色通道”。当时,国外许多投机者凭多张不同版本的备用信用证,与境内换上“投资饥渴症的”的诸多机构搞“合资经营”,向国内银行借款搞开发、上项目。但是,这些备用信用证的开证行,有的竟是一些位于东南亚甚至南美、北非一带的闻所未闻的小银行,甚至还发生了国内银行向这些境外银行索款时遭到拒付的案例。因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等国内银行均发文要求其下属分支行在办理该类业务时,严格审核境外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的资格,要求开证行必须是近几年英国出版的《银行家》杂志所列的世界前300名的国际大银行。但是,遗憾的是,这仍不能杜绝问题的发生。199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衡水中心支行在两位美籍华人投机者的欺诈下,对外开出了共200张、总金额达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这一事件,成为了那段亢奋与躁动年代的“巅峰之作”。对于这种现象,金融监管当局曾连续发文,封杀该类金融产品。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在199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里明确规定,“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不得开具无贸易背景的远期信用证”。此后,中国各大银行纷纷发文,严令下属分行自行对外开出备用信用证。最后,中央银行的一纸命令便将尚在襁褓中的备用信用证封杀了。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境内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向境内中资机构提供人民币贷款时,不得接受外资银行和境外机构提供的各种外汇担保(含备用信用证)”最终,曾在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大潮中喧嚣一时的备用信用证归于沉寂。2008年10月,金融海啸泛滥,业务冒进的数十家在华外资银行的贷存比普遍超标,有的甚至高达500%。与此同时,出于对境外欧美银行倒闭浪潮蔓延的恐惧,境内中资银行几乎在一夜之间停止了向在华外资银行拆出资金。在华外资银行资金头寸告急,面临流动性枯竭的金融风险。鉴于这种现象,中国央行通过与相关数国央行协商,采取了纾困措施。具体操作:首先,让在华外资银行的境外母行将一定数额的货币、黄金、债券或相关的其他经认可的金融资产质押给所在母国的央行。该境外央行据此向中国央行开出一张美元金额达数以亿计的备用信用证,中国央行再凭此证向在华急需资金救援的外资银行发放巨额借款,以解其燃眉之急。这一举动,及时化解了多家陷于资金链断裂的在华外资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这一举动,是可记入国际金融史的精彩一笔,也体现了备用信用证这一金融工具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在今天,这一工具亦可推动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与收购。截止09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21316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同年7月15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该文件的第11条即列明“境内机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向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商业贷款或融资性对外担保”(即对外开出备用信用证)。

二、商业信用证

(一)定义:

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

对商业银行来说,商业信用证又是其一项重要的表外业务。在这项业务中,银行以自身的信誉来为进出口商之间的交货、付款作担保,一般来说不会占用银行自有资金。因此,这又是银行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信用证的特点及益处

1、商业信用证的特点

(1)商业信用证结算方式中,开证行担负第一付款责任,是第一付款人。开证行对出口商的付款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这一点与备用信用证的备用性有较大区别。

(2)信用证是一项独立的文件。开证行只需对信用证负责,只要出口商提供的单证符合信用证的规定,则开证行就有付款责任,而不管实际中的交易情况如何,即信用证业务是以单证而不是货物作为付款依据,其已脱离了买卖合同,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件。

2、商业信用证的益处

(1)对进口商来说,商业信用证的使用,提高了它的资信度,使对方按约发货得到了保障,而且可以通过信用证条款来控制出口商的交货日期、单据的种类和分数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信用证中的检验条款来保证货物上船前的数量和质量。

(2)对出口商来说,出口收款得到了较大的保障。银行作为第一付款人,使付款违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另外,由于开证行开出的商业信用证都需有贸易和外汇管理当局的批准,所以利用商业信用证结算,就可避免进口国家禁止进口或限制外汇转移产生的风险。

(3)对开证行来说,其开立商业信用证只需提供信用保证,因此,既不必占用自有资金,还可以得到开证手续费收入。

另外,进口商所交纳的押金,在减小垫款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为银行提供一定量的流动资金来源。

注: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最大的区别便是开证行是否是第一付款人。

六、银行的表外业务——票据业务

一、票据发行便利及其产生的原因

定义: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 Facilities,简称NIFs)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具体操作:借款人根据事先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5-7年),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融资票据,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长期资金。承诺包销的商业银行依照协议负责承购借款人未能按期售出的全部票据,或承担提供备用信贷的责任。

要点:1.是一项循环承诺业务——借款安排。2.是一种以中期承诺(5-7年),发行短期票据(3-6月)的短期信用性质的业务。3.银行为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企业获得了中期信用,而不需要支付中长期融资的较高的利息成本。4.发行人:一般企业,以商业本票形式发行;中小银行,以短期存款证形式发行。5.销售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较少私人投资。6.持票人虽然将票据作为一项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银行的包销承诺通常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此票据发行便利属于表外业务。

起源:票据发行便利起源于辛迪加贷款,最终在金融证券化的推动下产生。1.什么是辛迪加贷款?

辛迪加贷款[Syndicated loan ]即银团贷款,是指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方式。

各家银行作为一个集中的整体为客户服务,每一家银行既提供资金,又承担风险。当时网络信息技术还没有兴起,在辛迪加贷款中,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以及在贷款安排上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票据发行便利的出现与发展

产生背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资金盈余者更多的选择把资金投向金融市场,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都不同程度地经营一些本属于商业银行的业务。

面对这种新的融资结构变化趋势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旧的经营观念。于是,票据发行便利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最终出现:票据发行便利应该是在辛迪加贷款的基础上做了继承与发展。它一方面继承了辛迪加贷款中有众多银行参与,既能满足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又能有效分摊风险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银行在市场安排和信息提供上的优势,帮助借款人实现了以短期融资的利息成本来获得中期资金的好处。

三、市场交易主体

票据发行便利市场主要由四部分交易主体构成: 1.借款人

票据发行便利的借款人一般是资信较高的企业,这样,银行在办理该种表外业务时需要实际履行包销业务的可能性就小,从而在不占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取得承诺费收入。

2.发行银行

(1)最初,发行银行是由牵头行来承担,其作为独家出售代理人发挥作用,并负责出售所发行的任何票据。

(2)1983年开始出现了由银行投标小组负责的票据发行便利。投标小组成员对所发行的任何一种票据,在预先确定的最大幅度内都可投标。这种方式使得最终的票据发行方案与以前独家垄断发行相比更为合理,尤其是在价格方面。

3.包销银行

包销银行承担的是有风险的票据包销职能。其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协议约定,提供期限转变便利,以保证借款人在融资中期内不断获得短期资金支持。

具体做法是,一旦借款人的票据未能如期售完,包销银行就有责任购买所有未售出的票据,或提供同等金额的短期贷款。

当然,由于采用竞价投标方式进行票据发行,使包销银行履约包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使其能真正发挥保证的职能。

4.投资者

投资者也就是资金提供人或票据持有者,他们只承担期限风险,即当借款人在票据到期前遭受破产而不能还款时,票据持有人就会遭受损失。

当然,能够进入票据发行便利市场的借款人资信度都比较高,特别是采用无包销票据发行便利的借款人,因此其风险比较小,投资于这种票据比较安全,且流动性也比较高。

四、票据发行便利的程序

1.由发行人(借款人)委任包销人和投标小组成员。

2.在发行人与包销人和投标小组成员之间签订一系列文件。(包括便利协议、票据发行和付款代理协议、投标小组协议)

3.在上述各项协议就绪后,发行时间表。

七、银行的表外业务——衍生品

一、远期利率协议

定义: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简称为FRA,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约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

二、互换业务

互换是交易双方或多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

三、金融期货

上一篇:地暖合同范本2下一篇:乐民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八班班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