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7-03

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提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素养,尝试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良好的文明习惯并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

摘要: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途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阶段。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造成相当普遍的“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现象,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监管与教育,文明礼仪相对较差。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娇惯,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谦让与合作,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不遵守公共秩序,待人接物时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尊敬老人和师长,缺乏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农村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2.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导致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不关注细节。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农村师资力量缺乏。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其中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和教育,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3.社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如超女现象、网络语言,等等,都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了他们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1.明之以礼,开展礼仪认知教育。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学生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例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您好”;跟别人道别时应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都非常明细、具体,有助于小学生自觉遵守,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要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并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结合《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2.动之以礼,践行礼仪实践活动。知的目的在于行,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突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3.导之以礼,营造礼仪教育氛围。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由系统生态观可知,“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如“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应整合资源,营造全社会“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4.约之以礼,加强礼仪制度管理。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则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以制度作为保障,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童蒙养正”文明礼仪教育已经受到农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所以,农村学校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学生才会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35.

[2]吴飞.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版),2010,(3):35-36.

[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巢卫平.试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70-72.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

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提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素养,尝试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良好的文明习惯并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道德与法治;家庭教育

黨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提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素养,尝试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但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问题,如:家庭教育缺失,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教育滞后等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这样做: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课程,课程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文明习惯的内容,学生文明交往方面,公共意识,尊重师长等方面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例如二年级吃饭有讲究可以对学生进行进餐时的礼仪教育和孝敬长辈教育;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五年级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等孝亲敬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的爱,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体贴尊重自己的父母。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父母地方,开展辨析活动让学生多理解,体谅父母。尊重父母。再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可以通过第三单元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文明行为习惯。

二、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创设情境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生的模仿性非常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由学生表演,培养学生礼貌用语的使用,和不同情境中的文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学生创设排队去阅览室,为学生创设阅览室读书的真实情境:学生排好队走入阅览室,取放书籍,安静的阅读,在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这样创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在公共场合排队,不打闹,尊重他人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在生活中注重对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教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地位很高,听老师的话,但小学生的思维和习惯不够稳定,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的渗透和不断的反复练习,习惯成自然。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见到老师和同学说“你好”得到同学的帮助说“谢谢”做了错事说“对不起”等等。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强化,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学校广播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环境氛围;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等安排不间断的系列文明礼仪活动,例如重阳节安排学生敬老爱老活动等,通过贴近生活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五、注重家庭对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

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是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做好孩子的表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从小培养孩子说文明用语,做文明学生,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待人接物的礼仪,用自身的行为将文明潜移默化教给学生。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学习玩耍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践行文明礼仪行为。所以,学校为了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认识到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自己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家长明确自己对学生的教育责任,自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为家长们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文明习惯并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之后,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途径探析》张翠松  教育理论与实践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艳芳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探究

【摘 要】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与功能定位的再思考,提出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进一步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 文明礼仪 规范 养成教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明礼仪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1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接受良好道德意志品质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时期养成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

一 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

文明礼仪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但礼仪的本质涵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几乎所有的礼仪都与这个本质有关。

1.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基本礼仪规范教育

礼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方面。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动作方面相互表示谦虚、敬重和友善的行为规范;礼节,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相互表示尊敬、祝颂、慰问或哀悼等的惯用形式;仪表,是指个人的美好外表和良好形象,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个人卫生等;仪式,是指在较大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式化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礼仪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个人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律己方面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是交往礼仪的基础;交往礼仪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领域与各种特定对象交往时应注意的行为准则、礼节和交际语言。

2.文明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记·礼运》云:“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这就是说,礼仪是做人的重大事项,是用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除此之外,还要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3.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就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二 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围绕礼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都是以礼为主线编写而成的,这些童蒙读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堪称中外儿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课堂、校园、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礼仪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应成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礼仪修养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调、沟通、开拓、创新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 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

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总之,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仪教育教给小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不应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明礼仪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J].人民教育,2011(18):24~27

[2]贝新茞.文明礼仪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J].中国德育,2011(2):23~26

[3]〔法〕卢梭.爱弥儿(上、下)(李平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论文下一篇:我国旅行社营销战略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