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答题技巧

2024-04-28

散文类答题技巧(精选6篇)

篇1:散文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㈠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㈡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㈢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

1、原因归纳类(关键词:为什么、原因、理由)出题规律: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关键词句,追问原因。

解题思路:圈定答题区域,原因准在前后,筛选答案要点,少数自己归纳。

2、句意理解类(关键词:含意、如何理解)

出题规律:句意考查一般针对文中重要的句子设题。重要句子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总领、总结或过渡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解题思路:联系上下语境,(位置决定内涵),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修辞手法,把握情感内涵,扣住文章中心,要点定在文中,有时谈谈作用。作用分析类(关键词:作用、为什么写某物某事)答题要领:

开头的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巧妙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升华)主旨;言尽意无穷,引发思考。

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揭示特征、概括事理、强调突出。艺术上的作用——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

整体结构上的作用——总领铺垫、推动情节、总结上文、承上启下、标志思路、欲扬先抑。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3、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4、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5、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人、物的作用——行文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情感载体、侧面衬托、对比、象征。“我”的作用——见证者、讲述者,增强真实感,叙述人称的作用 :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的作用: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修辞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语言赏析: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答题技巧: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三、散文的特点。㈠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非常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⒈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⒉ 以作品中“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⒊ 掌握基本表达技巧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另附: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⒋ 把握好解答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07年广东卷的17题,答案基本来源于文章。㈡ 散文考点的梳理和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各大型考试试题看,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题: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下内容将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散文的考点进行梳理。并讲清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注意:有些题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考点,本文只介绍最主要的考点)⒈ 对散文形象的考查

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常见提问方式:⑴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⑵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考生在把握作品形象时,要善于结合形象的外在特征来分析其蕴内在的精神和典型意义。先画出描写该形象的句子和关于该形象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要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⒉ 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应对策略:⑴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明确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用。具体见“知识网络”)⑵概括主题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篇2:散文类答题技巧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 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3.筛选整合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散文阅读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详略、线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衔接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篇3:人地关系类试题答题技巧

(一) 怎么考

高中地理中的人地关系内容常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为切入点, 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数据表格等为背景材料, 综合考查考生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能力;或以典型的区域环境问题为背景, 结合低碳经济中“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体案例, 要求考生进行区域判断和环境问题的分析, 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原则、方向等的理解、判别和分析能力。

(二) 如何备考

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及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概念;②归纳比较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城市与农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等;③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并与相关地理原理、规律建立联系,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二、各类试题的解答技巧

类型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表现与分布

1.试题特点

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或演化过程,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区域环境问题的表现, 要求考生分析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或描述区域环境污染分布的特点。多用代表性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设置试题情境。

2.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 属于哪种类型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资源短缺) , 进而分析其表现、分布等特征。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要结合所学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

成因分析:明确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 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 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容易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 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 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 水流速度缓慢, 水体更新速度慢, 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弱, 容易产生水污染。

后果及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 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解决措施与建议: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 问题不同, 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相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解决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 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和“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两方面入手。

例1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 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 芦苇对海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 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 湖面缩小了1/2, 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 回答 (1) ~ (2) 题。

(1) 结合材料信息推测, 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 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 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参考答案】 (1) C (2) B

【解题思路】第 (1) 题, 艾比湖面积缩小, 注入淡水减少, 蒸发水分增多, 湖水含盐量增加;湖泊面积缩小, 会危及鱼类生存, 鱼类死亡, 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缩小, 湖水蒸发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湖水减少, 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故选C。第 (2) 题, 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为灌溉用水增多, 所以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而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降水少, 修建水库无水可储存, 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 故选B。

【思维拓展】该题以内陆湖面积缩小为背景材料,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内陆湖往往因所处地区气候干燥, 蒸发消耗了很多水分, 湖水含盐度便愈来愈高, 湖水就会愈来愈咸, 成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 而蒸发也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降水少, 地表径流少, 水资源短缺, 因人口增长过快, 开垦大量耕地, 导致灌溉水增多, 注入湖泊的水减少, 这是引起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措施要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草、改进灌溉技术, 发展节水农业。

类型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试题特点

常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影响、治理措施, 或以环境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设问角度, 要求考生作出判断, 并提出能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论据, 试题开放性较强, 难度较大。

2.解题的技巧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从对人自身的影响去谈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人口数量与空间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就业、生活水平等;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等;从保护生态、减少生态破坏等方面分析生态可持续发展, 如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减轻土地荒漠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对考生来说很难理解, 尤其是三大原则的区别。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 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因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共同的任务, 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理解记忆技巧:公平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 你有, 我有, 他有, 大家都有;共同性原则是指对地理环境的保护是大家都应该履行的义务, 发达国家要保护, 发展中国家也要保护;持续性原则是指保证自然地理环境在时间上的持续存在, 包括各类资源的持续利用等。

例2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 越上树木越密越高, 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 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 繁衍着狼的族类, 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引自贾平凹 《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 海拔3767 米) 。据此, 回答第 (1) ~ (2) 题。

(1) 太白山 (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 如果过度猎狼, 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 (1) C (2) D

【解题思路】第 (1) 题, 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向上为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 降水较多, 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故选C。第 (2) 题, 过度猎狼, 会使植食动物增多, 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 甚至灭绝,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 会降低环境承载力;过度猎狼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影响不大。故选D。

类型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试题特点

常以工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循环利用等示意图为载体要求考生思考和阐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试题整体上难度不大。

2.解题技巧

(1) 解读图表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 (如图1) ;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 (如图2) ;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 (如图3) 。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学生填空或选择填空。

图1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 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 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 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2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 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在图3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 顺藤摸瓜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 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 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 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 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 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 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 重新理顺一遍, 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 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3) 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 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其判读方法总结如下表所示:

例3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 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 形成“生态裂谷”。图4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 (1) ~ (2) 题。

(1)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附近的交错带 (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 “生态裂谷”出现后, 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参考答案】 (1) C (2) D

【解题思路】本题组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结合材料和图示内容,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 “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 可以判断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根据图示判断绿洲分布位置, 推理出河流流向和地下水流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干旱区, 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 所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有利于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第 (1) 题, 结合材料, 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 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示读图分析,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 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 所以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 自然植被恶化, 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 生态环境退化, 风力侵蚀增强, 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 D错。第 (2) 题, “生态裂谷”出现后, 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 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 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 C错。

例4 针对环境问题, 国家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某市对市内服装产业进行了综合规划。图5为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在服装产业集聚地内的各类工业的配置, 考虑的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B.环境因素

C.工业联系D.交通运输

(2) 该服装产业集聚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 ( )

①清洁生产, 区域废物零排放 ②追求经济效益, 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 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1) C (2) C

【解题思路】第 (1) 题,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地域的形成, 解题时需要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思维模式。该图显示了生产过程的联系、产品用途的联系、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等。第 (2) 题, 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能力测试

(原创) 图6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读图完成1~2题。

1.阶段1, 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①水土流失 ②全球变暖 ③森林破坏④酸雨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阶段2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论

B.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人类中心论

图7是“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读图, 完成3~4题。

3.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C.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4.下面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表现的是 (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 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④培育优良品种, 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改编) 读“某城市用地示意图” (图8, A为主城区, 兼有B、C两个卫星城) 和“该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图” (图9) , 回答5~6题。

5.该城市规划在甲、乙、丙三处建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基地, 最合理的是 ( )

A.甲B.乙

C.丙D.三处都不合理

6.B、C两个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A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①水土流失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用地紧张 ④环境污染 ⑤热岛效应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图10 为 “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 (单位:米) ”, 图11为“该区域气候资料图”。读图, 回答7~8题。

C.海洋D.塔里木河

8.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修建梯田,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B.全面封山育林, 改善生态环境

C.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立体农业

D.大力种植牧草, 发展乳畜业

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 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 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 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图12) 。

(1)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 主要原因是___。

(2) 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 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 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有哪些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2.D

第1题, 阶段1, 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后, 是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 产生了天人合一论、人地伙伴论。阶段2图中烟囱林立, 说明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3.B 4.C

第3题, 该文明生态湖区农、林、牧、副、渔相结合, 注重岛屿生态环境的保护, 减少了废弃物排放, 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第4题, 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湖区失去了绿色屏障, 生态环境恶化, 无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A 6.C

第5题, 考虑原料供应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甲处建水泥厂比较合理。第6题, 卫星城建设, 可以缓解主城区用地紧张状况, 减轻环境污染, 削弱热岛效应。

7.A 8.C

第7题, 图示地形图等高距为5米, 如果为海域, 则该常年水域与陆地之间应是0米等高线, 则50米等高线与常年水域之间应有10条等高线, 由此排除C项;水田属于耕作区, 塔里木河属于季节性河流, 故排除B、D两项。第8题, 由图中的气候资料判断, 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结合地形可知是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该区应因地制宜,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立体农业。

9. (1) 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 技术难度小。

(2) 开采过程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过程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 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 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篇4:散文类答题技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示例】

A E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综合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高考散文阅读中,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在答题时要遵循以下解题步骤:

1.首先根据散文特点速读全文,获知整体印象。散文虽然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也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然后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和鉴赏评价类三种。本题的五个选项基本属于形象鉴赏评价类。

2.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地方,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内容。对于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选项,要注意其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对于鉴赏评价类选项,特别关注分析是否恰当,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3.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原则,先将“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再判断其他选项是否正确。对于形象鉴赏评价类选项,应当以选项为论点,在原文中寻找有关论据,以论证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无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论据,就可以认定其为于文无据的错误选项。如本题A项,原文第②段主要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于文无据,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考生还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存在的主题随意拔高、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设题陷阱。

【误区警示】

脱离文本,主观臆断。这类题目的选项,涉及的内容较广泛,而考生往往容易在思考时脱离文本内容,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判断。如E项,作者认为罗兰和贝多芬“一样”的原因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都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就是犯了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细节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本题要抓住文章两个主要细节解答,一是音乐尤其是德国音乐对罗兰的影响,二是罗兰对“德国”和“德国人”的认识,每个方面2分。

【误区警示】

不善整合,忽视细节。不善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细节把握不充分,就不能正确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对原文第②段罗兰的两个主要细节把握不准或者忽视某一方面,加上整合不到位,则很难将答案答完整。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示例】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类试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人物的情态与细节描写等来分析。

2.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把握其性格;注意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介绍。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一罗兰是天才,二罗兰是不懈的追求者。

【误区警示】

认识肤浅,分析不全。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停留在表面,难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本题实际是要求考生对罗兰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谓“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全面深入,才能认识到这些。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示例】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探究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立足文本,联系实际。紧扣文题及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特别要依据原文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结合原文探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转益多师,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这道探究题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应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出有创意的解读。

2.规范作答,有理有据。解答探究题的关键在于有理有据,既有对文本的观点、看法,又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语句,这样才算规范作答。

【误区警示】

理解偏差,盲目拓展。有些考生认为探究性试题可以盲目拓展、随心所欲地回答,这种想法极端错误。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罗兰身上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生既要结合原文,又要联系实际,切忌脱离文本,信马由缰。

篇5: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作用类

① 加强政府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② 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③ 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④ 制定政策,协调对人民的管理。

⑤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

⑥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⑦ 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模板2.教育发展的作用

①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 教育的发展促进新知识的再生和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③ 教育发展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如培养人才、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促进政治民主。

④ 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⑤ 提高人民的素质。

⑥ 巩固国家统治。

补充:教育发展有时对社会经济政治也起一定的延缓作用。(备注:只适用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

模板3.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科技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①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 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④ 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⑤ 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影响社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展。

(2)科技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备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三次科技革命)

模板4.改革的影响

(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

① 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

②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③ 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④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补充:① 巩固了国家统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

② 加重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负担,使其生活更加贫困。(备注:只适用于商鞅变法)

③ 促进民族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 摧毁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备注:只适用于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① 使社会矛盾或危机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 经济遭到更大破坏。

③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④ 国家国力衰弱。

补充:客观上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的传播。(备注:只适用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模板5.战争的影响

① 给交战双方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双方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② 使人民流离失所,使人民的生命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③ 使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 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模板6.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封建经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 加速社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②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③ 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④ 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⑤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补充:① 发展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备注:只适用于古代封建经济)

② 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消极影响。(备注:只适用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模板7.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

①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

③ 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④ 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

模板8.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统一。

②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 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模板9.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① 监察官的设置有利于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

②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篇6:语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高考实用性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1.信息筛选题。首先这种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对所要求筛选的信息进行总体上的概括。第二步,对第一步所概括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陈述。即:①总体概括+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只有依照这样的公式做出来的答案才有得满分的可能。而有些同学不了解答题步骤,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结果最好的成绩也只是拿到这道题目一半的分值。其次,这种类型的题本身不是难度很高的题,但是它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找到所有要求的信息就是能否得满分的第二个关键。

2.语句内涵题。最基本的做法有两种:切分法、还句入文法。切分法就是将所要求分析的句子进行切分,即将其中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解释出来,那么整个句子的含义自然也就不难得出了。所谓的“还句入文法”是指将所要求分析含义的句子带回原文,看它所在的段落及较近段落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而这句子所要表述的含义一定就是这个中心观点。

3.写作手法题。一般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考查的写作技巧有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引用、对比、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衬托、顺序、倒叙、插叙等。但是,绝对不能只答出这种手法就认为“完事大吉”,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应该在明确了答题技巧后有相应的分析,即①艺术手法+②怎么使用的这一手法+③交代了什么内容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只有这样,做出的答案才能全面,才能得到最高的分。如果对使用的艺术手法把握得准确,完全可以得到满分。

4.探究题。大多数探究题都是与其他题型的结合。例如,与信息筛选题的结合,与写作手法题的结合,与观点题的结合。这样的题型只要坚持按照两步即可:①基本题型答题方法+②走出文本结合现实谈自己观点。第二步的走出文本部分只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谈出自己合理的观点即可。

5.文段在文中的作用题。此类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较难的一道题,因为它不仅仅要求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更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就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积累。如:考查的文段在文章的首段部分,那么其基本作用有:开篇点题、总括全文、引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文章标题、有文采吸引读者、首尾呼应、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起兴、交代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作用。如:这一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则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补充说明、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人物形象、交代缘由、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别具情致、丰富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呼应标题等作用。而作为文章尾段部分则有: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照应前文、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作用。文章题目也是考试时常常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内容主旨上看,它会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从文章的线索上看,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可以统领全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与首尾段相呼应。从文章的主旨上看,可以突出文章的主旨。从修辞手法上看,可以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使用双关、反复手法委婉表意。从表达效果上看,有文采吸引读者的作用。只要对这些理论性的内容烂熟于心再按照这种题的答题格式:①语段的作用+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来作答,就一定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解答阅读题之前要有以下几个意识:

一、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须注意。

二、问题意识: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三、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亲们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

五、术语意识:要用术语作答。

传记类阅读满分答题套路

传记阅读3注意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见习记者实习心得体会下一篇:3-46模型设计阶段重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