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2024-05-18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通用10篇)

篇1: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评课稿

文言文好教又不好教。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言知识积累,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梅老师在教学《大道之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大道之行也》是一篇传统课文,现行的资料和课例都很多,如何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是首先要考虑的。梅老师按照文言的规律解读本课,以诵读贯穿全课,深入浅出,给刚上八年级的孩子提供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纵观全课,梅老师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 课堂上以读带学,以读促学,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儿,必须要有朗朗的读书声。中国诗文欣赏的传统,就是“因声求气”。梅老师运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朗读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很难得。文气儿,不是两三次朗读就能读出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梅老师在组织学生朗读时经历了四个层次,先是自读课文,采用的是默读的方式解决字词读音,然后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生个人朗读,男女pk朗读的方式读出节奏,接着再通过范读,学生齐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诗文内容,读出感情。最后通过背诵的方式巩固新知。整整一堂课,光学生朗读的时间就有20多分钟的时间。熟读诗文三百遍,不会吟来也会诌。梅老师在朗读这一环节,不断朗读,体现差异与层次,课堂真实而有效,给学生一键学习文言文真实而有用的`法宝。

二、 因言寻意,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呆板和枯燥。

文言文教学,绝大部分的情形是“言”的地位高于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把文言词的积累、文言句的翻译放在了首位。脱离了课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字词的理解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梅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以两个问题为引领,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字词,也背诵了相关的语句,一举两得。

三、学法指导具体可行,学生学习时有法可依,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梅老师上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每节课都有具体的学法指导,细致到每个问题,每一次活动任务。学生在学习时不再盲目,并且在自主学习时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梅老师的课还有很多优点,诸如上课语言精练,教态自如。普通话纯正悦耳。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梅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还有略微的不足提出来以共勉。

一、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可重言轻文。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大瑰宝,她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他的语言价值。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喜欢把字词梳理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情境,文言也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了。我国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时,特别重视因文解字,他上的《愚公移山》等很多文言文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点。把字词放到文中去学习,去理解,再积累,比单纯地从文中剥离出来记背要容易得多。

二、上课细节还要改进。

例如在节奏划分时,有一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应该在“其”的后面停顿,梅老师在课件展示时却弄成了在“弃”的后面停顿,这是明显的错误,会给学生以误导。还有“恶”字读音学生屡次出现错误时,教师就不能只叫他们正确读音,还要结合“恶”字在文中的意思来引导学生理解强调。这样,学生的知道其读音的来源,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总之,梅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原汁原味,有声有色。,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更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也祝福他能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篇2: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篇3: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重点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难点

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1.孔子的画像 2.《礼记》的封面。

1课时

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这是我们的先祖们探究不辍的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此二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四书”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全班齐读课文。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喾、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大同理想是儒家倡导的最高理想,其中有些内容至今仍有闪光之处。儒家在大同理想中所确立的“选贤与能”的用人路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这对于当今我国的选拔公务员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儒家大同理想强调“讲信修睦”,提倡人们在交往中讲究诚信,和睦相处,这同今天“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不谋而合。儒家大同理想倡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强调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表现了对“人”的关爱,同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相吻合,它启迪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使老、弱、病、残者得到应有的关照。

儒家“大同理想”向往“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安定局面,同我们今天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契合,对于我们坚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大政方针,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以第一句总领全文,对“大同”社会作总的说明。接着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总结:在这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里,不安定的现象不复存在,寄托了对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社会黑暗现象的厌恶。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通过对比,得出的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道之推己及人 充满关爱 第二层:阐述大同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也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第三层:总结全文 外户不闭 和平安定大

本课教学整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础特征。然后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已学的《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本课中的“大同”有无相似之处,来加深对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权属于社会 天下为公第一层:总说大

选举管理者 选贤与能同社会的纲领

篇4:大道之行也(八年级)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篇5: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二.课前预习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解释“大道”、“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3、熟练朗读课文,划分停顿节奏,不会的.做标记。

三.课堂自学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2、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大道(                    )之行(       )

B.选贤与(        ) 能

C.讲信修睦(          )

D.故(           )人不独亲(      )其亲

E.矜(          )

F.皆有所养(              )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

J.谋闭(         )而不兴(        )K.盗窃乱贼(         )而不作(     )

L.故外户而不闭(     )

四.合作研讨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五.试背全文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解释加粗字:

不独亲其亲:①亲:                   ②亲:

不独子其子:①子:                   ②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 :

5、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课堂自学】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合作研讨】

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中的问题。

【检测延伸】

1. 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老而无子的人。(     ) 老而无夫的人。(     )

老而无妻的人。(     ) 幼而无父的人。(     )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4.(一)语段点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用课文原话填空。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二)迁移过关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篇6: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2

姓名            班级

23、《核舟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尝贻余核舟一                        罔不因势象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鲁直左手执卷末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技亦灵怪矣哉!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              ,明末散文家。该篇选自清代              编辑的              。

2、“技亦灵怪矣哉”中的“灵怪”与开头的“            ”相照应,这叫首尾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叹。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把核舟上的事物、数量说得如此详细显得太罗嗦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4.《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

盗窃乱贼而不作           矜、寡、孤、独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礼记》,            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            编纂。

2、文中“大道”“大同”分指什么?

3、文中“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寄托了作者什么思想?

26.《三峡》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绝�t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乘奔御风

重岩叠嶂                             属引凄异               属:      引:

有时朝发白帝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                             略无阙处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         ,         时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的.著作最有名的是            ,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                        。

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3、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                    ②                    ③

4、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7:初中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作品介绍。

《礼记》 经典之一,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四书”:

“五经:”

3、给划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选贤与( )能 ( )

讲信和睦( ) (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幼有所长( ) ( )

矜( )、寡、孤、独、废弃者( )

男有分( ) (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 )

篇8: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一)语段点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用课文原话填空。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

(二)迁移过关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春往冬返,迷途失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jǔ 通“举”,选出来 ②fèn 职分、职守 ③wù 憎恶、憎恨 ④xiǎn 少 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对偶 排比 4.礼记·礼运 儒 战国 秦汉

(二)1.①讨伐 ②山南 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提示:

篇9: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填空《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大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老而无子的人。()2.老而无夫的人。()3.老而无妻的人。()4.幼而无父的人。()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选贤与能()1.与:遂与外人间隔()是故谋闭而不兴()2.闭: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3.行:复前行()天下为公()4.为:为人五()

四、翻译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五、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大同”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六、阅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纲纪,准则);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通“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明)其义,以考其信,著(明,揭露)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职位)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1.注音。笃()禹()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今大道既隐()(2)以睦兄弟()(3)是谓小康()3.选择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1

译: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译:(用礼)来著明民众应做的事,(用礼)来考查民众做事是否正确。D.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参考答案】

一、礼记·礼运;礼记;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1.独 2.寡 3.矜 4.孤

三、1.与:通“举”,推举;和 2.闭:阻塞;关 3.行:施行;走 4.为:是;刻成四、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五、“大同”社会将是全社会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关爱,老人有人赡养,孩子快乐地成长,青年人、中年人为社会尽力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享受应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男的有稳定的职业,女的有美满的家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货尽其用;在劳动中人们都会尽全力去工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样人们就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篇10: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第五单元)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 与: 睦:(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3)男有分,女有归 分:(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选贤与能。通 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 意思:(3)可爱者甚蕃。通 意思: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通 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男有分,女有归 分: 归:(2)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 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 大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上一篇:拯救小树作文500字下一篇:劳动教育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