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研究背景

2024-05-18

劳动教育研究背景(共6篇)

篇1:劳动教育研究背景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使其在德、智、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点,懂得劳动光荣、懂得自己的幸福靠劳动创造,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我校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开展各类劳动活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如打扫街道,种植花树,绿化校园,帮助烈军属、五保户老人干活;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如整理床铺、洗衣、扫地、生炉子、做饭、洗碗筷等。他们在这些劳动中,树立了劳动观念和为别人服务的思想,同时在劳动中不断克服困难,也有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也使他们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勇敢诚实的良好美德。许多家长高兴地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孩子显得懂事多了,学会了不少本领。有些班主任也反映,在班里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多了,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多了。从这些实事看来,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但使小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娇气、不懒惰,还可以增强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和主人翁精神。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形象说明了劳动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双手灵巧的孩子,热爱劳动的孩子,思维一般都清晰敏捷、喜欢钻研。由此看来,劳动不仅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且能促进劳动者肌体发育、品质和意志的形成和知识的增长。在劳动时,由于中枢神经处于积极的状态,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劳动还可以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在劳动过程中,儿童学习正确的思考问题,这有利于逐步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灵活性。通过劳动,最容易形成正确的事物表象,在正确表象的基础上,就能形成正确的概论,进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例如,儿童在劳动中,必然要通过眼看手摸,实际地感受到形状、重量、硬度、光泽、光度、温度和其他的物体特性,这就为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劳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组织他们去参加一定的劳动,在不同的劳动中,使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得到锻炼,增强肌体各器官的功能,使肌肉、筋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我校有意识地安排那些体质较弱、平常不爱活动的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锻炼,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有的成了优秀运动员,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事实说明,劳动教育能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四、劳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好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注意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作用,学校要注意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参加各种劳动的情况,保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和经常性。

(二)作为学校,片面地强调劳动教育,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不对的,因此,学校要做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五、总结

在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而“劳动教育”就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创造美好生活最有力的实践。

篇2:劳动教育研究背景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贵州省187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总体偏低,影响因素较多、成因复杂,家庭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影响较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幸福感;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2-012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2.033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the happiness of 187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The results showed that,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was generally lo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bor transfer,with many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mplex causes.The transfer of family labor forc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happiness of the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Key words: rural labor transfer; left-behind elderly; happiness; Guizhou province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产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留守老人问题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与安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何安明等[3]、惠秋平等[4]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存在明显的子女联系状况和健康状况差异;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谐与幸福感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关系[5];谢其利[6]研究认为人格和自尊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留守老人;胡捍卫等[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因素对留守老人幸福影响较大。

但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留守老人的主观心理以及精神状态对留守老人的幸福感进行研究,而对于形成原因的探讨较少。贵州省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典型山区农业省份,也是全国欠发达地区之一,劳动力流出严重,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突出。通过对比贵州省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变化,从本质上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产生的影响,能够反映出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问题。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贵州省187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研究,从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经济状况、劳动量变化以及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等方面深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的影响,并提出对策与措施。调查样本

调查区域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中心,均匀布点调查,分别选取贵阳市修文县,遵义市桐梓县、务川县和赤水县,铜仁市石阡县等(图1)。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首先征得留守老人的同意,有能力自行填写问卷的老人由其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人员逐条将题目读给老人听,然后完成问卷。该调查问卷共制定220份,回收201份,在删除相关变量缺失的样本之后,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85%。

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表1,其子女均于调查期间在外务工),其中男性102名,女性85名。年龄主要分3个阶段,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其中60~69岁居多。结果与分析

2.1 家庭劳动力转移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人口总数及劳动力转移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留守老人的家庭人口总数以4~6人居多(47.59%),其次是7~10人(29.25%)和3人及以下(12.30%)。而家庭劳动力转移人数在3人及以下居多(70.05%),其次是转移4~6人和7~10人。由此可见,其家庭劳动力转移数量较大,很多家庭由最初男性劳动力转移演变为男女劳动力同时发生转移,直至最后只剩老人、小孩留守家中。

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主要源于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缓解贵州省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突出导致的就业和经济压力,是刺激贵州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另外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是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其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等都得到改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对城镇高收入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向往,从而自发地向其转移。

2.2 土地变化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流转0.07~0.13 hm2居多(49.20%),土地没有发生流转的占39.58%。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产业转型难度大,农村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难以提高农民积极性,土地最终回归于农民自己种植管理。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撂荒以0.07~0.13 hm2居多(76.47%),0.20~0.26 hm2占比21.93%。农村留守老人传统农耕思想牢固,在家庭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也不忍土地撂荒,这是农村家庭土地出现荒芜较少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喀斯特地貌面积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本身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较小。

留守老人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以0.07~0.13 hm2居多(83.15%),0.20~0.26 hm2占比16.85%。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家庭土地退耕还林主要源于荒芜土地自然形成,而非政府统一规划,退耕还林的面积较低。

综上所述,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小,致使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由于身体衰老和疾病等原因,大量的?诙?量会增加留守老人的身体负担和精神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生活幸福感。

2.3 经济状况

2.3.1 劳动参与情况 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年龄相对较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会积极参与劳动以增加收入、补贴生活支出。贵州省留守老人经济状况调查情况见表4。从表4可看出,基本不干活的留守老人仅占20.33%,劳动量大、劳动量一般的占比分别为22.46%、45.45%。通过对贵州省发展特色产业区域周边的留守老人采访发现,尽管家庭土地大部分发生了流转,但留守老人迫于生计,仍会到地方企业务工。即老人劳动量依然很大,主要源于生活所迫,除此之外也想为子女减轻负担。

2.3.2 收入情况 留守老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子女供给、自己劳作和社会保障资助。从表4可看出,留守老人月收入以300元以下居多,占比41.17%;而月收入为1 000元以上的留守老人仅为25.13%。留守老人受身体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制约,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农活来补贴部分收入。而经济主要来源方(子女)因其自身的生活压力较大,只能支出很少一部分收入用来贴补留守老人生活,有的甚至很少向留在农村的父母寄送生活费。调查显示,留守老人有退休工资的仅占9.60%,自己挣钱花的占比7.43%,由子女拿钱、享受国家养老保险和低保的占比分别为19.78%、16.04%、11.76%。由此可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获得的收入占留守老人总收入的比例低。

2.3.3 消费情况 老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与其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由表4可知,留守老人的花销主要用于一般生活开支(57.22%)、人情往来(14.44%)、看病买药(13.90%)和其他(14.44%)。以一般生活开支居多,主要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后,家庭主要事务是老人在操持。

大部分留守老人劳动量大、经济收入低、支出大,呈现出农务忙、收入低的拮据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2.4 精神慰藉

2.4.1 精神状况 调查数据(表5)显示,有17.64%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不在身边生活没有困难;日常生活需要帮助和照顾的老人占28.87%;孤独寂寞、身边需要人陪伴的占27.80%;老人思念子女的占25.69%。觉得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困难的留守老人大多年龄不是很大,身体较为健康。对于是否支持子女外出打工,44.92%的留守老人表示支持,37.97%不支持,只有17.11%表示无所谓。

2.4.2 子女照顾情况 贵州省留守老人与子女团聚情况以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居多,占比分别为28.87%、41.17%,三个月或两年以上团聚一次分别为27.30%、2.66%。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怀情况,经常关心的占66.35%,偶尔关心的占29.95%,从不关心的占3.7%。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其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外,由于年轻人的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对老人疏于照顾。

2.4.3 娱乐情况 据调查,贵州省留守老人的娱乐方式主要为在家看电视、陪家人聊天,以在家看电视居多,比例为45.47%;打牌(麻将)、参加集体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3.37%、6.40%,说明留守老人休闲娱乐活动较单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文化氛围弱,老人娱乐休闲设施稀缺,这是导致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少的一大原因。

宋月萍[8]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估计,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经济、居住状态以及外出子女的经济赡养等情况,提出子女的精神支持仍旧能显著降低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增进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即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较物质需求的满足对其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次调查也发现,贵州省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欠缺是导致其幸福感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社会及医疗保障情况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基本保障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留守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比例分别为16.04%、11.76%。中国由于老龄化问题突出,边远地区老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服务很少。在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很多留守老人由于文化较低,不了解具体的医疗保障报账流程,没有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障带来的便利与服务。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9],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国家资助政策是留守老人提高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提高留守老人的满足感,增加其生活幸福指数。

2.6 留守老人幸福感

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感调查情况见表6。由表6可知,家庭劳动力转移前,老人认为很幸福的占34.24%,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幸福感高出18.18百分点;认为幸福的占52.40%,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后高出15.16百分点。家庭劳动力转移后,认为不幸福的占33.34%,认为很不幸福的占13.36%,比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分别高出24.79、8.55百分点。

家庭劳动力转移前后,贵州省留守老人幸福与不幸福变化较大。由此说明,劳动力转移对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影响较大。主要源于劳动力转移使既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老人在本该享受养老生活的年龄却不得不干农活做家务、带小孩,没有享受真正的老年生活。另外,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实施不够细化,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养老政策,留守老人晚年生活不仅物质保障低,精神上获得的关怀与交流也严重欠缺。

结论与对策

3.1 发展旅游业解决土地资源匮乏的人地矛盾

贵州省留守老人家庭土地变化不明显,且收入不乐观;城镇化建设加快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但是农村家庭土地流转、土地撂荒、土地退耕还林变化并不大。主要源于贵州省地方偏远,经济发展落后,传统产业发展难度大,新兴产业发展收益低,很难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利用。而农村家庭土地变化小,老人迫于生计依然通过农村传统农耕种植增加收入,显然这种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收入较低。并且子女因为生活和抚养子女的压力,给予老人的资助不多,总体来讲,老人收入不乐观。

贵州省以岩溶风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彼此相互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综合体[10]。贵州省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11],早在1991年贵州省旅游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经过20年的积极探索,旅游业发展对减缓贫困具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12]。因此可利用贵州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光,寻求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如近年的“旅游+”、“全域旅游”等新思想,完善全新的旅游模式,让贵州省旅游业更加蓬勃稳定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统一利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弥补贵州省因土地资源匮乏导致的人地矛盾,并能有效地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外出量,让留守老人向非留守老人转移,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也从本质上增加其幸福感。而通过与周边居民访谈,有地方企业发展的区域留守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都普遍较高,因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了生活质量。另外,在地方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居民休闲娱乐设施也相对完善,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留守老人的精神娱乐生活。

3.2 增强留守老人精神慰藉

本次调查发现,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照顾以及团聚情况都不容乐观。而乡村娱乐以及乡村集体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留守老人大多数的娱乐活动都以在家看电视和与家人聊天居多。主要源于外出务工子女在家时间少,对老人孝敬的方式依然以给钱或买衣物的较多,亲自照顾的很少,一般都只有在留守老人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时才陪伴在身边。另一方面也由于年轻人将感情过度倾注在自己子女身上,而对老人的感情过于淡薄,还存在子女对留守老人不闻不问的情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逐渐发展,农村老年人对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将会增长[14]。增加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主要从子女照顾方面着手,外出子女应给予留守老人必要的精神慰藉和支持;让子女加强与老人沟通,多在言语和行动上对老人进行关?眩?是缓解留守老人寂寞空虚精神状态的关键所在。加大对孝文化的传承,继承和发扬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落实好国家“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实施能够统一规划居住区域,利于居民集中生活,从现实意义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利于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3.3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医疗保障

留守老人享受养老保险和低保的经济来源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留守老人对看病就医的评价不是很高。对看病就医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交通不便,一些病症能拖则拖,结果小病拖成了大病;②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和报销比例不理想;③很多地方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留守老人得不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保障制度的良性循环,除了完善家庭养老责任意识,政府参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同时要对农村养老制度的管理负责监督,并负责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最终保障资金能够落实到位[15],让留守老人更好地享受到社会资助和服务。除此之外,医疗服务方面,在国家目前建设乡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应增加更专业的全科医生、医疗设备和基本体检服务以及药物种类等。另外,做好留守老人身体情况摸底调查,并进行病历建档,对于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派医务人员定期上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篇3:劳动教育研究背景

一、浙江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1. 劳动合同形式重于内容

自1988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 私营企业录用员工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然而在调查对象中, 有17%的人未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即使在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人员当中, 当被问及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时, 大部分人对其知之甚少。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式上, 有20%的被调查者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 企业收取了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 劳动合同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只是一种形式, 而员工的“顺从”使劳动合同的作用显得可有可无。

2. 薪酬及内部管理不公平

与薪酬相关的劳动侵权行为也经常发生, 如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按时、按量的发放, 员工加班既得不到补休也得不到加班工资, 员工享受不到带薪年休假等。在内部管理方面,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大都都是家族企业, 企业的管理属于集权式管理, 因此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权都集中在高层及高层的近亲手中, 普通的员工拥有极少的建议权, 从而使大多数员工不能有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

3. 员工法律知识匮乏

很多劳动者来自农村, 法律知识淡薄, 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 大部分员工的劳动法律知识不是通过官方的途径获得, 导致他们薄弱的法律知识, 不高的维权意识;面对纠纷时, 大多数人选择沉默, 但也有一部分人为了“维权”而触犯法律的底线。因此企业和政府劳动部门在相关劳动法律知识宣传的方式、手段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使更多的劳动者懂法并利用合法途径解决自己的劳动纠纷。

二、优化浙江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 提高员工的维权意识

在浙江有许多企业员工因为缺乏法律知识, 维权意识不高, 面对企业在薪酬, 假期, 管理等方面的不公平, 不合理的现象逆来顺受, 遇到劳动纠纷时就得过且过。这种现象一方面不但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也助长了企业里的不正之风。因而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 提高员工的维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质上讲, 员工维权意识的加强, 不仅使员工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而且由于自身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导致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更安心, 更有激情,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最终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因此, 企业应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 提高员工的维权意识。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劳资关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主要包括:重大工厂安全技术事故、重大卫生事故、团体劳动争议及重大集体劳动争议等。因此, 为了及时安定人心、减轻损失和维护企业的声誉, 企业应建立预防和处理劳资关系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有效的员工管理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而员工管理的难点之一就是处理好劳动关系。浙江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设立员工关系管理职位。第二,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的素质。第三, 细化劳动合同条款, 完善合同内容。第四, 营造劳资双方平等、互利、合作的企业文化。第五,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形成和谐共享的收入分配机制, 让员工的每一份努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第六, 建立预防和处理劳资关系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3. 政府部门理顺关系, 建立健全引导与监督机制

浙江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有时会涉及到劳动局、司法、经委、安全检查等多个部门, 且各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 使得劳动争议处理流程较为繁琐, 让本想维权的员工在维权的路上望而却步。因此必须理顺关系, 把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纳入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综合管理的轨道。同时, 政府应加大普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力度, 使广大劳动者在无形中接受更多相关的劳动法律知识, 增强其在劳动纠纷中维护自身权益的本领。

理论与经验研究都证明, 构建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必须创新企业治理制度, 其核心是吸收员工参与企业治理。在这方面, 可以在理性反思鞍钢宪法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借鉴国外处理企业劳资关系的成功经验, 建立有企业员工参与的企业治理制度。首先, 应当改变现行工会行政型组织结构, 建立与行业协会相平行的行业工会, 在行业工会指导下建立企业工会。同时, 改变工会领导成员的产生方式, 采取工会会员直接选举与行业工会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工会领导成员。

在中国几千年的和谐传统文化影响下, 和谐思想源远流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竞争日渐激烈, 浙江民营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劳动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不仅降低劳动生产成本, 树立企业的形象, 还能增强对应聘者的吸引力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不仅作为丰富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且是对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的积极探索, 也是对和谐管理理论的补充。

摘要:随着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如何建立其和谐劳动关系更值得关注。本文对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转型中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赵海平.宁波市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6 (6) :39-40.

[2]何亦名, 姜荣萍.基于企业文化的劳动关系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 2007 (2) :64-65.

篇4:劳动教育研究背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四是劳动中的合作精神的养成是孩子人生之路越走越远的护身符。我国儒家亚圣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传统经典《易经》中也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此可见,人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是多么珍贵。合作,简而言之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目标或者获得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和配合,最终实现共同目标、满足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由此可见,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正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实验场与训练场。为此家长必须要教育孩子明白再能干的人,也不可能拥有劳动的一切知识与本领,只有与他人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教育孩子通过劳动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在劳动知识和能力上的短板;教育孩子明确劳动合作不仅可以弥补个人劳动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而且可以利己达人,共享劳动成果与喜悦;协调一致,合作融洽的劳动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也堪称心理健康的催化剂。

篇5: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

一个人只要有工作 就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生活

中国人大网 日期: 2007-12-17浏览字号: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正当的劳动权益,其本质是对目前某些地方劳资不平等带来的诸如血汗工厂、以死讨薪等巨大社会不公的一次矫正

法制网 记者 王婧 朱雨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前不久在青岛市出席“和谐劳动关系与企业制度创新法制论坛”时指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企业和劳动者都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焦虑。

或许再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能够像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样令整个社会都感到焦虑了。在新法实施前夜,无论外资、国企、私企,还是事业单位,很多都在忙着“规范”用工形式。普遍做法是不再直接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改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花钱买断老员工工龄,以避免和他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者干脆裁员。

清断工龄则随着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一场耗资10亿元的运动而达到喧哗的顶峰。在这场“7000员工先辞职再竞岗”运动中,包括总裁在内的所有工龄8年以上的老员工一律辞职清断工龄,再重新上岗。

信春鹰个人认为,正是“华为辞工事件”开了一个头,很多企业和劳动者都开始有了焦虑———企业将劳动合同法当成了洪水猛兽;劳动者在企业一波波的“规范”活动中变得不安和困惑。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部法律出来?对依然还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这部法律带来的是危险,还是机会?要消除人们的焦虑、疑惑和偏见,信春鹰认为有必要从宏观上和微观上重申劳动合同法立法的重要性。

宏观上:有条件让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了

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路径表明,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的保护上。

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我们的社会才会往前进一大步

从宏观上,信春鹰认为有几个方面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首先,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年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那么,中国的劳动力到底有多低廉?信春鹰前不久到广东去调查,广东的最低工资涨了之后才是670元,也就是不足100美元,而在美国,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却是3000美元。

“三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现在有能力来逐步提高我们的人力成本了。大家看到,今年我们财政超收差不多又到10000亿元。”信春鹰表示,国家财富在大幅增加,我们已经有条件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点点转型了。

其次,另一个大背景就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里头一个最关键的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信春鹰认为,如果劳资关系不和谐,这个社会和谐就是空的。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劳动者正当的劳动权益,其本质是对中国长期劳资不平等带来的诸如血汗工厂、以死讨薪等巨大社会不公的一次矫正。

“温总理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其中有一句话特别讲到要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信春鹰指出,这就是说GDP各种构成当中,其中一块是人力支出的份额,就是所谓的工资支出。现在我们国家这个比例是14%,西方发达国家是60%-70%。1993年,人力支出在我国GDP里所占的比重是19%,现在下降到了14%。为什么呢?就是经济发展特别快,蛋糕是越做越大,但每个人得到的份额并没有相应增加。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的保护上。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我们的社会才会往前进一大步。”

第三个大的背景就是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信春鹰认为,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是维护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劳动者的素质和产品质量相关,一个没有知识的劳动者不可能生产出高端产品,产品质量又和我们的产品质量升级,和中国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相关。

“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上面,我们处在最低端。”信春鹰说,商务部的两组数字就值得我们深思:一是我们用8亿件衬衣去换回来一架波音飞机;二是我们用2万条牛仔裤换回来一个芯片;8亿件衬衣和2万条牛仔裤,耗费了我们多少劳动力?用去了我们多少资源?又污染了我们多少的水?而这一切是因为“我们业务太低端了,没有办法在高端上面竞争。”

所以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工人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保护,劳资状况需要有大一点的改善。

微观上:让人们有稳定可预期的生活

国家的义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制度,让每一个人只要有工作,就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生活微观上,信春鹰指出,劳动合同法立法时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公平的制度,让每一个人只要有工作,就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生活。”

第一个问题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一个执法检查,发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的签约率就更低。

“我们曾经收到山东省淄博市一个工人的来信,对我们很有触动。”信春鹰说,工人在信中提到,“我已经出门打工十几年了,但这十几年中,签过惟一一次劳动合同,还是个不平等的合同。像我们这样的打工者,没有什么保障,一旦遇到什么意外的事全家都垮了”。

信春鹰指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出现劳动争议的时候很难处理,企业很难处理,工人也很难处理。

第二个问题是劳动合同短期化。合同一年一签,甚至是一年四签,经调查,信春鹰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曾经对话一名一年要签四次合同的劳动者。该劳动者告诉信春鹰,“我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一年要签四次合同,就意味着我必须每3个月就重新规划一次生活,就连孩子什么时候上学我都拿不准,因为万一我没了工作,家庭没了收入来源怎么办?”

信春鹰表示,调研人员由类似事例认为,从长远来看,合同日期过短,员工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不利于企业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突出。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信春鹰感触最深的,是在东莞与一名27岁女职工的对话。女职工坦率地告诉信春鹰,她不可能计划她的生活。首先她不可能嫁人,因为当地人不会娶她,而她也不可能嫁给一个跟她一样在打工的人;其次,她也不可能回老家,离开那里二十年,土地什么都没有了,人家也以为她是一个外来人。

女职工朴实的话震撼了信春鹰。信春鹰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很多年轻人精神疾患却越来越多,原因就是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的问题国家是要管的。因而国家的义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制度,让每一个人只要有工作,就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生活。

篇6: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内容

(公务员、事业单位版)

主讲人:黄金良

1999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2002年通过全国司法考试,2003年自学通过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从事法律诉讼业务5年。现为湖州市律师协会民商事专业委员委员,湖州市消协律师团成员。执业期间,本人代理了若干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民事案件,多家知名媒体进行了报道。特别是二个案件上CCTV-2《经济与法》栏目(2004代理原告沈猫狗诉被告德清县人民医院产品责任纠纷一案和2007代理的被告德清县博物馆与原告杨鹤明财产所有权纠纷一案,二案均以胜诉告捷)。

2007,本人专业代理诉讼案件40余件,其中代理被告案件驳回原告诉讼请求13起,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现在,本人注重从事法律顾问和法律策划等非诉讼业务,诉讼业务主要擅长从事经济类纠纷。

本人通过近八年法律学习,对法律认识有以下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认识法律简单化,学习法律生活化;思考法律深入化,运用法律规范化。

一、引子:

2007年6月29日,通过了的《劳动合同法》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及监管部门更是如此。《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后,中国大地到底发生什么样的事件,足以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学习各个领域。这就是大规模知名企业大范围裁员,提前规避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后:裁员接踵而至(数据来源于《数字商业时代》2008年第03/04期)

2007年8月,CCTV裁减1800名临时工,估计此次裁员人数占CCTV员工总量的20%。

2007年9月,深圳华为鼓励员工辞职,并计将有超过7000名工作超过8年的老员工,需要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工作。2007年11月9日,剑南春集团大规模裁员498人。4天后,在绵竹市政府部门介入下,剑南春出具了撤消解除的通知,让员工再次回归岗位,但就位者不足半数。

2007年11月,沃尔玛中国裁员超过1200名员工,将分批次裁掉约200人,比例超过15%。

2007年11月,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决定花费735万元,将旗下郑州石油总公司144员工全部转为“劳务工”。

2007年11月,家乐福与4万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被指规避新法。

二、立法背景:

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

虽然《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实践中不签订劳动合同仍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行业,如建筑行业。2005年调查显示,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不到30%。

2、劳动合同短期化严重

由于劳动合同解除成本比较高,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

更加侧重于签订短期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短期化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随时裁员,可以随时控制自己的人力资源成本。但是,对于劳动者来说,由于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中,劳动者整日担心失业,就业心理不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劳动关系多样化

用工主体多样化,比如基金会、律师事务所、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商会、政府部门聘请的人员等。用工形式多样化,出现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等。

4、劳动法对劳动合同的规定过于粗糙

比如试用期、违约金、竞业禁止等内容的规定太过笼统。用人单位利用其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订立的这种规定粗糙的劳动合同,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带来了新的社会不稳定。

5、典型的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推动立法

法律的制定并实施是各利益博弈的结果。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很大的原因是2007年5月随着山西省一些地方存在“黑砖窑”的现象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起初,山西省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根据群众举报,在运城、临汾和晋城一带查处了几处涉嫌非法用工的黑砖窑,但是在搜查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黑砖窑存在着拐骗农民工、限

制人身自由、雇用童工,甚至殴打农民工致人死命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在检查的3347户砖窑厂中,涉及非法使用农民工53036名,经调查,已立案534件,取缔非法砖窑厂315个,补发拖欠农民工工资72万元,涉及农民工1024人。这些极其严重事件,再加媒体轰炸式的报道,足以让国家领导高层坚定了更加偏向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立法。

(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劳动合同法》中第93、94、95条是针对黑砖窑事件的一项针对性规定,同时直接在第38条第2款中明确了“遇到这种暴力、威胁这种摧残,不需要通知就可以走人,剩下的权利你再来主张就可以,这一个条文是最典型的。”这也是典型的事件推动立法。)

三、立法目的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条开宗明义规定了本法的立法目的,即“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1、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 这是《劳动合同法》的最基本目的也是最直接的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行为来实现的。

2、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一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共同体。《劳动合同法》

在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同时,侧重于维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双方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了立法目的,社会争论最为激烈,很多人认为应修改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最终,立法机构还最采用了“单保护”,摒弃了“双保护”。当然,单保护的表述并不意味着法律对另一方的利益不予保护,只是在保护的重点上更加强调保护劳动者利益,也就是更加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四、《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二者关系

1、劳动法除了包括劳动合同法以外,还包括劳动就业法、劳动条件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察法等等。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劳动法和劳动合同

法属于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所谓普通法,是指在一般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其效力具有普遍性;特别法,是指在特定范围内适用的法律,其效力仅仅及于特定身份的人或者事。一般而言,在法律的适用上面,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也即对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有规定的,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而《劳动法》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2、从制定主体来讲,二者的法律位阶是一样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但是《劳动合同法》通过在《劳动法》之后,根据民事法律的“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应该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法》。

3、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劳动法中,规范劳动合同的条文占近四分之一;在劳动合同法中,规范劳动合同解除的条文又占四分之一。这表明了劳动合同法律规范是劳动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范又是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这也回应了劳动法制领域一贯的基本原则,即法律要求用人单位“招聘容易解聘难”。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法更加注重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五个方面,将这五方面规则更加细致深入。

五、劳动合同法的结构、体系

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共分为八章九十八条,这些章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劳动合同的方方面面,为调整劳动关系规定了准则,具体内容是: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到第六条。分别规定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的原则、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会等几方面,这些方面是劳动合同法的灵魂,对整部劳动合同法起统帅作用。

2、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七条至第二十八条,具体对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试用期、保密条款、培训费用、竞业禁止、用人单位的义务等方面做了规定,并针对实践中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培训费用、竞业禁止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3、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二十九条到第三十五条,具体规定了劳动合同履行中的加班费、拖欠劳动报酬等方面,同时对劳动合同的变更做了规定。最主要的变化是在,用人单位拖欠不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这就降低了劳动者的诉讼成本。

4、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三十六到第五

十条,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用人单位裁员的条件、不得解除劳动合用的情形、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劳动合同终止后的合同义务等。在本章中明确了劳动合同解除后的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的后合同义务,对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5、第五章特别规定,第五十一条至第七十二条,共三节,分别对集体合同、劳务派遣以及非全日制用工,这三项相对特殊的劳动合同制度进行了规范。对集体合同的订立、内容等做了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行业性集体合同;劳务派遣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一项制度,在本章中,主要对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以及责任进行了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劳务派遣单位的注册资本金、披露与被派遣单位的协议内容、被派遣劳动者的报酬标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在非全日制用工这一节中,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规范,规定不得约定试用期、可以订立口头协议、报酬结算日期以及用工单位的责任等。

6、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十三条到第七十九条,规定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执行《劳动合同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工会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的检举和控告制度。

7、法律责任,第八十条到第九十五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等等。

8、第八章附则,第九十六条到第九十八条,对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法的适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的过渡时期以及实施时间等做出了规定,规定了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六、劳动合同法中的几个重要基本法律词条(概念)通过专业法律词条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法律的熟知程度。换一句话讲,如果说法律制度是一座大厦,法律词条都是大厦的砖瓦;如果说法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则每一个法律词条都是汇成海洋的水滴。

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3、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4、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5、试用期是指在建立劳动关系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双方约定的互相考察的期间。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约定的,并非法定,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双方约定的时间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6、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的劳动合同是否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

7、劳动合同的生效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8、劳动合同的无效是指劳动合同因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采取不正当手续订立,因而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第26条)。

9、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按照生效后的劳动合同约定实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10、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没有履行或虽已开始履行但尚未完全履行之前,由于法定原因或约定条件发生变化,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已生效的劳动合同进行条款修改或补充的法律行为。

11、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或还没全部履行以前,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依法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注:

(1)、劳动合同解除分双方协商解除和单方解除;(2)单方解除根据解除主体不同,分为劳动者单方解除

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3)根据劳动是否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单方解除分劳动者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合同;

(4)根据劳动者的过错可以将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分为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和预告性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随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需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第38条)。

2、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任何理由,只需提前一定的期限即可解除劳动合同(第37条)。

3、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由于劳动者的过错而赋予用人单位不必依法提前预告而立即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第39条)。

4、预告性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提前通知劳动者或者给予劳动者一定的补偿后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第40条)。

12、企业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而辞退成批人员。

13、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自然消灭

或经判决、裁决而消灭(第44条)。

14、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15、劳务派遣是指有从事劳务派遣资格的派遣单位根据与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协议,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将与自己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在用工单位的组织、监督、管理之下从事劳动,完成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七、《劳动合同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劳动合同法》与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相比较,是对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更加注重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用人单位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特别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及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性质的法律责任,即支付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加付工资等。

1、明确了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法定职责。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在2008年1月底之前签订完毕。

2、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更加具体化,缺少必备条款处罚力度加强。

与劳动法相比,必备条款中增加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危害防护、工作地点等,删除了劳动法规定的必备条款中的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内容中缺少必备条款的将受到行政处罚,赔偿劳动者经济损失。

3、规定了用人单位制定、修改、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及决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的程序,未按规定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

程序如下:

1、用人单位制定草案;

2、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3、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或工会协商确定内容;

4、向全体劳动者公示或逐一告知劳动者。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知识点下一篇:自信宣誓的演讲稿